农村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研究

农村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研究

摘要:农村公共体育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效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对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场地不足和体育人才低效供给是制约农村公共体育发展的瓶颈。针对公共体育服务人才缺乏和服务动力不足的问题,探析运用管理学中的积分制理论,激励社会各类体育人才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公共体育;人才激励制度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由于经济和历史原因,我国城乡体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2016年,《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工作思路:加快完善体育共建共享机制,着力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作为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公共体育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并反作用于乡村战略的实施进程。本文以衡水市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分析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根源,并按照管理学的激励理论,从助推乡村振兴的角度寻求解决方案,进行有效治理。

1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人才助推乡村振兴的机理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是指在乡(镇)村区域内,为满足农村居民的公共体育需求,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体育服务和产品的总和。既包括体育公共设施,也包括农民进行社会体育活动所需要的社会保障和条件,如技术支持、经费保障、活动开展等。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既是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最根本的是人才问题,即使短时间内无法吸引人才定居,也可以通过激励手段使人才服务回流,在人才服务方面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公共体育人才通过奉献自己的专业知识、资金、服务等,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具体途径包括在乡村建设中,协助整体规划,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规划出谋划策,使乡村的空间布局更合理,让村容村貌焕发时代文明气息;通过组织农村体育竞赛,宣扬中华体育文化和中华体育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促进乡风文明建设;通过成立体育组织或开展日常体育活动,增强村民体质,降低医疗费用支出,改善村民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通过公共体育的发展,带动和扶持体育产业,共同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2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

在本次调查中,对衡水市公共体育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达到76.7%,较3a前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基层农村体育,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

2.1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衡水市下辖5148个自然村,截至2019年底,衡水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超过7000人,其中以农村体育爱好者为主,相当于每个自然村1.36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该有1/2的村庄可以开展健身活动。但问卷调查显示,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体育指导服务的比例高达75%,进一步筛选,在每周锻炼3~4次的体育人口中,没有接受过健身指导或健身培训的比例更高,为79.17%,可以看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实际指导率相当低。实地调研发现,影响社会体育指导员实际参与指导的主要因素是时间、精力、回报、归属感等。学校体育教师有证书、有技能,因没有任何激励政策或服务契机,因此没有参与的动力;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农村获取资源的途径有限,开展活动没有任何帮助,没有后续的培训服务,长期无偿付出很不现实;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开展单位文体活动时可一展身手,但没有动机和时间参与公共体育服务。

2.2农村公共体育活动现状。在体育活动方面,65.2%的村庄近2a没有组织过体育活动或体育比赛,占总数的2/3。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问题最突出的问题调查,排在第1位的是场地,其次是缺少体育组织、缺少健身指导、村庄(社区)体育活动匮乏,比例分别为51.04%、42.71%和34.9%。有些村有文化活动室,也只有老年人去聊天打牌消遣,小孩和中青年鲜有人去。

2.3村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调查。在希望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方面,除了场地以外,45.31%的村民希望组织体育活动,44.79%的村民希望进行健身指导或健身培训,38.02%的村民希望进行体质监测。具体在健身服务方面,67.19%的村民希望举办健身技能培训,位居榜首;其次为举办体育竞赛,占比58.85%。健身技能培训、举办基层体育竞赛、提供健身指导、进行活动组织都需要人员来实现,需要体育人才到广袤的农村进行服务。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实际活动率和群众的健身需求形成了鲜明对比。除了场地,影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根源是人才匮乏。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是志愿或低报酬活动,在政府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从制度上激励体育人才积极投入到公共体育服务中,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下一步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积分制管理引入公共体育服务人才激励制度的理论基础

积分制是通过奖分与扣分的形式对管理对象的能力、行为、业绩进行综合评定,并与各种激励进行捆绑的一种量化管理体系。积分制管理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便于落地的高级管理工作。积分制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北宋的“三舍法”,是太学的学生按照积分进行升舍的一种官学考评升级制度,现代社会已有多种积分制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教育、党建、企事业单位等。积分制管理的目标是将个人利益与团体(企业)利益紧密捆绑,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解决员工的原动力问题。积分制管理吸取了管理学中的即时反馈原理、动态管理原理、体育竞技原理、利益捆绑原理等内涵,利用人性“趋利避害”的生物属性,将他治与自治相结合,激发人类的原始动力,从而实现管理目标。积分制不与钱直接挂钩,与个人的其它利益挂钩,可解决政府投入资金不足问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地域范围广、人员分散、时间灵活,如果不能激发参与者的自发原动力,仅靠常规管理是无法实现的。而积分制管理的原理、方法恰好解决了这个管理困境。

4积分制度管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人才的应用设计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包括体育基础服务和体育产品,具体内容有体育赛事服务、组织体育活动、传授健身技能和知识、提供健身场地和器材、健身制度和资金支持等。因此,服务人才不但包括政府工作人员、一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大学生,还包括关心和支持体育事业的社会人士,涉及体育专业技术、体育管理、体育产业、乡村体育建设等领域。这就决定了积分制度在设计上要突破部门局限,才能调动更多社会人的积极性,参与农村体育工作。积分制度的基本架构包括积分积累制度、积分兑换制度、积分记录软件3个方面。

4.1积分积累制度。积分积累可从能力和实践2个方面进行设计。能力指的是技能、职称、特长证书、技术职务等,这个分值的设定是对劳动者工作价值差异的肯定,也是激励参与者积极提升自我的一种手段。实践指的是组织或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如参与1次指导实践记20分,这是实践分;如果有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再加1分,如果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加2分,这是能力分;在比例上,能力分必须以实践分为基础,且比例不超过实践分的10%。实践分的设计是积分制度的核心和难点,任何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相关的行为都可以与积分挂钩。对于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的,则采取加分和扣分相结合的办法,如果社会体育指导员在1a内实际指导行为低于规定次数,即进行扣分,积分较高达到某一标准,可以破格晋级。积分的目的是激发体育人才服务行为的发生,是一种导向管理机制。

4.2积分兑换制度。因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是志愿或低报酬行为,积分兑换要体现积分人的个人利益诉求,通过制度将这种奉献精神给予肯定或鼓励,这也是激励各种体育人才提供可持续服务的外在动力。农村公共体育工作最大的队伍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积分兑换设计中,要与教育部门、民政部门、工商部门、农业部门合作,分层设计,制定在不同部门兑换的标准和条件,可以是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也可以是荣誉,必要时可作为晋职晋级的必要条件进行研究执行。如,体育教师的积分可以作为评先评职称的加分条件,也可以在孩子入学、挂号就医等方面提供优惠;社会人员参与服务实践或赞助可以在贷款、开办公司等方面给予优惠;村干部积分可以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部分等。这个积分就像银行的账户,可以在服务者的相关利益机构使用,才能调动更广泛的人员积极性。

4.3积分记录平台。积分记录一定要通过APP的形式,秉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人人可注册,申请后即可使用。积分录入由本人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文本、图片、视频等方式自行上传资料和申请,体育部门或协会负责后台审核管理,积分永不归零。积分制是目前解决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人才匮乏的一种激励措施,不用投入太大的人力就可实现对人才的培养、激发,以及城市体育专业人才的回流,节约管理成本。但由于涉及面广,必须使这种制度与社会其它制度汇融,统一协调,刚柔并济,发挥人才导向作用。

作者:高冰 刘广路 顾雪 李兴光 张月霞 王书芳 单位:衡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