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范例

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范文1

 

1绿道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理念   “绿道(Greenway)”理念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在巴黎、伦敦、哥本哈根等世界著名城市建设中得到良好的实践。绿道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要求,也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举措之一。近年来国内珠三角的一些大城市如广州、深圳等率先进行绿道建设,青岛、成都、台州等城市纷纷加入绿道建设的行列。绿道通常定义为线形绿色开放空间,依托河滨、溪谷、山脊、景观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设置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重要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节点,集生态保护、体育运动、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科普教育、旅游度假等为一体,供城乡居民、游客步行或骑游。   2中小型生态旅游城市绿道建设的诉求   我国的中小型生态旅游城市如广东增城、浙江仙居等,其共同特点是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本底,往往整个行政区域以丰富的景观要素,如山林、农田、溪流、景点,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系统。自然生态环境是该类型城市最为宝贵的资源,其旅游开发潜力巨大;由于经济实力和旅游动力有限,现阶段旅游景点呈散点分布状态,各景点间缺乏系统的联系。如何以保护生态系统为前提,在现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构建全域系统化的空间游憩系统,有效联系起主要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点,拓展旅游的地域范围和使用人群,是中小型生态旅游城市普遍面临的难题。随着绿道理念被广泛认识,绿道建设成为该类城市破解难题的契机。绿道是集民生、环境、生态、经济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具有生态、社会、文化、经济等主导功能。绿道建设有利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高城乡宜居性、保护文化资源等;以绿道为抓手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休闲空间建设,将对生态保护、旅游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绿道还可打造为城市的品牌,推动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助力各种旅游节庆活动,提升特色产业、营造地方特色,进一步增加城市的吸引力,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作出贡献。   3中小型生态旅游城市绿道的发展策略   针对城市的自然生态性与旅游性特征,制定相应的绿道发展策略。   3.1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生态城市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对生态破坏行为极为敏感。绿道把人的活动引入到大自然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措施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主要措施有:绿道选线尽量避开生态敏感区、与水源保护保持适当的距离;在驿站及慢行道的材料选择和建设方式上注重生态环保等。   3.2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利用良好的旅游基础,通过绿道的建设,串联重要的旅游景点,打造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留住回头客、吸引更多游客,使城市旅游的139|139中小型生态旅游城市的绿道规划设计探讨——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文:王喜勇(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510060)品牌更加响亮。策划绿道活动项目,如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绿道运动竞技,开展自行车绿道游、风光摄影、沙滩骑行、林中穿行等活动,增强绿道的活力,从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3.3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结合农村居民点、景点和果园建设驿站和配套设施,把沿线村庄打造成兴趣点和服务区;发动农民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逐步优化当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城乡文明程度。   3.4与改善城乡居住环境结合。强调休闲健身功能,把田园、山林风光引入城镇,把城镇居民带到乡村,增加城乡居民幸福感,增强城乡宜居性。   3.5鼓励市场运作。鼓励私营企业参与绿道的建设与市场运作,如分区域引进市场主体开展自行车租赁业务,可在多个节点租车、还车,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确保自行车旅游运营进入市场正轨。   4仙居县绿道规划设计的探索   4.1仙居县概况   仙居县位于浙江省台州市的西部,拥有众多秀丽的自然景观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其中神仙居风景名胜区为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皤滩古镇是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下汤文化遗址是整个浙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文化堆积层最丰富的一处古人类居住遗址。蝌蚪文、古民居、针刺无骨花灯等是仙居古代文化的代表。仙居旅游发展态势良好,2010年全年共接待游客50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4%,实现旅游总收入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近年来,“生态立县”是该县县委县政府提出“四大战略”中的首要战略。   4.2规划定位   结合仙居县的特点,将仙居县绿道定位为:建设生态宜居仙居的重要抓手,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助推剂,推动农民增收的措施,居民户外运动健身的理想场所。   4.3绿道的分级   根据绿道的使用频率、建设标准不同,将仙居绿道分为两个等级:主绿道:连接县域重要的景观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功能节点,是使用频率、可达性最高的绿道。辅绿道:以主绿道为出发点,依托景区公路、乡村道路或滨溪道路,以自行车道、登山道或城市步径的形式建设,延伸至特色景区及城乡重要的功能节点,使用频率相对较低。   4.4绿道的分类   根据所处区位和功能定位不同,仙居绿道分为四种类型:滨溪型绿道:滨溪型绿道是依托从山间流出的溪流、幔滩及湿地,通过堤岸、栈道、滨溪慢行道建立的,为居民提供观赏溪水流动、感受仙居秀丽山水的绿道。城市型绿道:城市型绿道是依托中心城区(包括开发区)的河流、道路,以改善人居环境、方便城市居民进行户外活动为主要目的的绿道。田园型绿道:田园型绿道是依托农村地区的村道、河流等,以加强城乡生态联系、满足城乡居民郊野休闲需求、促进农业休闲产业发展为主要目的的绿道。山林型绿道:山林型绿道主要依托自然山体周边,连接特色景观,可供自然科考、生态养生、野外徒步旅行和探险等,体验丰富山林野趣的绿道。#p#分页标题#e#   4.5规划结构   综合仙居的自然生态本底、人文景观资源、交通与城镇布局等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相关规划和政策分析,优化形成“一主多辅”的绿道网布局。一主:一个主脉绿道区,依托永安溪及中心城区,贯穿仙居县东西。多辅:根据绿道主题特色、区位条件,依托三个城镇组群,分成三个片区,即中心城片辅绿道、白塔片辅绿道、皤滩-横溪片辅绿道。各片区相互独立而又有所联系,形成主题鲜明的次区域绿道系统。   4.6示范段绿道的详细设计   示范段绿道将于近期建设,规划选线于仙居县景观最突出的地区,沿永安溪和十七都坑布置,全长约30公里,途经南峰山、永安溪漂流、木口湖森林公园、高迁古民居等重要的景观点。全线依托溪边现有道路改造,新建部分园路和木栈道,建设2个一级驿站、2个二级驿站、5个三级驿站。为了保护永安溪及其支流的自然生态环境,规划详细划定了绿道控制区,以林地、农田、滩地与水域等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安排绿道正常运转所需要的服务设施,控制建筑、园路及铺装场地比例。绿道控制区内严禁设置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的项目。   为发挥绿道的经济价值,规划对绿道沿线进行综合功能开发。依托沿线旅游资源,在绿道控制区以外,利用现有的村镇建设用地、荒地、废弃地,意向性地选址15处旅游服务设施用地,配置餐饮、旅游度假、购物等旅游服务设施。考虑旅游服务设施具有一定污染性,根据相关规定,旅游服务设施均应安排在溪岸100米以外;且排污设施应纳入邻近城镇的排污系统,邻近没有排污系统的必须设置单独的污水处理系统。   规划通过驿站与常规交通进行衔接,鼓励在驿站附近设置公交车站;鼓励驿站开设专用接驳巴士、三轮车等接驳常规公共交通。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和主要的道路应设置绿道驿站指路标志。保护、利用场地内现有的自然和人工植被,根据线路主题进行树种配置,形成特定植物景观风貌,注意乔、灌、地被植物之间的层次和色彩搭配及季相性变化。在风景名胜区、旅游景点和重要的绿道节点,慢行道面层可根据需要,借鉴仙居当地传统铺装样式,采用较为精致且原生态的卵石、细砂、木板、石块等材料,达到朴素、活泼的效果。   5结语   绿道在我国尚属新兴理念,国内绿道建设的案例不多,但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对旅游消费产品要求的深入,绿道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中小型生态旅游城市建设中,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给类似城市的绿道建设提供参考。

旅游规划范文2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改变,中国在旅游市场经济营销中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今不少旅游规划工作缺少对市场的研究内容,营销规划不够完善,影响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所以,本文通过对区域旅游市场营销中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探究,从而对市场营销规划提出相应的策略,建构合理的区域市场营销规划模式,从而提高区域旅游的更快发展。

关键词:

区域旅游;市场营销;规划探究

一、引言

旅游业作为中国的新型产业已经逐步提高,如今一些地区的旅游业成为了发展经济的主要来源。旅游业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而且也优化了中国社会人民的基本素质。当前旅游业的竞争激烈,中国面临着市场与竞争的双重压力,所以如今的区域旅游市场形成了营销规划不完善、理论基础不准确等要素。

二、区域旅游市场营销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区域旅游市场营销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中国区域旅游市场营销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营销理念的陈旧思想。在区域旅游市场中,开发者没有分清促销与营销的概念,没有考虑到旅游者的实际情况,形成错误的营销理念。所以为了区域旅游的长远发展,就应该形成一套完整的营销体系。从长远的发展目标上看,很多管理者和经营者并没有对市场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他们只是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从而影响了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如今中国的区域旅游越来越多,当然,受欢迎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但有的地区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特色旅游形象,不仅在地域、形象上没有改善,在文化特色的发展上也没有更好的改善。加之需求者对旅游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区域旅游的管理人员素质也越来越低[1]。由于中国的市场营销规划不够完善,致使许多旅游市场的服务水平下降,区域旅游市场模式的严重缺失。

(二)区域旅游市场营销中面临的挑战

区域旅游市场在营销中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主要表现在旅游者的消费观念、旅游业的竞争以及市场营销理念的转变。从旅游者的消费观念上看,近几年,人们追求具有个性的旅游景点,他们在选择旅游地点上更加理性。这样就加剧了旅游业之间的竞争力,所以为了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充分发挥市场营销理念的转变。注重消费者在旅游项目上的转变,进而改变旅游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使区域旅游的发展与市场相吻合,以提升旅游业之间的竞争力。

三、规划区域旅游市场营销战略

(一)规划营销战略基础

规划营销战略基础作为旅游营销战略的主体,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改善。确定发展方向,制定长远的目标是规划区域旅游市场营销战略的主要任务,主要是确定他的市场情况。根据消费者的实际情况,确定旅游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对旅游地的营销计划进行设计改造。然后确立营销任务,根据旅游地点,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使旅游地点能够在一定时间提升它在旅游业中的地位。进而制定营销目标,根据了解到的营销方向制定任务,控制旅游地的形象、把握旅游销售的利润指标,从而使营销目标更具体化[2]。最后选择营销战略,最主要的是对旅游地和旅游产品的策划,旅游市场主要的利润来源是景点变化和特色产品的变化。所以协调产品价格、销售渠道以及人为因素的营销理念,进而实现市场营销战略的调整。

(二)规划市场营销策略组合

规划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组合,要依赖很多方面的改变。比如:旅游产品、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关系营销以及服务营销从旅游产品上看,随着季节性的变化,制定不同的策略。旅游产品受周期的影响,对于刚兴起的旅游区域进行价格产品促销方式;对于正在兴起的旅游地,就要改进产品的质量,增加新功能;对于已经成熟的旅游区域,考虑到市场的竞争优势,就要加大促销产品的力度;对于即将要衰退的旅游景点,由于获取的利润低,需要放弃产品的推广,加大旅游区域的改建工作。而且受旅游品牌与新产品的影响,有效的提高了产业的文化价值。在价格策略上,它是产生效益最重要的因素。由于市场类型的不断变化,景区门票和产品的价格在不影响成本的方式上进行调整。对于分销策略,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发挥多种的营销策略,以获取旅游市场上的进步。关系营销主要是提升旅游者的数量。服务营销则主要是对旅游景区的印象作为友好的评价。

(三)规划营销总费用的预算

进行市场的营销预算,根据企业营销的管理能力以及营销目标的发展状况制定相适应的营销费用。根据旅游地的自身情况,随着销售费用的变化对营销的总费用量力支出。由于受旅游季节与旅游地的发展周期不同,对促销费用的支出做出相应的比例水平[3]。在激烈的旅游业发展上,规划营销预算还要与竞争对手的预算相同,这样不仅避免促销上引起的战争,也保证了预算在长期实践下的合理性。

(四)规划近期的市场营销计划

营销计划是旅游业日常的销售方式,保证有规律的营销计划,实现独有的特色文化。首先,根据市场上的营销规划设立营销方案,主要是设计旅游产品的不同,然后为确定目标市场选择适合的营销方法。由于前期的营销计划已经落实,在安排中远期预算上,就不要给予太确定的目标,因为促销费用一般都是以粗略的预算进行分配的。所以在营销组合战略中,把握旅游市场和目的地的促销方式,规划具体的发展目标的行为策略,从而为完成旅游的营销活动做准备。

(五)区域旅游形象规划

开展区域旅游,在制定旅游发展目标之后,需要根据自身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优势明确旅游形象。首先需要确立整体的区域形象,然后与区域中的旅游形象相互结合,制定中心城市形象,最终刻画产品形象。这样的从总体上形象定位,再到特色产品上形象定位,能够将旅游产品的形象更加具体的展现出来。例如,以栾川区域旅游形象规划为例,栾川该地山川秀美,自然风景美不胜收,因此在进行形象规划时,将其定位为“生产绿色和健康的世外山水”,这形象定位是栾川区域的远期形象目标,也是区域的整体形象。接下来,从旅游产品的总体形象上看,以其区域城市经济发展为根基,面向河南省以及其周边的休闲区域以及度假市场,将栾川的旅游形象定位为养生景区,这是该地区的近期形象规划。从更加近一点的程度上分析,栾川的旅游形象可以定义为整个城市的中心形象,包含了休闲、度假等旅游功能,形象描述为“山水园林城市、最佳度假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当旅游区域的主体形象规划好之后,可以将该区域中的特殊景点作为该地的形象。景区内的主要形象有:老君山———老子归隐地,养生文化苑;九龙山温泉———中原第一泉;龙峪湾———天然大氧吧,自然大空调;通过对旅游区域进行形象规划之后,单凭其中一项景点就能够让游客认识到该区域的景观特色。

四、结论

区域旅游市场旅游规划是发展旅游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成功的旅游景点离不开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所以在区域旅游的市场营销规划模式中,应当掌握市场的环境变化中寻找机遇,然后建立旅游市场的信息平台并提出相适应的营销计划,在促销上不断创新选择。随着时展的进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形势在不断变化,旅游规划者对旅游业的市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所以,完善中国旅游市场的营销规划,使中国的旅游业发展为世界的领先水平。

作者:Baldairova Anar 单位兰州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樊欣.区域旅游市场营销规划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旅游规划范文3

“十三五”是我区对接天府新区,融入成渝经济区的重要机遇期和关键期,我区旅游业发展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幸福资阳的总体目标和建设生态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部署,围绕全市现代服务业“15555”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安排,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重点抓好与成都、重庆的旅游区域合作,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努力把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本和产业优势,打造雁江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为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服务业中重要作用,结合“十二五”雁江旅游业发展形势,特编制“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二、“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原则

以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产业发展放到全区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中总体把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农业观光、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等乡村旅游消费热点,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提升。以创A为载体,深度挖掘“资阳人”、“三贤”、“四杰”等文化资源以及“中国长寿之乡”这一城市品牌内涵,提升雁江特色文化影响力,提高旅游产品品质,逐步开发老年、养生、工业旅游等,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向特色化、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

(一)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引导性投入力度,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发挥市场监管和引导作用,推动旅游产业加速发展;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发挥各类企业、社区组织和城乡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二)管理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

立足大旅游,放眼大产业,引进大业主,积极推进旅游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旅游主管部门组织协调、整合旅游资源和要素的能力;积极探索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开拓、跨区域旅游合作的有效途径和运作模式,在机制创新中寻求旅游业的新突破。

(三)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相结合

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实现旅游产业总量规模的持续快速扩张,稳步提高旅游产业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在总量扩张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产品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促进量与质的协调发展。

(四)经济效益与综合效益相结合

坚持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高度重视旅游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旅游业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产业、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

三、“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方法

通过访谈交流、实地考察、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旅游业发展的现状,突出“十二五”期间旅游发展取得的成效和当前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期间旅游发展的目标,从总体布局、发展重点以及保障措施三个层面提出“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进行相关规范分析,做到有的放矢。

四、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一)“十二五”旅游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旅游系统积极应对市场挑战,全区旅游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促进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十二五”期间,全区旅游业发展呈现持续、健康、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2011年—2014年接待游客904.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4.85亿元,同比增长均在25%以上。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带动了消费及相关行业发展,为促进全区对外开放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积极贡献。现有旅游景区(点)8处,其中市级5处,区级3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1处。主要旅游景区(点)关联产业快速发展,旅游饭店等服务接待单位及相关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和提升,全区现有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1家,二星级酒店4家,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8家,国际旅行社1家,国内旅行社2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3家。

2.旅游景区建设取得突破

为夯实旅游基础,“十二五”期间,切实抓好景区建设,加强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佛山橘海旅游区、花溪谷生态旅游区等项目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大乡村旅游项目扶持力度,积极整合相关项目,帮助明苑湖休闲农庄优化环境、完善设施设备和标识标牌、提升服务质量,2013年底,明苑湖休闲农庄成功创评资阳市首个部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3.旅游宣传平台进一步拓展

认真策划、包装旅游项目,制作旅游画册、主题宣传册等宣传片,积极参加国家旅游局、省旅游局、市旅游局组织和举办的各类推介活动、会展活动,在“十二五”期间,参加海峡两岸联谊会并四川旅游宣传推广活动,首次将雁江旅游资源和项目在台湾进行了宣传推介。筹备举办了雁江首届葡萄采摘节,在成渝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制作了大型旅游广告宣传牌级旅游道路标识标牌。

4.旅游信息化速度加快

完善旅游信息工作长效机制,建立政企旅游信息员队伍,落实信息工作任务和责任。完善旅游门户网站建设,旅游车公司、旅行社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旅游招商引资数据库、旅游重大项目数据库、旅游人才信息库各1个。

5.交通优势日益突出

地处四川盆地腹心浅丘,距成都仅87公里、重庆200公里,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资资路、资乐路、资仁路等干线与毗邻的省级干道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遂资眉(资遂段)高速公路已于2013年6月建成通车,特别是成渝客专2015年建成通车后,雁江到成都仅17分钟、到重庆45分钟车程,将完全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总投资超过600亿元的成都新机场落户资阳,将为我区带来临港经济的发展机遇。为对接省、市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部署,我区按照“纵连成渝,横接遂眉,区外畅通,区内循环”的总体思路,全面规划了“二纵一横一环”高速公路网络、“二纵二横”铁路网络、“二纵二横”快速通道网络,促进我区从交通节点型城市向交通枢纽型城市转变,为雁江旅游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旅游规划范文4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加快建设四大基地和城市新区,大力发展我区旅游业,根据《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结合我区实际,现制订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区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总目标,全力推进“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深入实施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成功克服了冰雪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困难和影响,取得了可喜成就。旅游业开始向观光、休闲、养生等复合型多元产品转变,向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型转变,旅游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旅游经济开始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十一五”期间,全区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9.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48.8%,旅游接待总量年均增29.9%,其中入境游客年均增长43.1%。年,旅游总人数达242.0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78亿元。全面超额完成了区“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   ——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区发展乡村旅游工作实施意见》、《区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十个一”工程实施意见》、《区旅游综合开发工程实施意见》、《区旅游特色村创建实施意见》、《区旅游综合开发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区“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区直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增加投入,从规划编制、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加大力度,旅游发展氛围浓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旅游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区积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良好机遇,强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共有8个旅游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22亿元,预计“十一五”末可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民宅清园、茶博馆建成对外开放;山庄一水半街、湖堂会所、阳光大酒店阳光阁、山庄等一批休闲酒店相继建成并对外营业;游“三个节点”79个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小镇、自驾车营地、中法合作国际乡村酒店、湖二期养生天地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实施,为我区旅游经济崛起奠定了基础。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区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旅游设施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开通了//、/灵山/蜀源旅游公路,拓宽了/、/西溪南旅游大道,实施了国道和大道拓宽改造工程,在主要交通干道及路口设置了旅游标识标牌21块,实现了景区间交通网络化。杭高速和京台高速合铜黄段相继开通,高铁站选址区并开工建设。   ——旅游行业创建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民宅、湖等景区先后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文化园、新四军军部旧址荣获国家3A级旅游景区,山庄、阳光大酒店分别获国家四星级、三星级旅游饭店称号,观光园、竹艺轩获“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殊荣,区荣获“省旅游经济强区”称号,镇、镇荣获“省最佳旅游乡镇”称号,镇获“省优秀旅游乡镇”称号。同时,创建了省星级农家乐25个、市级旅游示范村4个。   ——旅游宣传营销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对全区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精心推出了“古乡村风情一日游”、“文化两日游”和“古乡村风情自驾游”等系列精品线路,全力打造集山水风光、文化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制作了《走进》、《“”不去的记忆》旅游宣传光盘,中英文版《旅游指南》宣传册,建立了旅游网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旅游广告语征集活动,开展旅游“三进营销”活动,积极开拓旅游直通车市场并取得明显成效,旅游直通车现已达35个城市。   ——旅游商品研发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旅游商品生产加工已逐步形成了木雕、竹雕、竹编、墨、毛峰茶叶、蜂王浆产品等系列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品。拥有派雕刻研究所、竹艺轩、竹溪堂、竹编工艺厂、曹素功墨厂、、宏星、养生源等10余家旅游商品生产骨干企业,研发和生产的旅游商品已达60大类1000余个品种,商品销售产值超2亿元。旅游商品在全国、省旅游商品大赛及博览会系列活动中多次获得金奖,在旅游市场形成了一定影响。   ——文旅结合不断深化。“十一五”期间,我区通过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百佳摄影点建设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促进了古村落、古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提炼和开发了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时代生命力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以民宅“非遗”传习基地和茶博馆为代表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二、“十二五”时期旅游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旅游业已成为保增长的新兴力量,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调结构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要正确判断形势,沉着科学应对,奋力抢抓机遇。   ——从国内宏观环境看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把旅游业提高到了“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位置,这是我国旅游产业地位的历史性提升。同时,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减弱,全球经济形势趋向好转,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明显改观。#p#分页标题#e#   ——从省市经济发展看省委省政府已确定加快推进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实施建设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这为市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目前,全市正扎实推进“十大工程”、“四区建设”,加快“三条高铁”和“北站”建设,全力实施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大建设、大发展、大突破的热潮已经来临。   ——从区自身发展看在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区已被确立为中心城区,高铁站选址落户区,与周边城市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将显著接近,区的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区委、区政府全面推进旅游节点建设和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区内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存在问题   ——旅游经济总量偏低,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年我区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完成242.01万人次、9.78亿元,仅占全市的8.7%和6.1%,总量偏低。同时,旅游业发展的外向度偏低,观光产品依然占据主体地位,游客参与互动性的项目少,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国内外知名度较低,旅游品牌尚未形成。   ——旅游资源经营分散,没有形成合力,旅游经营效益低。   ——旅游企业经营水平低,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化程度低,市场拓展能力弱,产业形式单一,抗风险能力弱。   ——旅游宣传缺乏对游客有吸引力的主题,营销手段较单一。旅游景区资源与周边市场同质化,没有突显的对市场吸引力强的主题产品。   ——旅游业态停留在以景区观光为主的状态,乡村旅游局限在以餐饮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农家乐。   ——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乏力。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流动性大不稳定,不能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三、“十二五”时期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全面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富民战略的重点,促进旅游“六个转变”,不断壮大旅游经济总量,提升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带动全区第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年,全区旅游接待总量达480万人次,年均递增15%(其中:入境游客人数达22万人次,年均递增21%);旅游总收入达36亿元,年均递增20%以上(其中:旅游创汇8600万美元,年均增长25%)。乡村旅游接待量占全区旅游总量的75%。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达到7家(其中:争创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区5家);新增四星级及以上酒店5家;所有乡镇创建省最佳或优秀旅游乡镇;省星级农家乐达到50个;市级旅游示范村达到15个。把区建成要素齐全、功能基本完善、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旅游接待基地。   四、十二五时期主要任务   一、加快旅游节点和重点项目建设   1、突出抓好、、重要旅游节点建设。完善景区(点)票房、参观点、停车场、游步道、标识标牌、旅游公厕、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保障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充分挖掘的水口园林文化、的风水文化、民宅的派建筑文化、湖的山水生态文化、新四军军部的红色文化等,围绕游客需求,开发好游客能参与体验互动的旅游项目。逐步建成国内最佳风水文化体验区和湖山水生态文化体验区,国际乡村旅游示范区,乡村旅游集散中心和文化展示基地。   2、着力推进旅游综合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加快小镇、自驾车营地、湖二期养生天地、新四军军部红色旅游文化提升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国际健康产业基地、休闲度假基地、枫丹白露、西溪南古村落旅游开发、湖三期、国际乡村酒店二期等项目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认真谋划旅游项目,开展旅游项目招商,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二、组织实施“111”工程,把全区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   “111”工程即“一环一带一道”,“一环”即、灵山、蜀源、旅游环,包括景区、灵山古村落、蜀源古村落、民宅、景区、金紫祠和老街、自驾车营地、健康产业基地、枫丹白露酒店等项目,打造休闲度假基地和休闲产业集聚区。“一带”即河休闲度假带。从鸳鸯湖到文峰公园,沿河两岸景观带,以西溪南古村落旅游开发和新四军红色旅游文化提升项目为核心,打造红色旅游、商文化体验、户外休闲拓展运动基地。“一道”即绿道,通过环境营造、绿色质量提升,打造专为行人、自行车和自驾车建立的休闲旅游线道。沿景区(点)、乡村、河滨、溪谷、山脊建设人行步道、自行车道、自驾游车道、停车场、自行车和汽车租赁店、旅游商店、特色小吃店等设施及绿色小景。通过“一道”的建设,把山里乡村和山外城镇社区联结起来,把四镇三乡的生态优势转化成旅游资源优势,把景区景点、乡村、农家乐、城镇社区串联成片,把全区打造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休闲度假目的地。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深度挖掘当地特有的人文、民俗、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农村天然、质朴、绿色、清新的生态优势,以中法合作国际乡村旅游示范区和“百村千幢”工程实施为契机,以乡村自然风貌和古村落为载体,以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乡村意境为依托,以文化为核心,形成融“活动参与+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鼓励发展特色农家乐和乡村客栈,创新乡村旅游经营模式,适应不同层次游客消费需求,打造游客向往的乡村休闲度假胜地。#p#分页标题#e#   四、加快发展红色旅游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是我区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要以新四军军部旧址为核心,以河景观带为依托,通过实施新四军军部旧址红色旅游文化提升项目,以及老街、河的改造提升和休闲旅游业态打造,整合上旅游等资源,深入挖掘革命老区等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户外休闲拓展基地。   五、深化旅游整体营销   1、拓展“三进营销”。在主要客源地市场以投放社区广告、现场推广活动为主要方式“进社区”,以网络促销为主要方式“进校园”,以景区(点)、旅行社、农家乐“结对子”为主要方式“进企业”。   2、强化“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旅游营销的重要手段,鼓励旅游景区、酒店、企业办好网络,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络结算等活动,同时,与各大知名网站联合,开展网上营销,提高旅游营销成效。   3、创新“节庆营销”。与知名媒体合作,探索创新办节模式,打造“中国国际乡村旅游节”节庆品牌,以节庆促营销,举办毛峰茶文化节、茶花节、环国际自行车赛、油菜花摄影节百佳摄影点系列摄影活动、西溪南湿地婚纱摄影节、“休闲养生在”摄影大赛等系列节庆活动,鼓励各乡镇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充分利用节庆活动平台,不断扩大区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六、积极开展旅游行业创建   鼓励乡镇、村和旅游企业开展各项旅游行业创建。不断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逐步启动景区和景区争创5A以及新四军军部旧址、文化园、古村落和茶花园创4A级国家旅游景区工作。启动实施大酒店、自驾车营地、国际健康产业基地、酒店、酒店等争创四星级及以上酒店,积极争创最佳、优秀旅游乡镇以及旅游示范村和星级农家乐等。   七、加强旅游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   1、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以“百村千幢”工程实施为契机,策划打造推出文化客栈、酒吧、蜜吧、茶社、农家乐以及非遗技艺和民俗展演等旅游业态,把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提高文化旅游综合效益。   2、加强摄影与旅游的结合。加快百佳摄影点摄影台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对摄影点的培育力度,持续开展“休闲养生在”摄影比赛活动,吸引更多的摄影爱好者、艺术创作家来观光摄影体验,提升旅游人气,扩大旅游宣传,推动摄影旅游产业的发展。   3、加强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引导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发展,充分发挥田园风光的生态优势,结合农事特点,开发农事体验、瓜果采摘等游客参与互动的休闲农业旅游活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4、加强体育与旅游的结合。利用我区山区丘陵地貌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与各类自驾游、户外运动、单车俱乐部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户外拓展运动。积极引进各类知名体育品牌赛事来举办,提升知名度,促进旅游发展。   八、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鼓励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在弘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围绕市场需求,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开发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使木雕、竹雕、竹编、墨、毛峰茶及蜂产品等形成产业化,扩展旅游产业链,提升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通过举办最佳旅游纪念品、工艺品评选活动,促进旅游商品生产与旅游的结合,开发更多符合游客需求旅游纪念品、工艺品。   九、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   1、以“智慧”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我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智慧”网络平台,开展旅游营销宣传和旅游在线服务。设立旅游官方微博,建立旅游微博群,注重新媒体运用,加强与旅游知名网站的联系和链接,扩大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2、加快旅游咨询服务网络建设,在主要旅游景区(点)、酒店等旅游集散地设置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立起一个高效便捷的旅游咨询服务网络体系。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增强发展大旅游的意识   各地各部门、各旅游企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定位的认识,深化旅游业在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中心组团和城市新区中地位的认识,树立大旅游、大发展观念。把发展旅游业摆在优先位置,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全区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强化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充分调动乡镇、村、农户和企业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制订出台激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包括乡村旅游扶持奖励办法、旅游项目招商引资优惠办法、旅游营销奖励办法等,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兴办旅游业、支持旅游业发展。   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宣传营销、节庆赛事、品牌争创、旅游发展扶持奖励等,并逐年有所增加。同时,各乡镇每年也要安排相应旅游工作专项资金,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旅游项目用地的政策扶持力度,对符合区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国土部门优先报批、优先供地。强化金融支持,各金融机构要围绕旅游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3、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开展旅游咨询员、景区讲解员、酒店服务员、乡村旅游接待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四员”的整体素质,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企业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把人才培养和使用作为企业重要的经营资源来投资和开发,而不是作为成本来控制,激发旅游人才的创造力,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发展。#p#分页标题#e#   4、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加强对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督促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依法经营,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构建诚信经营服务机制。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鼓励、引导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文明、诚信、守法经营,深入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   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兴旅的工作机制,积极支持旅游业的发展,把区建成市重要的休闲观光旅游接待基地。

旅游规划范文5

 

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被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1]。生态文明从广义上理解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共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狭义角度看,生态文明与物质、政治文精神3大文明相并列第四大文明,其核心观念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其本质[2]。因此,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发展体系,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整体系统[3]。旅游业是全球公认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具有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高、资源消耗少、环境友好度高、带动效应大等诸多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4]。而另一方面,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5],旅游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资源型产业,自然人文资源和环境历来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根本,随着我国旅游业全面进入战略转型期,生态环境更是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6];同时,旅游业并非单纯的经济业态,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和谐发展是旅游业的终极建设目标,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因此,在旅游区规划阶段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具体规划实践,是确保旅游区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统一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继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义乌市城西街道旅游开发为例,探讨在生态文明视角下特色主题旅游区规划的实践操作,以期对旅游规划行业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作出有益探索和现实指导。   1规划区概况   义乌市城西街道位于义乌市域中部、义乌市区以西,东北临北苑街道,南接稠江街道,西邻上溪镇,北面与浦江县接壤,总面积60.2km2,下辖1个社区,47个行政村,总人口12.5万,其中外来人口8.5万。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4.93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97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290元,经济基础雄厚。规划区北部为低山丘陵,地形复杂多样,森林生态条件优越;南部平原区是规划中义乌西城的中心地块,规划中的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和国内物流中心均在该范围内。浙赣铁路、G60高速公路、03省道等交通主干道贯穿全境,规划区中心距义乌民航机场和铁路西站均不足3km,规划中的G60城西出口即在规划区中部,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详见图1)。规划区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两方面,其中规划区北部的望道省级森林公园是义乌市域范围内森林生态环境最优越的区块之一;而位于浦江县交界处的分水塘村则拥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望道故居,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共产党宣言》首译者、复旦大学原校长陈望道先生的出生地和《共产党宣言》首译本的诞生地;除此之外,规划区内还拥有保留完好的精美古民居、水质清纯的长堰水库、历史久远的圣寿禅寺和香积寺等旅游单体。   2规划区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2.1优势条件分析   2.1.1自然生态环境优越   规划区北部丘陵低山区是义乌市域范围内生态环境最优越的区块之一。据调查测定,北部区块森林覆盖率达84.1%;在随机选择的20个测点中,12个测点空气负离子含量达到3000个/cm3以上,低于500个/cm3的测点仅4个;溪流和水库水质均达到地表水一级标准。优越的生态环境与咫尺之外的现代商贸都市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旅游开发的坚实资源基础。   2.1.2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据调查,规划区旅游资源涵盖8大主类的全部,涉及到80余个基本类型,资源丰度属于较好水平。   2.1.3人文景观特色突出   规划区内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且不乏高品质的单体,如陈望道故居、义乌商贸文化等均属于顶级旅游资源。   2.1.4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规划区内有一望无际的平原,也有延绵起伏的丘陵,还有纵横交错的沟壑。复杂多样的地形条件为多种类型的旅游项目建设提供了优越的场地优势,为各类旅游项目的展开提供了充裕的空间。   2.1.5区域经济实力强劲   义乌市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4亿元,财政总收入77亿元。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8353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75元。坚实的地方经济不仅为旅游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充足资金,同时也为项目运行提供了稳定的潜在消费群体。   2.1.6交通和区位优势明显   如前所述,优越的交通和区位优势是项目顺利建设实施的重要保障。   2.1.7旅游开发面临重大机遇   当前,规划区开发旅游面临重大机遇。宏观层面上,低碳经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海西区战略布署、强县扩权政策等均为规划区旅游建设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而从规划区所处的义乌层面看,城西街道南部平原区已经纳入义乌市城市建设规划,区位优势在未来几年内将进一步优化;同时,当前国际国际金融危机、国内楼市紧缩、股市持续低迷等因素促使义乌雄厚的民间资本积极寻求转移投资,而投资旅游业正可以满足当前各类民间投资主体的迫切需求,雄厚的民间资本的注入,必将为城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无穷活力。   2.2劣势条件分析   2.2.1旅游发展理念相对滞后   义乌市旅游接待和旅游收入虽然已经有了较大的规模,但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各级部门和当地居民对旅游产业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浙江省其他地区,各级政府和居民虽然对旅游建设具有很高的积极性,但由于平时对旅游产业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于现代旅游业的理解相对滞后,多数还停留在传统观光旅游的层面,对于当前旅游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准备不足。如何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提升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旅游发展理念成为规划区旅游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之一。#p#分页标题#e#   2.2.2缺少高品质自然观光单体   规划区内自然景观资源虽然具有类型丰富的特点,但高品质的自然景观资源单体基本没有。这决定了城西街道旅游开发不能走传统的观光旅游线路。   2.2.3环境资源保护压力大   长偃水库是下游十余万居民的饮用水水源,却处于项目主体建设区块的下游,在其上游建设大规模休闲度假等旅游设施与水源保护形成矛盾;规划区现有植被中马尾松林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周边金华、浦江、东阳等县市均已爆发松材线虫病,区内森林安全受到威胁;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建设以及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废弃物等将不可避免地污染位于城市上游的“净土”。这些问题可能引发下游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抵制情绪,如何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成为城西街道旅游开发成败的关键所在。   3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为了确保规划方案符合市场需求,项目组对义乌市客源市场进行了相关调研。   3.1义乌市客源历史增长态势   义乌市是誉满全球的国际小商品中心,得益于此,其旅游接待规模已经名列全省前茅。分析义乌市历史数据(详见表1),从2006年开始,全市旅游接待人次始终以15%以上的速度稳步快速增长,国内游客从2006年的437.3万人次增长到2010年的810.8万人次;受地方特色影响,义乌市入境市场所占的比重较大,2010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45万人次,占游客接待总量的5.6%,该比例远远高出全省2.3%的平均水平。   3.2客源市场的地域结构   为掌握义乌市旅游客源基本情况,项目组在2011年10月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对游客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87份。根据调查数据的分析,义乌游客市场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调查结果详见表2。分析义乌市旅游客源组成现状,可将国内客源分为5种类型:省内客源游客构成了目前义乌市客源的主体;长三角客源(浙江省除外)是省外客源的主体,目前所占比例还有拓展空间,需重点拓展与巩固;华东其他省份客源,虽然距离近,但江西、湖南、湖北等游客所占比重过低,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国内其他高出游率地区客源(主要包括辽宁、北京、山东和广东等地区的游客),他们出游停留时间较长,消费高,但目前在义乌市游客群体中所占比例小;其它客源,分散在全国大部分区域,所占比极小。明显地,义乌市旅游客源市场中,除本省游客外,主要来自周边地区(泛长江三角洲)。距离较远但经济发达的地区(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或人口大省的高出游率地区客源市场尚未形成规模。此外,作为国际小商品都会,境外游客是义乌客源市场中最具特色的群体,从2010年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义乌市入境游客不仅以5.6%的比率远远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也是最具消费能力的旅游群体,同时,与地方经济模式相关,义乌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3.3客源市场的年龄结构   据调查数据统计,游客年龄以20~55岁年龄段为主,共占总数的73.8%,20岁以下的占16.9%,55岁以上的老年人则占9.3%。由此可以看出,义乌游客主要集中于青壮年上班一族,青少年占有一定比例,老年市场还有较大开发空间。   3.4客源市场职业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义乌市游客的职业构成类型多样,其中个体经营者所、企业单位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员、学生占比例差异不大,分别占16.4%、16.0%、15.8%、14.9%和14.3%,构成了游客的主体,其中又以个体经营者为最多;军人、工人、农民和离退休人员等其他人员比例相对较低,都在10%以下,合计占22.6%。   3.5客源旅游目的构成   调查结果显示,义乌游客出游目的如图2。区别于全国和浙江省客源出游目的分布结构,义乌差旅型游客比例远远大于其他地区,而消遣型游客比例则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要低,这是由义乌经济特色所决定的。由此也可看出,义乌旅游必须迎合当前以商务旅游为主的差旅型游客的消费习惯。   4规划方案   4.1规划指导思想   首先,从资源角度分析,城西街道不能走传统观光旅游单一产品线路,而必须发挥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其次,从客源角度分析,义乌商务旅游所占比重极大,构成了旅游消费的主体,因此规划区旅游的发展同样必须立足这一客源群体,相应的旅游产品功能必须能适应各种商务客源的需求;同时,步入转型期的旅游产业呈现出观光旅游者比例逐年下降,休闲度假、康体保健、商务休闲和各类特种旅游产品的吸引力逐年增加的趋势。第三,从社会现实出发,当前中国社会正面临着食品安全、公共道德、个人意志品质等多方面的公共信任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营造基于生态文明的和谐的旅游环境,开展教育类产品不仅是旅游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项目地必须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第四,从社会大众心理需求出发,当今社会经济收入提升的同时也提升了人们身心所承受的压力,各个社会角色所面临的竞争日益残酷,“回归”成了社会大众的一种奢求,这种形式下,倡导“闲”、“适”、“慢”的“逃避”式休闲理念,以“身心复健”为主要功能的休闲方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最后从旅游功能和方式看,现代游客已经不能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无论是对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参与”、“体验”已经成了游客的基本需求。基于以上分析,义乌市城西街道旅游规划的指导思想确定如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出发点,倡导和谐社会理念,立足于规划区类型丰富的本底旅游资源,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和人文景观资源优势,遵循市场和资源双重导向和保护第一原则,以商务旅游产品为龙头,大力开发康体、休闲、度假、红色旅游产品,配套建设户外运动、自然观光、生态体验等其他旅游产品,营造“闲”、“适”、“慢”的旅游主题氛围,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打造功能齐备、特色明显的全国标志性商务休闲度假旅游经济区,构建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发展的新型旅游产业经济体。#p#分页标题#e#   4.2空间结构规划   考察规划区地形和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可以发现,浙赣铁路、G60高速以及在建的杭长高铁客运专线三条交通干道将整个规划区分为南北两大风格各异的空间区块,北部区块以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为特色,整体景观格调呈现原始、静谧的特点;而南部区块则为城市建设区,以商务旅游和现代都市风貌为主要特点。两大区块的连接仅有一条至浦江县的三级县道相连接,该道路沿长堰水库西岸蜿蜒,多弯道、路面窄,难以满足南北两大区块的交通连接功能;同时,北部区块是南部区块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旅游活动的开展可能造成区域性的生态安全问题;此外,由于穿境公路沿水库岸线经过,使规划区最具旅游景观价值的水体资源——长堰水库成为“过路”的景区。因此,南北区块的交通连接和生态安全问题成为规划区旅游发展的瓶颈。经多方考虑,项目组决定打破现有空间格局,在规划中的G60城西出口与长堰水库库尾黄山坞口之间建设多用途遂道(图3)。根据地形,该遂道全长1.1km,遂道建成后,不仅破解了南北交通问题,亦可通过遂道将北部区块旅游和生活污水接入南部城市污水处理中心,并能长堰水库周边形成相对封闭的完整滨水休闲区,同时可使外部通过高速的游客不经过市区直达两大功能区块。通过建设瓶颈的破除,规划区形成了主题鲜明的空间结构:主题风格结构上,以香山岭山脊——长堰水库大坝为界,南部是以运动游乐项目和都市商贸为主的热烈风格;北部则是“闲”、“适”、“慢”的静谧空间;旅游功能结构上,南部是义乌传统的商贸、观光功能组团,北部则是特种旅游组团;旅游线路组织结构上,整个规划区设置两处接待服务中心,游客从高速出口进入旅游区可以根据各自需求选择南北两处接待服务中心并在其引导下完成相应的旅游活动(如图3)。   4.3区域布局   根据规划区旅游资源分布和开发建设条件,综合考虑城西旅游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定位,将义乌城西街道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为:“一核二心三轴六区”。具体布局如表3和图4。   5结语   义乌市城西街道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具备良好的商务旅游发展基础,同时具有优越的旅游开发建设条件,本研究尝试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出发探讨了社会、经济和生态和谐发展的旅游经济区的规划模式,强调转型期商务主题旅游区规划的生态文明理念,阐述了生态文明主导的新型主题旅游区的规划总体思路和生态空间结构的布局,以期对同类旅游区的规划提供借鉴和现实参考。

旅游规划范文6

关键词: 共生; 乡村旅游; 田园综合体

1 概述

随着乡村振兴在全国范围的普遍开展,乡村旅游进入了全民时代。许多乡村自发地开展旅游服务,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随意性较强,种类单一且重复,配套设施缺乏,特色挖掘不彻底,缺乏完善且有效的经营管理组织等[1]。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乡村的巨大价值,投资乡村旅游。然而随着商业资本强势注入,旅游产业与乡村的关联性不够,乡村沦为城市人的旅游度假胜地,其自身仍然走向没落。乡村旅游只有与乡村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才能真正地振兴乡村。本文以浙江湖州和孚镇四联村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基于四联村现有的自然景观风貌,鱼桑文化特色上,营造集生态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2 研究对象

四联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传统江南水乡特色,拥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悠久的桑蚕文化历史,它所在的和孚镇被命名为浙江省非遗主题小镇。虽然所处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四联村的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着很多挑战。该村年青人外出打工,一些房屋因无人照看而败落,桑塘文化走向没落,生态环境保护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3 设计理念

3. 1 “田园综合体”概念

发展乡村不仅需要发展旅游,同时也要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留 住 村 民。规 划 遵 循 田 园 综 合 体 的 设 计 理念,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 1898 年霍华德在《明日: 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书中提出的“田园城市”,提倡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2]。2017 年 2 月 5 日,我国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为主导,以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为前提,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地域经济综合体[3]。它体现乡村独有的美丽和活力,在提升乡村发展的同时,也为新时代的都市人打造别具一格的世外桃花源,实现居民的田园梦。

3. 2 构建田园综合体

3. 2. 1 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升级带动乡村发展

传统的水乡村落机理与现代化产业融合发展,才能真正的激活乡村。和孚镇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拥有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生态养殖模式。传统的水乡村落生产方式与现代化产业融合发展,才能真正的带动乡村发展。对这些产业进行产业升级,活化地方产业工作坊的经营模式[4]。开展桑蚕喂养、亲子采摘、观赏、垂钓等为主的体验性农业,特色民宿、餐饮等第三产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激活农村经济,构建乡村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人才环境。

3. 2. 2 新的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的回归与重构

四联村形成了人、建筑与水系和谐的聚落环境,乡土文化,生活情节,日常体验和自然资源。这些淳朴优美的自然环境、桑基鱼塘、建筑肌理,正是乡村最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因而规划设计时应最大程度的保留乡村原有聚落肌理和自然环境。利用四联村现有的丰富河道、池塘等自然水系,重构水乡聚落景观,梳理依河而建的民居,整理水系周边的交流体验空间。新的生态环境既能切实改善村落的环境,提高村民居住的舒适性,同时也能让游客感受江南水乡的魅力,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

3. 2. 3 新的生活方式———切实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新生活方式意味着民居条件、公共设施、劳作方式的改善。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拆除危房,打造整齐、漂亮的宜居家园,切实提升乡村居住品质; 增加公共设施,改善规划和修缮现有道路体系,增设路灯,改善广场、绿地等外部公共空间,增加适当的娱乐场所,使村庄更有活力。既能满足村民改善生活品质的需求,同时让游客体验乡村的风水,享受新田园生活。

4 规划设计实践规划

遵循田园综合体的设计理念,以发展旅游为契机,带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共生发展。在保护现有乡村聚落肌理的基础上,加强四联村的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建设,培育淳朴民风、文明乡风,让村庄进一步焕发出乡土之美,激发村民的认同感。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通过农业 +文旅的综合发展模式,打造融合自然生态的度假产品的组合,以多样的业态规划形成旅游度假目的[5]。

4. 1 功能组织规划

探讨以新的生产方式、生态环境、生活方式,构建四联村产业、自然与人和谐联动的共生关系( 见图 1) 。通过梳理现有建筑和环境,形成七大功能板块: 建筑保存区、村民安置区、服务接待区、民宿体验区、有机鱼塘园区、蚕桑农旅体验区和养生休闲度假区。让游客既可以观赏村中自然的生态景观,又能感受宁静质朴的田园生活; 村民能够拥有美好的环境,愉快地从事农事和服务活动。

4. 2 道路规划

四联村内原有道路体系不清晰,等级不明确且路面泥泞,不利于通行。重新规划后,分为两大系统。一个对外的机动系统,一个对内的慢行系统。对外的机动系统分三个等级: 主干道对外为 12 m,主要供大型机动车行驶; 次干道在基地内成环为 7 m,支路衍生成网状,主要供小型机动车行驶; 支路为 2 m,主要供电瓶车骑行和游客村民步行。对内的慢行系统中,游客通过电动车、步行等方式,串联七大功能板块。

4. 3 生态景观规划

在生态自然景观规划中,通过保护、重塑等设计手法,对村落的景观进行梳理重整。维护村落现有的建筑布局、水系、植物等自然景观风貌的原生态性,结合产业发展以及村民生活、游客休闲旅游等功能,打造特色的景观节点,为当地村民和游客营造舒适的景观环境。重点利用当地的运河景观,营造水绕村庄、村在溪边、田在村中的自然生态环境[6]。

4. 4 旅游活动策划

在四联村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中,依托乡村的鱼桑文化、水乡特色以及非遗主题,旅游项目考虑以下几种模式:1) 观光型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运河水系,梳理沿河景观,发展游船等观光体验。让游客充分体验江南水乡的特色。开展迷宫林,摄影,展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等活动,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为旅游者提供见识农业生产和欣赏田园风光的机会[7]。2) 休闲娱乐型模式。发展民宿进行度假休闲、漫步休憩、健身娱乐等活动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如亲子农家乐,非遗体验班,暑期夏令营等活动。3) 乡村体验型模式。结合现有的桑蚕鱼塘特色,设计让游客亲身参与各种各样的农耕活动,如垂钓,捕鱼,农事体验,生态采摘等活动。使游客可以体验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另一种方式,使人感受自然、回归自然,同时也引导四联村经济、社会、环境得以健康、持续地发展。

5 结语

旅游规划范文7

关键词:茶文化视野;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建设;科学开发;旅游产业化

客观地看,旅游业所具有的影响,不仅是满足社会发展的产业体系,同时也对多元产业发展和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旅游业中所包含的元素,以及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影响力,都有着重要展现。当然,对于整个乡村旅游活动的经营发展来说,良好的景观规划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1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认知

事实上,如果我们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成熟分析之后,我们不难看到正是茶文化体系内所包含的诸多元素造就了茶文化的应用价值。可以说,无论是茶文化中的物质景观,还是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展现,在当前能够作为旅游活动开发的重要所在。围绕茶文化实施旅游活动开发的方向极为众多,而可以利用的元素也是全面的,因此,除了系统化的文化应用外,文化也成为当前我们实施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所在。茶文化是一种心态理解和认知,其中所向我们具体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元素,更重要的是其长期以来的精神认知为我们更好的利用茶文化提供了重要视角。当然,在当前社会大众日益注重健康养生的重要时代背景下,旅游与生态、文化等诸多元素的系统化结合,已经成为当前人们消费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背景下,乡村旅游就“异军突起”,成为时展的新焦点。

2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与方向理解

从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的具体趋势看,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发展形态,也就是文化与旅游活动开发相结合,进而开发内涵和市场关注度极高的综合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因此,在全新的旅游产业机制中,我们看到茶文化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代表内涵。当然,现阶段人们对旅游活动的实施认知更加理性和成熟,人们渴望贴近自然,拥抱自然,感受到最真实的生活,而这就对乡村旅游的具体经营开发提出了较高诉求。如何实现整个乡村旅游经营建设的理想效果,其需要的不仅仅是我们对其旅游资源和开发背景形成突出认知,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做好科学规划,通过选择合适的元素内容,从而赋予乡村旅游活动中更为独立、新鲜的元素,进而提升整个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最大价值。我们看到在乡村旅游中,其景观活动更多是以农业元素为基础和前提的景观综合项目,其包含了景观行为,乃至独有乡村文化的景观项目,其中既有着乡村文化的生态理念,也有着良好的田园风光。结合乡村旅游的经营特点看,旅游景观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其中更多是以乡村和社会自然生态,乃至具体的乡村人文为基础,通过合理设计和科学开发,从而具体营造品质高、对游客充满吸引力和美好向往的优美乡村环境及生态空间。而做好景观规划设计活动时,必须注重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乃至具体的生态属性等多种功能充分融入和集中诠释。当然,在人文景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合理规划,尤其是结合具体的村落布局来设计景观,其既要充分体现本地区的具体风格,同时也要考虑各种自然因素等等,确保实现景观的生态化展现。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今天,人们急躁的开发心态让乡土气息破坏殆尽,而传统的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很难有效满足整个地区的开发。因此,在当前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建设时,要借鉴茶文化的生态理念和人文气息,从本质上弄清景观设计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合理发展。

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建设的实施价值

对于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来说,无论是任何一种旅游业态,其在具体经营时,都必须将科学规划放在首要位置。良好的旅游景观规划是基础,也是科学利用多种旅游资源的重要所在。杂乱无章的旅游规划建设,其势必影响其整个旅游产业的经营发展。同时,就当前整个旅游产业的全面运营来说,整个旅游行业的竞争压力也更加突出。所以,想要适应消费者的具体诉求,就必须结合整体实际,优化旅游元素的综合应用,通过集中诠释乡村旅游的发展动态及方向,从而实现科学规划与科学建设的最大价值。事实上,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建设时,其有着区别与其他旅游资源的独特点,而这也是该资源在具体开发时的重要优势。我们必须看到每个地区都有着属于自身特色的乡村景观元素,在这一景观元素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地域特色。当然,乡村景观主要分为自然景观和社会景观两种。从自然景观角度看,整个设计活动开展的最终目标在于追求景观的多样化和完整特性,尤其是要打造适宜、自然的生活环境,在充分尊重地域特点的前提下,生动形象的展现其原有的精神面貌。而从人文角度来看,则要充分注重深度乡村文化,并且对该地区文化的本质进行挖掘和改造,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系统化的开发体系和利用机制,进而提升整个景观活动的品味及内涵,从而推动整个人文景观的价值提升。

4融入茶文化理念科学开展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建设的具体思路

茶文化内涵丰富、元素多样,从茶文化体系的层次性看,其具备了服务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建设的价值。当然,我们在具体认知该问题时,应该注重从多个视角出发,通过丰富认知和成熟认知,从而实现茶文化理念对整个规划建设活动的理想效果。首先,茶文化体系中,本身有着能够被开发为旅游活动的资源,同时其与乡村旅游景观的具体规划建设中,有着颇多关联和一致性。从基础环境看,茶产业大多是山清水秀的乡村地区,生态环境没有破坏,正是乡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前提。事实上,茶叶与乡村旅游的结合,不仅深化开发形态,也赋予了其中更为深厚的内容。可以说,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如果能够对具体阐述的生态和文化理念进行融合,其实现的价值将是突出全面的。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其不仅有效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品质,也大大丰富了乡村旅游的项目内容。对于茶文化来说,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形态,这些元素有利于我们更好应用茶文化。文化是提升旅游品质的基础,文化不仅是底蕴,更是提升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其中的关键所在。其次,茶文化体系的客观理性、生态人文都是当前旅游景观规划活动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茶文化作为一种综合性元素,无论是理念,还是其中传递的产业要素,最终都要通过具体的载体来展现。因此,衡量乡村旅游开发效果的关键和重点,都在于是否科学、规律的实施了规划活动。当前社会大众对旅游活动的参与报以极大热情,而这就催生了大量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产业开发和地域开发,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少部分地区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身的发展资源,大多数地区在进行旅游景观规划活动时,更多只是盲目开发,这不仅破坏了整个乡村旅游活动的市场环境,同时也让其旅游活动的内涵无法得以保障。最后,茶文化体系是一种发展性思维,其中裁长补短,包罗万象的形成背景也使得我们对当前整个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活动的具体实施有了全新理解与认知,尤其是形成了更为成熟而清晰的认知。乡村旅游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活动时,必须站在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要有超前意识,尤其是要突出认识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整个乡村旅游活动的发展方向,只有提升设计者的超前思维,才能确保整个景观规划活动取得理想实效。

5结语

当然,关于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发与规划建设,我们目前仍然处于探索期,并没有形成可参考的范式,但是,从茶文化体系的长久生命力中,我们看到,如果乡村旅游想要实现其全面发展,就必须充分注重从消费者诉求出发,及时根据游客的满意度和关注度调整自身运营商为,同时也要注重对自身资源禀赋的合理应用,不超前,也不滞后。当然,在整个乡村旅游活动开发进程中,也要充分注重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宪玉.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社区归属感的关系研究———以浙江安吉乡村旅游地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19-122.

[2]范春,李斌.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天龙屯堡“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25-126.

旅游规划范文8

1、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科学化是休闲农业的核心,商品化是休闲农业的特征,集约化是休闲农业的方向,产业化是休闲农业的目标。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要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第一位,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农民通过经营休闲农业实现生活富裕,同时促进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2、能创造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休闲农园将一产业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从住宿、餐饮、服务业等方面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链。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休闲农园的出现能够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民共同富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3、有利于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开发观光、休闲、体验等产品,促进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加工销售,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同时休闲农业发展筹集到的资金能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休闲农园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景区和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旅游景区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节假日休闲娱乐消费逐渐成为新的消费时尚,既增加了消费群体的数量,刺激了居民的消费,也促进了休闲农园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在农业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目前休闲农园规划与建设的许多问题。

1、开发模式雷同,缺乏特色

全国的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性明显,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目前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尚不多见,而且同一区域内的观光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常常出现雷同,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另有不少园区只注重道路、温室、操作间的美观,其内部种植的作物仍是普通品种,科技含量不高。另外,观赏性蔬菜园、花卉园、科普教育基地等开发较少,耕作、栽培、植树以及小型农业科研实验等农事活动的开发不够,导致其旅游特色难以体现。

2、基础设施

建设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全,服务水平不高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可进入性差,容易造成旅游旺季的交通堵塞,浪费游客的时间,影响游人的心境;进入休闲农园的旅游线路不多,公交车的性能比较落后,在道路曲折的地段会引起游客的不适;进入休闲农园的道路标识系统不完善,园区的指示系统和宣传栏等不完整,影响游客进行休闲活动;休闲农园的服务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素质低,服务水平不高;更有甚者,个别农园园主追求短期效益,不做长远规划,坑骗游客。所有这些,使得许多休闲农园没有稳定的客源,很难引发游客再次旅游消费的热情。

3、没有形成产业链,产业发展单一

各地的农业休闲园虽然都有特色水果、观光蔬菜、特种养殖基地,以及一些科普教育基地,但尚未建立较好的产业支撑。我国的休闲农园仍处于低层次开发,以生产和观光功能等为主,对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园区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体验性项目的开发不够独具匠心,没有把地方的资源和文化特色融入进休闲农业活动中,没有形成产品系统。

4、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

我国的许多休闲农园都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园区建设开发时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进行战略定位和合理布局,在建设完成时没有注重园区的经营管理,在宣传策划、人才培养上面没有下功夫,管理水平较低,没法满足园区长远发展的需要。

三、休闲农园规划建设的措施建议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以绿色、低碳、安全等理念为基础,这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最大特点所在,一些成功的园区或景区在园区开发之初就非常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且在后续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绿色、环保等理念也始终贯穿其中;在园区或景区建设之前,为了防止重复建设,要对园区或景区进行科学规划,规划定位和规划目标要准确;提倡节约、环保等理念,避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1、规划先行,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按照“总局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一管理”的工作方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性的开发,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体现民俗特色,连线成片地推动主题型、景区化的休闲农园建设,以形成集群效应。

2、生态立园,服务领先,品牌经营保护园区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和怡人的农村生活环境;对农业生产的过程要严格控制,以名优、安全、绿色为特色,使园区成为真正的绿色农园。加强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开拓市场,打造专属品牌,使园区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综合性休闲农园和优质旅游胜地。

3、注重产业功能,农旅协同要把农业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结合起来,发挥农业、旅游产业协同效应,坚持朝特色化、精品化和都市化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定位、项目策划时要注重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合理搭配,了解农作物和果树的生态特性,不断满足和开发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需求,引导当地农民向第三产业靠拢,从而获得农业和旅游协同发展的双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