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论文范例

历史故事论文

历史故事论文范文1

1.坚持真实性原则

历史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坚持真实性不仅是对历史学科的尊重,也是对学生获得知识的尊重。如果学生发现老师所讲的历史故事有悖于历史事实,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无法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更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想象和推测,才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故事内容要生动有趣,形式题材多样化

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主体的理解方式、思考方向不同,将故事生动化、有趣化、多样化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新鲜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3.立足课本,鲜明主题

选取历史故事,一定要围绕大纲要求,把握知识重点,围绕一个主题,有条不紊的展开,让学生不会感觉混乱,不会失去学习兴趣,分阶段、有层次的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使学生的史学认识和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4.注意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变化特征

初中生主要集中在13-15岁这一年龄段,学习以感性思维为主,逻辑思维的能力不足,历史故事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给学生以思考和教训,使学生理性看待问题,开发和培养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程

在讲新课之前,不应急于直奔教学内容,已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运用历史故事导入课程。课堂中,为避免学生思维在15-20分钟后出现分散游离现象,如果能在一开始就把握住学生的听课学习兴趣,那么这个良好的开端就使整个课堂成功了大半。在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先讲些历史小故事,将课堂气氛“预热”,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将历史专业理论知识和历史故事联系起来,加深印象,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故事可以是成语故事、神话故事、战争故事、名人名事、文化故事等等,这些都可以加以利用。比如讲到中国近代不断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原因众多,但其中慈禧太后作为顽固派领袖权倾天下,把持朝政,不断阻挠进步思想和势力,固守闭关锁国,崇洋媚外,导致清庭逐步沦为列强统治的工具,加剧了中国两半社会的形成,加深了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使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所以可以列举一些慈禧太后的错误做法,如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大肆挥霍钱财,阻碍等等。通过慈禧太后这一学生们熟知的历史人物故事来反应中国近代屈辱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重振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2.在课堂中穿插讲述历史故事,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

要想在45分钟内不让学生走神,就需要使讲课内容具有吸引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适当地穿插历史故事。如在讲到三国混战时,可以描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役的激烈场面;在讲到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孙中山的所作所为;在讲到亚里士多德的发明发现时,穿插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这些原理等等。这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上课严肃的气氛,将课堂变成一场生动有趣的“故事会”,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更好地记忆课堂上所讲的历史事件过程、人物、时间、结果影响。在历史故事之后,还应该提出一些由小故事引出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来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3.在课堂结束时也应运用历史故事

在课堂结束时运用历史故事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首尾呼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历史课不再那么枯燥,促使学生更加期待下次上课。

4.注重讲课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学的主观性较强,一字之差就可能使学生产生误解。历史故事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以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其次教师的态度要客观公正,另外,还应注意语速和节奏,太快或太慢,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历史故事论文范文2

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应用历史故事,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引入有趣的历史故事,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之后,便有了学习的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当学生发掘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魅力和乐趣之后,其历史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第二,引用历史故事,能够强化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寻找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每个时间段历史时间发生的关联,以优化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程度;第三,应用历史故事,有利于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应用历史故事所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应用历史故事,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教师要保证所将历史故事的真实性,要确定其并不是虚构,不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的事件,以使学生能够根据可靠的历史故事依据,来分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所选择的历史故事要具有针对性,一定要服从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可完全脱离课本。其次,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要先全面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历史基础来讲述学生容易理解的故事内容。要尽可能的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使学生能够根据历史故事中的所体现的生活现状来感受当时的时代背景。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选择的历史故事要具有趣味性,篇幅比较短而精湛。

三、应用历史故事改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气氛的有效措施

(一)利用历史故事来开展趣味性导入教学活动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性导入法,有效的教学导入能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利用历史故事的讲述,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较大的兴趣,从而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其能够追随教师的思路,边听边思考,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要注意的是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故事,篇幅不能过长,要选取最精华的部分,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而且选择的历史故事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不可脱离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要将历史故事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相结合,以保障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这一刻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英国皇室的认识和印象,然后引出英国历史上的一位国王——查理一世,并将查理一世被处死的故事概括的阐述于学生。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学生便会对查理一世被处死的具体原因及当时的背景环境产生兴趣,为此教师则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进入教学正题。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历史故事来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高中历史的学习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由于所学习的年代较为偏远,教学内容中的事件学生并未亲身经历过,还有大量需要记忆和背诵的内容,以至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若不加以控制和改善,则不利于学生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为此,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时候,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来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发挥学生强大的记忆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刻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三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内容和特点,则可以为学生讲述与周公东征相关的故事,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西周所建立的分封制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形成背景、产生原因、具体内容和特点。

四、结束语

历史故事论文范文3

患者,女,32岁,2014年7月27日10:00入室,在腰硬麻醉下行全子宫切除术。术中子宫切除后,医生将消毒残端的2块小纱布塞入阴道。关腹前、关腹后、皮肤完全缝合后,洗手、巡回护士清点器械、纱布、缝针正确。但术毕未提醒医生从阴道取出纱布。术程顺利,于12:50返回病房。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于2014年8月3日出院。患者于2014年8月8日晚自诉阴道有异物感来院检查,由医生从患者阴道内取出2块小纱布。

2进行鱼骨图分析

2.1进行鱼骨图分析前的准备

成立分析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科室质控员担任副组长,其他人员担任组员。发现护理安全隐患,应主动报告护士长,立即召集小组成员,分析可能导致的后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以后护理不良事件再次发生。

2.2找出主要原因

(1)护士未严格执行手术室查对制度,在执行手术清点过程中不够严谨。(2)对手术清点制度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责任心不强,过度相信主观经验。(3)护士与医生的沟通不到位,有向深部填塞纱布时未提醒医生,术毕未及时提醒及监督医生取出。(4)护士人力资源配比不足,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导致心理压力过大。(5)护士长在薄弱环节督导不到位,平时警示教育不够。(6)手术安全意识欠缺,思想不够重视。

2.3确认根本原因

科室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科室安全防范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尤其是低年资护士的培训;执行手术清点过程中不够严谨,与医生沟通不到位,未及时提醒及监督医生取出;未做到弹性排班,人员配比不合理;护士长督导不到位,平时教育不够重视。

2.4制定改进措施

(1)认真组织全科护士认真学习护理核心制度,强调执行手术清点查对制度的重要性。预防手术用物丢失、不完整,手术前、关闭体腔前、完全关闭后、皮肤缝合后,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共同清点器械、纱布、纱垫、缝针等数目完全相符并检查其完整性,任何人不可随意更改物品清点内容,术中添加任何物品均由巡回护士亲自递交,并及时记录。(2)定期组织对年轻、新护士的核心制度培训,尤其是强

3GRP78的研究展望

历史故事论文范文4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利用,多媒体教室普遍存在,并被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有助于学生对固体微观结构的理解。例如,可以通过视频或PowerPoint文件,可以直观地展示晶体的微观结构、原胞的选取、原胞的形状等。与传统板书相比,利用多媒体呈现并分析固体的微观结构以及晶体的结构特征,对教师而言,更加省时、省力;几何关系的表达也更为准确,便于学生的理解。此外,若能结合三维的原子实物模型,那么,固体的微观结构将能更为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多媒体与三维模型的应用对于学生理解固体的微观结构、晶格的周期性、原胞、晶体的对称性等基础概念很有好处。当然,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公式的推导、基础概念的讲解等方面,板书其实更受学生的欢迎。与多媒体教学相比,板书的节奏慢,师生间可以有较多的互动;学生相对容易跟上教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步伐,学生也能有较充分的时间来理解各个知识点、梳理要点以及做笔记等。因此,多媒体教学还需适当地与传统板书相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取舍

由于固体物理学融合了普通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晶体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其知识面广、量大,在有限的学时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讨论固体物理学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因此,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本专业的特色,有选择地取舍部分教学内容。例如,侧重固体热学性质的专业可以考虑以晶格振动等内容为主;而侧重微电子的专业则可以考虑以能带理论、半导体中的电子等内容为主。当然,一些多个领域都涉及到的基础知识也应是这门课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固体的微观结构和结合方式是固体物理学的基础,因此,晶体的结构和晶体的结合等知识点应是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之一。考虑到理想晶格由原子实和电子组成,晶格的运动主要在晶格振动等部分讨论;而电子的运动主要在能带理论等部分讨论,具体还可以分为金属中电子的运动和半导体中电子的运动等部分。尽管这原子实和电子的运动实际上相互联系,但很多时候,可以分别侧重讨论。此外,实际晶体也并非理想晶体;实际晶体除了有边界之外,也常含有缺陷。但在许多情况下,晶格的振动、电子的运动和缺陷的影响依然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分别讨论,并得到与实际较为符合的理论结果。因此,晶格振动、能带理论和缺陷等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或可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取舍部分教学内容。在许多固体物理学的教材中,例如黄昆等的《固体物理学》教材和阎守胜的《固体物理基础》教材,密度泛函理论并没有被提到。事实上,密度泛函理论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基础理论,它是凝聚态物理前言研究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材料设计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各专业的实际情况介绍一些密度泛函理论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介绍一些最新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模块化的教学形式

如前所述,固体物理学中的许多知识点间相对独立;基于这门课程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模块化的教学形式,以子课题的形式将相应内容呈现给学生。可能的模块如:讨论晶体的结构和晶体的结合方式的基础模块———晶体的结构与结合;讨论晶体中原子实运动的模块———晶格振动;讨论晶体中电子运动的模块———能带理论;讨论实际晶体中可能存在的缺陷的模块———晶体的缺陷等;其中,能带理论部分还可分为:近自由电子模型、紧束缚模型、赝势方法等数个部分。这样做首先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取舍;其次,有利于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梳理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此外,固体物理学是凝聚态物理前沿研究的基础之一;其基础知识、理论推导、实验背景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都是开展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基础。而模块化教学,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将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导向呈现给学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既是在教授学生知识,也是在开展科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科研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这种课题研究的模块化教学形式还可以结合基于原始问题的教学来开展。

四、基于原始问题的教学

所谓原始问题,可简单理解为: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未被抽象加工或简化的问题。于克明教授、邢红军教授等人详细探讨了原始物理问题的诸多方面;此外,周武雷教授等人还讨论了原始物理问题含义的界定等相关问题,并呼吁将基于原始物理问题的教学实践引入大学物理的教学中。这应是个值得提倡的建议,毕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都是原始问题。与传统的习题不同,原始问题未被抽象、加工或简化。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第一步便是将问题适当简化,这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一种能力。事实上,合理的模型简化是各种理论的基础,也是实际应用或科研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例如,讨论晶格热容的爱因斯坦模型和德拜模型,尽管模型简单,但它们数十年来是我们讨论、分析相应问题的基础。今天,那些被写进教科书的基础理论,在当时、在理论刚被提出时,都是为了原始问题的解决。下面以晶体热容为例,稍加详述。问题的背景:根据经典的热力学理论,晶体的定体摩尔热容是个与温度无关的常数。实验发现晶体的热容在高温下确实接近于常数,但是晶体的热容在低温下并不是个常数,其与温度的三次方成比例关系。问题的提出:理论预言与实验观测为何不相符?如何解释实验现象?20世纪初刚刚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是否能解释这个实验现象?这些问题在爱因斯坦的年代应该都是前言的科研问题。问题的简化:(1)不考虑边界、缺陷、杂质等的影响,将实际晶体抽象为理想晶体;(2)基于绝热近似,不考虑电子的具体空间分布,将原子当作一个整体,原子—原子间存在相互作用;(3)基于近邻近似,只考虑近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4)基于简谐近似,将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势在原子的平衡位置作泰勒级数展开,并保留到二阶项。问题的解决:基于上面的模型简化,写出描述原子运动的牛顿第二定律,并求解方程组,这些方程组与相互独立的简谐振子的运动方程组相对应。结合量子力学,得到体系的能量本征值;写出晶格振动总能的表达式,继而给出由晶格振动贡献的晶格热容的表达式。由于晶格热容的表达式复杂,很难直接与实验结果对比,因此引入进一步的简化和近似———爱因斯坦模型或德拜模型。这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做前言科学研究的方式相接近,既能提高学生对科研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小结

历史故事论文范文5

对西藏远古时期的社会经济的认识、研究,是认识和了解藏区远古时期的基础。乔政《西藏远古经济社会略述》一文对西藏远古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发展情况作了阐述。该文通过对昌都卡若遗址考古资料的分析,提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卡若人已经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畜牧业和狩猎在经济生活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卡若遗址呈现的文物,我们可以看到,西藏地区的人类及其文化与黄河中游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贤者喜宴》记载,居住在西藏雅隆地区的原始人类,“食自然之稻谷,衣树叶之衣,生活状况犹如林中之兽类”。此时,西藏地区的先民尚未开始原始的农业生产,只是“食自然之稻谷”。霍巍《试论西藏高原的史前游牧经济与文化》一文通过考古材料,分析了西藏高原史前游牧业的起源、游牧经济与文化的基本面貌以及早期游牧民族在高原的迁徙与移动空间等问题,对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以至西藏“早期金属器时代”史前游牧人群的生态环境、生活样态、艺术创造等从不同的侧面与断面作了大致勾勒,阐述了高原游牧业由原始农业转化而来的历史进程。作者指出,“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为我们揭示了西藏高原史前游牧经济与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若干重要线索,尤其是提供了大量过去文献记载阙如的由史前原始农业朝着游牧业转化过渡以及史前游牧民族生活的细节,为重新构建一部西藏史前游牧民族的经济文化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随着史前游牧经济的发展,早期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也逐渐兴起。徐旺生《西藏原始农业初探》一文从“新中国成立后田野考古的成就,结合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西藏原始农业起源,以及西藏早期农业和畜牧业之间的承属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沈志忠《青藏高原史前农业起源与发展研究》一文,从历史地理角度分析作为独特地理单元的青藏高原是如何影响远古时期这一地区的人类活动,并将其与中原的农耕文化相对比,认为“青藏高原虽然地处中国的西南地区,但原始农业却与北方黄土高原相似”。但曾雄生在《中国农学史》一书中持不同观点,认为可能是受到起源于中原的粟作农业文化的影响,随后也可能受到西亚麦文化的影响。张亚生、占堆《从“蕃”和“乃”的词源看西藏农业起源》一文,则从词源角度来探讨西藏农业起源,作者认为“‘蕃’有农业生产地域、经济活动职业、以及土地占有者几项含义;‘乃’是栽培青稞之称谓”。从该文可以看出,藏区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体现在历史的方方面面,随着西藏历史研究不断深入,对西藏农业的研究也会取得新成果。霍巍《从考古发现看西藏史前的交通与贸易》一文以近年来一系列考古新发现为依据,从交通与贸易方面进一步展示了西藏远古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文章指出,在西藏远古时期,“高原居民便已经和中原及黄河上游、喜马拉雅山周边地带的原始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交往和影响,宝贝的南下,玉石的西传,麦类作物的东渐,早期金属器的传播,都在高原留下了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这些史前文化的成就,奠定了后来吐蕃王朝统一高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也为我国西部边疆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开辟了最初的交流渠道”。

二、关于文化艺术研究

霍巍《西藏西部早期文明的考古学探索》一文,通过研究近年来西藏西部地区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回顾了在对西藏西部早期文明探索若干问题上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并通过对这批新发现的考古材料的分析,联系敦煌古藏文写卷中所涉及的关于西藏远古历史上“恰”“穆”氏族以及古老象雄文明等问题,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某些联系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对新出考古材料的时空关系及其学术价值也作了扼要的介绍。杨曦《西藏高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简论》一文以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资料为主要依据,对西藏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内涵、经济形态进行分析,以探讨西藏远古人类的生计文化以及高原自然环境与文化面貌的关系。并在对现有材料进行总体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西藏新石器文化的基本特点,表明西藏高原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向世人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刘志群《西藏远古时期文艺发展渊源》一文对西藏远古时期文化艺术发展源流作了梳理,作者认为西藏远古时期,特别是原始社会的文化艺术,主要是以诗歌与散文形式流传在民间的神话故事和诗辞歌谣。法国著名藏学家石泰安指出:“歌唱家则歌唱一些隐晦的难解之谜,也可能还歌唱一些家谱故事……始终是以诗词形式来陈述的,其特点是使用了隐喻,口头禅般的套话和俗话。”石泰安认为,“谜歌此字的辞源即意识着它实际上是指以问答形式进行的轮唱,其中涉及到创世问题以及人和神的世系内容。”

达娃《古陶———西藏原始文化史的缩影》一文通过对考古发掘的古陶的研究,认为西藏古陶瓷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组成部分,西藏古陶瓷器发展历史,是一部间接而形象的远古西藏发展史。文章指出,“在民族母体中孕育、成长与发展,它凝聚着创作者情感,带着泥土芬芳,留存着创作者心手相应的艺术形象,表现着民族文化,叙述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展现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记录着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描述着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发展与变化,伴随着民族的喜与悲而前行”。万代吉《倾听远古的舞动———探讨藏族远古时期的舞蹈》一文,主要从三方面论述了远古时期的藏族舞蹈,即从古人类遗迹、遗物,神话传说,原始舞蹈遗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藏族远古舞蹈的内容丰富,与当时的地理环境、生产劳动、人们的思维方式,原始宗教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李延浩等在《藏族原始“拟兽舞”考察》一文中,认为“产生于远古时期的藏族原始‘拟兽舞’,是藏族先民早期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拟兽舞’不仅蕴含了远古藏族先民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审美观念,重要的是其间隐含了藏族舞蹈起源的线索”。格曲在《西藏民族器乐发展史简论》一文中,对远古时期的器乐艺术做了简要概述,认为“远古时期文化、历史情况的资料异常稀少,对于了解那时的器乐情况造成了极大困难”。但同时又说:“就其现在所知道的远古时期的乐器而言,虽然是远不能反映其全貌,但是还是明显地看出这些本教和世俗民间的远古乐器对后期藏传佛教器乐音乐和民间器乐、歌舞、藏戏伴奏等产生的影响。”德却卓玛《论西藏狩猎岩画对远古先民经济行为的记录》一文给予岩画很高的地位,文章通过概述狩猎岩画的大致分类以及主要内容来分析其反映出的深层含义。作者认为,“在没有文字之前的远古时代,岩画是藏族先民最初的美术作品和‘文献’”。

三、关于丧葬习俗研究

沈跃萍《藏族神话及其远古丧葬习俗》一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考察了西藏远古时期丧葬习俗,认为“西藏古代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与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的远古居民之间关系密切”。文章认为,文献记载中与“天绳”意义相近但又有着细微区别的“天梯”一词,实际上是与“高度”这一概念相关的“神山”之类,如高山峻岭的隐含代名词。这一提法,颇有创新意义。霍巍《西藏高原远古丧葬习俗的古史传说之历史考察》一文,依靠考古发掘出土的资料和文献资料的记载,对“天尺七王与‘天绳’神话”“早期陵墓起源的古史与传说”“松赞干布以前吐蕃诸王陵墓葬所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作者认为,“对西藏高原远古丧葬习俗的古史传说进行一番历史考察,将为进一步的利用考古材料开展对于西藏古代丧葬习俗与墓葬制度的研究,提供有益的线索,作好先期准备”。霍巍《西藏高原史前时期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一文,详细考察了西藏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吐蕃部落时期的墓葬埋葬习俗的发展,并作了对比研究,认为“西藏最早出现墓葬的年代,至迟可以上溯到西藏新石器时代晚期(约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距今约3000年前左右,这表明在原始宗教观念支配下产生的埋葬自己同伴尸体的丧葬意识,西藏高原史前人类并不落后于同一时代的其他人,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与周边地区大致相当”。作者认为,“西藏高原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生息、繁衍,他们是创造西藏高原古代文化的主体”;“从远古时期开始,西藏高原就与祖国西北、西南地区的考古文化之间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既说明古代藏区与内地文化联系的持续性,也说明古代藏区的民族迁徙与文化融合有漫长的发展历史,表明远古时期的藏族先民与周边地区的各部族一道,对于创造我们祖国的历史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过重大贡献”。

四、关于其他方面研究

目前学术界关于西藏远古时期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还有考古、医学、体育等方面。石硕《西藏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对认识西藏远古文明的价值》一文,对40年来西藏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作了分析,对于这些考古发现在认识西藏远古文明的内涵、发展轨迹及其与黄河流域古文明的渊源联系等方面的价值作初步探讨。文章着重探讨西藏新石器文化的三元格局及其内涵,对卡若文化、曲贡文化和藏北细石器文化作了深入阐释,认为“在新石器时代,西藏高原地区已经不只是某一个单一的原始部落在活动”。霍巍《西藏考古新发现及意义》一文,根据西藏高原一批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将西藏远古时期分成石器时代和早期金属时代,认为西藏考古资料的发现与研究,对于整个亚洲古文明历史演进过程的描述,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已经超出了考古学领域,对西藏历史、民族、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研究,都将产生不容低估的影响。”西藏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它“不仅接受和融合着来自祖国内陆以及中亚、南亚古老文化的影响,同时,其固有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对外部世界产生辐射,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夏格旺堆、普智《西藏考古工作40年》一文,回顾了40年来西藏考古工作主要成果,重点对近10余年中在西藏全区发现的西藏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金属时代、吐蕃王朝时期与古格王国时期的各类遗存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工作作了简要地介绍。该文比较系统地使用了西藏考古发掘的最新资料,对西藏远古时期社会基本状况作了较为综合性的描述。斗嘎《藏医学的起源与苯医》一文,根据藏族远古有关藏医药最初起源的神话传说、藏族早期史料记载以及苯医著作《本玉》与藏医药学莫基著作《四部医典》的比较研究,证明藏医药学是以苯医为基础,汲取其它国家和民族医学的许多精华而形成的一种民族医学。该文对西藏远古时期的医学多有考证。沈德功《试论西藏古代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文认为,“西藏古代体育的产生是以西藏古代人类的活动为基础,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随着人类的进步和西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西藏古代体育,逐步从生产劳动和生活等实践活动中分离出来,用于训练武士、宗教祭祀、竞赛娱乐等,从而形成了颇具西藏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并延传至今”。

五、三十年来西藏远古时期历史文化研究简评

纵观三十年来西藏远古时期历史文化研究,呈现出研究领域较为宽泛、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具有积极时代意义和研究人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等主要特征。一是研究领域较为宽泛。就笔者目前检索到的文献看,关于西藏远古时期历史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丧葬习俗等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分为若干不同的方向。诸如关于西藏远古时期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讨了该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甚至对史前原始农业朝着游牧业转化过渡以及史前游牧民族生活的细节都作了阐释,并分析其与中原文明的关系。关于西藏远古时期风俗习惯的研究,主要是丧葬习俗方面。通过丧葬习俗,对藏区远古时期各个方面的认识,会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二是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视角。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除了运用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视角,还广泛运用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研究者思路和视野开阔,产生了一批有一定深度和影响力的论文和著作。譬如对西藏远古时期文化艺术的研究,就是通过多学科视角来进行的。其中,刘志群、达娃等学者就运用了考古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分析视角。三是鲜明的时代意义。关于西藏远古时期历史文化的研究,以具体形象的材料有力地证明西藏古代历史、古代文化史上的若干问题,证明了西藏远古时期的发展与华夏文明具有密不可分的千丝万缕联系。研究者借此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分裂,共同建设好祖国的边疆。四是学者的地域性特点。研究者大多为西部学者或者长期执教于西部高校或省区科研机构。如四川大学藏学研究所的霍巍、石硕等先生,长期关注西藏远古时期的历史和考古。此外还有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和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一部分学者。这些学者曾多次深入到西藏调研,对诸多问题有比较深刻的体会。

六、总结

历史故事论文范文6

配电网是由一些相关的附属设施组成,因此具有分类电网的功能,进而被广泛应用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之中。10kV配电网供给电源主要是城市的各个配电站以及其他工、商、农等等。做好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工作尤为重要,但是在实践之中配电网会遇到诸多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设备缺陷、隐患处理、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安全标识等。安全管理的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具体举措如下:

1.1设备的缺陷和隐患。

当前,配电网向着自动化操作方向发展,人为操作容易出现事故,被逐渐取代。此外,应用本质安全型设备,例如绝缘包裹的配电线路、配网接地五防闭锁装置,是为了防止员工出现误碰等情况危及个人生命财产安全。

1.2工作人员自身安全。

工作人员自身安全是开展配电网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如下:第一,工作人员要树立安全意识;第二,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供电企业应给工作人员配备相关安全设备,如绝缘手套等,降低危险对工作人员的伤害程度。此外,还应该配备相对标准化的新技术和设备,保证配电网在安全、规范的状态下运行,降低工作人员维护工作的危险度和难度,在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实现配电网的高质量运行。

1.3安全标识。

安全标识的设置是为了发挥安全警示作用,因此为了方便巡检,应将安全标识安放在事故易发位置。安全标识的设置应坚持简单清晰的原则,充分发挥警示作用。此外,日常巡检过程之中,一旦发现安全标识存在问题,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

1.4雷害防治。

雷害是影响配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在当前配电网运行过程中,一些避免雷害放生的举措是依据雷害的机理开展的,使用较多的方式主要有:接地泄流、绝缘隔离、降低塔顶电位等等。

1.5鸟害防治。

鸟害是影响配电网安全平稳运行的重要方面。由于鸟类经常在杆塔上筑巢,会造成短路和接地等现象,严重影响配电网的安全管理,因此需要采取停电清除或装设驱鸟装置。

1.6树障防治。

10kV配电网因此能够直接面对用电用户而被广泛应用,线路建设势必会经过森林树木,为了防止树木造成配电网出现故障,因此需要消除树障。但是树障的清理需要与树木拥有者进行协商,协商过程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1.7高空置物的防治。

配电网的架设最初,应事前对高空置物有所记录,加强巡视,并做好配电网线路的绝缘性能。10kV配电网的安全管理不仅需要加强设备,更重要的是做好监督工作,将生产和安全相连接。一旦出现违反规定的操作和行为应严格处理。

210kV配电网的反事故处理

通过对10kV配电网的反事故处理中发现,主要是因为非人为、社会环境、内部因素以及运行管理四个方面所造成的事故。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2.1非人为不可抗因素。

由于10kV配电网的辐射范围较大,导致线路的绝缘性能大幅降低,一旦出现雷雨天气安全事故的发生比例就会加大。雷害事故产生是绝缘子闪络和雷电输电线路出现故障等原因造成的。因此,非人为不可抗这一因素的反事故只要是为了避免雷电对配电网造成上好。可以借助避雷针和避雷器等工具将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降至最低,切实保证电网的安全平稳运行。

2.2社会人文环境的反事故处理。

事故问题主要有四种:第一,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造成的10kV线路损坏;第二,交通运输车辆造成的杆塔撞倒、线路挂断等;第三,树障和高空抛、置物导致的事故;第四,配网线缆及设备失窃问题。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工作人员应该在城镇规划最初明确规划范围,不允许在电力设置保护区保护范围之内施工作业。而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如果想要开展建筑工程作业需要提前与供电企业做好协商,签订安全施工协议书,协议书中明确各个单位的责任和要求。面对杆塔撞到和线路挂断问题,可以采取在10kV配电网的公路上涂刷夜间反光警示标志,还需要限制行驶车辆高度。对于树障和高空抛、置物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障碍物附近线路绝缘水平和装设绝缘罩,以及逐步更换绝缘电缆的手段来处理。线缆和设备的失窃,不仅需要做好防盗工作,还应该加大惩处力度和奖励揭发举报行为。

2.3配电网内部因素的反事故处理。

在这里主要是指在配电网设备上存在的隐患缺陷及运行负荷波动和一些设备相关问题。比如在10kV配电网的运行过程中,由于震动、温度变化等因素,设备的接线端子容易造成松动,如果长时间不去处理,则会造成打火、发热,烧毁接线端子等情况,最终导致更严重的故障,所以要定期的对系统设备的螺栓进行检查、加固处理。二次系统的接线松动会使保护误动失效,也需要定期的检查紧固。

2.4运行管理因素的反事故处理。

在配电网运行过程之中,不仅要做好设备缺陷处理,还要加强管理防止隐患的发生。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做好电网运行中缺陷和隐患问题的处理。首先要记录隐患和缺陷,然后分析,最后将问题进行归类,为后续处理提供参考依据。作为工作人员应明确问题的严重性,根据轻重缓急处理问题,做好消缺工作。除此之外,配电网企业还要做好操作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3结语

历史故事论文范文7

通过束缚管理者的行为,在委托和关系中,经营者行使权利从中获得益处和企业的财务指标息息相关,关于盈余管理会计政策的选择,就是企业会计信息不全面性。

1、变更会计政策。

股票上市公司的经济业务比较复杂多样,其中,有许多种可以选择的经济业务的会计政策的一部分,企业可以通过会计政策的改变来实现股权激励机制的改变,实现了公司盈余。

2、变更会计估计。

会计变更是指企业有效利用信息或事务处理不确定性评价的结果,会计经济业务的一部分本身是不稳定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做出的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使得会计评估有效地根据公司的实际状况。

3、收入与费用的确认

在企业的实际运作,将通过收入与费用的变化来调节利润,当企业需要提高利润的企业将不在销售确认条件确认收入的实现将未来收入转移到这一段。

4、非经常性损益

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非经常性损益,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常常使用的非经常性损益的时间有效性,对企业内部的亏损进行适当调整,因为它不需要指数计算ST,P公司盈余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因此许多公司使用收益管理的项目,为了避免连续亏损造成的特殊待遇,暂停上市,甚至退市的风险。?

5关联交易。

企业采用调整脱机模式实施项目的盈余管理,但这种方式很容易检测,因此公司开始采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并按照协商定价原则,价格取决于需求的变化。

二、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机制下实现盈余的策略

(一)对管理层激励机制设计的策略。

虽然会计信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激励合同,但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并非完美无缺。所以结合经营者绩效评估和其他指标的充分考虑委托人一旦性能指标和市场价值等。

(二)对证券市场运行严口监管的策略。

市场价值指数是反应性能的主要途径,提高股票市场的效率,可以创建激励制度,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我们将严格控制上市接近确保质量的同时加强公司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保证同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规范化。

(三)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策略。

做的顺利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建设和加强控股股东的监督,除了采取措施,督促上市公司加强内部建设,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最后积极构建公司治理文化促进诚信的发展文化。

(四)对管理者市场层面的策略。

专业素质的人员、管理者是企业走向健康发展道路的关键之一,股权激励制度有效的建立需要高层管理人员的优化配置,选择一个高水平的经理,其次,通过市场手段扮演经理的激励和约束的角色建立一个完美的人才竞争机制。

三、总结

历史故事论文范文8

一、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1.固定资产管理不够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几乎都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因此,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在管理不重视,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在固定资产上普遍存“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因为某些管理人员认为有国家拨款,一切责任都应该归结于国家来实行管理,缺乏责任心。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了清点,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也进一步的加强,但是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管理意识不强,平日里的工作绩效不佳,导致了固定资产受损严重。许多的管理人员专业管理知识不够,责任心欠缺,认为固定资产是国家拨款配置的属于国家财产,与自己无关,正因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为国家带来了经济损失。由于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处理事务繁多,忽略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只是一味的添置设备,以达到固定资产的最大化,盲目的添置,缺乏规划性,有时甚至还出现重复购置现象,许多固定资产只能闲置,造成了浪费,不以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2.对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盘点的缺乏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也比较可观,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也随之增大,固定资产的种类越来越多,分布的区域又较为广发,对管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导致相关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清查不彻底,模糊不清。这就需要制定严格的盘点制度,来约束固定资产的清点,许多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清查浑水摸鱼,一经盘查很多账目都对不上,而且也没法追踪固定资产的去向。在会计核算中很难核算清楚,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差距比较大。

3.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到位

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中,一般是单位的财务部门和物流供应部门同时协作管理的,财务部门是对固定资产的购置资金和设备的价值进行账簿登记,物流供应部门是对固定资产进行盘查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弊端,账簿缺乏真实性,固定资产的清查没有保障,针对这些易出现的弊端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财务部门在进行管理时,很多设备都没能及时登记记账,致使国家损失了固定资产,这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很不利。不仅仅如此,许多事业单位在添置了设备后不用、或者是少用这是都是司空见惯的,这些问题的存在折射出了监管部门的制度不完善,财务部门的疏忽大意,尤其是从实行了政府部门统一采购后,一些事业单位更加疏忽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只注重货币资金的管理,部门之间的资金转化都不按照正常程序办理,给国家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二、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措施

1.政府实施产权登记下固定资产的核算

1.1在政府实行产权登记的情况下,固定资产应及时入账,对于没有票据的资产,应根据市场同类价值估价入账,固定资产的入账核算包括购买时的价格、相关税款以及固定资产购买时产生的运输费用和在装卸时产生的人工劳务费用,需根据这些费用来核算固定资产价值,然后进行入账。如果固定资产需要转让或报废,应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批,按照程序严格执行,审评通过后方能进行财务处理或减少账面价值。

1.2通过产权登记,可以清楚事业单位的家底,给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固定资产可实行全程跟踪管理,管理上得到了灵活变通,为固定资产的调剂、处理提供了有效信息,建立了良好的监管平台。

2.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正确的认识

要增强固定资产管理,需要相关部门自觉的提高管理意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切合实际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发挥政治监管职能,合理利用固定资产,不挪用、不浪费,让财务部门和物流供应部门充分认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为推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做出积极贡献。

3.对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盘点

相关单位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定期的盘查,必须要一一盘查清点清楚,不可模糊不清,账目不明,财务部的财务人员须把总账和添置过程中的明细账核对后再进行清点,如有损失现象的出现,要及时找出原因,补上损失,若是主观原因造成的损失,须追究其责任人,要求进行赔偿。

4.完善监管制度把责任明确到人

一个好的事业单位必须有良好的管理模式,对固定资产能进行比妥善的管理,保证事业单位的经济利益同时也能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地保护。所以必须要完善固定资产监管制度,制度是处理时间的依据,利用制度来保护固定资产。在完善固定资产监督制度同时,还要明确相关责任人的监管责任,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尽可能规范可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把相关的责任明确到人,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落实到现实中来,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记账以及资产挪用等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总结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上的一些弊端,因为制度不完善,机制的不完整,无法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需要国家针对现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从问题的根源出发,制定有效的管理对策,才能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才能保障国有固定资产不被浪费。

作者:衣丽 单位:大连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第十服务管理中心

第二篇

1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1固定资产底子不清

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事业单位领导对其重视程度都普遍偏低,单位领导的注意力多集中于财务创收以及公用经费的管理上。对固定资产清查中所采取的方式、工具则关注较少。同时只注重资产在会计账面的记录,却忽视了对实物资产具体、详细的登记。由此更无从谈及资产领用、维护等手续的办理。由此产生了固定资产“家底不清”、“资产不明”和“管理不当”等现象。例如很多笔记本、照相器材等电子产品长期被个人占有。对于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破损、报废等情况,具体管理者不登记、不上报,会计人员不入账、不追责。此外,工作人员私自租借,甚至私自处理和变卖闲置固定资产现象时有发生。其资产金额从十几元到上万元不等。但是对该资产的收入却未上缴财政部门。例如:在国家成品油税费改革后,已经不再收取公路养路费和运管费等收费项目,取而代之的是乡镇承担公路养护的职能,由此产生的多处空置站房被私自租借,其收入被私自占用。

1.2固定资产核算不科学

作为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会计核算主要围绕会计手续的办理而进行的会计核算事项。会计核算工作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事务为依据,着重体现其真实性与客观性。会计核算及时与否,规范与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事业单位中存在着大量的账实不符、账外资产存量大的弊端。或是因为单位资产明细分类核算不到位,或是单位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完整,或是已入账的固定资产不计折旧等等。所以在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的管理过程中,要么使得固定资产的价值贬值严重,要么便是虚增了资产价值,从而使得资产管理的真实性受到了影响。由于报废、破损资产的管理制度相对松懈,造成登记工作不符实、处理工作不恰当。例如交通局养路工班在上世纪80年代购置的20台拖拉机早已淘汰报废,但是因为拖拉机相关手续和纪录不健全,所以在资产账目中未作处理。另外,对于公务用车辆、报废电脑、报废空调的处置中,往往因为手续不齐全而在账面上也未做处理。由此形成了报废固定资产实际情况与账目记录的大相径庭;新购进办公桌椅等固定资产由于达不到资产计量标准,未能在账面进行记录,形成了新购进固定资产无法入账的情况时有发生,会计核算工作的滞后导致固定资产核算工作受到影响,甚至于固定资产流失。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核算不当的原因

2.1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在事业单位从事资产管理的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可以将其分为单位领导和资产管理两类。事业单位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大多偏向于购置固定资产。对于固定资产购置之后的使用和保管则相对较少关注。部分单位对资产管理的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责任意识不强。部分单位领导干部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不需要重视固定资产核算,更没必要关注固定资产折旧。只要自身不以权谋私、谋求私利。那么属于国家的固定资产始终是国家的财物。”所以在产权方面造成划分不清、资产登记证件不齐全,资产使用超标等问题。事业单位中具体从事固定资产管理的人员缺乏责任心,且不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所以资产监督工作不到位。由于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知识的专业了解,所以工作人员对资产的使用、性能的掌握、利用情况的了解相对缺乏,因此造成在具体的资产管理过程中盲目性严重。

2.2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多由财务部门、办公室、后勤部门工作人员兼任。在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中,身兼数职的工作人员如若面临资产管理问题,那么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扯皮则成为了“唯一途径”。事业单位在日常的管理制度制定中过分注重业务、学习、考勤等方面的制度建立和维护,相对忽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例如资产采购、资产使用、资产维护以及购物凭据的核算与调出、调入、处置制度等,对于相关责任赔偿及追究制度的建立则更流于形式。为了便于对固定资产实施核算和管理,事业单位成立了“固定资产管理小组”。但是该小组成员由于常年从事本职工作,大多工作人员非专职,所以在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过程中力不从心且无所下手。在小组成立之后,由于工作职责不明确,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固定资产的清查、审核以及记录等工作多处于停滞状态。从而导致了大量的固定资产因为管理不到位而被单位所遗忘。在报废手续的办理过程中过于简单,在管理制度的执行中也形成了巨大的资产管理漏洞。

2.3外部监管制度不到位

在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大多采取简单的账目核对。对于资产的增加、减少缺乏购置手续、验收手续和维护手续的深入核查。在固定资产的审批、报废和变卖阶段中,固定资产管理的外部监督、监管部门对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没能进行强有力的惩处。对于固定资产管理较为科学,核算管理工作扎实进行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未对其工作进行表彰和经验总结。惩奖措施的缺失使得激励事业单位做好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外在措施失位。

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强化措施

3.1强化组织领导,增强资产保值增值意识

从领导层到各股室所,要改变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实行层层责任制。并明确机构和专人负责资产管理工作,同时,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资产管理长效机制。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第一,资产管理人员需要增强法律意识,强化资产管理知识的学习。通过对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政治素养以及道德水准方面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会计从业人员需要通过培训,增强其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恪守职业道德。对于多年从事会计工作的工作人员也要注重其后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对计算机、财务软件的运用能力,充分运用财务软件固定资产模块的核算功能。第二,依照法律规定,严格执行资产变动程序。在固定资产的报废与调配等变动过程中,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变动程序的规定。领导干部不仅要严格执行资产变动程序,而且需要监督工作人员在资产变动中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

3.2强化职责权限,制定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需要将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使用部门的职责权限进一步合理划分并且监督其具体实施。只有将固定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保管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层层建立、认真执行,才能使得固定资产的购置预算、审批权限、定期盘点、维护保养等制度落到实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保障资产有效利用、减少流失和浪费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在事业单位建立并认真执行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制度,以此强化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第一,建立事业单位领导责任问责制。在领导问责制中需要单位领导对资产管理全面责任,并且加强对下属部门的监管和监督。通过层层监管和部门监督的形式,着力提升单位的资产管理能力。第二,建立资产管理的考核制度。介于资产管理中存在的惩奖不明确问题,事业单位需要对资产管理的直接责任人(资产管理者)、间接责任人(资产使用者)进行考核,并定期不定期检查资产登记情况。进而确立资产登记和使用的奖惩制度,对于资产核算和管理的先进个人、先进提及要给予奖励。对于资产管理中出现的管理漏洞和核算缺失,要给予具体工作人员和监管部门严肃处置。

3.3强化固定资产的动态核查

在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要强化对固定资产的动态核查。第一,建立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的会计方式。借鉴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于固定资产计提累计折旧,让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按确定的方法摊销。通过这样的会计处理创新性方法,可以直接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同时也能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第二,实施固定资产的定期与不定期核查。固定资产管理小组每半年或一年终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在资产登记的过程中不重复不漏登,并对资产种类和内容进行全面编号。对固定资产中现有的实物质量状况、出租出借情况要详细记录,对无维修价值的按规定程序及时上报审批报废,对闲置不用站房工班房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予以调配或处置,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对盘亏资产及时查找原因,保管不善追究保管人责任,自然因素或被盗等按规定程序上报审批报废,进一步健全手续,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及时。

作者:朱小蓉 单位: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交通局计财股

第三篇

一、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及其管理原则

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是实现国家对资产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利于事业单位各项公共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进而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要遵循严格奖惩原则,以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规范财务人员的日常运作;要遵循权责分明原则,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中的每个工作人员中,使其明确自身的责任,体现责任机制的作用;要遵循分级管理原则,以细分各阶层管理人员的职责,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有效的分级管理,从而建立健全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

二、现阶段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管理者不够重视资产管理

现阶段,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并未意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其未经过专业的资产管理培训,缺乏财务管理理念。事业单位是服务于社会的,非物质性的单位,其所拥有的资产值较为庞大,类型较为丰富,固定资产的价值比较高,因而,其必须进行有效的资产管理,以保障资产的安全。但是就目前而言,事业单位中的上级领导并未重视资产管理,仅仅只是依靠政府的投入,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健全的监督机制,不利于事业单位资产利用率的提高,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化。

(二)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缺乏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

在事业单位中,所采用的资产管理方式是由国家所拥有,事业单位所占用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存在着许多问题。现如今,部分事业单位都未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缺乏对资产的监督和控制,没有健全的法制制度予以支持,以致于削弱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作用。除此之外,事业单位的管理缺乏规范性,不够科学。例如:其未设立相应的责任制度,以对事业管理工作实行有效的约束,在实物管理方面缺乏计划;在资产的购置、使用和验收方面,缺乏规范性,未严格按照程序来展开工作,手续办理不合乎要求;部分事业单位在对资产进行处理的时候,并未征求上级的批准,擅自做主,未进行有效的评估工作。

(三)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率比较低

事业单位的财政制度并未对资产的处理设置一个明确的标准,而其审批工作也不够严谨,无法约束事业单位对资产的处理,其资产处理工作太过随意。在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中,未制定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缺乏资产管理责任制,使得各部门的管理责任不够明确,从而造成事业单位资产使用率的降低。

三、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理念,实现现代化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下,事业单位必须突破传统的管理理念,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有效结合,以保障资产管理的有效性。目前,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定额制度,以实现实物资产的有效管理,将事业单位的资源使用与预算计划相结合,从而促进事业单位资产的合理配置,实现资产共享,体现资产管理工作和预算管理工作有机结合的作用。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必须做好实物管理工作,充分体现事业单位的价值,加强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以进行科学的资产核算。

(二)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为加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必须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以提高其内部控制能力。第一,要建立健全的资产预算制度和审批制度。事业单位在开展资产预算工作时,必须结合单位自身的发展状况和特点,以保障资产预算的合理性。通过科学的预算计划,可为事业单位的采购提供方向,避免盲目性,防止重复购买的现象出现;有利于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事业单位中的资产闲置。另外,还要在采购环节中,制定审批制度,规范采购流程,以充分利用预算资金,实现资产购置的规范化;第二,要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对资产购置、资产使用和验收等工作的管理,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在购置资产前,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以保障所购置的资产具有其必要性;要提高资产的利用率,以实现资产的实用价值;在进行资产验收工作时,要严格遵守验收程序的要求,贯彻落实责任制度;在管理资产时,要对其进行定期盘查和审核,以保障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职业素质

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由人来实现的,为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有效性,必须机枪对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其业务水平,培养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培训过程中,要向财务人员讲解会计、财务和税收等相关知识,以此使其具体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优化财务人员知识结构体系,以此提升其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其工作效率,实现资产有效管理。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