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例6篇

绿色交通标准体系

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1

关键词: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智能化;评价系统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章编码

绿色理念是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从而在调整人类行为的同时保证自然生态环境能够进行良性循环的一种重要理念。从宏观上讲,绿色理念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整个社会的发展与整个自然的平衡都有着重要意义。在这种理念之下,交通工程建筑的环保性与生态性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为了积极实践绿色理念这一队伍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是人类在公路建筑与自然环境这两者之间探索出的一条新道路,在学科建设上,直接促进了建筑学与生态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在实际应用上,为生态保护的全面发展与交通工程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平台。

一、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理解

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是在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大背景下不断发展的,是工程建筑行业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工程建筑行业紧跟国际形势与国家政策的直接表现。由于交通工程自身的复杂性与工程实施过程当中的观念、地域等差异,当前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缺少较为统一、详细的认识,但就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而言,有三个方面是比较明确的。首先,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为人类的出行带来便利之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为人类出行提供必要的、安全的、方便的交通工程建筑,让人们能够在畅通、安全的交通环境下出行。其次,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对资源进行高效率的利用,尤其是对于一些资源消耗较高的材料或者具有不可再生性质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节约,从而在节约资源这一环节去实现交通工程建筑的绿色理念。最后,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降低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长时间利用之后对周围的空气、水资源等自然资源造成污染与破坏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降低与控制。

二、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与交通工程的专业性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与生态学、社会学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再加上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使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具有更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关系着其评价效果的有效性,而且直接关系着其评价效果的准确性,因此要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较为细致的划分,可在对WBS方法的运用之上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逐层的评价分解,可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三个层次。具体来讲,一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环境影响;资源消耗;建筑材料”,二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全球环境和区域环境;能源消耗和土地资源;材料选择和循环利用”,三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全球气候影响;国土资源保护,区域生态保护;自然能源利用,能源节约措施;土地利用,土地负荷;有害物质含量,材料对生态的影响;材料的环境负荷,材料再生性”。

三、加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数据库组件的建立

在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后,需要对其进行信息化的升级,进而使整个体系更加完整、高效。其主要途径有数据库开发与管理工具的升级,总体思路为将数据库作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核心,让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整个平台运行的关键所在,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而且能够直接提高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扩展性。可使用开发工具,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作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库组件。具体来讲,项目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为存储数据的数据源,连接数据库的连接对象,为数据库的读写与输入提供机制的r数据适配器以及对详细信息进行整理与存储的t数据集。

四、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智能化评价系统框架

以数据库组件为核心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已经确立,同时,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对用户界面进行美观、友好、和谐的设计,让各种类型的大量数据能够在多种结构之上进行连接,从而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模型进行完整而合理的建立。详细来讲,整个模型以外部数据为开端,将该数据输入界面后在后台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然后在数据系统的作用之下对这些数据进行查询、分析以及比较等多种内容,然后再通过数据输出界面将评价指标值进行输出,最后在综合评价模块这一环节输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综合评价结果。从这一详细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出,智能化是整个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划分标准与系统特点,该体系是在数据库这一核心平台之结合借口技术等多种功能而进行评价工作的评价体系。如此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在智能化与系统化的结构与特点之下,不仅可以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进行较为全面与较为准确的评价,而且能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社会和谐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从而为我国社会的和谐与长久发展、为世界的生态平衡与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五、总结

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不仅能够为人类的出行带来便利之处,而且能够对一些资源消耗较高的材料或者具有不可再生性质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节约,此外,在长时间利用之后对周围的空气、水资源等自然资源造成污染与破坏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降低与控制,诸如这些特点都是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价值所在。本文主要是在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基础之上,提出的智能化系统设计,智能化与系统化是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数据库技术则是该系统当中的重要应用,数据库技术应用的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智能化评价体系的质量高低,因而要在智能化理念的支撑之下对数据库技术进行充分的、恰当的使用,为整个评价系统的建立与优化提供必要的依据与支撑。本文当中所提及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系统的确立与构思仍是较为初级的设想,仍然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娜.给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石家庄交通体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06)

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2

关键词:绿色物流;标准化;问题;环境;发展策略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物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比如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堵塞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如何将绿色物流标准化,如何确保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个适合物流发展的方式,并且将物流的各项活动规范在一定的标准下,针对物流业的这一现象,绿色物流标准化就应运而生。绿色物流不仅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顺应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减轻环境的压力,顺应时展的需求,应大力倡导发展绿色物流。

一、绿色物流标准化的概述

1.绿色物流的含义。所谓绿色物流,就是为了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利用先进技术来进行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

2.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发展的今天,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发展绿色物流才能使我们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入大物流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是在一般物流的基础上节约和降低了成本,更偏重的是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环保低碳的生活也越来越被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绿色物流在运输上尽可能的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量,提高了空气的质量;在包装上,多用环保材料包装,减少了白色污染;在流通加工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运输的距离。总的来说,绿色物流有利于减轻对社会环境的污染,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发展绿色物流是物流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3.物流标准化。(1)含义。物流标准化是指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等环节中,制定和实施统一的标准,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2)物流标准化存在的困难。首先物流标准化具有较强的国际性,我国的对外贸易要靠国际物流来完成,所以各项标准的要与国际标准一致。完善我国物流标准化体系可以促进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其次,物流包含运输、包装等多方面内容,要想将这些统一标准是很困难的。

(3)提高物流标准化的措施。①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物流标准化的建设和实施,这一过程必须要企业的配合,企业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在政策上可以适当的让利企业,这将有利于标准化的实施。②可以借鉴和采用国外先进的物流标准和经验,着眼国际,重视与国际接轨,会使我们少走弯路。③培养物流标准化的人才,人才影响着企业物流的发展,可以让有关人员进入大学进行深造,也可以引进国外物流人才。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员工。

二、我国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1.绿色物流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我国政府绿色物流的观念稍有落后,因此在政策上不能有效的支持和保护绿色物流。

2.企业经营观念也有些落后,对于绿色物流不重视,缺乏长远的绿色发展观念。

3.我国的物流技术和绿色物流要求的技术有较大的差距。

4.缺乏专业的绿色物流管理人员。当前我国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物流学历 教育 与培训认证工作滞后;物流师资力量薄,教育手段落后,严重制约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

三、我国绿色物流标准化的发展策略(转变观念,政府政策,企业,消费者,建立体系,国外学习)

1.转变观念,加强绿色物流宣传力度。转变观念,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是很必要的。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管理,认识到这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也希望通过节约资源来降低成本,消费者也想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生活,这使得绿色物流的观念也更加的深入人心。

2.国家政府在绿色物流标准化发展中应该起到积极的作用。(1)政府要始终坚持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为重要职责,要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条例》等国家现有的法律条例,并不断完善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制定绿色物流的法律法规,这些法规应包括包装、运输、加工等物流的各个方面。以上述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把企业的活动有效地规定在一定的标准里。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控制交通流。通过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订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等措施,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2)强化物流的绿色管理,要求政府积极的控制污染发生源,有效的限制城市交通量,合理控制交通流等等,这些政府的行为都需要完善系统的政策做说明与支撑,以便更好的为物流的绿色化铺平道路,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物流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给达到物流标准的企业一定的奖励,对于没能达到标准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处罚。政府政策对企业政策具有指导作用,使各个企业都能重视并按照物流过程中应达到的标准来实施物流计划。

(3)制定绿色物流应达到的标准,绿色物流应达到的标准包括排放标准和产品标准。排放标准是指对某一污染源在单位时间里的排放物中所含的污染成分规定允许量。产品标准是指规定了产品物理的乃至化学的性能以及这种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所排出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

(4)要加强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体制的整合,将原来分散于交通、航空、水运、铁路等各职能部门的职责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划,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并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

3.企业按照国家制定的各项标准进行物流活动。(1)从包装上,绿色包装要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两方面入手。要实现绿色物流,企业在包装时要做到:①企业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必须是无害的绿色环保材料,包装过程中要减少材料的浪费,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通过提高包装技术达到产品包装所产生的废弃物,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污染。②循环利用也是包装过程应达到的标准,资源的节约,是保护环境减少浪费的最有效的方法。对包装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分类回收,将能够循环利用的进行回收,不能循环利用的要集中处理,避免某种包装材料对环境造成污染,这样既节约环保,又给企业降低了成本;包装的材料尽量做到可再生利用,这样既能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浪费,并且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③衍生化。衍生化主要指的是包装功能的衍生。它是包装回收利用的创新和发展。衍生化是对产品包装,产品设计的一种肯定,是另一种发现式的可持续发展。

(2)从配送上,配送是物流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减少配送过程带来的环境污染时绿色物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企业在进行配送时要做到:①配送的车辆应该是耗油少、低排量的汽车,这是减少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②企业在配送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车辆空载的情况发生。比如说一辆车在送货完成后能够从上游供应商那里直接运回下一批货物,或者安排的车辆的路线至少链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配送中心。③配送中心的选址和数量,配送中心数量不能过多,这会造成配送机构的冗余,浪费资源,不利于降低成本,可以是一个配送中心下设几个二级配送中心,再由二级品配送中心直接给各个分销商配送货物。配送中心的选址应在靠近中心且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区,这样方便企业及时进行货物的收发。④可以把污染环境危害较大的公路运输换成污染较小的铁路运输或者海上运输。⑤实行一贯制运输,减少行车总量。

(3)从供应链上,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以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进行运作,虽然也考虑了原材料的节约,但是并没有考虑到在制造和流通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对周围环境和其他人的影响,所以对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就十分有限。而绿色供应链涉及到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企业,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应用性。

(4)从采购和仓储上,首先要制定正确的采购战略,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国家政策法律的规定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采购战略,这样的战略实施起来更加有力,各部门相互之间配合默契。

要实现储存合理化,就要在ABC分析基础上实施重点管理,在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总规模前提下,追求经济规模,适当集中库存。要加速物资总的周转,提高单位产出,采用有效的"先进先出"方式,保证每个储物的仓储期不至过长,提高储存密度,提高仓容利用率,采用有效的储存定位系统,采用有效的监测清点方式,采用现代储存保养技术,采用集装箱、集装袋、托盘等运储装备一体化的方式。

(5)从设施设备上,各企业要以ISO14001标准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范,并结合本企业的技术条件提出科学合理的产品技术标准。行业间的设施设备标准要统一配套,包装标准统一,信息传递标准化,这些因素的统一将会有利于多式联运的顺利发展。信息传递标准化包括对产品的设计要求、包装、运输、保管、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绿色要素的标准化。

(6)加强物流技术的改进、创新和引进。物流标准化归根到底还是要靠物流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来实现,我们面对的问题不仅是国内物流标准化,更重要的是与国际接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物流标准化程度差距很大,标准化不统一,各部门不能协调合作,因此要对物流技术进行改进,可以引进国外的优良的物流技术,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

4.消费者应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加强绿色物流教育,树立现代绿色物流的全新观念。绿色物流的概念出现的还不是很久,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入。政府、企业、消费者基本上还处于仅有绿色物流的思想而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的阶段,甚至存在着“环保不经济”,绿色等于花费“、”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生产企业的事,与流通企业关系不大“、”我一个人环保别人不努力也没用“等思想”。当前也有观点认为,物流只需要能适应生产和消费的要求,为其提供相适应的服务。其实,这只是物流运行的最基本要求,远远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当代物流不仅要树立服务观念,更应自始至终贯彻绿色理念,因为物流的良好服务,离不开高效节能和安全优质,“绿色革命”和“绿色经济”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发展现代物流的同时,要加强绿色物流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绿色物流理念,把绿色物流作为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5.建立绿色物流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要想实现绿色物流标准化,我们应该根据各行业内的平均标准制定出合理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严格的贯彻实施,要求每个行业内的企业都要根据这个标准来进行企业的物流活动。举例来说,在包装要求上,要求使用绿色环保无害的材料,那么企业就应该对自己所使用的包装材料进行检查,看是否达到了评价指标体系所要求的指标,并且根据要求改进自己的物流技术,保证企业的各项业务都达到要求。行业内的每个企业都应该把绿色物流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积极践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也只有这样,现代物流才能在绿色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6.加快教育步伐,培养绿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我国物流,尤其是绿色物流水平的滞后,除了认识有限,科技水平和物流技术落后,也和相关物流人才的缺少有关。绿色物流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新兴事物,所以对于物流企业的运行和筹划的专业人员要求面广和层次高,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只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才能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企业可以将内部有才能有潜力的工作人员送到各大高校进行有关专业的深造,培养他们成为现代物流、绿色物流的高层次、综合性、复合性人才;也可以从高校招募有关专业应届的毕业大学生,这样既给了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一个就业锻炼的机会,也填补了企业所需的人才空缺。在对绿色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坚持长短专业培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重点应放在物流企业具体操作、管理和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上。

四、结束语

21世纪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了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的现象,十七大、十的顺利召开,强调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就要努力适应绿色物流这一社会发展潮流,这是全球化发展的需要。绿色发展关系到全局和长远的利益,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绿色物流标准化重点强调对环境的关注,把企业的各项工作规范在一定的范围里,能体现企业的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方向。绿色物流标准化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企业声誉,提高客户满意度,取得新的竞争优势。绿色物流标准化还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我国企业应大力发展绿色物流,积极探索和完善,进而形成标准化,以获得企业自身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琼.绿色物流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袁泉,姚金江.浅议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物流科技,2014(01)

[3]王小旭.绿色物流-21世纪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07):25.

[4]方芳.绿色物流的发展之路[J].科技经济市场, 2009(7):101~102

[5]刘彬,朱庆华.基于绿色采购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J].管理评论,2005(4)

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3

[关键词] 绿色 物流 标准化

一、绿色物流和物流标准化

绿色物流(Green Logistics)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绿色物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即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二是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绿色物流的目的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

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和包装、装卸、运输、配送等各类作业的作业标准和管理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并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物流标准化是构建绿色物流的关键。构建绿色物流,需要企业及政府管理部门为现代物流体制制定系统化的标准。物流影响环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相关的监管标准,如安全标准、噪音标准、排气标准、车速标准、废弃物回收标准等。另外,制定物流体系内外的统一标准,也便于体系内外各环节的协调连接,提高效益,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最大程度降低对环境的损害。因此,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围绕绿色物流的要求,迫切需要制订物流绿色化标准。

二、我国物流标准化的现状

国际竞争已经国内化,国际企业能够走进来,物流业标准化问题也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物流标准化问题不单单是全国的标准化统一问题,也是我国的标准化如何与世界标准化接轨的问题。物流标准化是推进物流现代化的基础,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物流标准化程度差距很大,存在物流标准化不统一、推广力度不大、进程缓慢等问题,而且物流装备标准化程度不高,各装备之间衔接困难。我国现代物流标准化运作还没有完全摆脱部门分割的框架,对国家行政管理的依赖度较高,行业协会和标准技术组织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协调作用,市场主体缺乏指挥协调机制、没有形成标准化研究的专门队伍。

这些问题造成了我国物流绿色化严重落后。以运输为例,设施和设备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也影响了我国海铁联运规模的扩展。各种货物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包装标准与设施标准缺乏有效衔接等,成为我国物流业向规范化、高效化发展并与世界接轨的一大障碍。而且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滞后更严重限制了多式联运的顺利进行。就IT技术来说,很大一部分企业未及时采用,企业间或运输方式间的信息共享和开放网络尚未完全形成,因此IT所带来的效果就得不到充分发挥。政府应加快推进物流标准化进程,提高物流产业中货物和相关信息的流转效率。

三、标准化促进绿色物流的途径探讨

1.政府层面

通过政府统筹管理,加强部门之间统一协调,逐步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管理格局,为现代物流标准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物流企业采取整合、并购、联盟、合资或上市融资等方式快速扩大企业规模和实力,鼓励物流企业发展综合业务、塑造品牌形象、参与国际竞争。由政府创造产业发展机遇,随着产业不断成熟,物流企业实力增强,集中度提高,对标准化的需求就会增加,物流标准也将会在市场推动下逐步实现。

3月23日,新组建的交通运输部正式挂牌。根据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新组建的交通运输部整合了原交通部、原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的职责以及原建设部的指导城市客运职责,并负责管理国家邮政局和新组建的国家民用航空局。交通运输部的主要职责是拟订并组织实施公路、水路、民航行业规划、政策和标准,承担涉及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协调工作,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等。这一政府机构改革,为政府层面推动物流标准化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

2.推动企业参与到标准工作中

在促进和推动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借鉴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通用标准,尽可能采用国际标准。这既能加快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建设步伐,也不失为与国际物流标准保持协调一致的有效手段。同时,应该了解企业需求,可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对涉及的各类企业选取典型进行调查,然后进行综合和统一。这可以让更多的企业直接参与到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中,并且把一些企业应用较好的标准加以推广,标准的应用率就会提高。

3.积极申请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1993年成立的ISO/TC207境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我国自1998年导入ISO14000后, 只有不多的企业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其重要性没有被物流经营者重视。面对全世界环保力度的加大和基于环境保护要求竞争而形成的绿色壁垒制约,我国的物流业者应不断积极申请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用国际标准来规范自身的物流行为,加强物流环保的能力, 进而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小桃:加快物流绿色化进程改变运输方式.现代物流[J],2006[1]32~34

[2]蒋智毅 矫桂兰:基于绿色营销体系的绿色翱流.商场现代化[J].2007[516]116

[3]王星辉:我国绿色物流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建议。商场现代化[J]。2007(6上旬刊)122~123

[4]庞思迪: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障碍及突围.商场现代化[J].2007[508]138

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4

关键词:绿色物流 发展障碍 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之一直以来对环境问题的忽略,人为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恶化。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应发展清洁生产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成本以及发展绿色消费以减少消费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发展绿色物流以减少商品流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的消耗。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向生态工业文明的跨越,培育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目前,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绿色物流作为绿色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刚刚萌芽,还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其理论与实践都尚处于摸索阶段。

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绿色物流是建立在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是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主体的盈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等经济利益,它还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

绿色物流的内容

集约资源。这是绿色物流最本质的内容,也是发展物流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

绿色运输。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是物流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绿色运输是指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为特征的运输。其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克服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

绿色仓储。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布局过于密集会增加运输的次数,从而增加资源消耗;布局过于松散,则会降低运输的效率,增加空载率。仓库建设还应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

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的的包装方式,包括包装材料的绿色化、包装方式的绿色化、包装作业过程的绿色化三个方面。实施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

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是出于环保考虑的无污染的流通加工方式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总和。实施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废料,与废弃物物流顺畅对接,降低废弃物污染及废弃物物流过程中的污染。

绿色信息搜集和管理。物流不仅包括商品空间的转移,也包括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储存和利用。绿色信息的搜集和管理是企业实施绿色物流战略的依据,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储存各种绿色信息,并及时运用到物流管理中,促进物流的进一步绿色化。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主要障碍

思想认识障碍

全社会绿色物流理念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各级政府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企业片面追求局部效应和短期经济效益,忽视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效应。

体制政策障碍

我国物流业传统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多头管理、分段管理体制,造成物流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物流体系内在联系被人为分割,严重制约物流体系的整体统筹与规划,影响各种物流服务的协调发展,妨碍物流社会化、集约化进程,导致物流资源的严重浪费。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目前我国在绿色物流产业政策方面还缺少相应的扶持政策,各种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

基础设施障碍

近几年来,尽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已有较大的改善,但与我国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绿色物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偏小,按国土面积和人均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美国为6869.3公里/万平方公里和253.59公里/万人,德国为14680.4和65.94,我国仅为1344.48和10.43,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其次,缺乏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现代化物流设施,严重影响物流集散和运输效率的提高。第三,物流设施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

技术障碍

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先进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滞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不同物流部门之间技术、设备、信息标准不统一,非标准化行为相当普遍,尤其在包装、运输、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物流成本上升,资源浪费,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人才障碍

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绿色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物流专业人才也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当前我国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物流学历教育与培训认证工作滞后;物流师资力量薄,教育手段落后,严重制约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

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建议

树立绿色物流全新运作理念

政府要加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物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工商企业打破其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来完成的经营组织模式,鼓励企业实行物流外包,开展第三方物流,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物流企业要打破“环保不经济、绿色等于消费”的传统观念,应着眼于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制定规范的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发展政策

现代绿色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涉及运输、仓储、装卸、货代、联运、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环保等行业,政策上关联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商务部、信息产业部、海关、环保、工商、税务等许多部门。为避免政出多门,确保政府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我们应该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设立统管物流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能是提出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协调全国和地区物流发展规划、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等。

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有效地规范、监督和激励物流企业的行为。通过环境立法、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和建立绿色物流标准来约束、干预物流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通过制定绿色补贴政策、税收扶持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激励政策激励和引导物流主体的行为,促进绿色物流健康发展。

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首先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其次要加强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应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理顺各种规划的关系,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设规划、工业及商贸流通行业的仓储设施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防止重复建设,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第三,要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加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加投入,对经营性设施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经营。第四,要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促进物流信息系统发展和标准化体系建设

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性。首先,政府应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其次,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网络,实现不同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的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

物流标准化是资源整合的重要基础工作。针对我国当前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政府应加强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重视,一方面要在物流术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标准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对已经落后于物流发展需要的标准应予淘汰,并代之以新型标准;对部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对尚缺的标准应抓紧制订,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与国际标准接轨。

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

绿色物流属于新生事物,政府应大力支持和引导绿色物流科研工作,一方面要积极支持绿色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物流教育体系是保证物流产业形成合理人才结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政府应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包括与绿色物流相关的环境科学,开展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学历教育,为现代绿色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其次是加快推进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由于我国学历教育刚刚起步,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总量规模有一定的限制,仅靠院校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这就要求必须加速开展物流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通过对在职人员的培训与认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管理水平,满足国内市场对各类物流人才的需求。第三,优化物流教育师资力量,提高物流教育质量。一方面要不断充实物流师资队伍,大力引进海外物流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物流师资培训力度,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和短期培训,拓展教师知识面,提高物流专业师资水平。

参考文献:

1.濮小金,司志刚.现代物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夏春玉,李健生.绿色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5

关键词:绿色建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407.9文献标识码:A

建筑和建筑环境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回顾人类的建筑史,从最初的遮风避雨之所到今天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快乐和舒服的同时,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也摆在人类的面前: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采,建筑活动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于是绿色建筑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于我国而言,人口数量巨大,年新增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被形象地称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尤为重要。

一、当前我国人居环境发展现状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用能大户。据统计,每年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27.6%。全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20亿平方米,85%以上为高能耗建筑,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这不仅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资源能源消耗量成倍增长的过程。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乡房屋建筑面积还将新增约300亿平方米,如果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每年建筑用能将消耗1.2万亿度电和4.1亿吨标准煤,几乎是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3倍。然而,我国的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又严重短缺。从能源供求看,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从土地、水资源方面来看,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二、绿色建筑的内涵及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建筑规则和建筑环境性能的衡量标准,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我国绿色建筑是从建筑节能起步的,以1986年颁布的《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为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建筑节能工作有了长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已初步建立以节能50%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二是初步形成了以《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为主体的法规体系。三是通过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有效带动了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四是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此同时,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中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开展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在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等建筑类型进行了绿色建筑的实践活动。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还处于试点、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我国在绿色建筑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1.认识不足。目前对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还没有达到广泛的共识,相当一部分人尚未将绿色建筑工作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2.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的节约还没有明确规定各方利益主体必须参与,而建设部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作为一个部门规章,力度远远不够。此外,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3.缺乏发展绿色建筑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主要偏重工业和交通节能,而对引导和扶植绿色建筑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

4.缺乏行之有效的推广交流平台。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配件和新的设计及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在西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起步较早,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取得经济发展和能耗持续下降的突出成就。及时、系统、广泛地引进他们的技术和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尤为重要。

三、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建议

1.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倡绿色消费,使全民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居住、出行、娱乐、休憩中切勿追求奢侈豪华,倡导节能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接受并追求绿色建筑体系,才能促使市场各方主体积极营建绿色建筑。

2.重视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节能重点在于降低长期使用的总能耗。如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空调使用和照明;通过建筑护结构设计和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以及密封性良好的多层窗,减少建筑运行能耗。

节地关键在于城乡空间的统筹。重点研究城市发展新增建设用地从节约农村建设用地中获取;建筑选址及规划时,要尽量翻新旧建筑,减少道路及服务区域的面积;限制使用和淘汰实心粘土砖,充分利用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料;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保护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节水应重点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省水资源,可采取鼓励节水型器具、改变用水习惯和通过水价杠杆调节等措施,从而降低用水量。另外,要加强屋顶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地面雨水可通过采用可渗透的路面材料使雨水能深入地层,保持水体循环。

节材重点是走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道路,同时应精心选择高效经济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建立严密的行政监管制度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制订绿色建筑量化标准和可操作的评估体系。这些体系对指导绿色建筑设计、建设、规范引导建筑业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由于中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需要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因此,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交流平台,使世界所有国家在绿色建筑上的最新技术能够在中国得到及时应用。

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6

他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联合国相关部门也正在研究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但该体系恐怕五六年出不来,还得靠我们自己”。

2012年6月,银监会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在信息披露、信贷风险、流程控制等方面首次做出了相关规定,给出了监管部门将日渐重视绿色领域的信号。据上述银监会部门负责人表示,此刻他们正逐步深化细则,以期尽快颁布绿色信贷统计标准。

倒逼绿色“国标”

“目前我们只有行里自己的标准,来源于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鼓励类产业和限制类产业的规定,将明确为绿色领域的产业全放进去了。”工商银行信贷管理部副总经理殷红表示。

有一些专家指出,连国家发改委自身恐怕也很难界定的所谓绿色产业,产业支持政策上易出现偏差,当下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窘境就与政策脱不了干系。银行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很难把握标准,才会屡屡出现“漂绿”现象和信贷风险。

“不仅是中国,全球范围都如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

尽管绿色环保是全球公认的未来方向,但何谓真正“绿色”,国际上也缺乏清楚的概念,具体到每个国家的态度与方案也不尽相同。

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环保事件,促使银监会加快制定绿色信贷国标。2009年,由于陕西省凤翔县东岭冶炼公司的长期污染,导致当地851名儿童出现血铅超标;2011年,国家环保部在各地排查的1930家铅蓄电池生产、组装及回收企业中,取缔、勒令停产及整顿了近1600家;2012年9月,曝出全国“铝业巨头”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四年内发生过9起泄露泥浆事故。

“‘国标’何时出台、如何出台?这就是关键所在。”曾刚指出。

银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此表示,银监会眼下正在起草的有关绿色信贷统计文件,也可能成为除资产质量和收益状况等商业性指标之外,监管部门评价银行优劣的全新维度。

绿色信贷“国标”是否会真正为监管部门所用,关键就在于其范围的宽窄。“概念太窄了会有失公平,太宽了就失去政策激励的意义。”曾刚说,“此次‘国标’必须具备产业和行业上的差异化特征”。

面对“搞金融的人不懂技术,搞技术的人难懂金融”的现状,只负责金融领域的监管部门,进行跨行业、跨产业、跨部门之作,实属不易。

跨界难题

通常,环保企业尤其新兴产业企业都具备一定的高科技特征,企业运营中工业标准、能耗技术会涉及大量的新兴科技和方法学,以致于绿色产业的制定会涉及到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国家能源总局、住建部、交通部和铁道部等多个国家部委。因而,绿色信贷的统计也很难完全由银监会一家独揽。

“目前,我们的原始依据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及其他相关联的部级文件。此外,各大部委有关战略新兴产业、以及产业升级等领域的具体细则,也是主要的参照依据。”银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做到项目环境效益可测量、可报告与可核实,是此次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

据悉,绿色信贷统计工作已经初步完成,目前正处于征询各部委意见和建议的阶段,预计今年底将开始在各银行进行试行,明年可能开始正式实行。

专家担忧,由于各大部委之间难以协调关系和平衡利弊,银监会只能在其间不厌其烦地“找最大公约数”。

例如,进行水资源研究的部委专家很可能希望将绝大部分与水相关的项目都录入绿色信贷之中,而进行电力研究的部委则提倡将更多的电力项目列入其中,各利益相关方势必会因此产生一些难调和的矛盾。

“先有产业政策、后有金融规划,这是常理。缺乏发改委来率先制定绿色产业标准,绿色信贷的出台不会太顺利。”上述专家认为。

据介绍,“国标”目前初定“十二五”规划中的三个重点领域为必须支持的绿色领域,即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业。

其中,制造业拥有国家提倡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以及诸如硅钢生产等传统产业升级的部分,再加上技术装备行业中效率高、智能化的技术升级设备等,以及能效服务贷款,都可被列入绿色信贷的范畴。

此外,碳排放达标且能耗合格的绿色建筑项目也应该被认为是绿色信贷。相对于公路交通来说更环保的轨道交通,亦可能列入绿色领域。

“这并不代表完备的绿色信贷概念。我们仅刚刚迈出了第一步,一切还在努力探索和完善中。”中国银监会统计部专题分析处调研员李晓文说,一个制度并非开始就趋于完美,常常是先摸索,而后逐步规范。

成本博弈

然而,专家指出,绿色信贷发展的最大障碍不在于政策或风险,而在于商业盈利。

在曾刚看来,2005年欧洲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形成后,业界的呼声和兴奋度非常高,普遍认为所有社会成员都应付出一定成本来挽救人类环境,这是高尚且理所当然的事情。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冲垮了人们的良好愿景,也凸显出碳交易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将所有人的焦点重新集中到了如何维系生存之上。由此,曾一路高歌的碳金融市场出现颓靡。

“这是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绿色经济势必具有外部性成本,会比普通经济模式高出一部分环保成本,相当于用现在的钱来购买未来。”曾刚称,“当欧美经济危机持续至今、失业率居高不下时,绿色经济自然会在全球范围内低调起来”。

外部性成本的存在,让绿色信贷至今仍遭受银行的本能排斥。前述专家也认为,唯有在项目盈利能力上下功夫,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银行积极性,避免仅靠“漂绿”来凸显其企业社会责任的现象发生。

“银行不能做慈善更不能无视风险,因而我们考量项目的首要标准还是商业回报能力。”兴业银行可持续金融部一位负责人坦言,尽管身为国内唯一的赤道银行,兴业银行也无法回避盈利问题。

他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按照政府的财政参与度和市场机制的发挥程度,绿色项目的盈利能力大约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即自身能产生现金流,只需少量政府补贴就能良性运作的项目,比如污水处理等。第二类是完全可以纯市场运作的项目,有着较为诱人的商业前景,几乎不需要政府补贴,比如水泥余热发电、城市新能源公交系统等项目。第三类则是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诸如国家对山河湖海的治理项目,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和银行承销债券来解决资金问题。

“经济效益最明显的第二类项目,才是银行应该更多介入的领域。”上述高管称。

但对于第一类和第三类项目,相关专家认为应该从国家补贴方面来寻找解决办法,因为市场80%的外部融资均来自于银行,银行每年好几万亿元的贷款余额具备很强的杠杆作用,如果政府能对某些特定行业进行补贴,则会引导银行向该行业有所偏倚。

如果直接给银行贴息或者允许税前提取拨备,以及在坏账核销程序中给予银行更大的自主性,可以有效刺激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