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监管范例

金融管理监管

金融管理监管范文1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职;金融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渐成熟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的用人需求也逐渐转为重视金融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本科金融管理专业教育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技能型教育,实践教学是其实现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多流于形式,很难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高职金融管理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已变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服务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满足金融业务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系统性、联系性、递进性等特点。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与评价体系、保障体系四部分内容。

1构建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一体”是指以职业技能为主体,即以一线金融人才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为核心,而不是传统的以金融专业理论所具备的内在逻辑学习为重点。在进行教学设计中无论是课时安排、课时内容、教育方法等都应该以专业技能学习为中心。“两翼”分别为职业素质培养一翼和职业证书一翼,也就是在专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就工作所具备的素质(心理、思想、学习、创新等)进行教育,职业证书的获得上以资格证书为基础。这样,所建立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就把素质教育、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有机联系起来,从而确立了三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的关系。

2构建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三进阶”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要与区域经济、区域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行“分层培养、层层递进、稳步提升”的阶梯化实践教学模式,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层次,培养学生具备一线金融岗位所要求专业技能。

2.1基础实践层次

该层次包括金融基本技能实训和金融认知教学两个实践教学项目。学生在入学之初对金融行业尚未形成感性的认识,金融基本技能实训旨在让学生通过对点钞、字符录入、传票算等知识的学习具备金融行业必需的基础业务手工操作技能,是学生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和从事专业所必须的基础性技能。金融认知教学可以结合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来校举办讲座或带领学生到金融机构的营业、办公场所参观学习两个方面进行。以加深学生对金融机构工作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2专业实践层次

该层次包括金融核心技能专项实训和金融综合能力实践两个实践教学项目。金融核心技能是胜任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专业经验技术和技能。在课程设置上根据金融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要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并结合专业实训室提供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实训条件。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及相关模拟软件,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强化学生实用性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基本掌握实践工作技能。金融综合能力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践技能为依托,在实践训练中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训练。通过完整连续的实践训练,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毕业后能直接从事相关金融工作。

2.3社会实践层次

该层次包括生产实训、顶岗实习两个实践教学项目。在生产性实训中,高职院校可与保险公司、金融服务外包公司等机构深度合作,成立生产性实训中心,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担任教导教师,开展真实生产项目,学生对金融职业技能深入了解,对于一线工作所具备的能力进一步加深理解,并且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分析问题,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顶岗实习是所有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综合专业素质的升华和检验,安排学生到金融企业进行对口实习,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金融机构一线业务岗和基层管理岗业务流程和规范,增强知识和技能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初步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转变。

3构建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双结合”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

“双结合”包括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两方面内容,在硬件管理层面包含执行部门、实践教学基地和管理人员等的硬件管理。在软件管理方面主要涉及管理制度、过程管理和评价体系等管理。

3.1硬件方面

建立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机构,确保实践教学最终目标能够准确达成。从学校整体层面对实践教学进行顶层设计,由学校教务部门牵头各专业,制定实践教学总体目标和规划。对实践教学工作起总领和监督作用。系部负责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具体工作。成立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担任管理委员会委员,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课程标准。在实践管理和评估方面实行双师共管的策略,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实践教学的评估,从多方面对实践评估进行准确的定位。

3.2软件方面

3.2.1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可以通过对实践教学文件资料的管理去实现。实践教学文件资料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考核标准、管理模式等,在文件的制定方面校内外教师互动,结合实际情况与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文件。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有助于对整个实践教学的过程、进展情况的把控,对于教学中出现的偏差进行准确的把握进行及时的纠正。

3.2.2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在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形成多方联动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企业以及校内外教师的资源多元管理模式。专兼职教师协作,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弥补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的缺点。

3.2.3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系统

实践教学评价系统应以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为标准。首先,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不能仅局限于专职教师,还应引入政府单位、金融机构、协会组织等。第二,应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评估,要关注评价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职业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综合判断。第三,开发多种考核方式,实践评价的方式不仅包括现场的操作、测验,还可以采用实习报告、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考核。要在学生的实践技能是否有提升的前提下,设定金融实践教学质量的考评指标,形成金融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系统,对金融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

4构建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双条件”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高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由“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先进完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软硬“双条件”共同构成。

4.1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使学生获得与金融机构发展所需专业技能,就要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基本的理论基础,更主要的是对实际金融工作有着深度的了解。“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学校专业老师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依靠专职教师的培养和兼职教师的聘请,通过“走出去”和“走进来”,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提升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

4.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高职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应从校内专业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三个方面进行建设。(1)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校内专业实训室着重模拟企业现场,训练学生的金融专业技能。应建设金融实训中心,打造高仿真金融交易环境,借助各类业务模拟软件,动态发展。实现包括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证券投资业务、保险业务等技能训练。(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严格按照金融企业真实的生产性要求,根据市场对产品的实际需求而建设的校内生产经营实体,接受学生参与生产经营活动。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可选择与具有一定实力的金融企业合作设立校内金融产品营销中心或金融服务外包中心,采用电话销售、网络销售等形式,开展真实业务的处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是将学生纳入到金融机构的日常工作中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以增强,全面达到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高职金融专业可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合作,建立优质、多元的校外实践基地。在校外实践基地的选择上,应选择具备一定规模的金融企业,确保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还要注意选择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实习单位,满足学生学习业务、提高技能不同层面的需要,帮助学生多维度、多层次开展专业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使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高职院校为社会经济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璐.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践培养体系的探索[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2).

[2]蒋成忠.高职金融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及评价机制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金融管理监管范文2

关键词:风险管理;课程建设;金融安全教育

《风险管理》是讲授各种金融风险的类型、特点,在实践中的表现,并运用相关金融风险管理理论进行风险管理的学科。在金融、保险、投资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我校的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招生后,面向大学本专科3年级学生开设《风险管理》课程,48学时,增强大学生识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各种传统金融风险的能力,为了鼓励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为了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金融安全形势,塑造大学生的基本金融安全观,该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向学生系统阐述有关金融风险的基本概念、金融风险识别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学生对各类金融风险的管理的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地了解。同时,该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对金融风险管理方法的实践应用有一定的认识。

一、课程教学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施陈旧

课堂首先应该是生动有趣的,但是部分大学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就只是简单的填充式教学,在课堂上基本就是对风险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反复讲解,使得课堂教学不够生动,教学效果堪忧。尤其对于现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难以对于学生产生足够的学习吸引力。同时部分高校的软硬件设施更新缓慢,难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尤其是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学生多,老师少,师生比难以改善,也会对课堂教学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忽视金融安全教育

现今的高校普遍以科研为重点,在对教师的考核上也更多的体现在和完成课题数。对课程教学不够重视,教师也难以投入更多精力专研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局限于教材,难以向实践拓展。而现在金融安全事件频发,高校作为重灾区,显然并没有很好的把风险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教学与金融安全实践教育相结合。

(三)课程设置盲目,缺乏合理规划

风险管理的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课程。具备一定的理论难度,需要一些前置课程的开设作为学习条件。这就要求高校在开设这门课程时,必须做好课程规划。部分高校盲目跟风,只开热点课程,开设课程不遵循教学规律,尤其是缺乏合理规划,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

(一)丰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设施

我校作为国内较早提出创建应用型大学的高校,十分重视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根据笔者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教学方法的建议。1.平台教学法。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网上教学平台,一方面教师制作教学资料,录制教学视频并上传。另一方面借鉴各种开放式教学平台,如慕课等。实行翻转课堂教学,充分抢占学生课余时间,线上学习,线下讨论,课下学习,课上解答的新教学模式,2.案例教学法。根据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实践案例进行教学,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特别是结合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校园金融风险的案例,既能生动教学,又能加强校园金融安全教育。3.问题导引法。学生在课下通过线上学习积累问题,带着问题在课上得到解答,以问题为导向,教师能更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良性节奏。当然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新的教学设施的支撑,建立金融实验室,完善实验室软硬件设施,是必须要跟上的。

(二)科研教学两手抓,理论实践两不误,着重加强大学生金融安全教育

教学是教师立身之本,也是学校发展之基石。应用型大学更要重视教学,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样才能发挥长板效应。那么在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上,应以校园金融安全教育为突破口,紧贴国内外重大金融实践变化,加强学生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分析应对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尊重教学规律,科学规划课程

开设课程需经过必要的评估程序,对于学习风险管理这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将强的课程,仔细评估前置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学生的基础是否打牢。科学规划好这门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尊重基本的教学规律,课程设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三、结语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今天,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和多变,一个健康稳定的金融市场,有助于我国在未来保持住经济平稳发展的大局。金融安全关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我们需要更多的金融人才。同时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深度革新,也对校园金融安全带来了更多的挑战。这些无疑都对我们高校金融风险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江,邢立宁,熊健,陈英武.国际视角下《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生课程建设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01).

[2]位华.金融风险管理创新课程建设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07).

[3]占晶晶.应用型大学“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建设[J].人才资源开发,2015(10).

金融管理监管范文3

风险是金融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风险管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运转。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是风险确认、风险分析、风险驾驭和风险监控,它是一个不断重复、持续、融入在经营或业务流程中的过程。通过记录风险管理的过程可以更好地管理风险。金融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是资本,是指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关系。资本结构,资产负债比率对企业的管理至关重要。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对企业持续经营具有潜在风险。例如,如果企业债务过高,那么企业的现金流动性就会变差,当紧急事故发生时,该企业会因为现金流问题面临严峻形势。

二、权衡理论和啄食顺序理论差异

目前,风险管理理论主要派系包括权衡理论和啄食顺序理论。权衡理论强调在平衡债务利息的抵税收益与财务困境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时的最佳资本结构。这是种静态分析方法或库存理论,可以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风险。例如,负债可能导致的财务危机成本威胁。然而,企业产生负债并不总是坏的一面,有时它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所得税支出。啄食顺序理论首次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梅尔(Mayer)提出的,即在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中首选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中首选间接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中首选债券融资。其中内部融资主要是指公司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外部融资又可分为通过银行筹资的间接融资和通过资本市场筹资的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包括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所以从本质上说,啄食理论认为存在一个可以使公司价值最大化(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的价值最大化)的最优资本结构,并且以对不同性质的资本进行排序的方式,给出了决策者应当遵循的行为模式。权衡理论和啄食理论之间的差异。首先,在权衡理论中,权益和债务之间应该有适当的比例,只有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债务才是最佳的资本结构。无论权益或负债太高都不利于企业运作。然而,啄食顺序理论认为企业应该采取最低的融资方法,以使风险最小化。另一个差异是对债务的处理是两种不同方式。权衡理论里债务是用来减少所得税支出,使企业能够保持充足资金。在啄食顺序理论中将对比不同的债务风险,从而考虑哪种债务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虽然这两种理论之间存在差异,但是权衡理论和啄食理论之间仍有一定的联系。首先,这两种理论都是基于莫迪利亚尼和米勒的理论研究(Modigliani,Miller),这两个理论均是基于实用主义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他们同时都观察到不同的融资方法都会影响市场价值。其次,他们都证实,债务融资优于股权融资。虽然权衡理论和啄食顺序理论对融资的不同看法,都是寻求最好的方式来使企业实现最大利润和最小风险。

三、案例分析-索尼公司的金融风险危机

金融风险对于国际企业的威胁极为严重,因为他们影响的不仅是企业本身,而是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全球。以索尼公司为例,索尼成立于1946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主要从事生产电子产品,如今是一个可以代表日本文化的多元化企业。索尼的产品主要是音频、视频、信息、通信、半导体和电子元件等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尤其是PC电脑行业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索尼的竞争对手如IBM、联想、戴尔和华硕均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索尼公司凭借其良好的产品质量和优良的设计成为行业的领先者,许多厂家也将索尼元件作为其生产原材料之一。作为国际性的行业龙头企业,索尼同样面临许多金融风险。根据索尼2006年公布的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显示,索尼陷入了巨大的财务困境。通过财务报告可以看出,尽管索尼公司收入增加156亿美元,增幅8%,但是与过去同期比较毛利润却降低将近94%。索尼财务报告解释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问题电池召回事件,这一事件不仅严重破坏了索尼公司的品牌信誉,同时使索尼遭受约4.29亿美元的巨额损失。除此之外,2008年索尼企业再次召回有问题电池,此次召回影响范围是全球PC电脑制造行业。由于索尼电子产品质量的良好口碑,许多著名的PC制造商都使用索尼电池作为其生产的一部分,如富士通,戴尔和联想。问题电池召回事件同样也降低了这些公司的声誉,导致消费者对整个行业失去信心。

一些公司正在考虑起诉索尼赔偿他们的经济损失,这进一步使索尼的品牌形象受损。二是索尼的电子娱乐部门SEC损失惨重。索尼投资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和推广PS3游戏机项目,PS3的研发成本极高。但是由于负面信息和整个行业的不景气,世界各地的PS游戏机销售量大幅下降。索尼公司的金融风险管理需改进的方面:首先,索尼需降低其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的主要风险。由于召回问题电池事件使索尼公司声誉受损,股东动摇对索尼的信心,直接导致公司股票价格下跌。索尼为解决这个困境可以通过增股派息,以表明企业对未来仍然是乐观的,从而增强消费者和股东的信心。下一步的改进是提高管理市场风险能力。巨额损失是由于索尼电子娱乐部门SEC不关心市场风险的结果。如果风险管理者意识到PS游戏机市场现状和对市场销量预测正确,从而确立以成本最小化为首要目标的站略,那么损失将不会如此巨大。此外,索尼公司在SEC部门投资最多,一旦对市场预测错误,那么它将面临更高的风险。另一方面如果索尼公司将资本分散在不同的投资领域,那么风险可以被转移或是避免。由于金融风险可能对企业存在消极影响,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界人士意识到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众所周知,高风险带来高利润,但是追逐高利润同时如果决策失误,其损失也是十分惨重的。企业如何规避风险并保持效益?一般来讲,企业管理者会通过保险弥补损失。但这是处理风险的消极方法,因为它处理的仅是风险的结果。随着风险管理的发展,现代社会通常使用四种手段处理风险,分别是风险保留,自我保险,转移和避免。风险保留是发生频率低、产生结果牵涉面小的常用方法;自我保险通常需要一个风险池或风险准备金;转移是指风险发生频率较低,但潜在的后果严重,这样的风险通常被转移到第三方来规避;避免风险是企业无法承担的风险,这样的风险通常是高频率发生以及后果严重,意味着企业风险的潜在收益不能弥补风险成本。

除了以上方法,企业投资多样化也是有益的。例如: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说法。多元化的投资可以降低风险而回报却不显著减少。除了不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之外,我个人认为,人们可以使鸡蛋变得更加强壮避免其破碎。仍以索尼企业为例,索尼企业可以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来支持企业的运作以抵御风险。在研发PS游戏机产品时,外部环境即市场,全球PS游戏机销售不如往常。索尼可以研究为什么消费者降低了对PS游戏机的购买,是否是因为产品过时还是PS游戏机已经有其他更好的替代品?如果是这样,替代品有何优势,PS游戏机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等等。对市场的深入研究,索尼可以制定战略然后重新安排对PS游戏机的投资,应把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促销而不是开发技术。对于内部环境,索尼企业可以努力保持金融结构足够强大,为更高更集中的投资SEC部门提供支持力量。

四、结语

金融管理监管范文4

为增强《管理规定》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人民银行还推出并正式投入运行与之配套的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按照人民银行总行关于金融业机构信息实行属地管理的要求,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业管理部负责南京地区金融业机构信息的编制、备案、维护和工作,同时承担辖区内金融业机构信息的登记、复核、审批等日常管理任务,并指导有关金融业机构做好信息的新增、变更、撤销及申请工作。近年来,南京地区的金融业机构不断增加,2010年底,登记在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南京地区金融业机构(包括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支付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共计682个;2011年底,系统中登记的金融业机构增至1293个;2012年底,系统中登记的金融业机构已达1343个,其中新增机构数量为110个,变更机构数量为428个,撤销机构数量为60个。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计金融业机构数量未来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同时,人民银行总行对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今后该项工作将更加艰巨。为切实做好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工作,近年来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业管理部持续开展南京地区金融业机构信息验证检查工作。2011年度的信息验证检查工作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在自查阶段,各金融机构共向人民银行上报《金融业机构信息年度验证报告书》46份,其中与管理系统一致的信息852条,与管理系统不一致的信息314条。在抽查阶段,人民银行组织成立联合检查组,对5家商业银行、2家信托公司、2家财务公司、4家资产管理公司和10家小额贷款公司进行了现场检查,对信息资料进行复核验证,对与管理系统一致的信息予以确认,同时更正与管理系统不一致的信息。2012年度的信息验证检查工作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在自查阶段,各金融机构共向人民银行上报《金融业机构信息年度验证报告书》49份,其中与管理系统一致的信息1004条,与管理系统不一致的信息287条。在抽查工作中,人民银行除对当年新增的5家村镇银行、2家农村商业银行、1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进行了现场检查外,还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金融业机构、分支较多的金融业机构进行了重点检查,抽查的金融业机构数量占辖区内金融业机构总数的31%,其中有分支机构的金融业机构抽查比例达61%,营业网点机构抽查比例达24%。联合检查组经检查验证,对与管理系统一致和不一致的信息分别予以确认和更正。

二、存在的问题

1.指标体系不健全

目前,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指标体系尚不健全。一是缺少反映金融业机构运营状况的动态指标。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的指标体系由基础信息、地区信息、法人信息和编码变更信息四部分组成,共33项元素,其中绝大多数属静态信息。由于缺少反映金融业机构运营状况的动态指标,导致该系统的内容难以准确反映金融业机构的经营管理现状。二是关键指标的编制规则不统一。金融机构代码既是系统中的关键指标,同时还应是金融机构的唯一身份标识。目前存在两套不同的代码,一套是人民银行在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中编制的金融机构代码,另一套是银监会在核发金融业许可证时编制的金融机构代码,两套代码的编码长度、编制规则均不一致,使金融机构代码缺乏标准性、唯一性。

2.信息采集不及时

《管理规定》明确要求:“金融机构新增、变更或撤销,应在有关部门批准后的7个工作日内准确、完整地向人民银行报送相关信息。”但调查中发现,依然存在一些金融机构未在规定时间内向人民银行报送有关新增、变更、撤销信息的现象,其中有的机构滞后数月甚至一年才报送相关信息,有的机构经人民银行多次催促也无动于衷。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单位的领导不重视,二是牵头部门不明确,三是交接手续不完备。由于信息报送严重滞后,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内容不能及时更新,严重影响了金融业机构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

3.开发应用力度不足

调查发现,金融业机构信息开发力度与应用力度均显不足。一是金融业机构负责信息开发的部门少、人员配置不齐。目前,主要是科技部门的技术人员负责信息开发,而其他职能部门及其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并未参与。由于开发力量不足,致使重要的信息资源未得到深入发掘和充分利用。二是金融业机构信息应用范围较小。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中没有关于银行账户管理、外汇管理、征信管理、金融稳定、支付结算、反假货币、反洗钱等业务信息内容。此外,作为金融机构身份标识的金融机构代码也没有在各业务系统中得到推广应用。因此,该信息管理系统无法显现人民银行“两管理、两综合”的作用。

4.处罚方法不明确

目前,对于严重违反《管理规定》的机构尚缺乏有效的处罚手段,虽然该规定指出:“金融机构未按本规定要求进行注册、维护并及时报送相关信息的,由人民银行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严重违反管理规定的机构究竟依据什么法律法规进行怎样的处罚,至今没有具体规定与实施细则。由于处罚依据、处罚尺度和处罚程序尚未明确,《管理规定》的贯彻执行存在较大难度。

三、建议与对策

1.扩建、完善指标体系

一是拓展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指标体系,将关系到人民银行履行相关职责的重要业务指标以及反映金融业机构运营状况的动态指标纳入其中,使扩建后的指标体系有助于人民银行开展和加强“两管理、两综合”工作。二是完善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指标体系,建议人民银行总行在与银监会沟通协调的基础上,采用唯一的金融机构代码,并使其编制规则、编码长度完全一致,从而使金融机构代码这一关键指标实现共享通用。三是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建议人民银行对现有业务处理系统进行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代码更新转换计划,分期分批地把相关业务处理系统中的类别码、检索码、查询码等更新为金融机构代码,由此构建规范统一的指标体系。

2.加强信息采集工作

信息的采集与报送是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有效解决信息采集滞后这一突出问题,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应着力抓好“三个落实”。一是组织落实,要明确各金融业机构负责信息管理工作的分管领导、牵头部门和主办人员,做到各单位领导高度重视、牵头部门加强协调、主办人员按时报送。二是培训落实,人民银行要对各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主办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使其了解并掌握信息报送要求和操作要领。三是检查落实,人民银行每年应组织开展金融业机构信息验证检查工作,在复核验证的基础上对各金融机构报送的信息予以确认或更正,尤其是要将法人金融业机构、分支多的金融业机构、问题多的金融业机构作为重点检查对象,通过严格检查提升信息采集报送质量。

3.加大信息开发应用力度

一是尽快建立金融业机构名录库,在现有银行业机构信息的基础上,将证券业、保险业机构信息加入到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之中,通过建立规范、完整、全面覆盖的金融业机构名录库,推动金融业机构统一身份标识,提高整个金融业信息系统的协同效率和工作质量。二是加速构建业务信息数据库,在扩建、完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以金融业机构信息为核心,以银行账户管理、货币管理、金融稳定、征信管理、外汇管理、调查统计等重要业务信息为基本内容的业务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库中反映金融业机构运营状况的动态数据,为人民银行依法履行职责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三是加大系统的推广应用力度,建立由科技和业务人员共同参与的开发应用队伍,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应用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在各相关业务部门推广应用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

4.加强信息管理

金融管理监管范文5

新一轮央企改革迫切需要减轻部分历史银行债务,商业银行受财税监管核销政策限制及盈利压力,难以对存续经营央企减债。债务处置矛盾博弈激烈,势必影响央企改革和金融风险化解进度。坏账银行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是缓解银企债务、加快重组盘活、控制金融风险的有效制度设计,银行亦可按政策核销贷款转让时的打折部分。新一轮央企改革需突破现有四家商业化AMC追求利润、财务性处置、财务性债转股等局限性,仿照省市政府AMC政策,在央企自身配套搭建AMC平台,直接打折收购部分处理难度大、关键性的银行不良贷款,按照央企自身改革战略目标与进度安排,进行战略性债务重组、战略性债转股。具体可选择一家有不良资产处置,并具有丰富产业整合经验和实力的央企进行试点,赋予其现有金融机构以AMC职能,实行分账核算、分类监管,并给予其一定的收购资金支持、税费优惠或返还政策。

关键词:

央企改革;银行不良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平台

国家正在深化央企改革,新一轮的国资划转整合、孵化盘活将迎来改革高潮。央企做好资产、股权、债务的接续,尤其是处理好银企债务中的历史问题,对改革成败至关重要。央企受历史原因、社会责任等因素制约,要达成改革目标,需核减部分原有的银行债务,轻装上阵,激发活力;银行虽因经济下行、不良率上升增强了压降不良的意愿,但财税监管核销的政策限制、公平信用环境建设、利润压力等因素,制约了银行对存续经营央企减债的能力,导致银企债务处置矛盾多、难度大。如果银企双方为此展开激烈的博弈,势必影响央企改革和金融风险化解的进度。实践证明,坏账银行,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是缓解银企债务、加快重组盘活、控制金融风险的有效制度设计,银行亦可按政策核销贷款转让时的打折部分。对此,新一轮央企改革整合、孵化盘活、关闭清算可加以借鉴,并发扬光大。新的央企改革配套AMC政策,需转换现有四家商业化AMC追求利润的经营思维模式,突破其作为金融机构财务性处置债务、财务性债转股的局限性,仿照地方政府AMC的政策,尝试在央企自身配套搭建AMC平台,直接打折收购部分处理难度大、关键性的银行不良贷款,按照央企改革战略目标与进度安排,用战略性债务重组、战略性债转股方式,快速缓解、稳步处置央企银行债务,推动央企改革深化,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具体可选择一家有不良资产需处置,并拥有产业整合丰富经验和实力的央企试点,赋予其现有的金融机构以AMC职能,将AMC业务分账核算、分类监管,允许AMC业务不良率、对企业投资、房屋土地及固定资产比例超标,允许AMC业务亏损,并给予一定的收购资金支持、税费优惠或返还政策。

一、央企改革重组中减轻银行债务历史包袱的迫切性

(一)央企历史债务包袱问题凸显

国家明确了新一轮深化央企改革的方向。财政部、国资委将通过对现有企事业的国有股权划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整等方式,进行整个央企的产业、行业结构调整;成立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接受优良资产、主业资产、辅业资产,也包括不良资产、破产资产。这不可避免地会在接受资产的同时承担巨大的负债,包括部分历史包袱。较大规模央企的划转整合、孵化盘活、破产清算已成确定趋势,改革中不良贷款处置和金融风险化解的矛盾局面,必然会表现出来。

(二)央企减债及债务重组的需求

国务院国资委和央企系统,在资产孵化盘活、破产处置领域有丰富的实践,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也较多,其中大多数与银行债务处置成败有关。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家鼓励央企产业升级、引技、引资、引智等,会产生部分债务包袱,而在整合后成为被划入企业的控股股东的央企,如果以其股本为限承担责任,则无法、更无财力全部承担被划入企业的银行贷款。巨大的偿债难题阻滞了企业改革推进。央企急需银行对存续经营企业也能停息挂账、减债减本,也希望银行采取债转股成为战略投资者等方式,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和经营成本。

二、银行对存续经营央企减债的两难困境

(一)商业银行减债的财力有限

当前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滑,导致国有、非国有商业银行不良率均大幅升高,不良资产面临集中爆发的风险。2015年第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59%;关注贷款2.8万亿元,关注贷款率近3.77%,总量庞大,比例较高。商业银行是按照商业化和股东回报最大化原则进行经营的,在目前利差逐步缩小、利息回收率低、利润下降的情况下,如果以税后利润核销央企的不良贷款,财力有限,因而为央企减债减本的动力不足。

(二)不良贷款核销政策条件较严

即使银行有压降不良贷款、动用拨备来核销的意愿,实际执行中也会面临财政税收、行业监管等对不良贷款核销的严格政策限制、复杂审批程序且耗时较长的情况。银行核销的先决条件是穷尽一切追偿手段,基本要求是必须严格履行司法追索程序,提供企业无法还钱的证明;同时须追究有关贷款人员的责任,并处理有关贷款人员后,才能核销贷款。而在债务重组谈判中,如果要求银行以债转股方式长期直接投资企业,持有厂房、土地等,因不属于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主债权银行也无法实施。这些政策限制和银企各自角色的利益冲突,势必形成银行面对正常存续央企减债的两难困境。银企博弈激烈,必然产生央企改革受阻、孵化盘活艰难的局面。

三、央企改革中自身配套搭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平台的必要性

(一)坏账银行的作用

坏账银行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是缓解银企利益冲突、控制金融风险的一种有效的制度设计。1999年,中国成立了四家AMC,政策性收购、处置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有效发挥了“金融稳定器”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延缓偿债,避免了企业大批停产、破产;另一方面,以时间换空间,剥离了国有银行四成的贷款量(不到两万亿元的不良贷款),优化了其整个贷款质量。十年后,国有银行用增长的贷款量(约二十万亿元)及收益及股改上市收益等来消化这不足总贷款量一成的贷款剥离旧账,控制了金融风险,有效解决了银企债务的困境。

(二)2007年四家AMC商业化后的现实局限性

自2007年始,四家AMC开始商业化,进行股份制转型,大都成为金融控股公司,有的已上市。商业化运作使四家AMC在收购、处置不良贷款方面面临诸多局限:一是作为追求效益利润和股东回报的股份公司、上市公司,其财力有限,商业化打折收购不良贷款后,没有动力将打折利益让渡给企业;二是四家AMC仅有金融背景,没有实业支撑,无法从企业产业战略整合的角度思维、处置收购的资产;三是四家AMC较多采取的财务性现金清收、变卖淘汰、财务性债转股“打包、打折、打官司、转卖资产赚差价”的商业化处置方式,对银行和AMC自身较为有利,但对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作用较小,对企业实现重组意图和发展实体经济的作用也很小,很难承担化解金融风险的重任,且因此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银企债务难题。

(三)地方政府AMC的模式及央企缺陷

对此,财政、银监部门2012年、2013年先后出台文件,明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原则上可设立或授权一家地方AMC,作为具有特殊政策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当地范围内不良贷款的批量收购和处置业务。2015年9月已公布的18家地方AMC,分别制定了逐户逐项、多方利益平衡的“重组盘活为主、处置清收为辅”的方案,旨在通过给因结构调整不力暂时陷入困境的企业打强心针的方式激活一批,通过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一批,借助资本市场重组并购、债转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孵化盘活一批。目前,在缓解地方债务困境、帮助企业脱困、维护地方金融安全、促进地方结构调整以及发展实体经济等方面,效果初显。从目前的情况看,上述地方AMC因为受地域和实力的限制,无法更多地支持此轮的央企改革;而已商业化的原四家AMC,也难以适应央企孵化盘活、结构调整的战略需求,对此次央企改革的配合力度和效果亦有限。国务院国资委、央企系统则缺乏AMC这种改革的配套政策。

四、央企自身配套搭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平台的优势

央企深化改革迫切需要解决银企债务难题。对此,国资委和央企系统可顺应国家鼓励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导向,配套搭建自身的AMC平台,打出产融协同的组合拳,处置部分银行不良贷款。这一举措在推进央企改革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央企及自身配套AMC平台,能清除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源,落实“谁的孩子谁抱”的规则,预防不良资产再次滋生蔓延。处置不良贷款,不能像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央企自身对不良资产的前因后果了解深入、透彻,央企配套AMC平台也非常熟悉成员企业的情况,因而可以通过专业、高效的“抽丝剥茧”,探寻业务往来各个节点的问题,有效把控不良资产产生的症结,由此进行流程改良,预防再次滋生不良资产。第二,央企及自身配套AMC依托产业背景支撑,优于纯金融背景的四家AMC,能实现不良资产“物尽其用”。不良资产无非是资产摆放位置和定价错位,如正确重置,就能变为好资产。央企及配套AMC打折收购银行不良贷款后,不是一味追求本息回收和处置效益,而是从国有经济、央企健康发展的战略意图出发,对接产业,充当“资源优化器”,灵活、专业、有效地处置不良资产:或按需要将贷款打折利益让渡企业,并进行部分清收;或重新安排债务、孵化盘活企业,避免企业停工、停产出售经营资产偿债;或债转股作为战略性长期投资,引进外部资本,降低被重组央企的资产负债率;或主导破产清算、优胜劣汰,将资产注入优质龙头企业,确保对生产经营起关键作用的抵债资产牢牢把握在国家手中,防止出现商业化AMC的一卖了事的方式,避免成员企业重要资产信息外漏,影响集团整体信息安全。第三,央企AMC利用央企人资分离、安置优势,能比较顺利地处置不良资产。这次央企改革、国资整合,涉及亏损、非持续经营、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企业的户数较多,人员规模较大。人员分流、安置是敏感问题,企业稳定是第一要务。企业重组、不良资产处置往往受制于人员问题,需要在资产处置前,筹措大量资金,妥善进行人资分离、人员剥离安置。央企配套的AMC,可协同央企战略,必要时还可先垫付部分资金,用于具体安置、分流人员,以保证职工应有的基本权益,并保持企业稳定,然后再处置资产,或申领国有资本预算资金,偿还债务及垫付的安置资金。有的央企还拥有人力资源平台,专门承担改革重组中的人员安置,更能有效支持央企AMC处置资产。这点,是央企AMC具备而其他AMC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

五、对央企改革中自身搭建AMC平台的几点具体建议

一是在银监会、国资委、财政部的指导下,试点以央企现有金融机构为基础,配套搭建AMC平台,收购、处置部分相关企业不良贷款。这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具有成本低,风险可控的优势。该金融机构在被赋予AMC特殊职能后,首先应按照央企产业整合战略目标和进度安排,打出组合拳,形成合力,推动央企并购重组、孵化盘活并化解偿债危机;后续则可根据资产多元化状况,逐步扩大业务范围。二是试点的央企金融机构应实行分账核算、分类监管。试点的央企金融机构在行使AMC职能时,对打折收购的与央企划转整合紧密相关的部分银行不良贷款,需要分账核算,分类监管,独立运营。在经营上,要允许金融资产管理业务不良比例超标,允许持有厂房、土地等比例超标,允许债转股直接对企业投资,允许亏损。三是给予试点央企AMC平台以资金、政策支持。应争取央行提供部分再贷款作为收购资金,如央企AMC同步承担央行对不良贷款转让银行的再贷款,抵付折让后的收购款;同时,争取给予金融资产管理业务税费优惠、减免或返还政策,以提高处置收益,充实央企AMC的运营资金。

作者:何仕彬 林玲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官网统计信息,2015-11-12

金融管理监管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规避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伴随着经济的腾飞,互联网成为国内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由于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互联网的便利性使得互联网在大众生活中扮演了更多的角色。互联网金融也应运而生,并取得显著的发展成果,在此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工具也不断地进行创新,出现了许多的金融工具,如众筹、P2P微借贷、在线理财等,为便利生活,高效投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广阔便利,其产生和发展势必会对传统金融模式造成冲击。相较于传统金融模式而言,互联网金融业务交易速度更快,安全性更高,成本更低,在未来一定会成为越来越多领域及机构投资者的选择,这也会加速传统金融领域转型。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世纪初,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卓越成果,与此同时,互联网行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各行各业都与互联网存在着密集的交织,金融行业也是如此,从而实现了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再一次整合。但是,目前存在着较大问题的是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正是由于监管的不足,互联网行业其实长期处在风险隐患当中,一旦这些隐患爆发则会给社会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

(一)诚信缺失,行业混乱

近年来,关于互联网的负面事件已经屡见不鲜,如2011年“天使计划”网络贷款平台出现问题,紧接着发生了负责人失联的情况,造成了几百万元的经济损失。再如,互联网金融项目“淘金贷”,在该项目面世不足一周就发生了负责人失信的情况,涉及的金钱达到了百万。再根据数据调查显示P2P早期的倒闭率高达20%以上,然而目前我国P2P平台已经超过了2000家,这意味着仍将有相当多的P2P平台可能面临倒闭。这是暗示着我们一定要足够正式在互联网金融中出现的各种风险隐患。

(二)职能缺失,监管不力

由于我国发展互联网经济时间较短,经验相对不足,各项准备工作也不完善,所以难免会在诸多方面存在监管问题。如,目前法律定位不明确的问题,由于没有相关法律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做出明确的定义,互联网金融机构往往在现实中难以进行有效的管制。

(三)机制缺失,风控积弱

风险应对机制缺失的问题,由于风险应对机制在应对风险时能够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所以风险应对机制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反观目前我国国内现状,我国互联网机构普遍缺乏有效的自我机构管制制度,这就意味着风险本身对于机构而言是不可控制的,这种内部应对机制的缺失急需改变。

三、加强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互联网是新型行业,难免会出现由于学界对于行业了解不够充分的情况,这种情况造成了立法模糊,可操作性差等问题的出现同时,由于行业变化多样,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立法进度落后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我们要积极地进行法律的制定与修改。同时为了更好地管理互联网金融机构,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具体实施准则。

(二)推动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建设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集成互联网与金融的产物,所以金融的安全对于互联网的安全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加大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力度,不断刷新技术水准,以保证互联网金融信息的安全。

(三)加强国际间互联网信息安全交流合作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步较晚,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已经有了较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地获取经验,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我们应当推进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国际交流,推进互联网安全信息共享,彼此取长补短,尤其要注重他国经验本土化,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全球化发展,并带动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向更高的水平进步。

(四)借鉴国外的互联网发展经验

作为金融中心的美国,由于金融发展时间悠久,金融监管机制健全,所以美国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管理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美国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管理上采用了很多立法措施,在实际操作中根据不同互联网金融机构所开展的业务将其匹配到原有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中,对涉及不到的细节问题,则出台相应的操作指南以及法律予以规范。再者,由于美国是互联网技术最为先进的国家,美国建立了完备的征信体系,使得互联网信息更加透明可靠,大大降低了风险。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发展时间较短,但成长速度快,发展过程中便产生了诸多问题,合理解决问题是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刚起步,仍在探索中前进,若想把我国打造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先进大国,必须从现在开始,打牢根基,完善与其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减少金融投资者因法律空白所导致的法律风险;建立有效的监管体制,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让监管部门能够办实事,切实为投资者解决问题。笔者相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全面深化改革,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必将成为一个先进的互联网大国。

参考文献:

[1]杨东.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5(04):107-126+206.

[2]沈悦,郭品.互联网金融、技术溢出与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J].金融研究,2015(03):160-175.

金融管理监管范文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对于提高我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具有推动作用。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都在考验着我国应对能力。因此,我国应加强离岸金融市场的法律监管。

(一)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批准深圳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是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起点。我国首家获准开办离岸金融业务的银行是招商银行。随后,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深圳发展银行(平安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分行经批准相继开办了离岸金融业务,只是,后来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银行开办的离岸金融业务被叫停。2002年6月,招商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平安银行)又开始经营离岸金融业务。与此同时交通银行总行和浦东发展银行也开始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因此上海从此迈入了离岸金融市场的行列。2006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我国的金融改革的实验区,鼓励在滨海新区进行金融创新和改革。天津滨海新区以其区域、政策等优势成为最有潜力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地区。虽然,离岸金融市场在我国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岸金融市场业务并不成熟。我国仍存在着离岸金融市场法律监管缺失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离岸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对离岸金融市场法律监管的现状1997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离岸银行业务的行业性质、服务的针对项目及服务的业务范围、申办办法等。1998年5月1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并实施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离岸金融业务不能由离岸银行分支机构办理,离岸金融业务办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后来,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行《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以及《合作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以及《境内机构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管理办法》、《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等,这些管理办法都对我国离岸金融市场中的银行业务做出了一些法律规定。通过对以上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说明我国政府在离岸金融法律监管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并随着离岸金融市场的新情况、新形势的出现而不断调整和修改相关政策。但是,离岸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与自由性决定了其在经济形势转变中的创新性与效率性。所以法律的修订必须要紧随形势的变化,否则法律调整的滞后性将会影响市场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而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已经明显的滞后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形势。例如:离岸金融市场的税收问题、离岸银行安全稳健性经营的维护问题、以及跨国监管的问题等等,我国现存法律法规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我国对离岸金融市场法律监管存在的法律方面的欠缺,将在下文详细展开。

(三)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基本法律体系涵盖了市场准入、监管机关、离岸银行业务的范围、监管模式、检查和监督制度五个方面。尽管目前法律为我国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开展离岸银行业务提供了基本的法律规范框架,但是在许多方面还需要改进。首先,离岸金融市场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我国现存的相关法律法规已明显不能适应当前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对离岸银行市场准入条件、离岸税收、离岸金融内控机制等都没有明确而有效的规定。其次,离岸金融监管模式存在缺陷。我国实行内外业务分离型的市场监管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离岸金融账户的抗风险能力与持续发展的能力,然而,此模式允许银行将在岸资金补充离岸头寸,这就增加了离岸贷款资金的收回风险,反而降低了离岸账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再次,离岸金融市场监管机构职能单一且制定法规缺乏统一性。国家外管局的主要职能仅是监管有关外汇的事务,而离岸银行业务所涉及的内容存在于两方面,即:外汇交易业务和银行内部经营业务,因此银行的内部经营监管被忽视。而且,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法律法规是各个部门根据自身的需要而制定,所以在具体执行时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矛盾。各种法规的不一致性将会阻碍离岸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最后,外汇管制过于严格。目前我国完全放开外汇管制的基本条件还不完备,所以实行内外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但是基于我国的基本政策要求,我国的离岸金融业务中,外汇业务监管要求很严格。然而,资金的自由流动和与外国货币的自由兑换是离岸金融市场形成的重要条件,我国对资本项目外汇实行严格管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离岸金融市场的运转。

二、完善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法律监管

离岸金融市场要取得长足,健康的发展,就要重视离岸金融业务的法律监管。因此,我国应在充分认识并分析国内经济以及金融形势的情况下,建设合理有效的法律监管体系。

(一)完善离岸金融市场的立法审视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同时审时度势,针对离岸金融业务制定一部全面统一的法律,明确规定离岸税收以及税收承诺制度,明确离岸银行准入条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统一的监管机构,通过披露、纠正和整改权力等方面的机制建设,设置较为全面监管措施,强化离岸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的质量。

(二)选择合适的监管模式离岸金融监管的模式包括内外业务混合型、内外业务分离型和虚拟业务型三种。中国在构建离岸金融市场监管法制的过程中应采用内外业务分离型监管模式并允许一定程度的内外业务渗透。面对金融业全面开放和一体化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风险,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和市场运行机制在应对上述风险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采用内外分离型管理模式并允许一定程度的内外业务渗透,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我国吸引外资的求,而且也能是监管灵活而有力。

(三)逐步开放离岸金融业务外汇管制离岸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自由的外汇交换和资金流动。因此,逐步放开离岸金融市场的外汇管制是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可以针对离岸金融市场所在的不同区域,满足离岸金融市场的需要,实行自由外汇政策.使得外汇交易的资金资金链条自由高速运转。只有这样,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才会在自由流畅的环境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灵活的从事离岸金融业务,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离岸金融市场才会健康有序的运行。

(四)健全预警机制,打击国际金融犯罪离岸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一定的风险,健全预警机制,加强对应发生或者未发生的风险的防范,将会降低离岸金融业务的风险力度。因此,可以在金融机构中开展内部审查机制。金融机构通过定期汇报的形式,向监察机关汇报自身的离岸金融业务经营方式,以此来加强自身的审查机制,笔者认为,如果以法律的形式,将这种内部审查机制固定下来,效果会更好。离岸金融的国际性、资金自由的流动性,为国际金融犯罪提供了契机。国际金融犯罪会扭曲国际资金的正常流动,破坏金融秩序的稳定,这样会给银行体系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比如,一些腐败的官员和唯利是图的商人,可能会利用自己拥有的权利或者资源,钻法律的空子,洗钱的风险就会出现。因此,设定反洗钱预警机制,离岸金融账户的外汇收支,要进行严格的审查登记,一旦出现重复申报或者漏报的情形,就进行严厉的惩处。

金融管理监管范文8

【关键词】“1+X”证书;课程体系;金融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2019年12月,国务院会议提出要推行社会化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措施。除了与人身健康、公共安全有关的准入类资格外,其他众多职业技能水平鉴定将不再由政府单位认定发证,这就预示着各行业可以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按照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工作技能要求依法依规进行职业能力技能水平等级评价,并办理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就是衔接高职技能水平教育的X证书。这一举措对高职院校特别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言是一个新的挑战。金融管理专业也是应用型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各高校也在扎实地推进学科建设与市场主导性产业相对接,而“1+X”证书制度正是促进金融技术人才培养与金融企业发展所需人才相匹配的重要路径。

二、职业岗位匹配梳理

(一)岗位能力分析。

1.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岗位发展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岗位群建设来源于某个或多个相互关联的职业岗位,在岗位群中的各岗位有着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有着相互联系、但又相互交叉的职业技能能力,这使得在一个专业中能涵盖多个技术领域的岗位类别。例如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于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专业服务人员,所对应的专业领域和金融管理专业的岗位发展如表1所示。根据金融管理专业岗位面向所示,高职金融管理专业的学生职业发展的主要领域为金融企业的服务人员,包括大堂服务、电话客服、客户服务等;理财顾问、风险控制、理赔业务为技术领域,是岗位能力发展的进阶领域,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2.不同岗位技能要求分析。通过调研金融管理专业技术领域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发现主要的几类金融企业对生产服务中所需要高职生具备的能力都可以提炼出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专业能力包括了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非专业能力包括了对工作业务的流程、标准、规范的掌握能力和对工作业务的沟通、协作、创新能力。因此,可以逐步梳理出主要的几个金融管理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如表2所示。

(二)X证书技能模块分析。金融管理专业领域的技能等级证书主要涉及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服务技能,以人身保险理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主要要求如表3所示。可以发现,证书的主要内容涉及了对保险业务岗、培训岗、管理岗等对应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能够适应保险集团、寿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等企业的职业要求,涉及到保险理赔、咨询、业务处理和管理等多个技能点。证书的低、中、高三个等级也设计到不同的能力考核要求,需要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加入理赔实务的实践课程,并根据各证书各等级所对应的能力要求进行模块化构建,以完成技能水平的培训要求。

三、“1+X”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一)校企共同开发教育教学标准体系。高职院校需要联合合作企业共同开发金融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的指导纲领。根据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需求,使得课程体系建设能够与专业教学标准相衔接,适当调整专业标准中对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实践课的教学要求,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与职业能力实践项目,与“X证书”技能考核内容共同形成课程体系的基础框架。根据教学标准初步制定金融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并融入对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能力要求。新的教学体系需要适应企业的市场需求,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运用,考虑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二)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X证书”对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一般以不同等级所包含的知识和能力进阶考核为依托,是专业知识的具体化展现,并随着技能证书的等级提升,技能要求也相应的提高,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会不断的补充和扩展。以人身保险理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初级证书只要求学生能够实施较低保额件的理赔服务,而到了高级证书,不仅要求学生能对高额件、疑难件进行查勘和理赔,还需要具备风险控制的基本能力,这要求学生在考取高一等级的职业证书的时候不仅需要具备初级证书的知识能力还需要提升学习能力,掌握更高的理论知识,这也是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因此普通任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进行更为具体的模块化构建,才能打破对原有知识的固化,能更有利地衔接证书考核的内容。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中一般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等主要金融机构的相关课程,对于不同技术领域的专业技能都会涉及,但是又不深刻,很少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进行各个领域的协同培养。在模块化课程构建中,可以根据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迁移情况,构建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的“X证书“考证课程模块,如表4所示。

(三)根据职业发展要求和教学特色打造创新课程。根据教育部对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在课程体系的编制中需要基于企业实际的工作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体现各行业标准,能真实反映各职业岗位的实际特点。而高职院校的金融管理专业主要是以服务当地经济金融为特色,再逐渐辐射全省以及周边省区,高校可以根据金融管理专业岗位职业发展路径的要求,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教师团队现状、实验实训综合条件和学生的就业特色来灵活选择适合的方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础上,可以针对优势办学特色拓展专业创新课程,增设与实践技术能力匹配的专业岗位迁移能力课程,适当删减或舍弃部分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以期能与相关就业地区的实际用人需求相匹配。

(四)依托专业群打造课程融合体系。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需要入职者能够成为具备多种岗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除了能熟练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X证书包含的各种专业技能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特点选择加深学习相近专业的技能知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证书,使自身具备跨专业的职业能力,加强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专业群的建设,整合和分享各种优秀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考取专业群范围内的相应X证书。例如,金融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初级会计实务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岗位能力要求,继续选修会计其他相关课程,考取初级会计师或金税财务等相关X证书作为专业证书的补充,拓展知识和能力水平,同时根据证书的取得情况,换算成相应的学分。依托于专业区建设可以将多种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建设多方位立体式的课程体系,供学生学习。传统的专业课程往往直接以公共课和专业课、专业拓展课来进行区分,学生的学习具有局限性。可以将原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转变为专业群内的专业平台课,以“课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为基础进行建设。

四、实施保障

(一)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1+X”证书制度的实施是服务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这需要学生从积极学习理论知识转变为深度学习金融技能知识,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形成学与训并重,教与操并行的教学实际。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需要从讲台授课向培训授课转变,通过加强学习研修,入企顶岗实践来适应相关证书的培训要求,形成双元双师型的教师保障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