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业实训总结范例6篇

旅游专业实训总结

旅游专业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旅游立市;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体系

一、“旅游立市”的含义及战略实现的意义

2009年10 月22 日,中共秦皇岛市委以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决议的形式通过了《中共秦皇岛市委、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 。这标志着秦皇岛将率先在河北省实施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走出一条以旅游业为统领、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旅游城市休闲城市、生态城市为发展方向的特色发展之路,也标志着旅游在秦皇岛不仅是支柱产业而且是战略性产业地位的确立。

(一)“旅游立市”的含义

“旅游立市”人们往往会走入一种思维误区,认为提“旅游立市”就排斥了其他产业,就以为一个城市就只靠旅游吃饭了。其实“旅游立市”中的“立”字是取其借喻之义,就是支柱、支撑的意思,以“立”来命题主要体现一种发展思路、发展自觉、发展态势、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它既是一个静态指向,又是一个动态过程。具体讲,就是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产业,是就其重要性和战略地位给予特别强调。提“旅游立市”并不排斥其他战略产业的培育,与“工业立市”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二)“旅游立市”战略实现的意义

实施“旅游立市”战略,是秦皇岛发挥比较优势、推进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结构优化升级、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是改善民生、惠民富民的重要举措,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目标的现实需要。

二、秦皇岛市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现状

(一)人力资源队伍发展的壮大,总量增加较快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的人力资源发展也非常迅速。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旅游从业人员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递增,现已初步形成一支能适应旅游业发展规模的旅游人力资源队伍。目前,秦皇岛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约18000人(其中包含机关、事业单位、饭店、旅游行社行业和旅游院校约500人)。

(二)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秦皇岛旅游饭店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占全市直接从业人员总数的70%多, 但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仅为1000人左右,只占旅游饭店从业人员总数的20%。旅游饭店部门经理及以上人员取得总经理和部门经理资格证书的只占总数的33.4%。 旅行社管理人员持证比例虽然高达95.6%,但整体学历以大专为主,部门经理的学历普遍偏低,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了近一半。

三、“旅游立市”战略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旅游人才教育体系的建设

根据秦皇岛现有的旅游人才教育资源和现状,争取在未来 5 年内建立起初、中、高等人才教育体系健全、结构、布局合理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网络,搞好人力资源开发,优化旅游从业人员结构,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为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具体措施如:积极发展秦皇岛高等职业旅游教育,大力支持秦皇岛高校的旅游教育发展。 为秦皇岛市培养急需的旅游专业高级实用型人才, 弥补秦皇岛市旅游人才的空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实施“名师”战略;积极推进以学分制为重点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完善“以能为本”的课程体系,建立“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 ,为旅游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考虑旅游项目规划与管理、饭店工程、物业管理、装潢设计、会展旅游等专业的开发和建设,满足旅游行业对这类专业的迫切要求。

(二)旅游人才职业培训体系的建设

旅游管理部门要对导游建立全面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基础培训和特别培训相结合等一系列培训制度。建立秦皇岛旅游培训基地,完善旅游企业人才培训。 一是利用秦皇岛市旅游职业教育现有资源,建立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制定全市的旅游培训计划,统一进行全市旅游培训工作,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 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二是指导和完善旅游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在企业内部作好入职培训、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形成日常培训体系;完善以旅游局为主的行业培训体系,做好导游和经理的职业培训;加强以劳动局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系统, 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 加强由组织部负责的党政领导干部旅游知识的培训、人事局负责的公务员旅游知识培训,使秦皇岛市党政干部充分掌握旅游基本知识、 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发展战略;三是建立旅游职业培训机构。在秦皇岛旅游局的领导下建立旅游培训指导机构, 统一领导全市的旅游培训工作,制订培训政策。

四、总结

旅游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它是全球最大的产业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旅游业就超过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进入新世纪,旅游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引导力量。秦皇岛市把旅游作为立市产业来培育 , 实施“旅游立市”战略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更好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就必须做好人力资源方面的保障,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从而支撑起秦皇岛在全省沿海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参考文献

[1]童金杞.浅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1)

[2]王健.论我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及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9,

[3]罗松.基于和谐理论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北方经济,2009•(1 1)

[4]王立新. 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J]. 特区经济, 2006, (3)

旅游专业实训总结范文2

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e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Yunnan

LIU Ren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 Yunnan College of Tourism Vocation, Kunming, Yunnan 650221)

Abstract In Yunnan province, secondary occupation education tourism professional teachers have the problems of unreasonable teachers structure, the "Double Teachers" quantity are few, the weak ability of practice teaching, weak teacher training, teachers' occupation education idea did not completely change. Therefore, tourism should develop a reasonable professional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rules, encourage and arrange travel professional full-time teachers to the enterprise field exercise, strengthen the tourism professional part-time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here are plans to carry out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teachers, help teachers grasp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concept and talent training mode.

Keywords tourism professional teachers; sampling survey;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多年?恚?云南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动旅游发展,实现了旅游业快速增长,旅游业已成为云南经济的支柱产业。云南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职业教育的支撑和旅游专业教师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有效提高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云南旅游产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1 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教师现状抽样调查

1.1 抽样调查对象及抽样范围

为了进一步了解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教师的现状,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2016年5月,我们对云南省16个州市的42所中职学校的47名旅游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47份,回收45份,有效卷占95.7%。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云南省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教师,内容涉及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师的培训学习情况、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问题设计以封闭式问题为主,个别开放式问题。

1.2 抽样调查结果

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年龄30岁以下17人,30-40岁16人,40-50岁11人,50岁以上1人,青年教师占了73.4%;教师的学历及文化程度大专以下1人,大专5人,本科38人、硕士及以上学历1人,教师以本科学历为主,占了84.4%;教师职称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5人,初级职称4人,其他9人,中级职称人数占了55.6%;在教师类型方面,专业课教师23人,实习指导教师4人,“双师型”教师18人,“双师型”教师占40%;教师是否有企业工作经历,是13人,否32人,仅有28.9%的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图1)。

对是否参加过有关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学习的回答是,经常参加7人,很少参加26人,从不参加10人,以上都不是2人,很少或从不参加此类培训的教师占了总调查人数的80%;认为自己作为一名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师,还存在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差的有40人,占88.9%;认为自己缺乏旅游企业相关实践经验的有42人,占93.3%;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倾向于以就业为导向的24人,以升学为导向的4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16人,说不清楚的1人,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认识模糊。

2 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师资队伍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师资整体效能的发挥。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旅游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表现在:(1)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教师人数偏少。在接受调查的45名教师中,仅有1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占被调查人数的2%;(2)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职称普遍偏低。45名教师中,仅有7人为高级职称,占被调查人数的15.6%,其余均为中级及以下职称;(3)公共课、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失衡。调查显示,45名教师中仅有4名为实习指导教师,占被调查人数的8%,其余均为专业课教师或公共课教师;(4)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就有31人,占总人数的68.8%。

2.2 “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教学实践能力差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是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此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还有近60%的旅游专业教师不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有88.9%的教师认为自身存在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差的问题。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职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形成,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教师培训环节薄弱

教师培训是帮助教师拓展专业领域知识,提升教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有效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监察能力、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但是,此次被调查的45名教师中只有7人参加过有关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很少或从不参加此类培训的教师占了总调查人数的80%,说明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教师的培训业务还没有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常态化地开展。

2.4 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完全转变

任何一种教育必须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才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应该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也应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紧贴社会需求变化,培养适应职业岗位和岗位群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调查中我们发现,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职业教育应该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甚至以升学为导向,教师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认识是模糊的(图2)。

3 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3.1 合理制定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细则

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结合学校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总体定位、发展思路、师生规模、专业特点、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等,合理地制定适应学校和旅游专业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及实施细则,从旅游专业教师的数量、学历、专业、职称、年龄、实习指导教师比例、知识能力等方面,确定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一支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满足旅游专业教学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进一步促进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纵深发展。同时,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从学校用人、绩效考核、职级聘任等工作入手,制定旅游专业教师的考核评价办法、岗位聘用制度及职称评定办法等,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学历提升,进一步优化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使旅游专业学科建设得以良性发展。

3.2 鼓励和安排旅游专业专职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

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生产、经营、管理及一线旅游服务的工作经历,实践操作能力不??,很难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旅游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鼓励和有计划地派出教师到旅游企业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顶岗锻炼或业务培训,是提高旅游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实现理论课教师技能化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教师通过在顶岗实践中的学习,可以精通操作,提高旅游服务意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岗位锻炼,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有了更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能为今后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结构的调整提供依据,帮助教师提高科研能力。但是,多年来教师顶岗锻炼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在云南各个中职学校中成效并不明显,甚至难以推进,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或教师发展规划中对此并没有整体规划和具体要求,更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积极性不高,意识不强。因此,学校还应制定和出台与教师顶岗锻炼工作相配套的制度和政策,进一步激励教师到企业顶岗,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实习指导能力。

3.3 加强旅游专业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兼职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能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补充教师数量,适应专业变化需求,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研相结合。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流于形式,缺乏科学、完整的建设制度和管理体系,人员及教学管理松散,教师流动性大,没有完全发挥出兼职教师在职业经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加强旅游专业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激励措施及考核、评价制度,规范兼职教师的教学行为,保障其生活待遇,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和水平提升;其次,还应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及课程要求,聘请旅游行业、企业的专家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一线从业人员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的旅游实践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旅游专业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与交流,让兼职教师真正参与到学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体系的(下转第62页)(上接第56页)建设和教学评估中来;最后,兼职教师还可就行业规范、市场需求、业态发展、管理方法等内容开展师资培训和专题讲座,让教师及时了解旅游行业的最新变化和发展,也让学生对旅游专业和职业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

3.4 有计划地开展校内、外教师培训,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教师的年龄构成以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主,且80%以上的教师很少或从未参加过有关旅游职业教育方面的学习或培训。青年教师是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直接影响着云南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应重视和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第一,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平台,制定青年教师培养的系统方案,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有计划地派出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行学习和交流,或积极参与到中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部级、省级培训项目中,保证教师培训的连续性和持续性;第二,学校还可依托校内资源,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或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授课,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第三,青年教师自己也应注重和加强学习,尽快实现“双师型”教师素质的转型,使之既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又有教书育人的能力,还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操作能力。

3.5 帮助教师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专业实训总结范文3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的基本思路是:在院党委领导下,认真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立足于服务恩施旅游产业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为宗旨,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为契机,校企结合为途径,工学结合为突破点,强化校内、校外两个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中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社会实践教学为载体,校园文化活动、校内岗位锻炼和校政合作、校企合作为支撑平台,构建与恩施、湖北旅游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规格相吻合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校企“融合型”的教学运行机制,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恩施旅游支柱产业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作出贡献。

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出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加以强化,系统构建现代旅游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的教学运行情况,我院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索。2006年始,我们在通过企业的调研和分析、论证基础上,开始探索“实境镶嵌、分段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效果,得到了企业、学生、家长的好评。

实境,是指真实的职业环境;镶嵌,是指将实境多次多点镶嵌于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将特定的知识、职业能力镶嵌于实境训练。分段循环,是指将学生在校时间分为四个段,即1+0.5+1+0.5。第一阶段为期一年,安排专业认知课和部分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第二阶段为半年,即到校外基地顶岗实习,带队挂职教师参与管理;第三阶段为期一年,针对上一阶段实践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增加新的专业内容与技能的学习,着重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并组织学生完成“双证制”的考试;第四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时间半年,为学生毕业前与就业相结合的生产性实习,即“顶岗实习”。“实境镶嵌、分段循环”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基础层次

基础层次具体包括专业认知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实践教学设计、为取得相应的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证书而设置的培训课程;与课程相配合的专业实训;其功能是使学生获得一般的通用性的旅游知识,并具备从事旅游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素质。

(二)提高层次

提高层次具体包括校内模拟岗位实习和校外旅游企业岗位实习,其功能是让学生从模拟实境环境到真实的企业运营环境中,使学生逐步获得旅游企业某一或某几个具体岗位的实际服务操作技能,基本具备独立上岗的能力。

(三)发展层次

发展层次主要包括较长时间的企业综合实习,和返校后针对前一阶段实践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而进行反思,以及根据市场需要而新增加的专业技能学习,其功能是使学生能较全面的接触旅游行业和企业,熟悉和掌握某类旅游企业大多数岗位的服务操作技能、流程和企业相关管理经验、技巧、思想等,同时熟悉旅游行业运行的一般规律与流程,能独立处理经营中常见的突发事件和矛盾,并具有发现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平台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开展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打造成一个资源共享的育人平台,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平台包括校内支撑平台和社会支撑平台两大部分。

(一)校内支撑平台

1、校内实训平台。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学校已有的基础实验室,如:语音室、机房的设施设备;二是专业必备的实训场所和设施。如数字虚拟导游与酒店服务实训室、酒店卫浴实训室、酒店前厅实训室、酒吧实训室、恩施教育旅行社、模拟导游实训室、客房服务实训室、中餐厅实训室、西餐厅实训室。等等;

2、校园文化平台。为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的职业综合素质,我院旅游管理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十个一工程”列为旅游管理专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即学唱一组民歌;学会一组民族舞蹈;培养一支有民族文化与素质的骨干学生队伍;选拔训练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礼仪队;选拔训练一支民族歌舞队;每个假期上交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建立一个校外民族文化教育基地;组建一个“比兹卡”学生社团;每学期举行一场以上民族文化与旅游专题讲座;编撰一本民族特色辅助教材或学习资料。

(二)社会支撑平台

1、校政合作平台。我院与恩施州(包括各县市)旅游委员会合作,建立了旅游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旅游从业人员培养培训基地、导游资格证考前培训基地、恩施国家导游资格证考试考点。鼓励学生多参加政府、企业等举办的各类旅游知识大赛、演讲比赛、导游技能大赛等,鼓励学生考导游资格证、旅游经理资格证、领队证、以及餐饮、客房、前厅服务技师证等旅游职业资格证书,邀请实践教学成效显著的相关专家来校进行技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介绍优秀的实践经验。

2、校企合作平台。与众多企业单位合作,共建实践基地,联合培养高质量的社会公共管理人才。我院旅游专业选择专业对口、设施环境优良、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高、效益良好的旅游企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人才的协议,形成产学合作体,利用企业工作现场,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开展现场实训教学。学生在旅游企业接触到旅游管理行业实践,充实了实际操作经验,达到教育、训练、应用三者的有机结合,将极大地提高学生自我的职业技能素质。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一)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基地顶岗实训

近年来,我院采取多方措施大力建设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建有校外实训基地25个,校内实训室9个。覆盖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导游服务公司等;其中校外实训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学生顶岗实训的重要场所,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1、寻求校企持久、深度的合作,为顶岗实训提供保障。拥有固定的、合作良好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实施校外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校企合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双赢”、“互利”。旅游企业考虑的主要有三点:其一是希望用学生这一相对低成本的人力资源获得理想的利润,其二是希望学校能在旅游接待旺季补充其人手的不足,其三是希望能在双方的合作中发现人才,今后能为企业所用。学校方考虑的重点则集中在如何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场所等资源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以及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行业和社会,提高就业率。

2、有效设计顶岗实训教学内容,使实践教学有的放矢。实践教学的效果与实践内容的设计安排密切相关。顶岗实训的内容应涵盖服务技能训练、管理方法与技巧训练、经营思想与观念的学习以及处世能力训练等四大领域,因此,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结合当前的需要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实践计划及实践教学内容,使每次顶岗实训达到预期的目的。

3、加强顶岗实训的过程与现场管理。无论哪一层次的专业实训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计划准备阶段、上岗实训阶段、实训结束后总结阶段。上岗实训阶段是整个实训过程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了实训效果,因此其间的管理非常关键。在以往的实训中,常常是非现场管理(教师在学校的遥控管理和指导)替代了现场管理,实训中产生的问题常常被忽视或搁置,严重影响实训的效果。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集中实训环节,安排专职老师、聘请实训单位的实训指导教师到现场实施不间断现场管理和指导,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指导、管理和控制。

4、强化顶岗实训总结。实训总结是一次实训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对整个实训过程的升华阶段。实习学生应重点就实习过程中涉及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及相关体会进行自我总结,学会将实践问题提升、转化为理论,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学校则应就每次实训教学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整体总结,汇集每次发生的问题及经验,研究改进的策略,并及时就此结果反馈给实习单位,以推进双方的进一步合作。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配套

课堂教学都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行不悖,且有机结合在一起。故此,构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也理应从课堂教学着手,大力引进实践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配套,从而有利于实现锻造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培养目标。

1、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充分考虑到其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另外,实践教学相对来讲动态性大,因此教学计划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弹性,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立足于当前,并预测未来市场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2、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根据旅游企业对服务管理型人才培养层次、规格、能力的实际要求,按照“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工学结合”的改革目标,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内容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与社会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获得学历证书外,还获得国家导游资格证、旅游饭店从业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以“十个一工程”为主要内容,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学生假日的社会实践和短期工作、企业打工与兼职相结合,积极组织旅游专业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志愿者以及校内各项主题活动,将素质教育融入旅游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专业认知、顶岗实训、工学交替,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三)建立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监控体系

科学的质量考核监控制度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杠杆。每次实践环节结束后,应及时严格考核,并与学生的评优、毕业考评直接挂钩。

1、加强实践教学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建设。

旅游专业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模式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于桂林(1966-),男,江苏泰州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教育教学研究。(江苏泰州2253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72-02

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有机组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根据酒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设置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专业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教学,做到理论和实践双体系教学。所谓“2”主要是指前两年,学生在校以理论课程学习为主,辅以校内实训和生产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所谓“1”主要是指后一年,学生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并在实习中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在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显得非常重要。

一、建立多元的实践教学形式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由校内、外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校内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校内“生产型”实习以及校内第二课堂学生的自主实践。校外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企业“认知型”实习、企业“顶岗型”实习以及校外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时间安排上,第一学期主要进行校外“认知型”和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第二、三学期主要进行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第四学期主要进行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和校内“生产型”实习,第五、六学期主要进行校外“顶岗型”实习。

1.企业“认知型”实习。学校组织学生到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参观学习,由旅游企业的专家介绍旅游企业的基本情况、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行业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建设等,帮助学生形成旅游职业的真实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职业态度以及对旅游专业的认同感,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2.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导游实训室、形体训练室、语音室、旅行社实训室、前厅实训室、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和茶艺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进行“操练型”实习。学生在“仿真”教学环境中,通过反复操作和练习,认真练好基本功,为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校内“生产型”综合实习。学生在校内营业性的旅行社、饭店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相关岗位上进行综合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把实训室中掌握的技能、技巧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同时,通过实习,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补课。进行严格的考核,合格者方可参加企业“顶岗”实习;不合格者,可利用暑假、寒假以及双休日等业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4.企业“顶岗型”实习。学生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等实习基地的相关岗位上从事真实的工作,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根据《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规范》,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在相关岗位“轮岗”。如在旅行社实习的学生分别在导游、前厅接待、计导、总经理助理等岗位上轮岗实习;在酒店实习的学生分别在前厅接待、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大堂经理助理等岗位上轮岗实习。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一员,他们要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学生自主实践。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相关的具有职业场景的各种社团组织,如导游服务社团、酒店服务社团、茶艺表演队、礼仪服务队等,并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校、系教务科、学工科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培养、专业技能竞赛等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导游大赛等,以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建设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实训、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组织实践教学的实训、实习指导教师是关键,他们既是教师,又是师傅,在高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建设一支具有相关工作经历、具有高水平实践教学能力的实训、实习教师队伍。

1.旅游企业师傅“教师化”。聘请旅游主管部门的领导、旅游行业专家、旅游企业的高素质导游员及中高级管理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但在他们任教之前,需要组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 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让他们掌握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化”。学校专业教师一般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旅游企业工作经历。学校要采取相应措施,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了解旅游企业最前沿的信息,了解旅游企业的工作流程,掌握旅游企业相关的操作技能,提升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立“仿真型”的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和“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训、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建立“仿真型”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和“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高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保证。

1.“仿真型”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学校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建立相应的“仿真型”校内实训、实习基地,以营造一个“仿真”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下,按照旅游企业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导游方向可设立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旅行社实训室、形体训练室、语音室等,酒店管理方向可设立模拟总台实训室、模拟餐饮实训室、模拟客房实训室等,景区方向可设立模拟旅游景观实训室等。

2.“生产型”校内实习基地的建立。学校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在校内建立营业性的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等“生产型”实习基地,以生产经营带动校内实训。校内“生产型”实习基地具有双重身份,对外是旅游企业,作为企业法人,要遵循企业运行的规则,面向市场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内是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要遵循实践教学的规律,营造一个“准真实”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准真实”的环境中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是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校外实习基地则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为此,高职院校都积极与旅游企业广泛合作,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但这些实习基地大都是“松散型”的,往往是校企签订协议多,真正运行少;在校企合作真正运行的旅游企业中,又以作为劳动力顶岗实习多,真正按培养目标让学生轮岗实习并给予指导的少。因此,要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双方不仅要签订协议,还要根据培养目标,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校企双方共同做好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让学生真正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顶岗”实习。

四、建立高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建立高效率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前提。系部成立“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主管教学的主任、旅游主管部门领导、旅游行业专家、旅游企业专家、旅游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主要负责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下设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主要负责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调整及实施。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由校内实训指导小组和企业实习指导小组组成。校内实训指导小组由校内专业教师组成,负责校内实训课程的开设、实习教材的选定及开发、实习流程的制定、实习成绩考核的方式等。企业实习指导小组由实习企业师傅、学校带队老师和学校天空教室辅导老师组成,负责制定顶岗实习的具体方案、流程以及考核办法。形成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校内实训指导小组、企业实习指导小组的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这样的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流程短,环节少,各节点分工明确,职责具体,可操作性强,效率高。

五、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保证。

1.建立实践教学各环节管理制度。为了规范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行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在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中,制定《导游实训室管理制度》《形体实训室管理制度》《语音室管理制度》《餐饮实训室管理制度》《客房实训室管理制度》和《茶艺实训室管理制度》等。在校内“生产型”实习中,制定《旅行社综合实习管理制度》《酒店综合实习管理制度》等。在校外“顶岗型”实习中,制定《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规范》等。

2.建立实践教学督导及反馈制度。一方面,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定期对校内实训进行督导,检查专业教师的实习教案、指导水平、教学效果等;检查学生实训态度、实训水平以及遵守实训室管理制度的情况等。对校外实习进行督导,检查企业师傅指导学生实习的方案实施情况、指导水平、实习效果;检查学校带队老师对学生实习指导、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管理情况;检查天空教室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等。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评教活动,通过填写“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表”,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态度和水平等方面的意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去,充分发挥其教学主体作用。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3.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1)校内实训考核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根据旅游企业岗位要求,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校内实习考核细则》。实习指导老师根据细则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合格方能参加顶岗实习。(2)校外实习考核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根据旅游企业岗位要求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考核细则》,由旅游企业的师傅和学校的老师共同考核。旅游企业的师傅对学生在各个岗位上的业务进行量化考核;天空教室辅导老师对学生的天空教室作业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带队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企业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定期将学生的三项考核成绩交给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汇总,成绩合格者,方可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

4.建立多元实践考核方式。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以岗位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强化过程考核,建立考核评价体系。主要采取现场模拟与操作、面试、同学评价、指导老师评价、对项目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解 决实际问题的评价等多元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实践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核学生解决分析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把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引入到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评价指标中,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及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促进其不断改进和提高,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六、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涉及学校、企业、师傅、教师和学生等多方的利益关系,因此,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实现多方共赢,才能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持续运行。

1.学校以服务与企业合作。学校要结合旅游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人才资源优势和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等服务。如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旅游产品开发、企业形象包装等。学校还可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以学生见习方式帮助旅游企业解决旺季员工短缺的问题。此外,学校在业务上要适当倾斜于建有实习基地的旅游企业,如教职员工的假期旅游、学校的相关餐饮、住宿等业务,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

2.企业以岗位与学校合作。在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要提供相关的实习岗位为学校服务,让学校根据需要,选择业务精、责任心强的师傅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并成立企业实习指导小组专门负责实习指导工作,把实习学生当做自己的员工进行培养。

3.学校给予企业师傅津贴。在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的师傅为指导学生付出辛勤的劳动,学校要给予相应的津贴,以提高企业师傅指导工作的积极性。

4.企业给予学生劳动报酬。学生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一方面,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在师傅的指导下,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顶岗实习,也为企业完成了一定的工作量,企业要根据学生的工作业绩给予相应的劳动报酬,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的部分开支,减轻家庭负担,还能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工作的热情和对企业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多元实践教学形式、实训、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校内“仿真型”校外“紧密型”实训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管理体制、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拓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普礼,王晓江,梁熠葆.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6).

旅游专业实训总结范文5

一、旅游国际化发展背景下人才问题突显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旅游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2004年起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以来,**旅游国际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先后拥有了“东方休闲之都”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金字招牌。据统计,2006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82.02万人次,同比增长20.3%,接待国内游客3682.14万人次,同比增长12.7%;全市旅游总收入543.69亿元,同比增长16.9%,占全市GDP15.5%,旅游产业增加值203.88亿元,同比增长15.9%,占全市GDP5.9%,旅游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城市国际化最具差异性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实践证明,坚持和深化实施旅游业正在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转型中迈入国际化时代。增长。旅游国际化战略已成为**全面打响“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品牌,加快“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这一城市发展目标实现的必由之路。旅游国际化战略需要硬实力的支撑,更离不开软实力的保障。随着**旅游产业国际化步伐越走越快,人才作为旅游强市的核心资源,**旅游面临的人才问题更加突出,人才的作用日益显现,一定意义上说,**旅游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大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副中心城市、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又将迎来重大的战略机遇,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资源结构将直接决定**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和旅游国际化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程度。建设一支适应国际化发展要求的旅游人才队伍,已经成为确保旅游国际化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优化旅游人力资源结构的重点,成为了提高**旅游国际形象和核心竞争力所亟待深入研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课题。

二、**旅游人才资源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进程不断加快,行政领导干部队伍综合素质逐年提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旅游从业人员队伍规模扩展较快,2007年**市旅游业从业人员约30.1万人,旅游行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通过对全市旅游相关企业的调查分析,总体上,旅游人才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性别年龄结构总体平衡,企业间分布差异度较大。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旅游业从业人员中男性与女性在数量上差异不大,性别结构平衡度较高,女性从业人员略多于男性从业人员。在企业分布上,如在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店等企业中女性员工略高于男性,而在旅游景区(点)、旅游车船公司及旅游主管部门从业人员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同时据调查显示,**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分布比较均匀,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占从业人员约近90%,总体年龄结构偏中青年化,其中包括26-35岁的青年约占40%,特别是旅行社25-35岁员工比例是所有企业中最高的,而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店、地区旅游主管部门及其他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则以中年为主。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旅行社在招聘员工时考虑实际工作的需要对应聘者的年龄要求较高,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店、地区旅游主管部门等则更看重应聘者的从业经验。

2、中高级人才相对匮乏,从业人员职称以初级为主。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市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普通员工与中高级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比例接近3:1,行政与经营管理人才比例仅8%。从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来看,旅游主管部门一般员工比例最低(13.9%),旅行社最高,约90%。从业人员队伍中高层人才偏少、普通初级员工占大多数,主要呈现上尖、中窄、下宽的中凹金字塔形结构。从业人员所具有专业职称和职业资格认证的级别构成较低,初级或技术证书及以上从业人员的比例为33.6%,而且主要为初级职称或技术等级证书(约20%),具备高级职称或持职业经理人证书的比例则微乎其微,仅占4.7%。分析其原因,说明旅游从业人员在素质培养和再教育上存在不足,缺少对口的人才培养。旅游业虽然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但是要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同国际接轨,必然需要相对稳定和足够数量的中高级旅游相关人才。

3、受教育水平以中专和大专为主,行业特色较明显。从调查结果来看,**市旅游业从业人员中中专及职校以上教育水平的员工占62.8%,主要以中专和大专为主,占57.6%。旅游业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5.3%。说明在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一项上,主要集中在中专和大专文化程度的群体上。据调查显示,旅游企业中接受过旅游职业教育的从业人员并不多,仅占全部被调查企业员工的20.9%,其中又以旅游景区(点)、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店的比例最低(均小于10%),这与旅游专业员工占中专以上学历员工的比重结构相类似。这有效的说明了旅游行业整体吸引力较低,当然这与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造成人员供给不足,以至于“门槛”较低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两个比例结构的相似也从侧面说明了当前旅游教育发展的不足。由于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低,使得企业的新员工岗前培训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岗前培训做得不好的话,这些员工就不可能提供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服务。旅游业是直接面对客户的服务业,服务质量的高低往往体现在对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上,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化训练,就难以保证服务的规范和质量的稳定,从而制约旅游业的发展。

4、整体外语水平不够高且不同企业员工外语水平的差异明显。随着**市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和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工作的推进,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外文水平已直接成为接待国外旅游者的卡口瓶颈,据调查显示,全市9941名导游中,英语专业导游仅有501名(5.04%)。如与2007年1-11月份共接待欧洲、美洲、大洋洲游客41.82万人次相比,明显存在“小牛拉大车”的现象。从近几年的统计分析看,韩国、日本、美国、马来西亚、泰国、德国、新加坡、西班牙、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我市的十大入境客源国有了质的变化。印度尼西亚已被挤出了十大客源国,澳大利亚则上升进入十大客源国并排列第九。同时,德国前进了一位,排列第六,西班牙前进了两位,排列第八位,新加坡和加拿大则后退了一位,排列第七位和第十位。应对发展趋势而言,德语等小语种导游人才缺乏。

同时,在调查的各个类型的旅游企业中能够运用外语接待外国游客的员工大约为40%左右,其中最低为6.8%,最高的能够达到98.5%。这一比例远高于全市各行业的平均水平。但也应该看到旅游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类企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总的来说,旅游商店、各级旅游地方主管部门较好,旅行社、旅游景区(点)有待提高。

5、旅游行业人才向其他行业流动速度趋快。2001-2005年全市183家被调查企业共招聘新员工14393人,平均每年约3000人,占被调查企业员工总数(30657)的10%。根据调查,2006年的招聘人数与往年的水平也相差不大。如果从业人员的流失水平比较低,那么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年增长率应该在10%左右。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在向行业外转移。从业人员的不稳定,既会带来从业人员规模扩张缓慢的结果,又会造成企业培训投入的浪费,影响企业对员工培训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全行业员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分析调查数据,我们还可以发现在**市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中,中专及职校以上文化程度的毕业生快进快出现象较为普遍。调查表明,在2001-2005年之间,**183家旅游企业共接收中专及职校以上文化程度的毕业生7029人次,但是仅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够工作超过一年以上。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旅游企业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与他们的需求期望值相差较远,一旦有其它单位能满足其要求,就会重新择业,这里更多的是流动到其他行业的。

三、**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国际化旅游人才竞争日益白热化、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需要我们从战略高度出发,全面系统地审视旅游业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调查分析,**旅游国际化进程中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旅游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高层次人才匮乏。虽然改革开放以后,各地旅游院校蓬勃发展,为旅游业输送不少人才,但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特别是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匮乏,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更是缺乏,远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对人才的渴求,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人才成为首要问题。比如,**非常缺乏熟悉国际惯例的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在餐饮业、饭店业、旅行社业和会展业中,缺少懂开发经营和内部管理、具有涉外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国际商业头脑、全球经营能力的旅游企业家。国内现有旅游企业中的绝大多数高层管理人员,都是在传统体制、传统教育、传统管理方式下培养成长起来的,对国际惯例、服务贸易协定等相关法律条文缺乏深入了解,无法在**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2、旅游人才供给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除了上面提到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供给不足外,一方面,**旅游国际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传统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短缺,如高级旅游经济师,高级翻译,高级导游,高级调酒师等;另一方面,会展策划人才、电子商务人才、宣传促销人才等新型旅游人才,也十分短缺,从而非常不利于**市进一步创新旅游产品、加快旅游服务转型。此外,从大**范围来看,人才的地区性供给结构也失衡,主要旅游人才存在**中心城区,如上城、下城等区块,而景点密集的临安、淳安、余杭、萧山、富阳、桐庐等区县旅游人才,特别是高层次旅游人才严重不足。

3、旅游人才队伍缺乏稳定性。在最近一次对旅游商贸专业技术人员的调查中发现,行业内人员反复跳槽或向其他行业流失,旅游企业人员流动率和流失率高。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薪酬问题,旅游从业人员收入偏低,薪酬回报与劳动强度、与**生活成本之间不成比例。调查发现,人才在对“自身生活状况进行的评价”中,认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占28.9%,而感到一般及不满意的占多数达71.1%。调查“生活状况评价低的原因”发现,薪酬水平相对较低,住房等生活成本高,生活、工作压力大等是造成专业技术人员对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因素。此外,缺少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比如,企业决策层观念陈旧,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把员工看作是一种成本而不是资源或无形资产,只用人,不育人;只重视工作业绩,忽略员工个人发展,使员工看不到晋升的希望,感受不到个人价值的存在,普遍缺乏成就感和归宿感,从而造成员工大量流失。

4、社会传统观念对旅游从业人员存在偏见。由于受中国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不仅部分行业外人员认为旅游业是伺候人的工作,就连业内人员也认为自己职业地位不高。在最近一次对旅游商贸专业技术人员的调查发现,有近8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一般或不高。中国人很讲究面子,认为服务他人很失面子,因此,许多父母不主张孩子进饭店工作,一些受过旅游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毕业后往往也不愿从事本行业,认为掉身价。从目前的招工情况来看,在**市内从事饭店、餐饮等工作的服务人员,大多数是来自外地的女工,且未经过相关专业培训或受过高等教育,这一情况在中小型旅游企业中尤为明显。很多员工属于下岗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常常是简单培训后就上岗,无论是职业技能还是敬业精神、职业道德,都非常欠缺。也正是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了旅游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旅游业人力资源的总体素质不高。

5、教育培训缺乏系统性,脱节不对应性明显。首先是旅游企业培训师资薄弱,手段落后,无法对员工开展长期有效的培训。调查发现,虽然旅游企业员工中接受培训和继续深造的占62.6%,特别是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点)、旅游商店等企业单位的员工普遍都接受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但这些培训都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和低水平上,企业培训技术落后,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培训形式多数限于培训班、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许多属于岗位基本培训,专业化水平不高。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从业人员都有强烈参加继续教育或培训的愿望,对现有的培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满足。其次,旅游教育院校与产业脱节,社会培训机构力量薄弱且不规范。**市各类旅游专业院校共有25所,涵盖从中专职高到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截止到今年初,在校生规模达到1.4万人。但目前所培养的旅游专业的学生流失严重,不仅本科生、研究生不愿意从事旅游专业,甚至中专、职高也有许多毕业生流失。导致需求与供应的脱节。与此同时,社会职业培训力量比较分散,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业务技能岗位培训的机构,除企业内部培训外,基本集中在高中等院校和行业协会,社会培训班开班数目少,力量也很薄弱,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所颁发的证书也没有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有名无实,缺乏效力。三是目前我国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考试制度不能与国际相互认证,大多数国际同行不承认国内职称。同时职业资格认证的考试的范围和层次不够广。针对旅游业的职业资格考试,仅有旅游经济师、饭店职业经理人、旅行社经理、调酒师、厨师、导游、餐厅服务员上岗证、客房服务员上岗证以及前厅服务员上岗证等,其他旅游相关职业,如旅游规划师等职业认证尚未展开。现实无疑说明,当前旅游教育培训工作落后于旅游业发展需求。旅游高校与旅游企业、科研机构、旅游培训机构、政府职能部门相结合的旅游教育网络体系尚未普遍形成,直接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效果。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利用率不高。

6、旅游人才队伍的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总体上**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政策,如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为引进高层次、高技能旅游业人才提供了政策保障,但这些政策无法有效针对整个旅游人才队伍,特别是无法为各类旅游人才建立完善的培训教育机制、激励保障机制,无法解决旅游人才大量流失的问题。近几年我省编制的《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为全省的旅游业人才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意见,包括加大旅游教育投入,完善旅游教育体系,逐步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旅游教育体系,加强行业培训管理,建立旅游培训基地,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旅游就业信息库,促进旅游从业人员的合理流动等,但这些意见需要进一步落实,特别是在引进国外旅游行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加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对外交流方面,缺少具体实在、可操作性的政策以及相应的资金配套。

四、**市国际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努力提高对国际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打响“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这一旅游品牌,关键是进一步拓展旅游国际化道路,包括产品国际化、营销国际化、服务国际化、制度国际化、心态国际化、运营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等,而这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人才和人才队伍的国际化。发展依靠人才,同时发展又能惠及人才,集聚人才,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化的国际化旅游人才队伍是**旅游更好走向世界、打响品牌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把建设一支适应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旅游人才队伍作为推进**旅游发展的中心环节。注重健全完善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以国家旅游局新出台的《中国旅游业“十一五”人才规划》为指导,研究出台符合**旅游业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源政策,如当前要进一步放宽政策,引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解决一线服务人员紧缺的问题;针对中专学历的旅游业一线工作人员,可考虑执行大专毕业生先落户后就业的政策,通过**市大学生公寓解决经济条件不佳的旅游专业毕业生的住房问题等。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积极鼓励旅游企业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薪酬制度,形成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种分配方式,创造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完善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多元化分配制度。加大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并按照旅游业的增长速度,每年相应增加财政事业经费,为全面提升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创造物质基础,提供财力保障。

2、以建立旅游国际化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为突破完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推进旅游行业全员培训工程。旅游业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尤其需要重视在职教育。当前**急需建立旅游国际化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振兴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旅游事业,直到如今,旅游人才本土化的教育培养仍然仅仅依赖学校、企业等开展培训。由于教育培训工作缺少专业化基地,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所以,建立以**市旅游委员会旅游国际化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为中心的培训机构迫在眉睫。

以旅游国际化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为龙头,进一步整合发挥旅游院校的培训机构、企业内部的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创办的培训机构。加快推进完善旅游院校人力资源教育三级体系,第一级是加大高等专业院校或专业系的建设力度,在本科阶段以理论基础为主,培养有实务能力的中级年轻管理人才;在硕士阶段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吸收一定比例在职中高级管理人才进行系统深造;在博士阶段培养旅游业师资和研究人才。第二级要进一步加强旅游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重点培养能够从事一线服务与管理的初级人才;同时利用招生专业设置受国家控制较少的优势,加强新专业建设,尤其是涉外导游、旅游电子商务、休闲等紧缺或新兴专业。第三级要加强定位明确、富有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重点培养高素质的普通服务人员及中级技术骨干,如厨师、调酒师、西点师等。与此同时,积极构建市本级、区县(市)和相关院校联动的三级培训体系,积极推动行业间合作,发展大规模实践基地。促进旅游院校之间,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之间共建实践基地,解决人才培养中动手能力差、与企业现实需要的脱节的问题。在注重引导各类机构形成教育培训特色的同时,大力组织旅游行业人才参与**市“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356工程”和“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训计划”等,推进旅游高级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3、大力引进和培养国际化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根据市场发展需要,依托高等院校和旅游培训基地、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境外教育培训机构等,大力加强人才培养与开发,形成联合培养、互助合作、海外深造等多渠道人才开发模式。大力培养外语服务人才,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外语培训,特别是英语、日语、韩语的培训,努力缩小旅游服务接待人员与国外游客之间的语言隔阂,提高人才的国际化程度。邀请国外旅游专家学者来杭讲学,更新企业家经营管理理念。建立导游基金,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导游员的奖励等。组建长三角旅游发展研究院,在政策、战略、产品建设、目的地营销与可持续管理等方面为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和**旅游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面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争创“青年文明号”等活动,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实施小语种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懂日语、韩语、马来语、泰语、德语等小语种的紧缺导游人才,引进会议会展策划、营销与管理人才,目的地或旅游区营销与产品策划人才,中层、基层服务的“蓝领”技师等紧缺急需人才,满足市场需求。打破行政与政策壁垒,跨地区引进和吸收人才,逐步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

4、加大旅游专业人才市场建设。建立规章完善、功能齐全、运转有序、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旅游人才市场、人才库和人才中介公司,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一是逐步建立旅游专业人力市场。加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合作,定期举办有关旅游业人才和劳动力的招聘会,开辟紧缺岗位需求板块,关注单位与人才之间的需求。对于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企业,促使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与企业之间及时、定时的沟通,建立起良好的信息互动机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旅游业人力资源专业市场,并加强与国际企业、旅游组织的联系,开辟**旅游企业与国际旅游人才间的信息通道。二是建立旅游业人力资源虚拟市场,包括人力资源虚拟交易平台和人力资源库。通过虚拟市场平台,整合旅游企业需求信息、人力资源供给信息和政策方面的信息。定期组织各个旅游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丰富旅游业人力资源需求信息榜,吸引旅游业人才在网上注册,形成一个涉及面广、信息丰富的专门的旅游业人力资源供应信息平台,同时,将此虚拟平台建设成开放的、动态的信息系统,让全社会共享,实现人力资源供需双方的协调发展。

5、大力构建旅游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体系。**的国际定位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组织国际化培训能够为**市旅游业从业人员拓宽国际化的视野,加速思想理念的转变和从业水平的提高,尽快与国际接轨。实现国际化培训,主要依赖“请进来”与“走出去”这一创新培训模式。所谓“请进来”就是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旅游企业领袖、政府高级官员来杭授课指导。2004年启动的IDEA(国际高级旅游目的地管理师)培训及资格认证项目是对“请进来”模式的初步尝试。将国际顶尖的教师从国外请到国内来上课,不仅可以提高一次性受培训规模,也可以让国际专家更了解**的旅游,提出宝贵意见,为**旅游在国际上摇旗呐喊。这一国内首创的国际化培训经验,即要向其他城市推广,又要向旅游业各类企业推广,增加受惠人数。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开展“走出去”的培训模式。“请进来”是为了让国际专家了解**市,在培训中更好地将国际经验与**实际相结合。而“走出去”模式则是为了让**市的旅游业从业人员了解国外先进经验的发展状况,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在实践中学习。联系国外著名旅游企业,将优秀的旅游业人才,推荐前往国外的旅游院校和大型旅游企业,如美国PURDUE大学、希尔顿酒店集团、托马斯库克旅游集团等,进行培训和研修。

6、进一步加大对旅游行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一是实施“明星”战略,在现有年度十佳旅游饭店、十佳旅行社、优秀饭店、优秀旅行社及文明导游员评选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行业协会、教育研究机构、媒体等共同组织评审年度著名旅游企业家、旅游教育工作者、旅游优秀服务员、优秀导游员、旅游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五位行业明星,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本行业的职业社会价值和从业荣誉感。二是进一步完善职业监督机制,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工程。在认真执行《导游人员管理办法》、《导游服务质量标准》等一系列制度的基础上,开展旅游饭店、景区的服务质量标准化工作,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供依据标准,提升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尽快达到高标准的从业水平。利用电子政务系统的违规通报栏目,在监督导游人员、旅行社、饭店、景点的违规行为的同时,渐渐将其他旅游业涉及直接对客服务的岗位,也纳入违规监督举报的范围。三是完善资格认证体系,推行旅游业全员执证上岗。为进一步完善资格认证体系,建议可由**旅游委员会牵头,组织其他职能部门及各县(市)旅游部门,向国家、省旅游主管部门、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提议进一步完善旅游业职业目录,对其中岗位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实施职业资格认证,统一从业人员的行业准入标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劳动技能。同时,可出台指导性政策,推动等级标准与薪酬待遇挂钩。进一步净化认证环境,对民间培训机构主理的资格认证要加大管理力度,考察其发证机关的真实有效性,取缔非法认证项目,重点扶持和培养几个具有品牌效应的培训机构。加强对旅游培训师的监督与管理,要求导游培训师能取得相应的国家/省市级导游考试考官证或师资证等,并对上课培训质量进行不定期抽查。加快培训教材的编著工作,如出版《旅游业实用英语培训教材》,满足实际培训工作的需要。通过宣传,大力提高推动行业资格认证的认可度和认知度,使之成为业内充分认可的、有效力的认证制度。四是加强对基本劳工权益的监督和管理,特别是要解决导游员无底薪、餐饮服务员工作超时等敏感问题。行业管理部门要监督旅行社落实与导游员签订用工合同,重点是基本工资、带团补贴、奖金和保险福利等内容。针对导游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制定出导游工资的指导性执行标准和带团期间每日补贴的市场参考价。督促企业之间建立合法的“公对公”佣金制度,明确导游佣金返还比例。加大对餐饮服务人员无加班补贴,拖欠工资问题等的查处力度。

旅游专业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 旅游教育 实训 培养模式

1.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旅游总收入达到1.29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1.3%,新增就业50万人,通过发展旅游中国已经使贫困地区约1/10的人脱贫。到2010年初,中国旅游就业人数已达到7600万人,另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旅游直接拉动和间接就业达到1亿人左右。旅游业已成为中国吸纳就业的最主要行业之一。这其中,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对旅游业产生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巨大的旅游市场驱动力也在促使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我国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有852所,在校生498,379人,比2008年增加58,341人,增幅为13.2%。尽管旅游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但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却仍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增加了对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另一方面,旅游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却非常低,即使已经进入旅游行业,其流失率也较高,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旅游教育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1.1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旅游教育特色不明显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实行的是“宽口径、厚基础”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院校也都大致按照这一模式安排教学活动。事实上,这一模式对某些专业具有一定得适应性,但对以“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身份存在的旅游管理来说,就显出诸多弊端。首先,多数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时较为模糊,这一点在旅游人才结构中尤为显著,突出表现在多数旅游院校所设专业主要有旅游管理、饭店管理、导游,培养目标大体一致,旅游企业所急需的营销人才、景区规划管理人才、电子商务网络人才、旅游财会人才、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高级导游人才等旅游主体人才较为紧缺。从课程设置上看,内容涉及与工商管理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面面俱到,但无形中却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特色模糊,学生所需要的旅游行业知识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针对性,旅游教育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下降。这与我国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化明显错位,如高尔夫球场管理这一领域的行业特征非常强,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而以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从专业技能还是管理水平上都难以胜任。

1.2中国旅游教育体制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中国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开设旅游管理等专业的院校急剧增加,也必然要求旅游教育必须紧贴旅游行业需求。但由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总体上没有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或精英教育模式,在选拔学生时主要依据学生的分数,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成为导致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之一。同时,在旅游教育的管理体制上尚没有建立起“目标明确、管理规范、精干高效”的宏观调控的职能体系,造成了在申办专业审定上把关不严。其直接后果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形成了广收薄种的旅游教育布局,严重的束缚了规模效益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导致低水平重复办学、教学体制陈旧、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产生。

另一方面,在运行过程中,建设经费匮乏成为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致使学科发展在教学设备建设、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和引进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实训环节缺失,培养的人才难以与市场牵手。

1.3师资与教材建设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师资是影响旅游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高水平的旅游专业师资紧缺,多数教师是由管理类、经济类、地理类等相关学科转行而来,缺乏旅游管理的系统教育,更没有旅游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授课时多为照本宣科,无法将理论研究与旅游实践紧密联系。

旅游专业教材的建设滞后的现象也较为突出。纵观我国旅游教材的编写状况,内容雷同甚至抄袭现象明显,理论性较强,实践内容较少,缺乏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教材更少。

2.国外旅游教育总体特点

纵观欧美这些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的旅游教育体系,不难发现,由于不同国家的旅游发展历程不同,旅游经济水平、旅游产业地位存在较大差异,致使在课程设置、专业定位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千差万别,但总体上都呈现出以下特点:

2.1注重学生兴趣和行业需求

在学生入学上,国外一般采取较为灵活的入学方式,主要通过本人申请和院校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院校在招生时强调学生从事旅游行业的意愿和兴趣,确保递交旅游相关专业入学申请书并参加面试的多为对该专业兴趣较大、愿意从事该行业的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对本行业缺乏兴趣或信心不足而导致的人才流失。在面试过程中,更加注重对面试人员工作经验和个人能力的考核,确保了这些人员毕业时的高就业率。

在专业设置上,国外特别是欧美这些旅游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紧贴旅游行业需求,及时根据旅游市场发展动向,依托旅游行业增长点或行业热点整合教育资源,增设专业,为旅游业的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

在课程安排上,灵活性较强。以美国为例,美国旅游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学院分权制,因此各级各类院校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及定位进行独立的课程安排,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完全能满足不同层次旅游人才的需求。这种灵活的机制使得美国多数院校能针对旅游行业的需求状况,开设相关课程,如针对旅游行业人才供过于求的现状开设创业学,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拓宽了就业渠道。而旅游教育较为发达的澳大利亚,其课程安排都是根据旅游行业、企业的要求,在旅游行业、旅游企业人员的共同参与下研究制定的,课程内容符合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有明确的依据和标准,并随着旅游市场的变化而调整。

2.2注重政府和行业协会在旅游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经济地位的逐步提高,各国对旅游业的重视力度也在逐渐加强。这其中,政府和行业协会对旅游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支持政策来保障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落实,并积极参与旅游教育及研究活动,促进旅游人才质量的提高;行业协会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代表澳大利亚旅游企业的最高行业协会——澳大利亚旅游理事会、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资助的澳大利亚旅游研究局、瑞士的饭店协会及美国的饭店业协会(AH&LA)等组织,这些组织在旅游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此,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与院校紧密协作,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形式、交叉式的培训网络结构,共同推动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

2.3重视实训教学环节

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对工作人员的操作性要求极高。加之国外旅游教育大多来源于职业教育,因此,对实训教学极为重视。

在课程上国外旅游院校多安排大量具备实用操作性的实践课,包括烹饪、调酒、酒店接待、俱乐部和、餐厅管理或会议运作等内容,并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安排时间长短不一的实习。如美国在三年制的本科学习中,在一、二、三年级分别安排为期9周、8周、16周的入门级实习、企业认识实习和管理级实习,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增强对旅游企业的认识,并直接参与到旅游企业的管理,获得实践工作经验。瑞士则采用店校合一、以店育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后,到酒店进行三个学期的带薪实习,专门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另外,在教学活动中多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常以旅游企业运作过程中实际发生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自主选题,亲自调查,并运用职业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演讲和实验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研究的结果展示出来,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学习过程,增强其实际操作的能力。

3.国外旅游教育经验给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启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欧美是当今世界旅游接待业教育最发达的地方,其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对解决我国在旅游教育发展中的瓶颈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3.1依据市场需求细化培养目标

要培养适销对路的旅游专业人才,明确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各高校培养目标大体相同,定位基本为“复合型人才”,目的是培养既能做导游员,又能做管理人员,还能进行旅游市场营销,更能从事服务接待工作的人才,但这一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往往顾此失彼,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专业知识认识不深入,大同小异,缺乏特色,成为我国旅游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必须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紧扣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依托自身的学科背景和学科优势,走多元化道路,实时调整、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人才专业化。可将旅游管理专业分为导游、游客信息服务、市场营销与旅游产品开发、会议与活动管理、运作管理、团队领队、散客旅游营销等方向,将酒店管理专业细化为烹饪管理、餐厅服务管理、酒店设施管理和客房管理等方向,使培养出的人才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防止“四不像人才”的出现。

3.2优化课程体系

纵观国外的课程体系,不难发现,国外的旅游院校大都重视操作能力,因此,其课程设置门类很细,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结合紧密,内容针对性较为突出。如澳大利亚的烹饪管理类课程包括饮食、文化和餐饮、营养、烹饪艺术、后勤采购、美食学、厨房管理、风险管理、策略领导和管理等课程,主要学习与烹饪直接相关的管理内容[5]。再如美国德洲大学的游憩公园与旅游学系的本科专业课程在不同学期的安排各有侧重,在第一、二学期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课程有公园与旅游运营、游憩与公园概论、旅游基础、游憩与公园基础等;第三学年侧重于游憩研究与分析、游憩资源机构管理、公园与多样化人群、原野地区游憩管理、闲暇与户外游憩、游憩与旅游活动组织、环境解说法、旅游研究等以游憩行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第四学年主要进行专题研究,内容涉及不同旅游区的规划设计、保护、管理以及相关法律的研究。与之对照,我国的课程体系就显得过于宽泛,多数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大同小异,多为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管理学、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等基础课程,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适应旅游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必须科学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人才市场未来需求变化,根据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编写高质量的地方性、专业性教材,优化课程体系。实行“通识+专业+实践(校内校外)”的模块化教学,压缩与专业无关的思想教育课,增加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种类,延长实践课时。在课程的安排中,要注意课程设置的梯度、层次之分,在一年级应以专业基础通用课程为主,奠定理论基础;二年级细化、深化专业方向课;三年级加强现代科技如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软件分析等的应用性教学,并设置专题讲座、进行实地调研,对新兴热点做深入剖析,为学生积累实战经验;四年级为专业实习。通过课程的逐步深入,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

3.3重视实训环节建设

实训环节的建设除了上述课程安排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整合校内资源,设立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模拟餐厅等在内的校内旅游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仿真的训练环境,增加操作技能。如可以利用校内宾馆、餐厅作为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实习,并组织专人指导。二是旅游院校与旅行社、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联系,走校企结合的道路,这也是美国旅游高等教育最鲜明的办学特色。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旅游专业人才离不开高质量的旅游教师队伍。由于旅游教育发达的国家多以培养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因此其对教师的任用资格有严格的规定,除学历要求外,专职教师必须有4~5年的实践经验或行业经历,必须有技能等级证书。这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实践技能。而我国目前旅游高等院校的教师普遍是理论知识较高,科研能力较强,但缺乏行业实际操作经验,由此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对此,旅游院校应该有计划的安排现有教师到旅游企业兼职、挂职,通过实践增强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强化教师的理论知识。此外,聘请相关旅游企业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为兼职教师,并定期安排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做讲座,以此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

3.5发展行业协会

如上所述,行业协会在欧美的旅游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旅游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市场整顿、专题调研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已经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还没有参与到中国的高等旅游教育发展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对此,我国应该借鉴旅游教育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积极发展行业协会,为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牵线搭桥,实现校企合作,促进旅游教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杰利.浅谈旅游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广西轻工业,2009,(9):198-199.

【2】 刘名俭,毕斗斗.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19(5):9-12.

【3】何佳梅.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刍议[J].旅游学刊,2008,23(1):7.

【4】王厦,戴洋.中美旅游教育比较及其对我国旅游教育改革的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6):51-52.

【5】沃斌峰.澳大利亚旅游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科技信息,2007(2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