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思想范例

劳动教育思想

劳动教育思想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劳动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教育教会学生对知识躬身修行、用身体“丈量”世界。迈进新时代,需要高度重视学生劳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劳动观念,使之与社会发展同步、与国家需要同步。

(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表明劳动教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具有突出地位,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劳动教育则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劳动教育的培养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需要学校重视、教师引导、学生配合,结合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情景,做到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日渐增强,在体验劳动教育中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思想政治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学习有助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品格深深印刻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品质之中。学生在体验劳动中获得的幸福感与满足感悟,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不劳而获”“拜金主义”等思想进行斗争。在学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指明了劳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推动作用,让学生明确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帮助学生在个人成长中对“劳动”这一概念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学习遵守社会法制教育中,向学生阐述依法诚实劳动的重要性,用法制思维指导劳动实践,有助于学生自觉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制的维护者。学生学习公共参与相关知识和参与劳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公共服务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面对困难、危机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容不迫。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学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教学中人们经常提到劳动教育,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我们没有真正进行劳动实践与体验,那么为什么在教学中还会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需要人们继续深入了解。

(一)教师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竞争的压力不断加大,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上,出现了教师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够全面的问题,教师经常处于“喊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重要”的状态。对于教师而言,学习成绩排名似乎比学生应该学到的美德、能力、品质更加重要。例如,有的教师在授课中只是口头生硬地引入劳动教育,没有融入具有的事例进行说明和讲解,也没有花费时间进行相应的实践和体验,使学生没有真切地感受到劳动教育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真正意义。在实际课堂讲授中,教师往往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劳动教育区分开来,认为劳动占用学习时间是导致学生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还有某些教师将劳动教育异化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出现了“成绩高免劳动,成绩低包劳动”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于劳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劳动为耻”的观念。

(二)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认知偏差。素质教育推行多年,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全社会以考入名校、高分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的标准。在应试考试压力下,很多学生认为劳动教育是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时间,流于形式,没有发现劳动教育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融入劳动教育是需要学生积极配合与回应的,一是教师的设计大多来源于课程教材的内容,教材中的知识有时会落后于时代新定义,导致一些问题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是教师预先设计的劳动问题,学生本身没有体验和尝试,学生完全没有“认知冲突”,没有产生回答和参与的欲望,也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劳动教育失去兴趣;加之,当今社会主流文化对脑力工作者的大力追捧和“唯分数论”的思想禁锢,使得学生更加轻视劳动教育,难以激发学生内心对于劳动教育的认同知感和参与感,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思想意识。

(三)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具有模糊性。教育问题中重智轻劳的问题一直存在,虽然当前国家教育相关政策要求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但一些学校并没有把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落实到教师教学任务中去,没有健全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从而导致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参差不齐。新课标强调要用多元的评价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评价导向作用是为了诊断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关于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还很片面,存在的问题是把劳动教育考评仅看成劳动技能方面的评价,忽略了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发展等方面的考察。许多课程中关于劳动教育方面的评价不够明确,其中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中关于劳动教育的评价指标不够明确和系统。在思想政治课期末总结性评价中对于劳动教育部分模糊,没有明确划分劳动教育在评价体系中的所占比重,没有体现出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学中不能引起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学习,使得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劳动教育难以真正实现发展价值。

三、思想政治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对策思考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劳动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须将其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全过程之中。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更好落实劳动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劳动教育意识。立足新时代,对思想政治课的要求不仅在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强化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定期组织教师评课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并成为评课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此强化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劳动教育观念的引人。教师要有意识地多关注和了解一些劳动教育的相关报道和理论文章,加深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这样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会不经意的有所体现和融入,真正做到“潜教育”。例如在专题新时代劳动者中,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劳动和就业的相关知识,融入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劳动意识,积累就业、创业经验,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思想观念。同时思想政治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劳动体验中实现劳动能力的转化,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唤起主体劳动意识,做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其终极目标。

(二)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也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坚持的重要育人方针。思想政治课中劳动教育的学习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但究其本身,学生自身是其根本的原因。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应该在思想上认为接受劳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认真上好思想政治课,理解和把握国家的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规划。不可否认,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这并不能成为学生不重视劳动教育的理由。学生需要培养劳动教育的学习兴趣,从内心认可学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某一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受主体情感体验影响非常大。在思政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和认同劳动教育,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劳动的伟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锻炼自己的意志,找到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劳动正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不但可以通过改变活动形式来调节大脑机能,而且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三)健全考评机制,全方位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要从多个方位、多种角度对其评价。学生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但是其重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获得良好的劳动能力,特别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劳动能力,而不是为了摆脱劳动,做不劳而获的“寄生虫”。思想政治课是以育人为本的课程,因此要更偏向于对学生的情感方面的指引,从道德情感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分析与评价。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模糊的问题,要明确劳动素质评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中的所占比重,思想政治课期末成绩考核也要加大对劳动观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查比例,全面、详细、客观地记录学生参加劳动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思想政治课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加入劳动行为表现,将学生劳动教育考核结果记入到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将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行为和劳动成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实现劳动教育可记录、可追溯和可评价的体系化。

四、结语

劳动教育思想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劳动教育;融合路径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开发路径

1.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

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依据,将思想政治课与劳动教育相融合,首先要深挖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以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为例,这一课着重介绍了新时代的劳动者风貌,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专题活动,通过探讨新时代各行各业劳动者在劳动岗位上的常态来理解劳动之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工匠精神”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譬如各种基础建设,教师可以中国的高铁建设为例。高铁的快速、安全、平稳,不仅是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体现,同时也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认真、耐心专注的劳动精神的体现。通过锁定和提取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劳动元素,水到渠成地实现了该课的教学目标。

2.将政治教材内容投射实践中

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巧妙地将教材中的内容投射到实践中,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劳动教育与政治学科相结合的现象。以人教版必修2政治生活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二框为例,该框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择“脱贫攻坚战”的素材。在脱贫攻坚战中,基层干部,尤其是中共党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基层干部不仅能立足于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如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还能以身作则,实打实地投入到田间去劳作……这背后的驱动力,有作为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也有中共党员的悟性和纪律要求,还有我国政治制度的约束与鞭策。通过将政治教材中的内容投射到实践中,不仅可以体现政治学科的社会属性,还可以让劳动教育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尝试路径

1.打造线上线下综合平台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电子智能工具的普及让“互联网+教育”已成为教育的常态,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可以创新性地尝试打造线上线下综合平台,将线下的教材与线上的资源结合起来,使其产出效益最大化。以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为例,教师在围绕其设计“新时代劳动者风采”主题教学活动时,就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如可以结合改革开放的背景,以深圳为例,利用互联网搜集深圳在从小渔村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故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线上对这些素材进行讨论和分析,可以鼓励学生对照网络上搜集到的劳动者故事去线下采访身边的劳动者,可以将相关教学成果制作成电子课件供学生查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习惯,同时让思想政治课变得更加活泼有趣,让劳动教育变得更加贴近生活。

2.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

心理学中有一个效应叫“朋辈效应”,它具体表现为人们容易被自己的同龄人所影响,同龄人的一言一行更容易触动自己。教师在将思想政治课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时,可以利用这一心理学原理,将班级上优秀的学生树立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以人教版必修4哲学生活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为例,该课向我们介绍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哲学观点来思考“劳动与学习的关系”。有的家长认为日常劳动会占据子女的学习时间,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非常狭隘的。劳动本身就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而且劳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性格、磨炼学生的意志。教师可以邀请班级上热爱劳动且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谈一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引导他们在谈看法的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其一,做好时间管理。高效的时间利用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巧妙的技能。其二,劳动对个人成长有帮助。实际上,学生在日常劳动中,可以缓解焦虑,释放压力。其三,分享高效劳动心得。如同样是拖地,采用不同的拖地工具、拖地步骤,会有效率高低之别。在优秀榜样的引领下,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劳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在模仿中实打实地参与到劳动中,提升自己的劳动能力。

三、教学评价的创新设计路径

1.关注动态学习过程

不论是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还是劳动技能的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动态的、变化的。因此,教师在将思想政治课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时,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比如上面提到的让班级中的一些学生来谈谈自己对“劳动与学习的关系”看法,在这次活动之后,教师可以观察听讲的学生是否有身体力行地去做出改变,是否有尝试着使用同学分享的劳动技能等。如在轮值劳动中,不是马虎应付,而是细心完成;在劳动中遇到困难时,不再是烦躁不安,而是主动与其他同学讨论该如何解决;在劳动中不是墨守成规,而是主动开动脑筋去提高劳动效率……通过关注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劳动情况,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2.重视多元评价元素

在将思想政治课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是多元而全面的,尤其是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和劳动能力。以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为例,该课介绍了思想道德建设及其与知识文化修养的关系,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着重探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劳动观,并结合班级中的劳动制度与日常劳动准则来开展教学评价。如在班级里组织劳动技能大赛,邀请学生分享劳动小妙招,包括地面垃圾中的头发该如何处理,玻璃要如何擦才不会留印迹,被丢弃的废品中是否有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东西等,这是对学生劳动认知和劳动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写劳动观察日志,思考被动劳动与主动劳动的差异,这是对学生劳动态度的评价;观察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尤其是和其他同学是否能互相配合、互相帮忙,不过分强调自己的劳动强度大小等,这是对学生劳动美德的评价。通过多元评价,可以更客观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情况与劳动状况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找到成长的突破口。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揭示出只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才能使国家兴旺、民族富强的道理。而劳动,无疑是创造一切财富,开创盛世局面的根本之策。将思想政治课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既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深化对思想政治课的认知,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能力与劳动品德,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闫伟.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探索与创新[J].菏泽学院学报,2020(1):1-6.

劳动教育思想范文3

关键词:劳动教育;大学生;劳动观;立德树人;高等院校

一、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是立身之本,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肩负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神圣使命[2]。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渊博的学识,又需要学生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这就需要学生在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专业本领的同时,还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深厚的劳动感情、真挚的人民情怀。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即将步入社会,成就个人事业,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阶段。开展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精神,继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塑造坚强的心理素质,磨练顽强的意志品格。在劳动教育中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就业观和创业观,从容面对社会的选择,在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实现、专业技术的学习与岗位的需求匹配之间找到平衡点,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获得受益终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1.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的题中之义。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艰辛的努力。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必须通过加强劳动教育,深刻领会劳动创造价值的科学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把实现自身价值、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建构个人与集体、个人梦与中国梦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的同频共振。

2.劳动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观需要。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劳动教育作为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正确价值观念,培养学生以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理念,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重要路径。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其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通过劳动塑造正确的人生观,理解劳动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懂得诚实劳动的价值,意识到诚实劳动是劳动者的义务与使命,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学生体验和理解生活的能力,破除逃避劳动、轻视劳动甚至鄙视劳动的思想。

二、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劳动教育,在教育方针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各高校也制定了一些具体的落实措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变化,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和发生变化,劳动教育却逐渐被悬置起来,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劳动教育的方式、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和弱化,与新时代国家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合。

1.劳动教育认识窄化异化劳动教育认识窄化异化。劳动创造幸福,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最根本内涵。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包括教师在内都存在劳动教育窄化现象,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劳动课,就是让学生做一些诸如打扫卫生、搬运东西等体力劳动,并且普遍认为这些都是一些后勤工人应该干的工作,和大学生身份不符合。同时,劳动教育被异化,劳动教育的本身是创造社会价值,但在实际过程中存在人被物化为“经济人”“技术人”的现象,将“劳动”视为谋生和获利的手段,陷入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对立中,对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以及产生愉悦的情感有所忽略。甚至一度认为劳动教育是惩罚性手段,违背了劳动教育的初衷,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与自由发展的价值。

2.劳动教育衡量价值化劳动教育衡量价值化、功利化。价值,在经济学中指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劳动价值的目的是使使用价值产生增值。“劳动价值观”不是指劳动本身的价值(劳动价值),而是人们对于劳动价值的主观认识[4]。当前,高校对劳动价值衡量价值化、功利化,衡量劳动教育的手段就是获取金钱和名利的多少,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将劳动和名利挂钩,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误导,劳动观念扭曲,劳动价值失衡,陷入了价值化和功利化漩涡中。33.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当前各高校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虽都有相关内容涉及劳动教育,但对于劳动教育缺乏校级设计。高校劳动教育如何开展、劳动实践课程如何安排、教学效果如何评价考核、经费投入和保障如何获取,等等,相关机制和体制还不完善。一些高校虽开展了劳动教育,开设了劳动课程,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的高校将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同起来,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存在形式化和无序化等现象,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三、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

全国教育大会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当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高等教育发展作出的重要决策和调整,更是弘扬劳动精神、提升劳动教育地位的重要体现。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完善顶层设计,拓宽劳动教育路径,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

1.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思想认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从思想观念上扭转长期以来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偏见,把劳动教育提升到关乎国计民生、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出台政府层面和高校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过程中、纳入考核,使劳动教育真正得到重视以来。

2.完善制度体系完善制度体系。构建和完善关于劳动教育的相关体系,在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考核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及时跟进。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开设关于劳动教育相关专业,加强对劳动教育相关研究。把劳动教育提上重要日程,和专业课程同等对待,精心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教学目标,完善课程设计,编写劳动教育相关教材,制定劳动教育考核办法。同时,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挖掘其他课程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和劳动教育功能,实现知识体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形成劳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紧密结合,同向同行。

3.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上,推动思政课程与劳动教育的紧密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增加劳动教育内容,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劳动的重要性等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真正懂得劳动教育重要意义,深入理解劳动的本质、劳动的创造价值、劳动的普遍意义,认可并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5]。

4.拓宽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拓宽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提升劳动教育效果除了在课程和实践上下功夫以外,还必须拓宽劳动教育路径,改变当前劳动教育窄化、弱化,途径相对单一,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状,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创新项目、专业技能大赛、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校外实习实训等,整合学校、企业、社会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拓宽劳动教育渠道,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和辛勤劳动获得感和收获,让学生在实践中以劳促学,长知识,增才干。

5.完善劳动教育平台和载体完善劳动教育平台和载体。要深入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和实践。完善劳动教育平台和载体,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依托校园文化载体,通过宣传大国工匠,讲好劳模故事等,增强劳动教育感染力。深入挖掘企业资源、拓展企业实践平台,推进产教融合、现代职业教育学徒制等新模式,使学生参与到劳动当中,在劳动中加强锤炼,切身体会劳动教育重要性;发挥先进人物示范引领作用,邀请行业先进人物、大国工匠到高校开展专题讲座和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弘扬劳动价值,传播劳动精神,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为劳动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展好劳动教育,通过慕课、多媒体网络教学、在线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劳动教育及时性、互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打造劳动教育“金课”,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躬身实践,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张烁.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武雪周.高校工作重要论述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8(6):102-105.

[3].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2).

[4]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劳动教育思想范文4

【关键词】劳动教育;担当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与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概述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概述。1.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1]为构建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教育体系,劳动教育又一次回到了大众视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2]由以上内容可见,我国的劳动教育是指教育者用一定的实践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实践能力和劳动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受教育者的劳动类型包括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2.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新时期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内容有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对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指出:“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2]所以,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劳动教育主要是围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展开。首先是生产劳动,对大学生来说,生产劳动包括勤工助学、实习实训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高校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够为毕业后的创新创业和就业发展奠定实践基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是服务性劳动,这里所指的服务性劳动是带有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加强学生的服务性劳动教育能够有利于培养奉献精神、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以及为公共服务的意识,一定程度上对塑造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起到推动作用。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概述。1.担当精神的内涵。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到“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岂因祸福避趋之”到“横眉冷对千夫指”,虽然历朝历代对担当精神的理解不同,但是,担当精神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民族精神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担当精神做出了全新阐释:担当就是“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3]。由此可见,担当精神的内涵是由坚持原则和认真负责两个方面构成。首先,坚持原则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和行为导向,不被邪恶蛊惑,敢于同邪恶势力做斗争。对大学生而言,坚持原则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不被外物蛊惑,积极从事对祖国和人民有利的活动。其次,认真负责是指,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面对危机能够迎难而上,不畏缩不后退,积极站好每一班岗。对大学生而言,犯错并不可怕,需要有积极承认自己错误的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需要积极面对并解决。2.我国高校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现状。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立足新时代,把握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现实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3]。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集中体现在高校不断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开放“慕课”等公共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担当意识。另一方面,在高校对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分离、教育形式过于单一等现象。首先是课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相分离的问题,体现在我国高校虽然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但是没有做到将课本中担当精神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能充分理解。其次,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课程是通过教育者口头讲授实现的,口头讲授法由于局限性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而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大多仅限于通过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实现,这就造成了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对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不应该仅局限于通过思政课程,还可以将其渗透进各个学科教学,潜移默化让学生接受教育。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对 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作用

(一)新时代我国开展高校劳动教育对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必要性。1.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都有重要作用。首先,通过对大学生实行劳动教育,特别是生产性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我国普通高校通过对大学生实行生产性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大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更快适应社会。其次,通过对大学生实行劳动教育,特别是服务性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理解。比如:很多同学毕业后选择参加“三支一扶”或在社区进行义务劳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青春。这些同学用自己的行动为千千万万的大学生上了一堂课,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担当精神,这就是劳动教育优越性,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育大学生的担当精神。2.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可以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主要育人目标就是针对一些青少年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劳动教育目标,突出强调劳动教育的思想性。”[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对于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进行了阐述。由此可知,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和能力习惯三个角度来阐释。想要养成良好的能力习惯就必须从思想上坚定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情感上培养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培育大学生的担当精神,能够使大学生思想上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从情感上养成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国观、人生观。这对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起到推动作用。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对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重要性。1.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使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从理论走向实践。针对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分离、教育形式过于单一等现状,在高校实施劳动教育能够丰富担当精神培育的形式和内容,使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从教育者的口头讲述和课本的理论知识中得到延伸,采取更加生动灵活的劳动实践手段,让大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学习担当精神,并对他们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主要还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理论知识的教育往往存在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学习热情不够高的现象。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使同学们走向实践,一方面提高了同学们的热情,另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了担当精神培育的效果。2.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创新了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方式方法。我国高校传统的担当精神培育方式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理论灌输和引导。其他方式还有开展活动或主题班会,以及学生组织的引导等。劳动教育的开展,为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方式方法,学生可以走出课堂,用切身体验去领悟什么是担当精神。在这种新的教育方式的推动下,学生可以在劳动中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担当精神培育教学的内容,也完善了担当精神培育教育教学模式。

三、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与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融合路径探析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应促成劳动教育与担当精神培育理论的融合。新时代,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大学生应该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不仅要靠实践,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在进行劳动教育的理论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与担当精神教育的联系。认真负责、坚持原则作为大学生担当精神的重要内容,不仅体现在担当精神的培育中,还体现在劳动教育的理论教育中。劳动不仅要做,还要“做好”。要教育学生“做好”劳动,认真负责,就必须在劳动教育的理论教育过程中融入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提高劳动效率,将劳动教育的成果充分展现。与此同时,也能在劳动中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一举两得。

(二)我国高校应促成劳动教育与担当精神培育实践的融合。1.高校应因地制宜利用社会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在劳动中培育大学生的担当精神。高校应该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遗迹,将劳动教育与担当精神的培育融入其中,使学生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劳动教育和担当精神的培育,这样还能使历史文化遗迹在当今社会焕发新的活力。比如:组织学生在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做志愿讲解员,或者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场馆,通过组织同学实地参观或调研达到劳动教育与担当精神培育的融合。2.高校应充分发挥服务性学生组织的影响力促成劳动教育与担当精神培育的融合。我国高校有形式各样的学生组织。其中,有很多服务性的学生组织,比如志愿者协会、学生服务中心等等。但是,这类学生组织开展活动过程中往往存在无法切实保障学生的安全等问题。这与高校对此类学生组织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该看到这类学生组织的潜力,充分利用好学生组织资源,分配老师配合学生组织工作。通过学生组织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们在自我管理中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督促学生在服务性劳动结束后,积极总结感悟,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3.高校应充分利用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促成劳动教育与担当精神培育的融合。目前,各高校都会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种类非常丰富,小到社区服务,大到环境治理等等。随着这些年高校对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模式的不断探索,部分高校有了较为完备的寒暑假社会实践体系。但是,对于寒暑假社会实践成果的评价,大多数的高校存在重视程度不够高以及并没有将其与实际劳动学分相结合的现象。这就导致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趋于形式化,并没有充分挖掘其教育潜力。所以,针对以上现象,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功能,使高校学生正确认识责任与担当、劳动的意义与价值的关系。比如:高校可以将寒暑假社会实践的学分与劳动教育的学分挂钩;组织负责劳动教育教师做社会实践的带队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和开学后,对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的学生进行评价等,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能在评价中找到信心,更加积极地接受劳动教育。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3).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01).

[3].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张洁,温程芳.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理论遵循与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9(11).

劳动教育思想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专业教育;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路径

引言

不知几时起,每隔一段时间就迭代出“摸鱼学”“躺平学”等奇谈怪论,导致许多年轻学生盲目推崇追随,出现不想劳动、“啃老”等现象,这是一种极为不负责的态度,也表明当前劳动教育的实施亟待提高。因此,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大力弘扬劳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0年3月我国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将有助于推动劳动教育的全面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提出劳动教育要重点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严谨细致的优秀工作做法。当前的劳动教育的地位处于边缘,被弱化、软化、淡化属于常态化,这也折射出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价值畸变。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加强劳动教育研究,特别是深度渗透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研究十分必要。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应该如何基于专业课程的实际现状,有效地将劳动教育融入渗透至专业教育,目前鲜有关于环境保护类专业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相关研究,本文以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专业为例,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融合的现状困境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导,在专业课学习、专业技能实践操作、毕业顶岗实习等过程处处体现劳动因子。但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仍存在一些困境,需进一步解决。

(一)思想上轻视劳动教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亟须提高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当前中国社会依然普遍存在,重文轻劳,认为劳动是一种不体面的工作,作为大学生“坐办公室”工作才是有面子的工作,对劳动价值认识明显不足,甚至是出现了严重的偏见。因此,基于“三全育人”的要求,充分结合专业与课程的特点,营造劳动光荣的氛围,全面扭转部分青年学生好逸恶劳的行为,全面提升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构建正确的“三观”,深刻认识劳动的重要性。

(二)课程上弱化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渗透融入专业教育有待加强

在当前的高等学科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被边缘化,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全面。劳动教育被专业教师认为是“副课”,不如专业课、实训课等“主课”重要,课时经常被占用,课程地位也比较弱,少有分配学分。也有些人认为课程实验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就是劳动教育课程,不需要再另外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虽然上述活动中确实存在劳动行为,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将劳动的价值、观念、精神融合教育,属于典型的体力劳动教育。还有一部分人对劳动教育目标认知不深入,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劳动技能、劳动品质的培养则被忽视了。随着《意见》的贯彻落实,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更加重视了,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也进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走进教学课堂了,但劳动教育的形式依然比较单一,劳动教育未能与专业教育进行充分渗透融合。大多数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就是一些基本的陶艺、绘画、手工制作、烹饪等一些劳动基本技能的综合实践,没有将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等作为核心目标。劳动教育课程课堂形式以语言讲授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劳动价值、劳动场景、劳动流程,这些教育仅仅从劳动知识的层面给以学生感性认知,缺少与专业课程、专业学习相融合,就显得十分的枯燥,无聊,学生上课也很难坚持聚精会神听完一整节课,玩手机和睡觉的现象较为常见。离开了专业教育,劳动教育将不会得到更好的深入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几乎都是劳动相关理论知识,或者清洁校园环境,整理图书馆资料、打扫教室等简单的体力劳动。普遍存在与专业知识脱钩、与人才培养目标分离的问题。劳动教育应结合专业特色、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丰富教育形式,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变单一的体力劳动为具有思维含量的创造性劳动。总体上来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基本是脱离的,更谈不上渗透融合,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老师课堂讲授专业知识很少渗透劳动教育的内容,劳动教育融合于专业课学习的程度较低。

(三)劳动教育师资缺乏,全面盘活专业教师团队资源有待开展

若要全面、广泛、高质量地开展劳动教育课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尚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力量比较缺乏,因此也严重制约了劳动教育发展和实施。当前,专职的劳动教育教师鲜有配置,基本采用兼职劳动教育老师模式,主要由基招生就业、总务后勤、思政行政、学工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担任。这必然导致劳动课程与专业脱节,老师“照本宣科”的实施劳动教育,也就无法实现劳动教育真正内涵。若能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利用专业课程教师队伍资源,采取“边开展专业授课、边实施劳育教育”的模式,则能有效缓解劳动教育师资缺乏的现状,也能在上课过程中营造劳动教育的浓厚氛围,提升劳动价值观的认识。

二、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探究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及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排污许可管理、环境应急管理、清洁生产审核、环境规划等技术技能领域,能够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咨询服务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员。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包括环保管家技术员、环评技术员、环境咨询服务业务员,环境监测员以及环境监督管理员等。当前大学生以“00后”为主力军,由于其所享受的物质条件都较为优越,劳动机会锻炼的技术也不多,学生主动劳动的意识也比较薄弱,对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等劳动精神鲜少有深刻领会。从专业方面来看,由于环境保护类专业的性质和自身特点,工作实施过程中经常需要现场踏勘,长途跋涉是常有的情况,且哪里“脏、乱、污、毒”越要往里靠。笔者从事环境咨询服务10余年,为按时完成业主交代的报告,通宵达旦也是家常便饭。因此,适当地强化劳动教育是十分必要,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专业理论教学营造劳动教育的氛围,提高劳动价值观的认同

在专业理论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铁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等主题,将劳动教育思想有机渗透融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树立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磨炼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通过开展“企业精英进校园”活动,邀请企业的一线工程师、已毕业的学长学姐等来校开展讲座或授课,讲述事实际工作状况,让学生意识到需要在积极的劳动中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安逸,充分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劳动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青年学生勇于创新、不畏艰苦、积极奋斗、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在思想上,让广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充分了解开展劳动道德教育的迫切重要性,促使其乐意主动接受劳动教育。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劳动课程与“课程劳育”内容体系

通过对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一是增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制定课程标准、编写劳动教育课程讲义或教材。赋予劳动教育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同等地位,扩大劳动教育的覆盖面,每位学生都可以学习劳动教育课程,参与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设置要充分结合职业院校学生能够“懂劳动”这一要求,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另外,根据大学生的学情特点,劳动教育课程内容采用分级、阶段性模式开展,大一重要培养基本劳动能力、体会劳动意义的劳动课程内容;大二重点考虑依托专业课,开设与专业结合、体会劳动精神、发挥劳动技能的劳动课程内容;大三学生已经全部进入顶岗实习,能够切实身临其境的体验劳动,考虑学生毕业实践报告、周记中增设劳动教育感想、心得内容。二是专业课程渗透融合劳动教育内容,即“课程劳育”。将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理念和课程内容渗透到其他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相互有机融合,认真挖掘专业理论知识的“劳动”源头。重点考虑先行推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排污许可管理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综合技术》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

(三)立足环保行业特色,搭建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协作培养平台

我院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实操能力和扎根一线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因此,可以立足行业特色,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协作培养平台。一是以实际项目为基点,搭建劳动体验平台。本专业对外服务是一大特色,充分依托教师承接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项目”“排污许可证技术审核服务项目”等一系列横向项目,让学生参与真实的横向项目、社会服务项目,零距离接触实际项目,充分体会劳动的价值,培养爱岗敬业的态度。二是以开展创新创业比赛为抓手,搭建劳动教育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我院已挂牌成立了创新创业街,成功搭建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平台。通过以创促教,促进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技术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创育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以创促赛,培养更多有竞争力的创业项目。通过参与各类比赛竞赛,促进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深入开展实践,培养勇于动手的心态,摒弃好高骛远的姿态。三是以企业精英进校园为纽带,搭建劳动传承平台。通过将生态环保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请进校园,开展如“生态环境形势认知”“生态环保铁军如何炼成的”等系列讲座,大力传播弘扬劳模精神,倡导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提升专业课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同与认知,打造出专劳融合的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建设,补齐高校劳动教育短板,打造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力量十分必要,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要提升专业课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同与认知。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依然是教师,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教师是关键,因此要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的培训,提升专业课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同和认知。同时,可以在考核中给予开展劳动教育的教师物质和荣誉奖励,提高专业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二是要增强劳动教育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增加教师企业基层现场工作经验,提高教师社会实践能力,最后反哺于教学过程。我院目前已经颁布了《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教职工挂职锻炼管理办法》《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教师实践锻炼管理办法(修订)》等制度,笔者就曾经于某市生态环境局挂职锻炼两年半,通过挂职锻炼,丰富了行业经验,积累了大量专业案例,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结语

劳动教育思想范文6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学习文化知识之外,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生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磨练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1]。“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在“劳动教育”的概念上延伸出来的,在教育背景和对象上做出限定,更加强调“新时代”这一背景和“大学生”这一对象。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指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主体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大学生进行有关劳动的观念、技能和良好习惯的教育。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养成具有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并且通过学习劳动技能,最终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重在“劳动”,“劳动”是需要大学生亲身参与到真正有形的劳动,只有在实践劳动中才能让学生领悟到劳动的意义和真谛。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总书记指出:“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2]这一重要表述强调了要树立怎样的劳动价值观。然而新时代的大学生习惯了高科技物质生活带来的享受,对劳动的感知触觉越来越淡,劳动价值观扭曲。因此,在新时代进程中更加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劳动教育是提高社会生产的唯一方法,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者———青年劳动者,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须更加有理想、有恒心、有担当。通过劳动教育,让大学生在努力拼搏中展示自己,成为祖国伟大建设的栋梁之材。通过劳动教育,厚植大学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引导大学生进行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在热爱劳动成为全社会共识的新时代,脚踏实地的做人,兢兢业业的做事,不断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在新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更是紧迫的。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劳动”问题发表过多次讲话,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十分重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在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加大力度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同时将教育视角逐渐转向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在参加体育必修课程和社团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实现了强身健体的目标;在社会劳动教育中,大学生作为公民在参与社会义务自愿劳动的过程中,不仅充实了自身劳动理论知识,而且掌握了一些必要的劳动技能,提升了自身的创业能力。通过劳动教育增强就业创业能力也就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生存的重要法则。但是,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大学生劳动态度不端正、眼高手低、劳动技能不足的问题,不能适应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需求。

(一)家庭对劳动的认识存在误区

家庭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根本起点,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孩子以后的劳动观如何与家庭的初步劳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大多在艰苦环境中长大的父母辈,不忍心再让自己的子女吃苦受累,更加不舍得让子女去劳动。于是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富养、娇养的态度,疏忽了对子女的基础劳动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总是围绕着对学习成绩展开,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不用干活,让孩子也产生只要学习好就行,从内心深处抗拒劳动,不尊重劳动成果。

(二)学校忽视劳动教育的作用

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正确劳动观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也不是简单的靠赚取多少学分的课堂教育就能收到效果的,而是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深化认识、强化复习、持续渗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高校单纯的将大学生智育作为教学目标去完成,没有认识到脑力智慧和体力劳动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忽视了劳动教育的效果应用;或是对大学生的教育以脑力运用为主,忽视了体力劳动的意义,所以组织大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次数较少,与理论课时数不成比例,忽视了劳动育人的作用。

(三)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引导支持不足

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延伸与扩展,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然而,企业公司、工厂等社会组织没有很好的履行劳动教育的社会责任,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劳动实践机会和场所,让大学生参与到生产劳动中去;另外,政府机关、媒体的宣传引导不够,并未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

三、新时代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对策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实践劳动者,是一项需要各劳动教育主体相互配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家庭、高校、社会以及新时代大学生自身四位一体的立体系统。

(一)发挥家庭育人的基础作用

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学习榜样,教育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所以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根本起点,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示范。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传授必要的劳动技能,将劳动教育融入家风。汤显祖寄劳动于家风中,用“闲游不是儿家业,大好归来学种田”来教育儿子重视农业,参加劳动,通过正道的劳动助力自己成长[3];南宋诗人陆游告诫儿孙“畜豚种菜养父兄,此风乃可传百世”,传递以农为本、崇尚劳动的家风。这些优秀的家风家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勤恳劳作的劳动习惯的养成。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父母,应该将这些生动真实的家庭劳动教育故事,作为家庭教育的内容,代代传承下去,充分发挥其在家庭劳动教育中的作用。

(二)发挥高校育人的主导作用

1.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

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把握劳动教育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高校在劳动教育理论课教学时,应注重用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观念来武装学生的头脑,组织学生认真讨论、探求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观点,这样的理论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和理解力,确立正确劳动价值观[4]。

2.探索理论课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课程是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主要来源,优化课程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知识。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高校需要转变以理论课为主的课程模式,创新理论课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劳动教育的内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在理论必修课程中把劳动教育工作做扎实。丰富教育形式,开展实习实训。只有通过构建理论课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式,才能让大学生真正学到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

(三)营造育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1.营造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

教育家爱伦•凯说过,“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全社会要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实现劳动认知与劳动价值的回归,让大学生在劳动中体验生活,收获技能,学会与人交往,锻炼各种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要营造尊重劳动者的氛围,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共同的价值观。宣传大国工匠中大勇无惧、大技贵精的先进典型等,创作以劳动主题的文艺作品,建设以劳动为主题的景点,形成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氛围。

2.注重政府机关和媒体的正确宣传引导

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和协调各种社会组织履行劳动教育的社会职责,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劳动实践机会和场所,让大学生参与到生产劳动中去,使大学生经历更多的劳动过程,鼓励大学生参与劳动,体验劳动成果。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要注重向社会大众宣传党中央,特别是总书记有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讲话精神,宣传“90后”“00后”涌现在抗击肺炎疫情中的感人事迹,他们的故事更能激发作为同龄人的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共情。通过这些鲜灵活泼的案例宣传,大学生可以根植劳动最光荣的观念,进一步把劳动的意义和价值铭记于心,最终切实的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四、结语

劳动教育思想范文7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强化价值;实践

面对人才培养新要求,部分高校通过教育改革创新和教育方式创新,实现对大学生劳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从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面来看,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这对发挥劳动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也会使劳动教育的本义遭到扭曲,影响劳动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

第一,劳动教育存在形式化、边缘化的问题。高校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增强教学水平,在教学期间主抓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教学改革工作,在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存在形式化和边缘化的问题,甚至部分学校缺乏对劳动教育工作的正确认知,使大学生劳动教育出现教育弱化、淡化等表现,这对发展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忽略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深入理解和知识挖掘,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不理想,影响对正确劳动观念和价值观的培养。第二,缺乏对劳动教育内容的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内容也发生很大改变,这就需要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要符合现代的劳动观念,培养大学生对社会正确劳动的认知和看法。从当前情况来看,学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主要以传统的课程教育内容为主,在合理挖掘劳动本质内容、引入新时代劳动态度和精神方面存在不足,没有通过丰富与优化劳动教育内容等方式,培育当代青年大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意识;在结合社会劳动教育案例、增强学生认可劳动、重视劳动、向往劳动等方面缺乏力度,不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制约和阻碍了学生在未来劳动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和进步。第三,劳动教育形式过于单一。目前大学生劳动教育主要以教师个体为中心,向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和内涵,未能通过开展与劳动品德、劳动精神有关的教育活动,或者采用多样化教育方式增强学生劳动精神,很难满足学生最基本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需求。在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未能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大学生劳动技能,缺乏对学生体力劳动的培养,而且过于注重大学生的脑力劳动,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影响学生理解劳动过程中自己付出与成长的价值。另外,在高等教育各个环节中,必须将大学生劳动教育渗透到各方面,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在与德育教育、智育教育、体育教育的融合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通过劳动教育方法,培育学生乐观向上、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二、新时代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正确意识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才能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高校落实社会主义高校教育的基本原则,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大学生劳动教育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和理解,并且能够通过自我认证的方式,了解学习的不足和生活缺点,培育学生良好的主观精神和获得全面成长。在大学生自我价值生成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念和精神,才能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劳动成果以及主体存在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的意识能动性和追求梦想的创造精神,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健全发展。在大学生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和影响,只有明确劳动的重要性、理解劳动关系,才能获得自我价值的承认与肯定,并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理解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劳动意识和能力。另外,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劳动教育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对社会劳动精神的正确理解,并通过社会诚实劳动取得成果的现象,提升自身的道德意识和精神素养,进而更加理性的崇尚劳动、崇尚创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财富观。

三、新时代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为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将高校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并通过贯穿于高校教育全程的方式,提升大学生劳动精神和观念。首先,高校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可以开设劳动教育选修课程,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劳动精神。同时,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劳动教育专题演讲、劳动教育活动等方式,讲好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劳动精神培育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邀请劳动模范为学生进行劳动精神宣讲等方式,发挥劳动模范育人作用。通过榜样激励的方式,培育学生劳动精神,进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劳动教育影响力。其次,劳动教育要加强与学生思想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体育教育之间的融合,通过与思想教育融合,培育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通过与智育教育相结合,培育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学生专业技能培育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和劳动教育的意义,让学生所学知识服务于实践、并应用于劳动。在与德育教育和体育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发挥劳动教育培育学生远大理想、热爱劳动的品质,增强学生对劳动观的理解,并通过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感受劳动的快乐,培养和提醒学生坚持正确的劳动观念。体育教育是强健学生身心的主要方法,通过与体育教育相结合,可以发展学生社会劳动能力、体育锻炼精神,并且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收获劳动乐趣、成果,也能间接地增强学生劳动所需要的体力、协调力、耐力等等。

(二)全面优化劳动教育的内容。新时展过程中,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全面优化劳动教育的内容,加强劳动教育内容的创新发展。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内容,不能仅停留在对劳动教育的狭隘和片面理解上,而是通过充分分析劳动教育价值和内容等方式,丰富劳动教育内容,进而实现对学生良好的教育培育。同时,加强学生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与教育之间的结合,积极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劳动教育知识和劳动教育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并通过榜样激励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内容不仅包含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内容,还具有培育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作用,因此,在优化劳动教育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对社会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挖掘,并通过培养学生劳动态度、劳动体验和情感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的机会。另外,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突出劳动教育独特的价值,比如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氛围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并通过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内容等方式,发展学生的劳动能力,切实帮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感受教育价值和意义,提升学生劳动教育的学习能力。

(三)革新与丰富劳动教育形式。首先,学校可以构建一体化的劳动教育网络系统,形成以学校、社会、家庭为一体的劳动教育形式,然后通过合作育人的方式,培育学生正确劳动观念和价值观,积极发挥社会和家庭培育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作用。其次,学校也可以构建劳动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劳动教育网络平台,定期向学生宣传与普及劳动教育知识,还要通过网络专题讨论和演讲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劳动教育的学习机会。在网络劳动教育平台中,加强劳动教育人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时刻掌握学生的劳动思想和劳动意识情况,进而具有针对性地改善劳动教育工作方式。最后,通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方式,培育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案例讲解、专题讲解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

参考文献:

[1]郭军学.“AGIL”模型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质量提升研究[J].农家参谋,2020(14):180,191.

[2]杨威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改革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4):156-157.

劳动教育思想范文8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劳动教育在中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培训、劳动能力发展、劳动意识培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关于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构建的讲话为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劳动教育课程化是当前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向,然而,从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来看,情形并不乐观,劳动教育课程在建设与实施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严重弱化了劳动教育的效果。因此,从劳动教育课程化的角度出发,探索多元化劳动课程体系建设,是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缺失

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依据,在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但受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普遍面临着劳动教育课程缺失的问题,这既体现在劳动教育课程类型的单一化、片面化上,也体现在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不足上,因此,极大地限制了劳动教育的实效。

1.劳动教育课程单一化

劳动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并付诸劳动行为,使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的基本劳动技能”[1]。中小学生的劳动形式有很多,均在学生劳动能力的发展以及劳动意识的生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保障劳动教育效果的基本要求。但当前中小学校普遍存在劳动课程单一化的问题,多以国家层面的劳技课程作为唯一的劳动教育课程。劳技课程以生活性的劳动技术教育为例,虽然具有体系强的优势,但内容覆盖面不广,难以在自助劳动、生产劳动等教育中取得理想的效果,也不能满足学生劳动学习的需要。

2.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不足

“系统加强劳动教育”[2],是当前国家对劳动教育深入开展的重点要求。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以系统建设劳动课程为基本要求,这就需要学校在劳动教育中既要发挥好国家课程的基础性作用,也要开辟新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灵活性的必然要求。但中小学校普遍存在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不足的问题,未能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情开发针对性的课程。一方面,学校缺乏专业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队伍,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不具备有效的实施主体;另一方面,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中存在着碎片化的现象,劳动教育教材建设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3.第二课堂作用得不到发挥

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课堂。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赋予了学生绝对的学习自主权,在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但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来看,第二课堂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多数学校并没有有效引导学生利用空闲、放学、假期的时间参与到校园、家庭、社区劳动中。作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形式,第二课堂的缺失以及教育作用的弱化全方位限制了劳动教育的效能,给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以及劳动习惯的养成均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缺失的原因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缺失,既有思想观念层面的因素,如家长、教师对劳动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如缺乏足够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1.唯成绩论教育思想浓厚

劳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常态化、持续性、成体系的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并且,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素质教育的其他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当前中小学校对劳动教育多缺乏正确的态度,最为典型的便是唯成绩论教育思想浓厚[3]。多数校领导和教师均将智育作为重点内容来抓,对劳动教育缺乏足够的关注,也未能给予充分的支持,劳动教育课程的课时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由此导致的结果便是学生的劳动习惯难以养成。

2.专业化师资队伍欠缺

当前中小学校普遍缺乏专业化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这也是导致劳动教育课程缺失的重要因素。首先,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总量严重不足。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重要环节,但相比于德智体美课程教师,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数量普遍较少,难以担负起劳动教育的重任,特别是随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日益多元化,师资队伍短缺的问题更为严重,这极大地制约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其次,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不高。不少学校由其他学科课程教师充当劳动教育课程教师,这种情况极大地削弱了劳动教育的专业性,难以有效发挥劳动教育课程在学生劳动素养提升中的作用。

3.家校合作流于形式

劳动教育既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也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媒介。强化家校合作是构建全天候劳动教育态势的基本要求,但中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合作存在流于形式的风险。首先,家长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家长多将教育的重点落在孩子文化课程的学习上,并不关注孩子在劳动教育课程学习中的表现。不仅如此,多数中小学生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娇生惯养,不仅不配合学校层面布置的家庭劳动任务,甚至将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视作浪费时间。家长的错误观念对孩子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并且,部分家长自身缺乏劳动习惯,存在好逸恶劳的心理,也间接地影响了孩子,没有给孩子形成正确的示范效应。其次,家校之间缺乏密切的交流。家校间的交流仍然以每学期一到两次的家长会为主,并且,家长会上,很少有教师会涉及到劳动教育的内容,家长也不会主动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劳动表现。

4.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不足

实践性是劳动的基本属性,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只有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才能彰显劳动的价值,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就成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点。然而,实践基地的欠缺是当前导致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缺失的重要因素。首先,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不足。中小学劳动教育仍然停留在知识教育的阶段,对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认知不高。尽管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但多为模拟实践,并未和真实的劳动环境、劳动场景结合起来,因而难以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并且,一些学校虽然已经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但并没有真正利用好。其次,缺乏外部劳动实践基地。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教育,需要协同发挥好学校、家庭、社区等多个主体的作用,但学校多缺乏外部资源利用意识,并没有从学校所在地的外部环境出发,做好校外联合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

劳动教育课程的缺失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也弱化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因此,必须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1.打造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针对当前劳动教育课程单一化的问题,要以多元化理念为切入点,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群建设,打造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全面性。从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出发,围绕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精神的培育,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将家务劳动、社区劳动、公益劳动等纳入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一方面,从共时性的角度把握好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从历时性的角度密切不同学段劳动教育课程的衔接关系。其次,强化其他课程的劳动教育协同作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既要发挥好专业化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也要从跨界理念出发,深入发掘其他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凸显其他课程在劳动教育中的协同作用[4]。以语文课程为例,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课文鉴赏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在诸多课程中,体育课程在劳动教育中有着最为显著的协同效果,要将劳动和体育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劳动中提高劳动技能,锻炼身体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加强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是学校从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学情出发开发的课程,不仅契合学生的需求,而且学校在课程实施中也具有更强的灵活性,正如有研究指出,“校本课程的意义就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最大收益”[5]。中小学校要重视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性、持续性出发,组建由副校长或教务主任牵头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将劳动教育课程任课教师全部纳入到开发小组中,并聘请其他学科教师作为参考人员,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化水平,为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施铺平基础。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更新迭代与大屏智能终端的高度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手机为代表的终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载体,而各种类型的APP则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样要立足信息化的大背景,做好线上校本课程开发。

3.加大劳动教育保障条件建设力度

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保障条件,而从当前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来看,师资队伍以及实践基地层面的不足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对此,一方面需要加强专业化劳动教育师资的引入力度,结合劳动教育课程化发展的趋势,出台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引入标准。对此,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素质模型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素质模型包括核心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知识、个人品质四项内容,学校要制定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模型框架,强化校内师资培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跨学校培训,组织教师到其他劳动教育经验较为丰富的学校参观、学习,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利用好校园的空旷地带,开办校园农场、校园手工艺坊等实践基地,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践基地开展劳动,为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利用好周边环境也是实践基地建设的重点,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要向社会延伸,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中接受锻炼、得到发展,而多元化的社会实践也是充分发掘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必然要求。

4.实施家校合作劳动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