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医学论文范例

系统医学论文

系统医学论文范文1

(1)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应试为导向。课堂以教师的知识输出为主,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不能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参与机会。

(2)学生学习态度和动机欠佳。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决定了其行为,部分学生对于临床医学这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觉得自己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且医学知识晦涩难懂,因此不愿意学习该门课程。

(3)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多年来,在应试教育下,大部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就是死记硬背,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4)课程设置时间短、开设时间晚。临床医学概论开设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每周5学时。临床医学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门学科,每周5学时的课程显然不够。同时,大四上学期很多学生选择考研,而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考试并不包括医学知识,因此很多学生忽略了该课程的学习。

(5)学生实践机会少,不能学以致用。英语专业(医学方向)的学生没有去医院实习和见习的机会,单纯靠课堂上对书本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

(6)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目前主要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后对教育效果的判断,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关注的只是最终的考试分数,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与途径

2.1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建立生态师生关系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知识的输出,忽略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而在生态课堂中,教师要做好角色转变,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创设情境以及情感上的交流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堂进度安排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质疑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不仅仅准备所讲知识点,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准备不同的引导方式,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笔者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采取以下3种不同的引导方式,效果甚佳。(1)图片引导。以直观的视觉效果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概念。例如:Osteoporosis(骨质疏松),首先在幻灯片上放一张健康骨骼的图片,然后在该图片旁边放一张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骼图片,通过两张图片的直观对比,让学生自己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推断出发病原因及机制。(2)视频引导。突破视觉的限制,声情并茂、图文相搭、立体展示,有助于学生对机制的理解和对方法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尿液形成的过程,学生很难凭空想像出血液由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球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形成原尿,经各级肾小管和毛细血管网滤过和重吸收,最终形成尿液的过程。因此,课前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尿液形成的三维动画视频,形象立体地把这个过程展现给学生,然后辅以视频为学生讲解,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语言描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情境引导。通过分析一个大家熟悉的人物或病例来引入某疾病的特点(症状、体征、发病机制等),让学生由已知推未知,对所学疾病印象深刻。例如:Tuberculosis(肺结核),课上首先引入学生都很熟悉的文学人物:《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让大家讨论她的特点:多愁善感、郁郁寡欢、不思茶饭、性格善妒、消瘦、面色苍白、经常咳嗽、咯血,这些都是肺结核患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2.2创造生态课堂环境,开展体验式教学

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是开放的,在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及互动中,生态系统才能不断发展。生态课堂强调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环境中的和谐互动关系,因此采取workshop形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分组教学的特点是:以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内容为基础,让学生在workshop中通过实践掌握新的知识和技巧,培养其自我思辨能力,同时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教师的“导”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以消化系统常见疾病:gastriculce(r胃溃疡)为例,教师在回顾完胃和小肠的正常生理解剖后讲解胃溃疡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胃溃疡会导致什么症状,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出现该症状的原因,每组指定一位学生整理大家讨论的结果。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由教师点评,给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把基础和临床结合到一起,做到学以致用。

2.3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气氛,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临床医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诊断临床常见疾病。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强调知识的输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课堂失去兴趣,与教师毫无互动,这样的课堂没有生机,违背了生态原则。因此,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开放的生态系统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创设出轻松、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法适用于讲解复杂的生理机制和临床操作,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弥补医学英语专业学生解剖课程和医院实习的缺失。同时,可以在课上或课间插播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美剧片段,例如:EmergencyRoom(急诊室的故事)、Grey’sAnatomy(实习医生格蕾)、HouseM.D(豪斯医生)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医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剧中的对白包括大量的临床常用语,可以丰富学生的医学词汇、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2.4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建立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

应充分利用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建立激励及评价机制,及时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出评价和意见,并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指导和支持的作用。将课内外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为学生提供成长的自由空间。我校采用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BB平台)是一个支持百万级用户的教学平台,它不仅能够为师生提供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而且能够协助教师实现教学内容数字化、课程智能化管理以及教学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符合学生需求的生态教学环境。利用BB平台,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实时沟通,及时对学生的作业做出反馈并开展病例讨论。同时,教师还可以上传与课堂讲授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以及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还可推荐一些国外专业的医学网站。

2.5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估。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既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评估他们的平时表现、学习策略和学习态度等内容。形成性评估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3个方面。例如,在分组病例讨论中,不仅仅教师有权力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估,学生也可以对自己、他人及整个团队进行评定。合理的形成性评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责任感。

3结语

系统医学论文范文2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5年11月~2009年11月期间,在我院的呼吸内科患者,共310例。其中男201例,女109例,年龄范围17~90岁,平均年龄37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177例、哮喘60例、慢性支气管炎73例。

2护理

2.1认真观察病情变化

2.1.1意识观察:若患者出现表情淡漠、意识朦胧、头痛、白天嗜睡、夜间烦躁不安、反应迟钝、两手扑击样震颤等,应加强巡视观察,并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1.2呼吸观察:慢而浅的呼吸可能是碱中毒,深而长的呼吸可能有酸中毒,呼吸过快或过慢为早期呼吸衰竭现象,严重呼吸困难时常有点头样呼吸,夜间端坐呼吸阵发性发作常为左心衰的表现,快而浅表的呼吸表示肺部病变严重或有感染的可能。呼吸观察常为快速诊断提供信息。

2.1.3输液的观察:随时观察穿刺针口有否肿胀、静脉通道是否通畅,根据医嘱静脉补充足够水分,这是患者痰多粘稠造成的。但使用氨茶碱静脉滴注时,应稀释后给予缓慢注射,并保持30~40滴/min,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引起心悸、心率失常和血压骤降。并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心慌气紧、心律失常、呕吐等不适。

2.1.4咳嗽咯痰观察:严密观察痰的颜色和气味,注意有无血性泡沫痰。若咯粉红色泡沫痰,即提示急性肺水肿等,当咳嗽频繁、痰粘稠不易咳出,常提示已进人缓解期。

2.2临床护理

2.2.1药物治疗护理:A氨茶碱的治疗量和中毒量非常接近,氨茶碱是有效解痉止喘药物,但必须严格掌握药物的血药浓度、用药浓度、剂量;B受体兴奋剂此类药物能增加气道黏膜纤毛的清除能力,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促进排痰。多选用定量吸入气雾剂,老年人、冠心病患者使用此类药期间应加强心律、心率的监测;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哮喘有效惯用药物,它有抗炎、抗过敏、降低气道反应性、松弛气道平滑肌等作用,应充分认识其作用及副作用。

2.2.2氧疗及卧床护理:患者应取半卧位,这样腹部及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减轻心脏负荷,膈肌下降可增加肺活量,减轻呼吸困难。持续低流量吸氧是尤其是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住院后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方法之一。为防止呼吸抑制,常使用于持续低流量给氧,流速为1~2L/min。氧疗过程中需调节流量时应先分离开鼻塞再调节流量,给氧方式为鼻导管或鼻塞。停用时应先拔除鼻塞,再关闭氧气开关;以免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氧气可增进食欲及睡眠,缓解气急,又可降低左心负荷及动脉,患者常对此感舒服,也造成患者心理上对氧的依赖。氧疗时还应作血气监测,所以,在病情好转时应逐渐减少吸氧时间,直到完全撤去。给氧过程中,定期观察氧疗情况。一是观察患者缺氧状况是否改善;二是定时检查氧流量,以保证正确的给氧量;三是定时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并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防止鼻塞堵塞;四是随时添加湿化瓶中的蒸馏水。

2.2.3保持呼吸道畅通的护理:在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时,吸痰前应用湿化液湿化气道,用生理盐水湿润吸痰管。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在补充足够液体的基础上给予雾化吸入。

2.2.4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寻求一种既能有效解决患者就医问题,又能切实可行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充分考虑患者经济负担能力的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是非常必要的。在临床工作中,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护人员应选择适宜的诊疗方案,同时尽可能地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影响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以避免因经济负担过重而促使患者产生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

2.2.5心理护理:启发和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了解患者主要心理情况,在心理护理中,要通过沟通,做到有的放矢。住院患者通常表现为紧张和忧虑的心境,焦虑发生率较高,其严重程度与疾病本身性质有关。针对焦虑情绪的患者,鼓励发泄诉说,应多给予疏导,等患者心情平静时、情绪稳定,保持良好的情绪,以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再帮助其分析病情及预后,提出当前如何配合治疗。

系统医学论文范文3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提高,医患关系由原来的医生主导、患者从属的地位逐渐转变,患者可以自主就医,因此,在一些医院,由于没有足够的病源,造成临床实习的学生无法找到充足的病例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由此可见,单靠传统的临床见习培养模式培养提高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故此,寻找一种新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2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本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探索、总结出新兴的、系统化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把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与临床体格检查视频相结合,采用多环节、多角度教学手段,具体步骤如下。(1)购进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为模型,通过参数调控模拟临床所有疾病体征,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对疾病的特定体征进行感性认识和实践,采用问、视、触、叩、听基本手法对临床需要掌握的体格检查基本知识进行实践和操作。让学生处于类似真实的病历之中,使临床教学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增加,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其思维和创造力得以提高,增加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2)让有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的教师亲自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并录制课件,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及合理化的体格检查视频课件,以弥补临床实践教学不足。(3)将多媒体示范教学与视频课件有机结合,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在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上进行反复练习,使其在进入临床之时已经具备规范的技能操作手法,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进入临床见习。(4)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对学生进行标准的临床技能实践考核,不合格者需要补考。

3实验分组及统计学方法

3.1实验分组

实验分组的目的是检验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该实验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组:采集64名未培训前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然后根据析因设计原则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学生进行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乙组学生进行传统带教模式进行授课,半年后,比较分析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第二组:选取我校见习生112人,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组(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和B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授课),半年后,对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一组实验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二组实验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3.3.1第一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采用析因设计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成绩的影响不同,其中,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的甲组(教学前成绩:2921.9分、教学后成绩:3745分)优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乙组(教学前成绩:2999.3分、教学后成绩:3412.8分)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3.2第二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本次实验规定,学生考核成绩如下,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通过对甲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采用秩和检验可知,采用系统教学的A组的平均秩次为47.68(其中优秀14例、良好29例、及格11例)小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B组的平均秩次64.88(其中优秀8例、良好17例、及格27例)差异显著(P<0.01),因此,可以说明,系统化教学组的效果优于传统带教组。

4讨论

系统医学论文范文4

(一)医患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患矛盾、医疗纠纷、医患诉讼以及医闹现象等呈现上升趋势,紧张的医患关系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新医改已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缩小城乡的卫生差距;不断增强与完善法律与保险机制,保障医生和患者的权利;增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等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约束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医患关系紧张仍旧是焦点问题。总体而言,患者不满情绪增加,医患双方缺乏信任和相互沟通。这种信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在“看病难、看病贵”以及“以药养医”的固有认识的影响下,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存在质疑。当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在诊断、治疗过程中,发生矛盾或纠纷时,就容易被激化。一旦这种矛盾或纠纷缺乏有效的宣泄和解决途径时,就会被扩大化,进而产生严重的社会效应,带来“集体不信任”。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医疗信息不对称、医患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有密切的关系。在医疗行业中,医患沟通有助于改善思维定势、增进医患间的信任,减少纠纷,使医生与患者实现双赢。

(二)医学生沟通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医疗改革的特殊时期,许多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双方沟通不够,导致不信任感增强引发的。通过沟通可以让医患之间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作用,让医患双方可以了解彼此的心理需求,增强信任感。同时,医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学科,而且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要专业知识深厚、职业道德高尚,而且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人文精神,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能够妥善应对工作中的突发情况,在医疗过程中注重与患者、与家属、与其他医护人员,甚至是与社会大众的沟通与配合。当前我国的医学生沟通技能缺乏令人担忧,一方面医学生自身仅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忽视人文素质的提升,不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我国的医学专业长期受生物医学的影响,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留下了很多遗憾,在沟通教育方面还很薄弱。因此,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换位思考的思维能力亟待加强。

二、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的现状

所谓医患沟通是指医患双方所进行的既包括疾病诊治,也包括同疾病诊治相关的心理、社会等因素内容的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交流主要是围绕患者健康及诊断治疗进行的。医患沟通教育就是利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理念,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与应对能力。当前医学教育长期存在着过分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人文道德及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少学生在医患沟通方面,没有系统的医患沟通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弱,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这种情况将不利于医学生在今后具体的临床实践中,妥善处理医患矛盾,维护和谐的医患关系。当前我国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沟通教育课程不系统、不全面。

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在医学课程的设置中,沟通技能的教学是课程的核心环节,每个学年都安排有医生、患者和社会课程,将医患关系教育贯穿教育的始终。与西方国家不同,在我国当前的医学课程设置中,有助于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学时偏少,且内容空泛,关于医患沟通教育没有统一的规定、无纲可依,内容分散。

2.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中仅涉及简单询问病情、病史,并没有病情治疗交待,医患之间意见交流等具体的沟通培训内容、医患纠纷的案例及问题讨论缺乏,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缺乏必备的沟通知识与思考能力。

3.医学沟通教育在见习或实习等具体实践中缺乏付诸实施和检验。

在医学生见习和实习阶段,学生拥有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机会,但多数临床带习老师包括学生本人都将重心放在了临床技术上,而对沟通技能相对忽视,错失了进行沟通实践的最佳时机。

4.医患沟通教育考核的标准不科学,不能客观地评价教育效果。

部分医学院校针对学生的沟通教育往往通过与固定的标准化患者面对面地交流,并流于固定模式,对先后沟通的内容都有固定要求,这种以分数为考核标准的教育难以收到实效。

5.教师教学中对医患沟通教育的重视不足。

由于教学科研的学科专业性强、任务重,教师关心学生的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而对医患沟通教育长期忽视,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研究领域差异大,教学基于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专用教材。第六,医学生自身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心理素质。现在,许多医学生自身缺乏人文知识,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淡薄、不足,在遇到复杂情况时,无所适从,不能恰当地应对患者。另外,现在一些新闻媒体,遇到医疗纠纷事件时,会有意炒作,加深了民众对事件的误解,同时也给医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遇到医疗纠纷时缺乏自信,紧张、焦虑,不敢与人沟通。

三、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的对策

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不单单是人际交往的能力,更是其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能力等的综合体现。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下,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沟通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现存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与管理中增强沟通教育的实效,将有助于和谐的医患关系的构建。

1.改革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仅有少数医学院校开设《医患沟通的课程》,大部分院校仅是在《临床导论》《护理学导论》中涉及到沟通教育的内容,导致沟通教育在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少,重点不突出,教学效果不好。因此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把开设沟通教育的专业必修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同时在教学中可以模拟临床上常见的医疗情景,提高学生的应对和处理能力,还可以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以前辈们的良好行医风范来影响学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2.将医患沟通教育纳入到日常的临床实践中,用实践来检验理论。

医学是一门服务患者、服务社会的技术性、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应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在见习或实习过程中,带习老师应将沟通教育渗透在每一天的临床教学中,在保护患者、尊重患者意愿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与人文素养的结合训练,让学生能够针对不同患者多形式、多层次进行沟通,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总结沟通经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良好的规章制度的执行,还需要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来保障实施,各类医学院校长期以来忽视对沟通教育的评估。以往的考核都是通过书面的或利用固定模式的交流进行考核,缺乏针对性。在今后的考核中,除了侧重专业知识外,还应对沟通技能进行考核,可以通过真实临床考试法,告知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如告知病人坏消息等等,也可以通过调查法与量表法相结合的方法反映沟通教育的实效。同时,在教学测评中,还可以对教师的沟通技能与专业素养进行考评,提高其教学与临床带教水平,更好地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4.加强人文知识教育,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

医患沟通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文技能,在医学生教育中应占重要地位。加强人文知识教育,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有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和代课、带习教师应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同时在教学与管理中增强互动性,给学生更多的提问、沟通、交流的机会。具体可以通过:开办人文教育的系列讲座,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提升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乐趣;开展类型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比赛、摄影展、艺术节和科技文化节等,提升其兴趣爱好;通过类型多样的人文社团建设,如音乐类、书画类、体育类等,组织开展多项社团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5.实施体验教育,进行社会实践。

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医学生往往存在内心理想与社会实践、社会角色扮演与内心感受等多重矛盾与冲突。通过开展医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可以将其内隐的知识与外显的能力相结合。可以组织学生在见习、实习之余,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进社区服务”活动、健康咨询与教育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患者或亚健康人员直接沟通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沟通能力。

6.医学生自身要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

系统医学论文范文5

(1)学生理解并掌握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的概念、功能、分类,学习完毕后能够口述并写出来,教师课堂抽查。(2)学生了解并熟悉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学习完毕后能够口述并画出工作流程图,教师课堂抽查。(3)学生能够区分PACS与HIS/RIS之间的关系,教师课堂抽查。(4)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通过演示来判断是否达到目标。

2学生特征分析

(1)中职医学影像专业学制为3年,该部分内容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学习。通过学习该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提前熟悉医院信息化环境,较快进入实习角色。(2)该专业学生大部分住校,每人都有智能手机,班级建有QQ群,可随时上网学习;学校机房也提供上网学习条件;教室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自习时可进行自主学习。(3)学生前期已学习了Windows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4)中职生普遍轻理论、重实践,对计算机课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但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自控力差,很少提出问题、主动学习,应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和激励措施。

3课前任务设计

3.1设计思想

(1)运用翻转课堂整体教学设计思想,将课前任务与课上活动相联系,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遵循“努力>正确、质量>数量”原则,例如,学生完成任务4,可免除本次理论测验。(2)课前任务设计遵循教学问题设计原则,例如,角色扮演、生活实例。(3)课堂任务设计遵循小组活动设计原则、及时检测与反馈原则及课堂活动高度结构化原则。

3.2教师提供资源

(1)文字版校本教材《医学信息技术》P154~156:岗位对接篇———项目5“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图。(2)电子版校本教材《医学信息技术》P154~156:岗位对接篇———项目5“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图(电子版可通过班级QQ群或网盘下载)。(3)电子版PACS(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操作说明书,里面有详细的系统操作步骤。(4)教学视频“PACS工作流程”。(5)拓展资源:以PACS为关键词检索相关视频信息。

3.3学生任务

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并计入平时考核成绩,满分10分。(1)学习文字版或电子版校本教材,掌握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分类,口述并写出来。评价方式:教师课堂抽查,小组评分,1分。(2)认真阅读PACS操作说明书,为课上系统操作做准备。评价方式:课堂个人测验,4分。(3)观看“PACS工作流程”视频,口述并画出工作流程图。评价方式:教师抽查,小组评分,重点考查学生表达是否清晰、合乎逻辑,2分。(4)对照工作流程图,以患者身份到医院体验,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或叙述)工作流程,并找出与教材所示工作流程的区别。评价方式:此任务为附加题,完成者可免于理论测验。(5)简述PACS与HIS/RIS的关系。评价方式:教师抽查,小组评分,1分。(6)以PACS为关键词,上网检索相关视频和信息,了解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写出至少3个有用内容的标题并附链接地址,提前两天通过QQ反馈给教师。评价方式:教师评分,2分。

4课上任务设计

(1)内容热身(10分钟):教师检查任务6完成情况,并展示好的收集案例(学生介绍展示),给出学生评分,总分2分。(2)任务检查(20分钟):教师随机抽查小组长任务1~5完成情况,小组长检查各组成员任务1~5完成情况。分项评分,总分4分。(3)及时教学(5分钟):教师评价学生任务1~5完成情况,对难点和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说明(70%以上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统一讲解,否则以小组讨论或个人查找资料的途径解决)。(4)个人测验(10分钟):教师针对课前学习内容指定小组出题(选择、判断、填空共12题,每组出两题)并批改,巩固学生课前学习成果。该活动不计分。(5)及时教学(5分钟):根据测验情况,教师将集中性(70%以上学生反映)问题、错题再次讲解。(6)个人测验与小组讨论(35分钟):结合任务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PACS的预约登记操作、患者列表界面操作、影像处理界面操作、图像接受操作、打印模板设计操作、查询统计操作等操作任务。个人自评与组员互评相结合,总分4分。(7)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任务完成情况,通过演示解决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70%以上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概括总结。(8)机动时间(10分钟):用于处理课堂上临时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展示超时或小组活动延时等。(9)说明:该班级共32名学生,共分为6组(采取自由组合,教师协作分配),小组长由组员选举产生。

5教学设计反思

系统医学论文范文6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提高,医患关系由原来的医生主导、患者从属的地位逐渐转变,患者可以自主就医,因此,在一些医院,由于没有足够的病源,造成临床实习的学生无法找到充足的病例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由此可见,单靠传统的临床见习培养模式培养提高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故此,寻找一种新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2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本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探索、总结出新兴的、系统化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把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与临床体格检查视频相结合,采用多环节、多角度教学手段,具体步骤如下。(1)购进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为模型,通过参数调控模拟临床所有疾病体征,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对疾病的特定体征进行感性认识和实践,采用问、视、触、叩、听基本手法对临床需要掌握的体格检查基本知识进行实践和操作。让学生处于类似真实的病历之中,使临床教学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增加,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其思维和创造力得以提高,增加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2)让有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的教师亲自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并录制课件,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及合理化的体格检查视频课件,以弥补临床实践教学不足。(3)将多媒体示范教学与视频课件有机结合,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在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上进行反复练习,使其在进入临床之时已经具备规范的技能操作手法,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进入临床见习。(4)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对学生进行标准的临床技能实践考核,不合格者需要补考。

3实验分组及统计学方法

3.1实验分组

实验分组的目的是检验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该实验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组:采集64名未培训前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然后根据析因设计原则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学生进行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乙组学生进行传统带教模式进行授课,半年后,比较分析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第二组:选取我校见习生112人,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组(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和B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授课),半年后,对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一组实验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二组实验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3.3.1第一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

采用析因设计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成绩的影响不同,其中,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的甲组(教学前成绩:2921.9分、教学后成绩:3745分)优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乙组(教学前成绩:2999.3分、教学后成绩:3412.8分)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3.2第二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

本次实验规定,学生考核成绩如下,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通过对甲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采用秩和检验可知,采用系统教学的A组的平均秩次为47.68(其中优秀14例、良好29例、及格11例)小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B组的平均秩次64.88(其中优秀8例、良好17例、及格27例)差异显著(P<0.01),因此,可以说明,系统化教学组的效果优于传统带教组。

4讨论

系统医学论文范文7

1、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将美术绘画的课程与专业课的课程相结合,进而形成新型的基础知识培养模式,从而改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脱节的现状,形成系统化的训练模式,增加户外写生训练来代替一味的临摹绘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对绘画色彩进行转变,结合运用的实际情况,注重装饰的效果,对色彩的比例调配进行整合调整,提高学生思考动手能力;

3、加强对视觉效果的表现,运用视觉感官来传递信息,使得学生的作品能够更好地得到市场的认可;

4、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强其自主学习动手能力,在对其逻辑思维进行培养的同时也能发挥其想象力的作用,使得基层教学能够成为其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石与催化剂。

二、循序渐进地开展美术绘画理论教学

在进行美术绘画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抱着对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以及对专业知识有效拓展的理念进行。在进行专业教学过程时,应当突破以往的固有观念,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讲解,并且将这样的讲解过程进行系统化地改善,同时结合实际经验进行补充,从而真正意义上地提高学科专业性与实效性。专业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结合,对课程进行优化配置,进而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够更为扎实。在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加强对艺术设计的讲解与教学,同时也要对公共艺术表现方式进行辅助讲解,从而实现对基础知识的重点讲解以及对有效专业知识的拓展,最终实现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掌握全面广泛的知识,也能拥有较高地综合素质与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也要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教师也应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多给予学生发挥自己见解与看法的机会,使得学生创新能够得到认可与支持,最终使得学生的工作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个别差异,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与就业待遇,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成功。在对于像艺术设计这样的依靠于技能发展的专业来说,其学习者的创造能力与个人素质往往决定了其所能取得成就的高低,因此在对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除去对专业知识的系统科学培养,将学生的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表现能力等进行有计划的系统训练之外,也应当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个人素质,只有让学生能够及时地与社会、市场以及消费者接触,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的成长,促使其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发挥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进行全面的规划明确,才能使得整个课程系统科学合理,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三、有针对性地对美术绘画能力进行培养

在进行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绘画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教学的需要对课程进行调整,突出重点发展方向,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做到详略得当:

1、在进行美术绘画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育,并且强调实践操作参与,提高动手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注重加强与新兴技术的结合,熟练地运用互联网技术,使得学生能够借助计算机的辅助,实现专业技能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2、在实际绘画制作施工过程中,需要强调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模拟练习与实际练习相结合进行,将校内的教学任务与校外的实际工程进行结合,通过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来实现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当加大对户外实践练习环境的建设力度,从而为学生的户外实践练习提高良好的操作环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实习工作方式,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实习进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过程的设计、管理、建设中去,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对毕业成果的展示,将其成果进行分析验收来明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与动手能力发展程度,进而对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帮助。

3、进行管理模式的发展创新。在进行实际工程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对项目绘画施工流程的管理,来实现对学生进行艺术设计组织施工管理的培养。其主要途径包括即为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项目的筹备过程中去,使得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项目的招标、投标以及建设成本的计算等这些实际工作中去,给予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工程经济运算方法与预算模式进行项目发展的前期准备的机会,进而增强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以及对市场竞争的适应性。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单纯地掌握技术而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竞争的人是会被市场所淘汰的,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使得学生所学的管理知识的得以充分利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营能力。在进行系统化模块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开设的不同课程,例如,实训课程、模拟训练、实际训练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进行转化而开展的,也只有让学生在运用中不断学习,才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不断提高,增强其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整个艺术设计的课程中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其管理模式上,一方面需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把握实现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预期标准,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借助不同的项目与过程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动手技能的提高。使得学生的作品既能是符合标准规范,也能够是学生依靠自己所能达到创作的,从而使得学生的就业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

四、总结

系统医学论文范文8

(一)归纳总结、抓住本质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基于某一款软件来开展教学,如“应用文档的设计”是基于文字处理软件“Word”,“数据统计与分析”是基于数据处理软件“Excel”,设计主题网站是基于网站制作软件“FrontPage”,多媒体作品制作是基于软件“PowerPoint”,“图片处理”是基于软件“ACDSee”和软件“Photoshop”等。由此可见,软件的学习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软件的种类繁多,新软件层出不穷,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把所有软件都教给学生,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如果只学会这几款软件的使用,那么面对没有学过的软件就会手足无措。所以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掌握几款软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新软件时,能做到胸有成竹,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在学生掌握这几款软件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小结,从中发现规则,并提供情境让学生应用到操作中,从而让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如“运行软件”这个操作,“Office办公系列”软件可通过进入“开始”菜单中“程序”选项找到“MicrosoftOffice”进行启动运行;音乐播放软件“千千静听”也可通过“开始”菜单中“程序”选项找到“千千静听”启动运行即可。这就可以归纳出“运行软件”的常规方法规则:程序的运行方式,都可通过“开始”菜单中的“程序”选项中找到相应的程序进行启动运行。这种例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信息技术的“求同”教学方法,本质就是从操作中提炼和归纳出规则。信息技术的操作是灵活多变的,然而,殊途同归,变的背后隐藏着不变的操作方法规则。

(二)迁移应用、自主提升

在学生掌握旧的操作方法之后,面对新知识的学习,虽然它们涉及的操作方法都是学生熟悉的,完全可以“穿新鞋,走老路”。然而,从旧知识至新问题这条“路”上,大部分学生遇到了断层。究其本质,学生缺乏的恰恰是如何把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新问题中去。我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求同”引导、训练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应用。如在学生已经有了几个软件的使用经验后,再学习新软件时,一些简单的操作,如运行软件、在软件中保存文件等,教师就不需要告诉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回忆“在其他软件时是如何做的”。这样的处理效果,明显好于直接告诉或演示,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学习的本质是自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利用“求同”,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引导学生迁移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更加感兴趣,感到新知识都是通过转化成已经解决的问题来达到解决新问题的目的,提升自我学习和操作能力,从而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

二、求异,发散、扩展思路

(一)求异,发散、拓展思路

如果说“求同”是一把钥匙开多把锁,那么“求异”就是多把钥匙开一把锁。“求异”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跃思路,创新思维以及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信息技术中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和灵活性。如在“应用文档”Word软件中学习“复制或粘贴”,可以使用快捷键Ctrl+C/V,也可用“编辑”菜单中的“复制”或“粘贴”,也可以使用常用工具栏中的“复制”、“粘贴”工具,也可使用右击菜单中的“复制”或“粘贴”。这些例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胜枚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求异”不满足于一种操作方法达到某种效果,从而“发散”学生思维,启发学生从各种角度去考虑,寻求不同的解决策略,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灵活选择,提高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语言或学生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通过选择恰当的操作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在“数据统计与分析”这一章节的“数据处理”的教学时,在学生掌握这些不同的方法后,教师可通过语言引导、学生示范、对比学生作业等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总结每种操作方法应用的场合。如当“数据记录”比较少时要计算数据结果,可采用系统自带“计算器”简便计算出结果;当“数据记录”比较多时,可采用“函数”快速进行计算;当“数据记录”多并且计算要求复杂时,可采用自定义“公式”进行计算。通过比较分析后,学生快速总结出每种方法适用于哪种问题,在应用时能“灵活选择”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