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安排范例

农村工作安排

农村工作安排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乡村振兴;人才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出台从国家战略层面系统地构建了乡村振兴的框架体系,对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方面拥有者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服务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是职业教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举措。职业教育提供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人才是乡村发展和振兴的关键。乡村的发展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然而一直以来乡村的人才问题一直是困扰乡村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何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如何留住人才,如何让人才在乡村建设中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和贡献,这些问题成为阻碍乡村振兴的主要问题。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人才的主要来源,也是乡村振兴的智库。职业教育的对象大多来自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和人才培养的规格更多的可以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支持能够更好地服务农村,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和长远发展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能够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和强大的人力资源来培养新型的乡村职业农民、建立专业人的乡村人才队伍,建立乡村农业服务团队来解决长期困扰乡村振兴的人才问题。

一、培养乡村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是乡村发展的根本。没有农民就没有乡村,更不用谈乡村振兴。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劳动力市场。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为城市建设补充力量的同时,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亏空,劳动人群的大量减少和劳动力整体素质的不断下降。培养新型农民,补充农村建设力量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新型农民的提出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培养新型农民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它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要立足区域经济、立足区域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培养符合区域农村建设的,适应新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确保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队伍是关键,尤其是专业人才队伍。乡村人才队伍需要建设一支符合乡村农业和产业特点的,能够为乡村农业、农民服务的专业队伍,他们具有农业方面的一技之长,在农业生产中是一个方面和领域的技术专家,对农业有兴趣、有热情,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他们愿意扎根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努力,既需要外来人才的支援和支持,也需要依靠农村人自己的力量,更要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职业教育是乡村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地。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覆盖乡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面向乡村发展的各个技术岗位。职业教育的服务范围覆盖了所在区域乡村经济的各个方面。因此,职业教育是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职业教育更好培养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为区域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有条件和基础的职业院校要积极设置与区域乡村经济发展有关的专业,在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等方面向涉农专业和与农业技术有关的专业倾斜,为区域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二是调整课程内容,增强技术和实用性。对于乡村经济发展有关的专业课程和教材,要及时调整,增加课程内容的技术性和实用性,促使课程内容符合乡村经济发展实际,实现课程与乡村经济发展岗位无缝对接,让学生掌握真正实用的技术,学有所用、学有可用。

三、建立乡村农业服务团队

农业服务是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在国家乡村振兴这一发的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要肩负起农业服务的责任,为乡村振兴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职业教育开展农业服务有其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技术保障。一是成立农业专家服务团队。职业教育能够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联合相关科研院所组建农业专家服务团队。开展高端农业技术培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对重大农业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实现农业技术层面的突破。农业专家服务团队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实现高端农业科研人才与农民、农业生产“零距离”接触,提高农民的科学意识,增强农民的科学素养。二是建立农技特派员机制。职业院校利用自身的师资优势,将相关技术专家设立为农技特派员,定时定点安排农技特派员支援服务乡村农业,为乡村农业进行技术支持、科学知识普及以及农业技术讲座,现场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的农业生产,保证农民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证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根据每个农村的产业和农业特点,设立农技特派员服务工作站,设立轮岗农技特派员和固定农技特派员长效机制,实现与农村产业的无缝对接,及时解决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增强农村农业和产业发展的科学性和效益。建立特派员信息服务和网络服务机制,实现农村技术服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三是成立农业人才协会。职业教育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联合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结合地区农业特色和产业特点,建立相关的农业人才协会,搭建农村、农业人才、信息、资源交流的平台。畅通农业信息交流渠道,提高信息交流的针对性。按照“及时、有效、实用”的原则及时农业信息,指导农业生产。新型职业农民、专业人才队伍和农业服务团队是乡村人才队伍的主力军,他们承担着乡村振兴的重任,引领着乡村技术和乡村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职业教育在培养乡村人才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乡村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肩负着乡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但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政府、社会和乡村共同的努力,只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才能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Z].新华社,2018-09-28.

[2]本刊记者.乡村振兴,怎么看怎么干——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吴宏耀答记者问[J].农村工作通讯,2018(3):14-19.

农村工作安排范文2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1]。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基层干部始终担负着重要的工作任务,既是党和国家政策宣传贯彻执行者,又是乡村建设发展的组织实施者。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保证基层干部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正确方向[2],对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当前基层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当前,对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方法总体上较为单一[1],主要是以灌输式为主,通过召开会议或印发相关资料学习上级会议文件精神以及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对新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还不深,新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做得还不够好,教育形式相对单一。部分年龄偏大的基层干部对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操作上还不太适应,特别是村干部年龄偏大得居多,在新媒体操作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嫌弃新载体操作麻烦,导致无法科学运用新载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效果不佳。基层通过运用新媒体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提高党员素质提高、增强组织队伍建设本是好事,可有些地区却“变了味”。比如,将思想政治教育学习通过积分排名的方式与目标考核挂钩,为了获得较好的考核等次,有的党员从主动学变成了被动学,存在一边挂着账号一边工作、多个手机多个账号轮流刷分等情况。“学习强国”作为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优质平台[1],文字、音频、视频等内容丰富,覆盖范围全面,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此平台原本是为思想政治学习提供便利,通过积分制度提升学习积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区将学习平台积分排名直接与目标考核挂钩,一些基层干部为了获得积分每天按时登录打卡,但仅仅只是为了打个卡、获取积分,并没有实质性的学习;一些基层干部任务繁重,还要兼顾多种学习平台打卡,学习负担增加,学习积极性并不高。

(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开展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1]。乡村振兴战略对抓好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有更高的要求,需要人员充沛的教育工作队伍以及过硬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目前,对基层干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队伍力量还比较弱,更多的是通过党校对乡镇基层干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训,而村干部也更多是通过乡镇干部以会议等形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队伍较为缺乏。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滞后的局面。

(四)思想政治教育覆盖范围较窄。一方面,培训没有向普通干部倾斜。在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乡镇干部领导班子成员开展的培训较多,对普通干部开展专题培训较少,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参加培训更少。所以,对基层干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还需要进一步扩大,以便从整体上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素质,促使基层干部在开展农村工作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担当作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农民群众,在农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由于场地和教学软件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一些地方没有开展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条件,基础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做到真抓实干、有效落实,也没有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二、加强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以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目前仍然不够丰富,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在新时期就要抓好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加快推进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一方面,要充分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积极发挥好远程教育、互联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水平,通过“互联网+”教育模式,积极传播时展正能量。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培训结合起来,对利用率低、效果不佳的学习平台及时优化升级、加强运营,充分发挥学习平台在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基层干部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相关部门的统一安排下,自主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做到勤学善思、入脑入心、融会贯通,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第一,对基层干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专业性强的教育工作队伍,科学有序地对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有关部门也要按一定比例配置教育工作人员,并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予以适当照顾,帮助其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以便其全身心投入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基层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建设需要广开选拔渠道,让能力强、政治素养高的人才加入队伍。对大学生村干部、乡镇党务工作者等相关人员的培养,需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基层可以党委统一领导为龙头,与多个部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联合,发挥专业特长,同为乡村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添砖加瓦[3]。第二,要提高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水平。针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水平不高的问题,要注重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解决。例如,一些地区存在基层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成立时间不长、培训人员年纪轻、工作经验不丰富等情况。为此,有关部门要做好统筹安排,优先安排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年轻同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实践中提升、在实践中沉淀,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不断积累培训经验,从而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措施。基层干部人数较多,从目前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情况看,覆盖面还不够广,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缺少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条件。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开展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切实做好规划,根据各地实际扩大参训人员范围,从制度层面做好规划设计,分阶段、分批次地对基层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并且,制定科学完备的培训目标和规划,构建一套完整的课程内容与知识结构体系,不断紧随发展需求更新内容,满足不同时期的需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不断上升。同时,针对基层干部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制定科学的学习结构,使基层干部能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二是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经费保障。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较好的基础条件保障。例如,基层对思想政治的支配权限、培训辅助器材的配备、教育场所的配套,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考评体系。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农业农村工作具体实际相结合,强化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领悟,充分发挥基层干部主观能动性,增强教育实效。目前一些地区开展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难以全方面地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考核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基层干部评价考核体系,使其能够进一步提升绩效考核的全面性,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另外,在对基层乡镇干部进行考核时,为了能够对思想政治进一步了解,需要对其诚信水平、公信力等方面进行分析,避免出现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考核的问题。

三、结语

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是基层干部理想信念之基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政治理论水平、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补齐短板,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思想政治教育付之于实践,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为抓好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达成既定目标而共同努力,为农业农村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肖冠华.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9.

[2]王正.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能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

农村工作安排范文3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加快发展;农业经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业经济改革要深化农业经济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动能。可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严格执行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政策,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要夯实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1深化农业经济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动能

1.1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

早在18世纪中叶,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F.魁奈已应用投入产出对照表方法研究农业经济,提出只有土地和农业,才是一切超过生产费用的“纯产品”或剩余的唯一源泉,宣扬自由竞争和重农经济学说。经济学家文力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业经济改革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管理系统,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选择条件成熟的乡镇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1]。

1.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认真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土地资源,使农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和资源量化为农民持有的股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选择有条件的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制改建试点。选择有条件的乡镇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乡镇。

1.3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机制、担保机制、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及缓释机制、抵押处置机制。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使用中,安排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和有效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对发展设施农业涉及的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以及从事规模化粮食生产所必须的配套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要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2]。

1.4严格执行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政策

全面落实地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抓好政策性粮食收购工作,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盘活仓储设施存量,提前准备收购仓容,做好收购服务,适时启动最低价收购,确保不出现“卖粮难”。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工作,推动粮油加工企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放心粮油”和“主食厨房”两项工程。完成粮食产业园建设。

1.5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强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普惠金融,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推进“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经济学家郎咸平、刘劲哲、林毅夫、张维迎、茅于轼指出:要探索设立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积极开展“税融通”和“劝耕贷”业务。支持金融机构开展订单、仓单、保单和应收账款抵押融资业务。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作物保险覆盖面,推动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扩大畜牧业保险品种范围和实施区域,建立完善水产养殖保险制度,加快推进茶叶、大棚蔬菜、家禽、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和设施农业保险,探索开展制种保险和农机具保险。大力发展保证保险,扩大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3]。

1.6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健全财政投入“三农”稳定增长机制。贯彻落实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政策,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深化水管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小型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机制。构建责任明确、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机制“河长制”,并以“河长制”为抓手推进水利工程长效化管理。继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水价形成机制,逐步建立水权交易制度,开展水权交易试点。扎实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打造和提升供销合作社系统农业生产服务、产品流通服务和社区综合服务平台。

2夯实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2.1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重点建设项目,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和和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继续开展“八小”水利工程提升改造。除险加固病险水库,实施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治理中小河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确保在汛期前完成河流复堤加固和其他山洪沟治理工程建设任务。继续推进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管养一体化发展。继续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小水电增效扩容,不断提高基础承载能力[4]。

2.2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和综合治理,实施“三线三边”治理拓展行动,推动向乡村道路、村居周边、家庭家园延伸。开展农村沟塘水系清淤疏浚工作,实现河岸绿化和河道保洁。扎实开展自然村环境整治,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步伐,大力推进乡镇、中心村生活污水治理,进一步扩大农村卫生厕所覆盖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传承和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全面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将规划建设管理“六项行动”向乡镇延伸,继续推进小集镇“六个一”工程,完成省级中心村和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任务。深入实施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持续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完成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5]。

2.3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经济学家刘彦海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要进一步配齐完善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开展园区内高标准农田治理,新建大型智能化温室及设施大棚。经济学家张五常、刘劲哲、吴敬琏、厉以宁、樊纲、邹恒甫认为:要着力提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部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的发展水平,争创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2.4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力度

J.H.von屠能的主要著作《孤立国》着重于分析农业经营集约度,创“农业圈”之说,对级差地租理论的贡献尤大,被视为农业配置学的创始人,也是德国农业经营经济学派的奠基者。经济学家刘劲哲在此基础上指出:要坚持招大招强与引资引智相结合,努力提高农业招商质量和效益。加强重大招商项目谋划,围绕茶叶基地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茶产业振兴工程、油茶基地建设及深加工、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特色水资源利用及水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及仓储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

2.5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

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大力发展大功率、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增加装备总量、提升装备水平、优化装备结构。培育新型农机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探索发展“智慧农机”,搭建农机生产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积极推广“农机通”和农机作业智能监测装备。抓好关键农时机械化农业生产。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

2.6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完善农村基础教育体系,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服务乡村的高质量医疗设施,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建立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与大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相衔接。扎实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保障工作。提升对残疾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重特大疾病患者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救助水平。

2.7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加大产业扶贫实施力度,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重点向贫困村和贫困户倾斜。细化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精选市场潜力大、覆盖面广、发展有基础、有龙头带动的优势特色产业,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力度。深入开展万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群众、千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人人访、户户查”、“百企联村”等活动。努力实现全年脱贫,贫困村完成出列任务。

2.8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各乡镇党委、政府必须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把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项目管理、干部配备等各个方面。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管好用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强化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好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抓好农村“三资”管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民负担监管,抓好村民自治工作。加大农业普法宣传力度,强化农村社会治安治理和信访工作。强化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加大“三农”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力度,用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性进展,用脱贫攻坚的扎实成效,用农村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参考文献:

[1]刘艳军.论农业招商引资的重要意义和思路措施[J].产权导刊,2016(1)

[2]王寿辰.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析[J].当代农村财经,2015(4):21-23

[3]刘劲哲.我国农产品深加工存在的三大差距[J].农机科技推广,2010(8):47-47

[4]刘改利.种业发展运行机制建设初探[J].粮食问题研究,2016(1):39-41

农村工作安排范文4

农村卫生人力建设与发展一直以来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当前医改之际“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仍作为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如何培养、吸引、稳定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促进农村卫生人力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本文对澳大利亚解决农村卫生人力资源不足的措施进行介绍和分析,从中吸取对我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发展可资借鉴的经验。

1澳大利亚农村卫生人力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的国土面积约769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人口2000万左右,是典型的地广人稀国家。大约2/3的人口分布在沿海各大城市,1/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包括大片内陆沙漠地区[1]。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卫生资源相对缺乏,这与我国情况相似[2]。在卫生人力资源方面,澳大利亚农村地区也面临卫生人员严重缺乏的问题。由于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在职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较少,收入普遍偏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家庭成员的发展均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在提供农村地区的卫生服务方面,面临着招募新成员难和稳定现有卫生专业人员难的问题,尤其是在边远地区。根据澳大利亚卫生及老龄部统计,工作在边远地区的医生数仅占全国医生的1.6%左右。这已成为澳大利亚卫生人力发展所面临的直接挑战[3]。

2澳大利亚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面对上述农村卫生人力短缺的问题,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和促进边远及农村地区卫生队伍的发展,对于我国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2.1澳大利亚农村卫生人力发展策略与项目

为了改变农村及边远地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供给难以满足需要的困境,2009年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澳大利亚农村卫生人力发展策略”[4-5],采取:(1)增加投入,在原有预算的基础上增加1.34亿澳元,通过经济和非经济手段为农村医生提供支持;(2)在增加投入的基础上,设立和开展一系列边远地区卫生人力建设的项目;(3)改进澳大利亚边远地区地理划分标准,以此作为农村卫生人力项目支持的依据。具体内容和项目包括:

2.1.1“澳大利亚边远地区地理划分标准”。新的“澳大利亚边远地区地理划分标准”(australianstandardgeographi-calclassification–remotenessareas)由澳大利亚统计局在2006年普查的基础上制定。该标准根据各地区人口、卫生、教育等各类资源的分布情况将澳大利亚划分为5类地区:大城市(majorcities)、中心地区(innerregion)、地区(outerregion)、边远地区(remoteregion)、非常边远地区(veryremoteregion)。该划分标准的建立有利于政府针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从2010年7月1日开始,澳大利亚卫生与老龄部的很多卫生项目都将以此为基础,“保证到越边远地区工作的卫生人员,可以得到更多的报酬与补助”。

2.1.2招聘海外医生及医学毕业生到边远地区工作。1997年开始,澳大利亚政府启动了“招聘海外医生及医学毕业生到澳大利亚农村及边远地区工作项目”(overseastraineddoctorsandforeigngraduatesofanaccreditedmedicalschool)。该项目面向全球招收医生,具体工作由澳洲7个洲的农村卫生人力组织负责,招收的主要条件包括:(1)通过澳大利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2)具有4—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3)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招聘的海外医生必须首先到边远或农村地区服务5—10年(非常边远地区5年,边远地区6年,地区7年,中心地区9年,大城市10年),才可以获得澳大利亚的永久居住权。同时,为了让这些海外医生能够稳定在农村工作,澳洲农村卫生人力组织帮助招聘医生解决其家庭后顾之忧,如配偶的就业,孩子的就学等。目前,招聘的海外医生及医学毕业生已成为澳大利亚农村及边远地区医疗服务的主力军,据统计,有40%的边远地区及农村全科医生来自海外。

2.1.3农村全科医生激励计划。在2009—2010的联邦预算中,对吸引全科医生到边远及农村地区工作特别出台了“农村全科医生激励计划”(generalpracticeruralincentivesprogram,GPRIP),从2010年1月开始实施,主要激励措施包括:(1)农村安置补助:根据“边远地区地理划分标准”,从城市转移到边远及农村地区工作的全科医生,可以获得15000澳元-120000澳元不等的一次性安置费用。(2)稳定的工作津贴:相比较于原来的补助额度,根据服务年限和“边远地区地理划分标准”,每年可以获得2500澳元至47000澳元不等的稳定工作津贴。

2.1.4农村地区医生临时代班计划。由于农村及边远地区医生数量紧缺,导致医生工作量大,而没有时间进行休假和进修学习。因此,澳洲政府启动了“农村地区医生临时代班计划”(NationalRuralLocumsProgram),通过短期雇佣其他地区的医生,使在农村及边远地区工作的医生获得足够的时间进行休息和能力提高。该计划由3个子项目构成:①农村地区全科医生临时代班计划,项目对象为农村地区全科医生;②产科医生临时代班计划,项目对象为产科医生;③全科麻醉师临时代班计划,项目对象为全科麻醉师。

2.1.5医学生到农村工作奖学金项目。为鼓励医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工作,澳大利亚政府设立了“医学生到农村工作奖学金项目”(medicalruralbondedscholarships),每年为在校医学生提供100个名额。参与该项目的医学生,每年将获得23686澳元的奖学金,但毕业之后必须到农村或边远地区连续工作6年。为进一步鼓励学生到更加边远的地区工作,根据“澳大利亚边远地区地理划分标准”,会对其工作的期限进行相应的缩减,其中去非常边远地区的,工作时限可缩减50%,边远地区的可缩减40%,地区的可缩减30%,中心地区缩减10%,大城市则不允许缩减。

2.1.6护士招聘项目。由于澳大利亚的全科医师属于私人执业,护士的招聘由全科医师自主决定。为鼓励边远及农村地区的全科医师积极聘用护士为其诊所工作,澳大利亚联邦政府2009—2010度预算中提出,在澳大利亚工作的全科医师,每年可以得到2.5万澳元用于招聘私人诊所的护士。这项措施将为加强农村地区护理队伍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澳大利亚农村卫生人力的教育培训#p#分页标题#e#

澳大利亚把为在农村地区工作的卫生人员提供满意的培训、教育和支持,作为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主要措施包括:

2.2.1扩大医学生招生数量。通过增加卫生人力提供的数量来减少分布的不均衡。从2000年到2009年,澳大利亚的医学生招收数量增加了1倍多,达到近3500人。预计到2014年,医学毕业生的数量还将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77%。

2.2.2教育经费奖励措施。据澳大利亚农村大学生筹划指导委员会(RuralUndergraduateSteeringCommittee)报告,国家已把医学院是否实施面向农村的课程同教育经费分配联系起来,并且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为农村全科医师奖励计划提供资助,以便开发医学院一级的农村医学课程[6]。

2.2.3农村医学本科生奖学金项目。由于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和农村地区学生能考上医学生的人数很少[7]。澳大利亚专门设有农村医学本科生奖学金,每年为550名来自农村并经济困难的医学生提供每年1万澳元的奖学金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虽然不明确要求这些接受奖学金的学生毕业后一定要到农村或边远地区服务,但要求他们必须要加入一个农村卫生俱乐部并有1名在农村执业的医生作为他们的导师。2010年有684名医学生申请该奖学金。

2.2.4医学生到农村医疗机构实习。为医学生提供2-4周农村医疗机构实习机会,并通过多种方法为这些实习生提供正面积极的实习体验,从而影响他们对未来职业地点的选择。为农村的医学带教人员提供支持,建立农村卫生培训基地和学术机构的联系;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育。澳大利亚政府近年来通过增加投入,改善可提供教育培训的农村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并建立更多的农村卫生培训基地和更新教学设施,以接纳更多的医学实习生到农村实习。

2.2.5全科医师培训项目。为改变各大学全科医学系规模小、培训基地少、培训时间短的问题,澳大利亚政府近年来设立了全科医师培训项目,到2014年将达到每年培训1200名全科医师,其中50%的人将安排到农村地区接受培训,以加强毕业后全科医师培训。必修内容包括医疗服务需求领域、土著人健康课程、急救技能(包含幼儿急救)等。项目优点包括:一是培训更贴近于当地需求;二是到农村接受培训的医学生有更多的练手机会,会接触到更多的疾病种类;三是增加了医学培训机构的数量,扩大了培训能力;四是提高了农村培训基地的服务水平;五是可改进学校教学内容,能更加符合不同地区和行医环境的需要[8]。

2.2.6农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对农村医生来说,继续医学教育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澳大利亚设有向农村医生提供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向农村的全科医师提供产科学、麻醉学和其他领域强化训练。

2.2.7农村医学教育卫星网。该网络的培训内容由全科医师来设计,并为全科医师所利用。培训项目常常由国际上著名的演讲者主讲,农村全科医师以小组形式集中到当地的农村医院听讲,如有问题,还可通过电话或电传同网络中心联系。由网络提供的项目,诸如骨折的早期处理和心脏生命支持课程等,对农村全科医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9]。

2.2.8农村医学生网络。农村医学生网络(nationalruralhealthstudents’network,NRHSN)由澳大利亚政府资助、澳大利亚农村卫生人力组织支持。目前,该网络分布于澳洲29所大学,拥有9000余名会员。通过该网络,所有会员可以共享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同时,学生网络通过组织澳大利亚农村地区参观、澳大利亚农村医疗机构实习、举办研讨会和提供奖学金等活动,促使更多的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到农村地区工作[10]。

3收获与启示

3.1制定农村卫生人力建设总体策略“澳大利亚农村卫生人力发展策略”是澳大利亚卫生与老龄部提出的国家农村队伍建设与发展整体战略规划,在对澳大利亚农村卫生人力科学详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发展策略,包括各类项目、配套经费、边远地区地理划分标准3方面核心内容。同时,从卫生人员的招聘、吸引、教育和管理等各个环节设计农村卫生人力建设项目。我国可以借鉴,加强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的规划,通过规划指导并加大国家在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方面的长期投入。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入手,设计一系列加强农村卫生人力建设的项目和措施。

3.2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吸引医学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地区工作近年来,我国制定和实施了系列措施和项目,加强对农村地区卫生人力的支援。如“三支一扶项目”、“万名医师支援农村项目”、“招聘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项目”等,新一轮医改文件中提出“为同意毕业后到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工作3年的医学生提供奖学金及助学贷款”等措施。在如何鼓励、吸引医学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地区工作方面,澳大利亚政府的做法是可以借鉴的。例如定向培养医学生到边远及农村地区工作,为其提供奖学金;改善基层和农村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和农村卫生人员的工作环境;全科医生到农村工作给予安家费、提供工作津贴,帮助家属解决就业及上学问题等。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保证到越边远地区工作的卫生人员,可以得到更多的报酬与补助”,通过经济手段,使工作在农村或边远地区的医务工作者获得比城市同水平医务工作者更高的福利与待遇。

农村工作安排范文5

 

为贯彻落实市档案局《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和规范我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和区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利用2年半左右的时间,全面加强乡镇档案工作目标管理,扎实推进村级标准化档案室建设,做到“有制度、有人员、有装具、有目录”,实现“档案完整、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手段先进、服务高效”的规范化建设目标;建立与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相适应、覆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和全体农民的农村档案工作体系。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顺利开展,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档案、财政、民政、新农办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档案局),由区档案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年10月至年5月)   确定镇、乡为新农村建设档案规范管理试点乡镇,试点乡镇档案室须达到省级以上标准;各乡镇应确定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档案规范管理试点村(即15个村),试点村(居)档案室须达到规范化建档合格标准。   第二阶段(年7月至年12月)   充分发挥试点乡镇、村(居)的示范作用,全面推进其他乡镇、村(居)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逐步建立档案资源丰富、设施齐全、管理规范、利用高效,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业农村档案管理体系。   四、职责分工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乡镇政府和区直有关单位要认真履职,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按照“乡镇档案室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村(居)档案室不少于10平方米”和“八防”(即防火、防盗、防潮、防高温、防鼠、防虫、防光、防尘)要求建立综合档案室,配齐工作用品;应将镇、村(居)级档案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责任体系,认真履行乡镇档案工作职能,努力提高档案综合管理水平;配备档案管理人员,加强对村(居)档案工作的指导培训和帮扶,使村(居)级档案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各村(居)应将档案工作列入公共事务管理范围,建立档案收集和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工作。村(居)委会应建立规范的档案室为村(居)级档案的科学管理和安全保管提供必要的设施和设备。   区档案局:应协助区民政局和新农办将档案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新农村档案建设任务量化标准;加强对乡镇、试点村(居)档案业务指导,按照国家档案局及省、市档案局关于新农村档案建设规范化要求,创新档案管理体制和机制,重点督促乡镇、村(居)级做好档案收集、安全保管和利用工作;指导乡镇、村(居)加强档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区档案局每年要定期对乡镇、村(居)档案员开展一次业务培训,进而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乡镇、村(居)档案工作队伍。   区民政局:统一部署,统一督查;加大村(居)级组织建设投入,对村(居)级档案工作建设方面予以一定的经费支持。   区新农办:应将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特色产业、农业科技服务等档案工作纳入对乡镇、村(居)新农村建设年度考核;在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时,应统筹兼顾,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新农村建设档案试点村(居)给予支持。   五、有关要求   一要提高认识。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意识,将档案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工作计划与建设内容,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拓展工程,认真抓实抓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同步发展。   二要突出重点。要重点抓好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农村宅基地、林权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特色产业、农业科技服务、劳动力培训、农村社会救助与保障、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与归档,进一步健全基层档案机构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档案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三要形成合力。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要统筹安排,把握进度;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档案管理体制和机制,推动乡镇、村(居)档案规范化管理;区直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指导、帮助试点乡镇、村(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档案规范化管理新模式,务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取得实效。

农村工作安排范文6

2010年泰州市海陵区开展了水稻、能繁母猪、奶牛、高效设施农业等险种保险工作,全区主要种植业和养殖业险种投保面均达100%,全区5亩以上连片钢架蔬菜大棚全部实现投保,完成高效设施农业保险任务完成率居全市首位。

“三到位”提供保障

一是领导重视到位。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工作,研究制定了《海陵区2010年农业保险工作意见》,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推动工作。各镇(街、园区)领导也都高度重视,将农业保险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落实工作班子和工作经费。二是政策宣传到位。区农保办、财政局、保险公司等部门(单位)采取召开工作会议、举办业务培训、利用新闻媒体、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增强了广大农户花小钱、防大灾的保险意识,使广大农户对农业保险这项工作从陌生到了解、从疑惑到放心、从拒绝到参与。三是组织网络到位。建立了区、镇(街、园区)、村三级联动的组织网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条块结合、分线作战、分线负责。充实了农业保险定损理赔专家队伍,为搞好农业保险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建立了基层专兼职协保员队伍,宣传农业保险知识,接受农民咨询,掌握需求信息,协助做好农险承保和查勘理赔等工作。

“三着力”抓住关键

一是着力抓高效设施农业保险。海陵区近年来大力发展都市型高效农业,投入大、收益高、风险大,农户存在着既想保又惜保的患得患失心理,针对这一状况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帮助算好一本帐,从正反两方面帮助分析,阐明利弊,打消顾虑;一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省财政补贴30%保费的基础上,区和镇(街、园区)财政补贴50%,农户只需承担20%。同时,还建立了高效设施农业保险无赔款农户自缴保费优待制度,对连续投保未出险的农户给予最高50%的自缴保费优待,大大调动了投保人的积极性。2010年高效设施农业投保面达到了60%。二是着力抓主要种植业保险。按照“低保障(保物化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全面开展主要种植业保险,确保保险面达100%。2010年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种植业保险保费仍然为每亩20元,保险金额为400元。水稻、小麦保险面积仍以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面积为依据,油菜保险面积以油菜良种补贴面积为依据。各镇(街、园区)由农经站(财务科)负责,以财政部门数据为依据,做到区、镇(街、园区)、村、组、农户保险面积与粮食直补面积五相符。水稻、小麦、油菜保险均以村为单位统一投保(附到户清册),保费全部由各级财政补贴。三是着力抓主要养殖业保险。严格按照保险条款的规定,对符合投保条件的能繁母猪、奶牛等主要养殖业险种做到应保尽保。全区对符合参保条件的能繁母猪全部办理了投保手续,承保面达100%。全区对符合参保条件的675头奶牛全部办理了投保手续,承保面达100%,保费总额16.2万元。

“三实招”强化支撑

一是资金管理出实招。积极落实保费资金。2010年,全区农业保险保费总额达442.52万元,其中农户承担14.09万元。区政府按照主要种植业险种保费收入的10%,从预算内另外安排38.21万元进入区级巨灾风险准备金。实行资金封闭管理,区财政局按照财政部、省财政厅的统一规定,开设了“中央专项资金特设专户”,用于接受中央、省、市、镇(街、园区)财政补贴资金和农户缴纳的保费,保险公司也开设了农业保险专户,用于接受、管理财政部门统一划拨的联办共保资金,使农业保险资金做到“专户管理、专帐核算、封闭运行、专款专用”。按照《江苏省农业保险试点政府巨灾风险准备金管理办法》精神,建立了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目前区财政已累计安排区级巨灾风险准备金117.84万元。二是查勘理赔出实招。2010年初,苏陈、罡杨两镇部分村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小麦茎蘖期冻害灾情,区农保办及时启动了重大灾情查勘理赔程序,制订了实施方案,明确了调查范围、主要原则、核灾定损程序等工作要求,相关镇村按照村组调查、张榜公布、镇级审核、区级复查、结果公示的程序和要求,认真做好小麦冻害查勘定损理赔工作。对养殖业保险,区财政局与保险公司建立了小额赔款准备金制度,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等个案险种的理赔效率大大提高,已基本实现一个月内理赔到位。三是检查考核出实招。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专项检查与全面督查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抓好农业保险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和规范运作。

农村工作安排范文7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四个最严”为核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部署要求,以保障农村食品安全为目标,针对当前农村食品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食品安全风险隐患,集中力量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净化农村食品生产经营环境,有效防控和化解农村食品安全风险,让广大农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放心,有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二、总体目标

实施乡镇振兴战略和食品安全战略,扎实推进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以下简称:专项整治)工作,紧盯农村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全面打击生产经营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收缴一批假冒伪劣食品,处理一批“山寨”食品商标侵权案件,移送一批违法案件,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形成有效震慑氛围,使农村假冒伪劣食品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以专项整治为契机,发动和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共治,全面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秩序,夯实农村食品监管基础,提升农村食品安全水平和保障能力。

三、整治重点

(一)重点区域。城乡结合部、乡镇校园及周边、乡村旅游景点、行政村驻地、自然村。

(二)重点对象。小作坊、小餐馆、小食杂店、小摊贩、移动餐馆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

(三)重点品种。米、面、油、5毛食品、酒水饮料、调味品、乳及乳制品、肉及肉制品等农村消费量大的食品品类。

(四)重点查处违法违规情形。制售劣质食品(以次充好、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等)、“三无”食品(食品包装标识、文字图案等模仿其他品牌食品)、过期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两超一非”(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添加非食用物质)以及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的“黑工厂”“黑窝点”“黑作坊”和未经登记(备案)擅自组织人员开展流动餐饮服务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整治措施

(一)开展生产经营环节大检查,集中收缴一批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发现问题隐患,要进一步核查生产经营行为是否规范、索证索票是否到位、进货查验责任是否落实、生产经营记录是否健全。发现假冒伪劣食品,要坚决收缴并及时销毁,切实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秩序,全面净化农村食品市场。

(二)开展假冒伪劣食品线索大追查,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对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线索要追根溯源、一查到底,依法查处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经营者,以及为违法生产经营食品提供商标、广告、认证、包装等服务的经营者。坚决查处无证无照生产经营行为,端掉一批违法“黑工厂”“黑窝点”“黑作坊”,对严重违法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实施禁止从业限制。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

(三)完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生产经营秩序。建立健全乡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体系,构建市、乡、村三级监管网络,实施网格化管理,延伸食品安全监管触角。把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作为农村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强化社会共治。通过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生产经营秩序,努力做到农村食品生产场所检查率100%、生产经营获证率100%、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率100%、从业人员专业培训率100%、索证索票到位率100%、食品合格率100%。将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社会信用平台管理,实施联合惩戒,引导和督促各类主体依法生产经营。严防严查假冒、过期、“三无”及不合格食品流入农村市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四)开展从业人员法律规范大培训,增强守法生产经营和安全消费意识。各单位要强化为民宗旨,转变服务理念,以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急群众之所需,想群众之所盼,下乡入村送法送检。不定期开展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加大对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教育、管理和引导。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

(五)标本兼治,大力推进“四统一”工作机制,构建农村食品放心消费体系。各单位要总结推广花园乡“四统一”开展安全食品进农村活动试点经验,推动在全市全面开展安全食品进农村工作。各单位要摸清辖区内食品经营户的底数,召集辖区内农村食品经营户召开安全食品进农村工作推进会,鼓励引导辖区食品经营户尽快实行“四统一”模式,讲明“四统一”和安全食品进农村的意义作用。保障食品进货渠道正规、食品临期可退换、食品质量有保障。以“四统一”为主流的农村安全食品经营模式,争取到2020年底基本覆盖到位。

(六)加大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共治氛围。各单位要加大食品安全工作宣传力度,组织干部进村入户、逐村逐户发放“创城”和专项整治宣传资料,每村至少悬挂2条“创城”和专项整治横幅,张贴5张宣传画,提高广大农村群众对我市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知晓率和支持率,提升广大农村群众对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满意度。充分发挥12315举报平台的作用,建立举报奖励机制,群防群治,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五、实施步骤

各单位要坚持边整治与整改相结合,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监督生产经营者自查自纠与加强检查督促相结合,集中力量和时间,认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六、实施步骤

(一)集中整治阶段。2020年2月起,相关部门围绕重点对象、重点品种、重点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按职责分工集中开展大检查、大清理、大追查、大行动、大培训,集中力量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工作,对整治中发现的问题,逐一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期限进行整改;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依法进行查处,做到查处一起,警示一批,教育一片。

(二)总结提升阶段。2019年3月,对专项整治行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总结,推动建立长效机制。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工作领导。各单位务必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密切配合,增强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把做好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工作作为当前重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强化责任落实。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明确重点任务、工作措施和要求,责任落实到人,采取重点督查、明查暗访等方式,确保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对责任不落实,监管不作为、情况不报告、问题不解决的单位和工作人员,要严肃追究责任。

农村工作安排范文8

关键词:襄阳;三三制;模式;农村;基层党组织

        2010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在襄阳视察期间对襄阳推行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1月30日又作出重要批示:“湖北襄阳市推行‘三三制’新模式,走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路子。日前我赴鄂调研时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认为应继续积极探索。请学习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湖北省委组织部进一步了解总结有关经验,视其成熟后加以推广借鉴。”①

        襄阳市独创的“三三制”模式自实施两年多,从它所取得的成绩来看的确值得更多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学习。所谓“三三制”就是指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级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由党支部书记一肩挑,其他成员也相互交叉任职,组织架构上实行“三位一体”。 “三三制”模式的提出是在2008年底,襄阳市委结合即将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开展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专题调研,经过对谷城的堰河村、樊城的施营社区、保康的尧治河村、襄阳的四新村等深入调查研究,襄阳市委发现了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凡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实行这种党务、行政、经济“三位一体”的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明显的农村特色。2009年7月,襄阳市委正式下发了《关于推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促进农村科学发展的意见》,这是襄樊市委关于推行“三三制”模式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三三制”模式是襄阳市的首创,是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基层组织体制机制建设的有益尝试,为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了宝贵经验②。

        一、三三制模式特色:

        1.实现“三位一体”,选对领头人是关键

        过去,人们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群众看干部什么?看的是村干部、特别是村支书的一言一行,是否心系百姓,引领老群众脱贫奔小康,过上好日子。选好一个当家人,配强领导班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领头雁”,是当今新农村建设的重头戏。襄阳推行的“三三制”新模式,首先是突出了领头人的核心地位。他们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既有别于较大规模投资形成的龙头企业,也有别于政府的行政推动,他们植根于农村,创业于农业,成功于农业。他们对农民的示范作用大,带动效果好。他们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对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襄阳区四新村邻近河南,地处偏僻、交便闭塞,既无资源、又无资本,村里一度负债180万,连村委会办公室都抵押了出去,是典型的“三无空壳村”。镇委将有经营头脑的党员刘大忠从外面动员回村参选村委会主任,并同时推选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任种养协会会长,实现了村级党、政、经三者的一体化。刘大忠放下自己赚钱的生意回到四新村,开始了强村富民工程。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在一无地理优势、二无资源优势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养殖业,先后引进了四海富民牧业,30万只肉鸡养殖厂和万只蛋鸭养殖基地,这不仅推动了集体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在他的辛勤经营下,“三无空壳村”不但还清了债务,而且还有了100多万元的积累,成了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2008年底,谷城县堰河村村级组织换届时,闵洪彦担任了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公司总经理“一肩挑”这个“三位一体”的村官,成立茶业集团,办起生态农业旅游公司,村里很快有了2000多万元的资产积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6000多元,迅速改变了“村里无钱办事、无力办事、无人办事”的空壳村现象。目前,在襄樊市像闵洪彦这样村干部职位“一肩挑”的村已达到216个。

        “三三制”模式给农村基层党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但有利于突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而且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基层组织的工作效率。

        2.实施“三会治事”,尊重群众权利是基础

        为了充分体现民主意志,基层组织在处理村里行政或经济事务时先由党支部会议研究后提出建议,然后把提议交由村民大会或社区居民大会讨论表决,最后由村委会或居委会落实执行。即在运行机制上推行村务会办事、事务会理事、村民监事会评议监督的“三会治事”,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和村民自治的有机统一。

        具体实践中,要保障“三会治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序运作,有力推进,一要科学界定议事范围,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二是科学制定办事规则,规范村民自治行为;三是科学设定理事模式,提高参政议政水平。

        如保康县堰垭村 “三会治事”流程是:村里事情——党支部提出——村民代表大会决定——村委会落实。在堰垭村,大到电站选扯、公路线走向、小到更换一台办公设备,每一件村务都有专门的会议纪录,每一个村民代表的意见都得到了充分表达。一本本事无巨细的会议纪录簿上,纪录的不是琐细的村务,而是中国农村民主进程的足迹。每一个签名都是村民意志的象征,每一个决策的执行过程和结果,都是对农村党、政、经“三位一体”和“三会治事”新模式的最好验证。“三会治事”,充分尊重农村党员、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党员、群众参与决策、监督的合法权益,从而拓宽了村党组织与党员、干部与群众沟通的渠道,及时化解了农村工作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p#分页标题#e#

        “三会治事” 坚持以扩大基层民主为核心,科学规范工作程序,是建设新农村的稳定器。眼下在农村,有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如何让这三个组织协调发展? 襄阳市推出三会治事、三位一体、三联共建的“三三制”模式,强化民主管理,许多棘手问题迎刃而解。

        3.实行“三联共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根本

        为了加快推进步伐,调动各种资源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襄阳市委创新思路,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思路具体化、措施化。在市委统一安排下,各级党政机关纷纷派出城乡互联共建工作队下基层,共同参与包村帮扶,项目、资金、技术通过各种方式向农村输送,初步形成了“干群联动、城乡联创、工农联建”的共振效应,这就是“三联共建”。

        2009年7月以来,襄阳区科技局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帮助示范村理清发展思路,区科技局多次深入联系点朱集镇四新村、峪山镇蒋岗村调查研究,帮助联系点组织制定了2009年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制定了帮扶工作方案,在深入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目标任务要求,制定了区科技局“一片七点”新农村建设试点帮扶计划,并按职责和任务分工抓好落实;开展了科技培训工作,先后聘请了抗震设防、农业科技等方面专家,培训5次;帮助峪山镇蒋岗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建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点,并配送微机一台。为朱集四新村文明农户创建拨付资金3000元。

        山高路远的大坪村是保康县黄堡镇有名的贫困村。村党支部认识到要想壮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才是关键。他们抓住市委号召城乡联创、工农联建的好机会,创办了兴村计划示范基地、党内帮扶示范基地和回归创业示范基地。在市委组织部帮助下与襄樊广汇食品有限公司开展合作,联手引进了樱桃谷鸭养殖加工项目,注册了“湖北保康绿源食品有限公司”,建起了鸭肉加工和冷藏工厂。全村养殖规模达到180万只,村民每年从养鸭项目上直接收入150万元。

        “三联共建”工作格局,必须坚持以实现互动共赢为目标,不断提升整体水平。开展干群联动、工农联建、城乡联创、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联共建”,重点在联,关键在建,根本在于实现互动共赢。特别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民生问题,以实实在在的帮扶成效取信于民,植根于村。“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让党群部门联弱村、政法部门联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联系强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广泛开展科技、信息、文化、卫生、法律下乡活动,切实增强了互联共建的针对性和长效性。

        实行干群联动、工农联建、城乡联创,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既符合中央提出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战略部署,又符合省委关于“城乡互联,结对共建”的基本要求,也是襄阳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实践。

        二、“三三制”模式成功的启示

        1. 一切从农民利益出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农民的权益得到了保障,农民积极性才会高;群众增收致富步伐加快了,才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有把实现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坚持以发展集体经济为重点,才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农民的积极性是做好农村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只有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农民的活力充分发挥出来,把农民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农村一切工作就具有了坚实基础,就能顺利开展并获得成功。如果农民缺乏积极性,或者积极性受到挫伤,农村工作绝对不可能做好。调动农民积极性靠什么?从根本上讲,要靠对农民利益的维护。只有在经济上充分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才能充分调动、保护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充分激发农民的潜能和活力。因此,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做好农村一切工作的根本要求。把这一要求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始终充分维护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优先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健全维护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经常深入农村、深入农民群众,满腔热情地对待农民群众、对待农民群众提出和反映的问题,坚决查处和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时刻关心农民群众的疾苦、倾听农民群众的呼声、集中农民群众的智慧,时刻把广大农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多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襄州区伙牌镇新农村建设得到省、市、区高度重视。省工作组、市委书记唐良智都先后对伙牌进行了考察调研,区委书记郭忠、区长王军等主要领导更是对伙牌高密度进行调研,现场办公帮助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尤其是由区直77个部办委局对伙牌实施分村、分段、分户包保,建立了对口包保联系工作制度,在伙牌形成了上下联动,科学协调,齐抓共建的工作机制。试点村伙牌村按照新农村建设方案,投资52万元硬化通户水泥路面8千米,投资36.4万元铺设下水管道4千米,投资3.4万元修过路桥涵2座,投资13万元回填废弃堰塘两口,拉土方17万方。结对共建单位区市政公司筹资38.6万元积极支持伙牌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粉刷文化墙700米,加固堰塘150多米等显著成绩;区电力公司投资200多万元为村镇架设路灯270盏;此外,25万元的清洁家园工程款也已到位。

        抓好太山、耿坡、姚店、罗湾、刘坡等村的通村公路建设和黄集、薛刘、胡岗6个村的饮水工程建设;对陶家、毛岗、程营、温岗、长王、太山等村进行了详细的村庄规划,积极做好新型合作医疗政策宣传,目前已有90%以上的群众参加了合作医疗。成立沼气工作专班,积极做好沼气建设的宣传和引导,目前已申报毛岗、太山、耿寨、程营、胡岗等9个村共2000多户,发展沼气项目。向上争取项目,黄石路已修建完工、岗马路已投入修建,已落实陶家、耿寨万亩优质水稻基地,胡岗、温岗、王庄等村的5000亩高产棉基地建设,力争做大板快经济。#p#分页标题#e#

        2.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能动性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目前我国政权组织中的最基本单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广大村级干部的具体落实,这一级组织的工作成效直接体现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当地的发展作了大量的、艰苦的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这一级组织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能否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一个地方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比如少数乡村党组织的战斗力每况愈下,一些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日益消退,一部分农民党员的先进性又难以体现,弱化了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这些都值得人们重新思考一个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该如何全面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比如从1988年起,保康县尧河村党委以孙开林为首的一班人带领全村群众向恶劣的生存环境挑战,凭着愚公移山的毅力,发扬“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和谐创业、科学发展”的尧治河精神,劈山修路、炸石开矿、筑坝办电、改田建园、兴工办厂。到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00元,村级固定资产8亿元,全村整体上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逐渐富裕、从原始荒蛮到现代文明、从封闭愚昧到开放开发、从单一经济到多元化发展的四大转变,成为中国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尧治河的实践证明,“三三制”模式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必然产物,是推动党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助力器”。像孙开林这样的干部在襄阳市基层不在少数,他们是党在农村、在农民心目中的政治支撑,他们的事业看得见、摸得着。要对这样的干部大力宣传,扩大影响,不能好事不出门,以此提高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

        作为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核心堡垒,多数乡村党组织在带领群众加快发展奔小康中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从襄阳农村建设成功的范例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农民党员具备较强的致富能力,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实践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重要代表,成为党领导农村工作的重要力量,这也是“三三制”模式诞生的基础:基层党组织能带领农村集体经济完成“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历史任务。他们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队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蔡乐苏表示,“襄阳创新模式”能克服党的领导在农村基层严重弱化、农民的生产经营过于个体化和城乡分隔等现象,使农业与工业、商业、科技有机结合起来,开创了一条通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③。

        “三三制”推行以来,襄阳全市实行“三位一体”的建制村已有620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全市农村经济组织达到2491个;集体经济纯收入超过5万的村已经从91个增加到570个,村集体经济纯收入总量达到6.8亿元。城乡互联共建中结对子的单位已有2406个;兴办项目1902个;向帮扶对象注入资金8268.4万元;“城乡互联共建”引导了城市机关、企业各种资源向农村倾斜汇集,资本、技术、项目通过各种方式注入农村经济组织,犹如不尽的源头活水,成为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周溯源认为,“三三制”模式有利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各类社会问题;有利于帮助农民当家作主,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④。

        “三三制”模式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基层组织构架精简高效,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巩固;推进了农村改革发展,群众增收致富步伐进一步加快,使襄樊农村大地呈出一片盎然的生机⑤。襄阳农村基层党建“三三制”模式的推广,会让绿色田野充满希望,使我们的新农村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刘仲初《农村改革发展的“隆中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高层论坛在襄樊举行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10 12.

【2】刘仲初《襄樊市农村基层组织“三三制”模式的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 10 28

【3】邢敦杰《“三三制”模式是襄樊市的首创》[N].襄樊日报. 2010 9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