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税法知识范例

基本税法知识

基本税法知识范文1

关键词:税法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税法作为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具有规范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近几年财税制度改革的深化,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面对税收新形势和职业岗位需求的新趋势,如何提高税法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税法理论知识基础上,具备进行财务工作中涉税业务核算、各类纳税申报及涉税账务处理能力,是目前税法课程教学中应该思考和解决的迫切问题。

1税法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构思

税法课程教学设计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突出税法课程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1)“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开发。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来实现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税法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纳税各种问题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从事纳税计算申报的工作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结合典型案例,将税法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安排。本课程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总体目标。课程中的案例列示的税务登记──税务核算──申报表填制──网上报税与实际业务接轨,通过学习能办理企业税务登记,进行纳税申报,并掌握和学会报税流程,使学生毕业即能从事企业报税员工作岗位的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通过练习和实训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系统理解,提高学生税务处理的实际操作能力。(3)“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以税法基本理论为基点,通过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坚持“理论-方法-案例-实践”并行,理论基础知识通过课堂讲述、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实训部分通过展示、演示和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便使学生能循序渐进,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税法理论知识转化为税务处理的职业能力,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教学内容的组织

2.1基于工作过程组织税法课程建设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税法课程建设。税务岗位工作主要有申报纳税,缴纳各项税款等,教学内容上,经过对税务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和提炼,融入到税法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实践为导向,分项目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中做,做中学。例如掌握税法基本理论知识后,进行分税种的技能训练。办税员平时根据职业判断,要对会计的原始凭据进行审核,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会计实训资料里查找相关的纳税数据。根据增值税的申报流程,从发票的认证、抄报税、办理申报到税款缴纳,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让设计的教学内容与税务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升学生岗位能力的教学目标。

2.2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考核内容

企业的办税员要求具有税务和税务筹划等能力,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条件下,减轻企业的税负,对企业的财务目标进行谋划和安排。如果办税员对税法相关规定不熟悉,就会造成企业的损失或者加重企业的税负,甚至造成偷税、漏税等不良后果。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上,不仅要重视税法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学习各税种的税收优惠政策,还要进行税收实务操作的训练,不能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实务操作。因此,在税法课程的考核上,在传统理论知识的考核基础上,添加对实务操作的考核,避免对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实务操作不熟练而让企业利益受到损害。

2.3兼顾会计职称考试的需要来安排课程内容

由于目前已经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学生在校期间备考的会计类职业考试以初级会计师考试为主,在今后的从业过程中,还要参加会计师或者注册会计师等考试,这些考试内容都涉及到税法知识的考核。税收理论知识扎实、税务实务操作能力强的会计专业人才,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兼顾会计职称考试的内容,结合学生阶段性的现实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税法理论知识,为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税法课程的内容组织上,基于工作过程组织对税法课程的建设,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税法课程考核内容,同时要兼顾会计职称考试的需要组织教学。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上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系统理解,提高学生的税务处理能力,为将来的财税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3税法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3.1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优质高效的教学团队

(1)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当时许多教师有扎实的税法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乏在企业或者税局工作的经历,造成税法课程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因此,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系统掌握企业的涉税业务和申报流程,结合企业的工作经历,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税法课程设计,更好的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根据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考核,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达到满足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要求。(2)加强校企合作,引进校外税务专业技术人才。高校和企业合作,不仅解决高校的就业问题,还能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引入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有效提高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校企合作作为应用技术大学提高专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突显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特色,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丰富了税法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在模拟企业的环境中进行税务操作,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税法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和职业自信。

3.2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

(1)建立校内税收模拟实验室。重视尝试实验,提供创新机会。通过税法实践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要内容,枯燥的税法理论教学变成了有趣的模拟实训,在实训中,根据实际工作流程分设办税员、税务主管、税务公务员等岗位。先根据各税种进行分项目实训,针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不同企业的业务涉及到的具体税种,引导学生掌握具体企业业务的涉税情况分析,具备涉税业务的判断能力。把企业真实的业务案例带入实训课堂,在综合实训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2)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才能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利用应用技术大学校企合作的校外资源,组织学生去合作企业参观实习,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熟悉相关经济业务和涉税业务,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经济业务结合,让学生在复杂的实践环境中进行具体的税务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能对主要税种进行核算,全面系统地掌握主要纳税申报表的构成项目与填制的基本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

3.3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应不断探索,大胆改革。首先广泛开展案例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进行税法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强对企业税务处理的感性认识,充分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团队应积极研究探索案例教学,专门撰写各种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课后开展小组讨论,并到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些概念和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并完善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室、资料上网,开展现代科学的授课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合理运用网络课程、微课公众号及教学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课下互动和答疑,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向学生了解情况,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4完善考核方式

在现有的考核方式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考核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空间上做到课堂与课后考核相结合,形式上做到考试与考查相结合。(1)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在传统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税收法规和政策中变化的最新内容,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充实考试内容,如营改增的最新政策、增值税税率的调整,环境保护税的实施等。在实践考核中,注重学生的税收实务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2)课堂与课后考核相结合。课堂上,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运用中。根据税法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和能力要求等,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课后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对新政策和理论前沿的了解程度,以及课后自我学习的能力。(3)考试与考查相结合。考试考核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同时考试尽量兼顾会计职称考试的内容。在考查上,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出勤,课堂表现等总之,提高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要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学生出发,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增强学生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使学生既能掌握税法中枯燥的理论知识,还能掌握企业实际涉税业务的处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税法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从而达到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月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税法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6):169-170.

[2]张元?.基于职业能力的税法课程全程多元化考核改革探讨[J].对外经贸,2018,(02):156-158.

[3]郑晓玲.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设想[J].当代会计,2017,(12):66-67.

[4]康丹.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J].时代金融,2017,(29):55-56.

[5]李娜.适应市场需求的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2017,(23):46-47.

基本税法知识范文2

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提高整体上课水平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非常重要。本文对地方高校税法课程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现代教育技术在税法课程中更好使用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税法课程;应用研究

1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教育和技术的相结合,是对传统教育技术观念的创新和升华,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和远程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为我国地方高校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育的改革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目前,现代教育技术普通适用于全国各大地方高校中的课程教学。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相比法学专业的税法来说,更加侧重于将所学税法条文应用到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去。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税法教学的作用不言而喻,当前的关键问题是做好现代教育技术与税法教学的整合。整合的个体对象包括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税法课程的知识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等。整合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功能,使现代教育技术融入高校税法教学中,从而不断提高税法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2税法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现状

2.1税法任课教师的水平不一致

飞速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革新,而相对应的任课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急需提高。虽然目前高校教师评选专业职称需要获得相关的计算机证书,但也只限于最基本的操作知识,完全掌握仍有一段距离。其次,地方高校往往所处二三级城市,地理位置和薪酬待遇等因素导致地方高校的整体师资力量薄弱、流动率较大。地方高校规模较小,往往没有设置税务这个专业,由其他专业的教师担任。比如说吉首大学,由于位于武陵山区,地理位置较偏,目前没有开设税务专业,由会计系和法律系专业的教师任课;年纪较长的教师习惯于粉笔字板书,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年轻教师并不多。

2.2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手段单一

目前高校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仅仅在多媒体教学这一范围,因此90%以上的教学手段局限于使用多媒体PPT课件进行教学,而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其他手段较少涉及,比如说网络讨论组、网络硬盘、慕课、微课等。PPT课件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主,没有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同时,税法作为计算量和适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必须与现实生活中相联系,具体的报税操作流程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导致工作后还是无法完全胜任。最后,有些地方高校未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培训,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最传统的教学方式,尤其在组织教师教学比武大赛时也是侧重于传统方式下的教学,比如板书等。学校在教学管理中的不重视,导致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不尽人意。

2.3现代教育技术表达方式单一

会计专业的税法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各种税法条例,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课程内容重要和计算量大、整体比较枯燥。同时,国家对于税法条例每年都有变动,相应的教材和课件也随之调整。在税法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PPT课件———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将正确的知识尽可能多的传递给学生,往往在使用时只注重内容,忽视课件的展示形式。比如说课件中全是计算公式和例题、文字性的内容,缺乏必要的装饰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乏味和疲倦,导致教学没有活力,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最后,很多的税法任课教师一整节课都是在播放课件,学生只是观看和做笔记,没有互动交流的机会,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兴趣。

2.4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缺乏

现代教育技术如果要很好的应用于税法课程教学中,硬件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说很多地方高校都在教室中配置了电脑、投影仪、展示台等最基本的教学设备,但财政拨款资金有限,导致教学设备数量有限,不能配置税法课程其他的高级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比如说报税的实训基地、开设纳税筹划课程等。相对来说,地方高校现代级教育技术的设备远远满足不了税法课程实际的教学需求。同时,由于年代久远,教室中的设备或多或少存在些许问题,导致影响整体上课氛围和进度。

3改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建议

3.1提高税法课程教师的水平

税法课程的学科交叉性和政策性强,同时国家每年都对其进行修改调整,这些客观因素要求任课教师需要不断地进修、丰富专业能力和调整知识结构,适应时效性强的特点。针对非专业的任课教师,地方高校应及时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仅包括理论还有实践性操作方面的知识;地方高校应该为税法课程教师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鼓励其从事科学研究,为提高课堂效率做贡献;鼓励税法课程教师去相关企业和会计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了解具体操作流程,以提高专业素质,将实际操作知识传递给学生。此外,应加强与当地税务部门的合作合交流,多渠道、多形式的提高任课教师的水平。

3.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

地方高校税法课程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多方面应用,必须通过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地方高校要重视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第一,要树立教师正确科学的观点,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也是顺应时展。第二,聘请专业的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让更多的教师对此培训感兴趣,同时配合教师的上课时间。第三,针对不同层次和年龄段的税法课程教师,制定与之适应的培训计划,保障培训效果。最后,在培训时注重具体内容,涉及面广且不深入,让教师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用。在对税法课程教师有针对性的培训之后,地方高校也要成立相应的培训指导小组,定期就教师上课中使用到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指导。同时,地方高校举办不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比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3.3丰富现代教育技术的表达方式

税法课程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重视内容的表达形式,使用更多的装饰内容。比如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增加一些搞笑动态图片和有声音的图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介绍相关税法变动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最新有趣的新闻报道,增加学生的印象;在讲解相关案例计算时,也可以结合发生在身边的人或一些名人的事件,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在讲解课件时也可以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税法课程适用性较强,任课教师必须同时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地方高校应该建立配套的实训基地。校内的实训基地可以和会计专业的实训基地相结合,主要配备模拟资料、电子报税软件和税法教学光盘等,提供正常实践教学等操作演示以及学生进行手工模拟实训、岗位实训等。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可以和当地的税务机关合作,地方高校定期聘请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学校为学生讲解有关流程,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税务大厅现场观摩。

3.4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

地方高校的硬件教学环境反映最基本的教学信息化水平,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物质保障。一方面,地方高校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筹措必要经费。加大专项经费的拨款,引进其他现代教育技术的新设备,比如说全新的纳税筹划系统软件等,让税法教学不仅仅限于多媒体课件教学。引进的同时,结合地方高校的需求,注重硬件设备的实用性和耐用性;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必须加大对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管理和维修力度。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对于多媒体教室要求教师做到严格遵守使用说明来操作,而对于一些专业设备和设施要求教师专人专管,责任到人。同时,鼓励税法课程教师多多采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予一定的奖励。学校也要配备专人来进行设备的日常维修检查和升级工作,确保教学授课的正常进行。

作者:马洁晶 单位:吉首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玉梅.税法项目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J].家教世界,2012(18).

[2]陈文,李庆华,施芝元.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新型职能定位[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6):47-51.

基本税法知识范文3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税法规定;差异;协调

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会计处理方式方面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企业作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其在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也进一步进行了税法规定的改革。在这样背景下,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需要正确认识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的关系,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税法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会计处理的效率与质量,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存在的差异

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目标不同、基本前提不同、计量基础不同、计量属性不同四个方面,以下进行一一阐述。

1.目标的差异性

在《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生成,主要的作用是给予报告使用者关于企业的相关信息,包括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情况、管理情况、责任履行情况等多方面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相应的决策。而财务会计目标则是“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两大主流观点。具体而言,“受托责任观”强调财务会计的目标要反映出受托责任履行的情况,即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的情况,所以要求财务会计应当以反映企业经营业信息为重点,并且保证所反映的财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决策有用观”则强调财务会计的目的是能够给予报告使用者有效的参考依据,从而作出合理的决策,所以要求财务会计要以反映企业现金流动信息为重点,并且保证所反映的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税法规定的目标主要是对国家在征税过程中与纳税人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进行调整,在维持正常经济秩序的同时,能够稳定国家的税收收入。可见,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在目标上存在差异,会计准则强调的是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而税法规定主要是为了保证国家的税收收入,如此一来,企业在进行某一项经济活动时,可能遵循的规范会有所不同。

2.基本前提的差异性

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在基本前提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会计准则中的核算前提为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持续经营四项,税法的前提则是纳税主体及纳税时间等,而且纳税主体具有法律强制性的特点,除特殊情况外。此外,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在基本前提上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收入、费用、资产及负债等方面规定的确认时间和范围也不同,也会导致会计利润和应纳税额的不同。

3.计量基础的差异性

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在计量基础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其强调的是权责发生制,需要遵循这一原则进行相关的会计计量、会计报告、会计确认等工作,税法虽然在通常情况下也遵循权责发生制,但是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的目标不同,在特殊情况下,为保证国家的税收收入,需要遵循“纳税必缴资金”的原则,而这正与权责发生制不相一致。

4.计量属性的差异性

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在计量属性上也存在差异性,主要是因为会计准则的计量属性比税法的计税基础更多一些,税法的计量属性仅仅只有历史成本一项,除了特殊情况外,而会计准则的计量属性则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五项。同时,由于信息质量的要求不同,税法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优惠政策的实施便是重要体现,而这一变化也使得税法与会计准则产生差异。因此,实现财税合一几乎不可能,只能是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依据会计准则来进行,而在进行纳税申报、缴纳税款时应当依据税法规定来进行。

二、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差异的具体表现

1.收入、费用的确认与税法规定的不同

关于收入的界定,会计准则中指的是企业经营生产所产生的收入,其与所有者投入无关,但是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企业的主要收入包括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服务收入、资产转让收入。税法则指的是无论任何来源渠道企业所获得的货币及非货币形式的收入总额,通常情况下主要分为销售收入、劳务收入、资产转让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等多种收入。从收入的界定来看,税法规定收入的范围要大于会计准则的收入范围。同时从收入确认来看,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会计准则在进行收入确认时的核心是控制权的转移,而税法则是在原有的收入准则基础上,企业可以获得其他相关经济利益。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对收入的界定不同,所以销售方式也不同,最主要表现在视同销售的差异。视同销售是税法中的概念,这一概念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暂行条例》中都有体现,并且由于税种的不同,也使得视同销售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会计准则中并没有这一概念。此外,在费用扣除标准上,会计准确与税法规定也存在差异。通常情况下,会计准则与税法都允许合理的成本支出进行扣除,但是在进行费用处理时,会计核算与税法处理有一定的差异。在会计核算中,允许全部扣除当期发生的合理费用支出,税法处理则对费用扣除有一定的限额规定,如职工福利费扣除限额为14%、工会经费的扣除限额为2%、职工教育费的扣除限额为8%。

2.资产、负债的确认与税法存在差异

会计与税法对资产的确认有着一定的差异。首先,在资产确认上,会计与税法对不同的资产也有一定的差异,如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所购入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无论固定资产是否使用,但是税法对于企业未使用的固定资产,则允许不进行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除房屋建筑物外。其次,会计与税法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也有所不同,会计准则并没有强制规定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要采用快速折旧法,但是税法有着明确的规定,目前快速折旧法在制造业中推广使用。再次,会计准则与税法在资产计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更多的体现在后续计量方面。比如,关于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强调谨慎性原则,要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做减值迹象的计提准备,而税法规定则要求减值准备在经过税务局核定之后才可以进行扣除。最后,负债确认的不同。在一般情况下,负债确认实质上不会影响企业的损益和应纳所得额,而税法则是允许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将金额扣除为零,这样一来企业的负债计算基础相当于账面价值。但是,也存在特殊情况下,如根据会计准则要求,进行的预计负债的核算,如此便会影响企业的损益和应纳税所得额,也使得负债计税基础存在差异。

三、协调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关系的建议

1.重视会计与税法关系的协调

有效的会计工作是纳税申报的重要前提条件,协调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的关系尤其重要。协调会计准确与税法规定并不是一项简单地工作,而且很大程度上会增加会计工作的难度,但是也不能忽视二者关系协调的重要性。对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体现了中国企业会计逐渐国家化发展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税法规定的内容,应该不仅仅只是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上,也应该逐渐加强过程管理,在确保国家税收工作稳定进行的基础上,落实相关政策,促使会计准则与税法共同发展,缩小二者之间的差异,从根本上解决二者之间的差异。

2.积极进行会计与税法的相融合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属于客观存在的。因此,要想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主动进行会计与税法的相互结合,具体而言,企业属于纳税主体的范畴,在进行相关涉税业务时应当严格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纳税,同时,企业也属于会计主体范畴,也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同时,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在纳税申报上的差异越来越大,这便需要企业要时刻注重会计与税法的相融合,结合新会计准则严格把控涉税业务的进行,同时要严格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相关的税务处理,结合税法规定做好相关的经济业务,以此解决会计与税法在纳税申报上的差异。同样,为了缩小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税法也应当主动进行调整,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会计准则的变更,作出相应的调整。

3.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风险评估

促进会计与税法的相互协调,需要财政部门与税务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保持连续性的沟通,做到两个独立部门的信息共享,这样不仅能够保证会计准则下信息的公开透明,也能够保证税法下的税收工作合理合规。因此,要想确保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协调,需要不断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此外,协调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的差异性,还需要正确认识市场环境的变化,加强市场环境中风险问题的预测和评估,国家税务部门应当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风险预判和评估,以此提高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能力,从而保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在服务目的和制定原则上存在差异,所以在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减值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要想缩小二者之间的差异,还需要重点做好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的协调的工作,相关部门要主动促进二者的相互结合,在税法的基础上做好企业会计处理工作,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费瑶佳.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及其协调处理[J].经营与管理,2018,(06):18~20.

[2]刘之舟.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对企业纳税影响浅析[J].知识经济,2018,(02):85+87.

[3]杨秀玉.《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及纳税调整[J].商业会计,2016,(02):68~70.

[4]田原.我国新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及协调[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04):71~72.

基本税法知识范文4

税收是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会计实务中有大量涉税会计交易和事项,因此掌握一定税收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税收法规,是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税收的兴趣和教学质量,克服传统教学的低效率等问题,本文尝试在国家税收课程中引入情景教学法,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最后利用SPSS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情景教学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情景教学法;国家税收;实验研究;认知教育

国家税收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在很多高校和高职院校都作为会计专业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在国家举办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有关税法知识也是重要考核内容,受到广泛重视。但是,目前高职教学中国家税收课程课本内容只是本科的缩写,课程内容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应用性。在教师讲课过程中,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照本宣科,强调理论,脱离实际,学生没有积极性。由于高职学生本身的特点,理论学习对其来说枯燥乏味,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现象普遍,上课也不好好听讲。如何从学科型教育枯燥的税收理论中解脱出来,针对高职教育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围绕税收征管的重点、难点,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本文尝试在国家税收课程教学中使用情景教学法,整体设计教学目标,以某人或某物或某一故事为主线,设置一连串的情景完成教学任务,旨在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税收的兴趣和教学的质量,使学生不断有成功的体验,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情景教学法及理论基础

(一)情景教学法的含义

情景教学法是通过多媒体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多种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被动局面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把创设情景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情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从当代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景认知理论是情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个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的开始和进行起阻碍或抑制作用。情感的调节功能对认知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作用。而情景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认为这样只能导致学生的呆读死记,而不能保证学生在另一种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他主张目的在于发现的学习方式,他的理论通常被称之为认知-发现学习说或认知-结构教学观。根据布鲁纳的认知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转引自冯忠良,2000:135-136)主张应当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东西,以便他们发现自己的编码系统。因此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由此可见,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积极的探究者,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亲自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使学生成为发现者。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二、情景教学法在国家税收课程教学中的实验应用模式

情景教学法目前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在认真学习领会税法课程教学内容和情景教学的本质和原则基础上,借鉴不同教学模式的精髓,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尝试探索了在国家税收课程教学中进行情景教学的模式。

(一)导入-感知

这一阶段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导入情景,营造良好、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引导、交待新的税法知识。学生的基本任务是:感知情景,产生兴趣,初步感知所要学习的目标知识。课堂的导入环节就像演讲的开场白,精彩的开场白决定了演讲成功的一半,恰如其分的情景导入可迅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教师可采用多种途径如通过实物法、多媒体图画影片、简笔画、手势语、幻灯片等进行情景导入。当然,教师要从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设计合理的情景,不能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创设一些只是逗乐和好玩的情景。例如,在讲解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动画短剧,名字叫做《大水与小水的故事》,大水是国家税务局的一名税收征管人员,在这个短剧中,税务局新来了一个同事——小水,刚从军队转业到国税局,他对哪些企业应该缴纳增值税不是很清楚,大水带着他参观了棉纺厂、百货商店、汽车修理厂。

(二)解析-认知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是:详细讲解新的税法知识。学生的基本任务则是:对新的税法知识形成基本认知。教师在通过导入相关情景,引导、启发学生从所看到的教学设置情景中初步感知所要学习的税法知识后,应该对所要学习的税法知识进行详细解析。如在步骤一中所谈到的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动画后,教师要诱导学生认识到动画中的不同企业类型,让学生从棉纺厂、百货商场和汽车修理厂进行对比,归纳出三种企业所属的行业类型。教师在学生对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给学生讲解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这样学生就会在情景中把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和企业的行业类型结合起来,形成对增值税征收范围的认识和理解。

(三)巩固-操练

这一阶段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对税法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参与创设情景。学生的基本任务是:让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共同完成情景创设,并在情景中巩固所学的税收知识。学生对税法知识有了基本的认知后,如果不通过操练加以巩固,就无法把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巩固还是要在情景中去展开。这一环节通常分三步:第一步是教师为学生做情景创设的范例演示。第二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要求下,以小组或全班活动的形式,运用所学的税法知识创设情景。第三步是学生演示所创设的情景。这一阶段也是承上启下的一个环节。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对所学的基本内容进行复习,也为下一步把所学内容运用到更高难度的税法知识运用活动中打基础。

(四)迁移-运用

在此环节中,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学生所学的税法知识给学生设置相应的练习。学生的基本任务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这些练习。税收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服务。由于税法知识比较抽象又琐碎,所以练习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在经过以上三个阶段循序渐进的学习和练习后,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新的税法知识,这一过程的目的就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最后老师还要对学生完成实训的情况做出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已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情景教学法用于《国家税收》教学的实验研究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情景教学法是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开展税收课程教学的一个生动的平台。为了进一步了解情景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我们将情景教学法运用于高职国家税收课堂教学中,并在所任教12会计电算化的两个班级中进行了实验研究。这两个班是通过学生在高考总成绩随机抽样进行的分班。两个班学生人数差不多,会计1班为51人,会计2班为49人,其中会计1班为对照班,会计2班为实验班。首先对两个班级进行实验前测,并分析两个班的前测成绩。接下来开展一学期的情景教学实验,即在实验班通过创设合理情景来辅助教学,而在控制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再对这两个班进行实验后测并分析两个班的成绩。

(一)实验前测分析

为了解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实验前水平有无显著差异,以《成本会计》课程的期末平均分作为实验前测数据。因为《成本会计》课程是同一个任课教师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因此该门课程的成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对该期末平均分进行t检验。从前测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班平均期末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p值=0.747>0.05),在置信区间为95%的情况下,它大于0.05,说明平均值在5%的概率上是相等的,而在小于95%的概率上不相等。我们认为平均值相等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说明差异不显著,从而认为两组数据之间平均值是相等的。所以从统计学意义上表明,这两个班的总体水平一致。再看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分数段对比,发现两个班的分布情况也基本相同。

(二)实验后测分析

后测数据分析指的是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第四学期的《国家税收》课程期末考试平均分和经过SPSS软件的t检验,以及各分段的人数比。在后测数据中可以看出,对照班的期末平均成绩是74.1569分,实验班的成绩是77.9776分,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t检验的结果也表明,经过实验这两个班的平均分已存在实质性差异,Sig.的值为0.041,从统计学意义上说,在p值小于0.05,数据说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平均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班的水平已高于对照班,实验有效果。显示实验班的平均分(77.9776分)比对照班的平均分(74.1569分)高出了3.8207分,再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后测分数段,实验班高分段80分以上有21人,比对照班(11人)多了10人。数据显示,经过实验,在相对均衡的条件下,实验班的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

四、结语

在一个学期的情景教学中,通过实践证明了运用情景教学法之后,实验班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更有兴趣,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主动,教学质量有所提高。采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既提高了上课的效率,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但在实施情景教学中,还需要注意两方面:1.在情景教学法下,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者,作为课堂情景创设者教师必须意识到,是否能创造出一连串有趣味性、时代性的情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在课前,教师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课型、故事的有效性等诸因素作充分考虑,即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又要积极寻求教材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的信息差,使所设置的教学情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差异,同时所提供的教学情景能吸引全体学生参与,还要讲究各教学情景设计之间的衔接性和梯度,保证学生的思维连贯性和延续性。这就需要教师花大量时间进行课前准备,选择适用各个知识点的情景创设,如果在利用动画进行情景创设时,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2.在实施情景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虽然喜欢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授课,在课堂上也听得明白,课堂练习也能做好,但是考试成绩总是提高不快。究其原因是课后没有及时复习,对所学知识点一知半解,因此在考试时缺乏正确的判断,导致成绩不理想。因此,一方面要想办法不断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意志品质培养,才能更有效地保证情景教学法的有效使用。

作者:吕娟 单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娄玉花,陶维伟.对高职国家税收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7):115-117.

[3]魏蕾.情景教学法在随州一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4]Krashen,S.PrinciplesandPractic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on[M].Oxford:PergamonPress,1982.

基本税法知识范文5

关键词:税收筹划;风险问题;新企业所得税法;风险控制

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发展环境与之前相比已有很大变化,财务管理方面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而且更加复杂,就企业所得税而言,因种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出现多种问题的可能很高,为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务必重视税收筹划及相关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革新,合理减少税负,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必要支持。当然,税收筹划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存在都会对税收筹划造成严重威胁,进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更需企业结合新企业所得税法,提高涉税风险意识与管控能力,将税收筹划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持。

一、税收筹划的基本概述

(一)税收筹划的内涵及原则

税收筹划是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中的必要内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通过相关税法内容,在其允许范围下,结合税收优惠政策与会计政策通过合理办法减轻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利润,以此为企业安全稳定发展提供更多帮助。在这一基本概念中,税收筹划充分表现了其具体应用状况中的翔实要求:其一,具有依法性,企业必须要将其与偷税、漏税区别开,需在相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展开筹划管理工作,只有保证法律允许,才能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其二,具有前瞻性,因为筹划工作是发生在纳税之前,所以企业需要在税收筹划工作中多重视企业各项内容的关联与认知,多方面、综合化考虑企业经营活动,以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税收筹划方案。其三,具有增效性,企业税收筹划旨在减轻税负,提高利润,在企业利润不断提升及税收加重的矛盾问题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平衡效果,能在合法范围下降低税收支出比率,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多支持[1]。

(二)税收筹划的应用价值

在这一原则秉持下,税收筹划重要作用得以更充分发挥:其一,有助于企业减轻缴税负担,从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可看出,其中得以更多种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并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可大大减轻缴税负担;其二,在筹划过程中对企业内各涉税项加以标注和控制,可实现对企业结构更全面而深刻地把控,使企业管理者能在纵观全局的基础上对企业财务工作展开有效统筹,实现各部门之间财务管理上的有效沟通,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其三,良好的税收筹划也可促使企业更适应新发展背景,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更契合新税法的要求,对于企业综合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

二、税收筹划常见的风险问题

因种种原因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风险问题是很难避免的,其中绝大部分诱发于人为因素,对企业财务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税收筹划中同样存在着很多风险问题,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种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合理准确、把控相关税法规定展开有效的税务处理模式,由此造成企业成本量增加的同时,也对企业利润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出现逃税、避税等违法行为,务必增进筹划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以减少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压力问题。

(一)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税收筹划中比较常见的风险问题,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息息相关,一旦筹划过程中出现不合理问题,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企业经济风险问题。企业税收相关内容特别复杂烦琐,涉税项又需严格遵循企业税法内容合理调控,以此对企业税收筹划相关工作要求特别严格,不少企业因为税收筹划意识不强、制度不全、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以至于过程管理不到位,税收成本较高,容易对企业可持续发展造成较大威胁,经历深度管理问题后很可能引起企业内严重的风险问题,对企业经济平稳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二)法律风险

税收筹划的首要原则就是依法性,处理过程中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或主观或客观出现不合法行为,对企业整体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务必对此类问题多加关注。不少企业税务工作人员因为自身能力有限,在税务核算、会计政策选取、税法政策要求等方面都存在了解不足的情况,以至于进行筹划时也可能出现方案不当或节税措施不合理等问题,甚至部分税务人员本身法治意识淡薄,在税收筹划中常会出现各种非法避税、偷逃税问题,或者因操作规范问题而出现补缴税款等情况,都具有一定的法律风险[3]。

(三)诚信风险

企业信誉诚信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一旦出现信用危机,企业市场形象及核心竞争力就会遭受严重打击,对企业现代化建设而言也会造成很大危害。企业在税收筹划中未能符合法律要求,行为不够规范,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而出现报税不当情况,很容易被税务机关发现,不仅企业日常工作会受到严格的监测,而且还需经复杂且严格的申报程序,这一时间与成本的提升,以及越来越透明化的调查过程,都会对企业信誉诚信造成严重影响。

三、企业税收筹划的风险管控策略

针对当下企业税收筹划中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本文聚焦于企业自身筹划改进及风险问题针对性解决两方面,立足于新企业所得税法相关要求,规范税收筹划的具体内容,以此增进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构筑更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

(一)构筑规范严谨的风险预警体系

很多企业在税收筹划中缺乏足够的认知,没有专业而深入的理解,更无法准确把握筹划风险问题,经常依据主观判断制定简单的风险管控模式,所以务必先树立起风险管控意识,并建立更加科学严谨的预警体系,由此更及时且准确地发现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一方面要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机制,增进信息沟通交流,结合企业财务部门工作意识与工作能力,准确把握自身筹划中可能诱发风险问题的因素,比如税务人员专业技能不足、税收筹划制度缺失等多种原因,由此对税收筹划风险问题加以明确;同时还要注意外界风险压力,比如行政执法风险,因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综合素质的影响也会导致执法偏差、筹划失败的问题,这类风险也需在风险评估中综合考虑,以此保证风险问题的有效把控[4]。另一方面还要依据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预制策略,不同税收筹划风险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针对潜在风险问题及时明确发生可能性,比如就经济风险问题,企业自身经营状况有限、税收人员能力不足、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等因素的综合考究下,经济风险发生概率很大,应及时进行风险预制策略的探究,一者是紧急风险问题处理,二者是修补发生问题,以此及时警示风险到来。

(二)提高筹划风险管控能力

税收筹划风险的管控关键在于税收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具备更加专业化的税收筹划能力,并对各风险问题有更加清楚的认知,才更能有效避免风险问题发生或实际应对风险问题。一方面,要对税收法规具备更加全面而详细地认知,务必对各涉税项目规范处理,保证税收筹划的合法性,定期组织税收人员认真学习税法相关知识,明确企业所得税法中各项要求,以此展开筹划设计,比如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要对其中节税与避税有清楚地理解,前者是一种合法行为,通过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税负压力,开展合理税收筹划,而后者则是一种违法行为,依据税法中存在的漏洞试图逃避企业义务,对此加以明确,才能合理把控法律规范,减少法律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还要增进税收筹划专业能力的提升,明确企业自身在税法认定中的各项优惠政策,比如高新技术企业、小微型企业或是非居民企业等,都享有一定的优化税率,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对这些内容有清楚明确的认知,结合企业各涉税项目的合理把控,以此规范税收筹划方案并灵活运用,更有效解决税负问题。

(三)健全税收筹划管理机制

健全管理机制可为企业税收筹划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使税收人员对自身职能、筹划目标、管理任务等均得以清楚认知,以此增进筹划管控要点的落实,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其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加以完善,内部控制的健全更能保证风险因子的有效把控。应对企业财务制度加以规范,将所得税法相关内容融入企业内部控制中,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展开企业内部全过程监管,及时探查如工作不规范、态度不端正、能力不及格等种种问题,并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保证企业税收筹划工作可规范完成;还可增进定期核查监督,及时发现税务报告中涉税事项中的错误问题与原因,以此及时改进,或者借助第三方税务机构的参与,对各税务工作加以监督,提高税收筹划的客观性。其二,优化税收筹划流程,对各环节筹划要点严格管理,具体应从设计、执行及监督三个环节具体落实,并在各环节中均增进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各涉税财务信息及时集中到税务筹划部门中进行统计分析,保证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为税收筹划提供更全面的财务信息[5]。

四、结语

综上所述,税收筹划作为企业生产经营以及优化管理的必要内容,依准政策规范,合理减轻税负,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更多利润支持,所以更需将之作为企业发展标准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内容,在财务管理中积极探究税收筹划风险问题,深入剖析新企业所得税法的核心要点,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同时也要构筑一定的风险防控机制,灵活应用各种筹划方案,以此增强税收筹划的有效性,充分发挥税收筹划应用价值,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全面而必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徐薇鸿.税收筹划和税收筹划风险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的分析[J].农家参谋,2020(17).

[2]马彦丞.企业税收筹划的涉税风险与规避研究[J].商讯,2020(11).

[3]葛梦元.浅析新企业所得税法下企业的纳税筹划[J].纳税,2019(9).

[4]孙振伟.新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思路解析[J].纳税,2020(4).

基本税法知识范文6

关键词:财务会计;规范;税收征纳;相关性;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蓬勃发展,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我国经济体的重要组成,我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也离不开与企业和个人经济相关的重要规章制度。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财务会计规范和税收征纳成为维护市场经济持续、有效、健康、长远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财务会计规范与税收征纳的必要性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随着我国进入国际贸易组织,开展多边主义的国际贸易,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越来越向国际化发展。因此,我国财务会计相关的制度政策也需要顺应我国经济的形势进行调整,与我国宏观的管控相适应,结合我国的市场经济现状,来规范财务会计规范和税收征纳的制度,从而使我国社会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加剧我国现代化建设。

(二)财务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

无论是在社会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中,还是在企业管理中,财务会计工作都是不可或缺且十分重要的。它促进、支撑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需要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因此,企业对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一定要重视。严格按照我国的相关要求和规范进行企业制度的制定,并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和执行,将管理落到实处,遵循法律法规,保障企业财务工作的信息公开透明,信息真实、有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效发展,杜绝作假的内容和信息,各项财务工作才能正常运行,争取在市场经济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适应我国的社会经济,为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财务会计规范与税收征纳的差异和相关性

(一)差异

1. 收支确认原则存在差异

财务会计规范和税收征纳在收支确认原则方面存在着差异,我国的相关税法明文规定,企业需要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相关的工作,处理一些非应税业务和应税业务。而在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的方面,通常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因此,这就导致了企业在处理有关确认和开展的工作时会出现差异。在企业的日常财务的实践工作中,很多企业会采取非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方式来进行确认,以使会计工作简化。

2. 费用扣除规定存在差异

财务会计规范与税收征纳在费用扣除规定方面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在企业的财务会计做账的过程中,一般都是根据我国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来进行一些费用的扣除,进行事业支出直接来处理。而相关的税法规定,要求企业在进行扣除费用时,需要按照税法中规定的百分比进行。但是在计算应税所得额时,直接列支的费用,不能够被允许扣除,因此,对于已经扣除了职工福利费用的,医疗基金也不能直接扣除。所以在一些福利、费用的扣除方面,财务会计规范和税收征纳存在差异。

3. 资产处理方式存在差异

税法规定,企业在进行资产处理时,需要根据税法的规定来严格执行。而在实际的企业财务工作中,财务会计规范与税收征纳在处理方式的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在处理固定资产上,根据税法的规定,在进行折旧、计提、购置、支出时不能够在税前扣除所得税;在无形资产的处理时,税法规定,在受益期内,可以用平均摊销、直线摊销的方式。但是,企业的财务会计规范上,则是恰恰相反的,固定资产可以在税前进行扣除的处理,无形资产可以直接计入“事业支出”等。

(二)相关性

1. 整体目标的一致性

企业的财务会计规范,需要对企业的财务情况以及整体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情况,公开公正地展现出来,将有效的信息传递给企业的管理人员、投资人、相关的政府部门等,使他们能够根据这些准确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获取更多的盈利,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应、保证持续长远的发展。税收征纳,主要是通过税收的方式,由国家采取一定的措施,借由对国民进行税收的行为来补给国家的财政,使国家能够更好地开展民生工作,使国家和社会稳步的发展,是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在整体目标上,财务会计规范与税收征纳在整体的目标上是一致的。

2. 相互依存

企业的财务会计规范为税收征纳提供了前提,如果没有财务会计规范,税收征纳将不能够有效地进行。只有规范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才能为税收征纳提供条件,税收征纳才有可能继续顺利地进行。进行会计财务核算的过程时,税务方面的核算业务也需要遵循税法的相关规定,因此,财务会计与税收征纳这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3. 调整范围的交叉性

企业的财务会计规范和税收征纳,分别有他们各自的调整范围,但同时他们也具有一定的交叉性。纳税人是作为纳税的主体,同时在会计规范工作中也是具有主体作用和地位,在很多财务工作中,很多相关制度具有通用性,而且,在具体的财务会计规范过程中,很多时候不仅要根据财务会计的相关规范来开展工作,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将税法的相关标准和准则考虑进去,因此,他们两者在调整范围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

三、财务会计规范与税收征纳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税法对企业财务会计规范的影响

在我国,有一部分企业财务规范的制定与国家所制定的财务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税收的计算方式也与国家的要求是不同的,就导致了有部分企业的税收缴纳的标准是低于国家的标准的。所以,国家对此进行了相关的改革,对税收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深度的优化,增加了很多的政策,对企业的缴税征税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因此,企业不得不引进、创新更加优质、有效的理念、模式,结合企业的业务开展内容和情况,对企业的财务会计运行管理体系进行调整和梳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纳税的计算方法,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需要根据不同来源的业务收入,进行相应的科学核算,来提高企业内部应缴税款的计算的准确性,承担起依法纳税的责任和义务。

(二)企业财务规范对税收征纳的影响

在实际的实践中,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所要实现的税法要求的目标与具体可以实施方式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为了达到所要求的目标,很多企业通过增加更多的物力人力来进行税收征纳的核算,但这样的方式大大地增加了企业财务会计的工作量,而且也使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更加的复杂,从而使企业会计的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了,非常的不利于企业的长期、有效、科学的发展。因此,国家税务总局针对这种情况,结合会计管理规范与税收征纳之间的关系,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通过对企业的税收相关管理举措的分析,期望帮助企业重新定义财务会计与税收征纳之间的关系,找到适应点、平衡点,从而来消减或消除税收征纳行为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但是目前还尚未十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仍然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四、当前我国企业财务会计规范和税收征纳工作上的不足

(一)会计核算主体不明确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企业层出不穷,这也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重。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也有一些小型企业,他们存在着经营者和投资人是同一人的情况,这就导致了,很多时候,企业无法很清晰地将企业资产和个人资产划分得很清晰,同时由于经营者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也使企业的财务账目混乱不堪,收支无法清晰核对,这更进一步使税收征纳工作的难度大大加剧,严重影响了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二)企业财务会计纳税的要求较低

目前我国已经颁布执行的企业相关税收征纳的法律条款中,其实仅仅对于缴纳征税的相关要求的制度进行了宏观的要求和指导,并没有具体地进行规定。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都是需要遵循国家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更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的税务缴纳的责任和义务。而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对国家的制定的相关税务制度鲜少研究,而制度缺少具体的规定更容易导致很多企业的纳税工作开展的十分缓慢且效率低,并且企业对于税务缴纳工作的要求很低,很多项目的税收时常有金额过少或过多的情况发生。

五、财务会计规范与税收征纳的相关对策

(一)完善企业财务会计规范

目前我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财务会计规范仍处于滞后于国家税收征纳标准的情况,并且很难跟上现代化社会的经济发展,为了消除税法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必须对财务会计规范进行优化、完善和改革。所以,企业应该学习国内国外先进的制度和理念,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特色,来改进现在的制度中的缺点。企业财务会计的规章制度的制定,一定要在国家的税法等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依托于税法并满足于税法的要求,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使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与税收征纳相互适应,保持一致,从而保证税收征纳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监督管理机制或对企业原有传统的内控管理机制优化调整

企业的财务会计规范,在宏观上来看,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从微观上来说,也是企业能否长久持续经营的关键。因此,企业务必要对财务会计的规章制度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把控。把制度政策落到实处,提高效率,解决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内控效果低下等,这就需要企业建立科学的监管机制。加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与内控管理机制的适应性和契合度,增加管理的反馈工作,来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能力和水平。对支出、收入等进行不定期抽查、审计,随时核算财务的结果并进行反馈,结合企业的产品、业务定位、企业形象等因素,不断对管理机制的不足之处进行优化和调整。

(三)提高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

企业财务工作的落实执行情况,需要符合企业情况、高度契合的管理制度和理念,同时,还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将理念、制度变为行动,落到实处。而相关专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的好坏完全影响制度和政策在工作实施中的有效性。因此,企业必须加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尤其是相关财务会计工作和税收制度相关的专业知识,制定完善、完整的培训流程和方案,进行考核后方可进行实际的工作操作。不仅如此,还要加强工作人员对会计相关核算的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加强他们的内控水平。同时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的考核,不断地完善和巩固知识和技能。

(四)强化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在财务会计领域也出现了非常多的新型软件和技术,因此,企业也应该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将会计软件更好地运用在财务会计的工作的当中,通过运用会计软件,可以使工作人员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获得报表、数据、信息等,整体上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使人们能够将基础且繁琐复杂的数据核算工作所用的时间,投入到财务会计的管理工作中去,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工作信息和工作内容。因此,也要加强工作人员对软件使用的培训,但需要注意在使用软件是,注意数据信息的安全和稳定,及时保存和备份,避免信息丢失或泄露。随着企业财务会计越来越信息化、现代化,人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大大提高了专业度。

(五)加强小型企业的关注

由于小型企业的问题较多,容易出现上面所说的核算主体不清晰、纳税要求过低的情况,因此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这部分企业的关注,不定期进行审计核查,督促企业对内部的财务会计管理进行规范化;组织企业的经营者进行培训,使这类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明朗;同时也可以组织经营内容类似或相关的企业间的交流会议,通过企业间的交流学习,让这部分企业对自身的内部核算管控有更明确的认知。

结语

基本税法知识范文7

关键词:大数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税法

当前一部分大学生对于大数据的接受程度以及利用能力都比较强,通常情况下,他们应该自主学习就可以对相关知识熟练地掌握。基于大数据学习分析背景下,翻转课堂学习模式有比较强的针对性,没有受到时间或是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就开始进行学习状态,学生更加愿意通过这种形式来学习。

一、基于大数据学习分析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一)“大数据”与“翻转课堂”。首先是大数据,一般是指以多元形式来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进而得到的庞大数据组,其一般具有实时性的特点。大数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借助大数据技术,做小而美模式的中长尾企业可以实现服务转型;(2)对大量消费者提供服务或产品的企业能够借助大数据来完成精准营销;(3)在互联网压力下,传统企业可以借助大数据来实现自身的有效转型,进而更好的适应新时展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4)在多种学习资源下,高校课堂可以实现教学模式转型,实现慕课、翻转课堂、网络教学等在线教育。

(二)翻转课堂。和一些比较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类型的学习方法起初是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的高中阶段的两名非常优秀的化学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而逐渐总结来的,这两个教师通过相关的网络平台,在网络上传输自己制作出来的相关课程的ppt演示文稿的教学形式,从而可以对学生下载相关素材以及在线学习都有更大的便利,一般情况下,学生都比较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三)大数据学习分析对翻转税法课堂的影响。大数据学习分析对高校翻转税法课堂的影响,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展开。对教师而言,大数据学习分析主要作用体现在:通过大数据分析,借助学习系统的后台数据以及信息分析,可以更为全面的展示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课堂情况,从而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而差异化调整教学方案。对于学生而言,大数据学习分析则在于借助智能的学习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掌握其自身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从而有计划地查漏补缺,在大数据学习分析平台上进行学习资源的查抄,并于教师进行沟通,从而顺利完成税法的专业学习。由此可见,大数据学习分析是通过大数据的各类分析作用以及学习分析平台的资源管理、学习记录以及开放式服务等,服务于税法的翻转课堂教学。

二、基于大数据学习分析的税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高校提供软硬件设施和基金保障。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保证具备比较完整的基础设施以及足够的经费。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税法的翻转课堂教学,当前,各大高校在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实行的过程中,都为自己的学校引入了一些比较专业化的技术公司来对录制课程相关视频以及剪辑、技术加工、设立网络平台,这样可以保障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功能更加完善。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给学生提供学习情况的分析结果,进而推动税法课堂的针对性优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高校有必要设计专门的教室,提供翻转课堂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同时,给学生创造出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环境和氛围。

(二)高校税法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学习,掌握多元化的考核形式。第一,对于税法课堂当中的教师而言,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部分,发挥学生本身教与学的主体作用。教师仅作为学生的领导者以及教练,充分地结合学生自己的实际状况,逐渐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税法相关时事,同时适当地评析当前的热点案例内容。在大数据学习分析下的翻转课堂教学,高校税法教师可以通过智能学习分析系统将学生关注度较高的内容进行重点展示,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并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学习和分析功能,掌握税法学习的核心内容和专业思维。其次,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应该对业务知识进行更加深入地钻研和分析,能够对一些比较新颖的税法知识充分地了解和掌握。由于税法教学资料更新相对较滞后,这就需要从事税法课程的相关教师提前进行自学,并结合最新的税收法律法规来录制出一个比较完善的教学视频。当前逐渐取消了之前所采取的传统考核模式,即一纸定成绩,而且目前的考核标准当中,适当地融入了闭卷与开卷以及过程与结果互相联系,而且还充分地结合了多个不同形式的内容,比如考勤、平时作业以及课堂讨论程度等多个方面,这样可以充分推动了评价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教学过程,以及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相融合与联系。具体来讲,对于税法课程这门学科的考核而言,应该充分地联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身所具备的特征,并且可以将线上线下学生的各方面表现都可以综合起来考虑,通过对课堂内外同时并重的一种方式的运用,结合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以及团队协作状况、出勤状况、课堂表现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化的考虑,公正地评价出每一个学生对于一些比较基本的税法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对于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范晓静.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税法”课程教学设计及效果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3):10-11.

基本税法知识范文8

关键词:薪酬;个税;筹划思路

随着社会竞争强度的不断提升,企业可谓是求贤若渴,对于人才的追逐相当激烈,企业要想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首先需要吸引人才,而薪酬福利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对于个人而言,薪酬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是关乎自身实际到手的工资收入的直接影响因素,因而非常重要。对此,企业应积极对内部资源及个人所得税相关法律加以梳理和分析,坚持合法性、综合效益最大化、风险收益权衡原则,有效进行个税纳税的筹划工资,进而提升员工实际工资收入。以此提升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促进团队的整体稳定性,提升员工忠诚度,由此可见,合理的个税纳税筹划对于企业的良性运行及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使得企业与个人形成一个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关系。

一、税务筹划的基本定义和特征

税务筹划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个人利益最大化要求,利用税务筹划来实现自身最大化收益,通过学习和掌握税法,了解税法基本知识,全面分析自身的经济收入情况,最大程度的降低税法负担,从而保障自身收入。想要进行税务筹划首先就必须要弄懂税务筹划的基本特征,了解并掌握税务筹划的内涵,最终实现降低税收成本,减轻税负的效果。就其特征而言,有两个显著特征需要了解,其一是其合法化。合法化是我们进行税务筹划的重要特征,是对社会经济进行平衡的重要前提,任何税务筹划行为都必须要在税法之内开展,不能够破坏税法的规则限制;其二是其筹划性。这一特征具体指的是税务筹划是发生在纳税行为之前,是对各项经济进行提前规划及安排。

二、个人税务筹划中的具体应用

(一)劳动报酬纳税筹划

其一,税务项目转换及选择。当前税率对于工资薪金的使用范围在3%-45%之间,而劳动报酬则为20%。当职工提供个人劳务所得收入进行纳税时,可在工资薪金纳税和劳动报酬纳税之间进行选择,至于选择何种税务项目就需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而定,选择合适税率项目进行个税缴纳。譬如个人的工资薪金税率高于20%时,可将其转换成为劳动报酬进行缴纳。其二,付款时间计划方法。现实中很多企业的收入都存在季节性的波动,有些月份企业的利润很高,职工的工资也会相应较高,对应的税负也高,而有些月份则达不到交税标准,这种情况下开展税务筹划就需要重视时间节点,筹划方法就在于纳税人与企业之间关于月度平均工资的协商,企业可将纳税人的工资平均到每月工资薪金当中,以便降低纳税比例。

(二)年终奖的税务筹划研究

目前,一般税法规定,个人的年终奖是一次性算入整个工资体系当中的,即视为一个月工资予以核算,这就需要进行每月税收纳税,而将个人奖金分摊到不同的月份进行发放,便能够避免出现一次性发放奖金,这也就意味着能够减少纳税时多缴纳税负的情况,由此可见,这其中最为关键的点就在于合理把控时间节点,只要合理确定纳税时间,就能够避免出现多缴税的情况。操作细节为当职工个人工资与奖金总额固定的情况下,对员工月工资及年终奖份额进行合理安排,使职工能够享受较低的税率优惠政策。当节税方案相同时,应尽量先发放职工的工资部分,避免后期奖金额度与月度工资税率级次太大而增加税负的情况。譬如,某公司员工小张在进行纳税时,月工资为2000元,在年末收到公司发放的一次性奖励30000元,按照个税缴纳标准(起征点3500元),在没有进行税务筹划时,也就是正常纳税,小张所需缴纳的税负额度为2895元,然而在合理的纳税筹划后,也就是将所有奖金平均分摊到每个月的工资当中,在所有奖金都分完之后,多出的部分进行缴税,这时小张只需要缴纳360元。可见在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后,能够给小张节省掉很大一笔税负。当然这些都是在个人改革未进行之前,若按照最新的个税缴纳标准(起征点5000元),在合理进行税务筹划后,小张是不需要纳税的。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的有序发展下,我国个人工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这就意味着个人所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也在增加,因而企业就需要借助合理税务筹划来帮助企业员工进行节税,实现税负的最小化,个人收入的最大化。通过有效的税务筹划及企业短期激励的结合,使员工更加忠诚于公司,让优秀的人才愿意留在公司,为公司留住人才发挥巨大作用,这样将能够很好地实现个人收入的最大化,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艳.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筹划探讨[J].现代商业,2017(20).

[2]史震阳.工薪所得税筹划与薪酬激励效应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7.

[3]王战领.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6(16).

[4]刘卫东.个人所得税筹划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6(18).

[5]潘佳.企业薪酬管理改进方案与个税筹划[J].现代经济信息,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