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建议范例

经营管理建议

经营管理建议范文1

 

1989年以来,随着水运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交远邢会同物价主管部门对直属水运运价,在价格形式与价格水平方面,成功地进行了几次较大的调整与改革。地方水运运价,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一直由地方交通、物价部门管理,但交通邵对直属水运企业运价的改革,事实上也是对地方水运运价改革的间接政策指导,征次价格改革举措出台,地方交通主竹部门在取得物价管理部门的支持下,一般都能紧跟着参照执行.但从总体上看,邢直属企业的水运运价改革尚有待深化,地方水运运价改革的力度深度参差不齐,还有待从政策_L加以引导和加强行业竹理.为此,交通部运输竹理司委托水运科学研究所对全国水运运价,重点是对地方水运运价进行一次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井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改革水运运价及加强行业竹理的设想与建议.本文系据此次调研的成果编写.   1全国水运市场及水运企业经营情况   水路运输是我国综合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卜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已形成国了f、集沐、合背、个休多元化的经营休系。从事水路运输的国有、集体企业,仅长江即达:000多家,个体户更是效以万计。尽竹水运市场发育尚不完善,水i二竞争机制尚不健全,但水运市场的竞争局面已经形成。   目前水运经营者的经营效益,一般是沿海海运优J“内河航运,个沐经营优于水运企业,大中型骨干企业多数效益低下。1992年以长江水系为例,地处上游的四川省有国有企业12家,集体企业178家,这190家航达企业货达普遍亏损,客运略有盈余,客货综合,运输亏损达3700万元.地处中游的各省中,湖南省水运部门的88家企业亏损3167万元,亏损面67%.湖北省96家企业盈亏各半,亏损面51%.江西省水运部「〕88家企业亏损面高达80%,赣州地区航运企业全部亏损。下游各省中安徽省199。~1991年连年滑坡,亏损面一度高达80二石,1992年形势好转,亏损面在37纬,亏损领已由200。万元下降到700万元。江苏省水运部门的133家企业,1992年在货源好转,运价到位的情况下,虽比上年减亏527。万元,但仍亏损2279万元,亏损面为35.6%。浙江省水运部门的200家企业,随着市场好转,亏损企业减少,运输利润增加,如杭州地区14家企业,1992年实现不J润955万元,比上年增加599石,1993年1~6月实现刊润595万元,比上年同期哟]J!-68%,其它地区也都不同程度实现了扭亏为盈.   珠江水系所在的主要省份广东省,共有航运企业820家、国有航运企业19蛇年已走出低谷,企业刊润总领达4536万元,扭转了199。~1991年连年滑坡的局面.黑龙江水系的航运企业共有31家,由于天寒封航期长,市场竞争激烈,肮运企业效益普遍不佳。   以上可见,地方内河肮运企业大多数经营比较困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①水运运价调整的力度赶不上物价上涨速度.自1989年以来,交通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对直属和地方水运运价进行调整,而且对货物运价逐步放开,但由于沟成成本主要因素的r加价如柴油、钢材等价格上涨过猛,近几年水运运量虽有上升,运输收入虽有增如,但仍难以消化成本急剧上升所增加灼开支.②水运经济管理沐制不l光适应企业进入运偷市场的需要。口前水运行业尚未形成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仍然存在,行政干顶尚未消除,产权关系没有理顺,社会负担沉垂.作为市场主体的水运经营者,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还没有形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白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因而不可能真正进入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形成价格机制作用。③水运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固然同外部环境与条件有很大关系,但关键在于企业内部机制,尤其是在劳动、人事、工资等项制度上改革力度不足,深度不够,因而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开拓市场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企业的潜在力量.因此,除需在宏观上深化改革经济管理序制,以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外,还应在微观上深化企业内部机制改革,以提高企业经营活力。价格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又,也应当迸一步改革以适应企业进入运输市场的需要。   2水运运价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水运运价水平及润改的制约因素   水运的航区不仅有众多的航运企业参予竞争,而且在很多线路上,有其他运输方式并行,可以相互替代,可供货主、旅客选择.因而水运运价水平必然受到各种比价关系及供求行情的仲种制约.   (l)水运名义运价虽然偏低,但货主实际支出的全程运输费用J仁不低.扰航行从价而言,以长江干流为例,部直属企业货物运价,_匕游为铁路铸价的66%中游为铁路垅价的46%,下游为铁路哄价的41%,似是货_k除支付运费外,尚需文丁.J.港口作业费用及货物港务费、货运附月!l费、港口建设费,实际支付的长程费JIJ,在某些线路上,已高出平行的铁路运榆仑程费用。水路客运则因服务环l了l为乱j没费现象泪当严重,大大如重了旅客的负担。_水运全程费)lJ的上升,航运企业井未从中受益,相反削弱了其竞争能力,井使水运价格扭曲变形,使运价的合理调整受到了很人限制。   (2)水铁运输定价方法的差异,使水运企业在竞争「},处卜杯刊地位。   就运输成本来看,山区河流与山区铁路的运输成个均大大高户l左原河流与‘砰原铁路。长江干流三段,地方支流小河均按肮区特点实行差别运价,这对J;各自独一立核算的航运企业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而铁路则不分地理特点一律火行统一的里程运价二水运对重点物资与非重点物资实行不同的价格形式,而铁路则无这种差别。水铁两种运输定价方法上的差异,使水铁比价尖调,而日.已谈不上如何理jlJ6j水铁比价天系,这使水运在运输大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刊地位。   (3)水运业内部的比价不够合理,不能完仑体现价格上的公、卜竟朴。   添属航运企业承担了大量的重点物资运愉,井对此执行指导价格,J红运价水平低于非重点物资运价,以往国家优惠供应平价燃油,现在优惠已经取消,又无政策性补贴,而地方航运企业承运的重点物资数量相对要少得多,因此部属企业运价与地方运价存在较大差别,尤其是长江上游更为悬殊,地方运价与直属运价之比为l:0.只一。.4”。同时长江水系多数省在运价外,每吨(人)公里还收取5厘到!.3分不等的客货运燃油附]]I1费,该项收费不作为企业运输收入,直接冲减戎本,免征税费,而部直属企业和有的省份则无此项规定。凡此种种,使得同一航区的不同航运企业在价格上不能沐现•}凡等、公平的竞争。#p#分页标题#e#   (4)贸易,卜场行情的波动对货源和运价有一定的形响。   水路运输的大宗货物巾,原油及发电用煤、矿石等物资货源比较虑定与均衡。近入市场的煤炭、砂石等则取决于物资贸易市场的行情。如四川省进出川货运量l,92年为343万吨,其中出川运量240万吨,60%为煤炭。1993年上少卜年华东煤存量饱和,市场转疲,川煤由于发热量低,售价低于晋煤,每吨降到180元,而运费每吨80一100后,山于煤炭贸易无叫可图,导致川煤运量下降。长江中下游的砂石运输近儿年需求甚旺,运量上升,但1993年下半年需求量下降,又受到浙江大量采运的竞争,货主煞价而使砂石运量回落。由此可见,运输费用作为销售成本的组成部分,运价不可能固定在一个水平上,应随贸易行情的波动而变化,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2.2地方水运运价改革状况   近几年来,地方交通主管部门根据市场实际,出台了不少水运价格改革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l)改革水运价格形式,逐步放开水运运价。   近几年来,随着水路运输市场的逐步建立,燃油、钢材等价格的全面放开,地方水运运价的价格形式已由过去单一的国家定价(省定价)改为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市场调节价并存的局面。目前总体上已形成以指导价为主的价格体系。但是各地的改革进程不一,综合起来,大致有三种情况飞改革进程较快有四川、湖南两省,已由指导价为主过渡到以市场价为主的水运价格体系.湖南省自1993年l月1日起全面放开水运价格。四川省于1989年5月放开出川水运价格,1993年5月1日起放开全省水运货物运价,对客运运价仍实行指导价格.   就多数省份来讲,实行以指导价为主的价格体系,货物运价正在向市场价为主过渡,各地实行指导价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有的地方如湖北省开始时虽规定有浮动幅度,但浮动权仍掌握在主管部门手中,企业没有具体定价权.后来,浮动权陆续交给企业,才真正实行了指导价.各地的浮动幅度,多数参照部直属运价定为上下各20%的浮动幅度,有的省如湖北,浮动幅度为30%,广东省定为货运上浮30%,下浮20%,客运上浮30%,下浮不限,旅游航线可上浮50%。客运票价,各地都参照部属运价按一定的幅度实行季节浮动。   地方仍实行国家定价即省定价的只有江苏省,定价权仍集中在交通、物价部门.1986年该省水运运价上调20%,因跟不上物价上涨水平,企业经营困难,主管部门着手拟订调价方案,直到199。年才出台,一出合即碰上经济紧缩,货源紧缺,新出台的运价普遍不到位,直到1”2年运输需求转旺,运价开始到位,下半年形成船方市场,承托双方在省定价的基础上实行协议运价或包干运价,实际执行运价水平比省定价高出30%。   可以说,航运企业已“不合法”地冲破了单一国家定价的形式,形成没有放开的放开.从上述地方水运运价价格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与达输成本有关的物资价格全部放开,航运企业激烈竞争的形势下,水运运价的放开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从已经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四川、湖南省货运情况看,由于市场竞争及调改因素的制约,运价放开后,仍保持相对稳定,并未出现一放即乱的现象,只要JJII以必要的协调针理,完全可以做到活而有序.而仍然实行省定价的江苏省交通主管部门认为当务之急必须改革单一的国家定价模式,加快确立以指导价为主,三种形式并存的价格体系。并认为物价部门权力过于集中,束缚了交通主管部门的手脚,企业没有一点定价权,难以生存和发展.价格改革的滞后,已成为江苏省航运企业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2)改革水运运价规章制度,适应运价改革的需要。   各地在逐步放开水运运价的进程中,原有的运价规章制度已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因而都有不同程度的修改和完善,主要有:①完善货物运价等级制度。四川省为配合水运运价放开,颁布了新的《四川省水路货物运价规则》,对运价等级作了修改,即将10级改为15级,l级为最低级,15级为最高级。将原参差不齐的级差系数统一为10%,以l级为100%,2级为110%,3级为12。%,以此类推,这样的级差容易计算,也便于安排各类货物的运价等级。广东省历来洽用50年代制订的25级制,但从1990年7月起调整了级差系数,减少了级差率的变化,即25级至15级逐级递增5%,15级至1级逐级递增10%。各地现行的运价等级可分为三种情况,即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向直属《价规》(交通部直属企业货物运价规则)的规定靠拢(10级制);四川省改用巧级制;广东省沿用25级制。运价等级制是合现定价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的一种科学方法适应于任何价格形式。但目前各地执行不同的运价等级制,势必给运输企业和货主都带来不便,因此似有必要统一全国或是同一水系的运价等级.②规定“特定运价”概念。随着水运价格形式的变革,各地在《价规》中都明确了实行各种价格形式的适用范围。同时有些地方对一些特定运输规定了“特定运价”的概念.例如湖北省实行指导价的同时,对长江、汉江的产运销结合的黄砂运输、特大件运输、石油化工新产品运输以及新辟航线等均以“特定运价”形式出现在《价规》中,可由承托双方议价,报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执行。各地对客运运价普遍实行指导价,但在《价规》中对内河高速客船作特价规定,票价由运输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自行定价,报省交通、物价部门备案.因此,有些地方实行指导价,已包含了少量市场调节价的内容,这为过渡到以市场调节价为主的价格体系,提供了有利条件.③《价规》运价率表的一表两用。水运运价实行市场调节价后,有的省仍保留运价率表,但其使用与效力已发生变化。四川省的新《价规》中仍附有运价率表,其使!!J,对实行指导价的救灾抢险抗洪等物资,作为中准价使用,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货运,作为指导参考价使用,对企业定价没有约束力。四川省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肮运企业在实行企业定价时,需要自定运价率表,明码标价,有了省订参考表,企业只需公布浮动幅度即可。再则,「111汀承托双方洽谈运价时,都还习惯于有个“本本”作为依据。据调查,四川省水运运价虽已放开,但制约因素未消除,运价不大可能出现激烈波动,折导参考价白1993年5月公布后,行情相对稳定。随着行情变动,主管部门可及时调整衍导参考运价率表,以适应企业定价的需要。#p#分页标题#e#   总的看来,水运运价逐步放开后,企业有了定价权,但定价行为应当加以规范,这些都需要在运价规章制度中加以明确。《价规》是水运运价管理的重要业务规章,由一J;历史原因,交通部只制定直属企业的《价规》,地方的《价规》,各省各有一套,虽然多数省份在基本规定方面已向部属《价规》靠拢,但不可能做到完全统一看来,由交通部拟订行业的或至少是同一水系的统一的基本《价规》需要提到日程上来.   2.3采取不同方式,探索政府间接,理方法   水运运价逐步放开,要求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采取新的管理方法,由直接竹理转变为间楼管理,有些地方已在这方面进行探索试验并取得成效.   (1)通过同业协调活动,形成行业订价和实现政府间接监控.   四川省在水运运价放开后,为了引导企业规范定价行为,增强价格意识,研究价格策略,使企业摆脱传统依靠政府定价现象,由主管部门出面组织,成立带有同业公会性质的中介组织,加强企业间的协调活动。即由省航运管理局出面组织18家主要航运企业的经理,成立经理联系会,地市一级则成立会员联系会.通过每月或每季度的会议活动,协调大宗货物同港同价,必要时拟订最低保护价,防止在货源紧缺时相互熬价竞争。航务管理部门代表参加会议活动,有时也请物价部门代表参加。拟订同港同价和最低保护价是一种君子协议,但要求遵守,互相监督,违者由经理联系会处罚,实际执行情况良好,拢本上形成行业订价的格局。   (2)成立航区水运价格管理监督机构,统一和加弧运价管理。   浙江省温州市于1987年建立“温州航区运输价格管理监督检查委员会”,该机构行政上受温州市交通委员会领导,业务上受温州市物价局钡导.委员会设有办公室,配备有专职与兼职管理人员。主要职能是根据国家价格管理法规,联系温州的政策与实际,组织调查研究,提出水运价格的订价、调价与改革方案,按运价管理权限报批后执行。   并经授权行使温州航区运输价格及各项费收的监督检查与协调管理及查处违价行为。该机构虽是官方的运价管理机构,但同时又具有中介组织的某些功能.在实行以指导价为主的情况下,该机构在协调管理、监督管理和调查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的看来,这几年地方水运运价改革在改变水运价格形式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而且通过调研活动,使对水运运价的改革方向和趋势达成共识。各地都希望交通部在新形势下,加强水运运价的行业管理,对地方水运运价加强政策指导,当前尤需要将可以肯定下来的政策及改革方向形成政策性文件,引导地方进一步搞好水运运价的深化改革。   3关于制定水运运价管理政策性规定的建议   为了有刊于转换水运企业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议由主管部门制定烦发一个适用于全行业的水运运价管理政策性规定.该文件宜集中反映近几年水运运价改革行之有效的成果及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改革目标,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价格管理权限、价格形式的适用范周、政府间接监控的方法、企业的权刊与义务、价格信息网络的建设等政策性和原则性规定。现对其具体内容建议如下:   (l)水路货运运价进一步放开,实行以市场价格为主,指导价格为辅的价格休系。   前水运市场竞争局面已经初步形成,供求相对平衡,运价进一步放开的时机与条件均已成熟和具备。因此水运货物运价宜实行以市场调节价格为主,指导价格为辅的价格体系。即对重点物资执行指导价格。所谓重点物资,除抢险救灾及军运物资外,其概念井不十分明确,月度平衡会议所确定的运输计划所列货运量是否都执行指导价格也值得商榷。固此建议部属航运企业承运的重点物资种类与数量,应由交通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地方航运企业承运重点物资种类与数量,应由地方交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由于重点物资市场都已放开,航运企业承运重点物资而减少的运输收入又得不到政府的补贴,因此重点物资的种类与数量应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缩小,月度运输平衡会议确定的大宗货运运输计划,应明确哪些是执行指导价格的重点物资,哪些虽列入计划但不作为重点物资。指导价格的中准价与浮动幅度,按价格管理权限,由各级交通、物价部门制定并及时调整。航运企业根据规定的中准价与允许的浮动幅度自行确定具体运价。   除重点物资以外的货物适输,实行市场调节价格,由航运企业及其他水路运输经营者恨据成本、供求关系自行定价。考虑到少数地方如浙江、江苏、江西省近期内尚无放开运价的设想,因而在规定中不宜作出硬性规定,但应明确尚不具备放开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逐步扩大市场调节价格的适用范围,向以市场价格为主过渡。   (2)水路旅客运价实行以指导价格为主,市场调节价格为辅的价格体系.   客运的普通班轮航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不宜完全放开,现阶段应以实行指导价板格为主,其中准价与浮动幅度,按价格管理权限,由各级交通、物价部门制定并及时调整.航运企业根据规定的中准价与允许的浮动幅度自行确定具体运价.对普通班轮航线上新投入的高速客船如气垫船、水翼船,因船舶造价高,满足旅客的特殊需要,可以实行市场调节价格.旅游专线、新开辟航线一般都使用新造船舶,_且船舶周转慢,成本高,也宜将票价放开.有些特定的班轮航线如海峡及陆岛之间、岛屿之间的航线和客船,如果具备放开条件,也可实行市场调节价格。   (3)航运企业及其他水路运输经营者在运价放开后,应根据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办事,规范白已的定价行为.   运价放开,不等于市场形成价格机制的确立与完善,但为市场形成价格机制莫定了推础,企业定价行为的规范化是价格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运价放开后,企业应当树立价格意识,改进定价方法,研究价格策略,按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办事.航运企业及其它水路运输经营者有了定价权后,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与责任.如企业定价后,应明码标价,公布运价表,并向交通、物价部门报告备案,有义务接受交通、物价部门的监督检六,提供监督检查所必需的定价资料.#p#分页标题#e#   (4)建议倡导成立各种形式的中介机构,做好水运价格的协凋引导工作。   水运实行市场调节价为主的价格体系后,政府主管部门对企业定价将不再进行直接竹理,但仍需要监督引导企业的价格行为,防止出现垄断价格和企业间竞相抬价、熬价,以保持价格水平的相对稳定.在定价权转向企业后,价格信息的收集、整现与反馈,价格趋势的分析,价格策略的制定等,也非单个企业所能胜任。因此,为适应政府主管部门对运价间接管理的需要,引导企业合理定价,有必要发挥中介机钩的作用.国外的经验表明,中介机构是市场经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政府的各部门也正在重视发展各种中介组织,如冶金部成立了“冶金价格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及“冶金行业价格协调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做好价格协调引导和信息服务工作,为深化价格改革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我们认为倡导成立带有同业公会性质或是为企业服务的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时机与条件已趋向成熟,具有同业公会性质的价格协调组织。可山骨干航运企业发起,也可山交通主骨部门出面组织,航运企业是主体,交通、物价部门代表参加活动.通过活动,交流信息,协调企业的价格行为,商定航区的最高运价水平和最低保护价.同时也可考虑成立全行业的水运运价协调委员会。该组织由交通部主竹领导出面牵头,地方交通主竹部门和骨千企业参加,调查研究工作可委托科学研究机构进行,委员会利用会议或其它手段通报水运形势及对水运价格作出分析、预测、提出建议,供企业领导决策.这种中介组织虽由政府参与夕但并非对企业直接千预,而是由政府参与下的行业价格协调竹理,不失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主针部门迸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探索.(5)建立与完善水运价格后J息网络,以促:兰水运市场的发汀和适应政府主什言盯1转变职能的需要。   建立与完善水运价格洁息网络,既能改变口前航运企业信仁、闭寒的状况,f厂’门“企业合理定价,进入市场,又能为政府部门对市场迸行监控,为企业进行信息服务提供信息依据.因此在规定中应要求各地交通主针一那门爪视水运价格信息网络的建伏与完善,随着各地航运贸易市场的建立,将更有利于价格信息的采集与反馈.交通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历来重视定价所需的基础资料的调查统计,随着机关职能的转变,似应在静态资料调查的基础上,加强价格动态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并通过出版发行水运价格信息快报,为企业和地方交通主管部门提供信息服务.

经营管理建议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建议分析

随着新课改在高校教育当中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作为高校经济学当中的核心课程,其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之多,例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基础理论、以及商业银行知识等诸多方面。由此可见,在整个高校教育当中,商业银行经济管理在其中所占据的位置及比重等都是十分大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对其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方式等加以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该方面的知识内容有足够的认识。教材建设作为开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基础条件之一,其的好坏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同样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据相关研究调查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的建设都还存在不足,因此,针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存在的不足及时给予相应的解决建议逐渐成为了高校所需要处理的问题之一。针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的几点建议,本文首先将针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改革的意义进行相关的阐述,其次在对教材建设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针对这些不足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改革的意义

目前,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进行改革的意义除了是为了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顺应社会的发展之外,其意义还可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教育作为国家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标志。对于教育而言,教材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在教育当中所占据的位置不言而喻,当然,教材当中的内容也可反应出一个国家的意志,因此,加大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的改革十分必要。二是,教材改革对于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如今这个先进的社会当中,教材建设应汲取现如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最新的知识,并在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研究出全新的管理理论。只有这样才能让教材建设具备先进性,以及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培养。三是,教材建设改革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材建设的目的,除了需要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知识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该过程当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及思考能力等诸多方面,因此,针对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改革,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十分重要。以上就是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改革的意义,相关人员需要对其加以重视。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现状

当前,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这门课程的教材而言,该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大都是商业银行的基础知识及发展概念等。若将其内容进行细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过程:该篇主要讲述的是商业银行的起源及发展,还有我国商业银行是怎么形成的,发展背景是什么,以及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其它国家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等诸多方面的基础理论介绍。(2)经营过程:该过程的主要内容是讲解如何对商业银行进行经营,以及怎样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3)业务过程:该篇内容主要概述的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这些基础业务,以及如何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管理等。(4)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该过程主要介绍的是巴塞尔协议的发展与内容,以及面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及利率风险等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去避免。就目前大部分教师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的现状来看,无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理念都过于传统,这对于积极培养学生将有着消极作用。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而言,银行效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就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拥有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来看,教材并没有对这方面的内容过于重视,教材中拥有的银行效率问题,例如:银行效率的内涵及排名等内容十分鲜少。另外,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还缺少了对如何准确对商业银行效率进行测定分析或者是比较的内容。二是,教学理念存在问题。教学理念问题主要存在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对学习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显得十分被动,且不能在课堂之上积极带动学生主动学习。再加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且复杂,长期以往这种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自然会让学生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产生厌倦。三是,缺乏一定的实践教学。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教材来件,教材上大都介绍的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很少有关于实践方面的内容,该现象的存在不但也会让学生缺乏对实际案列进行有效分析的能力,而且不能让学生在今后遇到此类问题从容解决。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对实践内容加以重视,不能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到实践当中,从实践当中去理解消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知识。

(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的几点建议

由上述可知,大部分高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避免这些问题给教学带来不良影响,可从以下几点建议进行:一是,对教材建设进行改革。在教材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对银行效率加以重视,并在教材中合理的扩充有关银行效率的知识点,例如:添加商业银行效率理论、以及根据现如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加入商业银行效率的测度研究。这样不但可以让商业应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符合社会发展,而且能够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内容更完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对该方面的内容有更全面的了解。二是,改善传统教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改善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理念,采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不但可以吸引学生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教学质量提升。另外,教材在建设上一定要添加具有实践性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例如:学校可根据教材实践内容在校园内开展与教材中实践有关的活动等。当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经验,结合实践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学生在该方面的需求,而且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三是,为教材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想要完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交涉,除了需要做到上述两点之外,还需要为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现有教材、理论与实践及多方面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价。这样不但可以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在众多类似教材中脱颖而出,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教材。以上就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的几点建议,相关人员需要对其加以重视,促使教材建设得到不错的完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如今这个先进的社会当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教学质量都有着消极影响,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促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得到更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柯仕魁.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内外影响因素研究[J/OL].中国商论,2019(03):60-61[2019-03-20].

[2]谢太峰,孙璐.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征信,2019,37(01):62-67.

[3]杨金桂,张郃,饶依婧,杨雨虹.浅析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1):134-135.

[4]周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影响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02):193.

[5]周朝波,彭欢.互联网金融崛起下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法[J].征信,2018,36(12):72-78.

[6]潘小明,屈军.金融服务需求模式演变与商业银行渠道管理[J].南方金融,2019(01):82-91.

经营管理建议范文3

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北京市在2017年4月推行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基础上,于2019年6月15日正式启动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取消耗材加成,彻底告别“以耗养医”。本次改革涉及手术、检验、中医、病理、康复、精神6大项目,共对1600多个收费项目进行了调整[1],在取消耗材加成的基础上,降低了部分大型设备仪器检查的费用,提高了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项目费用,旨在推动医疗机构收入结构日趋合理化。新医改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医患信任的改善,患者更有理由相信医生开具的检验项目及药品是为了治病而不是为了“盈利”。同时,取消药品及耗材加成,也相应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然而,对于公立医院而言,新医改政策的实行改变了医院的运营模式及收入结构,对医院的整体收益有一定影响。在此背景下,医院应调整原有经营模式,提升对资金的管理水平,保证自身的经营理念契合国家的改革方向[2]。

2北京市医疗机构优化调整

目前,北京市的医疗资源多集中在中心城区,受空间、床位配比等因素的影响,多数三甲医院的接诊能力及床位已超过饱和状态。为保障首都医疗资源公平配置的稳步推进,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北京市中心城区医疗卫生机构正在以整体搬迁或建立分院等形式逐步向郊区、新城或资源匮乏的大型居住区转移,优化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医疗机构的空间及床位,促使医疗卫生机构提升自身接诊能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天坛医院”)为北京市首个整体外迁的三级甲等医院。搬迁后,医院占地面积扩大,医务人员及就医患者较搬迁前成倍数增长,加大了医院的经营成本及运营压力。此次外迁,既是医院经营模式改革的机遇,又是巨大挑战,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加强学科建设的前提下,医院应将运营管理列入下一步工作重点。

3天坛医院运营管理举措

为适应国家新医改政策需要,使医院发展、管理和服务逐步契合国家公立医院改革发展要求,2019年天坛医院成立运营管理办公室,加强医院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控,努力确保医院在当前医改严峻形势下高质量、高效率运转和发展,合理优化医院收支结构,及时控制医院的运营成本,保障医院良好运行,更好地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

3.1建立医院经济运营信息平台,实时把控医院运营情况

医院运营成本控制是改善医院经营状况的关键,只有具备准确的成本数据、合理的成本管控计划和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案才能保证医院的资源配置合理优化,使医院运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为实时了解医院整体运行状况,医院建立经济运营信息平台(HRP平台),集合医院HIS、LIS等系统数据,对医院整体及各科室经济运行数据及医疗数据进行全方位集合与分析,逐步构建以科室为独立核算单元的成本核算体系,为各科室日常查阅数据、资源管控提供依据。3.1.1归集成本数据,保证科室运营数据的真实性。HRP平台通过对日常医疗数据、财务凭证数据、人员信息数据等的采集,将相应的医疗成本、物资耗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成本数据按科室进行归集和计算,通过对医院整体面积及后勤成本的计算,可以较为客观地将各科室使用面积成本及公摊面积成本归集到各科室,并将后勤保障成本一并纳入科室直接成本中。依据科室属性,HRP平台中共建立成本核算单元309个,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等大型科室,按亚科进行数据归集,保障运营数据可以落到实处。医院管理部门完成各临床科室数据的核对工作,对各科室所有运行成本、收入、人员信息、房屋面积等进行科室确认及修正。通过和各科室的信息确认,保证HRP平台运营数据的真实有效性,为后期数据归集及对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医院各类成本等归集及计算,可以了解医院各科室可控的运营成本及经营状况,从而设立符合科室发展方向和实际情况的成本管控目标,在不限制科室发展的同时,保障各类医疗及后勤资源得以优化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消耗。3.1.2采集历史数据,为科室纵向对比提供数据支撑。医院HRP平台已采集医院2017-2019年医疗、运营及人员数据,包括资源配置、运营效率、成本管控及医疗费用控制4个方面,职工人数、平均住院日、收支结余率、医疗收入增幅、卫生耗材占比等10余项指标。科室通过选择不同的时间段,可以了解本科室各项数据的变化趋势。由于医院于2018年10月进行了整体搬迁,患者人群及病种结构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各临床科室可以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本科室各项指标的变化原因;通过对日常指标的监控,了解科室变化特点,并明确改进的目标及方向。例如,搬至新院区后,通过对运行数据的监测发现,儿科的门诊量持续增长并达到同期在老院区的3倍,医院讨论并决定增开小夜门诊,延长了儿科门诊的开放时间,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3.1.3差异化指标设置,保证科室数据对比的科学性。HRP平台根据科室性质及特点将医院各科室进行分类,分为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行政后勤科室3类报表,并根据科室类型设定不同的指标。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是主要的日常工作,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及技术难度等指标可以直接反映出临床医疗科室的服务价值及工作效率。因此,临床科室运营报表中,服务总量、技术难度、平均住院日等指标作为测量科室运营效率的主要项目,而收入结构、成本结构及医疗边际贡献率则是临床科室成本管控的重点。医技科室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为临床科室提供辅助性支持,例如医疗检查、检验、手术辅助等,而此类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及医疗设备,因此科室的人均医疗收入、医疗设备医疗收入等指标是医技科室的运行效率维度重点考察项目;在成本管控方面,收入成本率及卫生材料支出情况则是医院关注的重点。不同的指标设定不仅可以让医院在精细化管理中有的放矢,而且可以方便不同类型科室的横向对比。HRP平台中,每个指标都会呈现科室排名情况,每个科室都可以看到自己在同类型科室中的排名情况。平台建立初期,医院运营部门定期向全院公布科室诊位使用效率、设备使用效率等指标排名情况,督促科室关注自身变化及院中排名,合理调配科室人员及资源,提高科室运行效率。通过对HRP平台中不同指标的数据分析,使医院更加清晰地了解精细化管控的重点,为医院的运营决策提供了准确、真实且多维度的数据支持,依据核算数据对医院各部门进行精细化成本管控,降低医院运行成本。

3.2精细化医院成本核算,优化绩效考核方案

3.2.1筛选关键指标,用好绩效抓手。根据医院的经营状况和运营管理重点,筛选关键性指标作为科室绩效考核的单项指标。例如,选用卫生耗材占医疗收入的比率作为单项附加考核指标。在考核指标出台后,部分科室重新调整了卫生耗材的领用周期,在考核2个月后,各科室领用耗材的数量趋于每月实际用量,避免一次领取过多卫生耗材,减少了科室的存放损耗。在新医改政策实施后,医院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控制卫生耗材的使用量,并使用同等功能的国产耗材替代价格较为昂贵的进口耗材,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减少医院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高医护人员成本管控意识,推动医院向精细化的运营状态发展。3.2.2把握医改政策,优化绩效考核方案。利用绩效管理这一有利抓手,与医院成本核算相结合,建立以成本管控为目标的绩效考核体系,结合医院运营情况,优化现有绩效管理方案。目前,医院已完成HRP系统中临床科室收入和直接成本的效益分析体系。考虑到医耗联动综合改革的影响,为保证改革的平稳性,在医耗联动改革数据平稳后对原绩效考核方案进行了修正。

3.3规范设备采购流程,加大审核力度

医院本着公益性,在保障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前提下,考虑经济性原则,对设备购置进行绩效论证。医院遵循严格的设备购置论证原则,在临床科室提出购置申请后,由医务处、人力资源处、医学工程处等相关职能科室对设备购置是否具有公益性、是否保障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管理性意见;再由运营管理办公室对设备采购进行绩效论证,根据设备购置金额、设备投资静态回收期、是否增加人员、维保情况等对拟购置设备进行测算及评分,出具《设备购置绩效论证报告》,提供经济性依据;如果拟购置设备符合前期论证及购置标准,将由财务处落实购置资金,经院办公会讨论后交由招标办公室招标,由医学工程处进行设备采购。在严格执行医院设备采购及论证流程的同时,加大审核力度,严格遵守经济性原则,为医院优质的医疗服务提供最合理的设备保障。医院改革后的设备购置流程使科室设备更加匹配患者的需求,医疗资源和医疗设备配置更为合理。

4管理成效

通过数据变化趋势对各临床科室的诊位、床位等资源进行统筹协调规划,医院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化。2019年12月与上年同期相比,医院月均每诊位诊次、床位使用率及住院手术量均有明显提升,月均每诊位诊次较同期提高28.68%,床位使用率较同期提高10.91%,住院手术量较同期提高38.25%。通过对临床科室运营成本的监控及相关绩效指标的设立,在业务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平均住院日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3天,百元医疗收入消耗卫生材料指标较上年同期下降0.91%。就医技科室而言,设立卫生耗材管控及医疗设备使用率监测等专项绩效监测指标,强化科室对日常消耗及设备使用数据的监控,提升设备使用效率,降低耗材用量及成本,减少医院不必要的浪费及消耗。医院各大型设备运行数据的监控显示,2019年12月与上年同期相比,医院核磁共振、CT、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检查人次均呈现增长态势,分别提高33.02%、26.52%、53.13%及44.21%。2019年12月,百元医疗设备医疗收入较上年同期上涨45.12%,收入成本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92%,卫生材料支出占医疗收入比率较上年同期下降23.96%。经过1年的管理及改革,2019年12月医院医疗收入较上年同期提升了43.05%。

5结语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通过取消药品及卫生耗材的加成,以及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调整,保障了更多患者的就医机会,缓解了患者“看病难”的问题。这些改革举措的实施,改变了医疗卫生机构原有的收入结构及运行成本,对医疗卫生机构而言是一项巨大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改变,是当前医疗卫生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保障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开源节流、提高医院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是摆在每个医院面前的难题。天坛医院运营管理工作的开展也面临着挑战,如何平衡各项指标的考核及医务人员日益增长的工作量及工作强度,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总体而言,目前医院实施的成本管控措施,加强了各科室的成本管控意识,在设备申请时对预期工作量及项目收入的核算也更加准确,在设备采购时也更加理性,越来越多的科室通过HRP平台发现了改善本科室运营状况的关键因素。这一系列改变为医院运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佚名.北京启动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取消医用耗材加成调整1600余项医疗服务价格[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106.

经营管理建议范文4

过去医院的门诊诊室里:患者随便进出,医生身前围着一圈患者。有的患者需要查体,要求其他患者回避的,其他患者也不主动退出诊室,秩序很乱,看起病来着实不变。挂号处、收费处前乱成一片,经常有为排队发生纠纷的情况出现。现在应用上医院管理软件后,排队取号机、自动叫号器的使用让门诊和挂号处、收费处等地方变得秩序井然。医生可以更专心的为患者看病,挂号处、收费处再也没有发生过为排队起争执的现象了。整个门诊大厅给人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觉,看上去像个上规模的“正规大医院”。良好的就诊环境使患者来本院就诊的意愿更强烈了。

二、医院管理软件的应用使医院的门诊收入增加

以前我们医院都是手写处方,开好后患者拿着处方去交费、取药。由于过去卫生部门管理体制主、客观问题的存在,导致医院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现在已经实现药品零差价,这种现象基本好转),这就出现了“逃方”的现象。医院外面药店里的药品大多质量有保证,价格也便宜,有的药品院内外差价能相差2-3倍!这种现象下就会有好多患者拿着医院医生开具的处方跑到外面药店去买药。当然从患者的角度来说也可以理解,但从医院的角度来考虑,这既不尊重医生的劳动,又让医院受到了经济损失。我院应用管理软件后,处方的开具全部是无纸化办公。患者在拿到药品前是看不到处方内容的。既想在院内就诊又想在院外拿药的情况被杜绝了。处方不再白白的外流,医生的劳动得到了尊重,医院的收入也增加了。我对比过医院使用管理软件前后的业务收入,使用后比使用前门诊处方的业务量多出(同比)约30%,相当可观的增收幅度。

三、医院管理软件的应用提高了住院医生的诊疗水平和业务收入

我院过去手写病历的时候,住院医生在管理住院患者的时间里大约有60%的时间都用在了埋头伏案处理未完成的病历当中。如此大的病历书写量导致医生对患者的诊治活动疲于应付:一成不变的使用陈旧、保守的诊疗方案。没有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思考患者的诊疗方案有没有更安全、高效的方法。长期下来不但医术没有提高,而且让病历文书弄得身心乏力、精神萎靡,很容易导致医疗差错,甚至是医疗事故,给个人、科室、医院都带来名誉、经济上的损失。电子病历、电子病历质量控制、临床路径等先进的软件模块的应用扭转了上述现象。医生使用电子病历管理软件十分钟就能完成一份高质量的病历。电子病历质量控制软件可以适时的提醒医生该干什么、哪些文书的书写质量不行等。

医生根据软件的提醒及时处理需要处理的病历文书、修改病历中的各种错误等。临床路径管理软件的应用对于典型病症更是解放了临床医生——符合进入某条典型病症的临床路径的患者在事先设定好相应诊疗方案的该条临床路径里诊治,医生只是在需要的时候点点鼠标。所有这些都会把医生从繁重的病历书写中摆脱出来,能够使之静下心来思考或者和其他同事探讨患者的病情、优化诊疗方案,使之更合理、更科学。长期下来医生的诊疗经验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医院就会拥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医师。医院要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高素质的人才是关键,只有医院的整体诊疗水平提高了,才能有更多的患者愿意来本院就诊、治疗,相应的医院业绩也就越来越好。我院在使用医院管理软件前后的业务收入对比(同期按月汇总数据)从340多万元猛增到430多万元,看来前期的软件资金投入是肯定的。

四、医院管理软件结合智能化医疗设备为医院特色发展添彩

我院是中医院,众所周知,虽然中医在我国是“国粹”,但是这些年来中医院的发展无论是政策环境还是医疗环境都很严峻。要想在西医医院当道的环境里谋出路、求发展,就必须走具有中医特色的发展道路,比如:中医院要大力发展针灸、中医理疗按摩、中药制剂等。我院自行研制的一些中药制剂过去由于没有先进的生产设备,虽然药品很受欢迎,但是产量总跟不上去。为此我院专门从外地购入先进的智能化中药制剂生产设备。该设备通过软件自动控制,医院管理软件开发公司授权该设备软件获取HIS数据库里面的中药处方数据,然后根据这些处方数据设备自动生产患者需要的中药制剂。如果没有医院管理软件提供的数据支持,单靠人工向设备的软件内输入处方数据,工作量就会成倍的增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而医院管理软件和该生产设备的结合,让该设备的生产效率提升了十倍,医院极大地缓解了自制中药制剂供不应求的状况,满足了患者,也给医院增加了收入。自制的中药制剂收入由以前的2万多元激增到18万元左右(同期月收入)。

五、医院管理软件的应用能更精确的控制科室消耗

前几点介绍了医院管理软件对于我院增技(业务技能)、增收的好处,现在再谈下医院管理软件对我院科室消耗的有效控制。过去我院没有应用专门的后勤管理软件,科室需要在后勤处领取近百种耗材物品(如:毛巾、肥皂、纸张、笔墨、灯泡、电池等等),科室众多,管理起来难度很大。后勤没有对账目进行科学的分类、账目记录不规范、没有形成统一口径、查对起来太繁琐。财务上想要获取精确的物品数量、金额等数据太难。这也是其他好多医院同样遇到过的问题——医院无法对科室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我院财务科进行成本核算,低值易耗品占总成本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我院使用后勤管理软件模块以后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后勤物资分门别类的维护到系统里,每个科室都有专门的明细账目,并设置了“耗材消耗预警线”,控制每个科室每种耗材领取的数量,进行成本控制。全院所有科室任意时间段的消耗数据都能准确无误的汇总出来并上交财务科。财务科会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成本核算,有了这些精确的数据,医院的成本控制就更高效、明晰。

经营管理建议范文5

关键词:精益管理思想;企业文化;建设;应用

在建设企业文化时,相关人员应了解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基于此,精益求精,建立精益文化,使精益管理思想融入到文化建设中,二者的融合是在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该过程属于革新变化过程,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很多难题,相关人员还要解决这些难题,并在文化建设中贯彻相关的措施,使企业文化创造更大的价值。本文主要针对精益管理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精益管理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本质上是种价值观念,是种精神,它会反映出企业的最新发展状况,也会折射出企业精神面貌和内涵,还能反映出企业工作氛围。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和各方面发展的同时,也应着重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只有企业文化建设良好,企业才能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心甘情愿服从管理,共同为发展目标实现作斗争。企业文化这种意识形态在构建的过程中融入精益管理思想,可使文化建设要求提高,可使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规范准则标准提高,以达到精益求精目的,所以说企业文化精益化是对企业文化的升级优化。精益化后的企业文化要求员工思想和行为都要精益,在思想方面,员工要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学习企业的安全文化和廉政文化,久而久之,员工会对企业产生荣誉感和依赖感,员工心之所向,企业凝聚力必定强。在行为方面,员工的各种升华了的思想会转化为行为,使企业生产效率提高,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利用率达到最大,能源消耗降到最低,最终生产效益最大化。这就是精益管理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也是企业精益文化对企业生产发展的影响。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人,企业文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的作用,发挥人的价值,而企业管理也是为了发挥核心资源的优势,使生产价值最大化。所以精益管理思想下的企业文化也应以人文本,从人的角度上进行文化建设,进行企业管理,最终企业管理水平会得到提高。

二、精益管理思想下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对精益管理思想内涵理解有误

精益管理思想融入了现时代的很多新思想,很多管理人员很难转变对其的初始印象,他们在管理中,也无法将新思想内涵阐释给员工,员工更无法将其融入到企业生产中。多数情况下,管理人员没有理解精益求精,反而将精益管理与精简化联系在一起,减少应用资源或减少用人,这虽然会节约成本,但裁员造成的恐慌会使员工无心工作,严重情况下,还会使整个企业内部员工都惶惶不可终日,久而久之,员工之间的凝聚力会逐渐消散,他们对所有的精益性项目开展也不抱希望,更不用说参与精益文化的建设。

(二)不同层次职工对精益文化认知不统一

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管理人员的带领引导以及全部员工的共同参与,不同层次的员工精神面貌和物质生活以及在企业内部的生产角色不同,他们对企业有不不同程度的感情,对企业文化有不同的认知,在精益文化理解和建设方面,如果无法达成统一意见,其在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力度也不会相同。员工如果无法将对精益文化的认知融入到实际工作中,精益文化建设效果一定不显著。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在企业文化内涵以及重要性的认知上一般会呈现出参差不齐现象,这不利于管理人员管理员工,对企业文化在员工凝聚力方面的作用发挥也毫无裨益。普通职工无法领悟到精益文化的真正内涵,其就不能通过企业文化的契机,来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己的素质,更不能将精益化精神提炼到企业生产和资源利用等方面。

(三)精益文化与企业运作机制联系不深

精益管理思想在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最为显著,毕竟前者是为后者量身定做的管理理念,渗透了这种思想理念的精益文化如果不能与企业生产环节相结合,其建设的实际意义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在精益文化建设中,相关人员还应考虑将其与企业运作机制联系起来。这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更需要他们将精益管理措施落实到文化建设中以及良好工作氛围创造中。只有建立这样的精益型企业文化的优势局面,企业才会发挥企业文化优势,达到生产效益最大化目的。

三、精益管理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措施

在精益化管理思想中,企业应主张放弃传统粗放式管理方式,转成精细化、集约化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投入生产的成本会降至最低,生产效率却会提高不少。基于此,企业还应着重于提高企业服务质量,使产品质量和销售渠道等都得到改善,达到尽善尽美,精益求精高度,如此企业才会在业内,在客户心中建立口碑,赢得客户的最大满意度。将精益管理思想应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就应以这种思想为导向,使企业文化更加适用于企业发展和员工心之所向。具体的精益文化建设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激励导向,形成良好循环

建设精益企业文化的首要步骤便是为员工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该价值观念要彻底糅合精益理念,并针对企业生产运作,建立精益目标,该目标可体现在产品质量以及价格、服务水平等方面,企业在这些方面,要做到尽善尽美。其次企业管理人员作为管理核心,要起到正确导向作用,管理人员要将公司的利益以及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个人利益放在次位,引导员工为企业利益最大化做贡献。企业在实行绩效考核同时,还应将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企业工作和员工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此员工才能全力以赴,企业中的各种资源利用效率也会达到最大。管理人员还应对员工的个人利益进行激励引导,使员工能改善自身行为和态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此企业中的工作氛围也会变得积极向上,这会使企业文化更加精益化。最后企业还应认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生产中的凝聚力量,通过使其精益化,来增强企业获利能力,促使企业对成本与质量进行优化配置。糅合了精益理念的企业文化将会推动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理念认同,发挥凝聚作用

精益文化的建设要以人文本,主要指关注员工内心,保障员工基本权益,给予员工进修发展机会,发放员工一定的决策权,员工在精神上会感到自身被需要,企业的高度信任会使他们热衷于企业生产操作执行和过程监督检查中,如此生产环节的很多错误故障都会为员工提前发现,进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在此过程中员工的个人素质会得到提升,员工会自动摆正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进而增加对企业的归属感。精益思想不仅体现在企业文化中,还体现在技术以及经营思想等方面,相关人员要做的是将这几者统一起来,使其理念高度集成,紧密联系起来。在这种共同理念下,员工凝聚力会提升,他们会为企业精神和人文环境的建设提供多种契机。在精益文化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还要考虑到其本身的系统化特点,将其与生产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与员工联系起来,使员工树立“节约理念”以及“最大价值化理念”等,员工的理念统一,他们才会将这样的企业文化应用在企业生产中。

(三)构建完善适用制度和体制

精益文化中的尽善尽美以及精益求精高要求、高标准目标要实现,还要依靠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机制来作为保障,这些机制会对所有员工形成约束,但在约束范围内,他们会有很大自由发展空间。在这种空间中,他们要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术,使零库存目标以及零差错目标能实现,使成本与质量真正实现合理配置。在这种管理机制下,企业还应建立相关管理机构和组织,使精益文化建设能得到顺利推进。

四、结语

精益管理思想下的企业文化为精益文化,这种文化更能引起员工共鸣,拉近员工与企业的距离,使员工看清企业真面目,了解企业内涵。精益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使其成为企业发展导向,引导企业其他生产活动环节发展执行更加精细化、具体化、精致化、最大价值化。如此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也能达到客户的最大满意度。由此可见,相关人员务必要促成两者的有效融合,使精益文化价值更大。

参考文献:

[1]付明皓.精益管理思想砌入企业文化建设[J].纳税,2018(17)

[2]赵伟红.企业文化精益管理助推“大检修”[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6(10)

[3]徐国强.企业文化融入精益管理的探索[J].上海企业,2016(02)

[4]张冠群.探索精益管理下的优秀企业文化[J].华北电业,2017(05)

[5]周淑梅.企业管理文化与企业精益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6(15)

经营管理建议范文6

关键词:医院档案建设;精细化管理;存在问题;有效对策

档案对医院的正常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进行行政管理、药品管理、科研教学及医疗服务的基础与前提,管理人员需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建设方案,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存在较多问题急需解决,应积极探索实践,建立完善系统的管理信息体系,满足医院对档案的利用需求,从而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为其快速稳定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1医院档案精细化管理概述

1.1医院档案管理的意义

简单来说,医院档案管理就是医院的日常记录工作,是进行其他工作的依据,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媒介以纸张、光盘、录音影像为主,容易丢失损坏,存在较多弊端与漏洞,管理效率有待提高.医院具有一定特殊性,旨在服务社会,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受国家监督管理,记录归档管理细节及医疗过程可避免医疗纠纷,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目前,我国大力推广医疗改革,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医院的发展需求,且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档案管理的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生存经营中的重要理念,将其应用于医院档案管理同样有效,可显著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精细化管理重视细节问题,通过合理划分与科学统计等措施建立健全医院档案数据库,从而为后续工作做好铺垫,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与意义.

1.2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现阶段,医院档案精细化管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优化管理效率,需在实际工作中遵循如下要求.其一是真实准确.收集归档的资料信息是后续管理与医疗服务的重要依据,例如档案中记载了患者的基本信息与就诊过程,其准确性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效果.同时,该档案还是患者报销的凭证.当发生医疗纠纷时,档案可作为司法证据,相关人员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与双方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其二是系统全面.与其他行业的档案相比,医院档案具有集成性特点,收集档案时需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尽可能保证系统性与全面性,避免存在遗漏或失误问题.其三是专业专属.医疗档案对医学院教学及科研有指导作用,通过对各类疾病的研究分析,可从中找出有用信息,为患者带来福音.因此,进行档案管理时必须保证专业专属.

2现阶段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化水平较低

医院档案管理对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如此才能保证管理质量与效率,为医院的正常运行保驾护航.现如今,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影响了医院的健康发展.专业化水平较低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是管理内容与范围不明确,很多应该记录在档的资料被忽视,不利于后续工作有序开展.其二是归档分类不科学,没有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准确划分档案类型,例如没有按照诊疗科室或职能部门进行分类.其三是档案资料过于分散,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增大了调取、查阅难度,降低了医院档案管理水平.

2.2基础环境相对薄弱

医院档案管理的基础环境相对薄弱也是目前存在的严重问题,不利于医院的良好发展.档案管理工作前期需投入大量资金,但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收益,为了提高医院的行业竞争力,医院领导人将资金投入到其他基础设备建设,虽然短时间内能大大提高医院的经济收益与竞争力,但却不利于长久发展.这一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很容易被忽视,无法添置先进的现代化设备,缺少明亮宽敞的工作环境,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工作质量与效率,进而影响了档案收集及整合的高效性与可靠性.

2.3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该项工作实施难度大,无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首先,容易导致档案丢失或重复归档的问题,而且管理效率低下,一旦出现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医院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妨碍了医疗研究水平的提升,久而久之会降低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无法快速准确地调取相关资料,降低了医疗人员的工作效率,影响了医疗服务体验,容易诱发患者与医院之间的纠纷问题.

2.4档案收集效率低

医院以往的档案管理方法较为粗糙,不重视细节问题,导致一些重要档案被遗漏,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中埋下了隐患.相关人员重视程度不足也对档案收集效率产生了不良影响,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档案收集与归档难度.另外,很多医院还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模式,工作人员只按照以往经验进行工作,科学性与实效性较低,严重限制了医院的发展脚步.

2.5工作人员能力较差

人员是影响医院档案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降低了该项工作的管理水平.一般情况下,档案管理的领导由技术人员升迁为管理人员,缺少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管理经验,不具备前瞻性眼光,不仅降低了管理效率,还容易阻碍医院档案管理的未来发展.另外,一些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有限,无法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有效助力.随着时展进步,精细化管理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逐渐提高,需予以重视,保障工作质量.

3医院档案建设中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3.1明确精细化管理目标

目前,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目标,相关人员应以该目标为基础,有针对性的制定发展方案,提高管理水平,为医院的快速稳定发展打好基础.首先,工作人员应详细了解医院的真实情况与总体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档案管理策略.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夯实基础,稳步提高管理效率,还可以在大背景下制定短期目标.其次,明确权责,医院档案管理涉及较多部门,需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将责任落实到各分管部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后,可给予工作绩效优异的部门适当奖励,以此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从而确保该项工作迅速落实.

3.2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医院档案管理制度是完善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可从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制度建设.第一,科学融入精细化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固然具有重要作用,但融入方法不科学也会影响管理效率,需将其与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融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第二,合理划分管理步骤.精细化管理的重点与难点是注意细节问题,需对每个操作环节都进行合理划分,尽量提高管理水平.第三,完善考核评价制度.根据考核结果评价工作人员的能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并及时淘汰不合格员工,以免影响医院档案管理效率.

3.3做好档案整理和归档

在档案整理与归档过程中应用精细化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工作人员需注重档案的完整性,不可忽略任何应收入档案的资料,避免档案丢失后增加后期工作负担.针对不同类型的档案,需采用不同手段进行分类处理,例如需将医生处方和药品购置清单划分为不同类别.实行医院档案精细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科学性、条理性和细致性,有助于优化医院管理模式,促进医院又好又快的发展.

3.4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升,基于此,在医院档案管理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意义重大,可确保该项工作有序开展,能为医院的其他工作提供有效助力.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优化升级,一些档案管理软件应运而生,有利于实现精细化管理,避免在资料收集、整理及归档过程中出现差错.传统人工信息录入的方式不仅效率不高,还容易遗漏信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问题,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节约了人力成本,有助于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还可以提高资料查阅速度,方便医院各科室工作,提高了信息利用率.

3.5建立责任体系

科学完善的医院档案管理责任体系能有效约束相关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对医院的良好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一般来说,医院需安排一位副院长专门管理医院档案,协调各方工作,并根据精细化管理理念安排各项任务,提高档案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为了全面强化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还可以面向社会招聘专业的管理人员,利用其丰富的工作经验与专业知识为医院发展打好基础.所有医院档案管理人员都需签订岗位职责承诺书,明确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如果档案管理中出现问题,医院可直接向负责人问责,以此保证该项工作顺利落实.

3.6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

为了提高管理水平,需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1)加强专业培训.医院可定期为档案管理人员安排专业培训,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帮助其了解精细化管理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安排工作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其他医院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模式,为自身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在院内还可积极开展学术活动,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督促档案管理人员提高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2)提高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可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注入新的力量,对医院的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工作人员需学习现代化管理理念,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与科学方法,并了解包括计算机技术在内的信息化技术,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促进医院档案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

4总结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形势越来越严峻,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实施档案精细化管理,为医院的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持,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竞争力与社会竞争力.针对现阶段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管理人员能力等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精细化与智能化程度,促进医院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颜.“加减乘除法”应用于医院档案精细化管理的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8(2):137.

〔2〕窦心雅.探讨精细化管理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7,23(26):318-319.

经营管理建议范文7

关键词:环境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建议

1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制度体系现状

近年来,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加强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出台《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指南(试行)》;推进环境风险评估,针对企业、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出台技术文件;规范应急预案编制和备案管理,针对石油化工、尾矿库、油气管道等典型行业企业出台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印发《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促进应急处置过程规范化,印发《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规范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指导应急监测。加强事后调查处理和损害评估、赔偿和修复工作,制定《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污染损害评估工作程序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出台损害鉴定评估、场地修复等相关技术文件,具体应急管理相关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见表1。《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1]要求,“构建应急管理标准体系。着力加强应急标志标识、风险隐患识别评估、预警信息、应急队伍及装备配置、公共场所应急设施设备配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物资储备、应急通信、应急平台、应急演练等相关标准研制。积极参与国际应急管理标准制定。推动应急管理标准实施应用,促进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和应急技术装备标准化”。虽然我国的环境应急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取得了很大进展,对事前、事中、事后突发环境事件的全过程都有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技术导则,但目前我国的环境应急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尚不完善,与国家要求和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环境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在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队伍、应急物资装备、应急演练等方面,相应标准规范仍有待补充健全。具体表现在。

2.1事前防范制度规范化不足

环境风险评估方法体系不完善,部分行业/领域风险评估不规范。2018年环境保护部印发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2],但该方法不适用于“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或单位,尾矿库,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加油站、加气站,港口、码头”。目前,除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已有相关技术导则外,《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不适用的行业尚没有可参考的风险评估方法。而这些行业突发环境事件频发,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工作亟需开展。另外,《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1]要求“加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估能力建设”,目前尚缺乏关于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规范。风险防控措施缺乏相应参考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3]第九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和技术规范,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而目前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相关技术规范仍比较零散。风险监控预警体系建设规范不足。《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1]要求,“强化重污染天气、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饮用水水源污染、耕地污染、危险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有毒有害气体释放等重点领域风险预警与防控;完善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和防控体系”。目前,重点领域、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和防控体系建设规范缺失。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不规范。政府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滞后,缺乏配套制度规范。区域、流域环境应急预案以及环保部门环境应急预案缺乏科学的环境风险评估,应急预案质量参差不齐、可行性欠缺。重点行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技术规范尚不完善,预案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4]。目前,危废经营单位、石油化工企业、油气管道、尾矿库等行业企业和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已有预案编制技术文件,而危险化学品运输等领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尚无相应参考规范。企业事业单位应急能力建设缺乏相应标准。2010年,环境保护部印发《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对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进行了规定,而企业事业单位应急能力建设无相应可参照标准。环境应急物资配备规范化欠缺。我国政府环境应急物资存在储备不足,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沟通不畅,对企业环境应急物资管理工作的专业性指导不足等问题;企业物资储备处于“自发”阶段,环境应急物资及应急装备资源不足、不规范。环境应急演练缺少相关规范指南。《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均对应急演练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但是环境应急演练的内容、程序等缺乏相应规范标准,导致演练效果不佳。事故情景模拟技术规范缺失。在《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推荐方法》中,情景模拟都是很重要的内容。而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如何构建,目前尚无相关参考规范。应急救援培训无相应规范要求。应急救援培训是应急准备的重要环节,但目前环境应急救援培训尚无可参考的规范文件。据统计,近一半的突发环境事件是由生产安全事故导致[5],在这类事故的应急处置中,应急救援队伍往往更注重对人财物的救援,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和做法了解不多,由处置过程不当引发的二次环境污染事件屡有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队伍的专业水平不足,亟需制定相关规范,对应急处置队伍开展专业化培训。

2.2事中应急和事后评估赔偿修复技术标准不完善

应急处置过程规范化水平明显不足。目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过程已有的规范性文件包括《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前者对应急处置中的信息报告程序进行了规定,后者指导应急监测的规范性开展。而应急处置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环境事件,如何采取规范化的处置措施,尚无明确的规范性或指导性方法文件,事中应急规范化水平亟需提高。事后评估和赔偿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规范。突发环境事件中长期污染损害评估和赔偿技术规范尚待研究,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与赔偿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污染治理与修复管理制度不完善。污染治理与修复过程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从业单位门槛低、修复程序不规范、监理工作不到位等问题。此外,污染治理与修复效果评估不到位,后期跟踪监测和长效评估未落实[6]。

3促进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的建议

3.1完善事前防范和管理标准体系

完善环境风险评估方法体系,提高环境风险评估规范化水平。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管道输送等环境风险评估方法研究,开展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推动出台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方法。研究制定突发环境事件情景构建技术指南,明确突发环境事件情景的筛选、开发、应用等内容,促进风险评估规范化。制定环境风险防控措施标准规范,加强防控措施规范化建设。制定企业事业单位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规范,提出企业事业单位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标准,加强风险防控措施规范化建设。完善环境风险监控预警体系标准,加强预警工作规范化。出台重点行业企业及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体系管理办法和配套标准。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重点流域、有毒有害气体等重点领域突发环境事件预警标准体系研究。落实环境应急预案规范化编制与管理,提高预案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制定危险化学品运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完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应急预案规范化管理,推进重点区域流域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指导性文件,将环境应急演练重在“演”向重在“练”逐步转移。通过加强环境应急预案培训、演练评估与指导性文件编写、预案演练基地建设等以练促改,提升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基层环境应急能力。

3.2提高事中处置规范化水平

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规范化操作程序,规范应急处理处置过程。结合国内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经验教训,研究环境应急处置技术筛选方法,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案例库。制定典型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操作手册,明确应急处置的基本流程、职责分工以及不同情景下物理化学和工程措施实施的条件和具体方法。制定应急救援队伍培训技术规范,提高应急处置规范化水平。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队伍训练指南,明确规定应急队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强对应急救援指挥官和救援队伍的培训,规范和指导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同时,环保部门与应急管理部门建立联合培训机制,向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传授环境保护要求和知识技能,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规范化水平。加强企业环境应急物资规范化配备,提升应急能力规范化建设水平。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等行业为重点,研究制定企业应急物资装备储备标准和规范,明确企业作业场所应急物资、个人防护装备、应急处置、应急监测设备设施等环境应急物资配备标准。研究制定环境应急物资储备评估方法,定期开展合理性评估。制定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运维管理指南。制定企业事业单位应急能力建设标准,对企业环境应急机构、人员、队伍等进行规定,提高企业应急能力规范化建设。

3.3增强事后赔偿和修复规范化水平

经营管理建议范文8

关键词:疫情;社区;应急管理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近代史当中,发生了很多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如鼠疫、非典、禽流感等事件,为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在社会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当中,虽然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但人们仍然会受到众多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影响,并且在日益发展的人类社会当中,也由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出现了各种问题与矛盾。越来越多的潜在或正在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出现,对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过程中,传统的方法多是以政府为中心,并采取单一治理机制进行管理和处理,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次肺炎疫情的发生和大范围扩散以及防疫过程中也体现出了很多问题,如在此次抗击肺炎疫情的过程中,社区应急管理就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不小的困境,因此,有必要引起重视,从而提出解决方案。

一、疫情期间社区参与的困境分析

(一)疫情期间社区应急管理困境之一:责任划分不清

在本次疫情期间,社区应急管理困境当中较为明显的就是责任的划分不清晰。一般情况下,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当中,政府部门都会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来决定社区等机构是否能够单独承担起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应对的责任。政府部门常常会积极的推动社区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社区是直面人民群众的基层管理机构,另一方面,社区层面应急管理的成本较低且效率较高。而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是属于社会性质的公共事件,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社区的参与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出管理的职能和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授予一定的权力给社区。同时也将一部分责任转移到了社区身上,使社区的职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扩大。但目前我国社区当中,人力资源的配置较少,部分社区常常面临着一个人管理大的片区。在责任划分方面,由于人力资源数量较少而发生了一人多职或空职的情况,很多社区对认识也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而且我国目前对于社区管理的绩效评估等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也没有进行内外职责的明确细化。这也就导致了在疫情期间社区无法发挥出其所有职能全部作用的主要原因,使疫情管理中社区应急管理出现了困境。

(二)疫情期间社区应急管理困境之二:执行权力不足

在抗击疫情期间,政府所能够发挥和运用的是公共权力,以此来实现管理疫情的发现和防范。而这种公共权力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所赋予的。这需要将政府的有限性做出适当的调整,并需要政府权力社会化。缩小政府权力作用的范围,如此才能够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实现社会与政府之间的平衡。通过职能权力的转移可以适当的改变权力格局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政府与其他组织、机构的积极性。对于社区来讲,权力一部分来自于其所担负的职能,而另一部分则是来源于政府所进行下放的公共权力。而从目前抗击疫情的过程当中社区应急管理的表现和实际的情况来看,社区在参与抗击疫情当中并不具有更多的权利。更多的是,当政府在疫情管理过程当中所进行的横向分权放权,这也会在不同程度上为社区管理和实际的事件解决引发一些问题。事实上社区的应急管理权利,主要是受到政府的委托。一方面需要政府来授权进行社区参与的部分合理化利益要求的满足;另一方面,政府进行授权时,也会考虑到社区在实际的疫情管理和防治过程中是否会发生一些滥用权力的事件,这也是基于授权过多或授权不当引发社会威胁的考虑。这也就造成了在抗击疫情过程当中很多社区严重缺乏相应的权利,无法有效地参与到疫情抗击管理的主要原因。而政府针对于社区在进行疫情管理时的权限下放极为谨慎,导致疫情期间社区应急管理出现了困境。

(三)疫情期间社区应急管理困境之三:严重缺乏资源

事实上社区不仅是属于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区域内所形成的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集体性组织,更是属于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表现形式,其大多具有处于一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并且群众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利益,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社会交往。很多社区在资源和财力方面并不具备很大的优势,这也就意味着社区如果想参与到疫情的抗击当中,需要发动社区范围内所有的群体和组织以及居民成员进行资源上的筹备。大多数社区的经济来源仅仅依靠政府的补贴和一些基本费用的收取,这也是社区应急管理在疫情抗击过程中严重缺乏资源的主要原因。

(四)疫情期间社区应急管理困境之四:社会认同较低

在疫情期间社区应急管理的困境当中最为明显和严重的是缺乏社会的认同程度。网络上常常能够看到在抗击疫情期间,由于人们对疫情的不了解和严重程度认识的不足,并不认同社区的管理,经常能看到一些群众与社区工作人员发生冲突。不仅如此。一部分群众由于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常常对社区工作不理解,甚至产生抗拒的情绪。这也成为了当前疫情期间社区工作中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当中包含了社区文化的不和谐、居民对社区的偏见、社区公信度不足、民众对社区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认同度不高等。对疫情期间社区应急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疫情期间社区应急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权限的合理授予

要想有效解决疫情期间社区应急管理的困境,首先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政府的观念,建立政府对社区的信任关系。不断提高政府对社区的支持力度。由于政府部门拥有强制性权力以及制定规则的权利,这也使得政府力量对比下,无论是资源配置还是管理授权都有着绝对的影响力。所以政府必须要能够积极的重视和转变观念,充分的认识到社区在疫情抗击管理过程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并充分进行授权正面激励,建立对社区的信任关系,主动促进社区在疫情管理当中的积极性,才能够让社区在抗击和管理过程中发挥出更加强有力的作用。

(二)发挥政府职能实现社区应急管理的引导首先政府要明确社区所具有的责任地位,并针对疫情的实际情况进行社区管理制度的完善与临时管理制度的制定。尤其要注意对临时法规内容的合理化构建。这主要考虑的是社区职责划分不清和执行困难,也只有在政府影响下,才能够实现社区责任的清晰划分和职责的明确规定,并在政府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下实现社区职责的发挥。如此才能够切实提高疫情期间社区应急管理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与社区,在疫情期间需要共同承担应急管理的责任。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公共责任的减少或降低。这只是政府行为方式的变化,政府仍然是对疫情抗击和管理负有最终的和最重要的责任。社区的应急管理需要在政府正确的引导下实现。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稳定,保证社会安全基础上积极维护政府的应急管理权威,确保政府的公信力,推进政府应急管理政策的执行与实现。

(三)强化民众对社区应急管理的认同水平

民众对社区应急管理的认同水平直接决定了社区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出其职能的作用和管理的作用,而决定这一切的是民众对社区的认同水平,社区在居民心中是否占有一定的地位。这就需要社区通过与群众的沟通交流以及紧密的联系,在长期的接触基础上实现社区公信力的提升。如此才能够促进社区内人民群众个人公德心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注重社区管理职能的增强,这也需要社区通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够实现。

三、结束语

对于国家来讲,社会和谐稳定是以人民为基础,社区是直面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群众需求的一线单位。其为社会建设和人民的安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疫情的发生具有极高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以及隐蔽性,只有不断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才能够实现疫情蔓延和带来更大威胁的防治。社区也必须要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力量,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各项资源的筹集能力。国家与政府也要给予重视和充足的支持,要积极的转变观念,适当的进行主动的授权,并全面了解和掌握社区应急管理的困境和影响因素,从外部和内容的结合来有效解决社区的应急管理困境,从根本上提高社区应急管理的力度和执行的水平,确保能够全面发挥出社区的力量和作用,实现全面抗击疫情,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参考文献:

[1]陈晶.城市社区应急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蔡伟,应华清,韩伟,侯威远,王建.北京市海淀区区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现况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8,34(05):653-656.

[3]岳皓.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中的社区参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8.

[4]常晓薇.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作方案设计[J].现代交际,2017(14):86-87.

[5]郑彬,宁宁,郝艳华,吴群红,胡曼.社区抗逆力:基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视角[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7,34(04):317-320.

[6]陈首宇.城市社区应急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7]洪宇翔,吴伟炯.公共安全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杭州市的调查[J].浙江社会科学,2016(05):43-50+1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