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倒逼生产力发展机制探究

生态环境倒逼生产力发展机制探究

摘要:当前诸多生态危机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严重挑战我们的生态环境,致使我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生态系统退化、气候环境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这逼迫我国既要重视生产力发展又要重视生态环境,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本文就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倒逼生产力发展机制进行探讨,其中加强生物资产核算和监督管理机制成为本文的创新点。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生产力生产力发展机制

一、引言

当前诸多生态危机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气候变化,土地荒漠化、淡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生物种类减少、海平面上升、人类健康受损等都是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我国而言,国家非常重视气候变化,并且确立了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但实际情况却是,气候变化严重挑战我们的生态环境,致使我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生态系统退化、气候环境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气候变化也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协同作用。气候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自然引起的,二是人为引起的。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效提高、节能、各种能源价格相对降低等都会影响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趋势。目前,气候呈现变暖趋势,对我国而言,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对草原畜牧业、渔业都是不利的。

二、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生产力三者关系

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即是生产力。其构成要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者和劳动资料。气候变化是统计意义上概念,是指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的关系,气候变化的幅度表现在离差大小上,离差越大,表明气候变化越大。各种生态关系构成的环境即是生态环境,“生态”偏重于生物与其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三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林霖(2016)指出,“从气候问题的本质开看,气候问题是发展问题,而生态文明正是对发展的反思,同时也是对发展的提升。作为生态环境中起着基本作用的气候环境,其改善程度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意味着正确应对气候变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路径。同时,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改善生态环境,也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一论述正确表达了生态环境与生存力之间的关系,这表明,生态环境具有生产力的特征,是生产力的应有之义。龚万达,刘祖云(2015)指出,“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性分析,完全以价值规律作为经济发展的导向,而不顾自然资源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规律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这意味着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产生了。这说明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总之,气候变化会影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具有生产力的属性,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倒逼生产力发展,只有如此,才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才能使我国经济呈良性循环发展。

三、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倒逼生产力发展机制

1.建立绿色科技体系。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理应得到提高,为其注入绿色要素。比如,采用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先进的信息技术。绿色科技为人类长远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是一种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科学技术。今后可供选择的技术看,主要有节能技术、生物技术、二氧化碳技术等。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应开发节能和新型能源技术作为能源战略的重点。开发高效能源技术和减排温室气体、开发各种先进发电技术及其面向21世纪的远景能源技术。另外,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机构、防止海岸侵蚀工程的规划和建设等是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同时要提高适应气候变化技术。

2.加强政府环境管制。目前,针对气候变化,政府管制主要是“重治理、轻预防”。我国相关环境法规体系虽已建立,《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费》、《环境保护法》等已出台,这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依据,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法律效果却不是太好,因此,仍需继续完善生态环境要素法律,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改善,规划建设草原、农田保护措施,开垦生态环境脆弱的土地,控制土地浪费和草地破坏,对农林领域温室气体加以控制。针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节能减排措施有法可依,比如,《电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也已出台。对于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企业、事业单位,应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或行政强制执行措施。除了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外,政府还应采取相关措施,达到环保协同效应。这些措施包括如下:一是实行包括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和限制砍伐森林的直接控制。为企业规定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上限和条件,规定砍伐森林的条件和砍伐量的上限;二是运用包括征收环保税费、实施污染权交易、提供补助资金和开发援助的经济手段。环境保护税属于2018年新征的税种,是将税收作为杠杆,使得企业排污越多交的税款就越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若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比如噪声和大气污染物等,必须缴纳环境保护税。由于地方负责治理污染,所以环境保护税由地方所有,中央不再分成。通过这个绿色税制体系,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建立约束激励机制逼迫企业节能减排;三是鼓励包括向公众提供信息、进行教育、培训等的公众参与。企业基层专业环保人才短缺,环保技术匮乏,为此,政府应采取措施委派相关环保专家下基层指导环保工作。并将环保理念灌输到每一位员工,提高每一位员工的环保意识,只有员工环保意识增强了,在工作过程中才能有意识的采用环保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并能做到节能降耗。总之,环境管制有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改进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环保意识。

3.强化全民环境道德理念,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企业作为石化能源的主要消费者,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理应用环境道德伦理约束自己,自觉加入到碳减排行动中,树立正确的气候环境意识,并确立评价自身行为对错的标准,即环境的持续性、完整性和稳定性。首先,培养企业管理者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具有企业环境保护责任感,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气候变化有风险,但也存在着商机,在法律法规、科技因素、社会因素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应抓住机遇发展生产,确立减排目标,从而落实到具体行动。比如改进产品、改善供应链和流程、发展新业务和新市场。引入价值链分析法,力争每个环节都能做到绿色环保,同时规避风险。最后,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情况要制定激励政策,激励企业低碳产品认证,制定碳标签,促进企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从被动到主动,为减缓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做贡献。环保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每位公民都应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并不断增强,在生活方式上应做到低碳、节俭,比如,电动汽车取代耗油汽车,大大减少了大气污染,做到节能减排。

4.加强对生物资产的管理。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可以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包括生长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栏待售的牲畜等未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生产性生物资产具有能够在生产经营中长期、反复使用,从而不断产出农产品或者是长期役用的特征。比如,薪炭林收获柴薪但仍保留树干等。通常生产性生物资产具有固定资产的特征,比如奶牛每年产奶、果树每年长出水果等。而消耗性生物资产收获农产品之后,该资产就不复存在。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与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相比,公益性生物资产主要是出于防护、环境保护等目的,尽管其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具有服务潜能,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获得经济利益,如防风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能带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效能,风景林具有美化环境休息游览的效能等。无论是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还是公益性生物资产都与农业生产相关。这里的“农业”属于广义的范畴,即“农林牧副渔”,水产业、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林业等行业都包括在内。同时,这三个概念也属于会计的专业术语,是资产要素中的内容。加强对生物资产的管理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会计本身就具有核算和监督职能,将生物资产在会计中加以核算,便于对生物资产的管理。

5.低碳发展机制。低碳发展的表层意思是为了减缓气候变化,缩减温室气体排放(以二氧化碳为主)。据统计,石油和煤炭燃烧的颗粒物占据我国大气PM2.5一大半,也占据了我国排放的CO2一大半。因此,为了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必须采用低碳技术降低碳排放量。同时,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内趋力,由原来的资源消耗过多、环境牺牲、廉价劳力、投资拉动等取而代之为内需拉动、科技驱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另外,要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既低碳又能吸纳就业的服务业,增加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减少碳排放和治理霾污染的协同作用。低碳发展必须有合理的生产模式,需要科技的创新,原有的生产方式是高污染、稿消耗、高投入的模式,要使社会持续发展,必须改变这个模式。节能降耗减排不仅促使生产方式改变,且也会使技术创新、观念创新,同时也推进了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除了通过产业转型升级、降低能耗强度、发展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汇、加强生态建设外,更加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和提高应对气候变化与其它环境问题的协同效应。总之,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落实“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才能得到根本解决。上述经验都为今后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给未来改革指明了方向,更有利于促进生存力的发展。

6.建立发展环境会计制度。建立发展环境会计制度是衡量国内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及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理由如下: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并未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各项经济增长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对企业而言,传统会计只计人造成本,而忽略了自然资本,使得一些企业无偿占用和污染社会资源,虚增自身利润。同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若气候改变、环境污染、产品与卫生、废弃物处理、资源枯竭等问题出现,会对企业的管理决策和资源枯竭造成影响,若整个社会环境不断恶化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环境会计体系在企业中建立和完善是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缓和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资源稀缺和人类无限欲望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尤其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一问题更为棘手。只有建立环境会计体系,提供环境保护、防止与消除环境破坏,才能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可持续发展目标。气候变化无常和生态环境恶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迫使人们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进而应对变幻无常的气候和阻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通过建立生产力发展机制,实现气候和生态环境呈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林霖.基于气候变化的视角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兼论生态文明建设下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现代商业,2016

2.龚万达,刘祖云.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学习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教学与研究,2015(3)

3.章金霞,田国双.气候变化视域下企业环境伦理观研究.林业经济,2016(10)

4.杜祥琬.以低碳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环境保护,2016(24)

5.李玉梅.我国气候变化立法.政府论坛,2015(1).

作者:孙益奎 单位:江苏银宝创业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