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题研究范例6篇

旅游专题研究

旅游专题研究范文1

关键词:旅游管理;主要问题;校企合作

一、贵港旅游业发展的背景

近几年来,贵港市旅游工作紧紧围绕广西旅游业的发展的总体规划关于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目标,旅游产业获得较快发展。2008年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50.1万人次,同比增长12.5%;实现旅游总收入16.82亿元,同比增长30%。旅游业已成为贵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和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人才的培养与行业的要求仍有一段较大的差距,专业建设仍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仍没有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设置主体结构,多门课程有机结构改革较少,课程重级优化少,用行业的话来说,就是课程“多、全、散”没有形成和突现专业职业教育特色。

(二)实践教学的缺陷:关键是实践教学设施不完善

现没有建立好专业课程的实训室,只有一个模拟教学教室,空间小、设施大大的不齐全、功能不健全,不能满足实训的需要,也达不到实训的效果。作为专业的教师,建议建立的实训室和教室连为一体,教室既像客房和餐厅,客房和餐厅也像教室。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实践操作的指导者,学生在这里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融为一体,“教、学、做”在这里得到高度的统一,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与学的真正结合。

三、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思想

依托贵港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突出贵港旅游文化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首先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积极探索适合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学生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等5种职业素质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5种职业能力的培养。

2.以生产性实训为载体,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一步完善我院对本专业新设置的“1.5+1+0.5”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第一个“1.5”是指学生第一、二、三学期在学校用1年半的时间学习课本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第二个“1”是学生第四、五学期安排到企业用1年时间进行基础及岗位技能训练;第三个“0.5”是学生第六学期和企业之间有一个双向选择的权利,愿意留在企业的,可以签订企业的正式合同;也可以选择自由自主的选择服务其他企业。如此的专业设置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充分开展授课、实训、顶岗实习的实地演练,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打破传统的课堂上说教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其一,在进行酒店方面学习时将学生带入酒店工作岗位现场参观、讲授;导游知识方面的学习时,带领学生进入到景点景区,进行实地的讲解,从方法到技巧的运用进行实地的演练,从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认识;其二,聘请行业专业人士来院讲课,以弥补专业教师实际经验不足的缺陷,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改革

(1)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一是讲授的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 ,贯穿到讲课内容之中,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真正能与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接轨。二是在开展实践教学时, 校内实践环节强调仿真性,从场所布置、设施设备、实操着装、职业语言、操作流程、时间控制等方面都要尽量模仿行业和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受到职业气氛的熏陶和感染,增强其职业适应性。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采用从课堂到实训室、从校内到校外、从模拟到仿真到顶岗实战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形式,达到既培养操作技能,又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专业建设与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与结构的构建,还涉及到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在专业改革中,我们要始终围绕“社会需求是办学方向,企业满意是教学质量”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叶智美.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的新模式[J].《江西教育》,2005(17).

旅游专题研究范文2

目前国内旅游企业所招聘的旅游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对新入职的大学生仍需要在教育培训上花费巨大代价;此外,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后由于各种原因而选择离职或进入其他行业,促使旅游企业的大学生员工流动率较高。大量旅游专业毕业生非本行业就业,对学生而言,是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浪费;对高校而言,是教育资源的损耗;对旅游企业而言,增加了技术培训成本;对社会而言,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此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目前国内高校旅游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需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现有旅游行业需求之间的严重失衡。

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原因分析

(一)国内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教育上普遍存在定位“过高”的问题,而旅游业是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行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眼高手低,不愿从事基层的服务工作。

(二)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

国内较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是“以教师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实践操作能力差,能力并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三)高校旅游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部分都隶属于管理类或经济类的二级学科,专业教师大多数都来自于经济、管理、外语等专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基础及实践操作能力都相对薄弱,而在实践教学方面,大部分高校缺乏旅游专业的各类模拟实验室,致使教学活动脱离实际,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学人才严重不足,这些教学资源配置直接导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从而大幅度降低学生的行业竞争力。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研究

(一)科学定位培养目标,突出办学特色

高校应根据学校生源特点、专业特长进行专业设置,增加特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专业任课教师必须深入旅游企业一线实践,了解不同岗位对所需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融合;同时,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历届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收集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内容、对企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相关建议及各类反馈信息,并以此为基础,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设计,特别是针对社会紧缺岗位设置的特色课程,课程设置上应重视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结合,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和实际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增强学生特殊技能培训,在就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加大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首先需要在校内建立各类专业模拟实验室,通过场景模拟、多媒体设备将理论知识与学生动手能力相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强调强调专业知识的扎实性,同时又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突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其次,大力开拓校外实践基地。选择能够代表学校所在区域旅游行业水平先进的经营实体,建立与学生专业方向一致的实践基地,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了解旅游企业的具体运作过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目的性;

(三)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开拓订单式培养方案

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是学校创新培养高效人才模式的需要。开拓定向培养方案,不但能提前指引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还能将企业的实践培训课程在学校期间完成,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再次培训的时间。加强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校内加大使用专业实验室授课的同时优化校外实践教学环境,构建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如定期举办专家讲座,邀请行业内管理人员走进校园进行讲座,此外,通过与旅游企业确定订单式培养计划,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提供更多行业知识的同时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培养职业精神

1、学校应鼓励教师继续进修,鼓励现有的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知名旅游院校进修或进入旅游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培训,积累他们所教授学科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

旅游专题研究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游类专业;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81-02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是完成实训教学的重要基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创办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既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实训建设的主导方向。

一、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实训基地概述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过程中实施训练的场所,具有学生受训所需的软、硬件要素,即技术方面、人员与设备的支持。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的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需要。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技能操作训练的场所,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综合素质。校内实训基地必须具备培训受训者职业技术能力的功能、社会和研发功能。校外实训基地须具备培训受训者综合职业能力的功能、预就业功能、产学研合作功能、信息反馈功能以及参与教学方案设计功能。

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类专业在教学中必须依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立足于地方经济、行业发展和学生技能培养,提出以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思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实训基地不仅是培养技能的平台,也是培养良好品质的场所。在参加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实训基地也应成为培养学生们创业精神和提高职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训练场。

二、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导向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政府在宏观上还没有建立权威、完善的高职实训基地的建立准则和管理制度,在宏观上进行的调控还远远不够。企业在接收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学生参加实训时,必然会消耗一定的企业生产资源及原材料,提供实训期间相应的实训管理及安全保障措施,这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益。在这方面,政府并没有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基地建设专项补贴,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校外基地建设合作的协调机构来负责监督和推行校企合作。此外,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上,国家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各个省市在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中职责不明确,事实上许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不足。

(二)实训基地的师资能力较弱

高等职业教育是要求专业教师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还要掌握专业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目前,我国尚没有培养高职院校教师的师范院校,多数从事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教师均来自非师范院校,实训教师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企业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导致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明显滞后于教育的发展。同时,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学生也陷入了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理论知识比不过本科生,实际操作能力赶不上中专技校的学生的困境。

(三)教学中实训室、实训设备利用率不高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实训基地还远没有达到开放型实训室的目标。一方面,实训室开放时间有限,校内实训场所容量小,实训室的利用率偏低;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缺乏专项基金,随着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多,设备的投入赶不上学生人数的增加。这些原因造成了学校实训基地无法向开放型实训基地和共享型实训基地类型转变。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训教师在岗期间,多数都是研究型的教师,很多实训教师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没有实践经验。

(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

目前,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企业仍是少数,尚未形成普遍参与的浓厚氛围。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已蔚然成风。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同高职院校在建立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合作方面还没有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企业并没有有机的融入高职人才培养中,大多停留在一时一事的合作上,多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此之外,企业参与层次总体不高。

三、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实训教学管理

为了规范实训教学,保证实训的顺利展开,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实践技能就必须加强对于实训教学的管理。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打破旅游专业在设备配置上和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上各自为政的局面,按专业群的理念综合考虑各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对实训室进行优化调整,抓好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的整体构建。同时,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对于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应给与相应的基地建设专项补贴,并建立协调机构共同推行校企合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水平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想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必须建立一支机构合理、数量相当,既能讲授理论课程,又能指导实训教学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院应多派中青年教师进入相关的行业的各个部门兼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学生外出学习时,学校要多指派中青年教师带队实习,在旅行社和酒店兼职,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的运作,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把行业中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出现的问题带进课堂,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三)加强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保障支持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集生产、服务和管理于一体的实用人才。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坚持以市场的用人需求为导向,面向生产、服务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始终坚持面向区域经济的主战场,力求将就业市场所在地的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标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主题框架的依据。这就要求在实训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依托作用和院校的主体作用。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实训设备和实训室来辅助教学,对实训过程和实训结果进行严格的考核。参加校外实训基地实训的学生要认真对待岗前培训,在实训期间要接受学校和实训基地的双重管理。

(四)加强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训教学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缺乏科学健全的实施标准。高职院校应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和日本“产学合作”的办学方式,采取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企业可以依据学生培养和员工培训的共同需要协同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也可主动提出将教师、课堂、学生外置到企业,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建立“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机制。当前,许多发达国家都采取“产学研结合”、“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在办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通过产学合作为学生提供一种实践环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让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接触实际的工作环境,提高专业能力。

总而言之,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在于,满足高等职业旅游类专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将理论、技能和能力综合的培养、实践教学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加强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重要的突破口。要紧密的围绕职业教育的改革目标,使学生经过实训基地的培训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提前熟悉职业环境,唯此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徐岳清.高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 李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3] 黄荣春.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4] 刘红梅.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5] 冯旭敏,温平则.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模式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05,(2).

[6] 王继斌,李国会,雷兆武,李晓华.论高校环保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7] 吴敏,赵荣辉.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新构建研究――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6).

[8] 李巨文.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1).

旅游专题研究范文4

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e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Yunnan

LIU Ren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 Yunnan College of Tourism Vocation, Kunming, Yunnan 650221)

Abstract In Yunnan province, secondary occupation education tourism professional teachers have the problems of unreasonable teachers structure, the "Double Teachers" quantity are few, the weak ability of practice teaching, weak teacher training, teachers' occupation education idea did not completely change. Therefore, tourism should develop a reasonable professional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rules, encourage and arrange travel professional full-time teachers to the enterprise field exercise, strengthen the tourism professional part-time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here are plans to carry out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teachers, help teachers grasp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concept and talent training mode.

Keywords tourism professional teachers; sampling survey;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多年?恚?云南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动旅游发展,实现了旅游业快速增长,旅游业已成为云南经济的支柱产业。云南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职业教育的支撑和旅游专业教师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有效提高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云南旅游产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1 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教师现状抽样调查

1.1 抽样调查对象及抽样范围

为了进一步了解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教师的现状,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2016年5月,我们对云南省16个州市的42所中职学校的47名旅游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47份,回收45份,有效卷占95.7%。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云南省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教师,内容涉及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师的培训学习情况、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问题设计以封闭式问题为主,个别开放式问题。

1.2 抽样调查结果

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年龄30岁以下17人,30-40岁16人,40-50岁11人,50岁以上1人,青年教师占了73.4%;教师的学历及文化程度大专以下1人,大专5人,本科38人、硕士及以上学历1人,教师以本科学历为主,占了84.4%;教师职称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5人,初级职称4人,其他9人,中级职称人数占了55.6%;在教师类型方面,专业课教师23人,实习指导教师4人,“双师型”教师18人,“双师型”教师占40%;教师是否有企业工作经历,是13人,否32人,仅有28.9%的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图1)。

对是否参加过有关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学习的回答是,经常参加7人,很少参加26人,从不参加10人,以上都不是2人,很少或从不参加此类培训的教师占了总调查人数的80%;认为自己作为一名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师,还存在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差的有40人,占88.9%;认为自己缺乏旅游企业相关实践经验的有42人,占93.3%;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倾向于以就业为导向的24人,以升学为导向的4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16人,说不清楚的1人,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认识模糊。

2 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师资队伍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师资整体效能的发挥。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旅游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表现在:(1)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教师人数偏少。在接受调查的45名教师中,仅有1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占被调查人数的2%;(2)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职称普遍偏低。45名教师中,仅有7人为高级职称,占被调查人数的15.6%,其余均为中级及以下职称;(3)公共课、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失衡。调查显示,45名教师中仅有4名为实习指导教师,占被调查人数的8%,其余均为专业课教师或公共课教师;(4)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就有31人,占总人数的68.8%。

2.2 “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教学实践能力差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是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此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还有近60%的旅游专业教师不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有88.9%的教师认为自身存在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差的问题。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职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形成,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教师培训环节薄弱

教师培训是帮助教师拓展专业领域知识,提升教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有效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监察能力、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但是,此次被调查的45名教师中只有7人参加过有关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很少或从不参加此类培训的教师占了总调查人数的80%,说明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教师的培训业务还没有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常态化地开展。

2.4 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完全转变

任何一种教育必须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才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应该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也应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紧贴社会需求变化,培养适应职业岗位和岗位群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调查中我们发现,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职业教育应该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甚至以升学为导向,教师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认识是模糊的(图2)。

3 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3.1 合理制定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细则

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结合学校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总体定位、发展思路、师生规模、专业特点、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等,合理地制定适应学校和旅游专业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及实施细则,从旅游专业教师的数量、学历、专业、职称、年龄、实习指导教师比例、知识能力等方面,确定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一支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满足旅游专业教学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进一步促进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纵深发展。同时,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从学校用人、绩效考核、职级聘任等工作入手,制定旅游专业教师的考核评价办法、岗位聘用制度及职称评定办法等,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学历提升,进一步优化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使旅游专业学科建设得以良性发展。

3.2 鼓励和安排旅游专业专职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

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生产、经营、管理及一线旅游服务的工作经历,实践操作能力不??,很难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旅游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鼓励和有计划地派出教师到旅游企业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顶岗锻炼或业务培训,是提高旅游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实现理论课教师技能化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教师通过在顶岗实践中的学习,可以精通操作,提高旅游服务意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岗位锻炼,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有了更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能为今后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结构的调整提供依据,帮助教师提高科研能力。但是,多年来教师顶岗锻炼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在云南各个中职学校中成效并不明显,甚至难以推进,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或教师发展规划中对此并没有整体规划和具体要求,更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积极性不高,意识不强。因此,学校还应制定和出台与教师顶岗锻炼工作相配套的制度和政策,进一步激励教师到企业顶岗,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实习指导能力。

3.3 加强旅游专业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兼职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能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补充教师数量,适应专业变化需求,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研相结合。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流于形式,缺乏科学、完整的建设制度和管理体系,人员及教学管理松散,教师流动性大,没有完全发挥出兼职教师在职业经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加强旅游专业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激励措施及考核、评价制度,规范兼职教师的教学行为,保障其生活待遇,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和水平提升;其次,还应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及课程要求,聘请旅游行业、企业的专家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一线从业人员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的旅游实践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旅游专业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与交流,让兼职教师真正参与到学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体系的(下转第62页)(上接第56页)建设和教学评估中来;最后,兼职教师还可就行业规范、市场需求、业态发展、管理方法等内容开展师资培训和专题讲座,让教师及时了解旅游行业的最新变化和发展,也让学生对旅游专业和职业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

3.4 有计划地开展校内、外教师培训,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教师的年龄构成以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主,且80%以上的教师很少或从未参加过有关旅游职业教育方面的学习或培训。青年教师是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直接影响着云南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应重视和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第一,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平台,制定青年教师培养的系统方案,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有计划地派出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行学习和交流,或积极参与到中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部级、省级培训项目中,保证教师培训的连续性和持续性;第二,学校还可依托校内资源,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或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授课,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第三,青年教师自己也应注重和加强学习,尽快实现“双师型”教师素质的转型,使之既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又有教书育人的能力,还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操作能力。

3.5 帮助教师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专题研究范文5

 

一、旅游业

1.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化、体育、会展、金融、电信、商业等)

2.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研究

3.旅游新业态研究(奖励旅游、海钓旅游、邮轮游艇旅游、低空旅游、智慧旅游、房车旅游、温泉旅游、半自助游、穷游等)

4.旅游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古城镇村落旅游开发研究、旅游文化媚俗问题等)

5.旅游中的法律问题研究(旅游者合法权益保护、行业潜规则、分时度假、生态旅游的法律问题等)

6.特定人群(青年、中年、老年、女性、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研究

7.影视剧对大学生旅游动机的影响研究

8.旅游企业(旅行社、景区、饭店等)职工薪酬管理研究

9.旅行社产品研究(产品同质化、产品价格、产品核心竞争力等)

10.导游人员研究(服务质量、生存现状、职业化现状、薪酬体制等)

 

二、酒店业

1.经济新常态下高端酒店转型升级研究

2.酒店跨文化管理研究

3.某一类型酒店业发展研究(绿色饭店、产权酒店、经济型酒店等)

4.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人员流失等问题)

5.酒店成本管理研究

6.饭店员工培训研究

7.酒店业的个性化服务研究

8.中外酒店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9.某地休闲餐饮发展研究

10.饮食文化的差异与旅游餐饮业的营销研究

 

三、会展业

1.会展接待的“个性化”服务——以**展会为例

2.我国会展从业资格认证研究

3.我国会展产业地方性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4.会展的宣传和推广(招展、危机公关等)策略研究——以**展会为例

5.展会项目运作中的志愿者服务研究

6.新媒介在展会中的运用————以**展会为例

7.酒店会展产品开发研究

8.会议公司的开发策略研究————以**会议公司为例

9.某地本土展会品牌发展策略研究

10.XX节事活动开发研究

 

三、旅游职业教育研究

1.旅游(酒店、会展)顶岗实习管理研究

2.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3.旅游(酒店、会展)等行业人才需求研究 

4.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研究

5.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学生心理等)研究

6.某地中职旅游教育调查与研究

7.中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8.中职旅游类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旅游专题研究范文6

关键词 高校旅游专业 大学生创新能力 涵义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Meaning of Research on College Tourism Professional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ZHENG Yu

(Luo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meaning and background of college Tourism Undergraduates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then focuses on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professional college tour College Students stud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blem. This article prompted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deeply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ir research, and then vigorously strengthen training college tourism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on the creative talents.

Key words college tourism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connotation; cultivate

1 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涵义和研究背景

1.1 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涵义

有关创新能力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我们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在社会实践中,有效地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或产生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

1.2 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背景

早在20世纪的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对大学生开设“创造性开发课程”。以后不久,美国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理工科大学等一批著名大学和许多军事院校、工商企业也都相继开设了“创造学”、“创造力开发训练”等课程,以培养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除了美国之外,日本、前苏联、欧洲各国乃至很多发展中国家很早都注重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学生进行创造创新教育,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我国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校专门人才”。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进行知识的传递。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进展加快,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型国家”的国策之后,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引起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高校旅游专业是为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满足旅游业对于人才需求而进行旅游人才教育与培养的重要的阵地。为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2 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的意义

(1)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毅力。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久而久之使包括旅游专业在内的不少高校的大学生比较缺乏创新意识。也使其缺乏创新的信心、勇气与毅力。而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就能通过启发、诱导、激励来提高学生对创新意义的认识,使其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其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与特长,激励起勇于探索和开拓的创新精神。

(2)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实操能力。旅游专业是管理性、经营性、实操性和技能型较强的专业。但由于高校的教育还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偏重于记忆和积累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而忽视和淡化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的影响,存在缺乏创造性的实操能力的现象。而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通过运用创造理论,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在实践的探索中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办法。

(3)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多掌握创新性思维和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新型的旅游需求在不断出现,旅游业的发展很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憧憬、去设想;而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就能促进培养学生多掌握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进而使未来的旅游从业者――旅游专业大学生走出常规思维的模式,不盲从他人的观点,多提出新思路,勇于求新求异,并运用创造技法设计新实践,探索新观点,为参加未来的旅游实践做好创造性思维和技法的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4)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是创造性实践的基本素质,它要求人们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能与他人合作和共处。旅游业的发展既需要业界成员的合作,也需要旅游管理者和消费者的合作。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之一就是要探索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为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就需组织学生多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的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增加学生讨论、交流和操作的机会。使其从中得到全过程的创新训练。

(5)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调查表明,目前高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其自身的社会适应性较弱,而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信心和勇气,而且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坚持性的创新毅力、实操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实操动手能力的强弱,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无是目前用人单位的首要考察标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则是他们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学生的创新意识、信心、勇气和毅力是其走向事业成功的非智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非常有利于增强旅游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3 结束语

总之,加强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对于促进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培养其创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毅力;培养其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多掌握创新性思维和技法;培养其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其社会的适应性;促进其旅游专业的教学改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应明确其重要意义,进而大力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适应当代旅游业发展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01.01.

[2] 李晓敏,李晓璀.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3.

[3] 李烨,王庆生.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