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绿色金融监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探索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中央金融管理部门支持和指导下,有序推进金融改革创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主要金融指标持续向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和效能显著增强,金融开放有序推进,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监管得到加强和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效
金融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全市金融市场持续平稳运行,截至2020年末,金融资产规模达6.67万亿元、增长59.5%,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资产规模分别达59077亿元、1029亿元、2124亿元;全市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872家、增长24.8%,其中银行(含资管)103家、增长28.8%,证券分支机构253家、增长34.6%,保险62家、增长37.78%,银行、保险业法人机构数量排名西部第一。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5.53%提高到8.85%,本外币存款余额4.29万亿元、增长53.2%,本外币贷款余额4.19万亿元、增长90.5%,保费收入998亿元、增长92%,金融综合实力走在中西部前列。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20年末,全市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达到1235.7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4.6倍,有力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县域普惠金融”项目覆盖全市70%行政村,涉农贷款余额约6299亿元,为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提供重要支撑。上市公司75家、较2015年末增长31.6%,融资规模995.25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76.9%,储备拟上市重点企业250家,上市资源培育效果明显;区域资本市场稳步发展,累计新增挂牌企业1395家,新增托管企业1302家,向上级资本市场输送企业34家,实现融资551.12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位居西部第一。
金融要素集聚更具特色。全市要素市场达到14家,其中7家交易规模超10亿元,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等全国性交易场所落地。银行、证券、保险等20余类金融机构牌照实现全覆盖,中信银行国际业务运营中心、建行跨境金融服务中心、交行离岸业务中心、平安银行离岸金融中心、上海保险交易所西部中心等全国性或区域性、功能性金融机构相继落户。互联网小贷、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处于全国前列。融资租赁公司82家,是2015年末的16.4倍;备案股权投资类企业770家,比2015年末增长56.5%。
金融改革试点任务纵深推进。获批全国金融标准创新建设试点、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和创新监管试点城市,拥有数字金融相关试点数量西部第一。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落户,26项金融科技应用试点项目上线运行,5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项目对外服务,一批金融科技总部型企业陆续在渝落户。推动法人金融机构改革重组取得明显成效,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完成整合工作,小微担保成功纳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首批合作范围。区域股权市场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在全国领先。在国内较早启动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环境要素市场发展已初具规模,为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探讨
第一章 “十三五”时期发展情况和“十四五”时期面临形势
第一节 发展情况
“十三五”时期是金融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全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金融行业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全省金融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为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坚强金融保障。
金融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金融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2020年末,全省金融业总资产10.4万亿元,是2015年末的1.5倍,年均增速7.93%。金融业增加值2105亿元,是2015年末的1.1倍,年均增速2.11%,占全省GDP比重8.4%,比2015年末提高1.9个百分点。金融业税收实现371.4亿元,居省内各行业第二,占服务业税收18.4%,占全口径税收8.3%。
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形成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各业并举,中资、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金融组织体系。成功组建金融控股集团,首家民营银行—振兴银行开业运营。盛银消费金融公司、锦银金融租赁公司、富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一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获批设立。2020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216家。其中,地方法人银行142家,外资银行机构32家。法人证券公司3家,法人期货公司2家,证券期货分支机构495家(证券387家,期货108家)。法人保险公司5家。信托公司1家。区域性股权市场2家。小额贷款公司495家,融资担保机构324家,融资租赁公司1451家,典当行553家,商业保理公司352家。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18家。
金融改革创新稳步推进。通过系列改革创新,引导金融回归本源,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统筹推进全省农信机构改革,农村商业银行达到30家;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支持下,引入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信达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3家战略投资者完成锦州银行改革重组。引导银行机构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优化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以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要载体,全面推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省融资担保集团顺利组建,分别与沈阳、大连、鞍山、盘锦和朝阳5市合作设立科技融资担保公司,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融资增信服务。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融资渠道,构建省再担保体系,加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筹措资金2亿元,设立全省再担保体系风险补偿金。成立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全省“三农”发展提供融资增信服务。成功举办“金融助振兴—行动”。
金融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末,全省存款余额67988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42.4%;各项贷款余额52209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43.9%。“十三五”期间,新增上市公司10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43家,新增资本市场融资额7290亿元。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企业2335家,5年累计实现综合融资397亿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北方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挂牌金融资产规模2001.1亿元。保费收入1338.3亿元,是2015年末的1.42倍。赔付支出472.8亿元,是2015年末的1.27倍。保险密度3120元,是2015年末的1.46倍。保险深度5.32%,高于2015年2.04个百分点。大连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国内首个商品期权—豆粕期权,推出国内首个已上市期货品种的对外开放—铁矿石期货国际化,初步实现多元开放战略转型。2020年末,上市期货、期权品种27个。其中,“十三五”期间新增11个,交易量22.07亿手、交易额109.2万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97.73%、160.40%。
“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思考分析
金融是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持续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强调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依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进一步明确我省金融业发展目标任务,指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推进金融业发展,服务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十三五”时期发展情况和“十四五”时期面临形势
第一节 发展情况
“十三五”时期是金融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全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金融行业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全省金融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为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坚强金融保障。
金融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金融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2020年末,全省金融业总资产10.4万亿元,是2015年末的1.5倍,年均增速7.93%。金融业增加值2105亿元,是2015年末的1.1倍,年均增速2.11%,占全省GDP比重8.4%,比2015年末提高1.9个百分点。金融业税收实现371.4亿元,居省内各行业第二,占服务业税收18.4%,占全口径税收8.3%。
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形成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各业并举,中资、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金融组织体系。成功组建金融控股集团,首家民营银行—振兴银行开业运营。盛银消费金融公司、锦银金融租赁公司、富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一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获批设立。2020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216家。其中,地方法人银行142家,外资银行机构32家。法人证券公司3家,法人期货公司2家,证券期货分支机构495家(证券387家,期货108家)。法人保险公司5家。信托公司1家。区域性股权市场2家。小额贷款公司495家,融资担保机构324家,融资租赁公司1451家,典当行553家,商业保理公司352家。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18家。
金融改革创新稳步推进。通过系列改革创新,引导金融回归本源,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统筹推进全省农信机构改革,农村商业银行达到30家;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支持下,引入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信达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3家战略投资者完成锦州银行改革重组。引导银行机构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优化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以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要载体,全面推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省融资担保集团顺利组建,分别与沈阳、大连、鞍山、盘锦和朝阳5市合作设立科技融资担保公司,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融资增信服务。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融资渠道,构建省再担保体系,加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筹措资金2亿元,设立全省再担保体系风险补偿金。成立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全省“三农”发展提供融资增信服务。成功举办“金融助振兴—行动”。
去杠杆与金融风险防范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产业得到了稳步提升,随着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让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变得愈发复杂,极大地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杠杆作为我国金融市场当中的重要工具,杠杆过高就意味着金融风险的存在,因此当下我国财政部门明确提出了去杠杆的目标以此来规避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这一举措的提出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对于如何降杠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给予科学的对策研究和指导,以此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关键词:去杠杆;金融风险;防范对策
综观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杠杆过高的问题引起了我国经济领域以及财政部门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引导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就需要迫切采取降杠杆的方式来化解金融风险。笔者针对如何科学有效地降低杠杆,化解金融市场的风险进行客观论述。
一、杠杆以及去杠杆的内涵
杠杆是我国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在自身较小的自有资金基础上,通过运用一定的财务方式和形容工具等来为自身筹集到更多的有效资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是一种以小博大的思想,具有明显的风险因素,杠杆越高,其所潜在的风险就越大。去杠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与杠杆相反的理论内容,过高的杠杆会引起金融风险,因此就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政策和手段等来降低杠杆效应,其在本质上是以组织和个人减少金融杠杆使用的过程,随着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越发复杂,金融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也越来越大,我国经济领域就进一步关注用去杠杆的方式来化解金融风险,以此稳定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秩序。
二、高杠杆带来的金融风险
就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发展环境来看,过高的杠杆会极大的增加了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杠杆率的提高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资本负债结构,极大地影响企业的投资能力和水平,对于企业的盈利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另外,杠杆过高也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债务风险,让企业到期无法偿还债务资金,让企业进一步面临着违约风险。另一方面从我国的金融机构的角度来分析,杠杆过高也会进一步影响了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根据相关数据的调查显示,近些年我国影子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兴起和发展,让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逃避有效的金融监管,这对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稳定性和规范性是极为不利的。
金融支持低碳产业发展探析
提要:报告明确提出要以能源革命为抓手,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能源的高质量发展,以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金融支持起到资金融通的作用,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和推动力,对低碳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指出金融支持低碳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金融支持;碳排放;经济区域差异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飞速发展,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急剧增加,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由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必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减少能源消耗。低碳产业发展需要科技和金融的双重支撑。因此,科技与金融结合可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来源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二、文献综述
(一)金融支持与低碳经济的关系。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金融支持对于低碳经济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国外学者基于金融发展支持低碳经济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一方面金融规模扩大,金融效率提升,可能增加碳排放,如金融发展提高了企业融资手段的多样性,降低企业融资与投资门槛,使得企业更倾向于投资扩大生产,造成更多的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而另一方面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间接降低碳排放量,如金融部门的发展促进了企业对节能技术的投资,另外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企业有充足的资金选择更为环保的生产设备以满足本地区的环境规制,因此能够降低碳排放。经济增长对于环境的影响代表性的研究是由Grossman&Krueger提出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即在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会加剧环境污染的形成,而当经济发展越过一定的门槛时,经济继续发展又会产生绿色效应抑制污染。基于此,大量学者针对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实证研究。如许广月和宋德勇运用协整分析方法,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作为污染指标,分别以全国、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为研究样本,进行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发现中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存在倒“U”型关系,而西部地区出现正“U”型关系。在产业结构视角下,李健和周慧研究认为,不同产业对于碳排放的影响作用不同,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实证检验了我国不同产业对碳排放的影响,发现第二产业对碳排放影响最强,而第三产业的减排效应尚未显现,第一产业影响最小。在技术创新方面,大多研究结论较为一致,即区域创新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且作用结果较为稳定。
(二)低碳产业的界定。低碳产业的概念较为宽泛,是指所有能够利用低碳技术进行生产或服务,使碳排放量最小或无碳化的产业。低碳产业通过低碳技术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低能耗的同时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低碳产业发展的动力来源,科技创新成为新常态下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技术创新通过新技术或新工艺的使用创造新的需求或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增加知识型要素的投人,从而改变投人产出关系。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低碳产业发展需要构建完善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发挥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双轮驱动。
金融服务绿色经济影响因素探析
内容摘要:降低金融服务门槛、金融服务成本,扩大金融服务覆盖群体从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是发挥金融业对经济可持续增长推动作用的基本前提。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研究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绿色经济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这可以为更好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提供相关理论基础。最后本文提出从完善风险监管体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降低数字普惠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通过将数字普惠金融的贷款成本与信用挂钩等方式更好地让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绿色经济发展。本文的研究将有利于更好发展我国绿色经济,因而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绿色经济;影响因素;策略分析;风险监管体系
一、引言
数字普惠金融是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数字信息技术,发挥数字信息的透明和便捷特性,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和金融风险,从而让金融服务深入到低收入和中小微企业中,有效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金融服务需求,进而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考虑到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和能源短缺问题,如何有效使用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从而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必须思考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系统探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绿色经济的影响因素与策略,从而更好地让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绿色经济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学者们就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消费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展开了分析。邱兆祥和向晓建(2018)认为我国数字普惠金融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为了更好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需要从金融创新、数字基础设施和征信体系等方向完善数字普惠金融。滕磊(2020)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使用深度的提升和覆盖广度的扩大,能够有效缓解民营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约束。江红莉和蒋鹏程(2020)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促进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来优化居民消费结构,并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成学真和龚沁宜(2020)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推动传统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来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发展。雷汉云和王旭霞(2020)发现绿色金融能够通过改善环境促进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张林和温涛(2020)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居民收入提升途径增加居民创业机会,进而促进全社会创业创新,但是这种促进效应还受到自身发展水平和地区市场化程度的影响。杨伟明和粟麟(2020)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居民收入,这种促进作用在城镇居民和东部地区居民中更加显著。综上所述,本文发现当前缺乏系统探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绿色经济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采取相关最优策略从而更好发挥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绿色经济的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将就各类影响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绿色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建议,从而为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二、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绿色经济发展的机理
(一)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将资金配置给绿色企业服务绿色经济发展
绿色企业为了实现节能、减排、高效的生产方式,需要对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绿色改造,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绿色改造的收益风险却相对较高,在金融机构获取绿色企业生产信息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将资金借贷给这类企业。这导致绿色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突出。数字普惠金融则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降低了绿色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消除,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金融机构愿意将更多的资金配置给绿色企业,有效解决了绿色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从而绿色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金融资金,顺利实现绿色生产方式的改造。因此,在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动下,更多的金融资金被注入到节能、环保的绿色企业中,而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金逐渐减少,这意味着绿色企业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污染低效企业将逐步被市场所淘汰。
绿色金融低碳经济论文
1发展绿色金融创新的意义
1.1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是有利于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实施绿色金融则有助于在金融服务上为经济结构转型提供资金支持,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二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实施绿色金融可以在根本上遏制环境污染经济行为,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
1.2促进生态环保与能源节约
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环境治理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资金短期又是影响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而绿色金融则是将环境治理作为工作的发展方向,通过绿色金融为环境治理提供大量的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环境治理企业,这样可以强化企业的节约意识,规范他们的环保行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绿色管理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比如银行机构进行的账单无纸化方式,节约了纸张的使用,有效地节约了能源。
1.3促进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绿色金融为银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发展良机。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社会对环境的问题越来越重视,环境投资已经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行业,而绿色金融业务则是将绿色概念与金融产品融合为一体,丰富了银行金融服务的内容,拓展了银行的业务;其次降低银行的金融风险。绿色环保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切入点,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因此绿色金融产品的推出势必会降低银行机构的经营风险;最后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力。实施绿色金融虽然会增加金融机构的评估成本,不利于金融机构的短期盈利。但是长远看,绿色金融符合国家的根本政策,优化了信贷结构,实现了金融机构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实现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产品标准体系浅探
摘要:本文从绿色金融产品现有标准、评级和绿色认证标准以及信息披露三个方面,研究了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标准化体系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策略。本文梳理了绿色金融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情况,分析了国内外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差距。根据现有的文献,我国绿色金融产品标准体系存在国际化发展不足、交叉重复、碎片不系统、效率较低、第三方评估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有助于完善绿色金融产品标准体系,推进中国标准国际化,并且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及策略。
关键词:绿色金融产品;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金融创新;金融标准化
绿色金融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对相关金融项目投资、融资的经济活动,其主要从节能减排、改善气候、开发清洁能源角度开展,涉及交通、建筑、饮食等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而建立规范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支撑绿色金融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有效环境改善的基本保障。绿色金融产品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目前种类较少,主要以债券、信贷等形式存在。绿色金融产品标准体系需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遵循金融市场运行规律,同时应与绿色金融产品市场规模相契合,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管理进行合理规范和科学引导。与一般的金融产品相比,绿色金融产品与环境挂钩,其方向性更强,专业性更高。本文研究了国内外绿色金融产品发展情况和标准体系建设情况,通过对绿色金融产品标准体系的绿色评级和认证标准以及信息披露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得出在当前标准化体系下,在体制机制、信息传递以及绿色金融产品的相关性等方面仍存在改进的空间。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关指导建议和改进策略。本文第1部分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状况。第2部分针对国内外绿色金融产品标准体系现状对比,提出我国绿色金融产品标准体系的不足。第3部分,根据不足提出了相关政策和建议,以帮助建成绿色金融产品标准体系。第4部分给出了相关结论。
1绿色金融产品标准研究情况
1.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绿色金融的研究主题主要以实现保护环境为目的而进行的金融产品的创新。其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对绿色金融产品的定义,为什么需要绿色金融产品,以及对绿色金融产品的定价。Scholtens(2006)认为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逐渐增加,绿色金融形式的产品逐渐以标准化的形式存在,因此市场开发对绿色金融产品的标准化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Jeucken(2006)认为绿色金融是使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带动了传统金融持续向创新型金融的方向发展;李美洲等(2016)认为美国的绿色金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美国不仅颁布多项政策支持绿色金融发展,而且注重创新,对绿色信贷、债券等给予资金补贴;李学武(2019)认为在欧盟金融市场上投资者对绿色金融产品的额度巨大,所以政府应该积极主动地支持绿色金融市场的体制机制完善以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应运用大量的资金弥补现有绿色金融产品的不足,开拓新的产品和市场。
1.2国内研究现状。1.2.1国内学者研究情况国内绿色金融的研究主题主要是以资源节约、保护环境为目的对绿色金融产品制定相关标准。其研究范围主要涉及绿色金融产品标准分类、绿色评级和认证标准、绿色金融产品信息披露标准,等等。王伟舟(2016)认为我国要想解决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的同时发展经济,必须将金融延伸到绿色金融层面。滕磊(2016)认为,我国逐渐重视发展绿色金融,因此应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帮助实现绿色金融的转型升级,推动金融改革。董珂(2019)认为,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绿色金融业主要以产品种类多样、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为特点,且绿色金融已经在中国实现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1.2.2国内目前绿色金融产品标准体系我国绿色金融产品标准体系主要涉及三个方向,分别是现有绿色金融产品标准、绿色信用评级和绿色认证标准和绿色金融产品的信息披露依据和标准。在我国现有绿色金融产品标准方面,主要涉及债券、信贷的相关标准。绿色债券的标准由人民银行和发改委给出,包括6个大类和31个小类,涉及节能减排、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等领域;项目范围包括12大类,分别是污染防治、生态农业林、节能环保产业、低碳产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实验、低碳试点示范、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绿色城镇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绿色信贷由银监会给出,节能环保项目及服务贷款统计口径包含12类贷款,分别为工业节能节水环保项目、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项目、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项目、自然保护、生态修复及灾害防控项目、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绿色交通运输项目、农村及城市水项目、节能环保服务、绿色农业项目、绿色林业项目等。在绿色评级和认证标准方面,许多第三方认证机构都已经各自建立相关认证标准业务流程,不少从事绿色债券认证的机构通过自己建立标准给发行绿色债券的金融机构和公司提供了认证工作,以及为其他金融认证机构提供了思路和建议。如表1所示,给出了部分第三方认证机构建立的认证标准和评级方法。在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的信息披露相关依据和标准方面,主要涉及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如表2所示,给出了绿色金融产品的信息披露依据和标准。
2对比分析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