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经济发展范例

社区经济发展

社区经济发展范文1

关键词:经济结构;一带一路;新时代

青海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乎着青海省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同时要立足于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念,推动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1青海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1地理位置

青海牧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较大,空气稀薄,甚至有些地区严重缺氧。特殊的地理位置限制着当地某些产业的发展,但也成就了一些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的牧民带来了一定的收入,但是这些收入是微薄的,很难支持牧民开展其他产业。地理位置的特殊原因给当地牧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不是说由于自然环境恶劣而无法发展经济。牧区经济的发展还是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的独特优势资源,克服自然原因大力发展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牧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摆脱贫困落后的社会面貌。

1.2传统观念的因素

青海牧区主要生活着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他们大多数人由于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导致先进的思想理念很难落实。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单薄,对市场经济缺乏一定的认识,同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计划经济观念的根深蒂固和小农经济思想意识的影响很难转变观念,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许多当地的牧民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上缺乏一定的改变,他们习惯于一切听从于上级,服从安排,而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理念。在封闭的生活环境下生活,他们对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产方式很难快速的转变过来。

1.3经济结构的制约

青海省牧区社会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以畜牧业、旅游业为主,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许多牧民以畜牧业和旅游业来维持自己的生活,种植业占据比较小,企业工商业发展规模较小,社会经济效益较低。一部分牧民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资料需求而不得不走出牧区到外地打工,很难发展当地的优势产业。另一部分牧民生活在牧区发展畜牧业和少量的种植业,但是这种发展方式是简单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加剧。

1.4人才资源的欠缺

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发展青海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青海牧区人才资源缺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处于偏远地区,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劣。第二,交通不便,社会经济比较落后,基础设施较差。第三,语言交流不便,在日常、工作的时候有一定的语言障碍。这样导致许多的年轻人才不愿意到这里工作,甚至有的年轻人工作了几年之后就离开牧区去大城市发展,这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2青海牧区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观念落后,新观念新技术很难落实

当地的许多牧民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地区,新的事物、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产方式接受较慢。许多牧民受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问题以及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使得他们对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乏一定的认识,很难快速发展当地的社会经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投资、消费、出口”来拉动社会的经济发展,新时代下要打破以传统的经济需求管理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结合青海省情和当地牧区的实际情况来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发展理念。

2.2缺乏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青海牧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低,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这不仅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也关系到民族地区能否实现全面脱贫的问题。由于许多牧民的经济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在产业发展方面缺乏一定的资金支持,贫困户很难找到金融机构的贷款,使部分企业很难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由于人才资源的短缺导致技术人员的紧张,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致命性的危害。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对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比较重视,加大力度投资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但是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是很大。

2.3地理位置偏僻,缺乏一定的市场信息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市场信息,市场的需求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虽然有一定的盲目性、滞后性、自发性,但是及时掌握市场经济的信息有助于推动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青海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把“看的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结合,及时掌握最新的经济信息,把握市场经济的发展导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念,发展社会经济,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开拓广阔的市场,充分利用好市场环境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能搞封闭的市场。青海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好新时代下“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思想,通过这个良好的经济发展平台来发展牧区社会经济,扩展市场信息交流的渠道。

2.4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规模较小

社会经济结构是否单一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社会经济结构多元的地区社会经济实力相对来说比较雄厚,而单一的经济结构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青海牧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而导致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畜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占据着首位,而传统的手工制造业、个体私营企业占据比例很小,社会经济效益较小,很难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前,牧区全民所有制结构比重较大,这种单一制的经济结构模式是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当地的一些企业缺乏一定的市场活力,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缺乏一定的认识,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3青海牧区产业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3.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青海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转变以前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要调整产业结构,把自身的优势资源转化到经济资源上打造出一条符合青海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之路。青海省牧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以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为前提,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来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加大绿色循环产业的投入。青海牧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在经济结构发展的问题上存在着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能源。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乎着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社会需求与自然资源保护的问题。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变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淘汰落后的产业结构。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建设美丽乡村,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使人们通过新的发展模式真正的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利益。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以及发展结构。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从而也导致了人们对自己的生活需求、消费需求都发生了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产业结构的改变。传统落后的产业结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社会要发展就要改变传统落后的产业模式,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理念。

3.2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先进的思想理念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先导。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思想理念,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青海省是一个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先进的思想理念,在牧区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更离不开先进的思想理念的指导。居住在牧区的人们由于生活在偏远的山区,教育水平落后,接受社会先进的思想理念较慢,很难将先进的理念落实到社会实践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先进的思想理念在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就要学习先进思想观念,打破传统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走低碳、绿色、循环、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3.3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推动高原绿色产业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从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模式转变为绿色的、循环的、低污染、低消耗的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出一条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双赢模式。青海牧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绿色产业的发展是青海省未来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绿色发展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经济模式,也是青海省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时代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变化,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而绿色发展所带来的美好生活是人们向往的目标。

3.4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发展的战略部署。青海省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走一条绿色的、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结合青海省情,立足实际情况来发展经济,而不是照搬其他省份的发展模式。要把自身的生态优势资源充分的挖掘出来,这种挖掘不是传统所说的开采挖掘自然资源,而是通过发展旅游业、绿色产品、节能循环产业来带动青海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青海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要充分发挥好当地的优势资源,把生态优势化为经济优势,坚持牧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旅游业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多杰才让.对推进青海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理性思考[J].攀登,2004.

[2]王树华,李珊.论青海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与路径选择[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6.

[3]俞花.青海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思考[J].青海农林科技,2003.

社区经济发展范文2

 

金融资本是海洋经济区规划开发和稳定发展的基本经济要素和内在动力。构建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区金融支持体系,通过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金融政策和经济区投融资环境优化,增强海洋经济区金融资本的吸纳和集聚能力,不仅是海洋经济区发展中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对接融合的基础要件,也是海洋经济区一体化和战略规划管理有效实施的关键。国际海洋经济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表明,金融要素无论是在海洋经济区规划开发环节,还是在区域内海洋产业整合和优化升级阶段,均应发挥先导性作用。从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海洋经济区金融支持的经验来看,金融支持在海洋经济区发展中的作用体现为海洋经济区开发、海洋主体功能区建设、区域海洋产业发展以及海洋经济区一体化管理等海洋经济区发展周期全过程的广义渗透。金融支持具有层次性、连续性、区域适应性等特点,支持方式上则体现为外部性资金扶持与经济区内源资金融通的有机结合。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关注国际海洋经济区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结合金融支持国外海洋经济区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总结国际海洋经济区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性,以期对我国海洋经济区建设,尤其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规划建设有所助益。   一、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区发展理论研究   国外对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区发展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类型海洋经济区投融资机制、海洋经济区产业发展和海洋经济区管理的金融支持,以及海洋经济区发展金融支持的模式匹配与适应性研究等方面。   (一)不同类型海洋经济区投融资机制研究   1.海岸带和沿海经济区发展中的金融要素。在国外,由于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的海岸带和海洋经济区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发展经验较为成熟,海洋经济区发展中的金融支持更多地是一个实践层面的问题,因此各国海洋经济区发展的金融政策主要见之于不同区域、不同海洋经济区发展的周期性报告中。   2.海港经济区投融资机制。国际研究表明,海洋港口经济区金融支持资金应广泛覆盖基本基础设施(如航海通路、海洋防卫结构、港口和内地的联系)投资、港口基础设施(如港池、码头)投资、附属基础设施(如表面硬化和码头道路)投资和港口上层建筑(如港口库场、起重机、车辆和其他设备)等四个方面。①具体资金支持渠道上,国际海港经济区建设的情况表明,世界主要海洋港口的建设资金来源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投融资渠道涉及政府资助、资本市场筹资,以及不同形式的海洋港口自融资机制。政府投资在港口建设资金来源中长期占据重要地位,其主要形式有政府直接投资、多种形式的投资补贴、允许或代替港口直接征收税收、无偿提供诸如航道疏浚、航标设置等服务、提供各种财政优惠如免税、低息贷款等。资本市场融资是海港获得建设资金的市场化融资方式,但国外港口的相关研究表明,公营商港利用资本市场作为一种融资渠道往往仅限于政府资助的竞价收益债券,且股权融资对于港口而言是成本最高的一种融资方式。此外,海港通过拥挤定价收益自筹资金,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港口民营化改革中以“地主港”模式为代表的新型港口内部融资机制,在吸引港口经营项目投资资本、增加港口投资机会和促进港口生产率提高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3.海洋保护区可持续融资。②理论界对海洋保护区的金融支持政策,更强调海洋保护区的可持续性融资,即“致力于海洋保护的多元化和稳定的金融机制的组合,它通过短期和长期收入的结合来补偿经营性成本和其他成本支出”。③可持续融资机制的内容与构成有国际、国家和地方三个层次。其中,国际层面的金融机制包括多边发展银行、赠款和捐赠、环境基金和以债务替代资源机制;国家层面的金融机制包括政府债券和税收、不动产附加税、政府特别项目、私人部门投资和渔业收入;地方层面的金融机制包括社区行动、建立生态服务市场和旅游业收入。具体到海洋保护区的融资渠道,主要有政府资金投入、赠款和捐赠、营利性投资、门票费等海洋保护区自融资机制,以及诸如海上溢油罚款、近海矿藏和油气开采特许费、油气管道和电缆通行费、水力发电收入、能源企业的资源资助等其他形式。   (二)海洋经济区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主要涉及海洋渔业、海洋食品业、海洋运输业、海洋环保产业、海洋科研教育以及海洋能源等新兴产业。海洋渔业的金融支持方式主要包括政府资助、信贷以及对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项目的资金支持。政府投入在海洋渔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作用,是渔业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政府资助海洋渔业发展的海洋渔业补贴也会造成捕捞水平的无效率和不可持续。针对鱼类过度捕捞对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影响,政府征收的渔业准入费用、休闲渔业许可证费用和特许权税、对非法捕鱼的罚款、特许权和许可证拍卖所得,以及以贷款和捐赠为主要形式的私人资助等,也逐渐被纳入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计划中。   海洋食品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强调多种信贷和非信贷机制,直接资金支持和再融资支持的结合。海洋运输业发展中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包括银行信贷、辛迪加贷款、船舶租赁、股权市场融资、IPO、私人股权投资、高收益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等一系列金融支持方式和新型金融创新工具,以及远期运费协议(FFAs)等风险管理机制,在海洋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远洋船舶融资和船舶公司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国外学者还对海洋环境保护中的贷款和赠款资助、海洋科研研发中部门和基金支持,以及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多种资本形式参与等进行了相关研究。   (三)海洋经济区管理中的金融支持   其一,区域海洋经济区管理中的金融支持方式,多强调相关金融机构及以捐赠为主要形式的国外援助。如泛美开发银行参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海岸和海洋资源管理的策略行动,包括海洋渔业、海岸基础设施、海岸管理项目等。的确,长期以来国外援助一直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最主要的政策工具。  #p#分页标题#e# 其二,海洋经济区融资与海洋经济管理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保护区的可持续融资问题上。许多学者提出,海洋保护区管理与海洋保护区融资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政府不必将过多的资金投向那些不可持续的领域,应当将资金投向海洋保护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方面,对海洋保护区而言,成本管理与资金筹集同等重要。   (四)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区发展的适应性与匹配研究   由于不同海洋经济区规模、所有权和区位的差异,在具体海洋经济区投融资政策上,还需考虑金融支持方式的适应性和最优匹配原则。如海港经济区中,与主要大型海港相比,受其规模约束,需要考虑中小海港的融资特点和融资方式选择的特殊性。另外,在不同所有权性质海港区融资方面,公营商港和私营商港的融资特点决定了具体融资策略和方式选择上的差别。公营商港的融资策略要更多的考虑成本和风险最小化而不是收益最大化;私营港口则对项目的回报要求更高。此外,融资方案在某一特定地区的可行性还取决于区位。以海洋保护区为例,发达国家政府支持是海洋保护区最主要的资金来源途径,而发展中国家国外援助和保护区进入费收入占比相对较大。在美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游客收费较高的地区,通过门票费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融资是可行的,而在只有极少费用收入的夏威夷岛,由于门票费并不列入夏威夷居民支付的费用之内,采用这一方式则不可行。   二、国际海洋经济区金融支持的实践经验   (一)海洋经济区规划发展中的金融政策   无论是自然演进型还是政策推动型的海洋经济区,资本形成及相应的投融资体系建设对于经济区的起飞都是至关重要的。   1.韩国西海岸开发的金融支持。   韩国西海岸沿海经济区是政策推动型海洋经济区的典型代表。1988年韩国正式提出“西部开发计划”。2004年作为韩国建设沿海经济发展“U型链”的“新国家开发构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海岸仁川港自由经济区开始规划建设。韩国西海岸的开发依赖于一系列投资项目的启动。根据1989年韩国西海岸开发推进委员会对外公布的西海岸开发计划投资数据,韩国西海岸规划开发总投资223.133亿韩元(约318.76亿美元),共涉及126个开发项目,项目投资覆盖工业基地建设、地方工业园地建设、交通运输、用水供给和废水处理、通讯及发电站建设、水资源开发、教育、旅游等海洋经济区发展的各个方面。2004年对仁川港经济区的开发韩国又作出了125亿美元的投资规划,并在投资政策上注重投资优惠措施以及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支持。如该经济区开发政策规定,在经济区内实行自由化的外汇制度,允许主要外国货币在经济区内自由使用,并最大限度地消除外国投资的不便因素,为外国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的金融环境和便捷的投资服务。   2.湾区发展的金融战略。   (1)美国旧金山湾区的风险资本投资。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沙加缅度河下游出海口的旧金山湾区,区域内的南湾地区是全球高技术园区硅谷的中心地带。凭借该区域依靠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的区域竞争优势以及以高技术成长型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旧金山湾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也具有自身的特点。与韩国海洋经济区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或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方式有所不同,旧金山湾区经济发展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风险资本。2006年旧金山湾区全部风险资本投资95亿美元,人均风险资本投资1370美元,远高于新加坡、以色列、瑞典、英国及纽约等国家和地区,且美国以外的风险投资比重逐年上升。   (2)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政府巨灾保险项目。受地区气候影响,墨西哥湾沿岸地区飓风、水灾等海洋巨型灾害频繁出现,对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巨大。1968年美国联邦政府在这一地区建立了全国洪水保险计划(NFIP)。该项目的设立主要是为了解决洪泛区堤岸、堤坝建设管理不足的问题,1973年该项目又扩展到整个海岸灾害地区,并在1994年、2004年两次进行修订。作为美国财政支持的政府保险项目,NFIP对巨灾造成的财产损失提供两类保险费率的补贴,其中洪水保险费率图(FIRM)出台之前建造的建筑适用贴补费率,而居住在洪水风险地区以外的居民,以及居住在该地区以内但其建筑是在联邦政府提供了FIRM之后按照洪水风险程度建造或改建的建筑,则适用完全精算费率。   (3)美国缅因州湾区海洋科学规划的资金支持体系。2009年美国缅因州海湾区域海洋科学战略规划中,针对该区域海洋科学研究,从国家层面的资助机构、联邦资金支持机构和其他支持主体三个层面提出了该战略资金支持的多主体参与方案。如国家层面的资助机构,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理事会(NSERC)、美国环境健康科学院;资助重点为向与缅因州海湾直接或间接的综合性、长期性的海洋研究项目提供资金。其中,NSF资助的长期项目涉及生物科学工程、环境研究、地球科学、极地项目、社会经济学以及教育、科技等横向问题研究领域;NSERC集中于对北极大陆架、水生外来入侵物种、生命条形码、金属、人类健康以及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又如联邦资金支持机构,包括美国海洋渔业局(NMFS)和加拿大渔业与海洋部(DFO);资助重点为资源评估、研发实验室支持、大西洋西北部生态系统相关问题研究等。再如其他支持主体,有帕克德基金会、伦菲斯特基金会和摩尔基金会等,他们的资助重点倾向于具体的研究与管理项目。   (二)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区相关产业发展   1.菲律宾海洋渔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20世纪70年代菲律宾海洋市政渔业发展依托于一系列信贷项目的支持,这些信贷项目涉及菲律宾中央银行、菲律宾土地银行、菲律宾发展银行、菲律宾国家银行等乡村银行和农业信贷管理局等多种金融机构,以及国家粮食和农业委员会等政府机构的参与。菲律宾海洋渔业发展信贷项目主要包括:小渔民专项信贷基金、渔业专项信贷项目、小海滩和河区渔民项目和BiyayangDagat(BDP)项目。#p#分页标题#e#   小渔民专项信贷基金项目主要是为不超过3GT的渔船和渔具融资,依托菲律宾国家粮食和农业委员会信贷资金,该项目中乡村银行是主要的贷款机构。渔业专项信贷项目。该项目是菲律宾中央银行、菲律宾土地银行、国家粮食和农业委员会和菲律宾发展研究院的联合项目,由菲律宾国家粮食和农业委员会信贷资金资助设立,目的在于通过支持菲律宾发展研究院长期创新项目(LTIP)为菲律宾市政渔业提供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方案。其中,LTIP项目主要包括捕鱼设备和基础设施(如海洋船用柴油机、渔具、渔船、冰厂、冷藏库及其他相关设施)的获得和建设。小海滩和河区渔民项目是菲律宾发展银行针对渔民的小型木质渔船(不超过3GT)、海洋船用发动机、渔具与配件,以及其他与捕鱼有关设备的贷款融资。渔民在获得这些贷款前,将被要求组成一个责任组或“selda”,每个“selda”由五个渔民组成,每个渔民实际上是其他四个渔民的“合伙签字人”,这样就减少了欠款的可能。因为贷款偿还尽管是个人的责任,但是由于“selda”渔民间偿还责任的连带关系,在“selda”成员的道义劝说下每个渔民也会保证贷款偿还。(BDP)项目是一项专门针对中小渔民的融资项目,主要为bancas、渔具和其他捕鱼工具提供中期贷款和为鱼塘生产性投入,以及其他养殖项目提供短期贷款,它是菲律宾农业和林业部(MAF)、渔业和水产资源局(BFAR)、菲律宾渔业发展局以及中央银行、乡村银行、菲律宾国家银行和菲律宾发展银行的联合项目。   2.英国海洋新兴能源产业创新中的金融支持。   英国海洋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史表明,英国海洋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投资和以风险资本为主要形式的私人部门的共同支持。2003年英国能源政策白皮书中,英国政府将海洋能源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并强调对这一部门的R&D支持将会带来阶段性的发展突破。具体政策支持上,英国先后资助一系列项目激励海洋能源创新活动,包括英国政府的技术项目、碳信托的海洋能源中的挑战项目、“SuperGenMarine”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究项目等。除政府部门的支持外,风险资本也在英国海洋能源产业发展,尤其是海洋能源技术的创新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海洋能源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海洋能源投资的长期性,风险资本投资者往往不愿参与这一产业的项目投资,但在英国,尽管风险资本参与海洋能源产业投资存在诸多障碍,但仍有一些主导型的开发者能够获取风险资本支持。此外,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联接也是英国海洋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机制。   (三)海洋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金融支持   1.海洋优先发展区的金融支持。   美国湾区的FOCUS项目对不同海洋优先发展区(PDAs)的资金获取进行区别对待,规划的湾区优先发展区(既有土地使用规划又有城市或县具体支持措施的区域)可以申请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规划款项和技术援助,而潜在的优先发展区则只能申请规划赠款,技术援助则不能获取基础建设资金。   2.海洋保护区发展的融资机制。   印度尼西亚科莫多国家公园是国际上典型的海洋保护区,该海洋保护区的融资机制覆盖国际、国家和地方三个层次的多种资金渠道。   国际层面的支持主要来源于两项国际赠款计划,一是全球环境基金2001年的赠款项目,主要用于填补公园结构设置和相关设施的需求;另一项国际资金援助来源于2002年联合国基金会、联合国环境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热带珍稀保护中心向6个世界遗产(包括科莫多国家公园)的捐赠项目,该项目旨在协调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国家层面的财政支持主要源于印尼国家发展预算、国家例行预算和对外援助三项预算,印尼自然保护总局授予科莫多国家公园预算优先权。这也是印尼科莫多国家公园融资的基本来源。地方层面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门票收入、营业执照费用收入及其他内部资金来源。门票收入是当地政府和某些中央政府部门的重要收入来源,门票收入由科莫多国家公园管理局征收并分发给政府机构。营业执照费用的收入,如潜水运营商需要付费后,才能获得在公园范围内带领游客潜水的营业执照,并且这些潜水运营商还需要赞助巡查珊瑚礁的费用,游览船和依靠公园进行运营的木质船等船只也要支付牌照费。其他收入如自然保护费、潜水费和远足游览费等,很大一部分也用于执法监测和人员培训。   (四)海洋经济区管理中的金融支持   作为海洋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配套支撑,海洋经济区的管理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海洋经济区发展的可持续性,而这同样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在海洋经济区一体化管理的金融支持问题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主要是通过国际机构(如欧盟、世界银行、联合国、美国国际开发署)援助和政府注资的形式加以解决。如菲律宾、斯里兰卡、乌拉圭和非洲西北部各国与地区,其一体化海岸管理项目的资金支持机构或机制分别是世界银行、外部赠款或贷款、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球环境基金(GEF)、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   三、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区发展的规律性及经验总结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得出几点国际海洋经济区金融支持的规律性结论和经验:   第一,金融资本的支持应贯穿于海洋经济区发展的整个周期过程。无论是海洋经济区规划开发阶段、大规模项目建设期、稳步发展期,还是后续的整合调整和优化发展阶段,均离不开金融资本对其他资本的广泛动员和带动效应。当前,在大力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建设中,在金融支持体系的配套上,应强调海洋经济区“可持续性”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综合“金融作为一种融资手段”的经济区金融支持的可持续性和“金融作为一个产业”的海洋经济区内生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两个层面,实现金融在海洋经济区发展中的广义渗透。 #p#分页标题#e#   第二,海洋经济区的长远发展依托于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具体资金支持形式上,注重以项目为依托,广泛通过政府投资、信贷、保险、风险投资、国际机构资金援助以及经济区内源融资等多种公共性和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契合不同海洋产业、海洋产业不同成长期的金融需求特征,强调金融支持体系内部的动态协调,以及金融结构与金融服务需求的匹配性,为海洋经济区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支持。一般而言,在海洋经济区规划开发的起步阶段,其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领域的投资一般具有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和风险高等特点,属于市场失灵领域,这一阶段国际上多通过政府投资加以支持。这一规律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初期同样起作用。因此,应当积极的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启动和投资示范的作用,通过政府资金注入引导市场化金融资本跟进,畅通并诱导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入发展轨道后,则需要发挥金融资本的集聚效应,结合海洋经济区的功能和战略定位,契合经济区发展的资金需求特征,多管齐下、多种配套协调的金融措施并行,服从并服务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大局。   第三,在海洋经济区金融支持的参与主体上,广泛动员包括中央银行、正规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组织、开发性金融、民间资本和民间组织以及海洋相关管理与发展部门,在探索海洋经济区层级开发和梯度推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明确金融支持主体自身的发展空间和资金投向,实现海洋经济区金融支持的明确性、针对性和金融资金配置效率的最佳化,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投资。   第四,鉴于不同类型、不同区位以及海洋经济区产权归属和规模的差异性,世界范围内完全同一的海洋经济区金融支持模式并不存在,海洋经济区金融支持的着力点和作用力及具体金融支持方略的制定还需要充分兼顾目标海洋经济区自身的禀赋情况、功能属性、发展趋向等要素,审慎决策。另外,除各项外生性的金融支持政策外,通过多种行动措施优化海洋经济区的投融资环境及营造经济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也是直接构成各海洋经济区内生经济发展和金融成长,实现区域综合竞争实力提升的路径之一。

社区经济发展范文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提高,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通过对现代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现状进行阐述,提出现代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创造出富有地域特色、多元化的生态型居住区景观设计,并对未来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关键词:

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分离,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因此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居住区的需求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逐步转化.城市人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居住区中度过,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创造性的环境景观设计能赋予空间一定的特色,给人舒适宜人的感受.目前,优雅的居住环境是评价一个楼盘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良好的环境景观设计是一个小区成熟的标志,居住区环境品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层次和项目地位.许多房地产公司把握购房者的心理,以规划设计和谐宁静,有特色的环境景观来打动业主.环境景观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摆脱了建筑的附属角色,有了一席之地.

1现代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问题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景观设计水平迅速提升,房产公司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环境品质越来越受重视.居住区景观设计有了很快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景观设计理论建设比较薄弱,因此,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1景观设计千篇一律,缺乏地域特色

近年来,我国许多房地产行业出现了贪大求洋的现象,在进行环境景观设计时,不顾我国的综合因素,盲目的崇尚国外景观的设计风格,将那些外观样式强行安放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完全不和我们的环境及传统相融合,使居住区景观出现了“框架化”“、标准化”建设,许多房产项目缺乏自己的特色,不具有鲜明的个性,趋于雷同.

1.2景观规划建设过于追求豪华和高端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更加向往高情感,高享受的生活水平,高档住宅的建设不断增加.许多房地产开发商抓住人们向往“贵族生活”的心态,这种居住区迎合了不少人追求洋气、高贵的心态,在景观设计中过分强调装饰,而轻视其内容,许多设计没有实质性意义.

1.3不顾客观实际,盲目求新

现代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不考虑布置是否合理,不考虑项目造价,片面追求景观新颖丰富,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没有与周围的环境和本身的地理条件联系起来,景观设计缺乏文化特色和地域性特色.许多居住区只追求塑造形式,与周边自然环境不协调,例如不少小区不顾当地的自然条件是否允许就做水景,导致后来很难进行日常维护和修理.

1.4盲目追求绿化效果和绿化率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区的绿化,房地产开发商们也应潮流而掀起了居住区的“绿化热”、“广场热”在建设中也出现了大量盲目追求绿化效果和绿化率的现象.例如许多居住区将原有的土生的植物全部砍掉,再移入其它具有观赏性的昂贵的景观树,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解决现代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出现问题的方式

居住区的建设最主要的在于它能否给人们提供一个很方便的居住环境,能否给居民一个彻底放松,完全舒适的家,能否提供让住户感到舒畅的自然空间.真正的环境景观设计应该尽可能多地体现人的个性化需求.在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2.1注重环境景观的文化性,提现地域特色

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不应机械地搬用西方景观模式,不同的地区景观设计的形式不同,在进行景观设计前,应该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特色,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尊重过去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建筑和景观设计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与地方特征.

2.2强调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艺术性

在对整个小区环境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整个景观设计的艺性.设计风格艺术性应统一,充分把握好每一个设计元素,对小区景观内容、结构布局、造型色彩、环境功能等纳入到整个小区环境关系中进行考虑,对各个空间之间关系进行再创造,让艺术美贯穿使整个居住区中,营造艺术性居住空间.

2.3强调景观设计的实用价值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满足人们的交通、安全、交往、休闲娱乐等实用功能,在环境景观设计中,根据居民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生活习惯进行相应的景观设计布局,为居民提供完善,舒适的服务设施和户外活动场地,便捷居民的休闲活动.

2.4使用现代材料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顺应市场发展需求以及地方经济状况,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材料在质地和色彩等方面是否与环境相融合,设计材料应该尽量使用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既可以体现当地特色,又可以方便后期维护,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3现代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房地产发展如火如荼,景观设计是房产企业建设规划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的舒适性、健康性、可持续性和生态性认可度也越来越高,而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也开始逐步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3.1多元化

随着景观设计师们设计理念的日益成熟,优秀的设计理念层出不穷,全国各地涌现了很多经典的环境景观设计的优秀代表作.人们对居住环境认识的不断增强,未来中国的居住区风格将朝向多元化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回归理性,在设计居住区环境景观时挖掘当地的地域特征、自然特色、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建设出符合当地环境的建筑和环境景观.

3.2人性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对于空间的物质功能需求,而更多的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未来环境景观设计的发展会把如何充分发挥它的实用价值,创造出健康舒适的居住区为主要课题.景观规划应该考虑人的精神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功能第一为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尽可能发挥设计中各个元素的功能,创造居民理想的居住乐园.

3.3生态化

人口的迅速膨胀对我国的环境景观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未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会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质量,规划建设生态型居住区为设计的主要出发点.景观设计时将整个居住区看成整个生态系统,不仅仅只是强调绿化,而是将居住区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应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实现真正绿色生态环保居住区.

3.4立体化

随着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人们对土地的利用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立体化将会成为未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个发展方向.立体化主要是指一种最有效的高效使用土地资源的手段.居住区景观立体化主要是指在有限的用地上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场所,这种形式的景观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居住区的绿量和覆盖率,增强绿化的立体效果,占地少,创造出更为亲切、舒适的景观环境.解决了人与绿地的用地矛盾,使景观形象立体、饱满和丰富.

4结语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的标准.在我国,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属于一项比较新的专业领域,基础薄弱,发展还很不稳定.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环境景观的设计也愈受重视,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如何设计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居住区.目前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主题,如何使人,建筑与景观的和谐统一发展是当代人们和设计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李欣然 高峰 单位: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吕静,赵苇.城市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探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1):31-35.

社区经济发展范文4

1.1高科技园区

简单来说,高科技园区是以发展各类高科技产业并由高科技企业聚集形成的园区。高科技园区是在地域上界定了的特定区域,以各类高科技人才和技术为依托,以发展各类高科技产业为基础,以转化先进技术成果为载体,产学研一体化聚集而成的高科技产业群。

1.2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是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里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1.3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是一种可以激发各类群体、机构创新能力的方法,它可以提升领导力、建立有创造力的组织,使人们在工作中产生非凡的结果。针对这种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要求,如何提供开放空间与之协调并提供物质场所的支撑,已成为园区环境建设的创新手段和至关重要的内容。

2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背景

荷兰的INBO公司和JHK建筑事务所及JUURLINK+GELUK景观建筑事务所一起完成了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其设计就是主要围绕“开放式创新”这一主题来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高科技园区。

2.1地理位置

埃因霍温是一个充满创新的城市,面积为88.85平方公里,人口22万,位于荷兰东南部,紧邻比利时与德国,是荷兰第四大工业城,也是欧洲四大高科技聚集居地之一。由于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是很多知名公司的大本营。

2.2发展概况

1891年埃因霍温还只是个小镇,飞利浦创始人决定在此建立工厂生产灯泡,随着飞利浦公司的壮大,埃因霍温慢慢变成一座拥有现代工业的城市。上世纪90年代末飞利浦公司决心改造旧园区,2002年公司将其厂区更名为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吸引不同类型的企业入驻,最终形成了综合性的高科技园区。

3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特色

3.1可持续发展的园区

无论是在环境建设方面还是在发展策略方面,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始终遵循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

3.1.1交通环境

(1)强调慢行交通慢行交通一般指步行和非机动车两种交通方式。从现代交通的可达性来看,人们每次出行的始、终,最终都需慢行交通来承担,因此它也是一种可达性最佳的出行方式。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强调将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营造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的园区环境。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内部强调的是慢行空间,机动车停放在南北两侧的停车楼。(2)为道路降级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是座新城,过去很多道路是顺应汽车需求而建造的。而现在一些双车道被降级为单车道,节约出来的空间用来拓宽自行车道、步行道和更多的绿地建设。尽管高峰时有些堵塞但改善了慢速交通的环境,鼓励人们多走路、多骑自行车,对于环境和个人健康都有非常良好的作用。(3)恢复古老街道埃因霍温高新区在发展成城市前是以古老且曲折蜿蜒的道路与周边5个村子相连接的。而在后续的城市建设中这些小路被笔直的道路取代。现在当地政府又试图恢复这些道路,因其两旁古老的建筑和树木是非常优美的慢行交通环境。

3.1.2建筑环境

埃因霍温园区的建筑大多是简约、通透和可持续的,并在园区环境中与视线的开阔感相互呼应。①为了保证园区景观受自然环境主导,园区规定所有新建筑的高度不能超过已有树木。②园区建筑多采用透明的玻璃材质以创造通透的空间,并且建筑风格也透着简约凝练的科技感。园区内有绿盒子一样的停车楼也成为自然的一部分。③园区力图在建筑内部创造更多交流空间:开放的中庭可以成为灵活的工作空间;电梯建在角落里从而鼓励人们走楼梯,在上下楼梯的过程中就能和同事不期而遇,从而增加了交流机会。

3.1.3园区环境

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充分利用了周边的自然环境,结合园区内人工环境的营造使整个园区处处透露着大自然的气息。由于园区位于埃因霍温的绿肺—“多默尔河谷”上,精心挑选的场地和多默尔河谷中的建筑保证了宜人舒适的工作环境。

3.1.4设计创新

为了保持园区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埃因霍温提出了一些具体策略以增强其发展的后劲并保持增长的活力。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通过每年举办的“荷兰设计周”活动宣传自己、凝聚人气,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其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已受到世界设计业界的瞩目。

3.1.5旧区改造

随着飞利浦公司由生产转向创新和研发,曾经的生产性工厂多废弃不用,于是埃因霍温园区出现了大批城市更新的工业区改造项目。创意和设计成为改造项目的主要产业类型。在欧洲经济危机背景下,荷兰其他城市的办公楼往往空置率较高,而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却处于上升时期,吸引了大量设计和创意人才。

3.2开放式园区

所谓“开放式园区”是通过公共交流空间环境的建设为大量集聚的创新主体进行接触和相互交流与合作提供环境及便利条件,以此促进协同合作,新的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人们的广泛交流与相互作用而产生,掌握最新思想的企业不断衍生出来从而保证整个园区持续的创新与活力。

3.2.1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实现交流的重要途径,而交流街区是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公共空间规划中最突出的特色,设计师非常强硬地要求不在办公楼里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如餐馆、超市、咖啡馆等,而是通过集中于街区的形式迫使人们使用交流空间,创造更多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每天午饭时园区的这条交流街就非常热闹,湖边到处是散步的人群,生气盎然。

3.2.2建筑空间

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建筑是为鼓励与激发代表各自领域顶尖人才的创造力而设计的。例如Inbo/JHK设计的工作环境就拥有多样性的空间,每个空间都有自己的功能、特征和体验,设计的目的是为员工提供拥有创意灵感的工作环境,大型工作室被安置在回廊式大厅周围,从而围合出一个中庭,为大楼创造一种新的活力。

4结论

通过对荷兰埃因霍温高科技园的园区环境、建筑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分析,笔者总结出我国未来的高科技园区建设需要关注以下要点:

4.1环境和谐

恰当地融入当地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可以为园区提供更和谐的整体环境,并且为提高创新能力、留住人才、与原住民友好相处打下良好基础。

4.2资源共享

高科技园区成功的关键在于科技信息的交流以及商业运作的支撑。园区的开放空间是实现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园区内注意提供一些资源共享的平台和场所,例如孵化器、信息枢纽、管理服务、会议中心、休闲娱乐和运动设施,将为科技创新提供整体环境平台。

4.3场所营造

社区经济发展范文5

1.1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以人为本”的理念

环境设计往往根据建筑的形式和特点来进行,现今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大多关注环境的设计形式,而忽略了重要的人本理念。由于建筑形式的局限性或地域划分的局限性,环境设计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设计迫于客观条件,很难真正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环境规划。在环境的设计上以满足居住人群的基本要求为基础,忽视了空间设计的人性化需求。小区的规划设计十分单一,在环境的规划上过分地追求形式感,即与建筑物的外观样式,颜色相符合,与地块划分相吻合,却缺少本质上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设计。某些小区由于赶工期,对于建筑周围的规划设计也草草了事,并没有从居民的长期居住出发。就设计师本身来说也缺乏合理化的创新性思维,缺少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设计背景来进行环境的规划设计。

1.2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独特性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区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开发商不仅要关注地域的开发建设,更要注重楼盘建成后,相应的环境规划以及怎样与相关配套设施相结合,从而打造出具有独特性的精品居住区。现在小区设计的多样性,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伴随着新兴楼盘的拔地而起,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也为人们所关注,这就要求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在满足基本生活的同时也要满足精神生活,必须具备新的适应性和独特性,为居住者提供更多可选择的空间。

1.3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环保理念

在大多数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中,环保这一理念虽被人所熟知,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高档的居住区在处理垃圾回收这一问题上,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但大多数的居住区在环境设计的初期却忽略了这一点,而凭借垃圾箱不能够真正实现垃圾的合理回收。因此,在整个居住区中设计出具有环保特色的景观,提供给人们环保信号,在享受环境带来的舒适与惬意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2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改善方法

2.1注重人性化的设计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求提升人们生活环境的延续性,那么更要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居住区环境的设计上,要多方面考虑怎样适应人们的生活习惯,为他们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和突出人性化的特点。例如,残障人士的通道,老年人及小孩的活动区域。要加强与业主之间的沟通交流,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人性化需求。

2.2重视功能分区的规划

许多居住小区为了标新立异,夹杂了许多形式上的设计。而作为居住区本身,首先要满足功能上的需求,这是重中之重。因此,要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实际的设计应用于环境当中,在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同时,要有更深层次的环境需求,环境设计中可根据居住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计出相应的功能活动区域,关怀不同需求的人群,按照层次划分功能,着重规划居住区内各个功能分区,提高使用率,丰富居住区的生活环境。

2.3重视能源的再利用

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可开发能源的再利用。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可利用的范围广泛。例如可以将太阳能应用到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利用太阳能调节地下车库的温度,不必使用暖气或是地热。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中要重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灌溉草坪用水可利用景观设计处理循环使用水资源,一方面可节省用水,另一方面还可作为环境设计中景观的一部分。

2.4保护和利用原有植被

居住小区的绿化种植应该以改善环境为中心,并结合特定的主题风格。要保护并且利用好居住区开发前的原有植被,这些植被生长的年限很长,有了较深的根基,不宜破坏它的生长环境。小区绿化可以根据现有的情况设计出与之匹配的植被景观,从而形成新的景观,结合地貌特征,适当种植高低灌木与乔木,既保护了原有物质资源,又合理地开发利用新的资源。

2.5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古代中国的风景园林倡导“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人要融入到自然当中,而自然的物质资源又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人的设计行为对自然界的干扰有正负之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生产与生态协调的设计是一种正干扰。现实生活中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就是对环境的真实写照,人们被周围的环境所笼罩,惬意的环境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因此,自然的元素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2.6因地制宜的生态设计

在以往的环境设计当中,注重人工的修饰及装饰设计,这仅仅是形式感的表现,这些设计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但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原有的存在形式。在设计中,除了要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因素以外,在人为设计加工时要注重对空间布局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如原本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破坏,很难进行保护与补救。因此,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对自然的破坏。尽可能做到对场地干扰的最小化和自然生态保留的最大化。

3结语

社区经济发展范文6

关键词:区域经济社会;职业教育;相互联系

悠久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其实就是同样悠长的人类职业教育史。几十万年以来,人类历经了不同的社会形态,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由低到高不断前行,这其中职业教育始终相随相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人类为了繁衍生存,就必须获得求生的本领,即谋生的手段。怎么获得,其实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起初是手口相授、直接的经验传递,也就是非自觉的初始的职业教育。这种非自觉的职业教育与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即原始的狩猎社会经济状态及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社会相匹配;经济社会发展从工业时代到现代,客观现实促使自觉的职业教育发展了起来。就大的时展脉络来看,职业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就一定范围内的区域经济社会而言,情况也是如此。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特殊的自然资源禀赋、独特的人文传统和产业经济发展要求等等,对当地的职业教育发展也必定提出独特的要求。也就是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或决定当地的职业教育。同样,一定区域内的教育发展水平也对这个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相应的作用。大庆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大庆职业学院的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赖于职业教育为其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

大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追溯到原初,可以说是几乎处于尚未开发的原始状态。大庆地区清初为蒙旗杜尔伯特的游猎地,设有一些定居村落。1947年人民民主政权在萨尔图一带建立了几个牧场,建国后的1955年合并为红色草原牧场。1955年,松辽石油勘探局开始在安达县大同一带进行石油资源钻探。1959年9月25日,新中国建国10周年前不久,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中找到了工业性油流。1959年9月26日,在大同北面高台子附近的“松基三井”喷出了工业油流,遂以“大庆”命名油田。因此,大庆这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始于1959年大规模的石油会战。为服务于油田开发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早在1953年建校的大庆石油学校,也随之搬迁到了大庆地区,除了开设原有的会计和统计等专业之外,随着油田生产的实际需求又陆续开设了钻井、采油等专业,为油田培养生产急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随着大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模的逐步扩大,地方和企业各类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为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又由大庆石油学校抽调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于1981年组建了大庆技工学校,为油田培养了大批急需的技术工人。1985年大庆职工大学由石油学校分离出去,单独建校,它为提高大庆市和大庆油田职工的学历层次和文化素养提供了必要的支撑。2001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大庆石油学校、大庆职工大学和大庆石油技校(现大庆技师学院)整合为大庆职业学院。大庆职业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石油大庆培训中心和黑龙江省唯一以石油石化类专业为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大庆市唯一一所综合性职业院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办学60多年来,大庆职业学院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贴近产业建设专业,紧密结合区域主导产业和接续性新兴产业,满足区域产业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大庆地区的主导产业专业就是石油开采、石油炼制和承担着石油机械制造现实重任及未来产业转型升级重任的机电工程专业。学校建设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部级重点示范专业石油工程专业,省级重点示范专业机电工程专业和化学工程专业。独具特色的专业建设,为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实用性人才提供了质量保证。多年来,大庆职业学院为大庆油田培养出以“大庆新铁人”李新民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早些年大庆油田的技术员约有29%,管理人员约有20%,操作员工约有40%多,都是职业学院培养出来的。学院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在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进程中,大力实施“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学改革,使职前学历教育与职后在职培训实现了资源共享,取得国家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基地、国家高技能培训示范基地、中石油大庆培训中心、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成果(石油和化工)认证中心大庆认证基地等培训资质18个,还建有实训基地142个,“产学研训”一体化实训基地与企业深度融合,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石油化工、石油工程实训基地被评为部级示范实训基地。比利时生产的SWE培训系统、美国的罗克韦尔自动化设备、德国的ABB机器人等一批世界一流的实训设备的引入,使学院具备了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条件。自2012年以来,职业学院为油田员工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的提升举办了多期不同类型的培训班,每年平均培训达到5万人次。同时,还为油田员工参加中石油和国家举办的各种技术技能比赛,提供培训服务,参赛选手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一直以来,大庆职业学院解决了大庆市诸多大企业的人才培养瓶颈问题,为政府重大项目建设解决了后顾之忧。大庆沃尔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落户大庆后,大庆职业学院为沃尔沃定向培养汽车专业人才。几年来,学校已为沃尔沃培训复转军人500余人,中高职学生被沃尔沃招聘近800人,SWE培训基地接待培训沃尔沃员工近2000人。学院充分发挥办学优势,精准对接油田所需,切实体现服务价值,深入推进职前职后一体化,汇聚培训服务油田的合力,使培训服务持续提档升级。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中国石油大庆培训中心等18个培训资质的基础上,通过学分银行、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市校合作等多领域、多层次合作创新开拓,使学院在培训领域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仅2018年一年期间,就举办各类培训班660期,培训油田员工55169人次,创收9376万元,再创历史新高。承办了集团公司两级技能专家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集团公司直属党委党支部书记培训班、集团公司安全处级干部培训班、销售企业“百优名师”油库业务骨干培训师培训班等集团公司重点培训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学院还承担了宁夏石化、长庆油田、华东化工销售、哈尔滨石化公司、华北油田、吉林油田等油田企业培训班,做到了石油上中下游业务和四支队伍全覆盖,培训服务得到了主办单位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好评,体现了学院作为中国石油大庆培训中心完成重点培训业务和服务百年油田的能力,唱响了大庆油田的培训品牌。职业学院为大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提供的人才支撑,是有目共睹、人所共知的事实。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人才支撑,大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如何达到现在这种层次和水平。

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赖于职业教育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社区经济发展范文7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趋势

1现代风景园林概述

1.1风景园林概述。我国的风景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风景园林建设中重视的是交叉渗透绿化植物和建筑,而现代城市建筑的发展特征可以通过城市中安置和栽植绿化植物体现出来。经过多年发展,现代风景园林已经能够完美地和城市融为一体,如今人们对风景园林建设的要求更高,不但要求风景园林要完美地融合绿化植被和建筑,还要将一个城市的人文风情、地域文化充分体现出来。现代风景园林对人们的体验、感受、舒适性有着更高的重视。

1.2风景园林的作用和重要性。景观园林设计也可以称为景观建筑学,主要是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和周围的环境搭配情况,保证环境和建筑融为一体,相互呼应,两者通过合理设计形成统一和谐的景观,并且将艺术效果体现出来。城市风景园林建设能够提供舒适美观的场所,供给人们一个休闲、健身、游览的场地。风景园林主要在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精神方面,风景园林能够将城市的精神展现出来,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可以让人们通过生活对精神情趣有更加深刻的体验,保持愉悦的感情,能够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风景园林有着丰富的艺术感,创造的环境舒适,能够影响人们的心情,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改善情绪,同时将城市的社会风貌体现出来。在物质方面,风景园林能够表现出一个城市的社会物质形态。当下人们对物质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需要休息、游玩、娱乐场所的同时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风景园林不但能够满足这些要求,还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是造福社会、造福自然的一种方式。在风景园林建设中需要应用大量的植物,这些植物能够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拦截空气中的细小灰尘等,有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同时还有抑尘、降噪等功能。此外,城市用水受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方面的影响,缺乏理想的水质,而风景园林工程中的绿化植物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草坪能吸附、分解地表的污染物质,树根能深层吸收污染物质,降低细菌繁殖率,从而达到净化水体、土壤的作用。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时,应以现代人审美角度出发优化设计方案,加强创新,将风景园林美化作用、生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经济水平,但也影响了生态环境,比如出现的雾霾、沙尘等恶劣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国家还是国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工作都有着越来越高的重视,并且逐渐意识到风景园林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风景园林的建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明确风景园林设计原则,并且贯彻落实设计原则,提升风景园林建设水平。

2风景园林设计的原则

2.1兼顾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适用、经济、美观是风景园林工程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三要素。风景园林有着综合性特征,所以需要将三个要素贯彻落实到风景园林规划建设当中。在风景园林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对其适用性进行全面考量,所谓适用就是在选择植物类型和品种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特征,在降低投资的同时达到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性的效果。此外,要合理配置园林物种,提升园林的美观性,达到三者兼顾的目的。

2.2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原则。在风景园林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人和自然的关系。在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时,要将多个学科进行整合,加强植物学、生态学、社会学、美学等专业知识的运用,将人本思想贯彻其中,确保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充分展现生物的多样性。

2.3绿地景观立体绿化的原则。在规划建设风景园林绿地生态景观时,要积极发挥立体绿化的价值,重视植物造景。构建立体景观形式,重视绿地特点的分析,综合发挥点、面、线的特点,将绿地应用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在设计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在保证景观层次性和多样性的同时加强对小气候、空气环境的调节。在规划建设中可以综合使用多个树种,比如在乔木下栽种灌木,灌木下种植花草等。

2.4生态原则。生态环境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要重视的原则,风景园林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构建人和自然、园林和地域和谐共生的环境,在满足人对美的追求的同时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构建风景园林生态系统。

3风景园林设计的实际现状

3.1缺少足够的创新。我国园林景观工程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目前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同时,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的创新性不足,特点不明显,只能借鉴传统园林和西方园林的经验。而近些年,我国建筑行业汲取了很多欧式元素,很多设计人员也盲目模仿这些设计模式,导致我国存在的欧式园林类型较多。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不适合建设欧式风景园林,这和地域差异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很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仅仅是参照西方园林,没有对工程所在区域的实际地理特性进行深入分析,没有对周边建筑物的具体风格进行仔细研究,导致风景园林建设出现较大的风格差异。此外,很多地区都存在雷同的街道或者广场,缺乏新意和个性,没有充分展现出当地的特点。有些设计人员没有对当地气候、水文地质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导致植物生长适应性不强、成活率不高,缺乏美观性。

3.2风景园林设计意识不高。外部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风景园林工程。很多城市为了提升物质层面的水平,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而忽视了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导致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仅仅将风景园林作为建筑的装饰品,没有充分意识到风景园林的生态作用和艺术价值,进而弱化了风景园林的功能,导致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出来,久而久之减缓了城市风景园林发展的速度,还影响了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4.1遵循生物多样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理念。在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建造中要充分重视其生态价值,加强生物多样性的重视,结合应用科学性和艺术性,兼顾生态和景观,加强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做好植物之间的协调。工作人员还要加强对乡土植物的重视,尽量引入本土植物,保证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同时适当引入其他树种,科学配置,做好植物搭配,提升风景园林的美观性。在植物种植中,要把控好时节,尽量避免反季节种植,以免影响植物的成活率和绿化效果。同时要注意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植物群落的构建,确保合理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从而提升风景园林生态关系,将植物绿化、美化、净化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4.2兼顾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之间的联系。第一,在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贯彻落实“以小为主,中小结合”的原则,合理配置空间绿化和绿地建设,保证绿化层次。并加强生态学、植物学、规划学等专业知识的应用,种植的树种要选择和当地环境适宜的树种,立体混交发展草坪、灌木、乔木等。第二,工作人员不但要提高对整体环境的重视,还要注意对人们居住环境质量进行改善,加强建设生态小区。在建设过程中要重视自然环境,尽量减少亭台楼阁、假山水池等人文景观,保证统筹规划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多样化发展生态风景园林,提高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第三,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合理处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风景园林工程建设。

4.3加强改进和创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对风景园林的建设也有更高的要求。第一,工作人员应当充分重视人们多样化的要求,推动风景园林工程朝着个性化、精细化方向不断发展和改进。第二,风景园林工程作为现代城市复杂结构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综合性项目,其未来发展中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更多,需要工作人员加强改进和创新,运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提升风景园林现代化水平。

4.4重视可持续发展。在策划建造风景园林之前,工作人员需要全方面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从城市发展的高度考虑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综合做好人工用水量、成本、天然资源等方面的利用,结合景观园林和当地植被,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延长生物链,推动风景园林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4.5融入生态学原理。将生态学原理融入风景园林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就是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如何协调好城市景观生态园林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如何保证风景园林获得持续性发展,为此工作人员在搭配绿植过程中要慎重考虑植物的种类、数量等,应避免选用成活率低的植物,避免盲目引进外来物种,避免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4.6积极挖掘文化资源。在风景园林工程发展过程中要更加重视文化元素,倡导多元化精神,挖掘文化资源。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整个区域的实际情况,将空间系统共享性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为风景园林增添活力。将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风景园林建设和城市发展中,融入自然环境和商业发展,融入公共区域和居住区域。另外,对不同地域文化差异给予足够的包容,在倡导个性化设计过程中逐步融合各地文化元素。在海外,应当将我国文化特色充分展现出来;在国内,要充分展现出地方特色。为此,工作人员要积极探索当地的文化,挖掘我国文化精髓,开展个性化风景园林设计建造。

4.7重视细节部分的设计。风景园林的总体观赏水平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设计的细节,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充分重视细节部分的设计,让游客通过这些细节设计感受自然、感受城市文化、感受设计师的用心。为了达到设计目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对风景园林设计建造意图有充分的了解,掌握当地的特点,开展细节部分的设计,优化设计方案。比如在凉爽的位置设置单双杠、脚踏车等健身器材,让游客在游览风景园林的同时可以锻炼身体,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5结语

我国对生态环境重视度越来越高,很多地区都加大了风景园林的建设力度,因此风景园林工程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今,相关工作者不但要考虑风景园林的美观性和生态性,还要兼顾其人文特点,综合考虑人文情怀、自然保护、材料选择等方面的内容,以有效提升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倩倩,李志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趋势研究[J].大众文艺,2020(11).

[2]宋超.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趋势[J].智能城市,2020,6(10).

[3]刘翼.研究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发展趋势[J].建材与装饰,2020(8).

[4]杜辉.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趋势[J].现代园艺,2020(4).

[5]毕鸿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以义乌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滨五公园项目设计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9(28).

社区经济发展范文8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是提高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财政经济永续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等社会问题、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搞好区域财源建设,提高财源建设速度和收入质量,建立稳定永续增长的财政收入体系,不断壮大财政实力,既是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也是全力打造“民生财政”的一个长期工作目标。

一、海阳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海阳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海阳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面积1887平方公里,辖11个镇和3区3街道,732个行政村,66.65万人。2007年完成GDP143.5亿元,增长16.6%,固定资产投资额12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2.4亿元,外贸出口3217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019万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亿元,增长30.64%;一般预算支出9.2亿元,增长25.97%。2007年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0亿元、68.1亿元和45.4亿元,三产结构比例由2002年的30.6:42.2:27.2调整到20.91:47.46:31.64,区域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已从成长期阶段逐步向成熟期阶段迈进。

(二)海阳区域经济特征:

1、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近年来,海阳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培植优势产业,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已实现了以农业为主导向工业为主导的根本性转变。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6个,比2002年增加92个,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利税20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4倍、4.3倍和6倍。与此同时,积极构筑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格局,房地产业日趋活跃,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较快、现代储物流业快速扩张。

2、民营经济强劲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区域经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活力大大增强。形成了针织毛衫、建筑机械、农产品加工、石材加工等骨干产业。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96个,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80%,实现增加值105亿元,利税28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3.2倍和2.1倍,上缴税金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达55%以上。同时吸纳各类人员14万余人,不仅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劳动就业水平,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3、对外开放突飞猛进,园区经济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显现。一方面以“县域以外都是外”的观念,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另一方面以项目投入责任制为导向,内抓载体建设,外抓招商引资。工业园区累计完成生产性投入102亿元,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45亿元、利税19.3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1%和96%,已成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大载体、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最快、效果最好、潜力最大的途径。

4、多策并举,打造品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加快旅游开发建设,全力营造滨海休闲、山岳生态和历史文化三大旅游板块,以民俗旅游、滨海旅游为代表的一批旅游景区初具规模。相继建设了一批投资过亿元的专业批发市场,开辟了餐饮、商业、霓虹灯三条特色街,城乡市场日益活跃。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2.4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年均递增16.4%。

5、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立足当地区位、资源优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发展的格局。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7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7个,已建成标准化畜牧场1038个、畜牧小区244个,水产品无公害养殖达到14.8万亩;积极实施大绿化战略,五年来累计营造公路绿化带450公里,开发经济林果20万亩,完成山滩造林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3.5%。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比2002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

二、目前海阳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层次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支柱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的类型,从而决定了财政经济基础仍较薄弱。许多产业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初加工甚至直接出售资源来获取微薄的利润。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影响和面临国内外更加强有力的竞争,这类企业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将会面临融资难、市场份额难以拓展等瓶颈制约,对地方财政经济贡献难以大幅提高。

(二)区域经济规模小,高新技术企业少,支撑财政能力弱。从区域经济规模看,对地方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骨干支柱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寥寥无几,大部分企业属于经济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型、家族制类型的企业,支撑财政能力非常有限,从而决定了财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三)集群规模经济尚未形成,企业间存在着无序竞争。集群规模经济是通过集群带来规模效应,整合资源,来增强企业创新和竞争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内在的增长机制。而企业规模偏小、没有自有品牌、产业链条不完善、技术装备落后、企业之间无序竞争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再发展。一方面造成企业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另一方面造成企业经济效益降低,对财政经济的贡献率下降。

(四)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潜在风险较大。企业所有者的权力无制约,缺乏民主管理机制和集思广益,加上决策者自身素质的局限,导致决策失误而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风险。非家族成员很难进入企业核心阶层,对员工工作热情和企业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企业效率降低,束缚了企业进一步发展。企业决策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先进管理经验以及大协作的精神,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且在短期内难以有较大改观,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变化,潜在风险较大。

三、强化区域经济财源建设发展措施与建议

(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着力培植特色经济。一是立足现有特色,不断延伸强化特色。立足于现有产品和产业优势,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行优势延伸。依托资源确定特色产业,围绕专业市场确定特色产业,依托现有企业确定特色产业。对企业产品、产业的成长空间认真分析研究,催化其尽快膨化、裂变,逐步把现有企业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质调“优”,效益调“高”,形成优势效应。二是挖掘潜在特色,不断开发壮大特色。实行规模经营,多就业,大产出,改造传统工艺,尽可能采用最新科学技术,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促进特色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集团化背景下的新一轮经济调整中,努力发挥自身优势,与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配套,着力发展配套产业,是区域经济参与新一轮世界大分工大协作的必然选择。三是按照区域经济特点,合理确定经济发展模式。对发展空间规模潜力有限区域,要通过实施“内涵式”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完善、产业聚集和人员密集优势,深入挖潜增效,提升现有企业规模效益;对发展空间规模较大区域,要通过实施“膨胀式”发展模式,实现率先崛起,加快打造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对经济欠发达区域,要通过实施“调整式”发展模式,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休闲观光农业。#p#分页标题#e#

(二)创新财政理念,着力培植骨干财源。加强区域财源建设,建立稳定永续增长的财政收入体系,是财政部门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牢固树立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和经济决定财政的理念,把促进经济发展进而带动财政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突出任务。积极转变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新的手段和措施实现财政与经济的良性发展,不断提高财政经济运行质量。财政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应按照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和公共财政的性质,着重于区域经济的宏观整体发展。通过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以诱导型投资等形式大力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加大投入,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培植骨干财源,夯实财政增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