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理论范例

音乐教学理论

音乐教学理论范文1

关键词:高中音乐;合作教学

1前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变革,学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与此同时,学校也推陈出新地将合作教学理念应用到音乐教学中,为今后音乐教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高中音乐教学发展现状

2.1教师对音乐学科的不重视

现有教学机制下,教师只是将自己的授课重点放在完成成绩的指标上,并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类似音乐等副科课程只能选择放弃本学科的教学任务,纷纷为主科“让路”,导致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素质培养[1]。

2.2音乐教学模式单一

在现有高中音乐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模式依然采用过去以教师单方面授课为主,将音乐知识强硬灌输给学生的手段,不仅如此,教师在课上没有重视学生对于音乐鉴赏能力方面的培养,没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造成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对于学科丧失兴趣。例如在学习《贝多芬》一课时,教师仅仅将奏鸣曲、奏鸣曲与交响曲的相关概述教给学生,并没有结合作家的平生以及乐曲创作所以抒发的情感进行讲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仅限于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

2.3教学内容过于死板

翻开高中音乐教材,里面很多都是一些传统戏曲、革命红色歌曲以及复杂的乐理知识等,学生缺乏足够的兴趣,教师也因课时短,知识讲解过于繁杂,故采取了一带而过的方式,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高,脱离了音乐学科真正的教学目标,让其变成一个只停留于表面的学科。

2.4缺乏系统的音乐学科评判标准

音乐学科一直以来就缺失统一的评判标准,在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段时期的教学内容考核之时,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对教学的反馈结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音乐学科只限于知识上的理解,并没有学会将知识与实践性相结合,没有将音乐学科真正地价值反映出来。

3合作教学理论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具体的应用措施

3.1加强教师对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

在运用合作教学理论的前提下,加强教师对于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尤为重要。只重视教学模式的改革,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对音乐学科的态度问题,那么合作教学理论也只是形式下的一纸空谈。因此,要让教师了解到音乐学科对于学生的今后发展重要意义,改变过去以来一直都萦绕在教师心头内“考试成绩第一”的想法,将重视音乐学科的改革提上日程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教师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去接受音乐学科,合作教学才会真正的得以实行[2]。

3.2把合作模式运用到高中音乐教学中来

合作模式教学理念主要是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在学习组内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处理以及合作研究,实现个体与集体一同进步的目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还对过去沉闷的课堂起到了一个活化剂的作用。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用这种合作教学的理念也给音乐学科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例如,在分析《白毛女》文化背景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先将歌剧的几个选段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总结出每个选段中所表达的不同情绪。虽然音乐的总体基调是一致的,但是在个人理解时,不同的个体又产生不尽相同的理解模式,小组成员有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进行分析的,也有结合当时故事背景以及作者个人经历展开讨论的。教师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对歌曲的全方位理解,并让学生体验到小组学习的乐趣。

3.3灵活布置教学内容

在应用合作模式时,教师也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灵活性的编排,把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让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得到掌握。

3.4完善对音乐学科的评判标准

教师在对学生音乐学科做出评判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模式。比如小组成员合唱一首歌曲、编排歌剧、进行乐器的合奏等,教师根据组内成员的完成情况,对每个学生做出最后的评测。利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对音乐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将合作模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贯彻到底。

4总结

总而言之,合作教学理论的应用为高中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不仅如此,也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蒋茜.合作教学理论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6,(9):228.

音乐教学理论范文2

能力倾向也被称为性向,是在心理学的概念上提出的,指的是人类个体在学习某种事物之前,对学习该事物所具有的潜在能力。在国外研究中,对于“能力”的界定分为三种:第一种指“Talent”:超越一般的能力,常用于音乐表演领域,也就是狭义上所指的特殊能力,即个人心理过程中表现在各种领域的特殊才能或倾向,如舞蹈能力倾向,演唱能力倾向等;第二种指“Musicality”:对音乐刺激变化具有的敏锐感知的能力;第三种“Capacity”:基因所赋予的能力,一般指普通能力(这里不对超强基因做出解释,排除在外)。其中“Capacity”遗传基因能力要加上对后天环境能力的影响。戈登先生对音乐能力倾向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层面对音乐能力倾向进行深入探讨,试图从心理学和音乐学两个维度对音乐能力倾向的要素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提供一种理论基础的科学依据。二是在实践层面上,应用心理学和音乐教育学的理论,通过科学的方法,编织音乐能力倾向测验的方法和测验工具,并在美国等许多国家得到广泛的运用,对改进音乐教育教学的实践和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水平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帮助。为世界上的音乐教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一)戈登在音乐能力倾向的定义解释

戈登先生对于音乐能力倾向的定义是经过了漫长的时期,为了进一步解释音乐能力倾向的定义,围绕着音乐能力倾向与音乐成就,遗传环境和分布及发展做出了相关解释,同时认为音乐能力倾向不是独立存在的,和后天的音乐训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1.音乐能力倾向与音乐成就之间的关系:

埃德温•戈登的理论认为:“儿童在大约9岁时,音乐环境是无法影响其音乐才能倾向水平,即便是非常该质量的教育也不例外。”由此可见,在音乐教育中,音乐能力不是可否培养的问题,而是要抓紧急早培养的问题,事实上,埃德温•戈登对儿童的音乐能力的测试就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其有针对性的进行音乐上的训练培养,其在训练过程中更发展了其教学理论中注重对儿童音乐能力培养的倾向研究。如1979年的《初级音乐听想测验》(简称PMMA)、1982年的《中级音乐音乐听想测验》(简称IMMA)、1989年的《奥迪:了解和分析您的孩子的音乐潜能的游戏》(简称Audie)测验等。戈登认为,音乐能力倾向与音乐成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音乐成就是对人在音乐中获得的知识的一种衡量,也即时常所讲的音乐成绩,它是在人的音乐资质所允许的范围内取得成就的一种衡量。一般而言,音乐成就高其音乐能力倾向的表现必然突出,但音乐能力倾向高并不能代表其音乐的成就高,这是不能化为等号的。所以戈登在对音乐能力的定义上特此做了说明阐释其定义与音乐成就之间区别。通过对音乐能力倾向测验来测知个体音乐能力倾向的同时,对学生个体建立艺术成长记录袋,便能更准确的预测其未来音乐成就的功绩。所以,对于音乐能力倾向与音乐成就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音乐能力倾向看作是一种内在的可能性,即是一种隐含在个体内部的一种能力倾向,音乐成就则为一种外在的实际表现。即通过专业的音乐的训练成为的一种外在的表现性。同时借助这种有效的科学的音乐能力倾向测验的结果,通过正确的教育手段可以更充分地挖掘到学生音乐能力倾向的高低,从而获得更高的音乐成就。

2.音乐能力倾向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

音乐能力倾向一部分是来自于与生俱来的遗传基因,但遗传基因并不能成为其音乐才能的主导因素,音乐能力倾向的高低并非仅仅是依赖于遗传基因。在对于培养音乐能力倾向的问题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心理学家都曾对人的音乐能力认识的问题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音乐能力倾向的高低有“先天”和“后天”两大派,“先天”说认为音乐能力是天生的,是不能培养的,“后天”说认为学生只要有适当的音乐教育,任何人都能够获得很高的音乐才能。事实上,二者都有些偏颇,我们应当以一种正确的认识来看待这两大观点,首先,音乐的才能的形成离不开遗传的因素,但是后天的教育与环境因素对音乐能力倾向的高低能起到主导作用。戈登先生指出“我想澄清的是,虽然我说过音乐能力倾向是先天的,但没有证据表明它是遗传的,这意味着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无法根据其先辈加以预测。”他认为,遗传因素并不能完全决定儿童的音乐能力的高低,儿童需要借助与后天合适的音乐环境对其产生的音乐上的影响,其音乐的能力倾向才能朝着他们出生时的程度上升或者持平。但是,假如,没有后天适当的环境影响,儿童的音乐能力可能会不断下降。因此,在这笔者认为应对儿童及早的进行正确的音乐教育。

3.音乐能力倾向的分布和发展: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具备某种程度或水平的音乐能力倾向。这是戈登先生对儿童实验研究得出的结果:“绝大多数儿童都具有中等程度的音乐能力倾向,只有少数儿童会呈现出非常高或非常低的音乐能力倾向。”综合所有的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得出结论,在戈登先生的所有数据中显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音乐能力倾向居中,余下的人音乐能力倾向或高或低,只有极少的人具备非常高或非常低的音乐能力倾向。在这里笔者认为要更多的去关注儿童音乐能力倾向的高低,对于天才儿童要积极的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培养儿童的音乐才能,得以让其在音乐领域中有更好的发展。对于音乐能力较低的儿童,不应采取放弃的态度,也应积极的找到一个合适正确的方法进行后天的音乐培养,使其有较好的音乐才能上的提高。作为一名音乐教学工作者,要试图根据每位儿童不同的音乐才能倾向的情况对其采用“因材施教”的政策,鼓励每位儿童学习音乐,培养其音乐才能,在原有音乐才能倾向高低的基础之上加以后天对其进行音乐的才能培养。戈登先生的音乐能力倾向测量表明,音乐能力倾向的高低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发展和改变的,戈登先生非常重视儿童早期的非正式环境对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他认为儿童出生时的潜力和早期的环境影响,如接触音乐,是决定儿童音乐能力倾向的重要因素。若能对其尽早的进行音乐上的熏陶,是决定其音乐才能是否有能力的至关因素,但却不能否定的是后天的音乐环境也十分重要。实验证明,对儿童尽早的听钢琴的旋律,可形成“固定耳”模式(指能直接听出那个音的绝对音位,音高观念明确,不因调的改变而更换唱名。)这也是一种音乐能力倾向的体现。由此可见,儿童早期接触音乐对其音乐才能倾向的影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后,随着戈登先生对音乐能力倾向的研究越来越充分的肯定,对音乐能力倾向也有了最新定义,他把其更简洁而高度的概括为:“音乐能力倾向是学习音乐的潜能。音乐成就是习得的音乐。”音乐能力可以通过音乐学习的潜能提升,音乐成就是在音乐潜能学习的基础上,对音乐学习成效的一种展现方式。

(二)音乐能力倾向的基础理论

戈登先生认为,音乐能力倾向的基础是一种被称之为“听想”(audiation)的特性,这也是戈登先生音乐教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听想”这个术语在最初学者们对其有不同的看法,但都不可否认的是音乐能力基本上取决与一个人的聆听、理解,并对当下不存在的声音进行回想和预测的能力。因此,“听想”这个术语就被翻译为“音乐表象”和“音乐听觉”等,但都不能很好的诠释戈登的想要说明的意思,只有后来真正的被翻译为“听想”,才更好的诠释了戈登先生音乐教学理论的核心理念。在戈登看来,一个人在没有接受任何音乐教育的情况下所具备的这种能力的程度,就是音乐能力倾向。实际上,戈登在其论述中经常将音乐能力倾向与音乐听想交替使用。在这里需要对音乐“听想”这个概念加以阐释说明,在2011年6月,戈登先生对其音乐“听想”概念做了最新的说明:“声音本身不是音乐。声音通过听想才能成为音乐。当音乐家在大脑中对刚刚听到或过去某个时候听到的音乐的声音进行同化和类化时,听想就发生了。当他们在读谱、作曲或即兴创作时,在脑中对曾经听过,未曾听过的,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声音进行同化和理解时,听想也会发生,声音在发出的那一刻被听到,听觉感知便会发生。只有对声音进行听觉的感知之后,声音才会变成音乐,才会被听想。听是去感知,而聆听是去听想。”“听想”作为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的核心理论,对其实际的音乐教学理论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教师可通过对儿童各自不同的音乐“听想”的高低水平,对儿童进行聆听、模仿、思考与创造的能力培养。聆听作为接触音乐的第一步,聆听什么样的作品就显得至关重要,对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言,笔者认为在聆听音乐时,最初必须是具有鲜明情感选择性的音乐作品,这样才能在儿童刚接触音乐时,即对音乐情绪具有敏锐地感受能力。刚开始接触音乐时,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是很模糊和粗糙的。但聆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对音乐感受的整体性,却是音乐整体能力结构发展的关键,这里所说的音乐整体能力结构也就是音乐认知能力,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因此,戈登先生过度的关注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将其音乐理论研究重点放在儿童的身上,通过早期的正确的音乐能力的训练来指导音乐教师培养儿童音乐教育的正确的教学模式。

(三)音乐能力倾向的维度

对于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也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早在戈登之前,就有相关的学着对其音乐能力倾向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在其理解上,长期以来一直都存在完形理论(欧洲学者指定测验的基础“格式塔”(Gestalt)理论)与原子观点(美国学者所持的是“原子”哲学)两种对立的看法。“格式塔”理论者认为音乐才能具有一元特性,或具有整体性(即与一般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共同的,)因而音乐才能应该以整体性来评定。而持“原子”哲学观点的美国学者则试图识别音乐才能中相互不同的许多方面(所有这些观念必然与总体音乐才能有关),以形成各自独立的评定。但事实上,许多测验的作者属于折中派。因此,不会孤立的采用某一种测验来定性其结论。

(四)音乐能力倾向测验

戈登先生的音乐能力倾向至发展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戈登先生也将自己的理论应用到脑神经科学上,从生理学及心理学的角度去解释自己的理论研究,并在《儿童音乐学习理论》一书中阐述了关于音乐能力倾向的理论依据。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戈登先生主持编织了多套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工具,主要分为稳定期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和发展期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如:稳定期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包括:1965年《音乐能力倾向测验》(MAP),这也是戈登先生的第一套音乐你呢公里倾向测验,主要进行的是对音调,节奏和音乐敏感度的测试。1989年《高级音乐听想测验》(AMMA)测试人群主要针对的是高中及大学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学生对其进行音调和节奏测验。发展期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包括:1979年《初级音乐听想测验》(PMMA),1982年《中级音乐听想测验》(IMMA),1989年《奥迪:了解和分析您的孩子的音乐潜能的游戏》(Audie)。除此之外,戈登先生还主持编织了与乐器教学以及音乐即兴创作相关的测验,如:1984年《乐器音色偏好测验》,对家长、学生及老师在选择乐器上提供帮助。1996年《和声即兴创作准备度测验》,1998年《节奏即兴准备度测验》为教师评价学生、提供个别化的教学提供客观手段。这两个测验被看作是戈登先生的关于音乐测验领域的最新重要成就。

二、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研究的意义

第一,在研究内容上,关注核心理论,将儿童音乐能力倾向的研究放在首位,以“听想”理论作为能力倾向的核心基础,探讨了理论基础及其价值意义。第二,在研究方法上,重视实证研究。通过实验,调查,统计等科学研究方法,数据验证戈登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工具的有效性、戈登音乐教学理论对学生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在跨文化背景下运用的适切性。第三,在研究类型上,注重应用研究。大量的国外音乐教育工作者注重将戈登音乐教学理论与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借鉴该理论并运用于中小学音乐课程实践教学中,并关注到其教学理论对不同国家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以及对不同国家音乐教学实践的价值与局限。最为主要的是为儿童音乐学习提供了科学依据。戈登的教学理论将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到音乐教学研究中,是其对音乐教学理论的最大贡献之一。从此,学校音乐教育的成效,可以通过一定数据的测量和评价来体现。音乐测验的结果,不仅仅是为了发现和甄别具有音乐天赋的儿童,更为重要的是去了解儿童音乐方面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的去儿童实施音乐培养。同时,在音乐教育上,我国更注重的是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对音乐教育的测量和评价是当前音乐教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而戈登在音乐测验方面所做的贡献是迄今为止无人能超越的,对与戈登先生带来的世界上音乐教学理论巨大的影响,对与我国有借鉴,引进和研究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我国对儿童音乐的培养,对儿童提供学习音乐的科学一句,也为我国编织适合国情需要的音乐测验的工具,改变音乐教学上的弊端。

三、结语

音乐教学理论范文3

一、核心理念

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传承中国优秀音乐文化为己任

在当今世界音乐教育改革潮流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问题已越来越被音乐教育学界所关注。传统音乐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大力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保存、民族精神和气质的弘扬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当代学校中,确立合理的传统音乐的课程设置,立足校本教研,探索传统音乐的教学法,将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传统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编写成系列化的教材,同时开发和利用民间与校外的传统音乐的课程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系统传播与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等,这些都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当下最为重要的目标和任务。

2.以音乐的实践为导向

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过程应始终保持以音乐的实践为导向。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重视引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审美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体味传统音乐的美和内在精神魅力,更应强调其对传统音乐的整体认知与把握,将中国传统音乐置于历史、文化、社会等相关语境之中,从多重角度解读我国传统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会蕴藏其中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质。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我们更应强调“行动”,强调过程,让学生能够在不同方面去体验和理解音乐,无论是学习演唱民歌还是戏曲唱腔,无论是学习演奏旋律乐器还是打击乐器,都应在演唱演奏中学,做到“反思于行”②,通过亲身的表演来体悟五彩缤纷的传统音乐。

3.重视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也是引起个人愉快地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学习的先导,因为没有兴趣作为基础,我们的教学任务是难以完成的。有了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主动愉快地探究它,享用它。在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中,教师应将学生自己熟悉又喜欢的传统音乐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从学生的认知需求出发安排他们的学习,这样必将产生巨大的课堂效应。

二、方法论原则

笔者认为我们应从直观性、模仿性、审美性、创造性、合作性等等方面入手,探索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的方法论原则。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即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语言的形象描述或学生对所学事物的直接观察来引导学生产生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提高认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利用直观性原则,可以促使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更加精确地掌握民歌演唱或乐器演奏技能。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应该伴随着直观形象教学方式,因为不论是民间歌曲的演唱还是民间器乐的演奏都是建立在技能的基础之上,没有直观动作示范和语言的形象讲解,是无法完成的。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中,理解和辨别正确的歌唱和乐器的音色、音高等概念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直接操作乐器和语言直观描述的双重方式,让学生在脑中建立正确的音色概念,形成准确的“声音”表象。如艺人在潮州筝中按“以韵补声”的原则得出的“轻三六,重三六,活五”、在吹管类乐器中通过改变指孔面积大小而获得的音高色彩变化等,所追求的都是在相对音高基础上的一种“意韵”,它与传统音乐在特定的民族地域、风俗、审美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直观性是我们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应首先遵循的原则,它将为我们深入剖析与认识我国传统音乐的形态特征奠定扎实的基础。

2.模仿性原则

模仿性原则,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对某一技法或技巧进行重复效仿,直至使学生基本掌握这一技巧。在我国数千年传统音乐的传承中,“口传心授”早已成为最主要的教学传承方式。民间艺人在传艺过程中,弟子跟着师傅模仿学习,师傅奏一句,弟子跟着模仿一句,如果走了调,立即纠正。在“口传心授”传承状态下的模仿学习中,我国民间产生了一大批的音乐能人。因此,笔者认为在当下对于学习传统音乐的学生来说,尤其是在对技能的学习方面,模仿还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的原则与方法,它既可以省掉许多盲目摸索的时间和精力,又可以避免走许多弯路。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中,使用模仿原则有助于深入感知传统音乐的内在神韵,有助于形成一种具备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当然,我们所谓的模仿原则,并非纯粹的模仿,它包含了在模仿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融入个人的思想、见解等因素。

3.审美性原则

审美性原则,即教师在音乐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认知和欣赏不同品种的传统音乐,参与审美体验,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力和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力。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民歌或戏曲唱腔的演唱、民间器乐的演奏等实践活动,以提升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千百年来,无数带有社会普遍性情感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一直在感化着人们,如凄凉哀怨的管子独奏《江河水》、婉约缠绵的琵琶独奏《月儿高》等作品无不表达着人们普遍的情感体验,它们是对社会文化内涵的精准表达。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牢牢把握审美原则,选择这些既有着丰厚文化内涵,又有着完美的音乐结构、同时旋律优美动听的音乐对学生精神的升华与灵魂的涤荡是不言而喻的。

4.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旨在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启学生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音乐设计或作品。从人类的进步过程及人类的文明史来看,创造力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学生身上蕴含的创造性潜能开发出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为学生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不断地创设出更多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新模式,如在课堂中让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并分析我国传统音乐中富于特色“声腔”“曲牌”等现象,用民间器乐中的“板式变奏”“借字”“五调朝元”等旋律发展手法训练学生们的旋律写作,鼓励他们大胆创造、大胆想象,引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化品质。

5.发现性原则

发现性原则具有时代特征,即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捕捉并充分发挥不同学生智力和特长。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中,“发现性”原则体现在师生“教”“学”的双方面。教师应该采用发现性原则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发现性的教学原则应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发现,通常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理论、欣赏或演奏实践,让他们相互探讨、相互辩论,大胆地提出猜想。遵循发现性原则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求新精神。在课堂中对具有历时性、共时性、类型性、变异性等特点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如果不坚持发现性原则,学生便难把握一个歌种、一个乐种、一个曲种或一个剧种等内在的模式结构与形态规律。

6.合作性原则

合作性原则,即我们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师生相互配合,完成相应教学内容。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合作性教学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掌握最新的传统音乐及其研究发展的动态成果,组织辅导学生学习。在传统音乐学习的方式上,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等的看法,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把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而是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掌握知识。在合作性教学原则中,就是要强调师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默契配合。比如我们在进行民歌、曲艺或戏曲的学唱、工尺谱的唱念、民族器乐的奏演等教学时,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心领神会与师生之间的精细合作。

三、具体方法

教学方法包含着教师的教授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发挥出最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传统音乐的教学方法,我们应从中国传统音乐所产生的历史、文化的角度去深刻把握,真正形成合乎自身规律的一套方法。深入把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及其表达方式是我们探索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法的根本,也是我们建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基石。笔者通过对本人多年从事传统音乐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具体教学方法:

1.理论讲述

“理论讲述法是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以口述语言向学生传授传统音乐形态知识一种教学方法。”③教师要具有颇具魅力的语言表达,要具有较强的理论归纳能力,还要具有对学生爱的情怀、高度的耐心、渊博的学识以及敏锐的感觉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比如在传统音乐形态分析的教学中,对旋律发展手法、宫调特征、织体、曲式结构、配器等知识点就应该以理论讲述为主。因为这些知识点如果不从理论分析入手,单从音响欣赏,难以全面把握与理解,传统器乐中的“借字”“七宫还原”“五调朝元”是旋律发展的常用手法,教师应在课堂中对于这些手法从理论的角度深入剖析,并辅之以音响、影像、乐谱的分析,才能让学生全面认知及掌握。

2.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是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作品分析教学包括听赏、分析、价值判断等环节。欣赏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音乐的旋律、宫调、曲式、织体等的特征。分析环节就是要求学生从旋律、曲式、宫调、配器织体等角度出发,判断出它的结构模式与类别。进入到价值判断阶段就是让学生对所选音乐作品从社会、文化、审美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也即音乐学分析,在这一阶段,学生不仅要表达对传统音乐的真实的感悟,还应解释作品所产生的文化、社会、历史、地域等背景和作品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及社会价值等。

3.现场聆听与示范

现场示范能使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获得更直观的理解和现实性的把握。这一方法强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听觉、视觉感知与实践演奏相结合的重要性,它有助于学生对传统音乐产生更深层的感受和理解。比如当我们学习到民间鼓吹乐艺人常用的“五调朝元”或“七宫还原”的技巧时,可通过民间演奏家的现场演奏,让学生能直观感受唢呐表演者由“七宫还原”技法而产生的调性对比,全面体悟传统音乐中犯调变奏所带来的色彩变化,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传统音乐技法的热情与兴趣。

4.创作即兴

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即兴能力是我们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使用传统音乐中旋律发展的手法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中国音乐的创作能力是最有效果的。比如放慢加花是民间艺人常用的一种板式变奏的旋律发展手法,教师在讲授了其手法的基本要领后,就可让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即兴创作的旋律进行难免有些“幼稚”,甚至“不通顺”,但教师不能横加指责,否则将损伤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创作即兴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化品质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四、结语

音乐教学理论范文4

一、职业高中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双向同步的重要性

强化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以教学理论为支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实践效果,对于提高职业高中音乐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从不同层面来说,实现理论与实践双向同步的重要性还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既能丰富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还能提升其知识实践教学能力。第二,完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理论可以为实践活动打基础,同时实践活动还能为教学理论发挥教学价值提供必要出口。第三,增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作用,即理论联系实践能够增强理论的可靠性,而实践联系理论能够增强实践的科学性。

二、职业高中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双向同步的途径

(一)充分运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语言技能

1.具有普通语言的亲和力

具有亲和力的普通语言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促进师生交流,所以无论在教学理论还是在实践中,教师都要真正把音乐教学当成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重要课程,努力发挥普通语言的亲和力,从而赢得学生的“心理认同”。

2.具有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的教学语言能够避免出现教学失误,能够让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有一个全面、准确、科学、系统的认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例如上课时说普通话、以官方语言解释音乐名词,以专业名词分析音乐作品等等。

(二)合理运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1.旋律导入

职业高中音乐教学中,旋律当是首位的教学内容,而基于高职学生在平常学习和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很多的歌曲,如果教师能够以旋律作为导入元素,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导入的旋律如果还是颇受高职学生喜欢的音乐类型,那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2.歌词导入

与旋律相对应的即是歌词,虽然高职学生对旋律的熟悉程度要远远高于对歌词的熟悉程度,但是对于一些经典老歌(例如亲亲我的宝贝、同一首歌、好汉歌等等),歌词往往也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有利于教师导入教学内容。

(三)在职业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快乐教学

1.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并不是由教师单方营造的,而是依靠师生共建,在教学楼理论研究中,教师需要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才能营造较好的教学氛围,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强化师生交流互动等方式活跃学习气氛。

2.创设故事情境,精巧设问

以赏析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为例。贝多芬作为“失聪”的乐圣,其创作的《命运交响曲》中的每一个音符都隐含着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感人故事。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利用这些故事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并以问题“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为何还能创作音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四)在职业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民族舞蹈

1.激发学生兴趣,弘扬民族文化

民族舞蹈和音乐之间可以说是唇齿相依,甚至共为一体,所以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民族舞蹈,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民族舞蹈也是我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引入民族舞蹈,也是为弘扬民族文化做贡献。

2.音乐结合舞蹈,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

音乐教学理论范文5

关键词:合作教学理论;高中音乐教学;价值研究

在最新出台的高中音乐新课程指标中明确指出,高中的音乐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交往协作能力,提高音乐的鉴赏和创造能力,熏陶学生的音乐情怀。为此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合作教学理论为指导,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教学[1]。

一、合作教学理论

合作教学包含三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即师生,师师,生生。在教学工作中三种基本的系统相互协作完成教学工作,但是三种方式有相同地方也有其各自的差别。这三种基本的系统的应用都以应用心理学、合作教育学、社会学、哲学作为其基本的理论点,构建合作教学的理论基础,并同时合作教学的运行发挥各自的功能。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基础以个体生命为前提,但是社会又对个体生命具有一定的约束能力,即生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个体同其它个体相互依存的过程。在社会接触理论中指出人际间的合作可以提高小组间的友谊,让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互动的情境下共同进步,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水平,增加各个小组的和谐程度。小组间的成员要具有相同的学习目标,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要做到互帮互助,实现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2]。小组内对自己小组内的成员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情感联系,在意整个小组的学习好坏,会做到互帮互助,而且不需要任何外部奖励。通过多年的合作教学理念蕴含着一个共同点,合作教学理论是通过小组组织的形式开展的,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相互协作。合作理论学习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追求团体的共同进步,在活跃学习氛围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音乐教学现状

目前在高中音乐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老师的传授为主,师生期间缺少互动,这使整个学习的氛围较为沉闷,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而且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教学目标以知识的传导为主,传授主要是基本的理论内容,不易于知识的理解,音乐需要实践性的锻炼来增加对学习的理解和运用;在课堂中没有给学生留鉴赏和实践的时间,这不符合学习的学习规律,也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有很大负面作用;教师在课堂中的定位不够准确,对学生的奇异想法一味的进行否定,课堂氛围较为凝重,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学习的任务由学生独立的完成,学习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个人,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3]。

三、小组合作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小组合作的方式具有很大的优点,可以将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化为学生,不再强调单一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学习、情感和能力的多重能力锻炼。并且实现多边的互动,改变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小组内的成员是实现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

(一)学生与学生的合作

音乐的交流不需要经过翻译就可以实现互通,它是通过音符和韵律来实现的。虽然,音乐之间具有互通的性质,但是各个民族之间具有各自的音乐特征,所以在音乐课之前各个小组间的成员合作进行搜集材料,音乐材料的搜集要注意地域和历史。比如在学习多彩的民歌时,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组搜集不同地域的民歌,如山西、河南、陕西等,通过这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整体认识,提高对民族的音乐了解并增加学生的见识[4]。另外,小组之间讨论音乐的相关特征,音乐在传递时会传递一种普遍的情感,但是每个人又对其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认识,所以在进行学习时,小组间的成员进行广泛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对一首音乐的理解。如在学习阳关三叠时,学生可以从诗歌的情感和乐器的角度进行分析,虽然是简单的几句单词,学生却收获较多。另外音乐的美感还需要通过吟诵和演唱得到,经过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音乐的情感。通过小组的合作实现对诗词和歌曲的吟诵和演唱可以减少个人在表演中的羞怯和紧张感,并实现更为高端的表演形式,比如以舞台剧和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能够实现更真实地情感表达。如在学习孟姜女哭长城时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再现当时的情感,可以让学生深入其中,感受封建社会那种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现在这种生活的来之不易。音乐不仅仅有表演和翻唱,更需要有所创作,才能实现音乐的不断发展,展现音乐的时代特征。音乐的创作不仅仅是音乐家的责任也是音乐的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以在音乐课堂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和引导学生要大胆的想象。学生个人自身的创作能力较差,且缺乏有效的判断,小组之间通过互相协作,可以提高学生对创作的信心,减少再创作的错误。如在创作我们美好的祖国时可以提供旋律,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见所闻进行填词,在创作时感受祖国的美好增加国家认同感。

(二)教师和学生的合作

教学的完成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任务。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做好相应安排,让小组内的成员进行备课和讲课,教师主要进行课前的指导和课后的点评,但是学生学习的期间要留够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如在学习阳关三叠时要不同的小组准备不同的内容,老师根据学生理解的内容对其进行指导,实现对阳关三叠的深刻理解。老师要做好引导作用,音乐课程相对来说比较少,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尽可能选择一些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较多的音乐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将课堂设置成醍醐灌顶之点拨。

四、合作教学的方式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在新课标中提出了注重学生音乐审美的形成,逐渐养成兴趣爱好。着重强调音乐审美性,在音乐体验中实现音乐审美感受的提升。音乐教育是一种给予体验的教育模式,音乐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音乐作用于我们的听觉,给予感觉体验,细细品味能够使我们全身心的投入,与音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赏析音乐时,我们的思想会随着聆听具有广阔的想象,但是每个人的想象会存在一定的不同[5]。一首作品价值和其自身有着密切关系,但是欣赏者自身的感受也具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在音乐赏析时不仅要形成自己的感受,还要与他人进行分享,彼此之间的感受进行交流,从而使审美能力共同的提高。对音乐的体验中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赏析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使对音乐的赏析更加全面。可以肯定的是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有了发言的时间敞开心扉的讲出自身的感受,同时享受不同体验和思想的洗礼,可以加快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教师就不用再担心学生是否懂音乐。同时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中来,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增强音乐实践,增加创作意识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需要实践的课程,需要在学习中注重实践。我们可以通过自身不同方式的实践来增加自身的体验感,但是音乐实践又包含很多的方面,包含聆听、演奏、表演等形式。合作教学可以为课堂的实践环节提供较好的方法,并且能对每个学生都进行全面的照顾,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组内的学习,对掌握不好的学生组内进行帮助,较少的占用课堂中的时间而又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目标,同时组内学习可以实现组内的切磋。

(三)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在我们进行音乐学习中,不能单单的强调审美体验,需要对音乐进行更加全面的理解。合作教学可以音乐教学提供较为高效的教学手段,实现对音乐多元性的理解。在教学工作中实现组内个人的平等交流,围绕相关的课题进行搜集资料,包括音乐的题材、风格特征、地理因素等。合作教学在资源共享的模式下,合作探究彼此的学习空间,达到相互进步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从而实现对民族音乐多元的理解。

五、结语

合作教学可以改善目前我国音乐教学的现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实现学生音乐学习快速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蒋茜.合作教学理论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6,(06):228.

[2]刘惠萍.合作学习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课堂聚焦,2017,(05):88.

[3]余莉.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音体美教学,2015,(06):291-292.

[4]陈永全.高中音乐鉴赏课合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4,15(05):174.

音乐教学理论范文6

新课程改革下,各种新理念、新思想深入人心,这些新理念为广大教育者提供了教学改进的新的灵感与方法,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华德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广大教育者进行教学方法改进提出了新思路,这是一种先进的理论,也为广大教育者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积极结合音乐教学实践,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使音乐素质教育更好地开展。

关键词:

多元智能;学科特点;教学策略

一、多元智能理论内涵

我们想要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就必须明确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与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到音乐教学中。有专家研究成果是这样阐述这一理论的:当个人遇到真正的难题或者是想创造出一些新产品、新事物时,所需要拥有的能力。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这种多元智能理论重视的是人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单纯地回答一些肤浅表面的问题,重视的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与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新产品也分为不同的种类,需要的智能类型也不同,这样就会有多种智能类型也就是多元智能,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着的,多元智能也是发展着的,这就是一种发展的多元化智能理论,与实际生活学习紧密联系,是一种全面的检测智力的方法。既然是多元智能,那么就会表现出多种类型的智能,这些智能也能被分门别类,大致分为:音乐、语言、逻辑推理、空间和人际关系智能等等。音乐方面智能主要是对于音乐的认知把握程度的能力,并通过一些演唱、演奏的形式来表现出音乐,对音乐声音有一种新感受与新感悟,对各种音乐要素较为敏感的程度,音乐家一般都具有良好的音乐智能;语言表达能力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字运用与表达能力,擅长与人交流、对语言较为敏感,对文字语言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能够很快领悟与理解;空间想象能力是指对于空间性的信息具有较好的知觉能力,对空间关系与三维立体的形式具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空间想象力良好;逻辑推理能力主要是指运算与推理的能力,主要是对运算以及抽象关系的使用、理解能力十分强,擅长对抽象事物进行分析处理;人际关系智能主要是指和人交往的能力,感知他人情绪、信念与意志的能力,喜欢并擅长与他人的交往,人际交往能力强。由此看来,这种理论的核心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进行个性化学习,发展自己的特长,从而使自己健康全面发展。

二、高中音乐学科特点

音乐从古至今对人的影响总是与陶冶人的情操相联系的,从古代开始就有了音乐艺术并在人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人类心理辅导与健康思想情感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而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教育属于美育范畴,是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与特点,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下高中音乐学科的特点,然后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1.情感性

音乐其实是语言表达的另一种方式,音乐将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用文字音符创作成一首首的歌曲,准确、细腻地表达内心情感世界与主观体验,也是一种审美体验。音乐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一种媒介,它将美好的情感通过音乐传达出去,使学生感受到这种好的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阳光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音乐深层次分析,可以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与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趣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感染性

音乐的魅力在于感染人,激起人的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并让他们进行展示,使学生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用音乐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创造性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创造性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性,让他们通过一些音乐实践活动提升音乐素养,进行深层次的熏陶,以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性。有些学生会不自然地哼唱一些小调,有时他们也会自己写歌词等等,这是他们创造性自然流露的表现,教师应对其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增强音乐创造性。

三、多元智能理论引导下的高中音乐教学策略

将这种先进教学理论引入高中音乐教学,需要从各个教学环节着手进行准备、工作,下面我们将从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方案的实施。

1.设计教学目标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观点看法: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确定适合自己智力特点的发展方向,以此来确定职业与爱好,根据这些我们可以得出教学目标也应该是多元化的,所以教师应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与音乐文化修养,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音乐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以音乐课程为基本参照物,并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发展音乐能力,设计教学目标时,还要考虑到其他各种因素,如学习者的年龄、心理性格特点与教育背景;教学目标的平衡性、层次性与全面性等等。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制定出总的目标,然后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小目标或是专题目标。

2.设计课堂教学计划

在设计课堂教学计划时,要首先确定一个大的目标主题,然后创建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提出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大的总目标提出可能出现的多种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成功解决好一个核心问题,同时要考虑到所有出现的可能性,列出来这些可能性,制定选择合适的活动和方法,围绕计划方案开展教学活动并要分配好时间,最后完成教学目标计划。

3.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情境

课堂课程要想上得好,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努力,创设出一个多元化、轻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愿意在这个环境中进行学习,教师还要将课程内容与设置情境进行巧妙融合,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带着兴趣去学习,这样学生的能力会有显著提高。

4.开展和组织多元化的音乐专题学习

传统音乐课堂讲授下,主要是单纯地讲授音乐知识、训练一些音乐技能。教师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将音乐教育固定在了一种十分狭隘的范畴区域内,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音乐审美积极性有了下降,音乐体验也被削弱了,音乐教学活动应该是知识与活动相结合的,因此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专题活动,让学生在这种音乐专题学习中学到音乐知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曲艺专题音乐活动、浪漫音乐活动、街舞表演等的多元化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与个性展现,有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目标下,每位教育者都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模式,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各环节的开展,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就必须明确多元智能理论的含义与内涵,分析出它的特点与具体类型,根据这些不同的类型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然后结合高中音乐的学科特点,明确高中音乐课程讲授应努力的方向,最后制定出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从设计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计划、教学情境和专题学习等方面制定多元化策略方案,积极努力地开展音乐课程的各项教学活动,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性。

作者:邵冬梅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李甜甜.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探析[J].音乐时空,2015(03):167.

音乐教学理论范文7

由于小学生大脑处于发育阶段,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理,喜欢东看看西摸摸,动个不停;另外他们求知欲强、要求上进,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依然用传统的模式,一味地按照书本教材进行讲解,就会使课堂变得沉闷,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就会做小动作,不认真听讲。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教学方法,钻研教材,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踏雪寻梅》这首歌时,笔者考虑到“XX.X”这个节奏中前八分休止相对比较难懂,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鼓励他们自主讨论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不一会就有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在唱到这个休止符时用点一下头来强调。”有的学生说:“我是在心里默默地嗯一下。”还有学生说:“我用脚打节拍强调。”听到这么多学生的发言,笔者首先肯定了他们的做法,然后进一步鼓励他们:“我们可以选择一种简单而又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唱。”这个前八分休止符的难题就这样解决了,同学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演唱这首歌曲。教师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让原本单调的音乐课堂变得轻松活跃,进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巧妙运用奖惩措施,唤醒学生学习潜能

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夸奖、批评、赞美、惩罚等手段。完善课堂奖惩制度,教师必须要在科学合理的评价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运用得当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内在的音乐潜能,充分给予学生一个健康快乐的音乐空间。例如在学习《送别》这首歌时,笔者在向学生介绍创作背景时,有的学生在台下开始窃窃私语,影响其他学生听讲,于是笔者问他上课为什么要讲话,他说:“老师,这首歌我早就会唱了。”“太好了,那就由你来担任一下这节课的小老师吧!来教大家学唱这首歌!”这位同学很好奇,表现得非常积极,其他同学也没有尝试过同学的教唱经历,所以都很认真地学唱。很快大家就学会了这首歌。通过这样的奖惩办法,不但使学生改掉了上课爱讲话的毛病,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他的特长,形成了人人争当小老师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应抓住每一个可以夸奖学生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在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透彻分析学生心理,机智处置纪律问题

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还缺乏一定的自律性,课堂上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问题学生”、“多动症”儿童等,课堂上总能发现他们或是在讲话,或是在影响其它同学认真听课,等等。对于这样的情形,教师需要机智灵活,妥善处置,不能简单地停下讲课,严厉训斥一番了事,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或接话分析,用教学内容中的道理去说明,使之深化;或善意引导,晓以大义,以宽容的态度、渊博的学识、透彻的分析,去征服学生的心。为音乐教学提供良好、有序的课堂纪律。例如在学习《茉莉花》这一课时,课堂气氛很有些异样。这是一首广泛流行于全国的江苏民歌,很多学生都能从头唱到尾,上课时不少学生开始交头接耳或是埋头做其它事,根本提不起兴趣。面对课堂上松散的纪律,笔者灵机一动,何不尊重学生会唱的事实,从学生喜爱的角度选择曲目呢?考虑到这首歌有很多个版本,也被多位艺人重新演绎过,所以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歌的认识,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版本,为什么?这样一来,课堂上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宋祖英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演唱的现场版,很经典;也有的学生说:我喜欢霍尊改编的《茉莉花》,很现代、很独特;还有的学生表示:我喜欢梁静茹版本的《茉莉花》,小清新风格很好听。

四、结语

音乐教学理论范文8

【关键词】动机理论;树立目标;学习反馈

所谓的动机指的是能引起与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于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等。笔者将其引申为作为主体的个体在某一方面的缺失会引发其对该方面的需求,如此便产生了动机活动的诱因,从而激发个体对活动产生兴趣,并维持活动目标的持续进行以达到满足缺失的目的。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形成动机有两个重要因素,即需要和目标。

一、需要动机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动机理论,笔者将音乐学习的需要划分出了四个层次,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之所以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不喜欢音乐学习,是因为无法全部满足或部分满足学生对上述四种需求的需要。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性以“四种需要”来满足他们的缺失,以激发学童对音乐学习的动机,提高课堂的吸引力。

(一)满足学生审美需要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了解音乐的美感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要做的首要准备工作。因此,要在课堂中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并在脑海中勾画出关于作品的画卷,准确唤醒学生的情绪,让其可以用不同的情绪、不同的审美来体会音乐的乐趣。

(二)满足学生驾驭需要

驾驭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控制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控制欲,使得音乐学习变为一种动力学习。教师和家长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童树立学习目标,以此激发其想要完成或驾驭的欲望。需要注意的是,“激发”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奖赏、激励学童,让其体会到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驾驭控制所产生的快感,以及其被尊重的优胜感。

(三)满足学生的亲和需要和优胜需要

亲和需要即获得所在群体赞许或接纳的需求。这种需要也是孩童在音乐学习中最重要的动力来源。当获得赞美和认同时,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往往会得到很大提升。与亲和需要构成递进关系的另外一种需要是优胜需要。亲和需要的目标特征是被所在环境所接纳,优胜需要的目标特征是获得自尊心、在群体中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产生一种自我优越感。二者都会刺激学习音乐的乐趣,是并存的两种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童积极的表演欲望,如组织学生开小音乐会等,向外界展示自己的音乐本领,并且在教学中多夸奖、鼓励学童。

二、音乐学习目标的树立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如果说满足缺失的需要是刺激学童音乐学习的兴趣,那么音乐学习目标的树立则是保持音乐学习兴趣的不二法门。音乐的学习目标树立是一种个人行为。而这种个体行为往往具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缺陷:缺少短近期且可实现的目标、缺乏及时性的效果反馈。

(一)将远大的目标转化为短近期且可实现的目标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循序渐进,要懂得根据学生学习水平高低来选择曲子的难易程度。过于难的目标,会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丧失兴趣,也便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刚接触声乐学习的学生,考虑到气息的流动与状态的保持建议选择音域较窄且舒缓的歌曲。而欢快激烈、音域高的音乐作品,会诱发诸如气息紊乱、状态不佳等问题,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丧失兴趣。所以,在音乐学习目标的树立上,要循序渐进,将远大的目标幻化为简单近期可以实现的目标,这将会对学生兴趣的保持与培养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及时给出音乐学习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