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管理范例

旅游资源管理

旅游资源管理范文1

关键词: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存问题;新路径

随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我国服务行业在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之相对应的,其重要部分的旅游酒店在其中发挥着极大作用,而它的生存与发展却严重限制于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将相关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从而提升相应的业务能力与工作效率,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开拓他们的创造力,从而将酒店的服务水平和效率进行提高。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于酒店的管理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旅游酒店管理行业应该着力加强对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与发展。

一、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酒店经营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整合管理,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将酒店的相关工作做到最好。其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从公司的利益角度出发,为公司带来一定的营业额,从而使自身的生存空间得以扩大。如果在相应的实际经营操作中不注重对对员工经营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高,则很容易造成工作人员的工作怠慢和精神松懈等问题的发生,从而使自己对客户的服务难以周到,使公司的利益受到损害。

二、行业现状分析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旅游酒店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在未来几年内,它将迅速发展起来,为人们的旅游提供较高水平的服务。从现在的旅游酒店经营状况看来,他们的主要支出基本集中在工作人员的成本支出上,而这是一项不小的金额,也严重决定着行业企业的盈利状况。如果工作人员难以提供让顾客感到满意的服务,将影响酒店的服务水平和客流量等,这将对企业的收益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人员进行相关管理,才是决定企业生存的主要因素。由于旅游是刚发展壮大的行业,管理人才面临着巨大的空缺,而且旅游具有季节性,以及环境性的影响,这给管理人员造成了极大的管理难题,甚至无从下手。在相应的淡季,很多企业就会进行一定的裁员管理,以减少人工成本的支出。但这对于企业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做法,它不仅仅会恶性循环,还会对酒店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必要的影响。从发展角度,旅游酒店管理的方式方法要做进一步的改变和发展,从而有效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充足的准备。旅游酒店业还要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如一些阴雨天气,旅游者的空余时间、休假时间等,造成旅游酒店具有极强的淡旺季节之分。在具体的淡旺季节的经营管理中,企业经常会受到相应经营成本和人员开支等方面问题的财政压力,从而使得他们不得不在淡季进行人员的缩减和休假,以降低相应的人力成本,维持一定的运营状况,保证财政的正常支出。甚至很多企业在淡季来临的时候,将人员进行大量的辞退,这样极为不负责任的行为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容易造成后续工作难以有效进行的后果。因为大幅度的裁员使得企业的人才储备量急剧减少,使人力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被削弱,这样的情况下,当旺季到来的时候,企业又要重新招聘一些工作人员,这样不仅会使企业陷入一种死循环中,而且对于新招聘的员工要进行一定的培训,让他们了解企业文化的发展和相应的工作内容,即使是招聘了有经验和专业对口的员工,也要让他们对企业的环境进行适应并要进行相互磨合,从而使得企业的服务水平难以有效提高,经营状况受到相应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能力都难以得到最大的发挥。旅游酒店的相关企业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对经营模式进行改变和管理,要对相应的人力资源进行储备和调控,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对应的管理和解决方法,可以用一些积假减薪法,在旺季的时候将假期进行积攒,等到淡季来临,便可以利用这些积攒的假期进行一段长时间的休假。这样,不仅可以对人才进行储备和固定,而且能减少在淡季的相应开支。也可以用无薪休假法等,这样也能有效维持企业的人才供应,还能在旺季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但是这些方法在另一个层面上来看,它也只是能维持企业的现状,将恶性循环进行调节,从根本上来说,它并没有彻底改变企业人力资源所面临的问题,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人员配置进行优化,减少相应的损失,但是这样的方法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是极高的,而且在相应旺季来临的时候,企业依然会面临人才扩充的难题,而这些连续的程序一旦出现差错,就会造成后续人员的补充不足问题发生,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旅游酒店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企业还应该另辟新径,有效解决。

三、新途径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时代的到来,旅游酒店行业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而现在的这种经营模式则必将被改变,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在现状中进行突破,就要将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协调,要在建立一支能够高效协调与支配多方合作的人力资源队伍的基础上,将各方面的工作进行条例整合,从而使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发挥其最大效能,为企业的工作带来最大化的收益。因此,企业可以实行人力资源外包的策略,它能有效稳定公司的人才流向和配置,深入了解企业内部的工作效能,推动企业的核心发展,从而使企业服务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和进步。那么,针对企业现存的巨大问题———人才在淡旺季的流动循环,企业将相应的人力资源外包政策与之有效融合,将展现其管理史上的一大创举。通过这种和人力资源外包的相应企业签订合同,能够高效保证人才的储备流动,同时也可以在旺季的相应季节保证自己企业的人才充足,使企业能够正常运行,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效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相应的人才外包业务内容上,不仅要对企业的人才储备和配置做出相应的调整,要了解企业的内部核心,而且还有很多其他的工作要进行。例如相关的人事,要通过合理的手段对企业的内部资源档案进行了解和审查,并进行分析和保存,以便能够为企业人事进行服务和管理的基础是具有专业和合法的机构依托。再比如工作内容的承包,对相关旅游酒店的人力和管理工作进行了承包,就是对其相应工作内容进行承包,从而就有义务和必要为解决企业的问题,并为其带来一定的利润效益。而相应的旅游酒店管理的其他工作也可以以外包的形式进行减少,像食堂的业务等,都能够对企业的效益进行有效的改善和提高。随着旅游酒店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加强和行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内外包的相应作用和效益也被逐渐加强和扩大,因为其应用,能够减少企业的外部资源支出和相应的机关成本,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也能够通过专业化管理手段和模式对员工进行更规范的管理和培训,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够被有效激发,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客户带来更舒适的体验。但是,人力资源内外包的作用不止于这些,还有更大更好的效能在实际生活实施当中得以体现。

1.核心业务的了解

在旅游酒店的经营范围内,其核心业务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而且彼此之间都具有一定联系。在所有的相关企业进行业务处理时,其方式也都大同小异,要想在业务内容上进行突破,在众多的行业企业中冲出重围,就只有不断对业务进行扩展和深化,而在这样的实施过程中,要想将众多的业务内容进行整合后再进行扩展,在时间和经历上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采用人力资源外包的模式,通过他们的工作内容对企业的核心业务进行了解和整理,企业自身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业务外扩了,因此,外包业务的执行是很有必要的。

2.员工分配专业合理

由于外包业务的相关企业都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经过特别训练的专业型人才,使得企业所面临的人才问题能够得以很好解决。他们可以运用其专业素养,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合理的调配,对淡旺两季人才不均进行调节,使企业工作效率得以最大的发挥。

3.推动组织变革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的发展,旅游酒店企业的管理组织发生了巨大变革,例如,外包管理可以促进企业在员工薪酬回报方式上的变革,而且它的管理模式和制定的管理范围等都能够促进企业的变革,使其可以不断发展变化。

四、结语

新时期的旅游酒店管理要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方式,比如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外包来改善现状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发展,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使自己成长壮大,获得更高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马坚毅.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路径[J].中国集体经济,2008,(3):126-127.

[2]韦菲.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月刊,2014,(11).

[3]邱莺平.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路径分析[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5).

[4]林武.我国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探析[J].中国商贸,2011,(35):105-106.

[5]任晓淇.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月刊,2014,(9).

旅游资源管理范文2

 

一、高职《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观念重理论轻实践目前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仍以理论介绍为主,且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更没有对学生操作技能进行培养,导致学生往往对待实际问题无从下手、束手无策。因此,高职《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基本模式。教师与学生几乎不约而同地习惯了在这个模式下的整体教学轨迹。   (二)教学目标工作导向性差学习目标只局限在引导学生对各种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技能的概念、作用、特点及要求等知识点有所了解或掌握,即保持在“什么是什么”的浅层认知层面上,缺乏对技能目标、拓展目标的工作导向的深刻认识和明确具体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浅层化创意弱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一言堂,主要教授理论知识,习惯于照本宣科,一堂课从头讲到尾,不关注或很少关注学生的听课反应,整个课堂的“教”和“学”呈两个分离的状态。这一模式明显打上了“以教师讲为主体”的烙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而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够理想。   (四)教学评价单一方向性强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评价;缺乏学生之间的评价,缺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学评价内容也趋于简单,缺乏对教学单元设计的评价、缺乏教学整体与局部质量的评价、缺乏团队合作工作的评价等方面。   二、项目教学法应用于《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项目教学模式,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项目教学是以工作体系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要针对学生未来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选择特定的知识和技能,着力选择学生在未来职业世界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其特点在于针对性强、实践性强、教学互动强;另一方面又为学生长期的工作和发展服务,教学内容更注重工作实践过程,是知识的扩展、延伸和深化,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课程教学内容,以胜任旅游管理某一岗位为培养目标,使项目课程的功能定位不同于学科课程,它适用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   (二)实施项目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项目教学是实践导向和任务引领式教学,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一种课程模式。以小组为单位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计划工作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及高度责任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不仅是对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也是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的机会,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处理项目中出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综合的职业素质。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学生基本能胜任以下相关工作:旅游企业员工的招聘、培训及职业发展规划、企业管理中的交流及冲突的解决、绩效考评、薪资福利的设计等。   (三)项目课程研究,能够推进教师队伍建设项目教学是真实的情景式教学,其知识结构和技能是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及职业岗位而设置的,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时又将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因而,能够胜任项目教学的专业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旅游企业工作经验,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及渊博的专业知识,初步形成“教学内容任务化、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训指导个性化”的教学指导模式。另外,从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出发,学校在改善教学条件的同时应该注重教师科研教改水平的提高,给教师创造轮流去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去兄弟院校继续深造的机会,鼓励教师进行社会科研等项目,打造一支富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学团队。   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教学的设计   (一)项目确定   项目主题的选择是整个项目教学过程的关键与核心。主题可由教师确定,也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师既要保证是学生较为熟悉并可能完成的项目,同时还要确保项目的完成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实践的积极性,为学生以后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借鉴,达到项目教学的最终目的。笔者根据《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   (二)项目布置   项目主题确定之后,便是项目教学实施前的布置工作。首先是进行分组,为了能充分锻炼每个学生的能力,小组的人数一般控制在5~8人比较合适。其次,需要在每个组选出一个负责人,以便对小组项目实施的组织和管理,同时保持与老师联系和协调组内分工进度。然后,教师还需要对本次任务进行说明,让每个学生知晓该项目的目的、意义以及要达到的效果等,使其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另外,还要规定项目完成的时间,并要求其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以便对项目实施控制和指导。   (三)项目实施项目实施是项目教学的目标是否落实的表现。在项目中,学生根据项目布置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工作步骤,即: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效果评估等来进行项目实施。这是一个由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学生充当多重角色进行实操、管理,独立完成项目任务。   四、项目教学法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需构建一支专业背景鲜明、技能过硬、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双师素质团队,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能手参与并指导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课程考核,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全程指导,使课程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二)如何进行学生分组对学生科学的分组是成功实施项目教学的前提,可采用学生自愿组合的方式,以达到充分发挥团队效应的目的;要避免将没有学习动力和积极性的学生放在一组,可采用勤学的学生带动厌学学生的组合,形成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良性氛围。#p#分页标题#e#   (三)课程教学的考核课程考核引入企业标准,可由企业对学生进行课程效果评定,与用人单位需求零距离对接。也可采用团队得分和个人得分各占不同权重综合计分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用此方式可牵制厌学以及想偷懒的学生,激发每位学生的好胜心理,最终达到教学效果。

旅游资源管理范文3

关键词: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新途径;服务质量

1前言

近几年,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让居民的生活状况逐渐提高。为了让旅游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也逐渐被重视起来,但由于旅游分淡季旺季、旅游时期的阶段性等各种问题,让旅游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成为一个难以攻克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情况,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旅游酒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盈利,但想要长期并且得到逐步上升的发展,就必须重视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如果管理者目光短浅,只看重了眼前的利益,没有加强对酒店的建设和对员工的培训,那这样的酒店是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因此,旅游酒店首先要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再一一解决,对员工的培训也不能懈怠,根据酒店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准则,这样不仅对员工有促进作用,也可以让酒店有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3目前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3.1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相对不足

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兴起,各个适合旅游的地方都开设了旅游酒店,欢迎五湖四海的百姓前来游玩。但随之旅游酒店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人手不足,员工缺少的情况。虽然近几年我国一直在旅游酒店管理等方面培养专业性人才,但是从事旅游酒店的人却反而减少。这其中有着旅游酒店待遇差、工作辛苦等各方面的原因,这使得旅游酒店行业不能吸引专业人才来酒店工作,人才流失的问题让酒店的管理质量也逐渐下降,导致现在的游客对大部分旅游酒店都有着不满意的态度。

3.2旅游酒店从业员工能力不足

目前大部分旅游酒店的员工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就上岗从事工作,从某个方面来讲,这是酒店十分不负责任的行为。对从业员工能力的培训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首先要有服务意识,秉承游客至上的观念,不可用轻视、怠慢的态度去对待游客,而且酒店的管理者也要制定好培训员工的准则,要把重视人才,培训人才的工作视为重中之重,不可单一地进行口头传授,要亲自传授技能,全方面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旅游酒店从业员工的服务态度和能力直接决定了酒店的好坏,但在培训员工方面许多酒店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4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路径

4.1明确酒店管理理念,制定相应制度

想要旅游酒店有一个良好的发展,首先要明确酒店的管理理念。正确的理念是一所酒店的指导方针,可以引导全体员工按照这个理念进行服务。其次,优化制度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要有相应的员工制度才可以有效地限制大家不好的行为,这也是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执行好规章制度,也可以让员工更具有信服力,不会让任何的奖励都不明由来。

4.2加强员工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素质

酒店员工是旅游酒店做好服务的核心,所以加强对酒店员工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面对如何和游客交流、提供更好的服务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想很大程度上提高旅游酒店服务的质量,就必须培养人才,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和管理人员沟通交流,以便出现的情况可以有效地解决。酒店也要从各个方面提高员工的素质。

5结语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旅游酒店是否能长期发展的关键,就必须要对旅游酒店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个解决,结合酒店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准则,加强员工培训,不让酒店管理人才流失,最好做到每个细节上都让游客安心、放心、舒心。只有全面地提高旅游酒店服务的质量,才可以保证酒店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晓淇.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9).

[2]余静.体验式教学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06).

旅游资源管理范文4

关键词:移动学习;旅游管理;学习资源;教学情境

一移动学习平台的应用优势

移动学习平台可以充分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学生们在不同的条件当中,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

(一)提升学习自主性

在移动学习平台当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学习模式,制定学习计划。此种发展模式,有利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实现个性化发展。学生们在完全遵照自身学习特征的基础上,有效地选择学习资源,对学习进度、计划、内容和时间等,都可以进行个性化定制。学生们掌握了学习的自主权,会更加灵活地参与学习活动,提升学习的自主性[1]。

(二)满足碎片化学习需求

当教师将自己精心制作的微课视频等教学材料,上传到移动学习平台当中,学生们可以在等车、坐车、课间休息等碎片时间,对某项知识进行集中学习。此种方式有利于满足学生们的碎片化学习需求,并且搭建移动学习平台,还能够使学生们从一个学习内容中,自如地跳转到相关学习材料当中,通过交互式学习,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现实时监控互动

与传统的PC网络学习终端相比,移动学习平台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们的学习状态,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全过程的管理,可以帮助教师,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学生们在哪一个学习环节中存在疑问,进而提高教师教学计划的针对性。教师对学生们在一段时间内学习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能更全面地掌握学生们的学习特征,为学生们提供更有效地指导。

二移动学习平台的维度与要素

移动学习平台当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维度和要素,通过对维度和要素的内涵进行分析,有利于提升移动学习平台应用效果。

(一)移动学习平台的维度

1.时间维度。从时间维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习者在利用移动学习平台进行学习时,需要能在不同时间段内,满足不同形式的学习需求。移动学习平台将移动客户端、微信等移动设备和社交软件作为依托。移动学习平台满足了学生们随时学习的需求。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制定专属的学习计划,在参与传统课堂教学之余,还可以自如地利用课余时间,对学习成果加以巩固,让学生们可以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2.空间维度。从空间维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移动学习平台最大的特征即为移动性。移动学习平台可以使学习者在任何地点,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将学生们集中到同一空间进行教学,便于对缺乏自制力的年轻学习群体进行管理。进入到知识型社会,学习者们都逐渐认识到知识学习的重要性,移动学习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充分地发挥学生们自主学习意识,无论在学校、在家中、在路上,都可以参与学习活动。3.关系维度。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们的交互需求,已经不单单地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交流,而是转向一种更加平等的交流模式。移动学习型平台,为学生们提供了师生双向交流、学生多方交流和跨界交流等多种不同的交流互动模式。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可以选择一种或者多种交互模式,通过相互交流的学习形式,增强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移动学习平台的要素

1.内容要素。内容要素是移动学习平台的核心要素,主要指的是移动学习平台中的可利用的学习内容。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旅游管理学习工作,之所以可以取得成功,主要的原因就是平台当中,具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可供学习者自主调取和使用。并且,移动学习平台中的学习内容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包含了普通的图文教学资料,而且还涵盖了影像资料和其他类型的载体。2.受众要素。对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旅游管理专业学习资源来说,学习内容受众群体为高等教育阶段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此,移动学习平台的构建,需要满足不同学习群体的实际发展需求。部分受众群体的需要在学习基本内容之余,同平台中的其他群体进行互动和交流,平台设计要满足多向互动交流的需求。3.渠道要素。渠道要素主要指的是,构成移动学习平台的多种不同重要媒介。渠道要素,为移动学习平台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一般来说,移动学习平台的渠道要素由移动学习型平台内容制作渠道,以及移动学习型平台的传递渠道等两个环节组成。除了传统的PC终端之外,移动终端不仅可以提供学习交流的内容,还可以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制作当中。在智能移动终端中,可以借助第三方软件,开发多种不同的应用程式,比如微信客户端等,拓宽移动学习平台的渠道。

三基于移动学习旅游管理学习资源设计方案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旅游管理是学习资源设计方案,需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实际需求。

(一)分阶段设计教学活动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对移动学习平台进行规划和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和微博等现代网络信息平台,根据学生们的个性特征,为学生们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方案,并且在实际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中,分阶段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前教学管理阶段,利用微信群,分享学习资源。将事先制作好的教学视频以及其他教学材料,到微信公众号平台当中进行存储,之后利用微信的推送和分享功能,将公众号的信息内容,推送到多个学习群当中。通过此种方式,有利于充分地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环节的教学效率[2]。

(二)应用混合式教学系统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借助大数据和移动学习平台的优势,将不同种类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推广和落实此种教学模式时,教职员工要精准地掌握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的特征,组织学生们在线上参与学习,教师在线下组织学生们在课堂中,参与互动探讨。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比如,当地教师在组织学生们学习《旅游规划与开发》有关内容时,让学生们利用移动学习平台,在平台中寻找有关资料,公开发表以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旅游地产和主题公园等为话题的学术论文,让学生们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全面接收相关知识,之后通过线下交流点评的方式,让学生们可以了解到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3]。

(三)合理搭建教学情境

在应用移动学习平台,组织学生们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时,同样离不开搭建合理的教学情境。在真实的文化环境和活动中,鼓励并引导学生们相互合作。移动通讯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为人们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提供了帮助,通过构建相对合理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们在合理情境中,实现身份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移动设备不单单是为学生们存储、传递和呈现教学资料的工具,而是转变成为了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的科学工具。比如,国内某地区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利用移动学习平台,为学生们创设教学情境时,以问题解决为依托,将探究性学习、情境感知、模拟试验等多项内容纳入其中,让学生们充分地感受到了体验式学习的乐趣[4-5]。

(四)综合应用信息资源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之外,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还需要综合应用多项信息资源。比如,我国某地区的旅游专业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旅游管理专业综合训练》相关内容时,认清了课程项目中,包含了知识、节能和室内外各类教学场所等多项内容。因此,当地教师借助了移动学习平台,分情况选取了信息内容。通过此种方式,当地教师在无线网络教学情境当中,使用了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移动通讯中断,通过云存储和云笔记等APP,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存储和调用,优化了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阶段的旅游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们都需要充分地认识到,教学资源获取的重要意义。因此,搭建以移动网络为依托的移动学习平台,可以帮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随时随地获取教学资源。在基于移动学习的旅游管理学习资源设计方案中,工作人员要分阶段地设计教学活动,同时应用混合式的教学系统,综合利用各项信息资源,为学生们创建合理的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覃业银.移动学习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综合训练》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科技资讯,2016,14(20):82-83.

[2]马玉慧,李南南,王硕烁.新型移动学习资源——教育APP发展模式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4):64-70.

[3]孟凡立,陈琳.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空间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0):19-25.

[4]刘雨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智慧学习行为影响因素评价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旅游资源管理范文5

关键词:教学资源平台;旅游管理;构建内容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迅猛。1981年,南开大学、西北大学等8所高校获批开办旅游本科教育[1]。到目前为止,约有一半以上的高等本科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开设旅游系(专业)的各类高职高专、普通高等院校等近2000所。同时,一个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是,虽然各类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毕业生,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也体现得尤为明显,这其中固然有社会、企业、学校、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但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联系不紧密,对行业认知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如何整合教学资源使之更适合社会发展需求,如何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必须重视的关键问题。

一、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资源指的是直接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如教学资料、师资、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目前,高校教学资源平台中的资源主要是数字化教学资料[2]。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特征尤为突出,资源共享不仅可以节省教师一部分课程准备时间,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在交叉知识方面的融会贯通和理解运用。例如,《旅游市场营销》这门课程和《旅游规划与开发》在学习内容上有部分知识点重合,但仅仅作为一个章节存在,授课的角度也有所区别,如果当作新知识加以讲授,前期课程就失去了铺垫作用;如果当作已经完全掌握的知识进行处理,内容上可能又有所脱节,而且不同教师授课,内容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同享平台的运用,重点内容、教学案例完全可以串联在一起,便于学生温故知新。2.有利于弥补学生知识面的欠缺课上授课时间有限,且以教材为主,学生知识面受限。采用教学资源平台,可通过相关的行业动态、学术前言,以及教师从电视、新闻、课外书等其他渠道获取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多角度扩展学生知识面,符合本专业交叉学科的特点。3.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从2006年开始,建设教学资源平台(库)就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实践中,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突破,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因此,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平台内容、完善其体系,检验教学成果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其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现状

1.建设手段多元化。综合来看,目前各高校的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大致包括以下三种:(1)自行建设。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自有资源情况结合学科来建设,这种方式体现了个性化,实用性较强,更能体现师资的特点,但可能囿于软件开发能力和资源素材的限制,系统性、协调性有一定不足。(2)网络资源。借助海量的互联网教学资源进行收集、整理,达到共享的目的,例如,中国大学MOOC,这类平台资源丰富,覆盖面广,教师有选择性地择取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与自己的授课体系互相呼应、互为补充,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不足之处在于资源大多数集中在通识类或者公共课方面,专业课数量不多。(3)外部购买。随着社会对教育的认知程度的提高,各家厂商开发的教学平台也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完善,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这种教学资源平台往往注重规范性、关联性,有一定的适用度。直接采购适合本校学科发展的教学平台,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不足之处在于统一采购的教学资源平台,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科。

2.教学资源存在脱节现象。无论通过何种渠道建设的教学资源平台,都或多或少存在教学资源的脱节现象。一方面,这些资源是经过一定的收集和整理之后整合而成的,难免存在滞后性,尤其旅游管理这门学科,实时性和变化性特征非常明显。另一方面,以开发软件平台为主要目的的数据厂商,其工作重心是平台的开发和销售,资源素材库的建设往往更新不及时。这种现象,既无法真正满足教学需求,又造成资源建设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教学资源的系统性和协作性有所欠缺。为了满足教学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目前,很多高校纷纷引入各种教学平台,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很多教学平台的引入并没有真正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划以及培养模式、效果来进行,而是衡量采购的价格、平台的知名度和使用率。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交叉性较强,但资源的建设和使用往往并没有考虑这个因素,使得很多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和协作性。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内容

考虑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应该更加注重突出教学资源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教学资源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大多立足于某一门课程,围绕该门课程进行基本的文稿、视频、案例、试题、实训等方面信息的建设和使用,以及其他功能的衍生。这也是这类平台之间的一大共性特征。但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衔接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因此,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也应体现这一特点。例如,《旅游规划与开发》这门课程,其前期课程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地理学》等,授课体系中包括前期课程的大量知识点,同时又是从旅游规划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知识,这就涉及如何把知识进行衔接和综合运用,孤立地将其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建设是不合适的。教学资源平台的定位应突出其日常教学的辅助功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化、多样化的资源信息,能够更有效地扩展学生视野,而不是简单罗列课堂上的教学素材。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平台的内容应包括如下几部分:

1.专业课程信息。以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准则的专业课程建设情况包括:课程体系、课程设计、课程资源等。如教学大纲、授课课件、电子教案、试题作业、实训设计等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教学资源平台的信息主要起复习、巩固、查缺补漏作用。

2.行业信息。这部分信息主要包括三方面:(1)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具体解读,便于学生了解这些法律、法规在旅游业实际发展中的运用情况。例如,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的认定,这部分在授课过程中属于扩展内容,实际的教材编写并没有涉及,但又确实是旅游行业管理的组成部分。然而实际情况是,虽然《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进行了三个等级的划分,但并没有规定三个资质等级的单位必须对应哪种规划项目进行设计,仅仅是作为一种资历和实力的认定。类似这种情况学生应进行必要的了解。(2)职业资格考试及标准。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资格证,最普遍的就是导游资格证,此外相关的还有旅行社经理证、酒店管理师等。这部分内容主要普及政策解读、报考条件、考试科目、考试时间,以及常见问题解答等。(3)行业动态。行业动态一方面关注社会旅游热点问题,挖掘当前旅游行业重要事件以及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对地方旅游主管部门的重要举措实时关注更新,让学生对所在地域的旅游发展情况有清晰、明确的认识。

3.旅游企业动态。这部分内容立足于学校所在地域,主要介绍当地代表性的旅行社、景区景点建设、旅游饭店发展情况。

4.校企合作、实习实践。校企合作是一种提高培养质量、注重校企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在各大高校中迅速而广泛地普及开来。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中,要紧密围绕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以技能培养为中心,与企业联合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3]。需要让学生通过实习实践活动消化理解理论知识,重点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对实习实践过程中的实习岗位、岗位任职标准,以及过往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详细介绍,便于学生对日后的就业环境及职业标准有清晰认知,避免出现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情况。总而言之,应积极尝试对当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转型,教学资源平台的建立只是其中的一种,不能将教学的重心完全转移到依托教学资源平台上,教学资源平台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辅助手段,要根据学科特点,从教师、学生和社会需求角度,有针对性地合理构建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向结合,成长为真正被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陶庆华.电子商务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关系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6(11).

[2]宋佳艳.高校教学共享资源平台建设现状及对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9).

旅游资源管理范文6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教学资源库;建设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库的建设原则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应立足地区、国家乃至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大背景,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及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相关理念的引导下,重点体现“育人为本、服务产业、需求导向、标准引领、共建共享”基本原则,应遵循“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思路,强化应用功能共享机制设计。以满足需求为目标,对专业知识结构、资源属性和平台运行功能一体化设计;以专业核心课为基础,搭建高水平结构性课程体系;以知识点和技能点为核心,开发设计科学有效颗粒化资源,且体现资源存储、检索和组课等信息技术优势。

1.1能学辅教

有学习意愿并具基本学习条件的旅游职业院校师生、社会学习者、企业人员,能通过自主使用资源库,实现不同起点系统个性化学习,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可针对不同教授对象和课程要求,利用资源库,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辅助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目标,并通过资源库辅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学习,将课堂和自我学习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1.2原创共享

资源库相关成果建立在建设团队集体原创基础上,需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相关建设标准,理念先进,内容正确,积极向上;各项建设成果应采用先进制作技术,引领教学改革创新,具示范作用,共建共享,适宜网络运行、单机运行等多种运行模式。

1.3系统实用

资源库应实施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建设内容系统完整,应用广泛、覆盖面大、突出应用,安装调整容易、操作应用简便,便于组合排列、拆解应用、检索查找、应用评价、平台管理。

1.4拓展持续

资源库应兼顾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面向应用,分步建设,边建边用,具横向拓展空间和纵向延伸通道,软件生命周期较长,兼容性好,适于持续建设。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库的建设目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应以前沿高职教学改革理念为指导,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驱动力,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通过系统设计、科学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形成一个服务师生、社会学习者、企业共享的资源平台。建设目标上要打造一个含行业发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职业信息、职业培训及资源库建设、运行、管理机制与办法等内容在内,职业教育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技术先进、功能强大、持续更新、应用学习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专业数字学习资源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并形成长效发展机制,实现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全覆盖的目标。具体目标包括:第一,提升团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第二,为本地相同或相近专业教学改革提供范例和优质资源,推动该地区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在现有国家和行业标准基础上,建立一套更具针对性、更实用的资源库建设标准,确立课程设计、资源分解、资源开发、课程组建、在线运行、在线应用、考核评价、监测指导等系列详细指标;第四,通过资源库初期和后期建设,逐渐扩大资源共建共享范围,满足更多兄弟院校需求,增进院校间交流合作;第五,为社会学习者提供专业化优质资源服务,增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为形成灵活开放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条件和保障。

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库的建设内容与建设路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应包括行业及职业信息库、专业信息库、课程资源库、素材资源库、评价资源库。依据这些设计如下建设和开发路径:秉承职业教育理念、对接职业任职标准、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通过校企、校校合作、共建共享的建设方式,搭建产业—企业—就业资源链条,建立含行业调研报告、人才需求、职业标准、就业岗位及岗位任职标准和企业资源、企业信息、就业信息、就业反馈等为依据的行业及职业信息库;以专业调研报告、专业建设标准、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的专业信息库;以课程开发流程、课程体系构建框架、课程标准、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资源(包含说课、电子教案、电子教材、试题、多媒体课件、知识点和技能点积件等)为核心课程资源库;以教学指导性资源、技术资源、媒体辅助资源、教学资源库平台为辅助,含文本类、图形(图像)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和虚拟仿真类素材等在内的素材资源库,并通过考核标准、测试习题、网络测试、职业技能鉴定试题、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等评价和监管措施来实现资源库使用效果评价和跟踪反馈。具体建设流程为:规划(一是资源目录建设规划,即进行课程教学设计、规划,并提炼课程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专家参与指导并审定资源建设目录等;二是课程素材结构规划,即规划各类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所需素材及类型,专家参与指导并审定素材结构;三是工作内容分工,即分析各类规划素材制作难易度,分解素材制作责任人或单位,制订素材制作工作计划等)—培训(一是素材制作流程培训,二是素材制作技术培训,即数字化资源类型介绍、素材脚本设计培训、文案素材制作培训、视频类及其他素材制作培训)—设计(一是素材内容设计,即素材脚本设计和填写素材脚本;二是素材表现形式设计,即修改素材脚本、设计并丰富素材和确定素材表现形式等)—制作(教师制作与相关技术人员协助制作)—修改(一是审定和完善素材内容;二是加工及美化素材资源,如素材大小、表现形式、规格、风格等)—上传平台—应用跟踪(导入用户,并跟踪各类用户应用情况)—反馈、完善。

4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库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4.1组织保障

项目主持单位应牵头组建项目团队、成立建设指导小组,集聚旅游行业、旅游企业及旅游职业院校的专家参与项目建设。为增强实力和共建共享水平,可选更多全国性旅游行业、先进旅游企业和高水平旅游职业院校或专业合作,打破区域限制,建设跨区域的项目团队。项目主持单位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在资源库建设理念、方法、技能、水平及质量保障等方面加强对团队成员指导与培训;参与建设的行业企业单位切实承担好建设应用任务,为资源库相关工作提供支持;相关旅游院校或专业建立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工作机构,把资源库建设应用工作作为推进院校或专业信息化教学重要抓手,在教师职称评聘、考核评价等方面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此外,项目负责人来自校企双方,具有一定行业社会影响力。项目建设团队成员来自校企双方,保证成员中有教育教学专家,也有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形成良好建设和开发能力。

4.2制度保障

制定项目建设、实施与管理制度,建立完整、规范的项目控制流程,制定完整项目实施进度与考核管理办法,建立良好动态更新机制,完善资金使用和监管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障制度。尤其是在知识产权方面,要确保项目单位享有资源的著作权,并保证资源内容没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参与建设个人对其原创资源享有署名权;资源库验收后,升级改进产生的资源著作权由建设单位和个人协商确定。建设单位、参建人员、运行平台应商定和签署知识产权保障协议。

4.3经费保障

项目建设单位须按相关经费和资金管理办法,分配、筹措、使用管理建设资金,合理编制执行预算,强化监督检查,全面实行绩效年度考核制,加强绩效年度评价结果应用,绩效评价结果与下一年度预算拨款挂钩。

4.4平台保障

教学资源库运行平台须有效支撑资源库“能学、辅教”功能定位,满足“使用便捷、应用有效、共建共享”应用要求,能根据专业特点和资源库个性化需求优化设计。运行平台具备资源库建设、维护、管理、教学、学习、分析等功能,体现以用户为中心服务理念,支持个性化学习个性化教学,提供平台系统性能测试报告和年度安全评估报告,全程、客观记录资源库建设和应用数据,主动对接项目监测平台,推送有关用户行为、资源建设、资源应用等运行数据,并提供对应的数据字典。

参考文献

[1]杨香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150-152.

[2]李彬,李淑君.高职旅游类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路径探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0(6):19-21.

[3]王伟红,窦全旭.旅游管理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以河南大学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29):166-167.

[4]杨帅.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共享平台建设[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83-85.

旅游资源管理范文7

【关键词】公共管理;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路径

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最为重要的分支,深受消费理念变化、居民收入增长及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等因素的影响,其产业规模得到大幅度发展,促使旅游产业成为部分地区的支柱型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乡村旅游起步晚,但是总体发展势头相对迅猛。同时,各个地区竞相发展乡村旅游后,涌现出重复开发、过度开发及盲目开发的问题,一旦完全忽略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及保护则对产业长远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甚至波及区域经济。[1]除承担社会管理职责外,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肩负着监督、引导及管理乡村旅游产业的重要职责。鉴于此,本文针对“公共管理视角下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公共管理视角下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原则分析

(一)保护性。保护性原则是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则,往往被视为资源开发的必经之路,尤其是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持续深化,乡村环境呈现持续恶化的状态,造成以古建筑及传统民俗为典型代表的乡村旅游资源濒临消失。即便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资源拯救措施,但是无法保证其总体开发效果。同时,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可划分为实体层面及虚拟层面,而贯彻保护性开发原则能寻求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间平衡。[2]此外,市场经济具有较强的盲目性,往往需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规划及控制,方可有效整合乡村旅游文化资源。

(二)总体性。以村落、建筑、饮食及民俗为典型代表的子文化是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上述子文化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彼此间存在强有力的制约关系。由此可见,开发乡村旅游文化资源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子文化间的有机联系,方可满足总体性开发的目标。[3]同时,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立足于全局发展角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方案,努力协调各个利益主体间关系,创设切实可行的参与机制及利益分配机制,贯彻落实总体性的开发原则,有助于实现合理整合利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目标。

二、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

(一)过度开发问题。目前,我国以民宿及农家乐为典型代表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渐渐丰富,说明乡村旅游开发形势良好,但是逐渐涌现出同质化开发、过度化开发及盲目化开发的问题亟待解决。部分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热潮中存在“一拥而上”的现象,尤其是极个别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寄希望于利用乡村旅游开发带动地方经济长远发展,一旦乡村旅游景点中软硬件设施不全则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4]同时,现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或开发手段相对单一,仅仅停留于售卖门票增加收入的阶段。即便部分地区以增加门票收入为核心目标,采取丰富多样的营销手段及优惠措施,但是完全忽略自然环境的承载范围,反而不利于文化资源保护。

(二)参与主体问题。各个地区在相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发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中,出现参与主体单一化的问题。例如,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为例,普遍存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缺位的问题,对于游客合法利益保护、市场开发及乡村旅游资源保护等方面工作无法充分发挥其职能及作用,甚至尚未形成主动服务意识。[5]同时,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及保护中非政府组织存在明显缺位的问题,深受专业化程度、人力及财力等因素的局限,难以实现全过程广泛参与文化资源开发的目标。此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尚未形成健全完整的利益分配机制,导致村民利益获取相对有限,严重削弱其参与积极性。

(三)品牌效应问题。乡村旅游不仅仅是开设某一两条线路,更需要创造经典的旅游品牌及旅游产品。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产业普遍存在产品精品化远远不足的问题,部分地区乡村旅游产品存在相对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尤其是其服务质量及硬件设施达不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同时,极个别乡村旅游线路设置合理性远远不足且景观建设相对滞后,无法保证游客的旅游体验。除视觉层面体验外,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化难以向游客带来其他层面的知觉体验,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停留时间,无法形成深刻全面的乡村旅游体验,造成乡村旅游品牌化严重不足的问题。此外,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过于混乱,无法形成点线面总体开发模式。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一)履行宏观职能。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消失及灭亡存在着多种原因,而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对于保护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仍存在着缺少总体包装、发展过于分散及开发形式单一等问题亟待解决,对经济效益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于未来发展中履行自身宏观调控职能,找准市场与行政部门间关系定位,不得过度干预企业具体经营行为,合理引导企业的经营领域及经营范围。此外,慎重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及倾斜政策,提前精准把控法律法规及倾斜政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搭建参与机制。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是一项周期性长且系统性强的工作过程。除履行自身宏观调控职能外,提倡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吸收多元化参与主体,对于保证文化资源开发效果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例如:以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流入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及开发领域,尤其是具体引导期间设置相应的准入门槛,充分发挥扶持政策的约束引导作用,促使大规模企业进入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领域,为企业谋求更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满足集约化发展的要求。此外,创建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管理机制,持续优化工作流程,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侧重于树立主动服务意识,融合创新理念,大幅度提升文化资源开发管理水平,并且积极吸纳各种非政府组织广泛参与文化资源开发管理流程,甚至可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等手段吸引其加入营销推广及运营策划等环节。村民作为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主要载体,不得忽略其对于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及开发的作用,充分调动其参与积极性,革新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发展模式,促使更多村民在乡村旅游中享受发展成果。例如,成立或组建乡村休闲观光农业合作社,鼓励广大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不仅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更能保证其文化开发效果。

(三)打造品牌产品。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业,利用外来游客消费带动振兴及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仍存在着品牌产品建设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集中区域优势资源,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的优势,通过扶持重点景区或旅游企业等方法,合理整合优势资源,有助于打造出品牌旅游产品或经典旅游线路。除精准规划及大力扶持外,重点开发旅游产品,促使游客于游玩期间切身体会景区所在的人文自然风光,产生娱乐、交通及饮食等多样化需求,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挖掘期间实施鼓励性政策,引导其迈向特色化或精品化的旅游产品发展道路,有利于打造出更多的优质产品。此外,灵活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设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数据库。

四、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及挖掘无法脱离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为核心的经济社会管理者参与的支持,政府部门肩负着服务、调控及管理等工作职责。同时,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形势较为严峻。因此,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贯彻落实周期性开发、整体性开发及保护性开发的理念,立足于文化资源开发的现存问题,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吸纳多元化参与主体,大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总体开发效果,达到传承保护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杜坪,刘飞.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探析——以自贡市盐文化为例[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0(3):70-73.

[2]李琳达.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略[J].乡村科技,2020(1):34.

[3]杨国强.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探究[J].文化产业,2019(9):7-8.

[4]张永爱.基于公共管理视域下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探究[J].度假旅游,2018(9):103-105.

旅游资源管理范文8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概念;内容;机制;模式创新

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是存在于旅游产业开发与管理中的一对天然矛盾,然而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介入却成功推动了其两者间闭环结构的确立。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的今天,引入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以进一步优化创新旅游管理工作模式,业已成为旅游产业再谋发展的必然之选。

1生态旅游管理概念

伴随着全球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由此,生态旅游管理应运而生。所谓生态旅游管理,即是指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前提,并以生态旅游系统作为其管理对象的一种管理活动,究其实质,其实是对生态环境因素与生物因素进行有机管理的一个过程。其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为消费者即景区游客提供满意的生态旅游产品;二是为景区环境之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而这点也是更为重要的一项任务。2生态旅游管理内容生态旅游管理是指在生态学思想指导下的景区生态旅游线路管理决策过程,旨在保护生态系统。究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制定生态旅游科学规划。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旅游管理主体需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为指导,以旅游环境承载量及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依据,制定方向目标明确的长短期结合性规划,从而更好地推动旅游景区建设与发展。(2)进行生态旅游环境评价。评价对象涉及旅游景区特色资源、景区地理环境与环境变化规律、景区开发方向与手段,以及旅游开发或可能为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等[1]。该环节是旅游管理主体在认真观察旅游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现既存问题并着力寻找解决措施的过程,旨在确保旅游景区保护成效与发展空间。(3)提供生态化游客管理与服务。旅游管理工作核心要务包括两点:一是保护生态环境;二是提升游客满意度。因此,旅游管理者需要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正确处理自身与游客间的关系,在为游客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积极引导游客树立生态保护观念并切实参与到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来,进一步提升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成效,推动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朝着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

3生态旅游管理机制

3.1环境评价机制。生态旅游管理理念指导下的旅游管理工作重点便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与人文资源。因此,构建完善的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评价机制意义重大。具体而言,需要遵循以下两点原则:(1)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为例,其中都包含与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以及管理工作相关的条例规定,皆可为景区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建设工作提供重要依据。(2)以专业人才队伍为基础。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带有鲜明的技术性与专业性特征,因此工作开展需以专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打造优秀环境评价队伍方式多元,旅游景区既可以自主培养所需人才,也可以从外部吸收有用人才,如可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其中的优质教师资源与毕业生源。

3.2环境监测机制。环境监测机制以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成效及环境评价工作开展情况作为监测对象,重点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1)合理选择监测点。在检测旅游景区环境过程中,旅游管理部门需做好科学规划并择定能够覆盖全旅游景区的监测点。(2)持续完善检测工作制度。如可以推行团队/个人负责制,首先制定季/年度任务,然后再将此任务作进一步细分并将细分后任务落实到团队/个人。(3)以会议形式汇总并分析环境监测工作重难点问题。在一个阶段的环境检测与保护工作完成之后,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召开汇报会,将此阶段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汇总到一起并进行细致分析,以更好地开展下一阶段旅游景区环境监测工作。(4)将环境检测结果作为重要工作考核指标。将环境检测结果作为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工作与评价工作重要考核指标,对提升两项工作成效具有重大意义。

4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依地区不同而特征不同,若以旅游价值与非旅游价值差异来分,主要包括以下三类:(1)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较高或非旅游资源价值较高的生态旅游资源,具体是指那些自然保护价值或文化传承价值较高的生态旅游资源,如自然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2)旅游资源价值明显高于非旅游资源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不可复制性突出,主要包括名胜古迹、山川湖泊以及森林公园等。(3)旅游资源价值高于非旅游资源价值但总体价值较低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可复制性与一定观赏性,如人工造景等。生态旅游管理理念指导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工作开展,不应采用千篇一律的开发模式,而是需要结合不同类别生态旅游资源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适配性模式,方可取得良好成效。对于发展地方旅游而言,选择正确、能够突出当地特色的旅游开发模式至关重要。针对上文所提三类生态旅游资源,本文现从政府、社会组织以及社区三个管理主体出发,深入探索各主体主导下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创新之法。

4.1政府主导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创新。(1)“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志愿者参与”管理模式。针对第一类生态旅游资源自然保护及文化传承价值较高等特点,政府宜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保护职能,单独负责这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进一步来说,其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应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作为基本原则[2]。一方面,政府确立了“国家公园”管理模式。结合旅游资源组成要素开设专门机构如自然资源保护机构、文化与文物资源保护机构等,与此同时,采用垂直管理模式落实具体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管理模式并不意味着政府享有“包办权”,在具体的旅游管理工作中,政府只是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举例来说,国家旅游局既负责为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政策指导与资金支持,同时也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以不断丰富“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政府还确立了“志愿者参与”管理模式并自觉担负起监督职责。地方国家公园管理局与当地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在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同时,依托国家公园旅游资源不断调整优化管理工作内容,征召志愿者并由其负责其中的日常景区维护工作、游客服务以及绿色环保宣传工作等,使其能够真正参与到旅游资源管理工作中。同时,地方政府还充分发挥自身监督主体作用,深入游客、志愿者及地方管理者群体收集反馈意见,有效评估景区管理者与志愿者工作情况,不断提高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公众旅游需求。(2)“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社区参与”综合性管理模式。鉴于第二类与第三类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均已较高之现实,若全赖国家财政拨款来维持其运行与管理工作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其所有的市场价值,因此,必须探索更为合理有效的资源管理模式,而“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社区参与”综合性管理模式即为一例有益尝试。第一,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利用政策引导、财政投入等宏观调控手段初步培育旅游市场,为推动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构建良好环境。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初期,政府部门需以进行招商引资和制定开发规划为己任;而到了资源开发后期,还需担负起逐步提升旅游企业与社区旅游资源管理质量水平的重要工作职责,在提供专业发展建议的同时,积极协调各方利益[3]。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监督职能,在开发项目完成后,及时切断自身与旅游资源运营主体间所存在的经济关联与依附关系。第二,旅游企业充当参与主体,可于短期内为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提供较大资金支持,并为减少亏损、增加盈利而尽量提升旅游资源管理工作效率,推高旅游资源经营运作的市场化程度。第三,社区参与构建旅游资源管理利益共同体,可在进一步推动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同时有效保护自然环境。以近年大热的“农家乐”项目为例,旅游企业若可与社区方面形成合力,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特色文化打造、旅游资源宣传、住宿餐饮服务开发、旅游纪念品销售等活动,不但可以有效提升自身旅游资源管理运营成效,还可以帮助社区居民创收并有效提高其旅游资源保护意识[4]。

4.2社会组织主导的生态旅游委托管理模式创新。生态旅游委托管理模式以社会组织为主导,以三权(所有权、经营权以及管理权)分离为主要特征,强调政府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旅游资源管理工作,各自履行其职能并进行相互制约。在这一模式下,生态旅游项目的所有权仍归国家所有,而项目的经营权却归属于企业。企业作为被委托方,可以承包、租赁等形式参与生态旅游管理工作,享有对项目的绝对领导权。与此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还可以获得政府扶持,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经营管理潜能,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推行这一模式,政府方需注重受委托企业的经营思维,并针对各个环节制定科学化限制政策,以有效避免企业借助政府权力形成市场垄断的现象发生,确保生态旅游产业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服务最优化目标[5]。

4.3社区主导的生态旅游自主管理模式创新。相较于前述各类管理模式,由社区主导的生态旅游自主管理模式更具开放性特征,主张由社区居民自主进行社区生态旅游项目管理工作,并通过满足其所需利益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其管理工作参与积极性。作为确保社区生态旅游地域性、人文性特点之关键,社区居民与社区团体的参与有利于推动社区生态旅游产业人文化发展。因此,社区居民与社区团体应当认清自身重要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生态旅游产业进入社区后可以产生的生态价值与商业价值,树立并发挥主人翁意识,积极构建社区综合管理体系,推动社区生态旅游向前发展,实现多方利益主体之共赢[6]。具体而言,当前的社区自主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1)松散型社区自主管理模式。各地方经营户自发成为或组织形成社区生态旅游项目管理主体并相对独立地进行生态旅游经营活动,如前文所提“农家乐”即为一例。该模式特点在于缺乏合作协调机制,管理效率偏低。(2)协会型社区自主管理模式。地方各经营户自愿自发形成协会,并由协会统一管理社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经营、开发以及保护工作。该模式兼有利弊:一方面,管理内容颇为丰富且管理方式相对自由;另一方面,协会所用柔性管理模式对经营户来说尚且缺乏足够的管制力度。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