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书范例

建议书

建议书范文1

环保局的叔叔阿姨们:

您们好!想必你们的工作很忙吧。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我从书中知道: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破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断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伯生态灾难,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在我们的大街小巷,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破坏资源的现象存在,为此,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节约用水资源,减小污染。不要让水龙头在孤独地流泪。

二、不要滥砍滥伐,要多种树木,因为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使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三、不要焚烧树叶。每次打扫完卫生之后,应把树叶装起来,然后倒入垃圾桶,由清洁人员处理,以防污染空气。

四、不要乱扔垃圾。清洁工人应每天清扫一次,以确保环境卫生。

五、不要随地吐痰。因为痰液中含有大量的细菌,散发以后容易传播疾病,希望大家都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就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人类。

建议人:xxx

xx年xx月xx日

第二篇

亲爱的叔叔阿姨们

大家好!对于环境保护这个话题,很多人都只是把它挂在嘴上,而没有付诸实际行动,你们想过没有?地球母亲为什么会从青春期一下子就衰老了呢?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没把保护环境当成一回事,所以,才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河水污染,树木减少,矿石开采无度,大气污染严重等,正如宇航员所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因此,我建议:

一、请大家不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少使用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确保我们的环境卫生。

二、要节约用水用电,每个人在用完水后,要关好水笼头,不要让水笼头伤心地流泪;使用完电器后,要随手关掉电源。

三、要注意绿化环境,多栽种花草树木,多建防护林,杜绝乱砍乱伐的现象。

四、要合理开采矿石,杜绝无度开采的现象发生等。

总之,我们要增强环保意识,让所有人都加入到环保队伍中来,以实际行动保护好我们的地球母亲,让地球母亲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希望大家能跟我一起保护地球母亲,让她永葆青春。

建议人:xxx

xx年xx月xx日

第三篇

环保局的叔叔、阿姨们

你们好!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她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家园。谁不希望自己的家园是美丽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注意环境保护,不断做出伤害地球母亲的事情,我们的地球已经伤痕累累了。

说实话,人们常常把保护地球环境挂在嘴边,但做起来真的很难。现实生活中,不注意环保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用完水后不关水笼头,用完电后不随手关灯,用完的电池到处乱扔,没用完的笔记本随便丢弃,甚至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还乱砍滥代等,所有这些,不仅影响了市容,还有害我们的身体健康,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还破坏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因此,根据上述情况,我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大力倡导市民节约纸张、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共同节约我们人类有限的资源。

二、要号召市民讲究卫生,不要乱扔垃圾,不要乱堆乱放杂物,确保环境优美。

三、要鼓励市民多植树造林,少用塑料袋,少用一次性筷子……尽量做到资源再利用。

四、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宣传,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坚决矫正破坏环境的错误行为。

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保护好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建议书范文2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历史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

1概念辨析

1.1城市历史景观、城市历史景观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城市历史景观是文化和自然价值及属性在历史上层层积淀而产生的城市区域,其超越了“历史中心”或“整体”的概念,包括更广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环境。”[1]而更广泛的背景除了遗址的地形、地貌、水文等自然特征、建成环境、地上地下的基础设施、土地使用模式和空间安排等有形要素,还包括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做法和价值观、经济进程以及与多样性和特性有关的遗产的无形方面。[1]城市历史景观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上述无形方面的一部分,是遗产景观内的人们长期在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民间工艺、技术、口头传统、风俗习惯、神话传说、信仰崇拜等活态现象及相关工具、手工制品等物质载体。

1.2城市历史景观的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数字化的过程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丰富素材通过信息转变,使其成为可以存储操作的数字符号,通过计算机的统一处理,实现数字信息的稳定性保存,同时为信息所承载的意义创造更加可靠的传播途径。[3]城市历史景观的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城市历史景观信息建立电子档案或文件,从而为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管理、传播提供支持的手段。[3-4]具体实践主要包括运用三维激光扫描采集遗产信息并创建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BIM等信息集成模型,保存遗产物质环境的资料;利用空间技术模拟遗产环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利用虚拟现实(VR)、现代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等技术表现遗产中的物质要素等。[4-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实际上就是将以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的文化形式固定下来,转化成一种可观、可感、可留存的模式。

1.3城市历史景观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城市历史景观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指将城市历史景观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其现有物质环境数据库,与其遗产物质环境结合,从而实现完整阐释非遗本体及其空间文脉的保护方式。其保护对象为城市历史景观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及产生它的城市历史景观空间的统一体,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发生的城市背景、文化空间的联系,而非割裂空间背景仅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

2选题背景

2.1为什么要用数字化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如下特点:①活态性:其存在必须依靠传承主体(社群民众)的实际参与,体现为特定时空下的能动活动。此外,一切现存的非物质文化事项,都需要在与自然、现实、历史的互动中不断生发、变异和创新。②民间性:是一种民间自主的行为。广大民众才是其创造(传承)主体和生命的内驱力。③生活性:对于民众来说,非物质文化活动不需要外力的组织和注入,而是寓于生活中不可分离的部分。④特异性:产生于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时期,与所处地方有内在联系。[5-6]基于其活态性、民间性与生活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持需要得到社会民众的认同,然而不断进步的生产方式和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却极易与这些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冲突,从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基于其特异性,某些非物质文化已然消逝在时间的洪流之中,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局限于较为封闭的社会地理环境而鲜为人知。而数字技术的多媒体、多维度、多层次、动态交互、超越时空、以人为本等特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更贴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7],它使尚存的非物质遗产信息得以即时浏览、鉴赏和长久留存,使消亡的非物质文化得以再现,使某些难以适应时代环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崭新的形式重新与社会民众产生关联从而得以传承。

2.2为什么提出对城市历史景观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

2.2.1国内外城市历史景观中非物质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缺位现状。目前,国内外城市历史景观数字化保护与研究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于遗产物质环境的模拟和记录[4],而对于“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的记录则较少。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并未充分体现在今天的遗产档案建设中[4]。“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景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非物质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缺位对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十分不利。例如,澳门通过建构BIM建筑信息模型及基于数据库的信息管理平台,预计形成从修缮施工到后期运维的全面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但显然只是停留于物质环境保护层面。[10]2.2.2为什么要将在城市历史景观中的非遗保护纳入物质环境数字化保护体系?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基于文本、图像、视频或动画等形式的非遗数据库建立,但大多停留在对其本体的“文物保护”式记录。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物质空间的,二者紧密联系,单一的数字化储存通常忽视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特性[5],导致其脱离了文脉。因此,保护城市历史景观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宜采用这种脱离其空间背景,单独建立非遗数据库的形式,而提倡建立起其与城市历史景观中遗产物质空间的联系,维护其原生意义,将其纳入现有的物质环境数据库,从而形成“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结合的完整城市历史景观数字化保护体系。

3城市历史景观的数字化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存问题

3.1城市历史景观的数字化保护现存问题

现存城市历史景观的数字化保护,大多依托数字复制、数字存储、数字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数据保存和数据虚拟再现的目标。对数字技术更新换代的追求,并没能使其保护成果更加丰富、多样,而是仍停留在复制、记录的范围内。无法脱离城市历史景观的物质化实体产生新的价值,“缺失了与当代甚至未来文化相交响的衍生传承与开发弘扬。[7]这体现了城市历史景观的遗产保护新理念尚未落实到位以及数字化技术应用缺乏创意的问题。此外,建立城市历史景观信息数据库的形式虽对专业人士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使得更多学科的专业人士参与保护,但对于广大非专业人士来说数据库难以操作、不够直观、交互甚少,因而并未有效将它们转化为保护主体。数据库的建立是必须的,但对城市历史景观进行“传播性保护”,让广大民众成为遗产的保护主体才是最终目的。

3.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问题

现存的非遗数字化手段虽能保存其重要信息,却使其失去了活态性特征。这是由于非遗不只是具有物质外观的客观实在,其景观内涵的生存和发展、延续与传承需要社会认同与保护,且离不开特定的社会需求与地域真实感知。”而现存数字化手段则未与社会民众建立密切联系,形成良好互动关系,从而将他们代入非遗保护语境,同时也脱离非遗生存的特定地域而仅对非遗本体进行保护记录。

4案例借鉴及启示

针对上述城市历史景观中非遗数字化保护缺位现状以及现存问题,通过借鉴以下案例,试图从中汲取相关思路以改善现状、解决问题。

4.1数字化非遗图谱相关案例

数字化非遗图谱是通过分析加工非遗信息,使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图形表示,并经过系统编辑得到的可视化图形,可将其分为非时序图谱、时序图谱和交互图谱。非时序图谱包括区位地图、传承人关系图谱等相对静止的内容;时序图谱包括非遗传承图谱及非遗演化图谱等反映事物不同时间阶段演化的内容;交互图谱则是在其他图谱形式基础上和交互技术结合而得到的。[8]以GIS或GoogleMap为依托,通过在现有遗产物质空间数据库或网站中录入非遗相关数据,绘制非遗图谱,可有效解决城市历史景观中非遗的缺位及文脉空间背景断裂的问题。4.1.1非时序图谱。①非遗分布图谱。芬兰的CUL-TURESAMPO网站提供了欧洲文化遗产的底图展示工具,该地图展示虽非专门针对非遗构建的,却对非遗分布地图构建富有启发。[8]用户可以通过地理位置查找特定遗产(图1)[11]及其周边类似遗产(图2)[12]。这种方式十分有利于用户建立对于非遗的保护观念。②传承人分布及关系图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图谱表示》一文中,作者绘制了传承人关系图谱,可表现传承人之间的承继关系及上下级关系。图谱中,传承人被描述为节点,传承人之间关系则用线表示。边的方向标志着承继的方向,还可以被标注出关系类型,如师徒关系、父子关系等(图3)。[8]《非物质文化空间数据库与地图表达方法———基于蔚县剪纸的实证研究》一文中,作者绘制了蔚县剪纸艺人分布图(图4)。[9]上述2种图谱叠合即形成传承人分布及关系图谱。③非遗网络图谱。与传承人关系图谱类似,非遗项目或者非遗某方面要素(包括表现形式、文化空间归属等)构成节点,便可代表非遗项目或要素之间的地理区位关系、表现形式的异同、传承人的社会关系、文化空间归属等关系。[8]4.1.2时序图谱。①非遗传承图谱。即时序观念下的传承人、传承空间演变关系图谱,可通过动画技术表现。《非物质文化空间数据库与地图表达方法———基于蔚县剪纸的实证研究》一文中,作者“根据30多位不同时代著名剪纸艺人传承关系和籍贯信息构建了不同村镇间的剪纸文化传承路径图。”[9](图5)②非遗演化图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图谱表示》一文中,作者通过流行图的方式,表示非遗的分化与融合(图6)。

4.2澳大利亚巴拉瑞特

应对城市历史景观数字化的僵化运用及与普通公众互动关系较弱,从而造成的非遗活态缺失问题,巴拉瑞特提供了许多新的解决思路:①设立面向普通公众、区分于专业规划工具的开放数据平台,可供市民获取高质量的城市历史景观信息、进行数据共享及发表自己观点[4](图7)。这个平台会收集公众所的与非遗相关的照片、视频等资料,“公众被视为重要的遗产信息来源”[4],真正参与到遗产保护过程。②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创意运用展示历史变迁场景,增强公众参与保护的兴趣。例如图1的“发现”模块中,“'艺术景观'(Artscapes)部分针对当地著名的斯特尔特历史街区(SturtStreet),利用数字图片叠加技术将澳洲画家亨利富勒伍德(HenryFullwood)1887年创作的同名水粉画叠加在现状照片上,并进行了空间校准,用户可以通过控制画作的透明度来发现街景的历史变迁。”[4](图8)而许多非遗甚至消逝的非物质文化亦可通过这种叠加在现状照片空间的数字化创意方式展现,更加直观、生动。

5保护建议提出

归纳上述案例及启示,提出如下3方面城市历史景观中非遗数字化保护建议:

5.1以整体化为原则的数字化存档

在遗产物质空间数据库中录入非遗的各方面信息,将非遗本体信息与其产生与演变的文化以及空间环境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进行一体化的数字化存档,以从其产生根源上对其进行保护。在此基础上,可绘制非遗的时序与非时序图谱,建立非物质文化的地图化表达模式,以揭示其在物质环境中的源流演变,为非遗的专业保护提供有力支撑,向广大群众更加清晰地介绍了其前世今生。

5.2以广大民众为主体的数字化传播

鉴于非遗的民间性,即其传承需要社会的认同与参与,强调以包括当地居民、游客在内的广大民众为对象进行遗产价值传播,以一种更利于广大民众接受的方式传播遗产信息,从而有效扩大非遗的传承主体。这不仅要求数字化传播平台及传播方式易于操作和理解,传播信息的形式直观形象、轻松有趣,更重要的是要切实将广大民众纳入非遗的保护流程,增加其参与度,比如举办摄影竞赛、网页设计、遗产线路开发和规划社区参与[4]等形式的活动。

5.3以创意性为追求的数字化手段

建议书范文3

[关键词]艺术设计;民间艺术;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的传统手工艺术,它具有较强的普及性、实用性、艺术性、文化性、地域性以及审美性,也正是由于其所具有的这些显著特性,在民间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普及。民间剪纸艺术所传达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是我国劳动人民表达情感、美化与调剂生活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艺术集中且全面地体现了我国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识、规律以及审美情绪,其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极为深厚。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从民间剪纸艺术中获取设计灵感,不仅能够有效地丰富现代艺术设计的构成元素,而且对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一、民间剪纸艺术的内涵与发展

历史剪纸,又被称为“窗花”和“刻纸”,是一种以各色纸张为主要创作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创作工具,并通过虚实相间的创作手法进行创作与制作的手工艺术。我国南北方对其各有不同的称谓,北方人民多称为“窗花”,而南方人民则称之为“灯花”“花样”。但无论是哪种称谓,都削弱不了剪纸在我国民间百姓心中的地位与对其的喜爱程度[1]。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洞穴壁画,而造纸术的出现便为剪纸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将民间剪纸艺术作为装饰作品的朝代为唐朝,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与完善,剪纸这项民间艺术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得到了较为完善的优化与发展。直至今天,剪纸艺术仍装饰着我国人民的生活,这便体现出了剪纸艺术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因为剪纸是一种以纸张为主要创作对象的手工工艺,所以剪纸艺术作品相较于其他的传统艺术作品更不易保存,以至于许多优秀的剪纸艺术作品难以传承到今天。并且,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我国人民的思想与意识,这就使民间剪纸艺术面临更为严峻的传承与发扬问题。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合理地融入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尤为重要与关键。虽然在当前的市场中,流水线生产的剪纸作品屡见不鲜,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千篇一律的剪纸内容并不是真正的剪纸艺术。这种机械化、统一化、规范化的剪纸商品,不但降低了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内涵,还严重脱离了人们的实际生活,同样也无法反映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热爱。这种剪纸商品是不能与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相提并论的。

二、民间剪纸艺术的内容特色

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大多都取材于生活。因此,可以说,生活性是民间剪纸艺术最为显著的特征,这也就决定了民间剪纸艺术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如新婚之喜、乔迁之喜、添丁之喜、金榜题名等重大的生活场景,人们都会用剪纸装饰环境、烘托气氛;或者,在春节、元宵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也会用剪纸来表达对新年或新生活的憧憬与期盼。并且,民间剪纸作品除了会用单幅作品表达寓意以外,同时还会用多幅作品共同表达一个鲜明的主题。比如,以《水浒传》中的梁山108位好汉的形象作为剪纸内容,人们便会清楚地意识到剪纸作品所表达的是《水浒传》中的内容,并且人们也能够通过剪纸的艺术表达方式更好地欣赏到每位好汉的特点与形象,这种剪纸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和体验都是不同的。还有一些剪纸作品会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作为主要内容,来寄托人们的情感。比如,以“牛郎织女”这个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制作的剪纸作品,其中所传达的便是人们对牛郎、织女忠贞爱情的向往之情,以及对爱情得不到圆满的惋惜之情。除此之外,在民间剪纸艺术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民间剪纸艺术也形成了专属于剪纸艺术的固定意象表达。例如,梅花和喜鹊的搭配表达的是喜上眉梢之意;麒麟、蝙蝠等动物则具有辟邪作用;莲子、石榴则表达的是家庭的添丁愿望等等。这些民间剪纸艺术的特殊意象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便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约定俗成,并且带有较强的民俗特色。

三、民间剪纸艺术的现代化转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剪纸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若想在新时期和新时代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扬与传承,就必须加强现代化的艺术转型。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融入当代的艺术体系。民间剪纸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互利共生,是一种具有较强亲民性的艺术形式[2]。因此,在我国现代艺术持续发展的今天,作为传承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剪纸艺术也应当加强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以此来更好地完善我国当代的艺术体系。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多表达的是祝福与喜悦之意,在如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这种单一的艺术观念便会表现得较为传统和落后。因此,现代民间剪纸艺术应当注重更加多元化和观念性的作品的创作,利用剪纸来传递与表达更多的观念和文化,以此来确保剪纸能够摆脱传统的通俗象征意味。另一方面,创新剪纸艺术形式。长期以来,红、黑、白一直都是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作品的主色调。红色主要代表的是祝福与喜悦寓意,主要应用在节庆、祈福等场景;而黑、白作为对应色,通常在一幅剪纸作品中展现,所代表的寓意与红色相反,表达的是一种较为沉重、凝重之意,主要应用在丧葬等较为沉重的场景。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剪纸艺术作品也应当注重其色彩搭配为剪纸艺术所带来的创新与发展机会,可以通过染色、拼色以及套色等多种技法在一幅剪纸作品中实现多种颜色的搭配,以此来赋予剪纸作品更多的生动性和灵活性,提高剪纸艺术的艺术质感。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形状和符号的创新,可将西方浪漫主义的绘画风格或者抽象主义的艺术风格融入现代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当中,从而在提高剪纸艺术作品艺术性的同时,在真正意义上促使民间剪纸艺术实现古今中外艺术风格的整合创新。

四、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有效应用

(一)图标设计中的民间剪纸艺术

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与变迁当中,剪纸这项民间艺术已经逐渐被大众认可,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实践。在当前的社会当中,在图标设计中合理地应用民间剪纸艺术,不仅能够为图标作品注入浓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同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图标设计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例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图标采用的就是剪纸化的凤凰意象。在图标设计中,以流线型的画面构建出了一个凤凰凌空飞翔的意境,将凤凰的头部、双翼以及尾部以符号的形式进行了简化,便能够在提高图标画面生动性的同时,削弱凤凰形象的繁杂,以此来赋予图标更为直观、生动的形象。长期以来,凤凰主要存在于我国神话语境当中,这种图腾样式一直代表的都是和平、吉祥以及安宁[3]。在设计我国国际航空公司标识图标时,利用剪纸艺术中的凤凰样式进行设计,便能够将凤凰这一图腾所代表的内涵更好地融入航空公司标识当中,进而更加充分与立体地表达我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定位与理念。在设计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图标标识时,以我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为设计基础,所体现的优势与内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以民间剪纸艺术作品的关键色调——中国红,为图标标识设计的主色调,能够更好地彰显我国航空公司的民族特征,进而更好地代表我国国有航空公司的经营定位;另一方面,以凤凰展翅的剪纸艺术内容为主要的图标设计图案,能够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和文化感召,其中所蕴含的寓意和情感也能够被社会与群众认可。除了我国国有航空公司的图标设计以外,中国工商银行的图标也是利用剪纸艺术的象征性特点进行设计的。在中国工商银行的图标中,除了代表该银行的“工”字以外,同样也借助了剪纸艺术作品中“钱币”的样式,在图标设计中合理地融入与结合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不仅能够更好地丰富图标设计的内涵与艺术价值,同样还能够借助剪纸艺术的特点更好地扩大图标设计的社会影响力。

(二)广告设计中的民间剪纸艺术

在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当前的广告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长远的发展前景。现代广告设计师能够借助数字成像和各种信息化设计工具创作出形象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的广告作品。而广告作为传播组织信息和宣传产品特征的示意内容,需要以更加直观和形象的方式进行展现和呈现[4]。而民间剪纸艺术恰恰是直白性和形象性最强的艺术形式,在广告设计当中合理地融入与结合剪纸艺术的特点,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剪纸艺术的审美与艺术特征,同样还能够更好地扩大广告的传播力和宣传力度。在2008年,中国电信就曾推出过剪纸风格的广告作品,这种将现代广告设计与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有机融合的广告作品,有效地扩大了中国电信手机宣传广告的传播力度和影响力度,给观众带来更加直白、形象的意向冲击;从广告作品寓意的角度来看,梅树、梅花作为民间剪纸艺术中的特殊意象,也将美好的祝福与期望融入广告作品当中,进而有效地提高了广告作品的内涵与艺术价值。

(三)室内设计中的民间剪纸艺术

自唐朝以来,剪纸就被作为装饰品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当前的室内设计中,同样也应当着重发挥剪纸艺术的装饰价值与文化价值,以此来向人们传递更多寄托美好希望的暗示与情感。例如,在家居的室内设计中,可将剪纸艺术与家居用品,如沙发、茶几、壁纸、餐具等进行结合,以此来营造喜庆的家庭氛围;在商业的室内设计中,则可将剪纸艺术与餐饮、戏剧进行结合,以此来更好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在医疗的室内设计中,则可利用剪纸艺术中的情感价值对医院环境进行装饰,以此来更好地舒缓与平复病人与病人家属的心理。除此之外,剪纸艺术还可以与舞台设计进行融合,以此来更好地塑造舞台风格,营造文化氛围[5]。

(四)平面设计中的民间剪纸艺术

当前,平面设计也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主要形式,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平面设计作品效果和质量,多数的平面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都会注重画面的简洁与精炼,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强化平面设计的视觉效果,给观众和受众带来更为震撼的感觉。并且,在创作平面设计作品时,平面设计师同样也要结合消费者的心理,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平面设计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广告性质。因此,在平面设计作品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时,就要着重体现剪纸艺术的简洁性和形象性特征,以此来增强平面设计作品的宣传效果。例如,在对某一产品进行平面设计时,就可利用剪纸框将产品框中,以此来更好地凸显产品的特征;或者,在创作带有节日气氛的平面设计作品时,就可利用剪纸艺术的节日特点去烘托作品气氛,以此来更好地增强作品的生动性[6]。

五、总结

建议书范文4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工业建筑形象、建筑风貌艺术化处理等方面的问题。现在很多工业项目一般兴建在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在项目兴建的同时,开发区的管理部门、业主本身也都希望自己的企业,不仅是占用一方土地从事生产完成既定的生产目标创造效益,也希望处理好工业企业与环境、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人们意识的进步,也同时是社会的进步。从某些层面上讲,这不得不说是时代、业主在推动着建筑师往前走。新要求的提出,使得建筑师要不断的思考,帮助业主解决新的问题。

2项目背景与业主需求

在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横沥工业区内建设的集粮食储备、加工、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化粮食储备加工基地,该项目被列为广州市“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是广州市粮食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粮食储备加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位于广州市东南侧,珠江水道入海口处,南沙区横沥工业园内,距广州市60km,距京珠高速约12km。该中心占地约15km,在项目中分期建设码头前方作业区、仓储区、加工区、和综合配套服务区四大功能分区,总建筑面积约14.3万m2,计划投资8.6亿元,目前,该项目主体框架工程基本完工,按计划今年底可带料试产,是广州市重点项目中推进最快的项目之一。项目将以“安全储备、放心粮油、跨越发展”为核心,计划建设25万t仓库、年面粉加工能力22万t、大米加工能力15万t、面制品生产能力2万t的粮食储备加工基地,该工程计划新建仓库区(立筒仓、浅圆仓、散装平房仓、成品大米平房仓、成品面粉平房仓)、面粉及面制品加工区、精制大米加工区、办公综合楼、产品研发和粮食检测中心、粮食信息网络系统和电子交易中心、食堂、倒班宿舍等相关配套设施。“广州岭南穗粮储备加工中心项目”是我院近年来在粮油仓厂工业建筑生产实践中,遇到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在项目前期,业主并未提出过多的关于建筑单体形象设计的要求,那时更关注的是园区功能分区、生产工艺、流线等方面的问题,关注点也集中于项目大是大非的层面。但随着设计的深入,业主越发觉得原投标阶段的建筑单体缺乏活力,建筑形象呆板,缺少企业形象特征及可识别性。在该项目期间,业主聘请专业的平面设计公司为企业设计了全套的VI企业形象可识别系统,正是因为这一系统的建立,使得业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企业形象的重要性。因此,在进入细化设计以前,业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粮油仓厂工业建筑设计中体现“岭南穗粮”企业形象,通过工业建筑自身建筑形态、色彩、LOGO设计等方面传递“岭南穗粮”,以及整个“岭南集团”的企业形象特征。这一要求在我院以往的设计任务中从未出现过,也让我们的设计工作有了新的目标。业主聘请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作为项目顾问,对我院阶段性设计成果进行整体风貌控制。但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设计人员在一段时间内历经了多次反复的方案修改,均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细化设计曾经一度陷入僵局。

3应对策略与技术手段

长久以来,工业建筑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场所。因为工业建筑的这种特殊性,作为从事生产实践的工业设计园,工艺、设备等专业,一直是设计过程的先导专业;建筑专业作为附属性的工种,往往因为项目的限制,没有办法将建筑本身的美学特点加以贯彻实施,从而导致很多项目的外立面设计流于程式化。若业主投资较为充裕,建筑外立面设计中就能采用档次高一些的材料,而对于工业建筑自身的形式设计很多情况下是疏于考虑的。粮食加工项目因为生产工艺的要求,有些单体本身就非常高大,密集排列后有种威武的气势,如立筒仓、筒库等,而平房仓相对它们就显得低矮些,结合这些特点,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体。体型组合在满足生产使用要求的基础上,还应运用建筑构图的一般规律,组织与周围环境相谐调的建筑群。不同的粮油仓厂建筑类型对采光通风有着不同的要求,它们的开窗形式大小,直接影响着建筑的立面。一些采光要求较高的厂房就应该多开窗,开大窗,甚至直接骨架暴露,开敞通风;而另一些要求储藏密闭库房,则要求尽量少开窗,开小窗。很显然,它们的立面处理肯定是截然不同的。有的开敞明亮,开窗比较多;有的则开窗比较少,实墙面较多,需要一定的处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不同的建筑结构形式对建筑立面有很大的影响。针对业主的需求,最后我们确定了以麦浪为主题,提出将“岭南穗粮”打造成“麦穗飘香,岭南粮仓”的设计目标。通过色彩提纯,将黄色、绿色作为建筑的主题色调,以此作为对“岭南集团”标识色彩的呼应;将红色作为所有外露金属构件的主题色,以此作为对“岭南穗粮”标识色彩的呼应。在整体风貌控制中,建筑物外立面设置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百叶,兼作遮阳功能使用。百叶的色彩也采用黄绿色系,寓意麦浪,门窗设置结合麦穗图案形成鲜明主题。在单体建筑设计中我们运用形式美的规律,建筑外立面的构图是离不开“统一”与“变化”这个基本构图原则的,从变化中寻求统一,从统一中寻求变化,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比的内容有体量、线形、虚实、质感以及色彩冷暖浓淡之间的对比等,通过这些手法,使整个建筑体量组合既主次分明、丰富多彩又完整统一。

对于强调纵向线条感的建筑外立面,我们也采用了多种手段来实现。一种是采用预制混凝土板,另一种是采用砌体结构砌筑的凹槽形式。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是将预制混凝土板使用在需要大面积开窗的部位,混凝土板的百叶有遮阳效果。对于山墙面,我们采用砌块砌筑的凹槽形式与突出的竖向百叶呼应。所有建筑物山墙面根据园区立面风格进行细化设计。在粉厂车间处理中,我们将三层的建筑分成两个体系来考虑,一层作为强调基础感的基座,墙体外表面开竖条窗,二、三层作为一个体系,外部做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格栅,内部开水平带窗,将一种开窗方式和窗间墙的组合类型为标准,在厂房的墙面上重复运用,使整个墙面产生统一的韵律。每隔一定间距有所变化的竖向楼梯间作为重点处理,构成必要的节奏变化。针对筒体结构的仓型,因为其表面积大,又不能开窗,我们将大面积墙体作为工业建筑艺术化的载体。在筒库筒体上绘制以黄绿色相间。长短不一的竖条,反映麦穗主题,寓意麦浪。筒库下部的门窗局部也尽量以“麦穗”作形态提取,筒库的立面也应该表达麦穗的肌理,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在平房仓设计中阁楼上的窗户力求统一效果,窗户形式与筒库房顶仓窗户风格一致。在制粉车间设计中,我们尽量避免大面积开窗,开窗部位设置百叶遮阳,其余大面积实体墙选用凹槽形式,与突出的竖向百叶呼应,没有开窗的实墙位置用与玻璃接近的颜色统一装饰。精制米车间设计中,米厂筒库和另一个大的筒库外立面不宜过多的使用百叶设计,百叶的做法与制粉车间风格形成统一。最终,该项目将在在广州南沙这片热土上,给人们呈现一个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生态园林与现代工业艺术相结合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4结语

建议书范文5

 

“民间美术”这一概念的流行使用,始于本世纪七十年代。   它大约是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一样,仿借民间文学的称谓而来。“民间文学”以前习惯称之为“俗文学”,后在五十年代易名。“民间美术”自从通用以后,很少有人对它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词义学的较为严格的界定。在判定某一具体的门类或作品是否属于民间美术,或者笼统地论述民间美术特征时,这个词被约定俗成地使用着。但只要冷静地思考何谓民间美术,以及民间美术共包括哪些门类,便感到这并不是一个已经完全解决了的间题。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民间美术”概念的使用,尚处在一种相当模糊和不确定的把握之中。   理论要求尽可能的严密。从字面看,“民间”具有平民大众、乡土基层和通俗普及的意思。民间美术,通常是相对于宫廷美术和文人美术而言。后两者流行于宫廷和文人士大夫阶层,作者为御用艺人和上层文化人;前者流传在农民和市民中间,作者为劳动阶层中默默无闻的工匠。除创造者、接受者和流传范围的特殊性以外,民间美术的内涵,也区别于一般意义的美术,即民间美术因其特定的性质、形态、功能所形成的品种、类别及所用材质等都远远地超出宫廷美术和文人美术的范围。其中,只有小部分(如年画、剪纸)近似纯美术,而绝大多数(如服饰、器具、游艺等)不同于通常意义的美术。从这种意义上说,民间美术并不与宫廷美术和文人美术属同一范畴。   但是,在一些流行的认识中,却把民间美术与所谓纯美术完全对应起来。例如常见的那种对民间美术类别的划分: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工艺……或者完全不循规律的罗列: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民间玩具……等等,这种分类上的不确切,归根结底,是对民间美术性质缺乏深入认识的反映。不少研究者常常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民间美术的实用功能和性质,而只关注其审美的特性。   其实,民间美术的分类与民间美术内涵的界定,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待民间美术特征的同一个问题。对于民间美术,不应该仿借和依附一般美术的分类,而应该从民间美术自身特性出发,即从功能学的意义上进行分类。在《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的编写过程中,王朝闻先生和各位编委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反复的研讨,比较一致地认为,民间美术应该包括并归纳为如下的六个方面或门类。这便是全书所列的六编。   祭祀类:原是反映下层民众对神、鬼、祖先信仰崇拜的艺术,在今天看来,虽然内涵和功能有所改变,但作品所反映的信仰民俗仍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们大多是在祭祀活动中的神像、供品、礼仪用具等供奉品。   起居类:民众居住的宅舍或聚落周围的亭、桥、牌楼以及平民的陵墓建筑,还包括附着其上或其内的各种砖、石、木制的饰品及室内的家具陈设。   穿戴类:民众用来装饰自身的艺术,即服装、鞋帽和诸如头饰、耳饰、胸饰、腕饰等饰品。出自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服饰,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华各民族的风情和生活文化。   器用类:民众生产及生活中富有造型意义的器具,如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生活器具及日常用品等。这是以往多被忽视的门类之一。   装饰类:节令性的环境布置和服饰图样,限于二维空间的平面范围,如年画、布画、炕围画以及窗花、花样等。它们主要用于烘托节日气氛和作为后世承传的样谱。   游艺类:游艺活动中的器具或场景布置用品,如木偶、皮影、面具、脸谱、灯彩、乐具和玩具等。它们往往在表演活动中更具神采。我认为,这六个类别从民间美术特有的意义出发,依据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活动的几个主要方面,基本上概括了民间美术的全部内容。

建议书范文6

摘要:民间美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简述了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特征及其艺术价值,并提出了民间美术应融入到现代美术教育教育中,以及中国民间美术对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关键词:民间美术;美术教育;创新;实践能力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民间美术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之中。作为中国文化民族性最为传统与纯粹的载体,它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而是一种浓缩历史的记忆、质朴的民族信仰及情感,与中国文化的血脉同根同源。

一、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

1.1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宗教美术而存在的,民间美术虽然来自民间,但却为其他美术提供了营养,成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从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角度出发,即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的角度将民间美术大致归纳为八类:民间剪纸、民间木版年画、民间皮影、民间玩具、民间陶瓷、民间雕塑、民间印染、民间刺绣与织锦。民间美术是民间劳动人民群众创作的,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它主要通过物态形式直接反映生活,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体现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的实用目的。

1.2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

1)象征与抽象概括的互动。所谓象征,是以感性事物本身所显现的形态、色彩或生态习性,联想到某种与感性事物相似或相近的抽象涵义,从而附加了许多人格化的意愿。“以象寓意”、“以意构象”、“借物抒怀”,是民间美术造型中最常见的手法。民间美术善于将自然中的事物与美好的愿望相结合,并赋予吉利喜庆、迎祥纳福的意义。2)实用与审美的协调发展。民间美术不仅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同时也具有装饰生活、美化环境的审美性特点。实用性是民间美术的最基本的特征、而审美是在实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反映着民间质朴的审美观念。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两者互为补充协调发展。3)区域与原发工艺的创造。民间美术的区域特征与地理环境、自然生态密切联系,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劳动人民往往把自己的艺术创作看成是一个民族、一个村落、一个家庭的才智象征。它不仅反应了这个民族的生产和习俗,也反应了他们的美学观点。就是同一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各个区域的美学观点不同,作品也各异。

1.3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

中国民间美术是民族美术中群众性最广泛、与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地域最广阔、民族地域特征最鲜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它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长达七八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诸如那些神话传说的鹊桥相会、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等,还有民间故事武松打虎等题材,通过民间能工巧匠的制作设计,将劳动人民的爱憎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都融入到民间美术造型中,可见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既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又有深刻的审美寓意。

二、中国民间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2.1培养学生民族的审美趣味和能力

中国民间美术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品质,比如对装饰性的重视,对圆融和谐的追求,以及在线条、造型、结构、色彩、材质等方面就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美术。此外,中国民间美术特别重视寓意和象征,如剪纸形象中的“喜鹊登梅”,外国人看到的只是喜鹊和梅花,但不知道这里的深层含义是象征吉祥。培养学生的民族的审美趣味尤为重要,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学会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正是在学习和理解民间美术的特殊审美趣味和品质以及对民间美术作品内涵理解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理解力与审美判断力才能得到逐步地提高,形成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因此中国民间美术在当代美术教育中,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不可或缺的内容。

2.2培养学生基于民间美术素养的创新能力

每一代人的文化创造都以因教育为中介而不用从零开始,但传承文化的目的在于创造新的文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而创造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通过借鉴民间美术的方法,汲取民间美术中的优秀特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以此进行创新活动。一切伟大的智慧,都来源于群众之中,民间美术既然是民众化的艺术,它里面所蕴含的智慧自然是最丰富的了。通过民间美术的欣赏,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感知力和科学态度,以及顽强的意志力和果敢的行为。尊重学生的创新激情和丰富的情感,鼓励学生锐意进取的冒险精神和批判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满怀热情的构建新思想、新观念,形成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审美教育的价值也恰恰在于此。美术发展史上的许多先驱无不是新思想重建的先行者,再才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知识经济和创意文化的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发展“和而不同”的最高境界。

2.3培养学生基于民间美术素养的实践能力

民间美术融于当代美术教育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与培养创新精神相结合,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体验创新思维所带来的成功与喜悦。在具体探究中,寻找民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在跨学科的学习与探究中,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个人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化。“心灵”与“手”是密切联系着的,心灵推动手巧,手巧又促进心灵。民间美术融于当代美术教学活动中,基本都需要一些工具和材料,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去体验民间美术的真正内涵。其教学方法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学生手脑并用的操作性学习为主。通过民间美术的教学与实践,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中国民间美术扩展了当代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美术体验,在其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接触到许多优秀的中国民间艺术作品,这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民间美术融于当代美术教育是凝聚民族意识的粘合剂,对当代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卢宏飞 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

民间美术教育篇2

民间美术与当代美术教育。当代美术教育承担着培养和造就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美术教育承担着重要责任。首先,美术教育观念与思想润泽学生的心灵、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塑造学生的素养、美术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成长。美术教育引导大学生保障意义化生存的实现,培养大学生履行人生职责。美术教育根本目的是从精神上塑造人、提高人文素养、优化人性,帮助大学生树立人生理想以及积极的实现意义化生存。使大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首先,要培养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生命体验能力,让受教育者在生活中忘我地去感悟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存在。当代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只是培养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意志和,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具备学科学理知识、能够引出预设素质、技能等目标。学生所处的环境形成不同的性格和气质类型,创设情境教育者首先创设学员智力潜能得以发挥的“境”,整个施教过程注重受教育者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困难等,然后培训者根据问题进行引导多向讨论,整个课堂教学环境应该是开放生态的教学模式,形成生态课堂。民间美术的当代美术教育价值思考。当代美术教育应该培养“学为人,行为世”具有高尚精神的人才。当代美术教育在借鉴传统民间美术的精华的基础上,应该努力提高美术教师的美术文化素养、有独立的教育观念或思想,未来教师角色,应具有人文特质,指导学生过智慧型生活。它不再是传统社会中的只传授知识的严师,而应该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以教学主体学生为本、培养观照学生的生命本体价值、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等,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观照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其次,“大学生应该追求一功事业、德德行、养涵养三才。”然而当下高校的美术教育多是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重视美术技术教育,忽视了美术教育学科系统的教育,美术文化教育。其次,美术教育评价也多数只是停留在了比较表象的主观评价,致使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过分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在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与示范,学生的人格过早的向知识和技能方面侧重与发展。美术教育历来被推崇为开启人类想象力和智性的有效手段。当代美术教育在呼唤真正人格方面独特的优越功能在美术教育实践中丧失殆尽。再次,当下大学生在综合素养、人格缺失、价值观念错误、缺乏道德修养这些问题应该都和美术教育中的重美术技术教育忽视美术文化教育有重要关系。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具备完善的美术教育学学科系统下,使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的发展。当代美术教育应该以培养“全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美术教育应该更多地关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等等。我国美术教育虽然在教学大纲中有培养创造力的要求,学生应该接受经典的美术教育。教师应该观照每个学生的特征制定个性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应该从“传道、授业、解惑”中摆脱出来,从权威式的传授知识转变为经典式的美术教育。从美术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来驱动学生学习和思考。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地学习。传统民间美术的当代美术教育价值。

当代美术教育应该观照教育的本体人的成长与发展,人是社会的产物,我们在谈当代美术教育的时候不能脱离了深厚的民族艺术文化来单独谈美术教育。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的着眼点应是传统的民间美术文化,同时结合当下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教育教学。使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有独立思想的形成、具备一定的艺术文化素养、有积极的价值观、有荣誉的意识形成生态的美术教育。

作者:崔国伶 单位:保山学院艺术学院

民间美术教育篇3

一、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云南、厂西同属于经济不甚发达的省份,近些年来民间美术等又化遗产在追求经济发展的环境下在逐渐被淡忘。在民间,由于民间美术口传身授的封闭式保守的传承方式;青年一代崇尚西方现代又明,造成他们对民间美术没有足够的了解、认识;再有,大量民间工艺品被机械化,导致传统民间美术通过“社会”进行自然传承的道路也越走越窄,也就促生了民间美术进入地方高校。另一方面就地理位置而言,地方高校占据了地利优势,能够挖掘出重点高校所顾忌不到的当地民族民间美术,能够更好地融入民族民间艺术氛围。例如,地方高校可以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就近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在部分实践内容教学上就近聘任民间艺人承担;周边环境为民间美术教学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实基地,随时随地灵活安排教学与实践。再者地方高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本地,毕业后又大都留在本地工作,在民间美术制作工艺的创新中可以起到积极参与的作用,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大促进。

二、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育的发展

从上世纪年代末期开始的,传统民间美术进入中国的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体系,己经过去了多年。纵观整个教育体系,在此过程中也经历了多次的变更和调整,通过从单一局部到多角度全面的把握,进一步确立了教育目标的定位关系,特别是与当代美术教育整体关系的结合,寻找到全面而多元发展的立足点。教育部章新胜副部长在“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又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的致辞中说:“希望各地高校积极参与到又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事业中,发挥大学在国家又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會邑、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重要的又化发展创新作用。”厂西艺术学院民间美术教学研讨会也提出:作为民族地的艺术学府,就増设民间美术课这件事情本身,带有战略性的和现实的意义。为使高等美术教育更能适应这种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云南唯一一所综合艺术院校的云南艺术学院,也在很早便在教学中开始了民间美术的尝试,民间美术教育己经成为本院办学的重点,并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全面展开民间美术教育。

建议书范文7

新课程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我国实施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国家对未来人才规格的要求,反映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和一定的操作性,体现了整体性和阶段性。新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一以贯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整体上升。   新课程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是教师,这就对我国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作为课改的直接实施者,应怎样把握自己,采取有效措施,真正把教育改革实施到教学过程中去,是目前广大教师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在近十年来的教学中深刻感受到了新课改对数学课程教学的巨大冲击和随之而来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角度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法更多样化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体会到新课程以下两点较为突出:   一、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一个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不会应用,将很难适应社会,在数学课程中增加广泛应用性的内容,如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后,某地气温零下4度至零上6度,求最大温差;对体育有兴趣的同学,让他们计算一些球队的净胜球数,这些从生活实际中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对学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并能深刻体会数学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他们对数学的理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些题目来源于生活实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主动用数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作为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数学的知识、技能、渗透教育,还必须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或发展,使他们具有积极的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质、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从数学教育哲学上讲,决定一个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是看他如何对待数学,如何理解数学以及能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问题。学习数学的情感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意志和自信心,它包含有数学信息材料的接受程度,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程度,在数学活动中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和行为,在数学学习中所能获得的成功体验和对待数学学习的自信程度。教材中比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在讲科学计数法时,列举全球总淡水量及我国人均可利用淡水占有量等相关数据,向学生提出如何对待淡水资源的问题,使他们增强节水意识。   再如,统计初步中,我们通过调查处理废电池的方式,无形中感受到了废电池对我们的生活、生产的严重危害,所以我们要科学处理废电池,首先要有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家园。因此,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对数学、对社会的态度。学生从数学活动中获得的自信心,对客观事实尊重的理性精神,获得建立在独立思考与交流基础上的对科学追求的态度会影响其一生。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数学教育的重要性。近十年来的新课改实践,给我国中小学教育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但前进之路险阻重重,我们仍面临着许多困难,这需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但更多的还是需要我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真诚地、踏实地尝试新课程,关注它、学习它、研究它,把新的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通过理论、实践、反思的循环,相信我们一定能开辟出充满生机活力的数学新课堂。

建议书范文8

关键词:法庭之友;非政府组织;争端解决机制

    法庭之友,源自于拉丁语Amicus Curiae,原指争端方以外的人由于对争议标的有重大利益关系,而主动或应法庭要求向其提交意见书的行为 。该制度起源于古罗马法,却在普通法系中得到长足发展。现代法庭之友制度不仅用于国内司法系统,还常见于国际争端解决中。WTO下的贸易争端常与环境、人类健康等问题交错在一起,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在裁决时便需从民间专业组织获取信息,但囿于《争端解决谅解》(DSU)的封闭性,争端解决程序对是否允许法庭之友主动提交信息未作规定,从而引发各成员方的争议。

    一、 WTO对未经请求法庭之友意见书采纳的司法实践和演进趋势

    DSU规定:争端解决程序中是否向外部专家咨询,由专家组根据对事实调查所获取信息状况自行决定。在WTO成立初期,专家组审慎遵照DSU第13条有关获取信息的授权,在听取成员方意见后,向特定非政府组织咨询意见。直到海虾-海龟案后,上诉机构立场发生变化。

    (一)海虾-海龟案

    海虾—海龟案是首例采纳法庭之友主动提交意见书的案例。在该案的专家组程序中,“国际环境法中心”、“海洋保护中心”等若干非政府组织联名向专家组提交了两份法庭之友意见书,声称DSU第13条允许她们的意见被考虑。第13条涉及专家组的信息索取权或事实调查权,原文为:(1) 每一专家组有权向其认为适当的任何个人或机构寻求(seek)信息和技术建议……专家组分析了第13条的措辞,拒绝了非政府组织的请求,认为根据DSU第13条,寻求信息的主动性及信息来源的选择应该在专家组手中,但认可争端方将支持她们的意见书,作为她们提交材料的一部分提交给专家组。” 该案进入上诉程序后,上诉机构认为第13条意在授予专家组信息寻求权。这项权利的授予是非常宽泛的。专家组可以对外或不对外咨询;可以接受或拒绝外部咨询的信息,也可以对其作适当的处理。鉴于DSU授予专家组广泛的权力这一背景,并考虑到第11条对专家组要求(mandate)的目的及宗旨,“寻求”一词不易做过于文本的理解。专家组可以行使自由裁量权决定接受并考虑或拒绝提交的信息和建议,而无论是否是应专家组要求提交的。

    (二)英国钢铁案

    在2000年的英国钢铁案中,“美国钢铁协会”也主动向专家组递交了一份意见书,但专家组以超过时效而拒收。上诉程序中,“美国钢铁协会”和“北美特钢工业协会”再次向上诉机构递交意见书。欧盟向上诉机构提交抗议,认为DSU第13条的规定不适用上诉机构。本案的第三方巴西和墨西哥,支持欧盟的意见认为上诉机构无权接受。美国则引用了上诉机构在海虾-海龟案中的解释,DSU赋予专家组执行和控制程序的宽泛权限,上诉机构也享有这样的权限,因为DSU允许上诉机构规定自己的工作程序。最后上诉机构认为:虽然根据DSU的授权可在上诉程序中接受并考虑法庭之友意见书。但在本诉中,我们并不认为接受这两份法庭之友意见书对于我们意见的作出是必要的。

    (三)欧共体石棉案

    最具有说服力的例子是欧共体石棉案。在该案的上诉程序中,上诉机构致函争端方,说明可能接受来自于非争端方和第三方的资料。在收到争端方及第三方的不同意见并与WTO其他成员方协商后,上诉机构制定了有关非政府组织提交意见书的《上诉审查工作程序16(1)条附加程序》(下称《附加程序》)。《附加程序》列明提交意见书的程序和要求,但也说明允许意见书的提交不意味着在上诉报告中会考虑或引述意见书的内容。附加程序公布后,埃及大使,代表发展中国家非正式小组,要求总理事会专门组织了一次会议谈论有关法庭之友意见书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大多数成员方批评了上诉机构制定程序规则事项的行为。乌拉圭尤甚,她形容WTO争端解决机制是乌拉圭回合的珍宝,并不允许令其失去其璀璨或价值。乌拉圭认为上诉机构采取附加程序的决定应该由总理事会作出。 除了美国持相反意见,其他成员方均认为法庭之友意见书是个实体问题。而该案最终也以上诉机构拒绝递交的17份意见书而告终。

    (四)巴西翻新轮胎案和澳大利亚进口苹果案

    2006年的巴西限制从欧盟进口翻新轮胎案也给法庭之友意见书问题添加了新内容。该案专家组程序中,专家组收到 “人类社会”等非政府组织主动提交的两份意见书。在第一次实体会议中,巴西通知专家组决定将这两份意见书附在其提交的材料中。最终专家组报告引用了被巴西所引述的“人类社会”所提出的燃烧废旧轮胎可能散发导致人类和动物疾病气体以及以废旧轮胎做人工暗礁会对鳟鱼等水生动物造成损害的意见。该案争端双方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着非政府组织“人类社会”提供的意见和数据展开辩论。专家组报告也详尽地引述和分析这些意见,体现出对法庭之友意见书的尊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这起争端中是作为第三方参加的。中国政府提交的书面意见和口头陈述虽未论及法庭之友意见书,但指出本案的被申诉方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时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的不足,WTO应该对此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包容 。

    2008年澳大利亚进口苹果案又是一起涉及未经请求法庭之友意见书的案件。2008年8月26日,专家组收到澳大利亚苹果和梨水果协会主动提交的意见书。8月27日,专家组邀请争端方和第三方智利、欧盟、巴基斯坦等国对专家组该如何处理该非政府组织主动提交的意见书发表意见。争端方表示不反对专家组接受该意见书。9月8日,专家组通知争端方接受该意见书。#p#分页标题#e#

    自从海虾-海龟案后,WTO下的法庭之友制度便发生了重大变革。首先,作为法庭之友的非政府组织作为非成员方在争端解决机制中享有了主动参与权。从理论上来说,上诉机构倘若只接受经请求的非政府组织的意见书,这意味着非政府组织在争端解决程序中的介入和参与是被动的。非政府组织享有的充其量是被动参与权,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于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权在主体资格、参与内容和范围等方面享有完全的限制自由。因此,非政府组织的被动介入并非权利,仅仅是为了便利争端解决程序进行的信息提供工具。但倘若WTO认为可以接受未经请求的非政府组织意见书,则意味着对于任何争端,非政府组织均有向WTO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这样的参与是非政府组织的主动参与,更接近权利的含义。其次,非政府组织作为法庭之友参与争端解决程序的权利被制度化。在欧共体石棉案中,上诉机构为法庭之友主动提交意见书制定了《附加程序》,使得她们的参与权具有了制度上的依据。第三,发展中国家不再一边倒地拒绝未经请求的法庭之友意见书。一些国家务实地接受法庭之友的协助,无论其是经邀请的还是“不请自来”的,巴西翻新轮胎案则是一例。并且,基于WTO争端解决机构作出的报告具有事实上先例的价值,上诉机构给与先前的裁决予以很大程度的尊重。因此,即便仍有很多成员方对法庭之友制度演进持反对意见,但争端解决机构对该制度的坚持,逐步换来成员方的容忍和接受。在澳大利亚进口苹果案中,我们亦看到争端方和第三方不再对这些“不请自来”的法庭之友意见书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二、法庭之友制度演进的评析

    上诉机构通过对DSU中若干条文的解释,允许法庭之友在专家组程序和上诉机构程序中主动提交意见书,这在成员方之间引起轩然大波。上诉机构究竟有无权力接受未经请求的法庭之友意见书,需分析DSU中专家组和上诉机构解释权限、解释方法以及程序决定权。

    (一)上诉机构的司法解释权限

    DSU第9(2)条明确规定:部长级会议和总理事会拥有解释协定和多边贸易协定的专有权力,……通过关于解释的决定,应以成员方四分之三多数票作出。部长级会议和总理事会享有对WTO协定解释的绝对权限。另第3(2)条规定:WTO争端解决机构“可以为了保持成员方在各个涵盖协定中的权利义务,按照解释国际公法的习惯规则来阐明协定中现有规则,但争端解决机构的各项建议和裁决不得增加或减少各项涵盖协定中的权利和义务”。从这两条的关系来看,DSU第9(2)条确定了部长级会议和总理事会对WTO协定的权威解释权,或正式解释权;而DSU第3(2)条赋予争端解决机构司法解释权。两者相比,部长级会议和总理事会的权威解释权是上位阶的法律渊源, 具有立法性质,这种解释是排他性的,一经作出即具有相当于条约文本的效力。DSU并没有对两种解释权适用的范畴进行明确的划分。但从其对司法解释权确权的措辞来看,凡涉及成员方权利、义务变更可能的解释,应交由总理事会或部长级会议进行有权解释。争端解决机构仅在不影响成员方权利、义务的范围内澄清异议、填补空白,否则将构成对政治机构权限的僭越。

    《马拉喀什协定》在创设WTO的时候,精细地设计了一套权力分立的体制性框架。在这套框架下,相互分离政治的和司法机构分别被授予了制定和执行WTO规则的权限。权力虽然已经分立,但机构的发展确是不平衡的。根据DSU的第3(2)条,部长级会议和总理事会须经WTO 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方的同意才能解释WTO协定。但实际上,通常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成员方因为与议题无关或其他原因不参加会议,这使得WTO动用立法解释权在实践中几乎不可行。而相反的是,上诉机构却鲜少将WTO规则解释为争端解决机构管辖之外,即便传统理念是将这些领域留待WTO下的政治和外交机关处理。 成员方以及评论家普遍认为,争端解决机构作为司法机构过于能动,未能秉承司法克制原则,从而替代日益萎缩的政治机构成为新的谈判场所。令成员方担心的是,当上诉机构司法立法时,上诉机构的专家将自己的价值取向加入到规则解释中去,会偏向发达国家,  加剧了南北国家之间利益失衡。

    对于争端解决机构应否替代立法或行政机构的功能,允许法庭之友主动提交意见书,以便专家组或上诉机构在争端解决中考量除贸易以外的环保、人权等价值,学者们各抒己见。杰克逊教授认为WTO微弱的立法能力导致上诉机构承担了巨大的压力。  顿那夫教授对WTO争端解决机制屡次解决新议题提出了颇为独到的见解。他认为WTO体制下新议题越过立法机构,通过司法体制纳入的正当性问题实质上是对 “Who”, “What”及 “Where” 三个问题的考量。 第一个问题意在探求谁在争端解决机制中有话语权。WTO法对市民团体产生影响,但市民团体并没有参加立法过程。顿那夫教授认为争端解决机制允许法庭之友提交意见书,是为了扩大市民团体的话语权。但第一个问题需与后两个问题一并考量。第二个问题是指贸易体制应包括哪些议题。顿那夫教授倾向于认为劳工、环保等议题更适宜在其他体制下实现全球治理。而最后一个问题指与贸易相关的问题应该适用何种国际法规则,即当一个问题既涉及到WTO下贸易规则的适用,又涉及到其他国际条约、协定下非贸易规则的适用,应如何处理WTO法与其他国际法规则之间的冲突。顿那夫教授反对争端解决机制成为处理贸易价值与社会价值争议的场合,因为上诉机构行事已经过于法律化,而与WTO的政治性格格不入。  萨切曼教授也认为所有“贸易有关”问题的确定应通过政治机构,而现行贸易与环境的链接在GATT/WTO体制下并非通过政治的方式而是通过(准)司法的方式。  古兹曼教授也批评了争端解决机构行使了本应属于立法机构或权力机构的权限。他认为,WTO协定没有关于贸易和环境、人权等价值衡量标准的指导。专家组根据条约或者国际习惯法来理解非贸易义务,并用以衡量贸易与非贸易价值之间的对应关系,这只能被解释为是一种制定政策的行为。

    (二)上诉机构的司法解释方法

    为了确保WTO下司法解释权行使恰当,DSU明确规定了争端解决机构在司法解释时应该遵守的解释方法。根据DSU第3(2)条的规定,争端解决机构可援引《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的规定来解释WTO协定,同时遵从第3(2)条所规定的司法解释目的和司法解释限制。第3(2)条确立司法解释的目的是为了 “多边贸易体制的安全和可预见性。”而DSU第3(2)条中另外一段非常重要的规定是“DSB的建议或决定不得增加或减损涵盖协定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这普遍被视为DSU对上诉机构司法解释权的限制,以防司法解释过度。#p#分页标题#e#

    而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规定:条约应依其用语按其上下文并参照条约之目的及宗旨所具有之通常意义,善意解释之。从其措辞来看,《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主要是约文解释和目的解释的折衷。对于这两种解释方法各自应占的分量,学者们意见分歧较大。绝大多数中国学者以及不少西方学者认为,约文解释对维护WTO协定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有着积极的意义。并且, WTO的核心是维护成员方的权利义务平衡。但也有西方学者如斯坦伯格教授就认为上诉机构过度依赖了约文解释方法。他认为,第31条平等的提出了约文解释的应依赖的三个因素,上下文、约文的普通含义以及协定的目的和目标。上诉机构解释时偏向任何一个因素都可导致特定条约解释的偏离。但显而易见的是,上诉机构在众多争端中的约文解释中,较多依赖约文字面的普通含义,而回避上下文以及协定的目标。

    另外,《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所指的条约的目的和宗旨一般为整个条约的目的和宗旨,即解释时应参照《马拉喀什协定》中确立的WTO的目标和宗旨。但《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在形成过程中,未预见到WTO条约这种条约群的现象。整个条约的目的和宗旨,在单一条约的情况下,作为条约解释参考的对象,无可厚非。但作为条约群,则忽略了WTO目的和宗旨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在美国汽油标准案中,上诉机构认为,在审查一项措施能否根据第20条获得正当性时,要强调的目的和宗旨应当是第20条引言的目的和宗旨,而非整个GATT1994或WTO协定的整体目的和宗旨。

    最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作为WTO协定解释习惯法规则虽无人质疑,但公约本身并非毫无缺陷。公约重客观解释方法,轻主观解释方法,间接地导致在WTO协定的解释实践中,很多问题的解释明显地偏离成员方在正式谈判中达成一致的程度。在乌拉圭回合中,成员方曾提议允许专家组邀请非争端各方的相关人士提交书面意见,但由于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该提议没有被接受。上诉机构的行为是把成员方在正式谈判中否决的提案重新纳入WTO中。正因为此,DSU规定解释“不得改变成员方之间达成的权利、义务平衡”显现得尤为重要。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任何解释,无论是否严格遵守了公约的解释方法,也绝不能改变成员方权利义务的平衡。

    (三)上诉机构的程序决定权

    上诉机构主张接受未经请求的法庭之友意见书是个程序问题并认为,根据DSU第17(9)条的规定,上诉机构的工作程序应由上诉机构与DSB主席和总干事协商后制定,并告知各成员方,以征求他们的意见,但无需各成员方的事先同意。成员方则表现出与上诉机构截然不同的倾向。除美国以外大多成员方认为接受法庭之友意见书是个实体问题,而不是程序问题,因为它影响到WTO政府间组织的性质,并影响WTO成员方权利、义务的平衡问题。譬如,中国香港认为上诉机构从未解释该问题如何成为程序问题,该案的争端各方也未同意将其作为程序性事项对待,从该问题的背景和政治影响来看,它应该是个实体而非程序性的问题。上诉机构依据其《上诉审查工作程序》第16条第1款制定具有实体、系统意义的新规则,且并不经过适当的立法程序,这将破坏DSU“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安全性和可预测性”的这一根本目标。 印度代表认为,上诉机构全然忘却争端解决机构之前的观点,已经使得成员方怀疑DSU条文中所规定的成员方可对上诉机构报告发表意见条款的实用性。

    从表面上看,法庭之友提交意见书涉及的是非成员方的司法参与权,是程序性权利的一种。但一旦法庭之友意见书被争端解决机构采纳,并形成在最终的意见中,便会对现有成员方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甚至对贸易相关政策产生影响。因此,对法庭之友意见书的定性,不适宜简单的归入程序权或实体权,重要的是它会否影响成员方权利、义务的平衡。只要会明显的影响成员方在现有规则达成的平衡,则应慎重的交给总理事会或部长级会议进行确定。

    综上,上诉机构在处理未经请求的法庭之友意见书问题上,行使司法解释权的确不甚恰当,有僭越政治机构权限、解释过度之嫌。

    三、成员方对WTO法庭之友制度演进的争执

    自海虾-海龟案起,成员方就对上诉机构允许法庭之友主动提交意见书纷纷表达了各自的意见。2000年的秋天,WTO总理事会曾就非政府组织在WTO下的参与问题,包括作为法庭之友在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参与,展开了一系列非正式的但非常深入的讨论,部分成员提交了自己的立场报告。其中中国香港认为非政府组织与WTO的关系只能是“单行线”,即WTO可以将某些信息开放给非政府组织了解,但不能授予非政府直接的参与权,因为非政府组织在政策形成过程中发表意见可能会影响政策的结果 。

    此外,发展中国家非正式小组在欧共体石棉案发生后所要求召开的特别会议上,印度大使那拉亚南(S. Narayanan)表达了很多成员对强上诉机构过往实践的共同担忧,并斥责道:“上诉机构的权限对任何人来说都具有威慑性,包括上诉机构本身。成员们出于善意,为了所有人类的共同福祉,创造了这个强有力的机构。成员们一直对上诉机构保持尊敬。那么期望强有力的上诉机构同样尊重几乎是所有成员在接受未经请求法庭之友意见书以及寻求法庭之友意见书问题上的共同观点难道是太过分了?上诉机构正在从事超越其权限的行为 !”在特别会议上,只有美国强烈支持上诉机构采取附加程序的决定。美国驻WTO代表认为,鉴于一些个人已经提交或表示意愿提交法庭之友意见书,上诉机构做了“她唯一可做的一件事情”,上诉机构“仅仅是处理在石棉争端既定内容中已经存在的一种情况 。”

    2003年5月争端解决机构下设特别会议讨论争端解决机制改革的若干议题。其中,“非洲小组”和印度建议对DSU第13条补充解释,禁止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接受并考虑未经请求的信息和建议 。而欧共体作出了一份相反的详细建议书,建议明确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接受和考虑未经请求的信息和建议的权利,只要该信息或建议与须考虑的事实或法律事项直接相关 。但双方的建议最终都没有被特别会议囊括到改革的事项中去。

    总括而言,发展中国家的质疑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允许非政府组织参加争端解决程序,可能会将非贸易价值带入贸易体制中来,便于发达国家实行单边的贸易限制,减损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开放中获得的好处。第二,对于法庭之友意见书的采纳,各成员方对其属于程序问题还是实体问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倘若是实体问题,法庭之友意见书的采纳则须通过成员方谈判加以解决。第三,上诉机构在相关案件中对法庭之友意见书的观点超越DSU授权范围,对DSU相关条文构成不正当的解释。第四,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司法实践实际上赋予非政府组织在WTO争端解决中的出诉权,成员方担忧这会改变WTO的政府组织的性质。最后,作为法庭之友的非政府组织在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成熟度并不不同,而这种地域性差异会影响她们的代表性。欧美等北方发达国家,市民社会发达,而南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国家,非政府组织数量极少、规模也小。即便有南方的非政府组织,很多南方非政府组织,缺乏独立代表南方民众的能力,使得贸易政策决策程序中南方政府参与性更为优先 。接纳未经请求的法庭之友意见书,发展中国家认为这意味着向发达国家转移更多的权力,会导致北方价值和利益的过度代表,而未能顾及现目前南方政府面临的在争端解决机制中代表本国成员意见的劣势问题 。因此,南北利益矛盾,或发达国家利益和发展中国家利益矛盾是WTO下法庭之友制度如何演进莫衷一是的原因所在。#p#分页标题#e#

    可见,对于法庭之友制度的演进问题,早期除了美欧明确表达了支持的态度,多数成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成员均严词反对。但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强,欧美之外的一些国家不再对未经邀请的法庭之友一概持敌对态度,而是务实地为己所用。

    四、WTO法庭之友制度对中国的挑战和对策

    中国作为争端方在WTO的争端解决程序中尚未遭遇未经请求的法庭之友意见书问题。但随着WTO下贸易与环境、人权等社会价值的争端日益增多,市民社会力量的逐步增大,中国同样有可能在将来的争端中面临法庭之友的主动介入,或在提交事实材料时依赖法庭之友提供的意见。从学界的意见来看,很多学者肯定法庭之友对争端解决程序介入的积极作用,但从上诉机构行事方式、法庭之友的代表性等方面提出质疑。譬如,程红星认为上诉机构接受未经请求的法庭之友意见书,是司法能动主义的体现,越俎代庖地替政治机构行事。 蔡从燕认为,上诉机构在英国钢铁案中,阐述自己有权接受法庭之友意见书的理由明显存在缺陷。 赵海峰、高立忠认为法庭之友存在着公正性、合法性、代表性的问题。非政府组织法庭之友往往来自于发达国家,导致有的发展中国家担心可能对发展中国家利益不利,或代表特定利益集团或资助人的利益。 学者们多建议总理事会明晰DSU的相关条款,从而使法庭之友的主动参与有法可依,譬如为减少法庭之友陈述的不确定性,增加可预测性并确保正当程序,有必要制定一套非政府组织提交法庭之友陈述的规则。

    笔者也认为即便上诉机构在解释DSU相关条文以允许法庭之友主动提交意见书时行事不甚妥当,基于上诉机构在争端解决上有“遵循先例”的倾向,在以后的争端中势必会遇到越来越多非政府组织应邀或主动参与争端解决机制的情况。而且,法庭之友的介入并非一概对发展中国家不利,非政府组织在一些重视市民社会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同样为当地居民谋取了WTO下的福祉。譬如,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生物工程企业联盟,在保护本地知识产权领域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印度的农业组织、科学家联盟以及积极分子组成的团体积极保护本地传统文化和知识。这些地区性或全国性的组织与其他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在知识产权谈判的国际领域,以建议者的身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物质上的以及道德上的支持 。因此,从务实的角度出发,中国应借鉴巴西翻新轮胎案中巴西的做法,充分利用法庭之友制度,在争端解决中争取对自己有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