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研究范例

旅游文化研究

旅游文化研究范文1

关键词:“一带一路”;旅游文化;跨文化传播;文化回归;文化休克

一、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推进,中国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传播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已经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面对这样发展形势,我们必须加强旅游文化的传播工作,尤其是旅游文化的翻译,为国际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翻译服务,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复杂的社会活动,其主要特征就是异地性。异地性是指旅游者离开自己日常生活居住的环境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获得一种新的文化体验。因此,旅游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过程产生的文化交流活动形成的是旅游文化。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指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是“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综合”[1]。旅游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一种方式,旅游文化传播是游客带着自己的文化到异域文化圈交流的过程,是典型的跨文化传播。因此,跨文化交流和传播是旅游文化的第一特质。拉氏韦尔确立了传播“5W模式”,即传播控制分析(who)、内容分析(what)、媒介分析(inwhichchannel)、受众分析(towhom)、效果分析(withwhateffect)。旅游文化传播控制分析重点研究旅游文化的传播者;旅游文化内容分析是旅游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内容以及传受双方就传播内容是如何理解的,也就是传播过程中信息编码和解码的问题,这是检验旅游文化传播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旅游文化传播媒介分析是旅游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播渠道,是旅游文化传递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媒介;旅游文化受众分析是指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旅游文化传播效果分析是指传播的效果和影响,旅游文化对接受者来说是异质文化,如何在异质文化语境中进行交流和对话,实现跨文化传播,是旅游文化传播面临的最大课题。

二、文化休克与旅游文化传播

促使旅游的文化动机就是体验异质文化,客源地的文化与目的地的文化落差越大,旅游资源越丰富,影响就越大,越能激发游客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往往吸引力也越大,由此产生的文化震惊也越大。文化震惊是指某人进入一种新文化环境时所经历的落差和冲击[2],在跨文化交流中称之为“文化冲击”“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KalveroOberg)认为文化震惊是由于失去了自己所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和符号,打破了旅游者认知心理平衡,对不熟悉的社会符号产生深度焦虑。文化震惊是旅游者所接受的文化与目的地文化不一致造成的。文化震惊对旅游者会产生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所谓正向作用是指适度的文化震惊可以给旅游者带来心理上的期待,激发他们对旅游过程感兴趣,从而能够理解旅游中所发现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而负向作用会带来跨文化交流障碍,破坏旅游者出行的本来目的。因此,只有消除或减少负向作用,或者把负向作用转向正向作用,才能使得旅游成为增长见识和阅历的有意义过程。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做好旅游文化的传播工作,充分展示本土文化特色,让游客了解目的地的文化,从而达到理解并接受目的地文化的目的,实现有效交流和传播。因此,在传播旅游文化时要充分考虑到游客的文化身份背景,尽量挖掘两者共同点,再突出推介自己的旅游文化特色,使得游客有效地适应异质文化。文化是借助符号传播,符号在传播中带有一定的意义,这种意义是文化价值,因此传播是文化的传播。语言符号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系统,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表面上看是在用符号进行交流,实质上是人类精神内容的交流,也就是符号的意义。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语言符号反映地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是民族和区域文化的代表。语言既是跨文化交流的工具,也是了解异国他乡文化的渠道。信息的编码、译码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是跨文化交际[3]。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如何处理异质文化尤为重要,在语言翻译过程中,只注重语义信息的传递而忽视文化信息,是难以反映源语的思想,从而达到有效的交流和传播的。翻译的任务不仅是解读源语符号,还需要破解源语的非语言符号——文化内涵[4]。语言转换是表层的,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本质。而翻译文化语境是译语中的社会文化,而不是文本。如在英语公示语中“名词+only”结构翻译汉语旅游警示语,语气非常委婉。如非机动车辆禁止入内(MotorVehiclesOnly);仅供紧急情况下使用(EmergencyUseOnly);游客止步、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职工停车场(StaffOn⁃ly);残疾人通道(HandicappedOnly)。以上表示“禁止、仅供、止步、为……专用”等警示语,这些紧密联系英语文化语境,采取了换位思考,译语简明扼要、表达地道,达到有效交流、功能对等的目的。与其它类型翻译相比,旅游翻译在跨文化、跨心理交际特点上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突出、更为典型、更为全面[5]。旅游翻译属于应用翻译的范畴,应用翻译或实用翻译(appliedtranslationorprag⁃matictranslation)是和文学翻译(literarytranslation)相对而言的。应用翻译是以传递文本信息为主要目的,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区别于着重传递有较强感情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从语言的用途来看,旅游英语属于“特殊用途英语”(ESP)范畴,它涵盖了除文学诗歌类语篇之外的所有体裁。旅游英语有明确的目的和服务对象,是为国际旅游者提供旅游文化信息。文化涉及范围宽广,且错综复杂,人们在理解异质文化时,总是无意识地带着自身文化的价值尺度。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从文化震惊到文化摩擦,从发生误解到喜爱对方,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文化自身的产物。误解也是一种理解,是理解的过程。人们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原有的“视阈”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对另一种文化的选择和切割。只是由于差异存在,各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一个人到新的环境中去旅游,首先需要的是客观地去看待事物,这个过程就是文化的适应过程。在异质文化里,人家未必把你当客人对待,即使当客人,其方式、态度与自己的文化也未必尽相同。

三、旅游文化翻译与传播

(一)旅游文本翻译中的文化回归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文化影响力作为软实力余义兵,等:“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文化国际传播研究••23的一部分,在海外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事实上,语言是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一大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载体都没有做好,文化也走不了多远[6]。旅游文本属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具有明显的功能和目的。主要是向旅游者提供各种旅游信息,包括相关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使游客对景点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激发旅游兴趣、促使行动。旅游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一是要求传播者有正确理解对方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能力;二是根据对方接受信息方式和自己适宜的社会角色具有正确表达的能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传播是旅游灵魂的表达。跨文化能力就是能够换位思考,充分体会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并能以开放的姿态来看待其他文化[7]。德国功能学派代表人物诺德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旅游文化翻译的目的性很明确,就是为国际游客提供语言服务,最终达到交流信息和传播文化的目的。因此译文在忠实原文基础上应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且具有可读性,为他们所接受。翻译肩负传播中外文化的历史使命,理应成为中外文化的传播者,最终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在旅游文本中,经常出现特色鲜明、有独特民族风情和文化的专有名词,如何实现文化回归,这里不能简单拼音翻译、硬译或者死译。解释性或者释义性翻译有助于补充文化信息,传递文化内涵,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这些解释和释义毫无疑问有助于游客理解景点及其内涵,从而传递景区文化信息,达到有效交流、激发游览兴趣的目的。

(二)旅游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旅游文化传播承载着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要将中国文化源源不断推向世界,同时把国际文化的精髓引入我们的生活。传播既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文化互动的过程。传播可以促进旅游地形象地位的提升,改善旅游者和目的地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旅游活动的本身就文化信息传播的过程。旅游传播的目的就是充分实现人类各民族文化成果的交流与共享,有效的旅游传播能够真实地反映当地文化,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审美需求。旅游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旨在面向目的语游客,发挥一种特定语言文化,使信息传播更为流畅、简洁、直接。著名的汉学专家霍克斯将《红楼梦》中名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译为“Manproposes,Goddisposes”,有效地传递了原文的文化信息。有效的传播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思维、价值取向等多方面的认同,这样才能了解和熟悉异质文化,促进文化交流。要与旅游者建立共识领域,保障信息渠道通畅,这是语言的传播交流中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信仰、生活制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在交流过程中要尊重文化差异,要了解旅游者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进一步扩大共识领域,促进深层次的交流和理解,进而分享文化成果,促进文明进步。

四、旅游文化传播战略

翻译活动是跨文化的传播活动,它以特有的方式促进中华文明的完善和与时俱进,调节中外文化交流中产生的文化休克。翻译对促进跨文化沟通、推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构建理解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如何完善旅游文化传播路径,是当前急切要解决的问题。

(一)跨文化旅游人才战略

加强中国国际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需要培养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突出的跨学科素质和极高的大产业觉悟的旅游宣传人才。旅游文化的翻译和传播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旅游翻译若有失精准,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会导致误解,甚至文化冲突,伤害民族自尊。从事旅游宣传实践的人员是文化传播的使者,应当受过系统跨文化、跨学科训练,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人才培养问题,而是业界的呼唤和要求。旅游外宣人员应当走向前台,承担起多元文化,和谐世界建设工程师的重任。优秀的旅游翻译人才在全国各地普遍缺乏,旅游人才的培养要立足于本土实际的翻译需求,校地、校企结合有针对性地探索高效的培养模式。

(二)旅游资源翻译语料库战略

目前,旅游翻译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原因是旅游资源的翻译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很多旅游外宣只是象征性地配一个英文,至于谁来做、做得怎么样无人监管,甚至有的是直接在线翻译,造成翻译文本良莠不齐,这是主管部门的责任。其实可以建立旅游外宣准入制度,多方审核,确保质量。还可以尝试建立旅游资源翻译语料库,提供方便有效的参考和指导,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开发的公示语翻译语料库作为旅游翻译语料库的子库充分发挥这一功能[8]。旅游涉及专业广、行业多,通过语料库建设有助于探索在特定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的翻译规范。旅游翻译语料库建设关注学术研究和翻译实践需求,为翻译研究者和翻译实践者参考、使用、共享;也有效地支持旅游文化的传播和翻译的高层次发展。只有有了高质量的翻译文本,才能确保旅游文化的有效传播。

(三)旅游文化品牌建设战略

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是多领域协同合作的结果,旅游文化品牌是向世界展现自我的名片标识。旅游文化传播的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明确传播目标。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硬环境很重要,软环境更不可忽视。旅游文化品牌建设和传播既要有行业的硬促销,还要了解目标市场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和文化倾向,充分掌握宏观、微观文化、语境因素、受众文化特点、心理状态、语言风格,以及不同文本使用的传播媒介的特点等,使得旅游文化品牌锁定目标,同时生产出受众满意的旅游外宣材料。高精准的旅游宣传和文化传播才能使中国文化走得更远。旅游外宣搞不上去,国家软实力也仅仅是一个概念[8]257。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在于旅游宣传的质与量,旅游宣传系统管理、战略管理对旅游文化品牌建设尤为重要。

五、结语

旅游文化传播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传播,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异质文化交往活动,如何更主动、更有效地进行旅游文化传播是当前的热门课题。旅游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旅游可持续性发展,促使旅游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也是地域特征和地方风土人情的结合,旅游文化在旅游形象构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形象建立应该是对旅游文化的内涵进行定位、策划和传播的过程。旅游地要打造独特的形象,就要突出自己的文化特色,“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具有经济、政治价值,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加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风采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50.

[2]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22.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孟建刚.关于翻译原则二重性的最佳关联性解释[J].中国翻译,2002(5):27—31.

[5]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59.

[6]麻争旗.译学与跨文化传播[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60—68.

[7]潘文焰.旅游文化与传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9—63.

旅游文化研究范文2

休闲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体现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美国专家弗瑞戈比提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的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张惠娣(2004)指出“休闲文化是将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指人在闲暇时间内,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构建的一种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通过渗透、融合、凝聚、熏陶、感知等多种形式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动力源泉。张祺等(2009)提出休闲文化在大多数农村尚处于自发萌芽状态,但农村休闲文化蕴涵着强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因此应重点发展农村休闲经济,其包括休闲农业、休闲旅游、休闲体育三个方面领域。吴建华(2009)认为乡村旅游文化可以分为健康的饮食文化、特色的田园文化、民俗文化及乡村市场文化。林雪涤(2013)认为农村休闲文化主要有四种类型:民俗民乐型、休闲娱乐型、农庄采摘型、主营经济型。因此,众学者认为通过各不同的休闲方式,激发并提高人的生活热情和意志,促进身心健康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休闲文化就是人们在休闲时间所创造出的休闲观念、态度、方法和休闲方式。乡村休闲旅游能够强身健体、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农村健康稳定的发展、推动农民回乡建设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都有巨大的作用。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研究还可以从主体、客体与介体的角度来分类,从主体来看,包括旅游者休闲旅游的行为文化、消费文化、参与文化等;从客体来看,旅游产品文化、企业及经营文化、生态文化等,如浙江富阳的龙门古镇孙权故里,有老街文化、厅堂文化、弄巷文化、宗祠文化、古镇庙会、砚池文化等;从介体来看,包括民俗文化等,因此,在研究休闲旅游文化过程中,尤其是浙江省,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还有城市文化的冲击、杭派文化的熏陶、浙商文化的影响等。

二、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我们的社会正从信息时代步入智慧时代,新的应用技术与新一轮技术革命使对旅游者旅游信息与文化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方式、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乡村旅游文化的体验都得以改变,因此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对于游客来说,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包括乡村的方言、着装特点、生产生活方式、老的建筑、特别的饮食、不同的节庆与礼仪、千奇百怪的禁忌等等,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是最具的潜力的旅游资源。比如浙江桐庐的环溪村,作为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坐落在著名的天山岗山麓,清澈的天子源和青源两条溪流汇合于村口,其素有“门对天子一秀峰,窗含双溪两清流”的风貌写照,作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古村落之一,拥有著名的爱莲堂、尚志堂、安澜桥、保安桥等众多古建筑。休闲旅游文化在智慧旅游时代将更深刻地影响着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而旅游文化是乡村旅游业的精髓与核心,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强大引擎,也是乡村旅游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乡村居民和旅游者也日益感受到文化要素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乡村休闲旅游的整个过程中,无时不渗透着文化因素。旅游的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没有文化介入、没有真正参与休闲旅游活动的休闲旅游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不再是乡村旅游的附属品,而是决定着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对于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可以弘扬中华传统、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

三、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宣传的重要意义

随着大众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在对乡村休闲旅游需求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潮流下,游客越来越需要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和文化服务,更多的乡村自驾、散客、个性游客将成为潜力较大的旅游市场,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相对密集型的产业,对信息查询和信息共享有着根本性的需求。智能移动客户终端的APP应用如客房预订、机票预订、线路预定已经十分普遍,随着现代无线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云技术、数据处理已经被运用到旅游产业的之中且越来越普遍,可见,信息技术是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智慧化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悉知,智慧乡村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智慧化的文化宣传不但有利于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更加方便于休闲旅游地形象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对于休闲旅游地的形象产业属性定位与价值提升有着不可低估的巨大潜力。

四、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宣传平台建设

最早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引用数字化技术在古迹保护上,使用数字化产品,包括图片、文化场景展示、3D情景体验、互动游戏等。数字化是将各种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读取的数字数据,这样一来,存储和处理数据变得既方便又容易,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管理效率。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数字化,不仅能够方便了行政管理部门对文化资源的管理利用、也方便学者们的挖掘与研究,最方便的是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本土性保护与传播。信息采集过程中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为了准确地采集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信息,必须建立本地专家团队和独立专家团队,以确保休闲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对各类乡村休闲旅游文化进行归类,包括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及介体文化。遵循保护文化原始性、科学性的原则来建立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库,同时也必须明确这些文化要素的变化规律。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宣传平台的建设,首先要体现在设施设备方面,各乡村旅游地要建设乡村基础网络工程,包括无线宽带网络工程、室内WIFI覆盖工程;架设气象、交通、信息等旅游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电子宣传牌。基次是在软件技术方面,各景区及所在乡镇、村要建设乡村休闲旅游门户网站、并开通官方微信微博平台,除传统户外宣传牌、指示牌,配以电子显示器、电子讲解平台。官网应主要展现乡村地方历史文化、休闲旅游设施文化、特色乡村景观文化、休闲饮食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信息,其中节庆活动影像资料应该注意原创性、真实性,而景区景点文化介绍视频与音频资料要注意科学性、应用性。核心是打造乡村旅游地形象口号标识并配以图文介绍。民俗活动项目和相关文化性旅游项目的内容建应建立专门的链接网站,并做到网页内容实时更新。设计开发乡村休闲旅游App应用,支持微博、微信等视频信息的共享,让游客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休闲旅游文化体验。通过引进人才、统筹规划、科学管理、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拉动文化资源信息共享。

五、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功能

(一)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休闲旅游文化保护要突出乡村特色和当地民族特色。发展智慧乡村休闲旅游,就是要协调乡村文明、城市现代文明的和谐。文化宣传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休闲旅游文化保护是是智慧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休闲旅游文化利用与共享的重要前提。休闲旅游文化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智慧乡村发展也要秉承“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的理念。使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让人类更加理解智慧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感受高质量的休闲旅游体验同时保护后代的资源。借助智慧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以保护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智慧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减少游客对文化要素的不必要的破坏。

(二)休闲旅游乡村形象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

乡村旅游地的形象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每一个乡村有其生命周期和发展阶段,旅游形象是向游客传达乡村品牌描述性和说服务性信息的高度概况,是用于向大众传递乡村信息和资源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所以对于在发展期、成熟期的乡村旅游地来说,有必要进行旅游地形象的定位和形象的传播,促进乡村旅游地得的发展。乡村旅游地形象是旅游者首先接触到的有关休闲旅游的信息,在目的地宣传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更是乡村营销活动组织过程中所离不开的中心。在旅游竞争日益激、旅游信息海量增长的今天,一个特色鲜明、意境优美、过目不忘的优秀乡村旅游形象,对乡村的休闲旅游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三)休闲旅游乡村产业属性定位与形象价值提升

旅游文化研究范文3

随着时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但旅游对社会文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地区社会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表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对当地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的保护与设计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键词】

广西地域文化元素;旅游文化品牌;研究与设计

“品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品牌属于产品,同时品牌又高于产品。站在旅游供给的角度,旅游品牌是一种与其它竞争对手相比提供了特殊“卖点”的旅游产品;而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品牌价值是通过特殊“买点”体现出来的,只有“卖点”和“买点”的契合,旅游产品才能塑造成旅游者心目中的品牌[1]。

一、广西地域文化特色

旅游文化商品是最需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品,它与普通商品的区别是增加了旅游这一特定概念[2]。广西地域文化特色的瑶族服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保持民族地方特色、保护本土文化建设,在整体社会文化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突出具有地域性瑶族服饰文化元素旅游的特色特点,满足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时代特征,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研发设计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二、广西地域文化元素在旅游文化品牌中的研究与设计

(一)广西地域服务产品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基础

建立具有地方性的旅游文化品牌,是指因旅游活动而产生并形成的各种思想、意识、艺术、建筑、文学作品等文化现象及其载体,这些都是旅游文化形成的要素。在旅游设计中,旅游服务产品类包括酒店宾馆、交通指向、文化饮食等一系列的品牌文化构建;将广西瑶族服饰元素的精华提炼到旅游文化中,形成具有系列化的地方旅游文化品牌,有效地开展旅游活动所创造的旅游服务类产品,加深本地方民族特点特色,利用本土资源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广西地域旅游产品及纪念品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

广西瑶族服饰元素在旅游产品及纪念品中的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建设,包括礼品馈赠和收集珍藏,是对旅游地特点特色文化的挖掘、创造和有效利用。因此,旅游文化建设离不开旅游地,也离不开旅游者,旅游产品及纪念品便是联系二者最好的“信物”。瑶族服饰中的造型、图案、配饰、色彩等特点及变化,彰显民族地方个性和民族气质,特别是作为旅游产品的形象推广,以特色化的民族气息和民族感染力,不仅加深现代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对旅游目的地的感情,同时游客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把对旅游地的感情和留恋展示给他人,分享其旅游快乐和精神收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族地方旅游文化品牌的宣传与推广作用,同时也对当地居民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广西地域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与创新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之所以被视为旅游文化建设,是因为它具有礼品馈赠和收集珍藏等最直接的物品价值。而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是体现地域文化内涵与特征的表现,地域文化的开发利用不是简单对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与复制,必须符合地域文化元素特征,地域文化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以广西瑶族服饰为例,结合瑶族服饰的元素进行再设计与应用,以瑶族服饰元素中的服饰造型、图纹图案、图形符号、色彩搭配等艺术特色为切入点,将瑶族服饰中具代表性的十字形、人字形、米字形、正十字栀子花形的符号与色彩,结合新时代的数码技术,通过现代视觉设计形式和创新,满足旅游者对地域文化欣赏与纪念的需求,同时获得地域居民和旅游者对广西地域文化的认同,它就是地域文化符号象征,能充分发挥好它的这种经济与社会价值。

三、结语

对广西瑶族服饰元素进行挖掘与提炼,通过新科技、新视觉等多种形式将瑶族服饰元素应用到旅游及旅游文化产品中,在形式下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感,更趋多元化,不仅民族地域文化特色能被众人所了解和认知,同时是焕发时代活力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但是广西在工业上还相对落后,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只有实现和不断完善这一目标,才能真正解决广西地区旅游开发相对滞后的问题。

作者:王倩 单位:贺州学院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志宏,陈洪波.广西特色旅游品牌化战略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4(03).

[2]黄清松.广西特色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13(04).

旅游文化研究范文4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文化;视觉传达设计

1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为了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一系列措施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发展很快,大量乡村旅游主题得到开发,设计和开发了大量的具有自然或人文的乡村旅游核心物,体现了乡村人情、民风,挖掘和传承了更多的乡土文化,将乡村传统空间格局得以延续,乡村旅游文化更加注重创意设计,对于文化创意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乡村旅游文化发展激发了人才的新需求,这也就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资源。

2乡村旅游文化发展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影响

2.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乡村旅游文化发展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未来能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适应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对于人才的新需求,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培养新知识与新技能;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帮助学生认识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加强与乡村旅游文化企业合作,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引入乡村旅游文化人才,优化视觉传达专业师资队伍。

2.2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空间更大。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要想获取高素质的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文化创意人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就是重要的人才输送渠道之一。因此,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也会给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带来很大的影响,当前社会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有了新需求,要想有效培养这样的人才,就需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朝着这个方向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以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这说明乡村旅游发展给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3乡村旅游文化发展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时期发展转型背景以及社会需求剧增但学生质量较低的严峻形势下,乡村旅游文化发展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人才有了新要求,但是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高校的视觉传达专业教学并没有与时俱进地改变教学内容,没有将课堂应用到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也没有结合乡村旅游文化项目,人才培养跟不上乡村旅游文化发展形势。同时,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主要针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于乡村旅游文化发展没有相关课程,缺乏对于乡村旅游发展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比较传统,主要还是传统的校内课堂完成所有的教学,培养的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较为欠缺,对于乡村旅游文化发展一概不知,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乡村旅游发展人才的特殊需求。

4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对策

4.1基于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人才需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乡村旅游文化发展需要大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因此,高校需要基于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人才需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知识与职业技能,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重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课程中需要增加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内容,满足乡村文化发展需求的相关高素质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4.2创新与乡村旅游文化发展企业的合作培养人才方式。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要加强与乡村旅游文化企业合作,既能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满足乡村文化发展的人才需求,同时校企双方合作可以整合资源、信息共享。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能够将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对接起来,既能让学生及时了解乡村旅游文化发展情况,又能将所学课程理论应用于顶岗工作之中,做到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岗位胜任能力。

4.3教学过程中增加乡村旅游文化项目。在乡村旅游文化发展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人才培养要紧跟时展趋势,注重培养懂得乡村旅游文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乡村旅游文化项目,既可以是校外企业提供的乡村旅游文化项目,也可以是校内教师研究的乡村旅游文化项目,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文化项目,加深学生对于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理解。旅游文化项目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的能力。

4.4开拓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与资源。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为高校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和平台,为了更好地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需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注重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不断开拓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与资源,搭建校外的人才培养基地,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平台,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综合技能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为学生将来就业具备良好的胜任能力奠定基础。

5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培养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人才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也是推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外力,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改革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平台,在新时期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要重构课程体系,创新与乡村旅游文化发展企业的合作培养人才方式,加入乡村旅游文化项目,积极开拓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与资源,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文化创意人才。

参考文献:

[1]熊强.基于乡村旅游文创产业发展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分析—以农业院校为例[J].艺术品鉴,2018(30).

旅游文化研究范文5

2012年,忠县把柑橘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建设成“橘海人家”乡村旅游景区,把建设“中国幸福橘乡”列为忠县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三峡库区作为柑橘的故乡,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都适合橘树生长,而忠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1997年,忠县柑橘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经过20多年的发展,柑橘基地果园面积有所增加,累计达到2.33万公顷,柑橘产业也成为忠县的特色效益农业和支柱性产业,促进了县城经济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忠县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工厂化柑橘脱毒容器育苗基地,保证柑橘在无病毒的环境下生长,加快了柑橘产业的发展。在柑橘文化的开发过程中,产加销研学旅的完整生态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实现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但与此同时,忠县柑橘产业的发展也面临许多实际问题,如人才资源短缺、技术不到位、品种偏少等将阻碍柑橘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二、忠县柑橘旅游文化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也称为态势分析法,S、W、O、T这4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通过对忠县柑橘旅游文化的SWOT分析,有利于制定忠县旅游业发展规划,形成发展旅游业的相关策略。

(一)优势

1.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

忠县气候属于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山地气候,具有温热寒凉、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的特点,气温能够让柑橘健康生长,雨量能够满足柑橘生长期间所需水分,无论是从气温还是从降雨量来讲,都适宜种植柑橘。忠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正处于长江沿线城镇发展轴线上,是渝东北翼和重庆主城区的重要连接枢纽,也是国家东西大通道沪蓉高速公路与长江黄金航道在上游地区的唯一交点,区位条件十分重要。优越的地理条件加快了柑橘系列产品的进出速度,为产品对外输出奠定了基础。

2.政府高度重视,先进的种植技术促进柑橘产业发展

政府强调要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要求,项目化推动生态涵养发展,加快建设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示范县,打造特色产业基地、生态品位城市、美丽幸福橘乡。目前,全国唯一的部级果树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在忠县,已申报建设国家柑橘科技园。忠县在技术得到改进后,不再只生产柑橘果品,而是建成了鲜果处理、浓缩汁、鲜冷橙汁3条生产线,形成亚洲的鲜冷橙汁生产基地。利用传统的柑橘培植技术,一棵柑橘果树从最开始的幼苗到最终的挂果需要经过8年时间,而忠县的派森百公司利用柑橘脱毒容器育苗,培养的苗木质量不仅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挂果时间也缩短至4年。忠县自发展以来,先进的种植技术成为引入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柑橘产业迅速发展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3.柑橘本身具有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首先,柑橘果实具有观赏价值。柑橘类植物资源具有鲜明的自身优势,对来自各个地方的朋友具有较强吸引力。柑橘在每个季节都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景,茂密的枝叶、四溢的花香、满树的果实,是柑橘吸引游客的一大优势。四月算是一个好时节,这时的柑橘有早中晚3种不同生长时期,可以看见有花有果的自然景观,满足赏花品果的需求。很早时候古人便对柑橘有了好评价,“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其次,柑橘果实具有实用价值。人们在旅游之余还能享受美味的柑橘、橙汁,这无疑是其他旅游业不能满足的。柑橘不但能够营造观光果园,还能作为盆栽、盆景让来自远方的人带回家自己种植,让柑橘的用途不再单一,为柑橘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巨大优势。

4.柑橘产业促进农业生态循环

以“猪-沼-果”为主的农业循环能促进生猪、沼气、柑橘产业共同发展。生猪的排泄物经过发酵成沼气,沼气用于做饭,沼渣沼液作为柑橘种植的肥料,实现了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养猪业与柑橘业有效结合,可以解决植被重建与土壤改良中缺肥的难题,直接起到防沙固土、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增强了柑橘的抗旱、抗寒和抗病能力,节约使用肥料,节约成本费用。另外,农作物“林间套种”存在相生相克的原理,忠县于2009年开始尝试将大豆种植于柑橘林下,并取得了重要成绩。豆科作物是养地植物,不会与柑橘幼苗争水,有利于橘树的健康生长与提前挂果。大豆和果园同时施肥锄草,大量节约劳动成本。农业生态循环链条的形成,给忠县柑橘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

(二)劣势

1.柑橘产品积压现象严重

全国不少地方都出现柑橘产品滞销的现象,价格低廉,让果农失去信心,给产业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对于一般商品而言,通常指望周围人的消费带来利润增长,而柑橘这一产品,忠县每家每户都有种植,不需要在市场上购买。而来这里观看百里橘海的旅游者,他们本就为了放松心情,享受大自然,不会将沉甸甸的柑橘产品带回家。一方面当地人自家种植柑橘,另一方面外地人因距离等各种因素不愿带走柑橘系列产品,造成产品积压不好卖的结果。

2.柑橘产品种类单一,带来微薄的经济利润

忠县的柑橘品种并不算多,主要有忠县哈姆林、锦橙、早金、密奈、奥林达、特罗维塔。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物价呈现上涨趋势,导致柑橘种植的成本费用增加,而柑橘本身只带来微薄的经济利润。没有利益驱动,果农不会主动管理橘园发展,种植柑橘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大多数果农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文化素质偏低,难以掌握高科技的柑橘培植技术,仅仅将柑橘种植作为副业。

3.政府部分工作人员及农民的理念意识较差

柑橘产业化本就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柑橘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更需要得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只有领导者足够重视柑橘文化的发展,才能有效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柑橘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农民会因柑橘系列产品销售渠道是否畅通、资金投入是否到位而徘徊惆怅,于是他们就将主要精力放在传统农业上,以求得暂时的收入稳定。柑橘产业作为忠县的主导产业,理应得到重视,但政府工作人员及农户并不清楚柑橘文化旅游发展将会带来怎样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重视这个主导产业的发展。

(三)机遇

1.科技进步促进了柑橘产业的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渠道趋于多元化,充分利用网络、电子商务信息等现代工具,支持加工企业开辟网络市场,实现网上销售与网上支付,节约劳动成本,让我们获得所需信息更加方便。充分利用好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不仅能为商品推广提供信息平台,还能拓宽商品的销售渠道,满足不同受众的消费需求。通过QQ、微信、微博等一切现代化工具宣传柑橘系列产品,既提高了柑橘的知名度,又能出售商品,使其在不久的将来走向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柑橘文化发展的支撑,柑橘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各个关键环节以及柑橘的病毒检查、防治都涉及技术运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柑橘产业发展的机遇,产业为柑橘技术的研究提供资金,两者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作用。

2.《半城山水满城橘》的拍摄带来了新机遇

《半城山水满城橘》这部电视连续剧是在忠县县城内的几个地方取景,由世界著名的、出生于忠县的影视明星陶红担任女主角,以忠县农民的淳朴生活和创业为主线,通过女主人公曲折坎坷的一生展开故事情节,向大家展示了忠县人的坚强与果敢。该剧从创意的理念将中国柑橘城打造为现代农业的典范,介绍忠县的“忠文化”,将柑橘产业发展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让当地人民走上了柑橘致富的发展道路。这部电视剧宣传忠县形象,推销忠县产业,拉动忠县经济发展,提高了忠县柑橘文化的知名度,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3.农业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会将需要转向内在精神方面。旅游作为人们放松的一种方式,自然受到很多人的青睐。一些传统的自然旅游资源景区和人文旅游资源景区在旅游旺季时,往往出现人满为患、人声嘈杂的现象。柑橘农业休闲旅游不同于传统的旅游方式,能让长期处在大城市的人们享受到自然宁静的乡村式生活,可以放松身心。因此农业休闲旅游受到人们的青睐,正是忠县柑橘文化旅游发展的又一机遇。

(四)威胁

1.柑橘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近年来,旅游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发展极其迅速,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受到大众的喜欢。每个地区的柑橘都有各自的特色,但大多数都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优越的乡村生态环境为基础,市场竞争和产品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为“中国柑橘城”的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同质柑橘之间的竞争本身就过于激烈,廉价的柑橘同外表光鲜的其他精品水果相比,更是难登大雅之堂。虽然柑橘产品的质量因技术不断得到提高,但是价格却随着产量提高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所以品牌知名度也未得到提升。如何解决柑橘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已经成为忠县如何规划柑橘文化未来发展,如何寻求差异化竞争,实施品牌化战略是当务之急。

2.人才资源缺失,柑橘产业发展趋缓

一方面,表现在现代科技的发展,大城市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导致大多数农村年轻人离开家乡外出务工,留下来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的劳动能力弱,而柑橘种植属于体力型农活,在柑橘成长过程中需要施肥、浇水、除虫等,成熟后需要采摘果实、搬运果实,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另一方面,表现在果树创意型管理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农村缺乏富有满腔热情的年轻人才,只有普通农户经营管理自家橘树,并不能对其实现科学管理。忠县柑橘应不断改变生产经营模式,用创新思维带动产业发展,招纳相关专业的管理人才。

三、忠县柑橘旅游文化的发展对策

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紧跟时代潮流,忠县柑橘文化必须有特色。针对忠县柑橘文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要制订对应的解决方案,将柑橘文化发展为忠县的主导文化。

(一)丰富柑橘品种,不断完善柑橘产业链

丰富柑橘品种,满足不同消费者对柑橘产品的不同需求,尝试产生新的杂交种。同时满足柑橘产品的供应,实现吸引旅游者的目标。柑橘产业链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包括“优良品种选育—苗木培育—果园基地建设—果汁加工”等过程,并以柑橘产业为基础,加大乡村旅游发展的投入,努力建成旅游景区。柑橘旅游文化依托柑橘文化的发展,是柑橘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柑橘旅游产业拓宽了忠县经济收入的来源,提升了柑橘本身具有的价值,吸引旅游者慕名而来,从而带动经济发展。人们在旅游观赏的同时能品尝到可口的柑橘,放松了旅游者疲惫的身心,丰富了闲暇生活,柑橘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柑橘产业的附加值。柑橘加工可以提高柑橘本来的价值,随着技术的进步,将柑橘消费转换为加工消费的模式,促进产品形式多样化。柑橘产业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忠县经济实力的领军产业,建立的产业基地推进了柑橘产业化经营,为果农收入、农业效益提供了基础保证。

(二)打造柑橘品牌县,不断提升忠县柑橘知名度

忠县未来将从“三个第一”来打造“中国柑橘品牌县”,加快支柱产业的发展速度,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使柑橘的生产和加工更加规模化、标准化。一是在规模上,打造柑橘第一大县。忠县可尝试每年在面积上新增果园0.33~0.53公顷,相信10年之后忠县会拥有重庆市最大的标准化柑橘果园基地,真正意义上形成“产加销研学旅”这条完整产业链。二是在技术上,打造科技第一强县。忠县的柑橘种植技术一直得到外界认可,无毒化柑橘育苗以及鲜冷橙汁加工作为柑橘产业发展的基础,研发与柑橘相关其他技术,加快忠县成为科技第一强县的进程。三是在品牌上,打造特色柑橘品牌。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根据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逐步推进柑橘品牌建设,提高忠县柑橘橙汁品牌在外界的认可度。为了将忠县建设得更加出色,第一届柑橘文化节于2008年4月在重庆市忠县隆重举办,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社会上取得良好反响后,忠县决定将柑橘节办成忠县的特色活动,每年4月“花果同树”奇异景观期间举办一次柑橘节。柑橘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是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开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文化节的开幕晚会上,精彩的文艺表演中融入了忠县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让观众从中领略了忠文化、巴文化、柑橘文化和三峡文化的真正魅力,达到提升忠县美誉度,唱响“半城山水满城橘”的目的,从而引进更多的投资人,带动当地人民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三)不断引进各类新型人才,与当地其他丰富的文化资源融合发展

时代的进步需要创新。在新的时代,各行各业都渴望人才,只有注入新鲜血液才能让陈旧的产业焕发一新。柑橘产业同样如此,只有引进新型的创意人才才能让忠县柑橘产业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面,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领头羊。忠县柑橘文化的开发要求领导人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有创意、有思想、有主见。产业发展的各个主要环节都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包括专业实验员、分析员,所需的这些人才都需要引进。可以高薪聘请具有专业基础知识的大学研究生乃至博士生到忠县指导柑橘产业发展。政府应该出资让从事柑橘产业的技术人员定期参加培训,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大量的柑橘创新型人才。

四、结语

旅游文化研究范文6

关键词:文化外宣文本翻译;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

1概述

随着中国实行“走出去”方针政策,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了外国人的关注。将中国传统文化准确简短地传递给外国友人为各界人士所关注。互联网信息时代,很多外国友人都是通过各种博物馆的官方网站进行了解。外宣的文本翻译尤为重要,不仅代表了地方文化形象也影响外国友人对博物馆的印象。本文从生态翻译角度探讨文化外宣文本的翻译,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分析其翻译中的三维转化,以小见大,为文化外宣文本的翻译做出贡献。

2文化外宣文化翻译的简介

2.1界定和特点

外宣文本翻译,主要是指将与我国相关联的信息由中文译成其他国家语言,并借助图纸印刷、电视广播报道、互联网宣将其传给国际受众。外宣文本翻译的目的开展对外传播,其翻译质量取决于国际受众的理解及认同度。(杨艳容,武恩义,2019:38)因此,外宣文本也注重准确地传递文意,尽可能让目的读者了解并理解宣传方的用意。另一方面,文化外宣文本也必须遵循目的语读者的用语习惯,由于文化上差异性,又要达到和源语文本一样的效果,必须考虑到目的语读者。文化外宣文本包括很多内容,本文主要探讨旅游文化的外宣。中文的旅游宣传使用各种修辞和语言来为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杜茜,2019:15)但在翻译成英文时,要根据英文简洁准确特点,去除些多余的修饰词和渲染。旅游外宣翻译展现中国人文地理风情,吸引国外游客,促进我国旅游业国际化发展。旅游外宣翻译难点在于旅游文本中大量的中国文化负载词和修饰语的翻译,它也是旅游外宣翻译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易新奇,2017:114)。

3旅游文化外宣文本的诸要素及其在生态翻译环境的转换

3.1生态翻译理论核心观点

生态翻译理论是胡庚申创立的。他将翻译定义“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的整体”(石春让,王静,2018:73)。因此,其中都要达到原文与译文的完美结合是不可能的。翻译的适应性原则只能是一维和多维的相互融合。翻译的“三维”包括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其中,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语言形式;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差异;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转换(胡庚申,2006)。

3.2旅游文化外宣文本的诸要素及其所处的翻译环境

旅游文化的外宣文本有着严格的创作过程。尤其是考虑中英文的用语差异和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度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环境下来考查翻译,即对不同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联系和规律。文化翻译要求译语从文化的角度再现源语所要传达意义、形式和风格(易新奇,2017:114)。这种要求并不是说译者单纯地从英语使用者考虑文本,也不是说简单地从本国文化角度考虑翻译,而是要经过反复的比较,达到译语与源语的融合。这其中包括译者,审校者,文本编辑者,和目的语读者。他们之间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是翻译的主体,又是文化外宣文本翻译的基石。

3.3旅游外宣文化文本翻译三维转化本质

旅游文本的翻译活动对于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文本不仅仅是用于社会遗产的传递,旅游文化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对动态跨文化交流之间关系的构建。(王燕芳,2019:154)文化文本的翻译力求准确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考虑多维空间中的各个因素,达到各方的协调,相互配合,加强沟通与交流,各个因素将旅游文化外宣文本翻译成为最合适有效状态。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这种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是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的(胡庚申,2011:8)。而英文则适合采取直译,文化传播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目的语读者能够准确了解文化。

3.4文化维的适应选择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译者在源语语言转换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文化系统(石春让,王静,2018:72)。文化外宣文本最重要的就是语言中文化内涵,这也是文本的精华,在翻译此类文本时,要关注不同语言文化转换,必要时应用音译加注或直译加注以实现文化维度的转化。

3.5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即在翻译中关注交际意图的适应性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石春让,王静,2018:72)。因此,译者应关注文化外宣文本背后的交际意义,我们可重点考虑交际层面,关注交际成效。

4结束语

当前,随着中国古代文明不断向外传播,西安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具有承东起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我们要重视文化外宣文本的外译,把中国的文化精华展示给世界人民。一方面,作为英语学习者要不断探索本国文化的精髓,深入分析理解本国优秀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翻译中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相互配合,使翻译作品变得符合目的语读者用语习惯,最终达到译者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杨艳蓉,武恩义.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宣文本翻译策略研究[J].名作欣赏,2019(14):38-40.

[2]杜茜.外宣文本-变译-策略对实现翻译有效性之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5):15-16.

[3]易新奇.旅游外宣文本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文化适应性原则[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26(4):114-116.

[4]石春让,王静.产品验收手册的生态翻译[J].民族翻译,2018(1):72-79.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62-67,112.

[6]胡庚申.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49-52,65.

[7]王燕芳.跨文化视域下的旅游外宣翻译研究[J].轻工科技,2019,35(4):145-146.

旅游文化研究范文7

“旅游文化”是社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逐渐被大众群众所认可,坚持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是必然趋势。结合湖湘旅游文化发展趋势,总结英国旅游产品设计特色,对本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

旅游文化;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启示

“文化元素”是许多创意设计常用的手法,借助朦胧感作为艺术表达范畴,产品设计时可以拓宽个人的主观思维,将个人已经融入文化创意展现中,也可以灵活地体现出个人思想的内在蕴涵。湖湘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要综合国外文化概念元素,吸取西方国家创意设计理念,助推本国产品设计革新与发展。

1湖湘旅游文化

旅游产品设计领域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不仅是产品研发,创意传媒、市场规划、企业经营等均会遇到不同形式的产品设计内容;这些都是系统性地产品设计过程,文化创意里也要灌输系统性思维,展现出个人主观意识的综合融入,让产品形式变得更加优越。对湖湘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及其包装设计的色彩、图案、材料等方面必须融入湖湘地域文化特色。只有挖掘湖湘文化历史。提取文化特色才能突出湖湘旅游文化产品的特色。提高湖湘旅游文化产品的作用、设计品位及市场竞争力。

2英国旅游产品设计特色

人是感性的,很多设计师都是在触景伤情时激发了设计灵感,借景抒情以表达出个人情感意识的变迁,并且在作品中逐一展现出来。创意产品设计是传统的产品设计重点放在设计、制造和保养上。英国作为西方的浪漫之都,其在旅游产品设计方面尤为重视“创意”的灵活应用,彰显出西方国度的文化特色。结合英国旅游产品设计现状,其主要特色包括:

2.1传承性

英国旅游产品设计中,除了从早期产品设计中体会文化创意外,现代产品设计开始注重个性化改造,倡导自主创新模式的普及应用,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思维意识,表达了对客观事物描述的各种看法。现代产品设计是需要创新改革的,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原则,才能显现出各种文化意识的内在含义,让作者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进行创造。

2.2系统性

英国旅游产品设计注重社会性意识变迁,主张把最新社会动态作为主观意识进行表达,进而体现出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的相互融合,表现出了社会思维与主观思维的相互统一性。任何一种产品设计都是在交替变化的,新产品设计与研发要有其系统性标准,才能适应产品设计的要求,让产品作品主题表现得更加清晰,最终提升了产品设计的艺术价值。

2.3人文性

创新是推动时展的先进动力,任何事物只有坚持创新改革,才能体现出其时代价值,才能彰显出社会变革的主流趋势。基于文化创意表达情境下,英国设计师要注重创新思维的灵活应用,在遵循客观事物规律基础上表达个人思维,让个人主观意识在产品描述中得到体现,设计出更加优越的作品。

3对湖湘旅游产品设计的骑士

现在的创意产品设计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很多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其中,产品类型分布不平衡,多数创意产品集中在饰品,小型家居用品,以及艺术品方面。未来,湖湘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要结合英国产品设计的传承性、社会性、人文性等特点,开辟出更加优越性的创意设计平台。

3.1明确文化意识

产品设计是各种文化创意描述,需要主观意识元素作为支撑,才能对客观事物产生明确的认识,写出符合客观事实的产品内容,这是现代产品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产品设计中文化创意也是设计灵感的主要来源,什么样的意识,决定着最终的设计思路,作者要肯定主观意识的应用价值。任何一种文化创意都是以主观思想表现出来的,产品设计过程也有其思维性、逻辑性,才能筑造出多个不同的作品形式,表达了个人对产品设计内容的综合认识。

3.2跟随时代变迁

现代产品设计领域逐渐倡导先进思维模式,以个人主观能动性为中心进行产品设计活动,可以很好地刺激设计者完成产品设计活动,将个人思维理念融入作品里。随着社会旅游事业快速发展,人们对产品设计的定义更加宽泛,不同时期所体现出来的设计思维也不一样。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文体产品设计范畴,其都离不开文化创意的主观表达,这是设计者主导地位的根本表现。

3.3挖掘本土特色

“本土元素”是许多大师的常用手法,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件事、某一物,都是情感的触发点,很容易被眼前事物所感触,进而对个人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恰恰是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表达,将其用文化创意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体现出来。当代产品设计具有明显的技巧性特点,采用某一种产品设计方式作为文化创意表达途径,这决定了产品设计过程要坚持文化创意的多样性组合,采用不同语句方式组合成产品设计语言环境。

4结论

产品设计源自于社会文化创意,吸取了民族在社会变革历程中的精神产物,表达了个人在产品设计者的主观变化。结合英国创意产品设计特色,湖湘旅游文化设计中要注重产品设计意境、产品蕴涵的灵活应用,这也是产品设计文化创意表达的一种方式。

作者:叶菡 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旅游文化研究范文8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符号;旅游规划

1文化自信的概念与提出

“文化自信”这一概念的提出与成熟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同志的“七一讲话”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经历了国家多位领导人的不断完善。[1]党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们一定要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2]关于文化自信的概念,国内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本文采用刘云山的观点:“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因此,文化自信就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肯定的真挚情感,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以及扬弃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旅游作为重要的文化交流途径,在规划营销等层面要特别注重推广中国和区域本土优秀文化,展示独特文化魅力,传播我国现有价值理念,助力文化自信,让文化自觉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4]

2文化符号的内涵特点

自20世纪初索绪尔(Saussure)从语言学的角度创立符号学以来,符号便越来越成为各学科关注与研究的热点。符号(symbol)的希腊语词源是symbolon,本指可以分成两片的木片或其他物件,需要拼合后才能被识别。后来,法国的保罗利科考证了这一词汇在古希腊语种的含义是“暗示”,就是某事物能够唤起或暗示另一物的意思。[5]符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指述功能、表现功能和传达功能。从文化符号角度来看,符号直接搭建起了人与文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从文化层面观察,正是人类在创造和运用符号的过程中,开辟出了一条真正属于人类自己的道路,即文化之路。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5]

3文化符号与旅游景观

旅游自然景观和文化体验产品作为人类符号的特殊存在,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随着社会现代化和人们旅游休闲方式的发展,旅游休闲以放松、缓解、怀旧等为特征,缓和、修复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种种不适,使人得以抚平复苏,并回归到现代日常生活之中。马康纳总结了体验的两个类别:原型与投射。旅游体验隶属文化体验的一种。旅游景观的打造就是旅游文化符号的客观原型再现和主观意识投射。[6]很多地方能够成为旅游目的地都是来源于游客对其空间的想象。[7]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往往现实与虚构的界限模糊,真实与想象交织并存。[8]人们到某地游览,所要看的其实就是该地一系列文化符号组合要素。[9]

4旅游规划与文化符号再现

景区设计中多通过地域文化符号的应用来实现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旅游规划开发与文化符号展示的创意结合、匠心打造,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实现文化自信大目标,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再腾飞的追赶超越目标。

4.1旅游文化符号提取

景区在规划建设之初,就需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研究资源特色,找出能被开发利用,且能产生文化体验与文化共鸣的部分。然后对文化符号进行设计、包装和充分展示,达到弘扬本土文化,构建区域文化自信的目的。

4.2旅游文化符号创新

规划的目的在于挖掘地域文化,并将地域文化元素符号化,营建具有地域性的理想景观。要充分以当地的民俗文化为依托,以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为目的,以民俗文化体验为核心,配以相应的创新产品,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融入科技发展成果和旅游规划新理念,捕捉旅游发展热点,吸收当前旅游的新玩法和超前创意对旅游体验产品进行设计。

4.3旅游文化符号应用

在旅游文化符号应用的过程中,要确保业态丰富、规划齐全,打造全方位的服务。在规划中实现文化符号在旅游产品中的创新性应用。只有实现文化符号的良好再呈现,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地居民才会因为这张新的文化名片而产生区域自信、族群自信、民族自信,从而达到建设文化自信的总发展目标。

5旅游规划中文化符号体系与文化自信建构的途径

5.1追本溯源,做好文化深挖———地域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基石

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对自由文化的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只有对自身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才能找到自信的根源和基石,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氛围氛围下的追赶超越。

5.2开放灵活,实现文化再现———地域文化自信的表现

展现方式与文化自信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展示得越充分越到位,就越能加深理解,实现文化认同,产生文化自信感。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同时可以带动其他层面的发展。

5.3他山之石,借以文化创新———地域文化自信要点在于文化创新

创新是建立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要在诸多文化符号元素中筛选出最有代表性、最具有旅游体验价值的,活化文化传承方式、变换展示手法,是文化创新及文化自信与时俱进提出的新问题。

5.4真情实意,谋求文化认同———地域文化自信实现的终极目标

差异产生美,也产生距离。在恰当的距离条件下,增强区域文化吸引力,在跨文化交际、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文化认同甚至是文化赞同,正是文化自信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1-3).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3).

[3]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4]万欣荣.从被动输入到文化自信———中外文化交流的历程及其启示[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11):60-64.

[5]龚锐.旅游人类学教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6]王林.“发髻”与地方形象:民族旅游地的文化符号建构分析———以广西黄洛瑶寨和贵州岜沙苗寨为例[J].旅游学刊,2016(5):64-71.

[7]龙胜燕.从陈忠实长篇小说创作看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渗透[J].电影评介,2011(18):96-98.

[8]张恒学.白鹿: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理想的象征———再论陈忠实的《白鹿原》[J].当代文坛,2001(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