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农村教育现状

乡村振兴下农村教育现状

摘要:2017年,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经济、文化、生态等全面振兴。其中,通过文化振兴,培育淳朴、良好的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基。以文化人,教育担此重任。然而,因地理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影响,农村教育发展一直滞后于城市教育。近年来,农村教育是否有改观,如何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最大程度实现教育城乡公平,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是迫切需要调研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教育;教育公平

教育是重大民生问题之一,关乎千家万户的利益;更是国之百年大计,关系国家长远发展。教育问题复杂多样,每年高考前后,教育公平问题更是在社会中引起广泛讨论和关注。城乡教育水平不均衡,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城市里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全国重点高校里,来自农村的学生的比例逐年减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农村教育面广量大,依然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头,教育兴,则农村兴;农村教育兴,则中国教育兴;中国教育兴,则中国兴。如何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为农村培育人才,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实现农村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在综合利用国家统计数据及全国19个省份调研数据基础上,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状况。报告中显示,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数(含教学点),城镇区均比2016年有所增长,而乡村教学点与2016相比有所减少。报告还显示,2017年,乡村小学和初中生师比低于国家标准,乡村教师晋升二级、一级、高级职称的年限均显著高于县镇教师。可见,农村教学点少,教师数量少,教师晋级慢,教师岗吸引力差的问题仍然存在。报告中还提到,2017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比2016年减少175.73万人,减幅为10.18%;义务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上年增加0.85%,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79.67%。全国城镇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中等职业教育,但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入普通高中仍有较大压力,2017年,随迁子女升入普通高中的机会,比当地考生平均少23.02%。此外,报告还显示,2017年全国各地共招聘特岗教师7.7万人,分布在1万多所农村学校;2017年全国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95.26%,其中农村为93.80%;全国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84.63%,其中农村为81.10%,城乡差距较2016年有所缩减。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实施两年后,在增强岗位吸引力和优化教师流动环境之后,乡村教师留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意愿显著提升。统而观之,在城镇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也持续存在,农村教育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除上述报告中反映出来的师资力量不充足、乡村教学点减少之类的问题之外,学校教学环境差、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的学习意识不强、家长的教育理念落后、优秀生源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包括农业教育问题在内的“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随着党和国家政府出台系列发展农村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如《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和上文中提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设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等,使得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可见,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农村教育发展有良好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势必需要破除农村现实生活中制约教育发展的多种因素,其中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有二:其一,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影响农村教育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民群体的整体思想、知识水平和素质不高,民智开化程度也略低,因此,农民家长对待孩子教育问题的态度、观念及教育方式也相对落后,一些人仍信奉“读书无用论”,让孩子过早辍学,主动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二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地方财政不足,无更多财力投入教育,直接导致农村教育基础设施陈旧、配备不全,教学环境恶劣,教育手段落后,客观上无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校条件。其二,资源因素。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农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最重要的教育资源非乡村教师莫属,乡村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一是乡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招教考试频频受冷,教师资源匮乏,一些学校只能采取压缩班级的形式确保开课,“大班额”的出现既加大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二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因缺乏相关学科教师,规定的学科开不了课,学生的各方面潜力无法发掘;三是教师福利待遇低、职称评定机制不合理,发展空间受限,职业吸引力有限,留不住教师。四是乡村教师的幸福感和荣誉感低,农民家长不理解、不配合乡村教师的工作,开展工作有难度。

二、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建议及措施

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是需要政府、社会、家长、教师、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参与并为之努力的系统工程。针对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本文建议可采取如下措施:1.政府方面。政府在促进农村教育发展问题上起着主导作用,首先,各级政府应树立教育优先的理念,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发展农村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各级政府官员应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提高农村教育投入标准,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多方融资,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办学,弥补财政资金不足,多种方式解决农村教育经费长期短缺的问题。在资金充足的条件下,改善教学环境、完善学校硬件设施、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等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其次,抓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这项基础工作,留住人才。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农村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满腔热情地关心乡村教师,维护好乡村教师权益,切实落实好农村教师支持计划、国家特岗计划等政策,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减轻教师的非教学负担,使广大农村教师受尊重,有更多获得感和成就感,避免只要求农村教师讲奉献,却糊不了口的现象出现。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制定定向培养计划等,培养一批留得住、教的好的全科教师。应制定并推广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推动城区优秀学校与贫困农村学校联合办学,努力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平衡,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应通过财政激励政策,鼓励农村学校控制实际在编教师人数,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总量不足、结构性空编等问题;建立教师岗位激励机制,在农村教师岗位职称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任职年限等因素,灵活评定。再次,培育良好的乡风文明,营造重视教育的乡村群体氛围。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但对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不可忽视的。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建设图书馆、地方展览馆、博物馆、陈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在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营造文化氛围,培养村民乐学向学的精神,于无形中改变村民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爱学好学的兴趣,对降低辍学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都是有益的。2.社会方面。农村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农村的问题,诸多农村教育问题是在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是城乡配套政策和制度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不符造成的;农村教育也不仅仅是农村学校教育的问题,农村家庭教育也存在家长教育缺失等各种问题。因此,农村教育问题是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整个社会面临的难题,上文提到的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及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如此。而解决它们,则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社会各界的努力。一是给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制度关爱。落实随迁子女就近入学政策,最大范围内促使随迁子女同流入地学生享受同等升学等方面的机会和待遇,真正做到一视同仁。二是广泛开展志愿活动,在基层设立“留守儿童之家”等类似的社区组织,开展爱心帮扶活动,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统筹相关社会资源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引导广大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深入贫困地区,满足留守儿童安全、心理需要,给予必要的教育和疏导,以弥补家长教育的缺失。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工作,既需要举社会之力,又有赖专业力量的投入。三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企业加大在农村开拓市场、建立工厂等的力度,推动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现象,给农村的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家庭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基本单位,落实好家庭监护及教育责任,是农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教育直接参与者方面。农村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在内。作为乡村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自身职业生涯有清晰的规划和认识,应努力适应农村教育环境,挖掘农村学生特点,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手段和方式,借助新媒体等打开农村孩子的视野;要守得住清贫,干一行爱一行,在立德树人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农村学生,要坚信学习改变命运,立大志,不轻易退学,要尽可能排除外在不良环境,影响充分利用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学好本领;要关注家乡发展,在提高自我技能,实现人生突破的同时,反哺家乡,力争为家乡教育、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作为农村学生的家长,要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正确看待读书和挣钱的关系,去除读书功利论的思想,致力于培养一个终身热爱学习、身心健康的社会人。综上,农村教育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发展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百年发展题中应有之义。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大力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对实现城乡教育公平,进一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关于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黄小润,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智库时代》,2019年第26期.

[2]八个关键词看农村教育发展现状,晋浩天,《农村.农业.农民》2019.02期.

作者:巴? 单位:燕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