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管理范例

金融科技管理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1

关键词:金融科技;商业银行;财会管理;影响;对策

一、金融科技给商业银行财会管理带来的影响

(一)业务处理实现智能化

在金融科技时代背景下,许多新型的科技技术应用于商业银行财会业务处理工作中,使得财会业务处理实现智能化的转变。具体表现为:(1)自动处理。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出现了财务机器人,许多会计公司纷纷利用财务机器人进行重复性高且难度较低的财务工作,实现了财务工作自动化处理,比如可以利用财务机器人自动汇总和整理各个分支机构上报的电子表格,而且可以自动回复。(2)智能识别和验证。有的公司推出的财务机器人可以实现发票识别和验证服务,并在OCR技术的作用下,可以快速采集发票的信息,这样只需要财务人员将增值税发票进行扫描,这样便可快速地识别发票,并相应进行发票的登记和验证。(3)分析智能化。在智能化技术的作用下,财务机器人的功能不断优化,可以实现阅读理解,这样财务人员可以借助财务机器人进行财务审查分析,可以快速找出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风险。(4)决策智能化。金融科技的发展,相关人员在进行决策时,可以利用智能技术和信息系统,实现决策规律的总结,从而更好地进行决策。

(二)业务流程实现新型化

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商业银行财务业务流程实现了新型化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1)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运而生,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实现业务集中处理和流程再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也能够有效进行财务风险的防控;(2)金融科技促使了电子发票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发票管理的效率。

(三)服务重点实现管理会计

金融科技的发展,也使得商业银行财会服务重点向管理会计进行转变。首先,从管理会计的作用来看,能够实现产品、客户、渠道等多方面的分析,而在金融科技的作用下,管理会计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有利的数据,打破空间上的局限,也能改善惯性和经验上的不足,将数据发现规律进行总结,商业银行可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有效的服务决策;其次,从管理会计的对象来看,商业银行财会管理的对象主要是财会数据,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管理会计处理数据的效率加快,而且能够自动化进行处理,有利于银行进行内外数据的获取,也有利于管理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

(四)管理对象实现产品化

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得财务管理对象向“以产品为重心”的转变。首先,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中的应用,一方面使得服务渠道实现电子化的转变,另一方面是使业务操作实现惠普化转变,银行产品实现差异化转变;其次,金融科技也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发生变化,随之管理模式也进行转变,逐渐向产品化方向转变,围绕着“产品”这一中心开展各项管理活动。

(五)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化的转变

在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属性之一,而金融科技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公允价值的使用,一方面是更加方便获取公允价值,通过金融科技可以高效进行各项数据的传递和使用,另一方面则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下,许多资产估值更加准确,这样会计使用者可以将公允价值变成现实。

二、金融科技下商业银行财会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转变财会管理理念,树立金融科技思维

在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当转变以往的财会管理理念,树立起金融科技管理的新思维,即树立电子化理念、自动化理念、互联理念、大数据理念、智能理念。电子化理念就是要在业务处理方面实现电子发票、电子档案、电子签名,以此提高业务处理的效率;自动化理念是要业务流程方面,实现业务制度制定、流程再造、系统处理的自动处理,以此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互联理念是要实现各项财会数据的共享;大数据理念则是强调各项财会数据的分析、整理和应用;智能理念是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快智能分析、智能识别、智能决策在财会管理中的应用。

(二)加快推进财会管理对象的转型

在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要想更好地应对产品竞争的新形势,就要加快财会管理对象向产品的转变,建立起现代化的产品成本会计体系,即加强成本核算分析,并围绕产品这一重心,进行成本预算、绩效考评等工作。具体而言,在产品预算方面,要落实产品部门的预算职责,并形成专门的预算部门;产品考核则是以产品经济增值保值为核心,进行产品业绩的考核,以此形成以产品经济增值保值的考核体系;产品资源配置则是强调产品部门的工作原则,要以客户为中心,并根据产品部门创造的经济价值进行资源的配置。

(三)梳理业务流程,推进财会业务流程转型

首先,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进一步进行财务开支审查流程的优化和完善。商业银行要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电子档案、业务分类、开支报销等工作的审查,充分利用智能识别技术提高审查的效率。比如,在开支报销时,某支行在授权完预算审批后,由系统自动传输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审查,这样极大地简化了财务开展审查流程,并且能够保证审查结果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其次,优化税务管理流程,顺应电子发票的使用。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引入OCR识别、二维码识别等技术,进一步优化发票的验证和录入流程,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设计出电子发票的开票流程,降低开票的成本,增强客户的体验度。

(四)系统升级和优化,促进财会管理手段的转型

第一,升级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商业银行要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各项功能模块进行完善,包括会计核算、业务处理、交易操作、资金支付等,同时应当在二级分行中设置统一的财务资金专业账户,以此实现财务资金和业务资金的统一管理和分配,增强资金风险的防控;第二,开发财务决策系统。商业银行应当进一步完善财务决策机制,进行系统化的财务决策,以此强化财务控制、财务处理,同时根据财务决策进行财务预算控制的调整,保证各项成本开支的合理性。

(五)加强管理会计的应用

在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会计的应用,以此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和价值创造。首先,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管理会计的分析能力,确保决策数据的准确性。也可以借助情景分析、归因分析等辅助手段,提高管理会计市场判断能力;其次,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积极进行财务制度的创新,在产品、部门、客户等方面深化管理会计的应用,同时基于管理会计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以此推进集团的合作联动营销。

参考文献

[1]闫杰.商业银行财会管理面临的困境及解困之道[J].时代金融,2019(24):143-144.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2

关键词:金融科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分析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金融科技的概念应运而生,改变了传统的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整体效率。和传统的金融相比,金融科技覆盖领域更加广泛,为银行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动力。基于此,研究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金融科技概述

金融科技主要是指利用各类科技手段对传统金融行业提供的产品及服务进行革新,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从类型上来看,金融科技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具有类型多、容量大等特点,通过对庞大的数据库进行整合、分析和总结,为商业银行发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在商业银行业务开展时,利用大数据可以进行客户画像、精准推送产品、风险管控等。二是云计算技术。利用远程虚拟机对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云服务能够提供维护和管理软件,本地实现计算功能。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只需要接入终端就能享受云计算服务,不仅成本较低,同时大幅提升了处理的整体效率和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在商业银行功能的不断增加,在云计算安全的要求上也不断提高。三是区域链技术。作为一种互联网数据库技术,区域链技术主要基于大数据加密算法,其优点是透明度高、去中心化、不能被篡改等。商业银行通过区域链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明显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主要应用在资金监管、押品管理等方面,能够提升信息的安全性、真实性。四是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依托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通过模仿人的思维和行为,数据处理能力较强,可以模仿人类的感官信息,在智能风控、营销、支付、监管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

三、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有利于商业银行业务转型

在支付结算方面,随着金融科技的有效推进,传统的现金和银行卡支付方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基本需求,小额高频支付逐渐成为支付的主要模式。与此同时,随着金融支付工具的普及,比如微信、支付宝等,这类应用软件在非银行支付机构占据的比例与日俱增,商业银行支付模式必须转型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在理财方面,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以支付宝、微信为首的金融和社交软件纷纷推出理财产品,同时智能投资平台也开始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在信用贷款方面,借呗、京东白条、微粒贷等金融产品发展十分迅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用户可以快速、金融机构可以快速放贷,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

(二)改变了商业银行客户管理模式

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支付结算、理财、信用贷款等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用户在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传统的银行客户管理模式中,人力成本相对较大,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改变了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同时具有智能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能够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服务,同时能过与用户进行实时互动,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有效分析,实现营销的精准定位,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针对性的服务,商业银行的客户管理模式随之发生改变。

(三)影响商业银行市场环境

金融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市场环境,受网络技术的影响,用户在消费理念、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商业银行的优势不再明显。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金融产品更加多样化,用户对于银行的服务能力要求更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用户和市场环境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竞争方面更加理解。可以说,金融科技极大地改变了商业银行市场环境,商业银行要及时转变经营管理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四、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一)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

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信贷资产证券化具有多项功能,比如盘活存量资产、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改善资产流动性等。特别是在中小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等项目中,资产证券化能够有效分担单项资产违约风险,提升产品的信用度。从核心来看,资产证券化关键在于现金流的分析,如果对于现金流的分析不够准确,就会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及后续管理产生负面影响。在金融科技的支持下,注重现金流模型的构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将数据自动输入到相应的模型中,从而预测现金流的变化情况,为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在贸易金融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输层逐渐统一,但是在价值传输层方面还不够健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在国际贸易开展时,不同的国家在具体情况上存在较大差异,贸易过程中涉及大量的纸质票据,商业银行需要雇佣大量的职工对这些纸质文件进行审核,这种方式不仅审核效率低,同时存在较大的风险。在区块链技术下,采用加密的方式将单据进行存储,贸易双方可以进行信息共享和识别,提升了贸易和资金的畅通性。

(三)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方面,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商业银行可以扩展客户的历史信息数据,财务数据范围更加广泛,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遇到的融资难题。当前发展中,很多中小企业在财务数据方面透明度较低,同时缺乏有效的担保物,在获取相应的信息时需要较高资金、技术等投入。在金融科技支持下,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针对性较强的信息资源,从而有效缓解企业面临资金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金融科技创新的背景下,在信息来源上更加多样化,通过对客户的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和扩展,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优势,商业银行能够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准确预测,提升精准的金融服务,不断优化自身经营管理效果。

(四)大力培养金融复合型人才

随着金融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商业银行工作开展时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人才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为用户提供针对性较强的金融服务;二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及时解决计算机操作中的各种问题。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商业银行对于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招聘专业能力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知识型人才,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本身要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适合自身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升自身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五)建立良好的创新机制和企业文化

在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商业银行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坚守自身社会责任,创新金融服务的类型和效果。在服务客户时,坚持以人为本,重点优化用户体验,为用户创造更多服务。通过建立有效的容错试错机制,积极应对可能风险,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倡导批判性思维,鼓励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鼓励职工进行创新,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形成健全的容错试错的机制和手段。要加大创新发展力度,围绕智慧银行、线上线下一体、投融一体化、普惠金融、中小微企业、“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等重点领域展开创新。逐步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奖罚分明的责任体系,坚持谁出问题谁负责。打造持续创新的文化和氛围,学会快速迭代以及从点滴细节处改进深化,通过长期不懈的创新实现转型重塑。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对于银行业务转型、客户管理模式、银行市场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未来发展中,商业银行要对用户行为进行准确预测,同时要体现数据资产的价值化和市场化特点,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实际作用,积极创新业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构架全方位、立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为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岩玉,吴强.金融科技浪潮下商业银行的应对之道[J].清华金融评论,2016(10).

[2]王莹,宋丽,李海峰.金融科技视角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8,2915(67):40-44.

[3]李晨龙.金融科技视角下商业银行运营转型分析与实践[J].华北金融,2019(5):47-51.

[4]彭涵祺,龙薇.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研究——以新兴网络金融公司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4(1):100-103.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3

关键词:金融科技;网络安全;信息安全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已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已从狭义的网络概念扩展为更宽的范畴,网络安全已上升为事关国家和主权、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因此,预防网络和信息安全风险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中央银行角度看,2010年印发的《中国人民银行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管理规定》已经废止,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人民银行网络安全管理规定》。制度的变更足以说明,网络安全已经覆盖到网络线路、设备运行、信息传输和披露、数据存储与使用、岗位职责和培训、风险教育等各个方面。新的规定重新规范了人民银行总行机关、各分支机构的网络安全行为和管理措施。本文从人民银行承德市中心支行(简称承德中支)角度出发,研究和探讨基层央行内部的网络安全管控、预防网络风险和应对策略,为基层央行做好内部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网络和信息安全面临的形势

网络技术已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习惯。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也出现诸多的网络安全问题,大量的网络隐患、网络诈骗、信息泄露使我们处于危险之中,威胁着我们的系统、财富,甚至是人身安全。从金融网络安全角度看,业务系统面临着诸多的风险。一是核心设备和技术依赖于国外,大量使用国外厂商生产的设备,对于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核心技术,难以判断是否存在“后门”“陷阱”“系统漏洞”“软件炸弹”等安全隐患。一旦这些安全隐患被人利用,有可能威胁设备的运行和数据信息的安全。二是信息泄露和金融诈骗的形势依然严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增长和多发趋势,新技术的应用使我们金融系统面临更大的挑战。三是科技基础设施存在薄弱环节,个别设备老化存在运行风险,可能导致应用系统的“停运”。四是存在网络安全管理风险,网络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有些薄弱,管理存在漏洞,网络信息安全事件有可能来源于单位或部门内部。基于以上的安全风险,网络攻击的重点已从个人用户转向金融基础设施,不法分子利用挖漏洞、找缺陷的网络攻击手段不断翻新,网络攻击不仅能造成财富的损失,还会扰乱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基层央行网络和信息安全基本情况

目前,承德中支充分发挥科技管理和服务职责,有效保障基层央行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在科技基础设施方面,承德中支网络线路分别连接上级行、县(市)支行。重要网络采取双线路、互相备份的方式,保证网络系统的畅通。在网络安全物理环境方面,机房设置了配电系统、空调系统、消防系统、防水报警、机房动力环境监测等重要系统和关键设备,通过设备的巡检和及时更新,维护机房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在内部管理方面,承德中支积极落实科技管理要求,有效预防网络安全风险。一是开展年度性网络安全专项检查工作,对市县两级的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化项目管理、科技基础设施运行等情况全面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注重提升基层央行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二是做好科技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工作,严格落实电子设备的更新改造要求,解决设备老化问题,消除风险隐患,保证科技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三是做好通信线路的升级改造,积极与电信运营商沟通协调,及时进行网络线路扩容和升级,提升网络资源性能和安全可靠性。四是加强对网络系统、配电系统、防火防水等重要系统和关键设备的日常巡检、维护保养和风险排查,消除风险隐患,保证疫情防控以及“”、全国“两会”、冬奥会等重要时期网络和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五是组织金融机构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向全社会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网络安全意识、提升预防金融诈骗的能力。六是开展科技应急演练工作,组织和协调县(市)支行和相关部门,开展网络系统、计算机供电系统应急演练活动,增强应急预案的有效性,提升科技人员的应急能力。承德中支通过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有效发挥科技管理和服务的职责,为业务工作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操作系统的国产化进度较为缓慢

金融业务和日常办公深度依赖美国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核心技术被外商垄断,存在技术封锁和“卡脖子”的问题。对于系统存在的漏洞和“后门”排查难度很大,网络黑客可以利用安全漏洞入侵系统、修改数据、窃取机密,网络安全风险无法有效解决。对此,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国产化工作,金融信息系统和硬件国产化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操作系统国产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和社会工程,国产系统“生态”环境还没有完全建立,金融重要业务系统和国产操作系统不相互兼容,必须依赖Windows操作系统进行操作和运行,基层央行的国产化工作还停留在测试和升级过程当中,业务系统的科技风险凸显。

(二)基层央行金融科技工作缺乏权威性,指导和协调

金融机构网络安全工作存在一定难度主要表现为:基层央行具有指导、推动和协调金融机构网络安全工作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金融机构能否有效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要求,取决于各自上级行的规划部署、系统改造进度、基础设施建设、科技项目成本、市场效益等综合因素。因此,基层央行只能从政策要求、服务民生等方面进行推动和协调,无法强制性地组织应用和项目实施,没有最终的决定权。同时,对于金融机构态度不积极、不主动、工作滞后等问题,基层央行无惩戒措施,致使基层央行的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处于两难的境地。

(三)基层央行的科技力量偏弱

随着技术进步和数据集中的发展趋势,基层央行的科技职能发生转型,科技人员已从应用开发型转为运行维护型。对于“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深层次的网络安全前沿技术缺乏掌握和了解,部分科技人员钻研新技术的动力不足,技术水平有“停滞”和“吃老本”的问题。同时,承德属于河北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能及时补充新生力量,科技人员“断档”问题较为突出,不利于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影响了网络安全和信息管理职能发挥。

四、工作建议

(一)助力操作系统国产化的应用

目前,操作系统国产化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已处于从“可用”向“好用”迈进阶段。从国家层面,应建立国产操作系统的建设标准,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和应用力度,采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应用策略,逐步建立起国产系统的软件应用生态。从金融层面,应做好业务应用从Windows系统向国产系统的“迁移”工作,满足兼容性要求,推进业务系统国产化应用步伐。从基层央行方面,要积极做好国产系统的测试工作,认真反馈应用情况,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丰富和完善系统功能,做到上下联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实现操作系统国产化替代,提升金融网络与信息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强化对科技基础设施风险管控工作

一是加强基层央行内部风险管控,对网络设备、配电系统等重要系统和关键设备进行安全巡检,及早发现安全隐患,有效规避安全风险。及时更换老旧设备,防止设备“带病工作”,确保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二是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积极开展应用系统等级保护、信息数据的风险控制、客户信息的防护情况、终端安全管理、业务系统的连续性风险排查等工作,达到人民银行技术标准“符合性”要求。三是发挥人民银行“两管理、两综合”职能,开展对金融科技的检查和评价工作,督促问题整改,推动金融科技管理工作达标升级。

(三)增强金融科技的管理和协调职能

一是在金融标准化方面,应从总行层面统一制定规划和建设方案,各级分支机构积极推动、协调促进,确保得到有效落实。二是在涉及移动支付等服务民生应用领域,应突破金融行别界限,集金融行业之所长,确定实施计划和应用目标,创造出高效快捷、易于接受、安全可靠的金融产品有效服务民生。三是赋予基层央行金融科技的管理手段和处罚措施,对于不积极履行人民银行工作要求的机构,可以通过一定的处罚或制约手段,提升金融科技的管理力度,确保金融科技工作的有效推动和落实。

(四)加强网络安全宣传和警示教育工作

应有效发挥辖区金融业网络安全协调机制的作用,分析网络安全工作形势和任务,掌握辖区金融业网络安全工作情况,定期通报网络安全风险事件和信息,制定网络安全风险防控措施,提升辖区金融业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同时,强化内部管理,加强教育培训,发挥科技人员和部门网络安全员的作用,做到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积极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工作,增强全员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共同承担网络安全工作职责,努力提升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水平。

(五)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4

【关键词】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广西

科技创新是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重要举措。学术界关于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增多,包括对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李彬,2014;王静,2016;张彤彤,2018;许鲁秦,2017;王泽宇,2011),对海洋科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李彩霞,2018),分析城市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区域特征(揭晓蒙,2020)。“十三五”以来,广西海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科技进步取得较大进展,但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广西海洋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广西海洋产业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广西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

本文主要从研发主体、研发投入、研发产出、海洋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对广西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析。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由于数据可获得性,最新数据为2016年数据,本文采用2016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一)海洋科技创新基础进一步夯实

广西海洋科技研发机构数量增加,从2006年的6家增加为2016年的8家。通过与区外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先后国家海洋局第四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北海基地、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中心北部湾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科研机构不断壮大,科研从业人员从2006年的160人增加为2016年的460人。研发投入逐步增加。海洋科研机构研发经费内部投入从2011年的2666.9万元上升为2016年的3258.7万元。海洋科研机构R&D人员人均研发经费拥有量从2011年的155.95千元/人上升为2016年的195.13千元。

(二)科研机构研究以试验发展和应用研究为主

广西海洋科研机构承担的课题以试验发展和应用研究类课题为主。2016年,在52项课题中,试验发展课题20项,占38.46%;应用研究类课题12项,占23.08%;成果应用类、科技服务类、基础研究类课题少。这表明广西海洋科研机构在试验发展类、应用类研究较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方面更具优势。

(三)发明专利逐步增加

海洋科研创新产出数量逐年增加。2009年,广西海洋科研机构科研专利申请受理数仅1项,2011年为33项,2016年为26项,近6年来专利数量有较大增加。广西海洋科技专利授权数量在2011年至2015年有较大增加,拥有发明专利数量从2011年的2项增加为2016年的78项。

(四)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

广西加大投入,建立涉海高校,健全海洋专业体系,海洋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广西北部湾大学的涉海本科专业体系逐步完善,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先后设立海洋学院,广西大学设立海洋科学本科专业、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博士点,广西中医药大学建立涉海学科。

二、广西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储备不足

海洋科研机构少,科技创新人才储备不足。2016年广西仅有8家研究机构,占全国海洋研究机构的5%。在367个科研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107人,仅占29.61%,低于全国13个百分点。2016年,广西海洋科研人员367人,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分别只有20人和79人,比重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科研投入经费偏少

海洋科研机构经费少,与沿海省份研发投入差距大。2016年,广西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仅为1.4亿元(仅占全国比重的0.6%),在沿海省市居于末位。2016年,广西海洋科研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3258.7万元,仅占全国比重0.2%,在全国10个沿海省市中居于第9位,仅高于海南。

(三)海洋科技人才培养能力发展滞后

广西海洋科教发展先天不足,海洋人才教育与培养能力发展滞后。广西开设海洋专业的学校、研究机构数只有20个,占全国的3.7%;海洋专业博士、硕士点人数分别只有1个和4个。无论是从涉海专业学校数还是士博士点和硕士点数量等方面看,广西的教育数量质量与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差距大,海洋科技创新团队缺乏,科研和教学力量不能满足培养高层次人才需要。

三、提升广西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加大面向海洋科技创新的金融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资金向海洋科技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引导和杠杆作用,科技专项资金向海洋产业适度倾斜,支持其重大技术攻关和涉海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加强金融支持,加大对海洋产业和涉海企业技术创新、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的支持。创新海洋特色产业保险产品,降低涉海企业创新创业风险。

(二)强化海洋科技创新主体培育

加大投入培育科研机构和海洋科技企业。建立海洋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园区建设海洋科技孵化器、涉海龙头企业创业苗圃、预孵化等前孵化平台。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海洋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重大技术开展攻关,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完善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激励机制、市场机制,搭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渠道。

(三)创新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强化海洋经济的人才支撑。加强本地高校、海洋研究机构和区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人才飞地,联合培养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强化广西高校和科研机构涉海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建设能力,夯实广西培育高层次研发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彬,戴桂林.基于组合模型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4(21).

[2]王静,李志,王祎.天津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6(10).

[3]张彤彤.基于因子分析的广东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12).

[4]许鲁秦,张锡宝.基于聚类分析的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探究[J].海洋经济,2017(5).

[5]李彩霞,管红.海洋科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DEA评价——以上海市为例[J].上海管理科,2018(10).

[6]张振举.生态文明背景下湛江绿色海洋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及实践探索研究[J].时代经贸,2020(1).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5

关键词:农业科技金融;湖北省;现状与对策

金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持续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对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农业增效有着深远意义,有利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强调:把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摆在首位,加速创新的步伐,指引并激励社会资金、金融机构参与到科技创新领域中去。中国在2013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2%,许多发达国家一般都超过了70%[1]。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支持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融资机制、政府支持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的协同效应,激发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湖北省是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科技金融是试点省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湖北省是农业大省,有着实力雄厚的现代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农业科技近年来发展较快,多元化融资需求呈现增长趋势。区域金融对湖北省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仍然存在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政府机制未充分发挥、社会参与机制不足的问题。本文针对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融资需求特征,依据湖北省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行相应对策研究,对解决农业科技研发与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融资瓶颈,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金融支持机制

1.1市场的融资机制

市场调节可以满足不同成长阶段农业科技主体融资需求,科技资本市场、科技贷款、创业风险投资与科技保险等市场机制发挥着基础作用[2]。农业科技的发展需要经历研发、推广、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阶段,投入比较大、周期较长、风险较高。有相关研究表明:从完成研发到产业化,一个农业新品种平均需要近7年的时间,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也需要3~4年。在农业科技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资金的支持[3]。市场化融资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科技企业提供了不同的渠道。种子期的农业企业和项目资金主要以政府扶持和内源融资为主;处在创建期的农业科技企业与项目资金依赖的是风险投资、融资租赁,或者申请政府创新基金;成长期的农业科技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仍然以风险投资资本为主,有少量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成熟期农业科技企业和项目信用程度较高,有多种融资手段可供选择:发行债券、股票,银行贷款等,风险投资会适时地退出。所以,合理的市场内在机制能够吸引较多资本投入到农业科技。

1.2政府的支持机制

政府对市场提供服务、加强引导、进行补充和监督,这些都能够从宏观上调控与引导农业科技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重要资金之一就是财政资金。中央财政有专项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省级农业部门和科技部门有支持农业科技的项目资金;省级及以下财政有对区域特色农业科技的资金支持。财政投资也引导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政府可以完善农业科技信用体系、建立政策性担保公司、搭建农业科技融资平台等发挥其职能。政府对科技资本市场、农业科技贷款流向进行监管,以保障合法收益与公平竞争。

1.3社会的参与机制

完善的社会网络给农业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农业科技相关企业的信用评级、农业科技信息的共享、在农业合作社内部之间的资金互助、农业产业链主体间拆借、天使投资等融资网络构建都需要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创新和诚信的社会环境有助于缓解农业科技金融市场失灵。民间农业科技信贷市场建立、农业合作组织间的交流,都有助于农业科技主体间的互保、联保。广泛的社会参与有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宣传,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意识,完善农业科技和金融的统筹联动机制。综上所述,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应由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协同,从而解决农业的融资问题,让各机制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2湖北省金融支持农业科技的发展现状

2.1湖北省农业科技的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到,中央一直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强调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持。从“十二五”以来湖北省就一直支持农业科技的发展。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基础雄厚。湖北省有12个高新区,排名全国第4,有33所农业科技园,省级重点实验室40多家。湖北省科研投入也在不断增长。湖北农作物新品种2018年已有70个。“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开展了农民系统化培训,参加人数达94.91万人,农机推广人员培训人员达2.5万人。建立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队伍达321人,师资达3235人。这些有力推进了农业系统人才培养,成为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2.2湖北省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状况

农业科技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是向金融机构贷款,金融机构的支持对农业科技的发展尤为重要。湖北省涉农贷款余额截至2016年3月末达8240亿元,同比增长20.1%,比平均贷款增幅要高1.6个百分点。农业发展银行湖北省分行为全省723家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项目提供90多亿元,农业科技产品研发方面贷款达7.63亿元,如表1所示。湖北省有着较为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这些农业金融机构为湖北省农业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金融支持作用。

2.3湖北省农业科技企业上市融资状况

湖北省在传统农业方面发展较好。集中在谷物加工、种植、饲料等传统产业。湖北省百禾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珍友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鲁氏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都以上市获得资金支持。但是在湖北省,以上市融资的农业科技企业所占比例还是偏少。农业科技企业可以通过上市获得大量发展需要资金,在发展各个阶段如果资金缺乏就会限制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湖北省也越来越重视农业科技企业的上市,加大力度扶持重点龙头农业科技企业通过上市融资。

2.4湖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状况

农业保险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截至2014年底,湖北省农业保险已覆盖13个市州、86个县区、804个乡镇和18112个村,参保农户累计达5551.39万户次,实现保费收入共34.01亿元,受益农户达到3145.21万户。湖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得到较快发展,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如表2所示。湖北省在农业保险方面的发展使湖北省的农业科技企业从中受益匪浅。提高了农业科技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拓宽了融资渠道,满足了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户需求,进而不断提高农业风险保障水平。

3湖北省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存在问题

3.1市场机制中的问题

农业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足。处于种子期的农业科技型企业难以提供像房产这样传统的抵押物,一些新型抵押物如知识产权抵押、住房产权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均缺乏相应的评估和交易市场,金融机构也会要求额外的担保条件,从而增加了融资成本[4]。农业科技企业通过直接融资的比例比较低。很多湖北省农业科技企业上市的门槛条件不够。通过上市融资的基本都是各地农业龙头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市场主导的农业科技风险类投资机构还没有形成聚集效应。政策性保险的目的主要是抵御自然灾害,缺乏农业科技方面的保险。

3.2政府机制中的问题

针对农业科技金融领域方面的政策较少,大部分政策是针对科技金融的。针对农业科技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门槛较高。农业科技贷款虽然受国家政策的支持,但是门槛比较高,要求比较多。此外,风险投资很难成为农业科技的重要融资渠道[5],农业科技金融的信用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农业科技企业的信用信息覆盖面比较小,没有将农业科技企业的信用信息共享。科技金融发展需要农业科技金融发展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湖北省引进的高层次同时具备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和金融类人才比较少。

3.3社会机制中的问题

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民之间、龙头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比较松散,这使得各农业主体之间的资金拆借、担保等难以实现。农业科技技术管理人员、农业科技金融人员和农户的交流互动比较少,这些都不利于农业科技的宣传和普及、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缺乏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也使社会机制在治理农业科技金融市场失灵上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

4湖北省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引导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倾斜

农业科技企业的贷款融资需要根据其生命周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信贷方面的支持。金融机构可以针对农业科技企业建立差异化的管理和考核。政策性银行,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也应该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发展。金融监管部门对资本与拨备充足、风险成本计量到位、农业科技企业金融服务较好的金融机构,其考核指标也可以进行差异化监管。

4.2创新农业科技企业的融资工具

农业科技企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上市融资面临的障碍更大。资本市场可以适当降低上市门槛,实行差别化监管。对于大部分农业科技企业,他们都不具备进入中小板或者创业板的条件,所以需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以满足他们的融资需要。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灵活的、符合农业科技特点的融资工具。可以探索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6]。允许农业科技企业组合信托贷款与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等;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方式融资;组合“银行+担保”“银行+保险”“银行+保险+财政补贴”等工具。也可以对信用良好、生产经营稳定的农业科技企业提供信用贷款。

4.3建立良好的农业科技金融生态环境

加强与农业科技金融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形成良好的农业科技金融联系制度;营造出农业科技金融信息的共享平台,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可以共同通过宣传、征信网络的建立和相应的政策支持等实现农业科技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2]。维护良好的农村科技金融市场秩序。推进农业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的开展,对农业科技的信用评级、知识产权评估、成果转化和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4.4加强农业科技金融人才队伍的建设

可以重点培育湖北省本土的人才,具体地,依托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农科院等高等教育院所,设立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农业科技金融等专业课程,在教育资金、资源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培养出本地农业科技金融亟需人才。同时建立农业科技金融培训和交流制度。定期主办农业科技金融方面的人才招聘和人才交流,通过农业园区创业孵化器、社会培训机构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进行培训,尤其是毕业生和农业科技金融人员。采取多样形式的人才交流合作,如通过农业科技金融展示与交流会等[7]。对于农业科技金融方面的人才引进,尽量给予优惠的条件,以稳定人才队伍。

4.5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保险可以针对农业科技产业化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和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保障。涉及农业科技方面的项目风险比较大,很多涉农科技保险业务都是亏损的,需要国家给予补贴,加大政策支持,弥补农险公司亏损并提高其积极性,积极支持商业性、专业性保险机构和公司进入农险市场,增加农业保险市场供给。应积累科技保险风险方面数据、科学厘定保险费率,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保险新险种、进行试点,开发出适合农业科技发展的保险产品。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应优化保险服务、创新保险品种,进而扩大保险对于风险的补偿能力。

参考文献

[1]黎红梅,汪邹霞.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经验[J].世界农业,2016(1).

[2]寻舸,尤文佳,朱婷婷.湖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2).

[3]李梅兰.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模式与路径探讨[J].农村经济,2013(5).

[4]刘玉春,修长柏.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J].农业技术经济,2013(9).

[5]王斌,王建忠.风险投资进入农业科技企业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2).

[6]罗启国.农业科技企业金融支持研究[J].中国农村科技,2018(5).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6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探讨

指出,当前正处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成果转化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并使科学技术这一要素与其它农业生产要素实现有效配置,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三农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超过世界21%的人口。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据报道自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省部级及以上成果近7000项,转化应用在30%~40%,形成规模的不到20%,转化率偏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对解决“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特点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我国地域跨越三个温度带,不同地域气候、土壤、水文等环境条件不同,适宜主栽的作物也不相同,即便同种作物在不同地域的种植管理方法也存在差异,实际生产管理复杂多样。成果推广须因地制宜,考虑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等影响作物生长的因子,切记未经适应性试验,而大面积复制推广模式。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多种风险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发周期长,需要经过实验,收集指标数据,有成熟技术规程,应用转化投入也大,比如一个新品种的选育到推广,需经过种质收集或引种驯化、筛选试验、品比试验,形成具有稳定性状,到可推广就需要7~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再按我国现行的品种审定制度开展区域性、生产性试验,还需要3~4年才能审定,审定后才能大面积推广应用,转化周期在10年以上,推广中与试验条件不相符,极有可能失败,虽然有些设施农业可以人为的满足需要条件,但从大的空间地域来说,农作物生产尤其是粮食作物等的生产,对气候等自然因素条件有很强的依赖性。此外,成果的转化还受市场需求、价格、国家政策等多因素的影响。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后续服务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有农技服务站、龙头企业带动型信息服务、农业协会组织服务、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信息服务和农民之家服务等几种模式,这些成果转化模式的后续服务主要是通过刊物、媒体、网络、微信平台等信息载体向用户传递科技信息,结合利用现代网络将田间示范、技术指导等传播给企业和农户,做到及时解决生产问题,大幅提升成果转化和推广效率,大大节约了推广成本。

(四)有别于农业发达国家的独特性

我国在“三农”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异,存在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多数成果与市场需求脱钩,实施转化推广难,存在重科研轻转化,尤其是定位于基础研究的非营利性农业科研院所这种问题较严重,缺乏接地气的科技成果,现阶段我国仍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发达国家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是围绕和面向市场产生的,企业是科技成果的研发主体并直接为市场提供技术和产品服务,农场主在市场上能方便地购买各类技术服务和产品,政府的补贴确保农场主生产的积极性和应用技术生产的能力,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企业和市场直接对接,推广服务效率高。

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不足

农业科研成果存在竞争型和突破性两种成果,竞争型成果间具有替代性,这是重复研究过多的表现,推广难度大,转化效率低,浪费科研资源;突破型成果在学术上有突破,实践上有创新,能产生较大经济利益,这类成果具有适宜产业化、商品化的特点,市场前景较好,转化效率较高,是农业科研应重点关注的。

(二)农业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在选题、立项、考核评价及管理等诸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一是政府主导的科研项目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脱节。一些项目是各级政府为专项需要而制定的科研任务,并未考虑市场需求,主要围绕科研任务开展工作,考核评价主要是专利、论文数量、刊物级别,并以此作为职称晋升和待遇的依据,存在片面性,对解决当前生产需求和产生经济效益作用不大,最终仅停留在知识的积淀上;二是科技管理部门职能设置不够合理。立项和成果的申报归科研管理部门管理,成果推广应用归成果推广部门管理,这两个部门分属成果培育过程的不同阶段,各司其职,缺乏衔接与紧密配合,推广部门在成果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给相关研究组,信息共享不及时,影响了成果的熟化和完善。成果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对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作用不明显。

(三)农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接受能力较差

农民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使用者和生产经营者,受比较效益的影响,许多有知识、懂技术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打工或弃农经商,并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留守农村的是老人、妇女、小孩居多,他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不利于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实际应用能力跟不上。制约农民是否选择科技成果的主要因素是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益,农民对投资的风险不可预测,导致农民望而却步,最终难以实施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

政府主导一些科技成果在推广项目和推广范围仍沿袭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指令形式,专技推广员服务意识不高,市场适应性差,农民决策权和自主权程度受限,有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挫伤了积极性;行政干预式的农技推广,多数停留在技术试验、示范展示,对农民掌握生产技能和管理等问题重视不够,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作用不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推广机构沟通协调性差,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混乱,影响推广效能,难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国家鼓励农业科研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性服务工作,但相关部门赋予相应的职能不够,为了完成上级指定的任务,专技推广员多数情况下,按部就班的开展培训,针对性较差,对解决生产技术瓶颈问题效果不佳。

三、完善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资金,需要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性信贷,扶贫资金及其它支农资金服务体系,建立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商业性金融并存,民间金融辅助的多元化特色金融服务体系,引领工商企业、民间资本和金融机构联动投资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积极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是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有力支撑,农业发达国家融资渠道类型较多,有政府投资、基金、税收等多种类型,值得吸收和借鉴:一是具有市场前景或前瞻性的高新技术成果,政府先投资购买,扶持技术向市场转移,让市场机制取代政府资金,政府再逐步退出;二是采用税收优惠政策,通过依法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为成果转移转化解决资金困难问题;三是设立以推动生产力发展为目标的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鼓励风险投资进入科研院所的高水平科技成果。

(二)健全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绩效考核评价是科研工作的指挥棒,影响着科研人员在项目立项、选题、创新方向以及成果产出等思路方向。很多农业科研项目的考核评价多以年度为周期,与农业科研成果产出周期长的特点不相适应,导致科研工作被人为分成短期的行为,使科研工作的连续性衔接不够好,出现急功近利的倾向。建议考核评价按照“分类评价、目标管理、突出重点、绩效奖罚”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和成果产出进行分类评价,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推广等侧重点有所区别,突出高水平学术性成果和重大实用性成果的激励,推动高水平、原创性的科技成果产出,重点向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倾斜,引导科研人员注重对生产力的推动和社会发展的思路走,在职称评审方面以品德、能力、实际业绩为评价重点,依据“干什么、评什么”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品德放在首位,并向一线推广专技人员大力倾斜,对学术造假等不实行为实施诚信“黑名单”制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营造公平良好的氛围和增强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科技成果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农业科技成果管理是一项复杂、专业性强的工作,涉及的环节较多。完善成果管理制度是提高运行效率的前提条件,打破科研管理条块分割的现状,理顺管理部门间的关系,利用“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平台”,及时完善成果信息,建立和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中心,搭建地方和部门的成果转化管理平台,强化国家、地方和部门的集成联动作用,结合智能化与微信平台链接等多媒体,使科技成果信息共享畅通,在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和扩散,让公众及时了解成为可能,提高传播效率,缩短成果转化周期,节约转化和推广的成本。

(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整体素质的培训

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直接应用者,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接受能力直接影响成果的应用推广效果。借鉴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推行农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制度。并根据我国国情,建立农技培训中心或推广工作站,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对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的大力培训,营造良好的学科技、用科技的氛围,提高农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科研院校、中职农技校等的优势,加大科技下乡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一是在课堂上传授技术,让农民掌握相关基本知识,为今后理解和接受新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深入生产一线,针对农民碰到的生产技术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使农业科技真正应用到生产中;三是培养技术带头人或基层干部,建立一支稳定的专技队伍,为生产提供技术服务;五是利用网络、微信等现代媒介的传播,扩大学习范围和受益人群。

(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一个集技术、生产、市场、资金等资源的综合体,建立一支专技推广综合型人才,需懂技术、生产、经营管理,又要了解市场,应着力从技术业务、熟悉市场、经营管理、开拓创新等并结合完善激励机制,特别是长期深入一线生产的推广专技人才,在职称晋升和待遇方面应给予大力的倾斜,激发更多有经验的专技人才到基层从事推广服务工作。针对专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运行效率不高、扶持投入力度不足等问题,需创新运行机制、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多元化的社会服务推广体系,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四、结语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涉及面广,影响成果转化的因素也错综复杂,完善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积极借鉴农业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系统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体系,加快完善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扭转“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局面,提供真正有价值和实用的重大科技成果,助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一带一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金良.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科技与社会,2015(03).

[2]刘志远.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5(04).

[3]侯倩倩,徐世艳,王跃强,等.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对策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8(05).

[4]邹斐漾.国外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82).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7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科学发展;质量措施;途径

1肇庆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肇庆市积极参与承接国内外先进材料高端技术装备制造业务转移,大力发展国家重点高新技术和战略性科技新兴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四大产业区域发展主导产业,金属新材料生物工程材料装备技术产业集群、先进材料工程技术装备材料机械制造装备技术产业集群、电子信息装备技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装备机械技术产业集群。2020年,肇庆市申报高新技术的企业数量达387家,其中有279家通过了评审,共引进了19家企业,各方面数量均达到了历年最高值;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经达到693家,在广东省的排名中占第九,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了27%,这个增长率在整个珠三角城市中排名第一,高新技术企业在在规上工业企业中占比33%,相较于往年占比提高了9%;充实高企后备梯队,市级高企在库企业达160家,得到科技部认可,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有631家,相较往年增长43%。除了企业,其他创新平台的建设也不断取得突破,高等教育机构加快建设,有序开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速构建健全的孵化育成体系。目前,全市已建及在建高校达12所,众创空间已成立5家(其中部级3家、省级2家),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的数量达到了26家(省级5家)、高水平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总量提高植30家(部级4家、省级4家)、,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获批成为省级大学科技园。2021年一季度,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目标培育对象有8家,部级孵化器、众创空间意向申报单位各1家,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意向申报单位分别有3家、4家[1]。

2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1高新技术企业外部竞争形势严峻

当前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中美目前的贸易关系并不十分友好,摩擦常有出现,美国“实体清单”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制裁力度,一直到20202年12月,中国被列入“实体清单”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达54家,其中包括华为、海康威视等企业,导致采购成本上升,在国际上中国的商品贸易受限,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减弱,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上的经营运行都正接受着巨大考验。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使得某些外贸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停滞、供应链生产链断供、现金流压力徒增等原因,造成国外市场萎缩、企业停产、物流放慢,企业经营陷入空前困境[2-3]。

2.2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有待加强

中小、微型高科技企业良莠不齐,一部分企业不够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在经营中没有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政策及时跟进,存在信息差,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多数资金来源一般是企业自有或自筹资金、政府财政拨款以及向金融机构贷款等;部分企业由于没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和设备支持,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需要加大在创新方面的努力和投入[4]。

2.3人才培养力度仍需加强

但是,在高科技企业中,由于其储备缺少,因此,其人才是我国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在我国目前,人们的科研人才结构还需要优化,因此,在科研和实验开发人员、专业技术服务人员中,这一科技人才的比重比国外要少。中小企业由于薪资待遇、企业规模、企业发展空间等问题,难以引进相关人才,更加留不住[5]。

2.4创新型企业创新服务有待完善

近几年来,肇庆市企业技术项目规模迅速增多,企业内部的工作量也在迅速增长,但当前,肇庆大部分地区的技术管理部门都需要大量的业务,所以员工的配置很少,而且员工的管理精力和资源也很有限,但创新型企业的数量规模却迅速增加,从而导致基层科技管理部门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服务支撑不足,同时,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的创新能力也是因为其内部创新人才数量不多,使得新形势下企业高质量发展咨询服务的供求不匹配,缺乏对创新企业发展的智力支持。另外,由于缺少制度、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使得高科技企业的内部创新服务协作机制尚不健全。同时,企业创新服务涉及各个方面,肇庆市高新区必须多部门联合来进行,但是当前,各个部门仍然存在着单兵的突进,特别是在深化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上,企业创新服务需要多部门联合来进行,需要多部门的联合来进行。部门协同联动推动创新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就造成了部门之间的业务协作质量受到影响,从而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部门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6]。

2.5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不足

肇庆市高新区的金融服务机构通常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和国有投融资平台,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保险机构、证券机构少,创业投资机构如天使投资、创业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则比较缺乏,企业融资渠道变窄。越来越倾向于基础设施投资的国有投融资平台,由于肇庆市政府的财政影响力,对工业企业的投入不够;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条件较高,审批流程复杂,时间周期长,园区企业多为轻资产企业,拎包入住,无土地、厂房等固定资产抵押,企业高价值专利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难,银行贷款难等问题比较突出;培养大型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严重,金融服务能力不强,缺乏保险、证券、天使、创业等机构[7]。

3肇庆市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途径分析

3.1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环境

肇庆市可以建立健全国外高科技公司的复工复产专项资金,加强对企业出口信用保险的力度,加强对企业项目融资或贷款贴息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国际市场的网上网下展会,拓宽产品种类。定期关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情况,及时环境安全风险报告,为企业在国际领域的经营构建完善的信息预警机制。整理境外企业经营规范,用以有效指导国内企业在国外的经营,打造“一站式”服务的平台用于涉外综合服务,主要针对“长臂管辖”、保护企业在外的合法权益、抵制境外出口管制滥用等。

3.2推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平衡发展

鼓励创新创业,提供创新创业咨询与支持服务,持续优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肇庆市应积极引进高质量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企业的经营运行提供友好和谐的环境,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建立专项资金,根据企业经营技术的不同给出一些税收、贷款、能源优惠,在高新技术企业引进、转移的时候保障土地需求,加速“软硬”基础建设,对于国家重点项目再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扶持,多举措并行,共同降低高新技术企业运行成本。在人才资源方面,要倡导企业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建立完善的科技人才引进体系,加强在金融方面的供给,大力发展高科技金融。参考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和具体情况,加大对科技领军企业的引进,提供入驻支持。

3.3加大科技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加强对数据的培养。构建高新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库,为政府提供“揽才”平台、为企业进行科技人才结构优化提供切实有效的措施。构建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实现对高新技术人才的招聘考核、提供相应薪酬和社会保障等功能。满足高新技术人才在专业进修等方面的需求,以在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方面抢夺市场话语权。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与高校、研究院的交流合作,发挥企业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人才各得其所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和独特优势,打造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荟聚的美好局面。

3.4完善高新技术企业长效监督管理机制

有关部门运用顶层设计,从全局出发,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各个层面进行了统筹规划,这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并加快了企业发展速度。一是建设完善的高新技术企业对科技的研发、孵化体系,壮大高技术队伍,特别是加强粤东西北高科技培育,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予以充足的成长平台。二是在财政上予以扶持,可通过财政补助和税务减免,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财政支持,以使企业发展不困于经济;可以根据其它有关部门的不同,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现状、资金缺口和内在特殊需求,采取“放管服”的政策和措施,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一揽子”的服务方案。税务等监管部门定期监察、不定时抽查,若高新技术企业存在规定、制度上的不当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使高新企业健康发展。

3.5完善科技金融体系

以高新区创新产业为核心,围绕高新区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高新区管委会要高度重视科技金融服务工作,成立由科技、金融、发改、工信等政府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科技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对科技金融相关工作进行统筹部署和系统推进,统筹研究重大项目,对重大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定期动员高新区重点产业领域、重点企业项目的科技金融服务进展情况,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任务上,切实把科技金融服务工作加快完善高新区科技金融政策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州)、高新区科技金融政策文件精神,制订支持高新区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健全高新区科技投融资系统,建立多主体、多层次、多元化化的科技投融资系统,将区域科技金融资源整合起来,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创新升级和高端化发展,整合政府产业发展资金、科技计划资金、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等[8]。

4结论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8

1.1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强大动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在科技。当前我国农业仍然是以小规模生产和松散型合作经营为主,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但农产品科技含量普遍偏低,这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农业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过渡期。因此,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

1.2农业科技创新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新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剧烈,灾害频发。近些年我国自然灾害也呈高发态势,加上我国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农田污染等生态环境急速恶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解决这一难题,只有通过科学技术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对土壤、肥料、水分、光热资源等提供高效利用技术、耕地保护与替代技术、精确施用技术、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技术、生态农业与环境工程技术等,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农业可持续生态体系。

2.农业科技创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创新存在思想认识偏差。我国现在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民族,科技创新在目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人们对创新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人们往往认为科技创新是一种很神圣的、高不可攀的事情,认为科技创新只是科学家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实则不然。从科技创新成果对经济社会的作用看,创新可以分为重大创新和一般创新。重大创新是对旧事物的破坏与颠覆,是新事物的创生,具有革命性,因此创新难度极高。一般创新是对旧事物的边际改善,具有改良性,创新难度相对低一些。所以,重大创新很难发生,一般创新更容易出现。从科技创新的实践来看,绝大多数创新都是一般创新,而重大创新,特别是那种能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是非常少的。所以,重大科学技术创新是一种“偶然”事件,而一般创新才是技术创新的常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创新并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情,人人都具有创新的可能性。

2.2人员的创新时间急剧减少。农业作为公益性、基础性的产业,本来应该得到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但众所周知的是,一直以来,政府对农业的科研投入就偏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没有在公共财政支出中得到应有体现。财政基本支出严重不足,保障不了农业科研人员研究和机构运转费用支出,项目稳定性支持比例也过低,科研人员忙于“揽活”。另外,项目主持人在申请课题、应付各类检查等方面,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据相关调查,近20年来,骨干科研人员直接从事科研的时间比以前减少了23%。我国科研人才疲于争项目、揽活干,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处于“创收大于创新”的尴尬境地。

2.3研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涉农科技职能部门,中央层面有农业部、林业部、财政部、水利部、全国供销总社、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商务部、民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粮食总局、中国气象局等十余个,在省区市也有各类农业科研机构,这种情况导致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不畅。一是国家部委、科研单位、项目实施组织(课题组)之间分工不明确。国家部委对科研项目进行过程性的具体管理,取代了科研单位、课题组的管理责任;科研单位对项目不能有效发挥其指导、监督和管理作用。二是科研项目多头管理,导致课题重复,资源浪费。农业研究课题来自多部委,缺乏统一协调,课题重复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课题组同时承担多个相关类似的课题,出现“一果多用”的现象。三是“节点式”经费管理不适应农业科研要求。财务部门没有考虑农业科研工作特点,而是按照工程技术经费的管理方式对农业科研进行“节点式”管理,结果经常出现经费拨付不及时,农业科研项目很难按照国家财政经费预算制度执行,或是经常出现年末“突击花钱”的现象。

2.4技研发缺乏“协同创新”平台。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实行以课题制为主的管理方式,课题组多为“小团队”、“小作坊”,缺乏协同创新组织与平台,这不利于产生重大科研成果。科研团队内部,多数成员没有真正参与科研活动,研究任务实际上落在课题负责人一人肩上,科研多是单打独斗,难以发挥团队成员的协作效应,这种现象特别突出。这种以课题制为主的管理模式导致科研资源和力量分散,难以形成跨专业、综合性的协同创新团队与平台,引致科研效率偏低。

3.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应对策

3.1想认识,树立“创新就是改变”的新理念。对于技术创新,必须提高对它的认识与理解,才能推进我国技术创新步伐。根据前文对创新的分析,可以认为,创新就是改变。因此,普通人也可以创新,当然也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因为从根本上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基于此,一是要加强宣传,让“创新就是改变”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二是要强化企业创新,特别是要提倡企业生产一线人员搞技术创新与发明。在注重高技术人才创新的同时,也不忽视基层人员的创新发明,这样才能使我国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3.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强度。201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科技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因此,国家必须稳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按照农业科技的性质定位建立财政投入体系:一是人员经费要按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分类投入,将离退休人员经费单列,中央财政予以全额保障,然后逐步向社会保障过渡;在职人员财政投入要保证其工资待遇,并且其收入不低于同地域同类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二是全额保障农业科研机构正常运转费用,并提高农业科技稳定投入的经费比例。同时,制订鼓励私人及企业投资农业科技的政策,大力吸引民间资本与外资进入农业技术创新领域,并充分发挥税收与金融对农业科研的大力支持。只有经费保障了,科研人员才能安心从事科技研发。

3.3制机制,统筹管理经费与立项。建立农业科技管理的宏观协调与会商制度,加强农业科技管理的统筹协调力度。根据农业科研活动的特性,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科研经费预决算和使用制度。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质量管理与分类评价机制。特别是要完善国家科研课题制度:严格课题申报与结题,坚持以质取胜;在课题申请环节坚决杜绝人情关系,以课题所产生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作为课题的结题依据,而不仅仅是看发了几篇文章。

3.4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发挥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及企业等不同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协同创新作用,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一是加强中央层面科技管理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和各部门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就重大政策制定、经费预算、科研立项等方面建立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二是继续推进农业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打造一支稳定的农业科研基地和研究团队。三是增强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建协同创新实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