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探析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探析

摘要: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的生态农业已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在改善农业发展方式和保护生态自然环境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面临日益开放的国际国内市场和加速发展的生态农业科技,我国的生态农业急需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本文总结了我国的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经过多年的农业粗放式发展,我国土壤质量大幅度下降,土壤板结、肥力下降问题凸显,对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与此同时,随着世界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和频繁,我国农业发展还面临着国际竞争压力,如价格压力、生产成本增高等。因此,我国农业发展模式急需转变,传统的以产量为中心的粗放型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实际,而产量和质量并重的集约型发展模式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对此,《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2030)》强调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同时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指导下,生态农业也成为促进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的生态农业已经逐渐摸索出了多种发展模式,并且在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方面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面临着经济效益和产业集群发展等多方面的困境,急需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在理论上,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理论体系

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生态农业在发展内涵及发展方式上是在不断适应中国自身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确立的。在20世纪60至70年代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产生的西方生态农业,建立一种在生态上实现自我支持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其主要目的。西方生态农业需要在道德和人文社会方面可接受并且不引起大规模和长期环境变化的前提下,具有活力的小农经营者最大限度增加农业净生产。中国则在1982年10月全国第一次生态经济学谈论会中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学家叶谦吉对中国生态农业解释为: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种效益的统一为目的,结合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利用现代绿色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及传统农业有效生产经验等所建立起的系统。由此可知生态农业主体及发展目标是中西方生态农业理论的主要区别。

(二)在实践上,创新了不同种类及功能的生态农业模式

根据不同地区和自然条件创新了不同种类及功能的生态农业模式(见表1),推动了与之相匹配的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并建立了农业生物之间及农业生物和环境生物的良性互动及和谐共生关系。当前,我国生态农业技术主要有:资源替代技术、资源节约技术、污染防治技术及农产品质量保障技术。其中,资源替代技术具体包括农药替代技术和饲料添加剂替代技术;资源节约技术包括节肥技术、节水技术及免耕少耕技术;污染防治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技术、土壤修复技术及农膜回收技术。

(三)在组织管理方面,农业生态转型与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支持

目前,国家、省级、试点县三级生态农业管理体系在全国基本形成,生态农业建设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程度不断提升。我国从1993年开始组织开展51个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工作,其分布在全国不同生态类型地区,随后生态农业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其影响力逐步提升。截至2016年底,我国生态农业试点个数已达2000多个,试点土地面积达到1亿亩,占据全国耕地总面积的7%,遍布全国30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县、乡、村,其中,我国共有7个生态农业试点成绩显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500佳”。此外,我国在农业治理污染管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经在全国建立了农业污染监测系统,防治农业资源污染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三、我国在构建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在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以现代生态农业为基础,通过现代生态农业科技手段和现代商业模式,对生态农产品进行集约式开发,打造优质品牌,推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可以将农民、企业和市场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共同承担风险,使农村的生态农业发展实现自我调节与自我完善。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的构建一般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生产环节。此环节通过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业经营模式,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集约化生产,以及农业产品的高品质、无污染,此环节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第二,加工环节。这个环节是在传统的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使生态农产品在价值上得到增殖,整个过程采用生态化的加工工艺,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这个环节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增值环节。第三,销售环节。在这个环节将充分发挥现代营销手段和现代物流方式,遵循市场规律,以生态化生产和加工为特色打造生态农业品牌,获得产品收益,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循环发展,这个环节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价值实现环节。我国各地在进行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总结了很多经验,也存在着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科学地总结和分析这些问题,寻找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解决方案,对于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认识不足,各个环节过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效益,由于主导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级政府或管理机构,在任期内处于考核或政绩的压力,为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而忽视长远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各地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不足,导致各地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或迫于中央的监督和督促下才能按时完成发展计划与要求。同时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参与者,同样处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目的,而缺乏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动力。再加上向生态农业产业化转型的过程存在成本和损失风险,因为产业化转型,农业生产者不仅需要大量技术支持,还需要花费时间进行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学习。因此,从时间耗费、节约资源以及简化劳动的角度而言,农业生产者更青睐传统农业的“短、平、快”的生产方式。

(二)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初期,农业生产者存在机会成本较高

由于信息不对称,农产品市场交易过程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进一步降低生态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意愿。从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环节角度来看,虽然生态农业发展不要求完全禁止使用化肥、农药等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化学制品,但是会严格限制其使用量。因此,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初期时,在缺少化肥、农药等替代品的情况下,农产品产量将因化肥及农药的使用量减少而下降,从而减少生产者的收入。因此,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初期生产者将面临收入降低的风险。从销售环节的角度来看,虽然生态农业生产的最终产品是安全、无害的有机农产品,但是,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交易中,生态农产品与其他传统农产品无法完全区别。同时,消费者无法通过自身的能力和手段辨别传统农产品和生态农产品的安全性,且农产品上的农药等化学残留物检测和确认存在较大难度。而生态农产品的价格要远高于传统农产品,因此生态农产品由于利润空间下降而退出市场,从而会造成农产品市场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三)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严重不足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当前专业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速度和创新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传统农业生产相比,生态农业产业化凭借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其生态效益优势、经济效益优势、社会效益优势逐渐显现。而人才是技术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将受到农业人才的匮乏的制约。根据调查,我国目前农业大学比重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的比重不足10%,并且大部分是职业技术学院,技术层级和人才素质较低;在农业院校中,与农业相关的科系占学校总科系的60%,而与农业相关的课时长不足全部课时的50%,总体来看农业培训时间不足;而农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从事本专业相关领域的人数不足40%,专职从事农业领域的人数不足20%,真正走入农村,从基层开始农业实践的人数不足10%,因此我国高素质、高能力、高技能的现代农业从业人员严重不足。

(四)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环节上的短板

非均衡发展将影响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整体发展进程,作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开端的绿色农资,其供应的原材料有较高“生态环保”质量要求。绿色原材料的供应将直接影响生态农业发展质量。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有机肥资源总量为7000万吨,市场缺口达到900万吨,而其实际利用率不到50%;生态清洁生产仍然存在技术短板,在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节约投入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表1我国生态农业典型模式模式名称具体分类具体应用循环模式农田循环农牧循环农村循环秸秆堆肥回田“猪-沼-果”生态农业卫生厕所和农家肥堆沤回田景观模式环境美化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乡村绿化农田防护林集水农业、自然保护区立体模式山地丘陵立体水体立体农田平原立体果草间作与橡茶间作鱼塘立体放养桐农间作、作物轮间套作食物链模式食物链延申食物链阻断腐生食物链污染土地的植物生产搭配模式资源效率搭配抗逆性搭配高光合效率品种种植耐低磷大豆种植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控制污染等技术层面还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绿色物流运输成本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当前我国生态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占据生态农产品总成本的57%,表明一半以上的成本都是在运输过程中所产生,而整个生态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收益将因为过高的成本而受到影响。

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一)完善生态农业产业化相关制度,提高生态意识,加强市场监管

将现代管理技术应用到生态农业管理当中,提高生态农业相关监管部门的工作协调能力。由于生态农业中间环节较多且存在较多的行业交叉业务,因此在建立生态农业管理制度之前,需要根据不同种类的生态农业按照农产品的特征进行分类与分级,以便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与管理。当前,农业农村部是我国主管生态农业的职能部门,除此之外,国务院、财政部、科技部、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也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和管理,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可以协调众多职能部门工作的协调机制。建议由国务院牵头,从各部门选调一批具有生态农业发展知识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制定与协调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同时,加大对生产与售卖假冒伪劣生态农产品的企业与商家进行严惩,除了罚款等行政处罚之外,对于情节严重的企业与商家还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二)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创新,普及生态农业知识

重视生态农业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农业人才培养体系。生态农业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重点方向,对人才和技术有较强的依赖和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健全生态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对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生态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议从两方面着手建立:一方面重视理论培养,建议我国农业高等院校开设与生态农业发展相关课程,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新兴产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建议从农村基层培训做起,建设农村基层生态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定期对从事一线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生态农业发展意识,普及生态农业发展优势,逐步让农民接受农业生态化转型。

(三)优化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促进协调发展

第一,生态清洁生产优化。加强技术创新,增加政府对企业清洁生产的补贴力度,如为农业生产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或者对企业购买生态清洁设备给予补贴。同时,要加强对生态清洁生产的宣传与推广力度,从根本上增加农民对生态清洁生产的认识;第二,绿色物流运输优化。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色物流运输技术水平。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的能力,合理规划农村物流网络布局,实现乡与乡公路连接、城乡公路对接,满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需求。同时,要尽快提升农村绿色物流运输技术水平,增加物流企业冷链物流运输能力,减少因绿色物流技术缺失所导致的农产品损失,增加绿色物流企业及农民的收入。

作者:张中正 赵庆蔚 单位:山东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