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业实践范例

旅游专业实践

旅游专业实践范文1

在当前我国的职业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比较迅速,这主要是由我国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所带动的。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为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性和实用性的优秀人才。旅游行业的旅游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所以这对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当前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重视不足

当前,在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不足,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而在实践教学工作中,也往往只是进行简单的实践技能教学,并没有让学生切实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所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其长时间与市场缺乏接触,所以对旅游市场的了解不足,不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岗位需求,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的岗位需求和行业的发展需求根本不相适应,所以完全无法起到应有的实践教学作用。

(二)实践课时比例小

目前,在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教师仍然以理论课程的教学为主,课时安排中,理论课程的课时明显要多于实践课程,这主要是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比较复杂,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目标并不明确,教学模式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作用,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脱节,实践课程的安排不科学,学生在参与实践课程的过程中,无法获得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实践的效果十分有限。

(三)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采用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让学生去相关的企业进行参观和实习,或者在课堂上设置一系列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实践。这些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二、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中,要想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要加强院校和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视,要使教师深入理解实践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而加强教师对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使其转变教学工作的中心。此外,职业院校还需要改变教学目标,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以行业的发展需要以及岗位需求为依据,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加强实践人才的培养;设置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方案,并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更多地了解行业和市场的发展,从而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工作。

(二)调整实践课程设置

想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职业院校就必须要对实践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并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课时,使学生在实践课程中,能够对自身的实践能力进行系统的提升,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业院校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其课程应该分为认知训练和实践操作两方面,要让学生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强化学生的实践练习。另外,职业院校在设置实践课程时,要根据行业和岗位的要求,对实践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保证实践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三)加强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每个假期都能够有机会进入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对于岗位的需求以及行业的发展特点进行了解,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在后期的实践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进而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旅游专业实践范文2

如教育专家所述,专业最终是关于“实践的”,理论知识须通过实践对其价值进行最终验证,尤其是进行认真设计的,并有严格管理的、为学生提供容易进行实践的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学会所需的技能,并表现出恰当的工作表现、方法和价值观。旅游管理作为应用学科,更加注重实践属性特征。从国外旅游教育实践看,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均呈现注重职业能力塑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设计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上,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国都有极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2019年7月10日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受到部分行业人士的注意,20世纪90年代就受到诸多学者较为普遍关注。近30年来,国内学者对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实践进行了多方面论述,主要有: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讨论、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习模式和各高校专业实习的个案研究等方面。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术探讨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完善提供宝贵经验和理论指导,但目前尚缺乏对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进行多院校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的成果。

一、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各案例高校官方网站公开的新闻、文件信息以及学者发表的期刊文献,主要涉及典型的重点高校有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5所,地方高校有北京第二外语学院、东北财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西安外事学院、桂林理工大学、黄山学院、海口经济学院、五邑大学共9所。其中,案例院校包括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高校3所,985高校2所,211高校3所。既包括了传统办学也囊括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典型高校(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有国内较早的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如桂林理工大学和黄山学院,都是创办于1985年,分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安徽省第一个创建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也有20世纪90年代创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如湖南师范大学,于1993年开办了湖南省内第一个旅游管理本科。同时,有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东北财经大学。总体而言,对这些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和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认知实习、综合实训、课程专业实验、专业实习4个方面,实习时间有长有短,有校内有校外。鉴于数据收集的可行性,对2周以上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案例进行收集,并主要针对1个月及以上的校外实习进行讨论,即专业实习,也称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综合实习、生产实习、服务实习等,是时间最长的校外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一般6个月,少数为2~3个月。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实证分析

(一)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合作的单位类型

现有的实习合作单位主要有酒店、旅行社、景区、会展中心、航空公司、葡萄酒庄、旅游规划公司、博物馆、高尔夫球场、高尔夫俱乐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等,合作企业类型较为多样(见表1),并具有以下特征:①实践的企业以酒店、旅行社、景区为主,且酒店所占比重最大,是各高校校企合作的主要类型;②互联网旅游企业逐渐成为目前各高校重要的校企合作对象;③从地理区域角度上来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的上海、广州、北京、上海等城市是各高校重要的实习区域和城市,而知名企业如酒店品牌酒店万豪、喜来登、希尔顿、香格里拉是各高校重要的合作对象;④与景区校企合作中,各高校有近距离选择的特征或选择行业知名景区,如迪斯尼成为各高校校企合作的对象。

(二)校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各高校专业实习中有两种典型的体系,分别是多时段实习和单一时段实习。1.多时段实习型在企业实践教学设计时,采取渐进式发展的实践体系,多学期进行较长时间的专业实习。对案例学校进行分析显示,这也是重点院校选择较多的类型。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大一和大二本科生在暑期进行“实践周”活动,大三上学期安排为期20周的企业岗位实习。以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在二年级暑假进行4个星期的专业认知调查学习,由专业教师带队,赴各景区展开实习与问卷调查,与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进行交流互动;大四学生则去往高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风景区等进行为期3~6个月的专业实习。五邑大学旅游管理学生从大一开始,至少要经历3个夏季学期,轮流在旅行社、饭店和景区进行实践学习。2.单一时段实习型在企业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中,选择集中在一个学期进行较长时间的专业教学活动,即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进行以参观、走访知名旅游企业、景区或集团等形式认知性实践,在大学三年级或四年级进行顶岗性质的毕业实习综合实践。如黄山学院、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

(三)校外实践教学学期和时间安排

高校通常把2个月以上的实习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到大四上学年,而4~5星期的校外实践教学从大一到大三都有,时间选择较一致。如在案例院校中,河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在大三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进行,桂林理工大学大三上或大三下学期进行为期6个月的专业实习,湖南师范大学大四上学期进行2~3个月专业实习。一般高校在假期进行短期实习,长期实习多数高校会利用学期教学时间进行实习。但也有院校如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率先在国内实行“三学期制”,在每年的六月下旬到九月上旬,安排一个为期8周的“第三学期”,用于教学实践,其中第一、二学年的第三学期实践教学区域为珠三角地区;第三学年(三年级学生)第三学期实践区域可包括省外城。还如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从2014年开始正式启动三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一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夏季,其中春季和秋季学期在校内进行理论教学,兼顾部分实践教学,夏季学期开展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

(四)中外合作办学类型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有校企合作模式、校际合作模式、与专业机构合作合作模式3种方式。校企合作模式即高校直接与海外企业合作,直接派遣在校生赴海外实习。如某校自2006年起,针对美国迪斯尼乐园的服务文化,与其开展文化使者项目,旅游专业学生赴海外实习一年。校际合作模式即由合作的海外高校携手海外合作院校与著名旅游集团,提供集海外课堂实习和带薪实习于一体的交流培训项目。较为典型的如华南师范大学澳大利亚大学学习与带薪实习项目,项目实习周期1年左右,实习项目基本分两个部分,即学生在海外高校全日制学习1学期,完成几门专业课程学习,并进行专业资格培训,获得相关服务证书,最后在海外各地知名旅游企业进行1~2学期的实习。这种校际合作项目受到众多重点院校推崇,再如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参加美国蒙特克莱尔大学与美国迪斯尼乐园联合开设的“旅游及休闲管理课程项目”,中山大学的佛罗里达大学罗森学院&迪士尼美国实习,海南大学根据海南大学与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达成的协议,双方将开展包括在佛罗里达奥兰多迪斯尼乐园(WaltDisneyWorldResort)进行带薪实习等内容合作项目,本项目的学术实习为参加者提供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迪斯尼乐园工作。与专业机构合作合作模式即学校与专业机构合作为学生安排海外实习,如华东师范大学针对在校本科生开展中外服•美邦国际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实习时间2~3个月。此外,有些高校还开展针对多专业的海外实习实践项目,如华东师范大学开展国际志愿者实习项目,参与者以国际志愿者的身份进入美国/新西兰非营利性机构或企业,开展为期4周的职场学习与实践活动。有些高校也开展假期海外游学项目,如从2012年起,中山大学与日本立教大学双方每年合作组织学生友好互访,进行学习交流。

(五)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建立企业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办学和校校企业间合作办学是目前高校校企合作主要模式。建立企业实践基地是目前最流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即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学生去企业见习,学生去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有些高校还会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开展主题讲座。校企合作办学即实施“工学交替”“订单式”“人才定制”人才培养,如北京第二外语学院与中国民航总局所属的京瑞大厦合作成立了京瑞旅游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搭建了航空公司与高校协同育人和人才培养及就业的“立交桥”校企合作,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民用航空、高铁等行业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校校企业间合作办学,即高校和高校合作,合作学校安排一方学校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工作,这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较常见,如上文所述的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

(六)不同层次高校实践教学比较

1.合作企业类型

相较于普通高校,重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合作企业类型更加多元,而普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结合地方特色企业资源,如安徽黄山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实习的餐饮和航空专业实习;西安外事学院与陕西汉阳陵博物馆、张裕瑞那城堡酒庄等企业合作开展实习。

2.实践时间安排

较多重点高校充分利用了寒暑假时间,开展专业认知实习或海外实习项目,较为突出的如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实行“第三学期”用于实习,而大多地方院校则较少利用假期时间开展此类活动。

3.中外合作办学

多数地方高校缺乏海外校企合作办学,而重点高校或知名旅游院校如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海南大学有海外实习项目,或者办学实力突出的如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与此同时,如前文所述,重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更加多元,同时中外合作项目海外国家也较多,如中山大学已建成美国、德国、新加坡、日本等多国海外实习项目。

三、结语

旅游专业实践范文3

关键词: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实践基地建设

一、建设目标与重要性

科技信息化时展迅速,现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单单是单一的理论派知识量的需求。社会企业对吸纳人才的要求除了有基层知识的扎实之外,还对中高层管理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知识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发展,各地高职院校也纷纷把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放在教学计划的重要位置,实践教学成为高职院校与产业对接的关键。普遍高职院校认为实践教学是增加学生的模拟实践知识训练,例如外出考察实训、校内课堂模拟训练等形式增加实践教学的计划比例。但由于硬件软件设施设备的原因,没有深化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以及作用,实践教学的效果往往不能尽人意,与企业所需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从事旅游管理研究或旅游企业发展的人都比较清楚,旅游行业对专业的实践性要求很高,无论是旅行社企业、景区景点、餐饮企业、旅游行政机构和外事接待单位,均需要多方面的熟练专业操作技能和较广知识面的专业人才。因此,想要提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素质水平,就必需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真正理解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学习感性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有扎实基础、强综合能力、适应广的能力,以适应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培养大方向。

二、实践教学建设任务

(一)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普遍仍使用较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不均等。安排的实践教学仍以理论知识讲解教学为主,学生可参与度并不高,存在这样的问题原因大多数是校内校外硬件教学设施设备不足或不完善,以及教师的行业经验缺乏,教学队伍与产业发展出现脱节现象。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普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很扎实,但实践操作却近乎零经验,不能均衡地发展基础知识和技能知识,导致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工作出现重重困难,同时企业管理层人员培养应届毕业生的过程耗时较长。因此,在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明确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制,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实现管理和监控实践教学的教学程序和质量。

(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能够使学生接受正规的操作训练,形成良好的行业素质。因此对校内的实训基地加大建设力度,并创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学院的校企合作办与企业联系沟通,让实践教学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相一致。

(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专业教师队伍的加强建设,应注重教师的专业教学领域属于旅游管理范畴,能够专业讲授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能够参加专业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实践综合能力的教师团队。由于国内外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并且旅游业易受影响的特征,行业经营操作不会是一段较长的时间一成不变,相反,变化速度飞快,例如旅游签证操作、国内大型展会会议的影响等,经营操作都会发展链接性的变化,实践知识也会随之而变更。因此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师应该时时刻刻注意行业实践知识的变更学习,为提高操作能力,可轮流派遣到相关院校或旅游事业机构进行短期进修,或者到企业进行学习,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

三、各项任务的具体建设计划

(一)合理安排实践课程与增加实践课程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专业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安排计划,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占大比例,一般理论课程的学时已经占有70-80%,甚至有些课程安排的理论课程学时超过90%的比例。严重占比例不足的实践课程只能安排简单的课堂模拟或者出外学习1-2次。这种不合理的比例分配,导致学生对实践知识的认知非常不足或产生行业操作误解,无法真正的学习和掌握操作技能。应合理设计和安排实践课程,根据实际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行之有效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实践课程比例不少于40%,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多元化进行,从而符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达到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高度。例如采取实际案例讲解分析,模拟情景案例教学,设立模拟经营生产链教学。在课堂上进行旅行社部门岗位服务情景模拟、酒店前厅客房服务情景模拟、外出带团特殊情况模拟处理等,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际操作学习,系统的把工作服务程序整合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协调、应变、处理问题等综合能力素质。

(二)加强校内实践环境的建设

校内实践环境的建设主要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现今科技信息化大量融入教学设施设备,有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先进,职业环境的仿真度高。但即便如此,仍存在与产业链环环相扣的操作程序整合问题。在建设校内实践环境时,旅游管理专业应从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能力知识解决实际性问题去考虑,尽可能完善相一致的产业生产链,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校内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类:1.建设基础实验室,如:旅行社综合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前厅客房实训室等。2.运用多媒体设备立体模拟景区景点的实际讲解,以及旅行社的实际运营。3.开设旅游情景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4.进一步完善导游模拟实训室、旅行社综合实训室、前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的设施设备。5.加强校内旅游协会的建设,开展社团活动。

(三)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不是单一局限在校内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对学生掌握实际应用以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有更好的教学效果。高职学院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与相关企业在互惠互利达成一致共识的情况下,实现共同协作进行校外实践教学,拉近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学生更多机会接触现实中的岗位环境,获取更多的实践操作知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主要要以下几类模式:1.通过联系合作,与企业沟通,共同建设固定的场所进行参观学习和实习。2.对于社会事业机构、企业等举办的各种旅游类的竞赛,如导游服务技能竞赛、演讲大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赛中学,学中赛。3.与同地区的高校和旅游事业单位共同开展实践教学的经验交流,同时可以邀请行业中的一些优秀企业经营人员或专家,开设校内专业讲座和座谈会等,分享更多好的实践教学经验。4.与相关企业沟通达成共识,实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采用分段式实习,让学生可以早接触企业岗位,多熟悉职业业务内容。5.为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校企合作办与合作旅游企业联系,为学生创造进入旅游企业服务和兼职的工作机会。

(四)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要建设一支良好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团队,对教师的要求除了应该是主要讲授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和从事对应领域科研工作以外,同时教师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了解行业发展状况,熟知企业运营模式,熟练多种岗位操作。因此教师除了日常校内授课外,应多参与校内外专业的职业培训课程,积极参加其他院校举办的短期进修课程,并且可以利用校外企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到旅行社、景点景区、酒店等企业进行交流或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际操作技能,提高教师的整体综合教学水平。同时亦可外聘地区旅游企业知名行业人员作为外聘教师,承担一部分的实践教学任务,从而引入与时俱进的行业经验和提高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郭伟锋.新形势下旅行社实践教学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22).

[2]程嘉辉.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3]张向辉.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我国高职专业建设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20).

旅游专业实践范文4

关键词:创新创业;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发展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引擎也由资源转向创新,创新能力成为转型发展期的主要动力源,成为国家政策强调的重点。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由于在创新能力、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等多个方面的优势,无疑会成为创新战略的实施高地;大学生处于人生黄金年龄阶段,有着系统深入的知识储备以及旺盛的求知欲和创新探索能力,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能否有效地培养其创新能力意味着能否为国家创新人才库持续输送新鲜血液、能否在经济升级发展中持续注入创新元素、能否持续激发经济创新活力,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能否有效运行的重要力量[1]。因此,创新能力培养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浪潮中,高校需要紧跟时代形势,及时修正人才培养框架,与时俱进,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有力依托。目前针对高校创新教育的研究,多是从宏观视角,将其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从政府、高校和企业的角色和功能出发,搭建创新平台,构建创新教育模式[3-4];通过分析创新能力构成,探讨高校对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具体路径[5-7];或是从课程建设视角,构建包含基础和创业在内的课程体系开展创新教育等[8];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视角探讨创新能力,也更多强调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9]。目前创新教育存在与专业特点的结合不够紧密、不够系统性等问题。旅管专业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塑造创新能力优势,基于项目运作打造实践教学模式,推动旅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1旅游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利条件

1.1有助于其在创新教育方面发挥优势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其独特的学科属性,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理论研究门槛相对不高[10],在日常教研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讨论和实地调研等方式使学生对旅游产业发展保持高熟识度、敏感性和契合度,并从实体产业发展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具备开展创新教育的良好条件。另外,开展创新教育也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提升理论,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对自身所学举一反三,真正实现学有所用。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很强[11],涉及到经济、管理、交通、历史文化、地理、景观设计、美学、社会学等多类学科,具有“厚基础”特点,在知识复合和学科交叉学习中获得多样化思维方式,这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创新教育方面通过多学科融合能够发现更多的创新切入点,拥有多维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角,创新教育的开展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1.2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有力契机

目前旅游产业是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十三五规划中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被列入国家专项规划,体现了旅游产业的重要地位;同时旅游产业也因其无明显边界的综合属性,很多产业可以渗透或交叉[12],能够与文化创意、体育、医疗、农业、工业、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因此成为各类社会资本的重要投资领域,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为活跃的板块,也为高校旅管专业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有力契机。另外,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既有像宋城、长隆那种大手笔投资的旅游项目,也有像民宿、创意商店等小资本投入的微小企业,小资本投入能够使学生创新梦想照进现实,激发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2构建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旅管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仅仅开设一两门实验、实践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或者不同实践环节之间互不关联也无法实现期待的效果,需要构建一个贯穿始终、分层次构成、具有连续性、递进性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本文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4个层面(基础、提升、综合和支持层面),每个层面分别由不同实验、实践和教学内容构成,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1基础层面

当前在全国高校普遍重视创新教育背景下,旅游管理类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课程设置中的实验和实践学时有了明显增多,目的是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在学习过程中时刻关注现实问题,学会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础层面主要在大一大二期间进行,在每门课程中的实验实践学时从事实验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点问题处理。例如,饭店经营管理中的菜单设计、旅行社管理中的旅游线路设计、会展管理中的展销会可行性分析、旅游市场营销中的景区营销策划方案等,大多是针对在特定管理环节或经营领域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之后的知识整合和综合运用奠定基础。

2.2提升层面

旅游管理专业设有集中实践环节,主要在大二大三阶段进行,包括认知实习、景区调查、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等内容。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旅游管理领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有了相对丰富的积累,思考问题的视角更为多维和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集中实践环节,通过去旅游景区、饭店等地实地参观和调研以及在酒店、旅行社、旅游规划等部门实习等,能够形成对旅游产业要素和实际经营的理性而全面的认识,通过校企合作,从产业实际运营中吸取营养,进一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落地,最终学生撰写项目策划书,将环境分析、市场调研、战略制定、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效益分析等知识集成运用,可谓是下一阶段进行实际演练和综合应用的“彩排”和纸上模拟环节。

2.3综合层面

综合层面具体可分为3个模块,在大三和大四阶段进行实施。(1)各类创新实际操练课程模块。包括沙盘模拟、SYB创业课程以及VBSE虚拟仿真课程等,激发创新兴趣、进一步塑造创新思维、形成团队合作意识,能够明确认识和有效处理经营管理各环节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13]。(2)竞赛模块。。通过参加各类竞赛,例如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各级别旅游策划大赛、市场调研大赛、全国品牌大赛等,将自己的创新想法进行聚焦,形成具体问题,构建团队,形成竞赛项目书,并通过大赛得以检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创新综合能力得以充分锻炼,包括知识运用和整合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团队合作和管理能力、文案撰写能力及答辩环节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是非常系统的创新能力训练[14]。(3)毕业论文模块。当前在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环节,越来越强调调研报告类和实际应用型论文的数量和比重,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集成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创新思维的理性表达和独立探索能力,是创新教育成果的集中呈现环节。在新西兰奥克兰学习期间曾经阅读当地高校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名学生的选题是休闲吧经营,其中就饮品的类型和制作方法都事无巨细的进行了设计,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全部落到实处,毕业后直接可以走向社会以此创业,毕业论文环节可谓是创新人才培养环节的最后一道程序。

2.4支持层面

目前很多高校为了支持创新教育构建了创新教育平台,如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校研企合作共建平台、项目孵化扶持平台等[15]。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利用学校创新教育平台,打造不同类型的校级实践基地,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校企合作和专项扶持政策、资金等,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校级支持[16]。此外,校友计划也是不容忽视的外部支持力量。国外很多著名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友资源的维护以及校友对学校建设和发展带来的巨大支持,而在我国对校友资源的关注程度还不够。校友对学校具有深厚的感情,也有反哺母校的积极性,在社会不同领域具有了一定的发展成就,对于经营管理都有很多深入的思考和见解。通过校友计划,形成校友数据库,邀请学有所成的校友来校开展讲座、培训,或者开展双师制培养,形成导师团队,或者通过校友实现学生项目的市场嫁接,能给学生创新开辟不同的视角、提供不同的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标杆和参考。

3基于实训项目驱动和创业项目孵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项目运作可以成为主要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与旅游产业的实际经营运作接轨。(1)确立旅管专业实训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试点课程。在试点中发现问题进行完善,为构建规范、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奠定基础。例如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管理以及会展管理等课程应用性强,项目切入点较多,可以作为项目运作的试点课程。(2)构建基于“实训项目驱动”的旅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将专题作为讲授单元的理论授课模式。理论授课是实践教学环节的知识基础,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二者相辅相成,共生互用。实训环节需要学生能够操作、清楚项目运作的具体流程,这都需要理论环节的铺垫。在理论授课中,内容上需要加入“项目实务专题”,在方法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具体运作为内容,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服务。②探索基于实训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实训项目推动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推动创业项目的孵化。以实训项目推动实践教学,构建教师为指导、学生为核心的项目运作主体;打造学校、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以及实验中心的项目运作平台;当地及校友资源打造旅游类精选实训项目;通过构建网站和协会等团体的“传、帮、带”打造实训项目的长效可持续发展机制。(3)在实训项目开展基础上推动创业项目的孵化。在开展实训项目中,善于发现有潜力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推动学生“走出去”,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丰富学生在项目选择、项目可行性调研、项目具体运作等方面的实际运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孵化创业项目。在创业项目孵化期,老师履行指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学生发挥更大的自主性,充分利用目前我国在创新方面的有利政策以及学校创新资源,鼓励学生跨专业组建团队,建立公司,实现市场化运作。

4结语

旅游专业实践范文5

一、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中,教学目标不明确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很多院校由于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的现象,而学生对实践教学认识的不足,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同时很多院校并没有设置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所以目前实践教学工作的水平还比较低。这些都是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的体现。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中,实践教学应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很多院校在该方面的课程设置并不合理,相关的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课程的课时比较少,内容也比较落后,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当前很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都是辅助理论课程教学,课程的内容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另外,因为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学科内容比较繁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课时被用于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而相应的,实践课程的课时就比较少;最后,目前很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还比较落后,没有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和特点,其教学内容与实践不相符。

(三)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很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跨专业进行教学,所以这些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足,也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因此,其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无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最终影响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落后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中,需要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作为辅助,但是当前很多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比较落后,规模较小,利用率也较低,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构建立体化实践课程体系

在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首先需要构建起立体化实践课程体系,为立体化实践教学工作奠定基础、指明方向。在专业院校,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实际情况和旅游管理行业的发展情况,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实践课程内容,并有效整合课外的实践教学资源,建立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实践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院校需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使二者的内容能够相互渗透,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丰富实践教学的手段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手段的应用会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丰富实践教学的手段,改变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工作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切实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加强社会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并不仅仅是指在校园内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其还包括了社会实践教学,要让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走入社会,切实参与进各项实践活动,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做到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环节的有效对接,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效贯彻和落实教学实践的相关内容,及时发现自身能力上的不足,并让学生在该过程中了解到旅游管理行业的岗位要求,帮助学生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素质,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结语

旅游专业实践范文6

关键词:学科竞赛;项目;实践能力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联系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竞赛的形式多方位考查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系列化课外实践活动[1],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有显著的作用。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和创新化,旅游行业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旅游院校不断探索赛教融合等人才培养的多维协同模式。本文主要探讨基于“项目+竞赛”的实践能力驱动机制及路径,以期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

一、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竞赛现状

(一)多层次开展,形式多样

目前,国内针对在校生且较有影响力的旅游类赛事主要有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全国高等院校旅游创新策划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这三项赛事均由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主办,权威性强,影响面大。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面向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高职、中职学生,分导游服务技能和饭店服务技能两个板块,主要是个人赛,既有理论考核又有现场操作,侧重专业服务技能与应用能力考查。另外两个大赛主要面向普通高校在校研究生、本专科学生,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院校、跨专业组建团队,设计作品涵盖旅游线路、文化创意产品、营销推广方案和微视频等,侧重考查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二)多院校参与,覆盖面广

国内旅游院校积极参与三大赛事,通过比赛找差距、促交流、寻合作、促成长。以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为例,该赛事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届,第十届吸引了来自全国298所高校的1800余支队伍、9200余名师生参加。第十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也吸引了来自全国371所高校和中职学校的1160名选手参赛。除比赛外,每届组委会还会举办旅游教育论坛等活动,为各院校搭建交流平台,丰富参赛体验与收获。

(三)多学科融合,综合性强

创新策划大赛要求参赛团队围绕特定旅游地设计创新创意作品,并在决赛现场展示和讲解。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的参赛作品涉及文创产品、营销策划方案等,多方位检验参赛团队的创新思维、专业素养及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和运用能力。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内容涉及导游词创作、现场讲解、突发事项处理、形体礼仪、服务技巧及才艺展示,引导学生重视职业道德养成和人文精神积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和突发事件处理及团队组织等能力。此外,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还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这些比赛同样具有多学科融合和综合性强的特点。

二、“项目+竞赛”的实践能力驱动机制

竞赛训练、项目训练都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同精神,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及团队的发展。“项目+竞赛”的能力驱动机制如图1所示。无论是竞赛项目、创业项目还是科研项目,都要基于课堂及社会实践的知识输入。学生在组建团队申报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多次研讨、开展行业与市场调研、制作方案等,这既是知识探究及运用的过程,也是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的过程。项目周期相对较长,一般为1~2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项目经过提炼后可以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实现项目的迭代优化。竞赛训练一般周期短、强度大、导向明确,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能较好地训练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人及团队发展。项目训练与竞赛训练是相互促进、融合互通的,两者在团队组建、选题凝练等方面可以实现协同,但从项目训练到竞赛训练是一个能力进阶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团队的能力。

三、“项目+竞赛”双驱动的育人模式创建路径

我国旅游人才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高校要对旅游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全新思考、全新规划、全新设计[2]。本文基于项目训练与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驱动作用,结合安徽财经大学实践教学的经验与做法,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育人模式改革研究,重点围绕教师端、学生端、学校端、校外资源端四端协同,构建“产—教—学—研—赛”五位一体的实践能力提升模式(具体如图2所示),分阶段以课程实践、项目训练、学科竞赛为抓手,以实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进阶(具体如表1所示)。

(一)建立四端协同的产、教、学、研、赛育人机制

旅游人才培养要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导向,注重产业的参与。包括合作企业、旅游实践基地、产业导师等在内的外部资源,既是学校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也是人才培养的协同者。教师端的“教”与学生端的“学”都离不开产业实践。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多次组织学生赴景区、旅游企业开展课程实践教学,邀请校友、企业导师走进课堂开展讲座,寒暑假组织本科生参与导师课题调研,为学生申报大创项目、竞赛项目等提供了现实素材,促进了校企联动及产学研合作。教师端是联系学校端与学生端的桥梁,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经验等都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端以专业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为主,以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为辅。教师主要致力于教学改革,通过挂职、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等形式进行产业实践。学校端主要致力于实践教学平台打造与规则制订,要充分发挥实验实训室、创业孵化中心、创客训练营等对师生的赋能作用,同时做好校外资源统筹工作,举办校内学科竞赛,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为了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校积极探索构建学生学科竞赛项目部级、省级、校级和A、B、C三级三类实施体系,积极优化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开展模式,构建集知识探究、能力提升、素质培养、人格养成于一体的育人理念,分类分层组织开展相关竞赛活动。学生端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学生通过课程实训、项目训练与竞赛训练,提升自身能力。以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为例,策划方案可以成为案例反哺课堂,为低年级学生提供范本;优秀的成果也可以转化为旅游目的地的落地方案;竞赛还能促进旅游企业与旅游院校学生对接,帮助企业选拔优秀人才;对学校而言,竞赛也能促进旅游后备人才培养,向社会输出高质量人才。由此形成“产—教—学—研—赛”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二)构建三阶段推进式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1.储备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为一年级学生设置了通识教育及会计学、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涉及旅游学概论和专业导论。此阶段主要是夯实学生的经管类学科基础知识,专业课程开设得较少,教师端主要依靠本科生导师和辅导员。本科生导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优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和学科竞赛参赛作品,让学生提前了解项目和竞赛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可以邀请大一学生观摩项目或竞赛指导,让学生意识到团队融合的重要性,从而有意识地参与团队学习与分享。对于学校端,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竞赛氛围,同时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2.提高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经过一年级的学习、积累和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二年级的学生既可以独立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也可以组建团队参加校内外学科竞赛。一般而言,二、三年级学生是项目申报与学科竞赛的主要力量。学生可以在参加专业竞赛的基础上,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综合类赛事,实现专业竞赛与“三创赛”“互联网+”比赛的协同。这一阶段,任课教师要精心制订教学计划,在专业技能训练中引入项目与竞赛单元,可以系部为单位,统筹安排课程技能训练。在项目申报及学科竞赛前期,指导教师要做专题辅导,开展系统范式培训,跟踪学生的项目撰写进度,适时纠偏,强化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在项目或竞赛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答辩,并从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核[3]。可以通过项目与竞赛训练对学生赋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校内竞赛主要有“未来之星”导游大赛和旅游线路设计大赛。“未来之星”导游大赛至今已连续举办十余届,旅游线路设计大赛已举办4届。这两个比赛从第一届起就由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旅游学会共同主办,面向全校学生,成为校内学科竞赛与社团活动有机结合的成功案例。学校端在这一阶段要做好平台搭建工作,举办各类学科竞赛校园突围赛,引入相关合作企业,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竞赛辅导,并积极申请省赛、国赛的承办资格,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与历练机会。

3.提升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旅游专业实践范文7

关键词:职业能力;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高等旅游教育就已经开始了初步发展并且一直发展到现在,而在如今社会当中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和趋势,进而形成了各个教育层次和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共存和长足发展的格局与现象。旅游管理是高等旅游教育的重要和基础组成的部分与环节,其在教学和教育的发展时间中,不仅在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方面有所建树,而且在办学规模方面得到了发展和扩大。但是,其还存在着矛盾和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思考和探讨。

一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和实践能力需求的分析

在我国,新建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有很多,对于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的变得越来越多。伴随着教学改革深化以及研究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发展,对于旅游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随着加强。下面我们对此专业的特点及需求进行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另外,它还讲究经验性以及人才的适应性。旅游管理是目前新发展起来的具有应用性的一种专业,而高等旅游教育要与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符合,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更加关注。教师要增强传授给学生的具体理论知识,并通过其他方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水平[1]。对旅游型企业进行详细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对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这里我们把这些要求和标准概括为三个层次的内容,如下。其一,主要包括专门知识、技能以及专项能力。专业能力与职业有直接的关系和关联,是实现职业活动的基本条件和基础前提;其二,可以概括为思考、判断、决策、获取信息以及学习新技术方面的能力;第三个层次的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如组织协调、交往合作、适应与转换以及自我方面的批评能力和口头、书面表达等。

二探索和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现实状况

(一)存在于实践环节建设中的滞后问题

当下社会,很多的高等院校中的旅游管理教育是把学历教育当作第一位的理论化教育模式,是把完整的学科体系当作基础,以此对课程进行一定开发,对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更加关注和注重。不过,如今现有的传统学科体系自身存在理论知识多、实践知识少、基础知识多和相应的应用性知识少的问题和状况。

(二)关于实践教学体系本身欠缺科学性的分析

旅游业自身要求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校方需要对实践教学体系按照类型进行相应的划分和区别,大体分为四个方面:公共基础课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业实战综合训练。按照层次可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动手能力和操作方面的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二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心智技能的形成和积累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而我国教育业在此方面,还存在着如下的现实问题。1.表层化能力培养现象,更加偏重于技能训练的内容高等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方面,更加偏向和侧重于专业的技能训练,简单来说,就是更侧重于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对于课程实践中相应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就存在十分不充足的现象和问题。把实现实践教学的强化当作学生掌握有关操作和技能的重点,而对如何使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得到实现,如何使其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的教学和实践得到加强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2]。2.实践教学类型不丰富,覆盖面较少高等院校所开设和创建的实训课程,大体都集中于公共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教学部分中,比如礼仪形体的实训、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和操作、客房服务项目、餐饮服务方面的实训和对旅游资源进行考察的内容等。但是要注意的是,其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方面的设置都是空白的,学生在各个层次与各个方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因此没能体现和表现出来。由此可见,加强教学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三)没有充足的实践教学平台

当下,校内实验室与校企联合办学是较为常见的两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它本身包含着实际和现实的意义。不过,高等院校本身在实践教学的平台中都有建设不力方面问题的出现。校内实验室由于经费投入和设计存在着两种类型的问题。首先,是建设的实验室没能将落实做到位。在各所高等旅游学院内,实验室的数量和实践训练的内容和形式普遍偏少,无法实现个别课程的训练。还存在部分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教学不存在实验室,只能其他场所进行训练,或者没有实践的课程。其二,院校内设施和设备存在简单和落后的问题,也没有相应的教学环境氛围,很难实现综合性的情景训练和更高层次的管理能力方面的训练[3]。

(四)实践的环节无充足的保障,影响其教学结果

学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着制度化管理欠缺的问题。如今,在教学要求、考核制度和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则等方面上,实践教学发展并不完善,存在很多内在的问题,制度设计方面也有很多的漏洞和不足,难以保障实践教学开展的阶段和结果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各所高校内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都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因此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偏重理论知识方面的传授,从而使得实践能力训练有所减少的现象。而教师自身综合能力的高低也是影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因素和条件,若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较低,必然也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还要保证教师的个人能力。

三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思路的探究及具体分析

(一)构建市场综合能力职业导向需求,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任务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当下,要发展起高等旅游教育就要对“学历为本”传统的理念和想法进行摒弃,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和发展的趋势指标,并且逐渐确定和树立“以人为本”的现实观念,积极培养现代社会所急需的、具有现实实践能力的和创新意识的人置于教育和教学活动核心任务的位置,进而构建起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完整的实践教学的体系。一方面,要实现社会需求方面的调研,邀请行业内的权威代表和专业人士参与进来,把握好职业岗位对相应从业者能力的整体、具体的要求与标准,对职业岗位应当具备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把这个当作实现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建立的依据和根据。另一方面,以旅游市场专业人才需求和相应课程特点分析和论证为基础和前提,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实践教学整体体系有所完善和发展。同时,要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方向为前提,对专业模块进行确定[4]。

(二)创设有效性校内实践的训练平台,兼顾学生两方面能力的培养

(1)学校要使得学生在校内就已经接受和进行了高标准、系统化的实践训练和练习,并且对于旅游企业中的职业氛围也有一定的认知和感受;另外,还要保证学生在学校内进行了综合性应用训练,能够对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练习并且和能够在不断训练中获得相应和有效的经验。(2)高校内部实验室在建设实验室时,要以科技含量高、产学研一体化功能为具体的发展方向,且还要注意建设后的完善。学校除了要有常规实验室存在外,还应当建立起具有先进的计算机设备、高效网络通讯和优秀教学软件各种类型的虚拟实验室。

(三)加强校企双方的合作,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环境校外实践基地

我们要注意,为学生提供的社会实践环境本身要具有客源较为稳定、管理严格规范、设施先进和实战训练等的特点。学生在实践的环境中可以接触到社会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基层的运营,既能够使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还能增强学生的职业和敬业方面的精神,使他们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得到增强。一个真正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建立在学校和旅游型企业间基础和前提之上的。这还需要使双方的沟通和协调达到一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职业实践活动,才能促进校企双赢的最终目标[5]。

(四)兼顾两方,提供实践教学环节的保证

一方面,要对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进行相应的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考核、管理的制度以及与各方面相关的规则和标准进行完善,进而制定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及全面性的实训教学大纲等类型多样且切实有效的教学文件,进一步实现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有章可依的目标,形成相应的制度保证和可靠的前提。另一方面,就是要使得能够适应上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组织得到建立和完善。

四结语

我们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了相应的思考和探究。上述的现状、问题,以及所提出相应措施和方法,都是需要我们关注和重视的。这不仅是我们目前急需实施的,也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和完善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院校此类专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亭立.中外饭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证分析——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3(s1):73-76.

[2]陈志夫.构建全新的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发展模式[J].旅游学刊,2003,19(S1):108-110.

[3]蔡则祥,刘海燕.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几个角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79-80.

[4]黄慧明.大城市边缘小城镇休闲度假旅游开发研究——以高明市杨梅镇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3):79-83.

旅游专业实践范文8

关键词:旅游管理;综合教改;实践措施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也提出更高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教改工作,要主动适应行业、人才需求变化,抓住机遇,深化学科改革,与旅游产业结构相契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综合性强,而综合教改有助于拓展人才培养渠道,提高人才教学质量。

1确立综合教改目标,顺应旅游产业发展新常态

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来看,社会认知度低,学科专业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与核心知识缺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千校一面”,尤其是在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上,缺失实训基地,影响实训项目开展,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此,以综合教改为途径,重构旅游管理专业目标,积极主动适应现代旅游业、酒店业、会展产业等结构升级转型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教改主要措施

1)深化校企合作,构设协同育人机制

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实践性、国际性特征显著,在综合教改领域,需要联系现代旅游业发展实际,强化校企合作,特别是与国际高端企业、区域一线旅游品牌的合作,实现“学科知识、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教育”三线合一教学,从师资人才引进上,与知名学者、资深专家,引进企业优秀教育资源,协同企业名师,共同组建教学师资队伍,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科教学水平,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2)推进学科创新转型,打造人才特色

旅游管理专业在综合教改上,要体现人才的应用性,要通过校企合作,与国际接轨,增强学科专业特色。一方面,在旅游管理课程领域,将旅游规划、国际旅游作为特色方向,强调国际化思维,引入先进教学理念,注重旅游产业规划与旅游市场开发,突出人才特色。另一方面,深挖旅游管理,协同一线酒店品牌,从企业化班级建设上植入企业实务课程与管理培训知识。如设置“希尔顿班”,将专业课程教育与希尔顿酒店实践课程综合起来,吸引企业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校教育向企业人力储备基地的转型,更好的对接企业。另外,延伸旅游管理在会展经济、企业管理类专业的发展,特别是在课程项目化教学中,通过会展策划实训、会展现场观摩、会展活动组织等实践教学,来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3)拓展课程结构,促进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教改,要从课程优化重组上,体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化解学科人才与行业、就业不衔接难题。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立足旅游管理专业教改需要,实现教学、科研、实践环节的有序整合。建立以“学科基础通识课、专业特色核心课、素质拓展课、创新创业课”为架构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学分积累机制,通过将学习、实践、科研、竞赛等活动进行学分折算,来激励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激活创业意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深化教改方法,创新学习方式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在线课程、精品微课、共享网络课程资源,拓展了教改视野,也让更多的慕课资源得以开发和应用。通过构建开放性在线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线下翻转课堂相结合。引入国外教材、参考资料,优秀网络课件资源,如《管理学》、《会展策划管理》、《旅游学》、《酒店管理》《旅游经济学》等原版教材,直接导入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战略管理思维,提高学生英语应用水平。在教法创新上,引入案例分析,倡导自主、研究性学习。结合教学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产业调研、案例编写、课堂研讨、实践应用等方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生成,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5)协同产教融合,营造创新产业氛围

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教改的推进,要从产学研合作层面,完善创新产业教育体系,协同好创新创业课程、实验实训课程、第二课堂特色活动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改革课程评价与考核体系,面向学生开发多种课程群,与企业、行业深度合作,引入企业资源进课堂,重构课堂教学业务流程,促进学生“学中干、干中学”,更好的顺应和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另一方面,依托高校旅游实训、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积极开发实验实训课程,引进科研竞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实践体验。

3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教改实践,需要创新教改理念,把握当前旅游产业发展新常态,聚焦学科专业定位,围绕学科专业实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师资梯度建设、产教研融合等方面,融入创新产业教育。同时,结合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过程,细化到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完善学科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以课程为平台,以学生为中心,积极组建学科教师团队,优化学科师资结构,以综合教改为契机,充分发挥学科资源优势,加强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会展经济等学科师资的统合,从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优化上,提升学科师资整体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