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能力培养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

创业能力培养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对民众素质的高度重视,高等院校在不断地扩大招生的规模,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便是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这一问题也已发展成为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鉴于此,本文对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以期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一、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更加追求自己的精神独立,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影响,大学生更加重视对自己价值的实现。教育方式的不同无疑会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很大的诱惑和冲击,高校的教育应与就业需求相匹配,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教育的最终价值。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就地鼓励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互联网+”等类型的比赛,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快速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就业能力,从而让他们在走向社会过程中能快速地适应瞬息万变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提高自己就业的机会。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机制

(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指能有效地将信息及时转为相应的价值的能力,也就是通过利用多方面的能力,去解决自己所面对的新问题,并且创造新的事物综合素质的能力,其中包括了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等基本素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能快速地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以及转变他们的创业思维,帮助大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和意识水平,能让其在创业路上利用创新来有效降低风险[1]。

(二)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是建立在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实践的过程,其包括了大学生精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等,在结合了个人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最终体现出来的。高耀丽认为创业能力其实建立在他人或自己的科研成果之上,有效将市场创意等转为社会现实生产力的一种能力,它包括社会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2]。

(三)帮助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的实践。创新是基于实践的基础所开展的活动,也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所开展起来的,并且实践又能反作用于理论。通过对这一角度的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具有综合性、复杂性以及整合性特点,它讲授的是如何有效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素质,重点强调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创业意识和能力。为此,高校应该充分地综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前的创新和创业的发展趋势,来采用合适的改进措施,并且积极地鼓励学生建立起创新创业的意识,为后期的就业搭建实践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保证。在这个基础上,让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并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独特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最终实现快速提升自身创业意识和能力的目标[3]。

三、关于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分析

(一)创设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通过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鼓励大学生不断创新自主创业的理念和意识。第一,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科学型文化活动为载体,创设一种具有现代化就业的文化氛围。比如,高校可以组织相关创业的挑战赛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可以选择市场需求、宣传推广等方面的角色来参与比赛,这能大大锻炼大学生创新意识以及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通过高校创设一种具有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就业的文化气氛能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度,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大学生能在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以及感染之下,在增长自己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参与创业实践活动能力。第二,积极地引导学校大学生社团的发展,从而真正地发挥社团的凝聚力的作用,真正具有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就业的文化气氛。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可以有效结合多方面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发展方向来设定相应的创新创业的主题,在大学社团的帮助之下,组织学生参与到相近的专业学术交流活动中,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打破专业之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这也成为当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4]。

(二)优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在各大院校开展创新创业的课堂体系中,应该积极并逐步地完善相关的课堂教育体系,有益于帮助并提升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实践的能力。其一,通过建立以大学生的基础专业为目标,可以设置专门的专业基础、公共基础、专业方向、学科基础与专业选修五大类。通过建立起这些基本的科目,学生能积极进行交流和沟通,产生思想的碰撞。在高校生处于大一大二的阶段时就应有效地穿插这些科目,为大学生后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在进行大学创新创业的具体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可以有效地渗入创新创业的意识教育,教师更应注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在大三大四的阶段开展教学活动时,可通过设置专业方向、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的选修课为大学生拓宽具有实践意义的创新创业活动途径。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讲解时,也应融合创新创业实战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这种教学方法也称体验式教学法,是让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实战经验的体会,使其能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感悟,并且找寻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发展的道路。其三,通过开展具有实践性和启发性的科目,能很好地为大学生开辟一套完善的学习体系。高校还可收集相关的教育资源,丰富教学理论内容,为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做好相关的基础性工作。比如,可以依托云计算的方式来开发课件,研发出类似于猿题库或是梯子网等创新创业在线教育课程,为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打下基础;与此同时也能通过借助VR技术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开展“现实虚拟”实践,从而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创新创业的动力。

(三)各大高校建立起完善的专业导师指导队伍。建设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体系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所涉及的科目种类较多,高校可以建立起具有独立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导师团队,拓宽高校大学生的培养渠道。同时,高校通过邀请一些知名创业家或者企业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等来学校定期进行相关的授课或是座谈,通过具有多层次、高水平的导师队伍为高校大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讲学,对于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充分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之中。在此之外,学校可以让本校的指导导师与就业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获取到更多合适的机会给学生进行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和教学课堂组织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促进指导导师参与到创新创业的相关培训活动和研修学习之中,并且开始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孵化项目来,从而弥补导师的实践不足的之处,以建立起完善的各项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

(四)搭建起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了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通过搭建合适的平台,这对培养高校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搭建实践平台的方式能大大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团队和合作能力等,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平台建设,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校内外的创业性大赛的方式,能大大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识,从而加强学生的实干精神,积极地参与相关实践活动;其二,通过结合互联网的方式来给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的模拟性平台,丰富创新创业教学课题,以确保有关大学生的参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活动能顺利地开展。比如,可以举办关于大学生的有关创新理论知识的竞赛,组织宣讲会、大学生创业交流会等活动,以此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其三,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的形式,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可以有效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从而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学校,进入到社会,让其参与到实训和实习活动中,能有效地帮助高校生梳理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的经验、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成为当前各个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创业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面临着诸多问题,培养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应该从创设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优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各大高校建立起完善的专业导师指导队伍,并且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易宏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就业能力培养的提升路径探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9(39):14+20.

[2]杨婧.创新创业视野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007):255-256.

[3]陈娜.就业力提升视角下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探析——以甘肃省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041(019):176-178.

[4]曹忻.基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高职学生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022):79-80.

作者:郝志远 单位:太原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