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观范例

劳动教育观

劳动教育观范文1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青少年

一、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观基本概念

1.劳动的基本概念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劳动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作为劳动主体,通过劳动来获取自身所需生活资源,精神的劳动和实践的劳动是其两大类。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随着人们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摆脱外力的束缚,独立自觉地存在。人类社会是由劳动创造的。人类社会史等于人类劳动史。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不论劳动形式如何。共同点是精力、体力、时间和知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由劳动创造。人类要通过劳动把“自由的自然物”变成“人的自然物”,人们用劳动来获得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东西。在满足自身基础的生活所需后通过脑力劳动创造出信仰,文化艺术等等具有精神层面的物质。

2.劳动教育观的基本概念

人们对“劳动教育”一个概念比较熟悉,我国现在的教育体系中把对劳动的教育划进了德育的涵盖里。《辞海》对劳动教育的定义是:“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在平常生活中养成正确的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2]《教育大辞典》从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劳动素养出发,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1]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定义也发生了本质改变。新时期的劳动教育是指面向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的劳动实践青年人应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工作方法。

二、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1.劳动认识教育

劳动认识教育旨在教育受教育者要形成正确的劳动教育观,优秀的劳动观念的养成势必成为培养青少年全面优秀健康发展的中心和重心点。在新时代,要养成青少年无私奉献的劳动观。要采用一分为二的教育方式,以培育正面积极向上的劳动观为主,以培育不良怠慢消极的劳动观为辅。就现今在青少年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良劳动观,主要有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人民,歧视一些体力劳动的工作性质这几种错的观念。培养青少年意识到就算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可以做出不凡的成就,对待普通但不平凡的劳动者们都要尊重他们,要崇尚劳动。

2.劳动实践教育

从字面上看,就是在实践中进行劳动教育,在培育青少年积极劳动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最终好的劳动成果,自己可以努力克服解决一切困难,持之以恒完成劳动的精神,要帮助受教育者掌握基础的劳动技能和知识。在新时代下,我国已经进入了智能数字化时代,高科技技术工作者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在教育上我国没有使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忽视了对青少年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实践能力培养,导致如今毕业生就业困难。因此,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教育相结合,对青少年的培育具有系统科学性,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习生活必备技能,使其在学业和生活上获得更好的幸福感。

3.劳动感情教育

党中央深入贯彻“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推崇大众积极学习。在新时代下,劳动教育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这对宏大发扬我国的工匠精神蕴含举足轻重的意义。奉献、诚信、敬业是劳动精神的三要素。要实现中国梦,国家的富强,就必须依靠辛勤的劳动。

4.劳动法律法规的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劳动法》的,也使建设良好的劳动法律法规进入新征程。由于之前一直忽视发动立法的教育,使大部分的劳动者在劳动上法律意志薄弱,当雇主违反了自己的劳动合法权益时,却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武器武装自己,这使很多单位变得明目张胆违反劳动法的规定,扰乱社会劳动秩序和社会资源。另外,很多劳动者在无知情况下会违反法律法规,触碰到法律的红线。由此观之,法制治国尤其重要,要帮助青少年在劳动上培育正确的法律意识,在武装自己的同时也能成为保护伞。

三、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观的问题

在新时代下,青少年对劳动认识、劳动实践和劳动情感对调查青少年的自身劳动品格具有关键性意义。

1.劳动观念的忽视使青少年缺乏对劳动的认识

有科学的研究证明,在一个人七至九岁期间,是其劳动观念开始逐渐形成时期。就现状下,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仍有不合理:一是学校里,学校一直是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是首要任务,对劳动的教育观念十分缺乏。老师都是费尽心思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升学率并不会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劳动教育上。所以这导致了学生基本上都存在对劳动意识的缺失,不能吃苦耐劳的现象。二是家庭里,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宠爱有加,所以基本把所有的家务活都包揽并且对孩子的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另外家长也更加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让孩子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学习上。因此,青少年在关键时期无法获得良好的劳动教育,自然就造成青少年忽视劳动、更甚者不尊重普通的劳动者的观念。

2.传统应试教育使青少年缺乏对劳动的实践

从古至今,我国的传统教育就是采取以应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古代采取科举制度选拔治国之士,科考就是寻常百姓进入官职的唯一途径。这一根深蒂固的思想也一直对现代的教育影响深远。这种坏的传统教育理念直接导致了学校是根据国家说什么就是什么来实施教育内容,只是单一的施教国家所严格规定的内容,最后的升学考试考什么内容就只教什么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青少年的教育只重视课本而忽视实践,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兴趣爱好的培养。本来青少年时期是养成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是丰富其精神世界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时期,但现在学校的教育仅仅只是为国家培养只会读书而缺乏实践的人才而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的,“种地不如老子,理财不如嫂子”。

3.社会因素影响青少年的劳动教育观

就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处于较低阶段,基础经济较弱,社会贫富差距也较大,教育主要目的是帮助以后能更好地在社会就业。现在社会的就业压力巨大,教育需求愈来愈加大但教育资源愈来愈缺乏。强烈的社会文化刺激,对于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的青少年来说是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的。啃老、拜金、花钱至上,贪图享乐等等只追求物质于享受的思想误导青少年只图享受,忽视劳动,不尊重劳动者,虚荣心强。不良的文化价值使青少年的蓬勃朝气变成了乌烟瘴气,传统的勤奋劳动,劳动者光荣,勤俭节约的口号在青少年身上消失了,变成了一味追求享乐主义,鄙视劳动的心理。另外,社会上的用人机构也只看重高学历,忽视实践技能的重要性,看重名校毕业生,不肯录用职校毕业生。这导致青少年只有考上名校才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青少年就一味地学习书本理论知识,忽视了技能方面的学习。当前年轻人一代普遍就动手能力较弱,不擅长家务劳动,社会劳动,不能吃得苦,耐得劳,甚至认为热爱劳动的劳动人民是不合群的。

四、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劳动教育问题应有的对策

1.从学校教育角度

首先,学校要优化和完善工作教育体系,把专业培训和工作教育培训结合起来;学校要更加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创造一个独立的教育空间。例如:学校开设勤工俭学,学雷锋活动等。其次,学校和家庭要紧密联系,分配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给青少年在学习之余,并“针对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3],合理为青少年在家庭作业方面减负。最后,学校要加强和社会的联系,制造更多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给青少年。

2.从家庭教育角度

首先家长要转换自身的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不要一味只要求孩子”读死书、死读书。在闲暇时间安排给孩子干一些家务活,帮助孩子提高自己动手能力,理解到取之有道,劳动使人快乐的道理。珍惜与孩子共处的亲子时间,比如: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和孩子一起做家务活。

3.从社会教育角度

社会也是给青少年提供劳动锻炼的重要平台,一些社会福利机构或社会福利组织应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实际参与社会工作的机会,支持和培训青年人发扬爱岗敬业、服务人民的精神。政府要起到关键性作用,大力支持各个福利组织和社会机构,并且利用职权,建立一些公益性的具有劳动教育意义的场所,鼓励学校和家长带孩子去参观学习,举办社会性的调研活动。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著.《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3-384页.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9页.

劳动教育观范文2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社区;寝室

1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同年9月,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及“广泛开展劳动教育”,肯定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单独的智育,也没有单独的德育,也没有单独的劳动教育。”“五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体,而劳动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开展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高校大学生存在“躺平”“佛系”心态,面对劳动,学生“不想干”“不愿干”“不会干”,出现了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的现象。学生社区是当代“宅”文化下高校学生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可弥补理论教学场所的实践功能,能促进教师、学生、社区员工教育力量的联动[2]。在学生社区内大力弘扬“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观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2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2.1劳动教育不系统

目前,学生社区管理主要由学工、后勤、学生多方参与,而社区劳动通常以“任务型”“通知型”的体力劳动为主,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尚未形成。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各学校专职社区辅导员配比不足,社区辅导员一般由学院辅导员兼任,而学院辅导员平时忙于学校、学院的事务性工作,仅凭每月几次的查寝、值班,很难深入宿舍开展细致的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学工与后勤之间存在“责任划分不明”的情况,学生仅由学工考核管理,而卫生保洁是外包给第三方物业公司的,受学历、学识、年龄、工资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保洁人员仅仅停留在打扫卫生等基本服务,难以向学生普及劳动知识和开展劳动教育。

2.2劳动认知不完善

当前,高校社区劳动教育普遍存在“走形式”“走过场”“重拍照”“重宣传”等现象。很多学生将劳动和体力劳动画等号,将劳动教育简单理解为打扫卫生、做好清洁工作。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缺乏基本的劳动认知,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劳动课程培训,无法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学校缺乏专业任课教师,部分劳动课程设置与学生日常生活脱节,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将劳动知识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此外,社会上存在极个别人“重智轻劳”“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的现象,给学生未成熟的劳动价值观带来了消极影响,导致一些学生劳动观念淡化、劳动习惯弱化、劳动能力退化,学生中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网络贷款等现象也因此而屡见不鲜。

2.3劳动方式不多样

劳动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性劳动,也可以是学习性劳动。学习性劳动不是指智力活动的劳动化,而是强调现实的劳动操作,它可以培养理性思维、培育美感、塑造心智。发明一种器具,绘制一幅作品,制作一段视频等,都是通过劳动去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学生社区目前主要通过开展宿舍卫生检查、宿舍美化评比等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劳动教育活动缺乏创新,很难真正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这种重视“劳动”、忽视“教育”的做法,无法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3“三个下功夫”实践路径

3.1整合教育资源,在构建体系、全员劳动教育上下功夫

3.1.1构建全员网格化体系,提升劳动教育渗透力

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第三方外包人员的培训,提升其服务意识,教师要强化劳动素质,用自身实际行动和踏实肯干的品质,为学生做好示范。另一方面,高校要在传统由楼栋长、层长、宿舍长组成的学生自我管理服务队伍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构建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青年共同劳动的新格局[3],实施“纵横交错、权责明确、层层履职、责任到人”的网格化劳动机制,扩大劳动教育覆盖面。此外,高校要引导学生做好日常生活劳动,在学生社区内划分劳动卫生包干区,设立劳动督导员、卫生检查员、垃圾分类指导员等劳动教育实践岗位。同时,高校还要强化学生劳动管理与反馈机制,以少数带动多数,让劳动教育有抓手、有监督、有反馈,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3.1.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劳动教育传播力

每个学院、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高校要鼓励各学院、各专业在学生社区内营造特色鲜明的劳动宣传氛围。学生可结合自身专业,自主设计劳动文化墙,举办劳动作品展。各学院、各专业可利用社区橱窗、楼宇走廊、文化广场、宣传栏、大屏幕等渠道,对先进劳动典型、文明宿舍、劳动标兵进行广泛宣传,以学生身边的榜样引领其加强劳动。

3.1.3线上线下相结合,提升劳动教育影响力

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好社区一站式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社区劳动基地、社区电子浏览室等单位的线下资源,定期开展理论教育和研讨。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手段,主动占据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比如建立“网上劳动学习社”,让学生能够不受时间、空间和个体素质差异的限制,自由学习劳动知识、锻炼劳动技能。

3.2坚持以生为本,在增强劳动意识、完善劳动制度上下功夫

3.2.1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劳动意识有实效

劳动教育应该是走心、走实的。高校可结合勤工俭学、校园环境建设、学生管理、社会实践,依托社区学生自治组织和志愿服务队伍,开设相关劳动教育体验营、训练营,建立节粮教育试验田、节约型校园示范体验中心、垃圾分类示范体验教育区、公寓楼协同党建服务区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校园志愿服务,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2.2完善课程设置,让课程育人有实效

高校应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纳入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同等对待,为学生社区劳动教育设置必修学分,并将其与第二课堂、思政课综合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相衔接。高校可在学生社区举办“劳动教育大讲坛”,邀请专业技能教师向学生传授有实践意义的劳动技能,从而将劳动教育嵌入学生社区,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够感受到劳动之美。在学生的实际劳动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与热情,同时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让学生在劳动中认识自我,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对各种挑战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从而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的目的。

3.2.3健全规章制度,让劳动成果有实效

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在网格化的基础上,将学生社团、志愿服务队伍、勤工俭学专项队伍、特色班团队伍、党团学生队伍等纳入劳动教育队伍,扩大劳动教育覆盖面。另一方面,高校要完善劳动教育规章制度,如编制“学生社区劳动教育手册”,建立社区劳动行为规范、社区劳动监督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对学生劳动的范围、效果进行规范指导;可通过指纹打卡、劳动签到的方式约束学生行为,使学生认识并重视劳动;可采用教师、同伴、服务对象、第三方等多方参与的多元评价模式,同时对先进劳动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号召更多学生参与劳动。

3.3创新劳动方式,在激发活力、劳动体验上下功夫

3.3.1因事而化,感知劳动艰辛

高校可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邀请大国工匠、省市劳模等进校宣讲,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非遗手艺人、传承人,走近身边的劳动者与家乡的劳动模范。此外,高校还要创新活动形式,可在学生社区开展“社区微视频”“劳动短视频”比赛,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他人的劳动过程,用镜头记录和感知劳动的不易与艰辛,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还可举办“劳动体验周”活动,邀请学生代表深入学校基层工作岗位,如草坪维护与植物修剪师、食堂清洁员、宿舍管理员等,让学生实地体验劳动者的光荣和奉献,真实感受劳动的魅力。同时,高校还要充分挖掘劳动元素,将专业教育、国家大势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鼓励学生在社区开展“社区环境调研”“身边食品调研”等调研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劳动中收获。

3.3.2因时而进,唱响劳动教育主旋律

劳力劳心,知行合一。一方面,高校要重视实践课堂,将劳动教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相结合,在学生社区组建“红色文化实践队”,讲述红色故事,开展红色调研,演绎红色经典,还要鼓励学生用劳动的双手为公寓党员活动室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空间。另一方面,高校要将劳动教育和技能提升相结合,在学生社区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如插花、雕塑等,以实实在在的劳动技能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劳动、热爱劳动。此外,高校还可将劳动教育与学生职业发展相结合,将劳模事迹与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学习生涯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劳动创造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发展能力。高校要将树德、增智、强技、育美贯穿劳动教育始终,唱响劳动教育主旋律,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

3.3.3因势而新,劳动教育“云”开展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探索劳动教育的新形式,比如可通过设计开发“劳动技能大课堂”线上微课程,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劳动和劳动评价也可以在线上进行,高校要引导学生开展“云”劳动,通过“云”记录、“云”交流、“云”展示等途径,让学生在宿舍也能体验劳动之苦,感悟劳动之美。

4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学生社区劳动教育不系统和学生劳动认知不完善与劳动方式不多样等问题,高校可通过“三个下功夫”的实施路径,在潜移默化中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2]邓慧君.“三全育人”视角下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困境及实践路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21(5):124-125.

劳动教育观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关系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就新时代职业教育提出新设想;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新要求。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具有天生的必要性和天然的优越性,二者息息相关。

一、劳动与职业的关系

职业是因劳动而生,没有劳动就没有职业;职业的出现和发展反过来促进劳动的日益进化。

(一)劳动促使职业出现并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劳动生产率低下,还不存在所谓的社会分工,只存在偶然性或者临时性的自然分工,部落首领根据劳动的情形或者成员的自然禀赋对成员进行偶然性分工:体质强壮者捕猎、体质较弱者采摘,成年的耕种、未成年的收储等等。还没有出现固定从事某项专门工作的人群,没有产生真正意义的职业。进入奴隶社会后,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有人专门从事农业、有人专门从事手工业,人们都必须选择一种劳动形式、固定地从事某项专门工作以作为谋生的手段,这就出现了职业。职业是人们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并获取合理报酬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劳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第二次、第三次大分工相继出现,职业的种群越来越多。进入工业革命之后,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改变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劳动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职业更替的速度越来越快。进入新世纪以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劳动新形态层出不穷,极大地促进职业的新生和细分,新兴职业不断出现。可以看出,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结果。

(二)职业反促劳动日益进化。分工促使社会生产率提高,即使是原始社会的自然分工,也使人类从食不果腹到出现剩余,为社会分工和职业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职业的出现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亚当·斯密认为,职业的出现有三方面的好处:一是增进劳动的熟练程度,促使劳动者技能提升;二是减少工作转换带来的损失;三是职业劳动者可以发明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职业不断细化、不断更新,也促使社会劳动不断涌现新的业态、新的形式,促使社会劳动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二、劳动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没有劳动就没有职业,没有职业就没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围绕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展开,促进职业发展并推动劳动进步。

(一)劳动催生了职业教育并推动其发展。劳动催生了职业教育。在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人类要生存发展,下一代必须向上一代学习生存本领,上一代必须向下一代传授劳动技能,这些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并与劳动过程融为一体的劳动经验的传授,就是自然形态的职业教育。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时期,边干边学、产教一体的学徒制成为劳动技能传承的主要形式,具有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大生产成为社会劳动的主流形式,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工人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工艺学知识,且这些知识必须在生产劳动过程之外最好在参加劳动之前,采取专门的教育模式才能学到,职业学校就由此出现,职业教育由此从产教合一走向产教分离,完整形态的职业教育由此产生。劳动发展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氏族部落时期,劳动内容主要限于狩猎采集,那时“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自然是狩猎采集技能、技巧的传授;农业出现以后,耕种、养殖、纺织等技术传授就成了“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到了奴隶制社会,随着奴隶被强迫在手工作坊内集中制陶等劳动形式的出现,对奴隶进行强制性职业训练的“职业教育”——“百工”教育也随之出现。在封建社会,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行业采取“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学徒式”的职业教育随之出现并长期存在。“鸦片战争”后,社会化大生产开始走进中国社会,应运而生的“实业学堂”逐渐形成规模,成为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的主流。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时期,条线及行业分割明显,随之就出现了行业主管部门主办技工学校的职业教育格局;改革开放后,行业条线及身份壁垒被打破,行业主管部门主办职业教育的局面随之打破,社会办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办职业教育的格局逐渐形成。

(二)职业教育反过来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技能的传授,向受教育者传授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能力,促使受教育者的劳动驾驭能力和劳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进而推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二是理念的形成,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素养,促使受教育者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不断完善,进而推动社会劳动质量的提高。分析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轨迹及其和职业教育的关系,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德国和日本就是最好的例证。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劳动者的素质又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质量的提升有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三、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一)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定位不同。从定位上看,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劳动教育是一种功能教育,目的在于促使受教育者对劳动形成正确认知。在职业教育中坚持劳动教育既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应有之义,更是职业教育的自身需求。职业教育是层次教育还是类型教育,曾经引起广泛争论,直到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其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它与普通教育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普通教育培养的是知识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这是职业教育成为类型教育的逻辑起点[1]。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重申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起来,成为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丰富了全面教育方针的内容。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故将之称为功能教育。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受教育者对劳动形成正确的认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教育的不同类型,同属于教育的范畴,尽管它们在培养目标上有所不同,但就遵循的教育方针而言,却并没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同样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就是说,在职业教育中坚持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中的应有之义。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都要开展劳动教育,但和普通院校相比,职业院校更应该重视劳动教育。如前所述,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从事专业劳动的技术技能人才,属于一线劳动者。一线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观如何,事关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后劲,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更有需要、更为现实。也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能够改变人的劳动能力和形态,实质上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本身就具有劳动性,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坚持开展劳动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本有之义[2]。还有的学者将职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视为劳动教育的“专业版”,以区分于普通教育中劳动教育的“普及版”[3]。所谓“专业版”劳动教育,应该是为了表明在职业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更强、针对性更强、要求更高。

(二)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内涵不同。从内涵上看,职业教育侧重职业技能教育,着重解决劳动能力等客观方面的问题;劳动教育侧重劳动价值观教育,侧重解决劳动认识等主观方面的问题。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有着极端的必要性和天然的优越性。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为两方面:一是关于职业能力的教育,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传授;二是关于职业的教育,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传授。如米靖认为职业教育是形成受教育者职业倾向、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合格劳动者(或职业人)的教育活动[4];董仁忠认为职业教育主要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等为教育内容[5]。但是在这两方面中,职业教育更为侧重的是职业能力教育。如俞启定、和震等人认为职业教育以实践应用性技术和技艺为主要内容,传授职业活动必需的职业技能、知识、态度[6];黄尧认为职业教育是以技能为中心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7]。靳伟才认为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使之成为操作型人才的教育[8]。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涵盖知识技能与思想价值观培育两个层面。如黄济认为劳动教育包括劳动技能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两个方面,在学校的劳动教育中,二者兼而有之[9];檀传宝认为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0]。但在这两方面中,劳动教育更倾向思想价值观的培育。如檀传宝认为劳动教育要更侧重于价值观的培养,提出“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11];成尚荣认为劳动教育的核心应当是价值体认,即让学生在劳动教育的各个层面体验、探究劳动的价值,并使之内化为价值观[12]。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侧重解决劳动能力等客观方面的问题,即“如何劳动”的问题;更多关注劳动的个体性问题,即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着眼于技术层面较多。而劳动教育侧重解决劳动认识等主观方面的问题,即“为何劳动、为谁劳动”的问题;更多关注劳动的社会性问题,即提升劳动的社会价值;着眼于哲学层面较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第一,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有着极端的必要性。职业教育如果不注重劳动教育,职业教育会变得只有技术没有灵魂,必将沦落为纯粹的“技术教育”;劳动教育如果不注重职业教育,劳动教育会变得只有“相框”没有“相片”,必将沦落为单纯的“理论教育”。第二,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有着天然的优越性。职业教育主要解决“如何劳动”的问题,劳动教育主要解决“为何劳动、为谁劳动”的问题,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解决的问题就是“为何劳动、如何劳动、为谁劳动”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人类劳动的全部。

劳动教育观范文4

关键词:家庭教育;劳动习惯;培养策略

劳动是幼儿的需要,也是他们的权利。但是,许多家长忽视了对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对幼儿无条件的大包大揽,剥夺了他们参与劳动锻炼的机会。幼儿在家也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以至于到了幼儿园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不具备,给教师和幼儿自己都带来了不便。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看不到西瓜籽”引发的思考

吃西瓜时,一名幼儿手拿着西瓜一直没吃。笔者问:你不喜欢吃吗?他摇了摇头,好奇地问笔者:老师,我们家的西瓜怎么没有这些黑黑的籽?望着幼儿满脸疑惑的表情,笔者觉得家长在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上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劳动习惯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幼儿的劳动意识弱,依赖心理强,这些都将成为幼儿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开学初,我们进行了幼儿在家中劳动习惯的问卷调查,从中发现只有少数家长对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已有初步意识,而更多的家长认为,在幼儿时期进行劳动教育还为时过早,不愿意让幼儿劳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还发现一些幼儿在幼儿园里是教师眼里的小能人,看到教师拿筷子筒,赶紧跑来分筷子;午饭后,主动帮助教师去拿拖把;每天放学前都抢着倒垃圾,等等。明明是这样热爱劳动的幼儿,一回到家里就马上就成了家中的“小祖宗”,玩具玩完了不收拾,吃完了水果乱丢果皮,幼儿的表现让我们深思:为什么会造成这样截然不同的现象呢?对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难道只是幼儿园的培养吗?对幼儿的培养,如果只是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无论是幼儿劳动能力的培养,还是良好个性的发展,起到的作用都是短暂且微乎其微的。幼儿要想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家庭和幼儿园在其中扮演的教育角色缺一不可。

二、劳动信息卡,沟通你我他

在幼儿教育中,家长和教师都是学习者,需要相互学习、沟通一致,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为此,我们开设了“家长阅读吧”活动,向家长宣传与普及幼儿劳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同时精心设计了劳动信息卡,让家长记录幼儿在家的劳动表现,教师则记录幼儿在幼儿园的劳动表现。每周进行一次信息卡评比活动,看看谁在幼儿园里劳动最主动,谁在家帮助爸爸妈妈劳动做得最好。通过劳动信息卡,教师及时了解了幼儿在家的劳动情况,以及家长有效的劳动教育方法,家长也了解了幼儿在幼儿园的劳动情况,以及教师有效的激励方法。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成为相互学习的平台,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教育的一致性。渐渐的,家长意识到了培养幼儿劳动的重要性,开始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内容。有了劳动教育的理论依据,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法,我们对共同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更加有信心。在劳动信息卡的鼓励下,幼儿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由最初的被动劳动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劳动,由最初的自我服务转变为愿意为他人服务,点点滴滴的进步,都凝聚着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三、劳动比赛带来的快乐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成为幼儿的良师益友,我们经常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劳动比赛,看到幼儿不同的表现,让家长深受感触。例如,在母亲节比赛中,让幼儿帮助妈妈穿衣服、穿鞋子,妈妈的参与不仅提升了幼儿的劳动技能,调动了幼儿劳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亲子之间的情感。又如,在举行秋游活动时,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和家长一起拔萝卜、摘苹果、采树叶、粘贴树叶画等,虽然幼儿的每张小脸都弄得脏兮兮的,但是却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秋游活动拉近了家长、幼儿、教师之间的距离,不仅让幼儿体验到劳动的快乐,更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家长在活动中亲身体验,近距离了解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方式和成效,更坚定了家长对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信心。总而言之,幼儿的劳动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多方联手、共同配合,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爱劳动、会劳动。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必将在幼儿的心中播下爱劳动的种子,帮助他们成为会劳动的小达人,也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林晓萍.浅议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1(5).

劳动教育观范文5

【关键词】劳动教育;唯物史观;社会生产力;教劳结合

劳动教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劳动教育的科学认识是在长期探索中不断深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动教育在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唯物史观表明,劳动教育不是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劳动教育的内涵、外延以及担负的使命有了全新的发展。为此,应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在唯物史观视域中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精神实质、内在要求和实践要义,从而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有关精神,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劳动精神面貌和崭新劳动价值观的时代新人。

一、劳动教育的实质:人类两种生产的有机统一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生产本身又分为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在这两种生产中,起源于物质生产实践、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教育扮演重要的角色——教育不仅能帮助人实现从“自然实体”向“社会实体”的过渡,还能发展和改善人的劳动能力,使其适应新的物质生产的需要。劳动教育的实质就是将两种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统一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进而使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教劳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也就是说,劳动教育既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二者是有机统一的。揭示劳动教育是人类两种生产有机统一的实质,有助于我们从唯物史观视域对劳动教育的动力因素进行反思,即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根本动力,劳动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工业革命以前,社会生产规模较小,在简单协作的生产劳动中,劳动者的手和脑是统一的,教育与生产是一体的,“父传子”“师带徒”等方式足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工业迅速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并要求劳动者通过学校教育掌握机器生产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技能。由此可见,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过程密不可分——学校教育为生产进步再生产劳动力,生产力发展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的自由时间和物质基础。当前,新技术革命使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和劳动者——发生了质变。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应等同于劳动技术教育,更不应被视作简单的就业培训。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引导劳动者适应信息化、全球化、智能化的社会历史条件,克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进而实现“人自身的生产”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有机统一的教育体系。

二、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普遍劳动与普遍教育相结合

劳动教育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使人人普遍接受教育、普遍参加生产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设想。为此,列宁提出,“为了使普遍生产劳动同普遍教育相结合,显然必须使所有的人都担负参加生产劳动的义务”。而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劳动超越谋生手段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后,才能使每个人快乐地参与劳动,最大程度地实现普遍劳动与普遍教育的结合。实现人人普遍接受教育、普遍参加生产劳动的理想目标,需要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1958年,“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被确立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当时,我国除了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外,还重点发展“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等教育模式,各级各类学校均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这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提高了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新时代,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两个普遍”的实现奠定了更加深厚的基础。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4.2%,向“普遍教育”迈进了重要一步。当前,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针对劳动教育被弱化、淡化的现象,进一步有效运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客观规律,重申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全面结合——既要强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要在生产劳动中普及教育,逐步实现“两个普遍”。

三、劳动教育的实践要义:适应劳动新形态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劳动可以分为简单重复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是人脱离动物的根本力量,它使人类不断超越奴役劳动和谋生劳动,走向体面劳动和自由劳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新时代,科技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科技等)和产业变革使生产力要素发生了质变,为创造性劳动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相对于传统的简单重复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在时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长期以来,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实践局限于两个极端。其一,将劳动教育中的体力劳动过度放大,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起来。其二,忽视体力劳动,强调知识教育,学生的手脚由此被束缚。这两者无疑都偏离了劳动教育的本义,因为“使劳动具有创造性,而且手脑并用”才是劳动教育的价值追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驱使孩子进行体力劳动最强大的动力正是劳动的意义和手脑的结合。新时代,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形态发生重大变革,对青年一代的核心劳动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我们不应把劳动教育窄化为粗放的劳作、简单的家务,更不能视之为身体惩罚的方式。劳动教育的发展应以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适应劳动新形态,引导青年一代进行创造性劳动,使其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总之,劳动者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新时代是中国教育再改革的新起点,为此,我们应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坚持从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出发揭示劳动教育的实质,从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高度看待劳动教育的价值,以“普遍劳动与普遍教育相结合”为价值导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③《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光明日报》,2020年3月27日。

劳动教育观范文6

一、榜样引领,感受劳动价值

今天,当我们询问孩子的理想时,当明星、当老板这样的答案不绝于耳,而一旦有厨师、农民这样的答案出现的时候,总会招来周围同学异样的眼光。可见,要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很有必要,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引导孩子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必要性,真正认识到劳动的伟大价值。为此,我设计了“致敬劳动者”主题教育活动。首先开展第一个活动———赞歌献给逆行者。2020年是不平常的一年,我们众志成城,赢得了抗疫斗争的胜利,如果你是电视剧《在一起》的导演,你会选取哪些劳动者作为主角?在小组合作讨论后,每个小组呈现的作品角度不一,钟南山、张伯礼等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无愧于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齐心协力,创造一个个基建奇迹;口罩生产企业夜以继日,提供充足的医疗物资保障;蔬菜种植户星夜驰援,确保各地人民餐桌供应;社区志愿者恪尽职守,筑牢阻止病毒的“防火墙”……孩子们在参与、交流中渐渐明白:当突如其来的病毒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时,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劳动者都十分重要,抗议斗争的胜利告诉我们,战胜疫情靠的是团结,是劳动,每一个奋力拼搏的身影都值得尊敬。在引导学生们认识屏幕上的劳动者后,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寻访最美劳动者”,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最美普通劳动者的背影,在班会课上交流。孩子们积极走街串巷,行动起来,上交的作品背后有着他们自己的思考:宽阔整洁的马路上,清洁工佝偻的身影、交警叔叔挺拔的身姿、外卖小哥奔波的身影,路旁餐厅里厨师熟练的操作、田野里农民伯伯脸上的汗珠……一个个小镜头展现出一幕幕真实的劳动场面。在展示完作品后,我提出问题:你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镜头?拍摄、交流时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的答案朴实而精彩,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是我们周围的一个个普通劳动者;感谢所有劳动者们为我们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假如没有了劳动,就不会有我们今天这个美好的时代。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我们班主任的精心引导。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所有的收获都不会从天而降,从古至今,勤劳善良都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我们在班级管理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明白是劳动创造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热爱劳动。

二、实践参与,培养核心素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具有塑造健全人格、磨练顽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重申劳动价值,是对劳动教育本质认识的回归。

(一)家校配合,培养劳动技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课堂说教,需要家校配合,给孩子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家务劳动也是一个大课堂,有许多需要孩子去体验、去领会、去学习的东西。学生都喜欢美食,我在班会课上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片段,讲解了最简单的西红柿炒蛋的做法后,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让孩子们双休日在家长的配合下完成从采购到烹饪的全过程,以微文的形式在家长朋友圈进行展示。这一新奇的作业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大家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朋友圈被孩子们的劳动场景所刷屏。活动效果很好,于是我将此劳动实践作为每周的例行大餐,活动内容也从烹饪扩展到叠被、洗衣、扫地等多项家务劳动。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孩子们在活动中成长着,收获着。家长们在活动反馈中这样写道:【家长一】孩子在家务劳动中独立生活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得以提升,相信他今后能够更好地面对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能够有信心也有能力去克服。【家长二】家务劳动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且在买菜做菜过程中接触了更多的人,发觉他能对事情进行准确地分析判断,做事不再拖拖拉拉,学会统筹安排各项事务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活动成功地培养了孩子们必备的生活技能,同时也将热爱劳动的种子播洒进孩子的心田。苏霍姆林斯基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他相信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劳动在学生的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劳动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它更是一个极其宝贵的教育过程。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引导家长改变一味重视成绩的观念,与他们一起丰富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让孩子们真正告别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米虫”生活状态。

劳动教育观范文7

关键词: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内涵;路径;核心素养

劳动教育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实施劳动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实施劳动教育也是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劳动教育发展至新时代,其育人功能逐渐增强,然而目前中学劳动教育实践仍存在发展受阻的现实困境。本文通过明确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内涵,对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

一、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内涵

1.从静态到感知:劳动教育的新目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劳动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目标由最初的在劳动中进行教育到劳动服务于社会再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从静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走向了致力于感知劳动精神、树立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技能的道路。2020年7月9日教育部颁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能力,传承劳动品德,养成良好劳动习惯。要使中学生积极学习劳动理论知识,并对劳动充满热忱,对劳动工作者衷心敬佩,对他人的劳动成果精心维护,培养中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让中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养成勤俭节约的品德。

2.从孤岛到整合:劳动教育的新内容

劳动教育的内容始终呈现出新发展态势,反映出当前社会的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丰富起来。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在内容上经历了从“孤岛”到“整合”的过程。劳动教育的内容已从单一内容的实践活动拓展到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如中学劳动教育与各学科的有机融入,推进各学科实践教学同劳动教育活动紧密结合,不断完善优化成为劳动教育的新内容。劳动教育的新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日常生活劳动方面,劳动教育要求中学生能够做到有生活自理能力,承担一定的家庭劳动,形成劳动习惯。其次,在生产劳动方面,劳动教育的实践层面体现在校内外的劳动上,要求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劳动教育的实践。最后,在服务性劳动方面,劳动教育要求中学生在社区劳动、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中体会无私崇高的劳动精神,增强中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3.从工具到人文:劳动教育的新功能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功能经历了从工具到人文的根本性变革,劳动由过去谋生的工具性手段转变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内在价值。在过去作为工具性的劳动教育,更多的是解决个体的谋生问题。但在如今,劳动教育被赋予了人文功能,提倡尊重人的价值,使人拥有在集体中的劳动使命感与责任感。从劳动教育的功能来看,其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和存在的意义。首先,劳动教育的新功能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增强学生的劳动荣誉感,劳动教育确保学生在劳动中能获得自我价值感的提升。其次,劳动教育的新功能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致力于丰富学生的社会关系,使其热爱劳动,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

1.教师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不充分

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石,但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体力劳动的需求逐渐减少,甚至出现了轻视劳动的现象。当前仍有中学教师把劳动教育当成惩罚手段,认为学生犯了错误就要劳动,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当代中学生的重要意义。教师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不充分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缺乏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学校用主干课程来占用劳动活动和劳动课程的情况也时有出现,学校和教师都只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灌输,与升学率和重点率相比,劳动教育的存在根本无足轻重,没能正确认识到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功能。教师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知偏差会直接影响到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劳动教育地位不明确

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存在被轻视的现象,相对于文化科目,中学劳动教育没有体系性课程设置,实践层面难以评估效果,缺乏考核机制支撑,导致中学劳动教育不受重视。一方面,表现在对劳动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深入,多停留于表面现象,没有深入地开展教学。另一方面,表现在劳动实践活动上,劳动教育在学校层面多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开展,大部分学校还没有设置独立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地位被忽视。劳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教育的实践形态之一,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劳动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劳动实践能力。但是在我国的教育现实中,劳动教育无论是在劳动知识的学习方面,还是劳动技能的实践方面都存在地位不明确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的努力来确立劳动教育的学科地位。

3.劳动教育教学实施方式单一

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教学实施方式较为单一,在劳动实践活动方面,劳动教育多采用班会和班级大扫除的形式来展开,缺乏多样化的教学实施方式。在通用技术课程上,教师多采用讲授的方式来进行劳动教育,如此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更不利于中学生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知识体系。枯燥的劳动教育教学实施方式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劳动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本质与内涵的认识不够清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才能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因此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教学迫在眉睫。

4.学生劳动主动性不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都十分深刻,对劳动的认识反而没有那么深刻。部分学校只注重学生成绩,中学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不会劳动、不珍视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愿劳动,他们认为劳动是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只要认真学习,就根本没有必要去做这些体力劳动。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使学生缺失劳动教育。由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对学生影响最为深刻的教育,学校和家庭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自然会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主动性不强。

三、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实施困境的原因

1.受到传统教育观的束缚

教师深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是引发对劳动教育价值认识不充分的直接原因。传统教育观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却忽视对学生实践锻炼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不是学生成才的唯一因素,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思维的锻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是学生成才的关键。目前,部分教师在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下未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导致中学生对劳动观念不清晰,对劳动教育缺乏兴趣,甚至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

2.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

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理解不透,重视不够,造成劳动教育地位不明确,缺乏合理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已经有一段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在学校却处于相对边缘地位,课时经常得不到保障,课程认同度不高,教师归属感不强,而且劳动教育还未切实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没有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立育人功能。

3.教学实施方式缺乏创新

教学实施方式缺乏创新是劳动教育教学方式单一的根本原因。我国的教育一直都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实践与创新。在中学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实践证明,仅凭一种教学实施方式很难展现劳动的多种形态,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若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必然无法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4.轻视劳动素养评价环节

学生劳动主动性不强的根本原因是轻视劳动教育中的劳动素养评价环节。中学劳动素养评价要求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出发,构建中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框架,其包括劳动知识的学习、劳动技能的掌握、劳动实践的锻炼等三方面。但目前学校对中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不全面,相关框架尚未构建,不能发挥劳动素养评价的示范引导作用,无法纠正中学生轻视劳动的错误观念。

四、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1.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是解决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问题的有效措施,是从根本上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首先,强化师资力量。要加大劳动教师引进力度,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加强教师队伍梯队建设,扭转劳动教师紧缺的局面,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强化师资力量,雄厚的师资力量是能够高质量开展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基础。其次,提升现有劳动教师的专业水平。要重视劳动教师数量,还要重点关注劳动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是顺利开展劳动教育的根本保障。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师资培训作为开设劳动教育课的重要抓手,落实好教师培训与培养计划,努力提高劳动教育课教师的水平和能力,为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打下基础。

2.独立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学校要积极设立劳动教育课程,健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确立劳动教育学科地位,以便加快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其次,做好劳动教育课程的研发工作。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设置具有不同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校本课程体系。最后,要提升劳动教育课程质量,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要配置优秀劳动教育课程教材,拓展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方式,使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实践能力的提升。

3.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施方式

在我国的教育现实中,学校劳动教育往往脱离实际生活,缺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方式。因此,加强劳动教育要立足中学生实际生活,要依据劳动形态的变化、选择与时俱进的方式有效展开。首先,从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开展劳动教育,采用举办校园劳动主题活动、劳动楷模演讲、运用多媒体设备观看劳动模范光荣事迹等多种形式,把劳动的多种形态采用多元的方式呈现给中学生。其次,从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相结合入手,在实施劳动教育的同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劳动教师要引导中学生树立劳动平等观念,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劳动实践锻炼,在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中渗透劳动思想教育,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做更好的自己。

4.充分发挥中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功能

要充分发挥劳动素养评价功能,健全完善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制度,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对中学生劳动教育的成果及时进行考核与评价,有助于教师改进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有助于引导中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中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应从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劳动成果等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与评优、升学、就业挂钩,以激发学生劳动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勇担时代使命,争做时代新人。

五、结语

劳动教育观范文8

关键词:城市小学;劳动教育;五育并举

劳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建国初期,劳动教育就被国家高度重视,并于1955年将劳动课程纳入了国家课程体系[1]。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劳动教育一度被虚化、弱化,导致不爱劳动、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社会问题逐渐显露。为了引导广大人民创造更好的未来生活,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要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应与德智体美四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重庆市融汇沙坪坝小学(以下简称“融汇沙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启了现代蚕桑劳动课程基地的建设,并努力寻求城市小学劳动教育的新路径。

一、城市小学劳动教育的困境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城市小学生的劳动教育面临诸多困境。

1.家校劳动教育观念畸变

受唯分数的片面教育影响,国家要求开设的劳动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上都被忽视;加之一些学校错误地把劳动作为惩戒学生的手段,要么单纯地把劳动教育理解为劳动技艺的传授,或者把劳动教育异化为文化课脑力透支之后的休闲娱乐[2]。还有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很多人认为智能化时代很快就会到来,将来我们的一切都可以让机器人代劳。这样的劳动观念既缺乏对劳动的正确理解,又缺乏对未来劳动形态的预估,既不能让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得到正确引导,又不能让学生必要的劳动技能得到提升,劳动教育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2.城市儿童劳动素养缺失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少子化社会导致孩子在家庭中的生态位发生变化,很多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加之当前很多学校的公共服务一般外包,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就是考试,除了考试就是学习,即使是教室卫生的打扫、班级公区的维护以及一些必要的公益劳动,也不是请家长代劳就是用班费外包,家庭不让学生参加劳动、学校害怕学生参加劳动、学生厌恶参加劳动成为普遍现象。在提倡素质教育及全面发展的今天,由于劳动教育观念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中国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少,他们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严重下滑,好逸恶劳、想不劳而获等不良价值观严重危害着年轻一代。

3.城市学生劳动基地稀缺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最缺少的是实践,最弱化的是体验[3]。中小学生需要开阔视野、感悟自然、体验社会,但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城市学校生源爆满,不仅学校的功能室等课程空间被占用,更没有富余的空间用来作为劳动教育的基地。加之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家庭同时对劳动教育都认识不足,还没形成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各种教育资源共建、共创、共享的意识与机制,学生走入社区、走入工厂、走入大学实验室进行综合实践的机会远远不够,他们能充分参与具身实践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成为稀缺资源。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应然走向

新时代的学校劳动教育应该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要面向未来30年的育人需要,与时俱进地将劳动教育实践引向未来。

1.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凸显“劳动+教育”的新内涵

劳动与教育是两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劳动教育需要对劳动有意识地进行教育性设计[4],让“劳动的教育”和“教育的劳动”都为立德树人服务[5]。

2.新时代劳动教育需建构“流汗+动脑”的新课程

流汗与动脑已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追求,新劳动教育需要崇尚建构超越体力与脑力的新劳动教育课程,让更科学、更系统、更开放的劳动教育体系为涵养孩子的品格、技能与习惯作出贡献。

3.新时代劳动教育应探索“并举+融合”的新路径

建议劳动课程应该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分离出来,劳动专有课时应该出现在课表之中,国家应出台劳动课程标准指导学校开展劳动实践,既重视五育的独特育人价值,也重视五育的关联性、整体性与融通性,通过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相结合的实施途径构建独特的劳动教育实施模式。

三、创造劳动教育的崭新样态

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该让孩子在安全性高、交互性强、获得感好的具身实践中提升劳动素养,学校可以通过劳动基地的建设、劳动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劳动素养的立体评价来进行创新实践,让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1.劳动基地:寻找支撑新劳动教育的支点

劳动课程基地是学校重要的劳动教育资源,它的成功建设能有效突破当前中小学劳动资源不足的瓶颈。为了有效推动劳动教育在城市小学的常态化实施,学校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基地。一是要充分开发学校的时空资源。学校可以将教学楼楼顶、教学区楼道、操场闲置区等空间进行综合开发,聚焦一个兼具时代感与科技感的劳动项目进行深度开发,这样,即使空间逼仄的城市小学也可以拥有一个高品质的劳动教育基地。譬如,现在很多城市小学的楼顶种植园、楼道养殖场和班级小花园就是采用了这种基地建设模式来实施劳动教育。二是要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城市学校可以与所在城市已有的科技馆、博物馆、综合实践基地进行合作,让校外劳动教育资源成为学校有限资源的重要补充。譬如,现在很多学校实施的馆校合作研学模式就采用了这种资源利用方式,可以较好地缓解城市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匮乏的问题。三是要多方合作联建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可以探索与社区、学校或家庭共建基地的模式,让社区、学校与家庭都成为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最好场所。譬如,融汇沙小的30亩现代蚕桑劳动课程基地,就是与所在辖区的社区公园和学生家庭一起联建的劳动教育基地,该基地与学校一墙之隔,它与校园内100平方米的“儿童蚕学宫”,以及每个学生家里的“小簸箕”共同构成了学校现代蚕桑劳动课程的实践基地。

2.劳动课程:寻找撬动新劳动教育的杠杆

劳动教育课程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核心载体,构建系统性、逻辑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对于突破城市小学劳动教育的困境至关重要。为了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需要精心选择劳动项目进行有逻辑的构建。一是不要嫌弃“动手流汗”的传统项目。虽然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但是传统的劳动形态仍然会长期存在。面对这些项目,只要适合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并深受孩子的喜爱,学校完全可以深度开发并实施。譬如,全国很多学校当下开展的传统养殖、种植仍然深受孩子喜爱,这种动手流汗的劳动项目一样可以被珍视。二是需要关注“面向未来”的劳动项目。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一些传统产业快速消失,同时也催生了一批新兴的劳动产业。譬如,现在已有学校对家政服务进行了系统的建构与实施,这就让学生的“自我服务劳动”与新形态的“家政服务劳动”作好了链接,让劳动教育具有了新的时代气息。三是大量增加“高新技术”劳动项目。为了适应未来生活,学校应该增设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相链接的实体机器人、虚拟机器人、3D打印等项目,让现代科技为孩子的未来成长赋能。融汇沙小的现代蚕桑劳动课程兼具传统劳动和现代劳动的特点,该项目的特色桑树种植和特色家蚕养殖既关注孩子身体出汗,也关注孩子“脑子出汗”,学校建构的低中高三个学段的桑树种植、家蚕养殖劳动课程因为家蚕可以吐出七色丝线而深受学生的欢迎。

3.课程实施:寻找全要素保障的崭新路径

课程实施是课程育人的关键环节,五育并举语境下的劳动教育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盘活学校所有资源,为劳动教育的真正落地提供生态支撑。一是要争取劳动实践的专有课时。即学校可以加大劳动教育课程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比重,在课表中保证一周一课时,让劳动教育在教学时间上得到保障。二是要寻找“五育融合”的崭新路径。和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即使保障每周一课时的劳动时间,劳动教育的课时量仍然有欠缺。因此,除了保障专有课时之外,还需要寻找“五育融合”的实施路径,让全学科都加强劳动教育融合探索,让专有课时与全学科融合的实施路径互为补阙,提高劳动教育的效能。三是要寻找“立体组合”的师资支撑。除了大型学校可以配备专职的劳动教育教师之外,更多的学校可以探索购买大专院校专家、社会实践基地工程师的智力资源,同学校全学科教师、全员家长一道共同构成学校劳动教育的人力支撑。融汇沙小的现代蚕桑劳动课程在“专有课时”的基础上开设了每周一课时的示范养殖、种植课,同时每周四开展养殖种植社团课,邀请西南大学部级重点实验室的专家、动员所有学科教师以及发动融汇社区的学生家长,让“专有课时”保障、全学科融合实施以及立体化的人力资源保障为学校现代蚕桑劳动课程保驾护航,让融汇沙小学生在充分参与特色基因桑树种植、特色基因家蚕养殖的劳动实践中去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并完善自己……

4.课程评价:寻找多主体参与的积极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