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快乐教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快乐教育论文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女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对策

一、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困境

从古至今,“男尊女卑”一直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性别问题也是长此以往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女教师这一特殊群体,一方面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个人义务,另一方面,女教师作为普通的女性则要关注婚姻和家庭所带来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在教育体系下,科研及学术都以相同标准对待男女教师,迫使高校女教师在面临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的同时,承受学校及家庭,科研及生活等双重压力,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使其成功。

(一)双重身份

定位模糊女教师在学术科研及家庭上承担着双重身份,在不同岗位面临着不同的角色扮演,对于学术方面,女教师与其他男教师一样,首先的身份都是一名教师,全身心投入科研与教学中,这其中与其他男教师考核标准,评价标准都是统一的;而相对于家庭方面,女教师则是充当着贤妻良母的身份,主要的精力则在相夫教子等方面。我国历来的性别文化而言,一直流传下来的是,对于男女之间的评价而言,男人主要看重事业,女人主要看重家庭,这也足以影响着女教师所面临的身份及定位。高校女教师作为现代化女性,并且作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在一定程度希望通过自己专业水平能力及自己科研成果,从此摆脱女教师的困境。但是,在面临晋升等问题方面,男性教师明显占据优势。长此以往的不平衡迫使女教师偏向家庭,从而抑制高校女性教师专业发展。

(二)双重压力

目标冲突在学术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目标分为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从物质目标而言,学校赋予的是教学目标及科研目标,不断加强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发展自我,相对于家庭而言,受“贤妻良母”这个词的影响则家庭目标往往是无私奉献、相夫教子,一心一意为了家庭。另一层次下,精神目标下,学术活动则要求女教师敢于创新、独当一面,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家庭的影响下则要求贤良淑德、贤妻良母的形象。这两者目标上,不论是女教师的天平倾向于哪一边,都是势必对女教师专业发展造成影响。如果女教师以学术为重心,则家庭势必会顾及少,常常会导致家人的误解,对于感情及婚姻造成影响。

二、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产生的原因

(一)女教师自身生理特点

女教师一种身份为女性,女性一生中面临着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等重要时期,女性教师作为女人,一些妇科疾病等影响是伴随着每一个女人,这些问题都将可能引起女性抑郁、焦虑等情绪的影响,从而引发一些健康问题。

(二)女教师事业心普遍低于男教师

据了解,一些女教师认为取得科研上成就是男教师的事情,有些女教师则愿意平平淡淡度过自己的教师生涯,对于职称方面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则会将自己一些时间和精力放在家庭,满足于现有的状态,从而导致女教师成就不多,科研成就也较男教师而言相对较少。

(三)社会偏向较明显

社会上广为流传“男主外、女主内”根深蒂固在每个人心中,社会评价偏向于男性教师,无限夸大男教师的地位,然后一旦女教师在科研成果或者学术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就会被社会赋予“女强人”这一称号,让女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社会舆论。

三、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提升自我素质,规划自身专业发展路径

解决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根本上只有从个人自身解决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女教师从自立、自强、自尊等方面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提高自我水平,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与男教师相抗衡,才有能力使之学术与生活之间相平衡。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要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制定自身专业发展的计划及规划,如自身在教学有很浓厚的兴趣,则需要在教学上添加自我风格,将课堂活灵活现。女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阶段也是尤为重要,女教师要根据自我的专业发展阶段制定不同专业规划,以此更长久的发展。

(二)加强家庭分工,改善女教师双重身份

虽然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但是男女平等也是我国一直以来的传统美德,在家庭中,家庭的其他成员应该一起面对家庭,一起解决家庭琐事,将女教师的家庭压力分解开,在女教师教学压力繁重的同时,家庭成员理应给予理解和坚持,多多支持女教师,给予其鼓励,尽量减轻女教师在家庭的责任感,帮助女教师适当做出调整。

(三)缓解女性压力,提供优质和谐校园环境

高校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办学风格,多关注女教师在学校的情绪变化,通过一些途径和方法充分调动女教师工作激情,缓解女教师心理压力,提供一个和谐校园环境。定期对女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及心理辅导,激励女教师健康快乐的工作。

(四)优化社会环境,推动男女性别社会公平

政府乃至国家应该给予女教师更多的鼓励及关怀,虽然有些传统思想已经无法马上改变,但是优化社会环境是当前对于女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将社会舆论减少,推动男女性别公平化,有助于我国女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亮梅.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江西省高校为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44-45.

[2]李雪燕,姜淑梅.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及干预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31-133.

[3]黄欢芳.双向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冲突隐忧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6(2):92-99.

[4]谢倩.高校女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压力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6):25-26.

[5]李明勇.高校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69.

[6]潘锦棠.向公共家庭政策要妇女公平就业权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74-79.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2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生活的智慧,锻炼和培养学生道德生成的自觉性、习惯性,构建德育教育的有效环境,我校始终把“崇德尚学,有声人生”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墙壁文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爱科学”的四有新人,引导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互助合作、尊老爱幼、团结友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使学生在欣赏图画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走廊文化设置《弟子规》《三字经》便于学生诵读;名人故事时刻感染和熏陶着幼小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先贤憧憬未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班主任教师的智慧设置文化园地、生活园地、图书角、展示台等活动板块。留给学生自由发展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像小鸟一样在环境优美、温馨和谐的校园生活中,汲取营养,自由飞翔、快乐成长。

二、小学德育教育方法的探讨

2010年开始,我校就开始探究小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德育教育优先,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采取布置“家庭生活作业”为基本内容的探求方法。家庭生活作业不同于家庭作业,重在生活与实践。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教育。它的基本特征具有导向性、针对性、教育性、长期性、实践性和可操控性。各年龄段身体发展、心理发展、认知水平不同,所以我们要求“家庭生活作业”一定要适合每个学龄段分层布置。我们为学生设置了《课外生活作业记录卡》,卡中内容体现在六个方面:1.生活作业的内容;2.完成时段;3.生活作业完成的过程;4.我的收获;5.家长评价;6.教师评价。一、二年级教师布置,学生完成,通过定期召开班级生活会,邀请家长参加的方式让学生汇报自己在实践中收获的快乐。三至六年级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生活作业内容自己填写记录卡。另外,学校给教师配发《家庭生活作业记录本》,让教师记录填写每次布置作业的时间、内容、目标、学生完成的时限,教师检查跟踪记录,阶段性总结。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课外生活作业记录卡》,归档整理,载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再在总结反思过程撰写德育教育论文。学校对“家庭生活作业”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期中、期末进行总结,并对教师学生事迹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学生奖设金卡、银卡、铜卡三个奖项。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让我们的学生收获了很多。在完成“家庭生活作业”的过程中,通过给爸爸妈妈洗脚,给爷爷奶奶端饭、倒水,学生学会了感恩;通过洗手绢、叠被子、洗碗活动,学会了生活自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动手完成;通过捡纸屑、清理街头小广告活动,树立了保护环境意识;通过洗脸、刷牙,学生知道了讲究卫生的重要性;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德,唤起了人与人的友善;学种花、学种菜、饲养一种小动物活动,学生学到了种植和养殖的知识;通过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学生主动为灾区的小朋友捐出纸和笔,礼物虽小可彰显了学生的爱心;读一本好书、看一部电影,给同学讲一个故事和童话,培养学生渴求知识,明辨是非的能力;参观革命圣地、祭扫革命烈士陵墓,点燃了学生爱国的激情,诸多事例证明了我们布置“家庭生活作业”的有效性。

三、结语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史论课程;大数据;教学改革

1引言

艺术设计类史论课程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理论素养,培养设计思维和树立设计理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存在学生重技轻史、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因此许多院校基于时展从教学目标、手段方法到课堂设计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数据可以通过互联网容易的获得,为史论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此外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体验经济、服务设计的加入,也给史论课程教学带来新的思路。本文总结了目前艺术设计史论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大数据的特点,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旨在形成史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2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从当前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院校艺术设计类史论课程对学生的培养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习动机和效果并没有实现统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在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市场化的时代,艺术设计院校侧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也偏重于较务实的专业课程,对史论基础课程重视不够;一些院校普遍认为应该加大设计技巧或技能的课程比例,没有必要开设史论课程,对课程存在消极抵触思想;

2.1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关注点已从原来基于历史发展状况、设计活动和设计风格的历史演变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转变为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即挖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体验。但目前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仅限于视频影像的播放或学生参与讲解;

2.2考核方式不新颖。该类课程常用试卷考试和撰写论文两种考核方式,“死记硬背”是学生应对试卷考试的主要方式,因此“挂科率高”成了这类课程的代名词;若撰写论文,学生则过于依赖网络,较少思考,致使内容千篇一律,很少真正思考设计的发展规律、设计与社会的关系及以往设计理论对当今设计的指导与意义等内容。上述问题促使我们对原有的课程教学进行反思:大数据背景下,信息之多、资料之全、更新速度之快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按部就班的讲授中外设计发展状况、设计活动、风格、代表人物、作品等内容是否是资源浪费?体验与交互盛行的时代,教师用PPT进行讲授能否满足学生需求,达到教学目的?这种理论知识的讲授是否与专业设计脱节?能否起到史论课程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如何激活传统设计中积淀的设计思想与人类智慧,并创造性地转化到现实设计中来?

3改进措施

大数据技术为我们推进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新思路。根据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学科专业特点、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现状出发,把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设计思维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充分吸收和利用大数据和多媒体技术,以构建知识图谱为目标,分别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本文旨在实现近代教育之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所说“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使学生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2]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1设计院校重视史论课,重申其课程地位

设计是以实践为主导,但没有理论知识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艺术设计史论课能够在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把握设计理念、形成个人设计风格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其在专业课程结构中与专业课程应具有同等地位,高校应重申其课程地位,强化其重要性。尹定邦在《设计学概论》一书中特别强调了设计理论对设计发展的必要性。他说:“不从观念入手,不解决理论问题,不把理论问题落实到教育上,设计的发展最终还是会有限度的,会影响到整个设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2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建立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又称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系列各种不同的图形,用可视化技术描述知识资源及其载体,挖掘、分析、构建、绘制和显示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图谱能够展示课程的核心结构、整体的知识架构、发展历史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为课程研究提供切实且有价值的参考。高校艺术设计类史论课程教学主要包括中外艺术设计的产生与发展、艺术设计理论的萌芽、形成、发展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贡献等知识,一般设置32学时。针对内容繁多而课时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讲授内容需要有所取舍,因此应结合各专业教学目标,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建立知识图谱。如环境设计专业可主要讲授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包豪斯、构成主义等与设计有关的知识,要求学生对各国各历史时期的设计理论、运动风格流派、代表人物、作品作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艺术学专业则可主要讲授雕塑、绘画、陶瓷等发展状况。这样这门史论课可分几个重点,每个重点内容分解为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可设置几个专题。建立知识图谱,能够使课程内容更清晰,学习目标更明确,教学方法更有针对性。

3.3以知识图谱为目标导向,建立大数据库,丰富教学内容

在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数据信息、资料,为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我们可对每个知识点收集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的资料,建立大数据库。如有关建筑历史题材的视频、影视录像在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故宫》《颐和园》纪录片中涉及一些知识点。针对知识图谱里的每个知识点,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按文字、图片、视频影像、模型等方式分类,根据知识点的特点,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进行讲解,并设计课堂教学。这些资料可以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资料。

3.4围绕知识点,设计课程教学

教师用PPT、视频影像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讲授,学生始终处于接收知识的被动地位,根据知识图谱,围绕每个知识点设计课堂教学,意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引入案例教学。针对教学内容上偏理论性的问题,联系当下社会时事热点新闻进行讲解介绍,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促进他们独立思考。比如在讲解中国明清家具部分时,结合目前最火热的明清宫廷剧里的家具布置、样式等,对明清家具进行对比讲解。较以往理论知识灌输,案例讲解更加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更好、更牢固的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设置探讨式教学环节,进行分组式教学。给定几个宽泛的主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拟定具体方向进行课外学习。以问题为向导,小组课下讨论,课上讲解,比如对于某种设计风格,学生收集资料从中挖掘该设计风格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并进行作品分析,分析该风格产生原因、特点、影响及发展等知识,通过课堂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讨论与思考,提高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交流合作、沟通能力。增加实践环节设计。可带领学生去当地博物馆、美术馆、展览等场所,根据实物展示、实地参观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4]另外也可利用3DMAX\sketchup等软件,要求学生制作一些经典建筑作品模型,如包豪斯学院、流水别墅、光之教堂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对设计作品结构有深入了解,对其社会意义有了更深体会,巩固了所学的基本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按照教学内容,有秩序的组织教学活动,紧扣主题,层层设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分析与讨论,进而展开辩论。

3.5建立试题库,改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而非仅仅是知识的掌握。围绕知识图谱,针对不同阶段学习内容建立试题库,并设置开放课题,与时展相呼应。学生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阶段成绩及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由课堂表现、小组作业完成情况组成;阶段成绩是考查学生对选择的主题进行深入学习情况;期末成绩是根据设计理论的演变发展过程及其基本规律,解释当今的设计现象和启示。教师结合课题完成情况、学生表现及小组内部同学互评进行综合评定。

4结语

本文首先总结了艺术设计史论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改革建议。我们提出要梳理史论类课程知识点,建立知识图谱;然后从知识图谱出发,搜集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的资料建立大数据库,并以学生最容易接受为目的,优化授课资料;围绕每一个知识点,选择合适的授课方法、手段,设计教学过程,或引导式授课环节、讨论式授课环节、实地讲解授课环节等;建立试题库,重在提出一些开放式问题,调动学生思考。课程结束后通过比较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逐步发现具体问题并总结经验,并在下一个研究循环中不断完善,形成课内与课外、应试与应用相结合的高校艺术设计类艺术史论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这几个方面教学调整希望能够改变传统教师讲授的单向传授模式,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将教学过程逐渐演变为在参与中探索、发现和思考的双向传播学习模式。同时有利于培育学生科学的设计观、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设计视野,成为其日后设计生涯的设计思路的源泉,发挥史论课程应有的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课程建设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贾国涛.中国设计史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再探索.装饰,2014(12)

[2][捷]夸美纽斯,任宝祥等译.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01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25.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4

根据对诗意化的理解,笔者把固化了的理性思维、唯科学主义;脱离生活情趣,按事先预设好的路径、“范式”、框架进行逻辑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刻板地贯彻某种理念,灌输某种知识,或者掌握某种技能,而缺乏轻松、愉快的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刻意把认识对象与我自体分离开来进行观察、测量、研究的活动都认为是“反诗意化”的。就幼儿教育而言,“反诗意化”的活动让幼儿产生“累”“疲倦”“逆反”“厌恶”“淡漠”“被迫”等多种不良情绪;通常这些活动主要分布在国家的幼儿教育行政控制、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及各种针对幼儿设计的教育之中,其中幼儿园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道德塑造、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研究活动、幼儿保育等各个层面。

1.政府层面的“强大的外力”推进

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未来10年幼儿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和幼儿教育标准化建设的诸多措施。例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但是,从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入园难、入学率等方面,还是外围式的命令式的宣言,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来平衡幼儿教育的发展。政府总是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却忽略了社会如何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府是执行者,往往把教育理论、信仰、观念进行实体化建构———贯彻落实。把所谓“顶层设计”向下落实到实践;把崇尚唯理性、崇尚根据说、信仰、经验等等综合实体扩展至幼儿园微观环境、幼儿个体、教师个体的自由教育情境时,原有的生态和结果必将遭到破坏。

2.家庭层面的功利需求

现在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极其重视幼儿教育,普遍把幼儿教育拔高,把幼儿教育理解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比如唱歌、演讲、跳舞、绘画、下棋、讲故事、认识汉字、认识英语单词、认识数字并会计算、会弹钢琴、读古书经典、习武等等五花八门的内容。林林总总的内容也在各种培训班、民办幼儿园中大行其道,成了他们招生的资本和竞争优势。幼儿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成了家长相互攀比的资本和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潜在标准。此种功利逻辑本质上是忽视幼儿生命成长的存在,忽略幼儿生命和生活体验的存在,是违背自由生长逻辑的。

3.幼儿园研究与教学的“泛技术性”崇拜

不可否认,幼儿教育科学化大大推进了教育理性化进程,目前幼儿教育科学化已经成为发展共识。但是科学化的前提是把幼儿对象化,即把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不是主体,所以幼儿研究和整个教育方式中都采用疏远幼儿的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不关心人的,特别是对处于整体性中活生生的人性,它是不关心的。”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教育是一种进步运动,历时性向未来推展,今天的教育现实是教育史长河中的最高阶段,并且还会向未来发展,它始终处于永不停息地向前流变过程中。我们所坚持与固守的教育观是极端的信奉唯理主义建构论的观念,认为教育、人的发展都是被另外的“前者”“家长”“专家”设计的结果。有学者指出“一些科学化的教育论文只看见各种推演的公式和符号,貌似深奥复杂,但说的是浅显道理甚至是常识,论文干瘪瘪的,没有液汁;教育论文本就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充满思想和情感的。”

4.幼儿道德教育外在物理化推演

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幼儿道德教育不是从儿童内部品质出发,不是内涵化了的个人品质和人文素养,而是外在的社会交往规约。把道德理解为伦理,是一种外在的一条条约束的规则,毫无生机和活泼性。遵守道德是一个物理过程———按规矩办,而不是一个心理过程。当远离了人群和惩罚,道德问题就集中爆发出来了。从儿童的天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未见过的善良、纯洁、无邪与朴实,就“像一颗散落的种子,远离人类的尘世。”而理性指的仅仅是使外部原则在人内心内化,并以之来修改自我的一套行使控制功能的“操作原则”。理性的这种规制功效保证了“好孩子”的形成,“好孩子”也发挥着理性的这种宰制功效。

二、反诗意化之缘由

教育经历了混沌的自然发展———理性的现代化建构———后现代的逆袭三个阶段。混沌自然发展阶段不知道需要什么教育;理性现代化建构阶段则顶层设计、强势推进、目标明确;后现代逆袭阶段否定宏大,解构整体,回归自然进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教育一般跟随国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教育现代化正处于方兴未艾的疯狂阶段,幼儿教育,具有显著的数字刷新、宏远规划、顶层设计、技术崇拜、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强力控制等特征。诗意化教育的提出,明显是不合时宜的,也不可能成为主流观点。显然,幼儿教育的反诗意化问题究其本质而言一定是现代性文明方式的结果。幼儿教育诗意缺乏在于幼儿教师的诗意、浪漫化情感的抑制。

1.专业的社会压制

教师的权威性即职业的专业性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主要是专业知识、专业自主权、专业伦理三个因素能否得到有效发挥。然而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专业知识严重被学科知识所贬抑,许多人都认为教师知识足够丰富就可以了,至于以缄默知识为主体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可以忽略的。二是我国学校基本实行科层管理,行政决定一切,教师普遍无专业自主权,无法按自己的方式教学,领导要求怎么教学就怎么教学,教学规范是外推式的,这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执教。三是教师伦理不是教师实践智慧和个人品质的外展,而是社会外在的、舆论式强迫的一道道规则和命令组合系统,从而使教师陷入了伦理困境。教师的专业得不到顺利发展就会产生职业不自信,从而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认识也逐渐脱离健康成长的轨道,甚至对自我生命轻视,致使教师自我潜在的职业忧患意识呈现出现实生命沉沦、疲倦、烦恼状态。这些问题在幼儿教师中更为突出,幼儿教师地位低、职称晋升难、待遇低、学历低、男性少、队伍不稳定等特点不仅意味着幼儿教师专业资质得不到保证和缺乏专业性权利,专业实践常常遭遇外部行政命令、社会家长等方面的干预。比如行政部门经常要求幼儿教师要承担大量烦琐的记载、摘抄、报告等文字工作,配合完成对外的招生宣传和收费任务,有的幼儿教师时常被抽调去参加政府组织的舞蹈、唱歌比赛,甚至被抽调去行政部门搞接待等活动;也有家长建议在幼儿园安装监控设备以监视教师行动;很多幼儿教师身心俱疲,幼儿教师似乎是谁都可以去做的职业,专业性得不到认可。

2.行业的标准规制

(1)幼儿教师培养目标标准化。

一是着眼国家长远的教育功能和人才培育要求;二是以幼儿自身条件为基准的身体发展;三是解决幼儿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引领品德发展;四是引导幼儿思考问题,促进其认知发展。

(2)幼儿教师能力评价标准化。

一是懂得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二是把握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三是能够观察幼儿行为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评估;四是具有和幼儿互动沟通的知识与能力;五是具有设计幼儿教育环境刺激的社会能力;六是具有与社会尤其是家长、教育主管领导的沟通能力;七是组织和开发教育资源尤其是园本课程、潜在课程的能力。

(3)幼儿教师教学行为标准化。

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规范实施,如现代性典型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告诫师范教育一样:“高等师范学校应当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3.思维的形式化限制

有关幼儿教育的研究,必须深刻认识幼儿,深入研究幼儿,才可能做出专业的判断,才可能教育好儿童。儿童发展所受的相关刺激的制约因素、必须进行微观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做出量和质的结论。这是目前国际幼儿教师教育最为重视也是学术研究最为迫切的需要。认知方法(是什么,内涵与外延)———理解方法(历史、背景和意义)———应用方法(定义域与技巧)———研究方法(根据与改进),从而形成一条准科学的思维路径。从研究成果表达方式上看,教育研究有文学性与科学性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当下,由于科学性表达过于追求理性思辨或实证说明,忽视了人的个体生活体验,日益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怀疑,也直接导致教育研究出现了一种以叙事研究为代表的文学性表达,它试图挣脱教育学的概念框架与理论谱系的束缚,直接把教育研究指向教育活动的现场与个体的切身体验。有关幼儿教学方面,幼儿教师需要更加规范工作。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建立标准化反思系统,软件化运行,填表式嵌入和拓展,做到可评估、可参阅、可借鉴、可促进。

三、回归诗意化特质

新世纪以来,受后现代主义哲学影响,整个教育界都意识到了寻求境域性、真实体验感的重大意义,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品德教育等学科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以统计概率论为基础的追求宏大规律性的教育科学化情结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基础教育界,在教育理念、研究方法、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多个层面也兴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改革运动。一些幼儿教育者尝试使用叙事、日记、随笔、版画、漫画、微片等情感丰润的方式来诗意化幼儿教育。以某些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为个案的情景式问题呈现,境遇式教育遭遇,更加凸显了微弱的个体的现实教育境况。从在台上的宏大理论的宣讲到进入幼儿园、进入课堂、进入社区、进入家庭去考察幼儿的生活路径和聆听他们的生命述说,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分担他们的痛苦的学术和教育理路不断清晰。但是这种后现代哲学指引下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仍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还缺乏自觉性,常被那些宣扬宏大理论的专家斥责为“小儿科”“非主流”。笔者认为要走出现代性教育科学化藩篱,使诗意化幼儿教育成为一种教师自觉。研究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必须从生命、人性的高度再认识儿童以及反思与解构当下幼儿教育研究、教学、管理范式。

1.再认识儿童———诗意存在的继续

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并且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长期所关注的焦点。我们这里提出的对儿童再认识,显然不是科学规律、心理发展层面的认识,而是哲学意蕴上的“幼儿存在”精神指向和生命意义的再认识。幼儿不是一个抽象的、现成的、给定的实在,而是一个变动的、开放的、发展的、可能性、延展性个体。在各种活动中,体现自己的性格、情绪、认知和意志,表现出独特的气质特征。各种心理指数的发展,既面向活动本身,又最终体现一种终极的生命意义。幼儿教师、家长、各种幼儿教育组织和管理部门,对儿童的认识是一种“外在式”的推定、估计。对儿童的认识离开了儿童自身,离开了他们神秘的心灵家园,此种认识不是本真的,是一种“外围评价”。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儿童总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生动联系,不断地唤起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想象,以丰盈年少个体生命内涵的基本路径。儿童与自然的交往中的游戏与劳作以及对自然事物的想象,构成一个人与自然之亲缘性的原型,开启个人通往自然之生命向度;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游戏与交往构成个人与他人交往之原型,儿童时期与人交往的丰富性奠定一个人向他人敞开的生命之维;儿童时期的童谣、故事、阅读、民俗、仪式等具有文化意味的生命体验,构成一个人向历史与文化世界开启的生命原型。”

2.“后常规”———幼儿教育“前范式”解

库恩与波普对“范式”都有深入的研究,是对科学研究本身理性化的启蒙与反思。科学、理性、形式逻辑、数学演绎确实是现代文明的精髓,用“理性”武装了人们的头脑,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盈。科学、理性的威力得以完全呈现和推进,依靠的是科学研究者即“学术共同体”缄默的“范式”承认,一旦范式稳定存在便成了“常规”。当然,范式、常规不仅仅表现在科学研究领域,在组织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就幼儿教育而言,幼儿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教育方法、管理组织、研究设计基本上都概念化、模式化了,有着清晰的操作流程即“常规”。范式是“学术共同体”“管理共同体”等潜在承认的,即同行默认。但是,常规遭遇了“诗意”的困境,一切常规化,诗意便荡然无存。库恩的范式理论使人们研究和管理模式化,思维清晰化,评价标准化,找出了专业与非专业的边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术大生产、组织大发展、圈内的沟通交流从而有了可能。但是,对非专业人士、圈外人士、跨界人士、艺术人士、浪漫主义者、创作者、灵魂存在者、原本主义者却是巨大的桎梏。“后常规”的概念是英国科学与社会联合会主席拉维兹博士在上个世纪末提出的。他说:“科学共同体不像库恩描写的那样平静、单调,‘常规’对跨界成员来说缺乏规范性的力量。”“后常规”在于破解前范式的习惯势力、固定结构和关系。用无序、混沌、模糊、灵感、顿悟、感觉、直觉、创生来获得科学研究和管理的新思维和新力量。

四、结语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创设;自主游戏环境

自主游戏指幼儿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按照自身的爱好与需要,自由、独立地开展积极主动的交流。幼儿一旦可以从和同学的互动中慢慢积累知识,并得到发现,就能够让他们的专注意识和坚持的优秀品质得到初步培养,而自主性游戏也是他们身心成长的必须要求,所以提供幼儿独立自主的游戏环境更有助于促使他们的身心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地指出,必须将活动作为幼儿园教学的基础项目,如此才能够促使幼儿个性的充分开发,让幼儿开心有效地学习进步。

一、创设幼儿园自主游戏环境的意义

(一)自主游戏环境的重要

幼儿的发展也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游戏自然环境的品质也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游戏水准,以及幼儿的发展程度。在我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念的背景下,创建全国幼儿园幼儿自主游戏教育环境的意义重大。就幼儿园自主游戏环境设计而言,要让幼儿从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教导幼儿敢于承担责任,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不断完善的必要条件。

(二)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因为幼儿的年纪相对较小,缺乏完全主动进行学习的能力,所以幼儿园和教师可以采用计划方案,形成科学而有趣的独立游戏环境,引导幼儿加入游戏中,把被动学习转化为更积极的状态。另外,游戏还能够激发幼儿的想像力,从而提高幼儿的智慧和创造力。如果幼儿喜欢在快乐的环境中读书,培养良好的习惯,就可以促使幼儿的全面成长。幼儿的发展关乎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而幼儿最终要培育成为实用的、综合性人才,幼儿期也是最关键的阶段,是启蒙的关键时间。一个优秀的环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幼儿在良好的自主游戏环境中学习,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集中的探索,让他们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并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

二、在幼儿园自主游戏环境创建中出现的问题

(一)自主性游戏不能合理展开

自主性游戏无法在幼儿园有效开展,因为大多数游戏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的,从而促进幼儿积极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从而为幼儿创造更丰富的游戏环境和平等的游戏机会。幼儿要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按照自己的方式玩,然而,由于教师的不合理安排,一些幼儿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导致不满。同时,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是被动地由教师安排的,没有创造力,幼儿自己的想法无法完成,没有自主性,也不能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独立游戏环境。结合一个事件来说,到了自主游戏的活动时间,某幼儿园大班同学便开始活动,老师让大家刷卡进入游戏区域,有很多幼儿进区之后赶紧快速跑到益智玩具区玩积木和拼图,不一会儿,益智玩具区便人满为患,没有进这个区的小明和小华十分沮丧,他们其中一个说:“老师,我想进去玩,可是没位置了。”老师说:“人满了就去别的区域玩啊,美工区域不是人少吗。”“可是我们不想画画。”老师并没有理会他们,两个幼儿便生气地坐在区域对面的椅子上看着其他同学玩游戏。此时科学区的小亮声音变大,张老师制止声音大的小亮参与科学区游戏。不一会儿,其他老师进教室说:“把玩具收起来,要整理桌子。”自主性区域游戏在吵闹声和整顿纪律的环境下结束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根据幼儿的兴趣及时主动调整区域,幼儿也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张老师的打断等原因导致幼儿在游戏时间不能独立。教师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对幼儿游戏的自主性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自主性程度也影响着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使幼儿教师不能主动合理地为幼儿提供自主的游戏环境。教师的急于引导,要将幼儿的创新能力加以提升,使幼儿无法以自己的方式完成活动,也无法和伙伴分享与互动,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幼儿的创新才能的发挥,幼儿的选择成为自主游戏方式的主要来源,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游戏的主角。

(二)自主游戏活动用具不完整

幼儿园游戏活动工具的问题是幼儿在进行娱乐活动时必须使用的一些娱乐工具。目前,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一些游乐材料的质量不能满足安全要求。一些彩色铅笔的铅浓度超过了国家安全标准,幼儿还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抵抗力差,铅含量过高会对幼儿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第二,活动设备不能及时更新,设备陈旧,存在不安全隐患,不能玩新的游戏,不能达到活动效果。自主游戏设备的不完善会使幼儿的兴趣无法得到有效的调动。

(三)创设方案缺乏创新

近年来,由于国内大部分幼儿园的独立游戏环节比较单调,缺乏创新,设计模式也比较传统。一般来说,幼儿园的学生和教师刚到幼儿园的时候,仅限于室内游戏活动,户外游戏活动的数量也很少。虽然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生态教育,但很少实现独立游戏环境与生态教育的融合,使轻松的游戏氛围紧张、局促,缺乏游戏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不利于幼儿积极融入游戏。

(四)忽视个人性格的差异

目前,大多数幼儿园活动由老师指导,幼儿玩游戏。然而,由于每个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和他们对游戏的适应能力都有一定的差异,性格外向和内向的差异存在,对幼儿的理解和吸收能力也会有影响,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知识培训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指导,会使幼儿形成心理偏差,认为自己存在能力意识淡薄、得不到照顾、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缺乏自信、不利于积极性格的培养等问题。在学校开展一些集体游戏活动时,一些幼儿由于缺乏勇气或对热情不是很高涨,甚至不想表现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而导致性格非常内向,或缺乏与其他学生的沟通、良好的性格交流,所以很多老师都会在课堂上,帮助幼儿解决这些问题。

三、创设幼儿园自主游戏环境的策略

(一)加强老师对自主游戏的合理化知指导

老师是幼儿自主游戏环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自主性的实现直接影响到幼儿游戏的自主性能否实现。虽然很多老师也对自主性活动表示了理解、肯定和支持,但是在实际操作流程中,因为对幼儿园的活动时间安排、课程教学进度、班级制度等方面都有较明确的规定,因此教师基本上无法选择,而教师主动性的不足又使得幼儿也很难自由。所以,需要教师加强主体观念,以创造一种更加自由的心理环境。老师在自己游戏中的角色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抢眼,所以转变观念才是真正行动的开始。老师更要认识游戏活动的实际含义,要接受幼儿在自己游戏中的现象,不强加成人思想,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有效的自主游戏环境。

(二)完善游戏设备,培养幼儿的积极性

教师要及时更换老旧设备,加强对不安全用具的把控,仔细检查每一项幼儿用具,做到安全放心,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积极性,按照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与社会现实需求,去创建环境和参加活动。创建幼儿园自主游戏环境要以幼儿为先,老师与父母充当的是指导的角色,如此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增强主动游戏效果。有关调查证实当老师给出具体的主题后,幼儿完全有能力与同伴合作创造游戏形式和内容,并且获得的成效要比老师过分干涉要好。可以让老师要求幼儿仔细观察奥运会各种项目的图标,如跑步或游泳,并要求他们组成一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图标的简单制作。图标的方案和内容都是由小组内的幼儿独立决定的,经过咨询和老师的仔细观察发现,幼儿在生产活动中的分工是非常明确的,有时候幼儿想不起来图标中的动作,可以由另一个幼儿决定,把图标动作模仿出来,幼儿也相互配合在一起,发现一个问题可以想办法一起解决。同时,老师也会发现,每次游戏后,幼儿的动手能力、大脑能力、设计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都会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创新自主游戏的环境

自主游戏环境的创建要求教师必须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的兴趣为指导,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保障幼儿在安全、温馨、自由的环境中进行游戏,同时要充分考虑园所场地的规划与应用,科学合理的布局。教师可以对室外区域做出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创造各种好玩的自主游玩环境,给到幼儿充分的活动空间,也可在操场上放置爬梯、攀绳、木桥、坐垫等运动设备,设置独立的运动区域。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发现和挑战,培养幼儿的冒险精神。在草坪上建一个小屋,设计成角色活动室;在大榕树旁架起木架子,放上小木桌,设计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设计艺术室;活动大厅设计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茶室,为幼儿活动创造建筑区域;沙池设计为沙水活动区和沙雕活动区。教师也可以通过添加泥塑工具和泥巴在活动的角落里,创建出一个“欢乐泥塑吧”区域,这样幼儿就可以自由地尝试各种方法,扔泥巴、泥浆、塑造形状、烧制泥巴等,这样的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幼儿的活动需要从不同的水平,让幼儿心里的创意想法得到实现,也兼顾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整体需要。

(四)优化自主游戏的方案

幼稚园应该勇于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幼儿自主游戏活动的方式和范围进行优化和拓展,通过积极思考,提供一个积极有效的幼儿园区域游戏教学计划,同时,对以往的游戏教学活动流程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映。教师应按照《3~6 岁幼儿发展学习与指导》认真思考,并制订出比较系统的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学方案,并汇总以往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逐步推进室内外教学活动与室外环境的有机融合,并经常组织幼儿走出班级,开展室外区域内教学活动。在一年春天来临的时期,幼儿园就应该积极组织幼儿参加春游活动或野餐等有意义的活动,每个人对野餐活动都积极参与进去,并且有自己负责的领域,也能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或者教师带领幼儿去农村小学参加活动,让幼儿相互分享自身的真实感受,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自主游戏和活动环境。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应该开展自然、社会和人类的课程,让幼儿了解社会,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开拓了幼儿的眼界,丰富了幼儿的科学知识储藏。在幼儿园中不断营造创新主动游戏环境,注意培养幼儿的主动作用,以幼儿为核心,注重幼儿的发展需求,创造适当的主动游戏环境,将游戏活动的主体内容与环保理念适当融合,教师还需要善于观察、及时指导幼儿。教师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密切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在游戏活动中努力跟上幼儿的步伐,理解他们的想法,并在引导他们做出合理的调整,从而提高幼儿独立游戏活动的水平。通过教师的仔细调查、合理干预和合理引导,使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更积极地对问题进行回答,在应对问题的探索中,显著提高了幼儿游戏活动的水平,使自主游戏活动所蕴含的价值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幼儿从这种经历中得到的经验要远远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四、结语

在幼儿自主游戏的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入是幼儿游戏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会对幼儿的游戏活动与学习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要通过合理布局幼儿游戏空间、科学地合理投入游玩材料,创造一种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有准备的环境”,使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由互动、独立操作、自由探究,从而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樊永玲 . 回归幼儿本真的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 [J]. 学前教育研究,2020(9):56.

[2] 刘娟 . 幼儿园高质量室内运动环境的创设 [J]. 学前教育研究,2020(6):57.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6

我国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教师开展的各种继续教育或课程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基础教育水平和效率。然而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培训者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教育改革观念与意识淡薄,培训内容与方法陈旧,培训效果不理想等。为此,本文探讨了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者专业能力建设问题,论述了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者专业队伍综合素质建设、专业化目标建设、专业化标准建设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培训者;专业化目标;专业化标准;建设研究

中小学教师培训者一般分为专职和兼职两大类,通常为课程专家、大学教授和相关学者,他们一般来自教育科研机构、地方院校、中等师范学校或中小学特级教师或骨干教师。作为地方师范类院校也兼职着为地方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或者担负中小学教师进行寒暑假的继续教育任务。由于这些培训者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能力有限、知识结构不合理、教育思想不前卫等因素,加之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的枯燥乏味,导致广大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或培训工作的反感与厌倦。因此培训者专业能力建设问题研究,成为摆在教师培训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培训学校优秀师资大量流失,专业培训者队伍的萎缩;不合理的“以兼为主”专职培训者队伍结构,严重削弱了培训者的教学质量;政府部门对教师培训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专职培训者得不到有效培训,地位不受尊重等原因,使得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流于形式,未能取得实质性效果。

1中小学教师培训者专业队伍综合素质建设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每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作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继续教育或教师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其培训目标、方案、内容和形式的制定,对实现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和长久性具有深远意义。但是,从近些年来教师培训效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作为培训者一是不能与时俱进,教育思想观念落伍,知识未能及时更新,教授内容枯燥乏味,没有实用性等。因此,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者综合素质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树立全新的培训理念。作为教师培训者要始终走在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让教师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完善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对于新课改的认识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他们感受与体验社会生活,培养他们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应准确把握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角色定位,作为培训者要充分尊重学员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学员为中心,为他们导学、导读、导思,扮演好自己培训者的指导和服务角色。第三,应成为学科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者和创新者,作为培训者要勇于创新和敢于求异,创造灵活多样,新颖别致的培训新模式,积极培养教师的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成为学员进行教学科研的领路人和开拓者。最后,应成为教师培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作为培训者要具备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学员积极参与培训教材的研读、反思和实践,积极参与他们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利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员,指导学员及时了解教育新思想、教学新成果、教育前沿问题等。那么,作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以下几个有效措施:一是要“以专为主”提高教师培训机构的地位,有条件和有资格的教师进修学校或中等师范学校,进行升格为教师教育学院;二是招聘一些著名学府优秀本科与硕士毕业生进入到本培训机构,更新和调整教师培训队伍;三是从中小学教师中选拔与调进一些优秀培训人才,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进行调整和完善培训教师结构,稳定和壮大专职培训者队伍;四是提升专职培训者专业化水平,可以通过培训者走出去进行学历再提高,或者派出接受培训等形式。

2中小学教师培训者专业化目标建设

提高教师培训者专业化水平有助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可以对培训者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达到中小学教师培训师的水平,这也是教师培训者专业化的必然取向。对教师培训者进行专业化素养的培训,需要从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进行:首先,从专业道德上进行专业化目标建设。作为一个中小学教师培训者来说,其自身高尚的师德就是中小学教师学习的楷模,在培训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位学员,充分尊重每位培训教师的人格和尊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让学员倍感温馨和快乐。在培训的日子里,培训者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家长一样,给学员们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学习氛围,学员和培训者能够推心置腹地交谈学习心得和感想,能够毫无顾虑地和培训者进行学术方面的交流和探讨,赢得学员的尊重和爱戴。其次,从专业知识目标上进行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者来说,学员最为看重的除了培训者高尚的师德之外,那就是他的渊博学识了,所以加强培训者自身专业知识目标建设尤为重要。在业余时间,要不断自我“充电”,及时关注和了解教育教学前沿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也可以出版一些学术专著。当学员了解到培训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培训者渊博的知识所吸引,再加上培训者在培训课堂上风趣幽默的专业知识讲解和侃侃而谈的风度,更加让学员敬佩至极。这样他们就会在专业培训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训效果和水平就会大幅度地提升。最后,从专业技能上进行专业化建设,培训者的专业技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水平的重要手段。

3教师培训者专业标准建设

根据中小学教培训理论、需要、实践总结和专业发展等,中小学教师培训者专业化建设标准,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者具有准入、导向、规范和评价作用。当前很多中小学教师培训者素质良莠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一定的专业标准,限制一些不合格的培训者参加教师培训工作。中小学教师培训者专业标准建设的主要依据:一是要满足现行中小学教育教学需求,保障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二是要以学员为主体和中心,促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三是要以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切实解决在职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者的专业标准构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现在专业道德上的标准为:具备良好的道德准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遵纪守法、为人师表、爱岗敬业;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培训规程和计划;尊重学员、平等待人、不断提高教师培训业务水平。其次,体现在专业知识上的标准为:一专多能,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精通教师培训知识和理论;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素养;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最后,体现在专业能力上的标准为:具备培训需求分析能力,具备设计和策划培训能力,具备培训营销能力,具备培训教学实施能力,具备培训质量评价能力,具备行政管理能力等。

4结语

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者,要积极加强自身专业化建设与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和能力,不断钻研专业知识和探究前沿学科问题,遵照培训者专业标准,逐步提高专业化能力水平。同时在培训工作中,要以饱满的精神和真诚的态度,以良好的仪表、平和达观的情绪、宽阔豁达的心胸、坚韧不拔的意志,积极投身于中小学教师培训之中,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总之,加强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者专业能力建设,对提高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作用。

作者:刘芳国 单位:霍邱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赵永勤.基于成人学习特点的教师培训者专业能力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13(5).

[2]潘海燕.教师继续教育专职培训者队伍的发展提高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4).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7

一、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

所谓价值是指某项活动存在的意义,它既包括这项活动的主体进行该项活动的内在目的,也包括该项活动展开后所产生的具体的影响,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的价值从内涵上来看是十分丰富的,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然而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的身体素质出现了下降的局面。高校体育教育就是通过高效这样一个场所交给学生具体的增强学生体质的办法,并且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运动量,从而从学生的体质上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上进行改善。另一方面,体育运动本身需要极大的毅力与耐力,对学生的内在心理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而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进行就恰好通过这样一个机会锻炼学生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另外,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推动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是从宏观上来说教育是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是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通过自身的教学过程进一步推动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能力,不仅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专业的体育人才,并且从社会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通过这样一种全面能力的培养来推动高校学生成为人才,为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光发热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二、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现状

高校体育发展在经过多年的改革活动的推进,以及全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关注与参与,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大高校基本上都建成了与学校师资水平相吻合的教师队伍以及相关的配套体育设施。在某些体育教学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还培养了不少国家需要的专业体育人才。高校体育发展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极大地促进者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的是: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对高校体育发展的前景与未来进行进一步的评估与计划,一次来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体的问题主要存在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功利思想比较严重。许多高校为了在体育赛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不惜采取损害运动员身体甚至是违反体育赛事规定的办法,造成了许多恶劣的影响,也违背了体育运动活动本身的精神要求。二是在高校体育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认识不够深入,停留在“比赛目的论”或者是“达标目的论”等片面的认识上,不能对体育教学活动的价值进行准确的界定,由此衍生出许多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不到位的情况。三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由于自身发展思想观念或者是在力量等主客观方面的条件的限制在课程设置上原理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实际,并没有达到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的心理意志的目的。

三、大学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

针对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发展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未来发展本部分除了以下几点希望和建议:一是切实贯彻国家的体育精神,正确认识大学体育活动的价值。大学体育教学活动是针对人的培养展开的,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也应当围绕这一目的而展开,在教学实际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抵制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功利主义作为资本主义腐败思想下的产物,学校应当积极地进行抵制,不论是在体育教学活动还是在实际的赛事中都应当能够主动地从思想高度将这一毒瘤拔除。三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切实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社会主义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现代人的生活中也存在并且需要体育活动这样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学生的实际生活过程中学校应当将二者紧密结合,加大体育教学活动的延续性与拓展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观念以及发展未来这两个主要问题展开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进一步端正人们在对待体育教学活动方面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谋求大学体育发展更好的前景与未来。

作者:文兵单位:铜仁学院

第二篇:高校学生体育教育论文

一、高校方面应该解除对学生的限制

从本质上来讲,高等院校想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就应该从思想方面入手,解除对学生思想的限制,也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积极地加入到体育教育当中,从而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所以,高等学校应该尽量消除在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控制,那么第一,高等学校应该摒弃传统的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注意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尽量的满足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喜好去选择体育课程。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产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减少不良的情绪。这种教学模式,从主观上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更加的乐于去参加体育教育,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去研究、发现和主动地学习,从而进一步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第二,高等院校在这个新世纪的大环境中,应该去了解大学生的想法,根据他们的心理需要,抓住本质,开设课程。比如说,开设拓展训练。那么什么叫做拓展训练呢?拓展训练就是通过简单的训练来提升人自身的基本的运动能力,经过漫长的发展,拓展训练已经延伸到对于人格、管理和心理的锻炼。其实,拓展训练的并不是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来提高人自身的基本机能,它主要是对心理的冲击,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感受到巨大的刺激,锻炼学生心理能够接受大冲击的能力。拓展训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训练过程中充满着刺激与挑战,这与现在的大学生喜欢追求生活中的刺激与挑战的心理相符合。所以将这种拓展训练加入到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当中,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对于体育教育的兴趣,还能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教育活动当中,并且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在这种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新型的教育模式下,高等院校应该从思想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努力的提升学生的思想观念。第一,高等院校应该在学生学习前就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以前对于体育教育观念的认识的错误,并且认识到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及影响性,要让学生了解,体育教育能够使身体机能的到有效的锻炼,并且得到提高,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与参与的热情和动力,并积极自觉地加入到体育教育当中。第二,高等院校应该主动地开展思想教育,对于学生的懈怠心理进行说服,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确定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积极地迎接挑战,提升自身克服困难的能力,从而战胜体育活动中的困难。

三、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填充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主要地点就是课堂,他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师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应该积极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水平,运用多种教学的手法来增加课堂教学的活力,使学生们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摆脱枯燥,增加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能力。比如说,教师能多组织一些体育形式的活动,在活动当中进行教学。如果想让学生篮球技术水平得到提升,教师可以组织篮球比赛,从而可以使学生在平时积极主动地进行篮球机能的练习和摸索。这种没有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模式,能够极大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生会为了胜利而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实验、学习。通过这种探索的过程学生能够解放自己的思想,解除禁锢,能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与发现,比如说互相交流,网络查询等等,进而提升自身对于篮球这个运动项目的认识。学生的这种在课后自己去查阅学习的方法,在课上进行比赛的方法,极大的激励着学生的自主性。其实比赛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比赛使学生在感受比赛中的愉悦氛围,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和在比赛前积极准备的积极主动性,从而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其他的方法,作为教学的方式,例如课后的经验的交流,或者是其他的体育游戏活动。从而通过这种方法提升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模式,摒弃传统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的自主性,使学生放弃抵抗学习体育活动的消极情绪,从而达到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的教育目标。总的来说,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对于高等学校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是极大的。这也是将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势。因此我们应该从学校、教师、学生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讨论与浅析,并且规划出相应的对策,激励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作者:赵珊珊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三篇:高校学生体育教育与兴趣培养

一、改进教学模式——发挥体育选项课的优点

让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项目进行锻炼。只有对有兴趣的事物,人才能产生行为上的积极表现——热情参与。增设体育选项课,对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形成肯定有效有利。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大多是在我国广泛开展的大众运动项目,一般高校都有师资和场地条件开展这些运动,这些运动项目在课外锻炼也是活跃校园文化的主要节目,既有趣又有益,是培养学生体育课兴趣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笔者近两年经过对2008-2009级在校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男生选择篮球和排球两项:选择健美操中,其中绝大多数为女生,显示出项目选择的性别差异。大部分学生选择篮球和排球的主要原因是,在从前的学习中经常接触这类体育项目,从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些项目可以全面促进身体素质和人体机能的发展,还可以改善学生的心理,增强团队意识;而选择健美操的女生,则认为可以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并有娱乐健身的功能。但有些项目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武术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并且能够陶冶情操。

对于现有的体育选项课,得到学生认可的内容可以继续坚持搞好,没有得到认可的可以在今后的体育改革中逐渐调整,并适当增加新的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减少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给旅游专业的学生开设攀岩、野外生存训练等教学,艺术专业开设健美操、健身的教学,政法专业开设散手、武术等教学,以便学生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使体育教学内容向多样化、生活化、娱乐化方向发展,既可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兴趣和需要,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将参加体育课学习认为是一种乐趣、将体育锻炼自然地与生活内容相融合,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改进课堂教学质量

高校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体育课的乐趣;另一方面,也要改变教学方式,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方式,正确引导学生,探讨体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以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1.导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24式简化太极拳是以杨式太极拳大架为基础编制的,其主要特点:柔缓均匀、舒展大力、进步时重心后移、前脚外展后再上步、初学者往往顾了手顾不了脚,顾了四肢顾不了躯干。为了能尽快的让学生学好24式简化太极拳,针对这套太极拳的特点,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是学生掌握成套动作、了解太极拳特点的重要技术手段。教学中,教师的身体语言应是遵循太极拳的特点:“心静体松、呼吸自然、轻灵沉着、圆活连贯、上下相随、虚实分明”、“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在演练中能够带给学生“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反复细致的研究动作,以达到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适应太极拳特点的教学要求,这种组织方式既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练习激情,又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学生对体育学习、练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减少了不少无效的时间,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新授教学内容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授教学内容是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能正确思维,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上课不让带手机,尤其是体育课。但是如果是讲授新知识新授课内容时,可以提前通知学生携带手机上课,先设下伏笔激起学生好奇心,然后在上课时,老师示范动作时,让学生进行拍摄,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学生愉悦地接受新知识,而且还可以在课后对照所拍摄的教学内容进行复习推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安排练习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单一的练习会使学生厌学,因此练习设计要尽量做到多样化、趣味化。可安排学生自练、互练、小组全练,进行互比、互评,其间教师则运用精讲示范、适当点拨、分层要求和整体提高等方法进行指导。这样的练习安排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团体教学就是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带操学生在心理上觉得老师重视自己,练习时积极性会极高,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练习更认真,就会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对其他学生也有促进作用,达到教学目的,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技术性强的项目,可适当地通过动作的幅度、速度、节奏等来降低难度,让学生能够学会动作,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体现,从而得到肯定的情绪体验。如,健美操中过难的动作可以减慢动作的节奏,放慢音乐的节奏,从一拍一动到两拍一动甚至四拍一动,学生通过几次这样的练习就能基本上掌握动作,然后再慢慢地加快节奏,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欢乐,而目体验到了自己也行的肯定情绪。

4.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理性上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有充分的认识。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通过理论学习使他们能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锻炼效果,做出评价,提高参加锻炼的兴趣和信心;也使他们能随着生活条件、环境、年龄变化,合理调节体育锻炼项目、运动时间和运动量,达到终身享受体育锻炼的目的。

三、加强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学业收获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维度的,特别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亲密接触”,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在体质、心理、社会适应性等领域施加影响,因而,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以学生兴趣爱好分班的选项教学形式,体育选项课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而且在同一个教学片断时间内选一个项目的人数可达150人以上,而一个项目的任课教师需5人以上,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度都是统一的,这样只有实施教考分离的评价对学生而言才能是公平、公正的。为此必须探索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中最具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教考分离”模式,也是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形成的选项教学模式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使教师加强业务学习,使老师之间形成了共同研究,相互探讨的良好氛围,从而有利于教学活动和课外辅导的开展。通过“教考分离”模式就能够使学生考试成绩评定更加合理。由于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是通过考核小组集体打分,这样保证了评分标准的严格执行,避免了任课老师凭主观任意给分的弊端,使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合理。这项改革一方面还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使教师能够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在教学形式上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自觉学习,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考核小组集体评分,使部分学生想蒙混过关的想法得到有效遏制,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锻炼的良好习惯在校园内蔚然成风。同时实施教考分离还克服许多弊端,对学风和校风的转变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即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感,使学生自觉地学习,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练的好习惯。

总之,体育教学的开展就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体育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动力源泉,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只有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只有把传统的体育教学融入学生的想学和兴趣所在,并赋予新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才能够达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目标。

第四篇:高校学生体育教育与兴趣培养探析

【摘要】笔者在体育教学中发现,影响学生体育成绩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高。本文结合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提出利用发挥体育选项课的特点、改进课堂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评价等方法探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性及途径。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兴趣;兴趣的培养

大学体育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体育项目,而且有规定的教材、固定的组织形式和时间、场地器材的保证,更有体育教师的指导,是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和渠道。然而时下高校体育教育却面临着“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尴尬局面。如何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教学话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这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一、改进教学模式,发挥体育选项课的优点

教师应让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项目进行锻炼。只有对有兴趣的事物,人才能产生行为上的积极表现――热情参与。增设体育选项课,有利于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大多是在我国广泛开展的大众运动项目,一般高校都有师资和场地条件开展这些运动。学生在课外锻炼中也经常会参与这些运动项目。这些项目既有趣又有益,对活跃校园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体育课兴趣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笔者近两年经过对2009-2010级在校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男生选择篮球和排球两项;而在选择健美操的学生中,绝大多数为女生。这显示出项目选择的性别差异。大部分男同学选择篮球和排球的主要原因是,在从前的学习中经常接触这类体育项目,从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些项目可以全面促进身体素质和人体机能的发展,还可以改善学生的心理,增强团队意识;而选择健美操的女生,则认为可以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并有娱乐健身的功能。但对于有些项目,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例如武术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并且能够陶冶情操,但学生却缺少参与的兴趣。学校应采取有效手段,促进这些项目在学生中的开展。

对于现有的体育选项课,得到学生认可的内容可以继续坚持搞好,没有得到认可的可以在今后的体育改革中逐渐调整,并适当增加新的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减少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给旅游专业的学生开设攀岩、野外生存训练等教学,艺术专业开设健美操、健身的教学,政法专业开设散手、武术等教学,以便于学生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使体育教学内容向多样化、生活化、娱乐化方向发展。这样既可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兴趣和需要,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将参加体育课学习作为一种乐趣、将体育锻炼自然地与生活内容相融合,对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改进课堂教学质量

高校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体育课的乐趣;另一方面,也要改变教学方式,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探讨体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以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一)导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24式简化太极拳是以杨式太极拳大架为基础编制的,其主要特点:柔缓均匀、舒展大力,进步时重心后移,前脚外展后再上步。初学者往往顾了手顾不了脚,顾了四肢顾不了躯干。为了能尽快地让学生学好24式简化太极拳,针对这套太极拳的特点,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是学生掌握成套动作、了解太极拳特点的重要技术手段。教学中,教师的身体语言应遵循太极拳的特点:“心静体松、呼吸自然、轻灵沉着、圆活连贯、上下相随、虚实分明”、“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在演练中能够带给学生“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反复细致地研究动作,以达到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适应太极拳特点的教学要求。这种组织方式既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练习激情,又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学生对体育学习、练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减少了不少无效的时间,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新授教学内容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授教学内容是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能正确思维,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上课时不允许学生带手机,尤其是在上体育课时。但是如果是讲授新知识、新授课内容时,可以提前通知学生携带手机上课,先设下伏笔激起学生好奇心,然后在上课过程中,老师示范动作时,让学生进行拍摄,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愉悦地接受新知识,而且还可以在课后对照所拍摄的教学内容进行复习推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安排练习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单一的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练习设计要尽量做到多样化、趣味化。可安排学生自练、互练、小组全练,进行互比、互评,其间教师则运用精讲示范、适当点拨、分层要求和整体提高等方法进行指导。这样的练习安排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团体教学就是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带操学生在心理上觉得老师重视自己,练习时积极性会极高,注意力更集中,练习更认真,从而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对其他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也有促进作用。对于技术性强的项目,可适当地在动作的幅度、速度、节奏等方面降低难度,让学生能够学会动作,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体现,从而得到肯定的情绪体验。如,对于健美操中过难的动作可以减慢动作的节奏,放慢音乐的节奏,从一拍一动到两拍一动甚至四拍一动,学生通过几次这样的练习就能基本上掌握动作,然后再慢慢地加快节奏。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欢乐,而且体验到了“自己也行”的肯定情绪。

(四)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有理性的、充分的认识,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通过理论学习使他们能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锻炼效果做出评价,提高参加锻炼的兴趣和信心;也使他们能随着生活条件、环境、年龄的变化,合理调节体育锻炼项目、运动时间和运动量,达到终身享受体育锻炼的目的。

三、加强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学业收获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维度的,特别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会有一定的“亲密接触”,这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在体质、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对学生施加影响,因而,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8

摘要:

中职德育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应该发挥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德育课程对中职学生就业创业也应该产生积极影响。笔者分析了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对中职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中职;德育课程;就业创业

一、引言

在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教育部门强调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为了让中职学生高质高薪高端就业,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的号召,作为中职德育教师,要积极发挥中职德育课程对学生就业创业的作用,让中职德育课程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笔者就中职德育课程对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谈几点浅见。

二、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渠道,在育人成才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学生积极就业创业起着引导、推动和保障的作用。中职学生情况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少中职学生有较强的自卑心理,科学文化素养不高,家庭观念不强,社会责任感缺乏。[1]在毕业面临实习找工作时,往往出现摇摆不定、抱怨烦躁、工作不踏实、责任心缺失……为此,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思想教育、“爱岗敬业、奉行社会”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职业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习就业时遇到的诸多疑问和困难,保证毕业学生就业创业的顺利上岗。德育四门课程为学生就业创业做了很好的服务工作,中职一年级《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目标和职业道路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就业创业的基本常识,而《职业道德与法律》则为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做好行业规范、掌握法律法规常识提供了有力保障。中职二年级《经济政治与社会》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常识、社会主义政治常识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做了有力的阐述,《哲学与人生》为学生形成辩证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了基础。总而言之,德育课程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科学的就业创业是极其重要且必不可少的。

三、中职德育课程对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

第一,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德育教育应该是心灵和思想的教育,学校通过德育课程教学,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和感恩社会的心态,并具备树立回报社会的良好情感。学生虽然还没踏上社会,可是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有助于学生养成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在面对当下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时,能坚持正确的公民道德标准,肩负起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知,在工作岗位上能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爱岗敬业,奉献社会。德育就是塑造人的思想的过程,而德育教师就是这过程的执行者。[1]第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学生正处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发展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丰富的岗位。但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对学生就业顺利以及在职业岗位中实现职业理想,实现个人价值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树立符合自己目标,适应社会需求,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职业理想。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中职学生刚踏上社会,初入职场,无论是工作经验、学历水平,还是职业资格、技能水平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不能好高骛远,应该踏实地找一份比较适合的工作慢慢锻炼,学会适应,积累经验,努力提高工作水平。不能抱有一劳永逸,非大企业大公司、高报酬高福利不去的想法,在自己各方面都有提高后,自然有更大更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2]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教师要配合学校开展创业课程,创业讲座,让学生了解创业的条件,创业者的素养,国家对创新创业的扶持优惠政策等等。对国家、省市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要积极的指导学生参赛,既是模拟也是实战,通过这些赛事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想法,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和途径。对提供的这些平台人们应该分外重视和积极参与交流,并且及时的总结、反思、提高。[3]

四、付于实践,把握形势,德育教师使命所在

为了使学生养成勤业、精业、乐业的职业观念,能大胆创新,勇于创业,中职德育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切实上好中职德育课程。中职德育课程是中等专业学校的公共课程,对学生科学的规划职业生涯,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息息相关。第二,配合学校开设相关就业创业课程,开设相关专题讲座。通过这些课程和讲座,丰富学生的就业创业知识和常识。通过不同课程和讲座辅助于中职德育课程的不足或是不全面之处。给学生搭建就业创业平台,让学生有实践和展示自己的舞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相关比赛评比,还要开动脑筋创设这样的平台以供学生的训练。第三,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职业道德的联系。现在的学生在家多数过于受宠,往往比较自我,这不利于他们将来胜任工作岗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于学生的接触中要引导学生的言行,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与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有紧密联系的。

作者:张克勤 单位:江苏省睢宁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俞龙辉.新时期职校德育内容的提升.职教论坛,2001(10).

[3]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7-19

第二篇:中职德育课教学探索

摘要:

在中职德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善于研究、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内心需求,采取合适的举措,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或主人,体验课堂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

中职校;德育课教学;践行;以人为本;快乐教学

一、引言

中职学生来到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校)学习,很多是一种无奈之举,主要目的是掌握一技之长,为以后生存增加砝码,而做为基础课的德育课在他们心目中与技能无关,就是次要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教师教得用力,学生学得乏力”、“学生学得没劲头,教师教得没信心”的现象。同时,随着QQ、微信等现代传媒的广泛传播,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中职学生内心的价值观常常面对矛盾冲突,这些促使中职德育课教学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巨和挑战。[1]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德育课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是德育课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只有落实以学习的主人——学生为本的理念,实行快乐教学,教学工作才能实现以德树人的目标。

二、“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于中职校来说,一方面是这里的“人”就是指人们的“学生”,是具体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另一方面是“本”,即“根本”。以人为本就是说,人是根本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均是人的发展,即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当目中有人,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发展融为一体,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发展。

三、践行“以人为本、快乐教学”的措施

第一,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融通师生沟通的渠道。古代教育大家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为人们树立了师生关系的典范,教师只有与学生之间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才能洞察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才有可能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措施。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了解和研究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采取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曾有位学生对笔者说:“谢教师,我能不能给您提个建议?”笔者当时很惊讶,但也感到很高兴地说:“有什么好建议,我一定认真采纳。”他说:“教师你上课太严肃了,以至于同学们听您的课感到有些提心吊胆的,更不敢回答您的提问。教师您能不能不那么严肃。”听到这些,笔者深深地震撼了,原来课堂的鸦雀无声并不能说明师道尊严。从此以后,笔者努力改变自己的形象,待学生真诚,上课时面带微笑,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笔者还经常和学生多交流谈心,倾听他们身边的日常小事,了解他们成长中的困惑等等,不知不觉笔者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伙伴,师生交流自然顺畅,从而实现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记得有一次,笔者在讲《哲学与人生》中的“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时,我引导学生讨论“下雨好不好”?学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下雨好极了”和“下雨糟透了”,请双方进行说明。正反两方势均力敌,舌战不休。通过这种充满激情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认识事物要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即对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分法,既要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同时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个方面。只有这样全面客观的认识,人们才能将积极因素为我所用,避免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使事物的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二,运用活泼多元的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德育课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开展并努力探索出多元化的教学形式,避免因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而使教学丧失趣味性,因为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口味,增加教学的新鲜感,能为学生搭建成功的舞台,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首先,教学过程要做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例如讲到《哲学与人生》中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给学生讲解了“刘玉芬个性鼠标垫”、“蛋卷冰淇淋的产生”、“教师阅卷笔”的故事,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例吗?顺着学生的热情,笔者“穷追不舍”,让学生总结:这些成功的科学发现,给人们带来哪些有益的启示?学生总结得有板有眼,如要学会观察事物,要学会科学思维,要瞄准目标锲而不舍……这种全面出击、刨根究底、多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乐在其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利用新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在德育课教学中,笔者还模仿电视节目开展辩论赛、召开新闻会、模仿“今日说法”等活动,将教学与艺术融合,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如讲“全国两会期间讨论对台工作的问题”时,就穿插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小型辩论赛。学生们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认为,台湾统一是大势所趋,最终会实现统一。反方认为,台湾统一困难重重,不可能实现统一。正反两方学生们各抒己见,经过唇枪舌剑,燃起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笑声阵阵,同时,笔者还把在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对台工作讲话中“三个自信”的内容以及其他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对台湾问题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第三,吸纳生动鲜活的时政新闻,培育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力。中职德育课是一门集时政性、发展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如果课堂教学脱离了现实,就会使课堂教学失去生机与活力,堕入说教的渊薮,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德育课教学中,师生要共同搜集时政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时政信息与课本理论联系起来,用时政材料验证课本理论,用课本理论剖析时事政策。笔者还采取了以下方式进行教学:其一,课前8分钟时事点评。要求学生通过报纸、新闻、网络等形式将搜集到前一天的重大时政新闻进行简要评析;其二自制时政手抄报、黑板报,并每个月进行分组评比;其三每个月定期举行时事知识竞赛;其四写时事小论文。精选优秀稿件推荐给笔者所在单位广播站、校刊以及参加小论文比赛;其五举办时事专题讲座;其六引用时事设问激活知识点。如讲“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时,笔者选取了一个典型的事例。国家主席在第70届联大上做了关于《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时,宣示“中国责任!”的讲话表明中国不仅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而且说明中国也是世界和平的建设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由此,笔者引导学生将视角集中到中国的对外关系上,让学生思考:在国际关系中,中国为什么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尊重别国的主权,协助维护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才能赢得他国的尊重,才会创造一个既属于国际的也属于中国的和平发展环境,才能携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此来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激活知识点,使时政新闻发挥强大的德育功能。

第四,加强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提高自主学习的成就感。要拨动学生的思想和灵魂,离不开打动人心、含蓄幽默的教学语言和学习方法的引导。课堂教学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所以课堂教学既要传递给学生知识,但更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会学”。

四、结束语

总之,中职德育课教学任重而道远,“以人为本、快乐教学”是在教育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笔者坚信,只有认真践行“以人为本、快乐教学”这一理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把中职的德育课教学做得更好、更有实效!

作者:谢友忠 单位:福建省永泰城乡建设职业中专学校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Z].教育部,2014.

[2]《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闽政〔2015〕46号

第三篇:中职生德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

当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产生多种思想,其中有些思想会严重破坏社会道德观,给学校德育教育的展开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在中职学校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没有扎实深入的开展,导致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德育观念。本文主要从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以及相应对策两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

中职生;德育教育;现状;对策

前言:

在对学生多方面的教育中,德育教育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是整个教育的核心和归宿。中职学校和普通学校不同,它主要培养技术型学生,除了技术教学外,还需加强德育教育的力度,让中职生形成正确的德育观念。

1中职生德育教学的现状

1.1德育的教育内容过于抽象: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其内容过于散乱,没有凸显出教学的主题[1]。而且,负责德育教学的教师在课前没有调整整体的教学结构,确定教学方向,让课堂模式趋于混乱,缺少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德育教学收效甚微。并且,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没有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只讲一些大道理,忽略学生基础道德的建立,不具有实用性,很难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

1.2中职生综合素质偏低:

中职生德育教学的失败由很多原因造成,其中包括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而中职生作为德育的主要接受者,首先要分析中职生自身的原因[2]。中职学校招收的大多都是成绩偏低、或之前在一些普通中学上学的学生,在义务教育结束后直接到中职学校学习,并且,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因为课程较为宽松,学生很难在课后时间自律,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自身思想素质低下,不重视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1.3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力度较小:

目前,中职学校的管理者的管理观念没有太大的创新与改变,注重学生技术的培养,忽略德育方面的教学。学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适当调整技术教学的科目,以及在日常教学中的比重,很少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因此,中职学校尚未形成一套可有效实施的德育教育体系。另外,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模式仍受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着重培养政治素养,忽视学生品格的培养。

1.4教育方法缺少创新:

当下,社会已经变成知识经济竞争的时代,多种思想不断改变中职生已经形成的道德观念,在这一环境下,学生的求知欲被充分激发出来。但很多中职学生的课堂仍坚持用教师口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教学,即“填鸭式”教学,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逐渐产生抵触情绪,让德育教育起到消极的作用。

2中职生德育教育的有效对策

2.1建立中职的德育导师制:

面对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水平较低的情况,学校管理者可以建立德育导师制,选择校内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要求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每天有充足的时间,然后对其进行培训,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明确职责,及时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另外,在教师培训期结束后,学校还要对教师进行评估,评估合格后,才能够正式成为德育导师。随后,学校可以把入选的德育教师公布在学校的系统上,由学生自主选择。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改变中职生不愿接受德育教育的现状,创新德育教学方式,与学生及时交流,让其养成正确的道德观。

2.2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负责德育教学的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和课余时间的活动,从学校与家长两方面展开德育教学,弥补德育教学上的漏洞[4]。首先,学校必须在学习课程开始前,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以此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另外,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互帮互助,在课余时间提供义务服务,形成合作意识。其次,学校还要对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的思想进行跟踪,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搭建信任的桥梁,让学生保持身心健康。

2.3突出学生在课上的主体地位:

德育教师展开教学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自己作为课上的主导,学生变成课上的主体,以此激发出学生内心学习德育教育的积极性。德育教师主要的教学责任是把书本或教学大纲中的理论知识,变成学生内在的思想品德。同时,学校要调整德育教学在所有学科中的比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达到学生对德育教学的预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

2.4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教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分为两方面:首先,学校要运用自身的管理制度,稳定课堂秩序,创造学习氛围,但要想实现这几点,必须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管理制度,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情况下受到一定的约束,让学生对自我进行管理。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的物质文化,以此反应出校园的真实环境,让其成为学生感悟的平台,丰富校园生活,体现人文精神。

总结:

我国社会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加快,让教育部门更加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但目前,各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水平一直不高,注重培养技术型人才,而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不只需要技术型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具的人才。因此,教师要客观分析德育教学的现状,发现不足,从而给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思想道德建设。

作者:鱼红梅 单位:甘肃省镇原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罗素丽.浅谈当前中职生德育现状及教育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18:361.

[2]孙爱军.论当前中职生德育现状及教育对策[D].鲁东大学,2013.

[3]孙杨.中职学校德育导师制的实践探索[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C].:,2015:6.

[4]任菲.浅析中职生德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1.

第四篇:中职学生德育教学工作研究

摘要:

中职院校的学生受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其道德修养和思想素质也亟需提升,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成为中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本文将主要分析目前中职院校学生德育现状与问题,并为中职院校学生德育教学工作的提升和优化提供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中职院校;德育教学;工作思路

1目前中职院校学生德育现状与问题

1.1社会价值观与学校价值观存在差距: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物质利益的不断追求使得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学校单一的价值观和社会复杂的价值观存在很大的差距。中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在受学校教育影响的同时还深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关注中职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充满激烈的竞争和富含多种价值观的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为中职院校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提升营造和谐活跃的氛围。

1.2部分学校放松德育要求:

随着中职院校学生数量和质量的不断下降,民办职业技术学校数量的增多,中职院校招生难度越来越大,生源日益紧张。同时,由于社会上读书无用言论的广泛传播,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低。中职院校面对困难的招生局面和社会的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日益紧张,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行为言谈习惯的要求也日益松懈,不能使学生在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学习工作技能和提升思想道德。

1.3部分学生忽略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由于中职院校在招生、就业、升学方面的竞争激烈,很多中职院校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的学习方面。因此,部分中职院校教师的工作方法缺乏科学性,思想认识水平不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忽略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深刻内涵。同时,由于教师对德育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很多教师认为德育教育仅仅体现在纪律和思想教育层面,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道德行为和心理状态的教育和引导。因此,中职院校教师在工作中应该全面把握德育教育内涵,将德育教育工作深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1.4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目前,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的缺陷主要存在于理论性太强,和学生生活实际严重脱节,教学方法相对陈旧落后这几方面。德育教育实践性的缺乏使得很多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层面。中职学校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德育教育不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2中职院校学生德育教学工作思路与优化

2.1把中职德育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

中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德育教育应该融入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道德教育,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建职业性的教育和实践环境,紧紧围绕“职业人”素养、企业用人标准、岗位基本要求进行德育教育的创新。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将企业文化和德育教育密切联系,使学生熟悉企业职业道德和社会生存道德,培养吃苦耐劳、诚实守信、集体观念等道德素养。中职院校的教育主要是根据市场和岗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开展的教育。因此学生具备突出的职业特色,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职业意识为才能为企业和社会所用,才能以更突出的职业特色立足于社会。因此,中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在拥有精湛的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其拥有过硬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

2.2引导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未来:

中职院校的学生和普通的高中生年龄相近但心理状态差距很大,因此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必须把握共性、抓住特性,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针对部分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走向未来,让学生在拓展训练中找到学习和工作的激情,不断超越自己,寻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快乐感悟。同时,中职院校还要设计心理辅导机构,让学生学会将心理问题通过询问、咨询和交流得到有效解决。不断磨练艰苦奋斗的意志,提升不断超越自我的素质,找到人生奋斗的目标和方向,获得自信,勇敢快乐的走向未来人生。

2.3在实践中锻炼和检验学生品德:

学生的道德素养往往体现在细节和实践中,因此中职院校对学生道德素养的考察和培养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实践锻炼中。德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道德分数评比上,这样的措施只会让学生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和评比迷失重点,德育教育并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实际行为活动中,要想提升德育实效,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比如中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与职业技能发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或组织特色班级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受到道德素养的高尚和重要性,使学生的道德修养经得起社会的锻炼和检验,从而更好地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人生价值。

2.4开展美育实践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美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美育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展自身的聪明才智,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培养学生鉴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比如可以在学校成立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共同成长小组,举办文艺汇演、作品展览和各类艺术欣赏常识讲座;开展与文艺、文学等相关的主题班会;举办学校运动会、健美操大赛、演讲比赛、专业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在美学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获得参与感、自信心、成就感、集体感和荣誉感,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结语:

总之,我们应重视中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状态,不断以校企结合、美学活动、比赛交流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更加实际和全面的方式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其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更好地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作者:杨梓姗 单位:佛山市南海区盐步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小鲁论中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现代教育论坛,2008,12:18-23.

[2]张开暗.浅谈中职德育的有效性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1:165-167.

第五篇:校企合作中职德育创新研究

摘要: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我国中职德育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也有了极大的转变,主要体现为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更加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及教育发展的规律。然而,由于中职院校的教学侧重点在于技能培养,在道德教育方面却缺乏动力,缺少完善的教育机制和体制,德育的系统性还不够完善。本文主要以校企合作视角下的中职德育模式创新的策略为归宿,从现实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存在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

校企合作;中职德育;创新模式

1前言

现阶段,中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为中职院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还能直接面向社会和企业,锻炼专业技能。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提升职业教育的实效性以及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校企合作的视角下,中职院校德育工作也应该转变教育教学的思路,创新中职德育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2校企合作视角下的中职德育的基本问题分析

2.1中职院校德育工作与专业技能教育脱节:

中职院校的学生对专业技能学习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因为他们将来从事的是专业技能型的工作,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因此,在学校学习中,他们更加侧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对思想道德课程道德学习比较忽视。相对而言,中职院校的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还不够高,文化辨别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思考问题时更愿意选择更加直接更加有效的办法。因此,在中职院校学习时,当面临职业技能学习与思想道德学习时,他们更愿意放弃思想道德课程的学习,而更愿意选择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这就导致在学校学习阶段,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与思想道德学习脱节。从学校教学的角度分析,中职院校的教学侧重点在于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社会认可度。相对德育工作而言,专业技能教育的收益更显著,对学生的提升更大,因此,学校愿意花更多精力和实践放在提升专业技能教育的水平上。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专业技能是评价一个学生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同时专业技能教育水平也是评价一个中职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中职院校进行德育工作投入力度比较少,这就导致中职院校德育工作与专业技能教学脱节。

2.2中职院校德育工作重理论、轻实践:

据调查,我国很多中职院校虽然都采用了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德育工作转型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中职院校德育工作重理论、轻实践。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德育就是一些理论教条,通过课堂传授就能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上上思想道德基础理论课就能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但是,道德修养的提升并不是这么简单,中职院校德育工作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道德思想内化为实际行动,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俱佳的社会人才。然而,实际的情况是,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教育理念,没有认清到德育的重要性,不能自觉转变思想,将道德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道德思想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下,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评价体制也不够完善,由于学校需要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因此在教学设置时更多的考虑专业技能课程的效果,而对德育工作的评价不够重视。这就导致德育工作水平难以有效提升。

3校企合作视角下的中职德育创新策略

3.1中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中职院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非常关注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在教学工作中忽视了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主导型。在校企合作的视角下,中职院校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就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与企业合作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学生更快的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学校在进行德育工作时也可以借鉴专业级?教学的思路,让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比如中职院校在实训过程中,加入职业道德的培养,学校引导学生主导学习企业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企业的职业要求。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也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此外,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可以要求学生定期写以一篇实习心得,实习心得可以作为实训教育的一部分,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我,发现实习工作中的问题,同时也能培学生的责任意识。在与企业合作基础上,学校可以让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道德教育活动,比如参加企业模范员工学习活动、优秀职工宣讲会等活动,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思想道德素质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3.2完善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评价体制:

由于中职院校更加侧重专业技能教育,在评价体制的设置上,专业技能的评价体制更加完善,而对德育工作的评价却缺乏系统性。因此,中职院校要建立完善的德育工作的评价体制,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在进行理论教学的评价的同时,学校也要注重实践教学的评价。学校要丰富评价标准,实现德育工作评价的多元化。比如,建立思想道德“理论———实训”双向结合的评价机制。在评价的标准上,学校要更加侧重实践方面的培养。因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难点就在于将思想道德理论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为。学生学习道德理论很简单,但是要想将理论变为实践却很难。大家都知道大公无私是美好的品德,但是要做到大公无私却很困难。学校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可以适当采纳合作企业的相关意见,综合评价学生的各项能力,而不是只注重专业技能水平。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长效发展。

小结:

中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侧重技能培养,专业技能教育是中职院校的教学工作的重点。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现代教育更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才需要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提升综合素质,不仅要加强专业技能,还要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因此,中职院校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中职院校德育工作更加注重教育的有效性,主动创新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

作者:王海燕 单位:福建省上杭职业中专学校

参考文献

[1]黄素梅.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德育创新的探索[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