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技术论文范例

经营技术论文

经营技术论文范文1

杨树生长快、适应性强、用途广,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杨树的种植过程有秋季和春季,秋季大概在树落叶以后的11、12月份,春季在土地开化后的4、5月份。

2杨树种植方法

2.1扦插种植种条主要来源于:扦插当年生的干条既当年扦插的一根一干的干条;幼年树上当年生长出来的健壮的萌芽条;采穗圃母株上生长健壮的种条。

(1)剪穗:扦插的种条必须是木质化程度高,芽饱满健壮无病害的优良品种的营养枝,剪穗规格要求是插穗长15-18㎝,上切口平切,下切口马耳型,每根插穗要保留3-4个芽。为了操作方便可将插穗按100或50个插穗或其他数量捆成捆。

(2)贮藏:插穗越冬贮藏可选择窖藏或露天贮藏,露天贮藏应选择地势高,向阳,排水好,土壤PH值适宜或盐量较轻的地方,贮藏温度以0℃左右为宜。窖藏应将插穗捆成捆分层倒置,挖上80㎝深70㎝宽的沙坑,把窖里面弄平之后把插穗捆整齐的立放在里面,上面用潮湿的沙土覆盖然后再浇上适度的水,要经常检查防止插穗受冻或失水。

(3)土地管理:扦插地要深翻,洒土,翻地深度在60cm以上,土地要耙细、耙平、耙透,使土壤保持松软平整。土壤粉碎整平后作垄,垄底宽50-70cm,垄面宽20-30cm,垄高15-20cm。整地进行土壤消毒防治地下病虫害发生,可用50%乳油的辛硫磷制成的毒土施入土壤中,以0.002kg/m2用量混拌于土中或撒于土壤表面,同时要结合施基肥,每亩施有机肥3-5吨,复合肥50千克,有机肥最好采用鸡、羊粪或厩肥。

(4)扦插:在扦插之前必须将插穗在清水中浸泡2天左右,充分吸足水分后再扦插,为防治地下害虫浸泡后再用3911乳油配成1:500倍药液浸泡8-10分钟,也可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小时进行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后再进行扦插。扦插时一般株行距为30㎝×50㎝,垂直把插穗插在地面里,露出地面1㎝左右就可以,扦插时一定要保持芽子朝上,不要倒插,如果倒插了以后出苗肯定会受到影响,扦插每亩约4000棵到5000棵左右为宜,密度也可以根据地势、土壤生长条件而定。2.2栽培种植从季节上、时间上来讲杨树种植一般在10月底到11月底一个月为最佳栽培时间,从温度来讲,根据杨树的生理特性温度在零上3℃到10℃比较适宜,因为11月份以后到12月份一般气温都降到0℃以下。0℃以下栽植杨树成活率比较低,避免了春季干旱提高了栽植的成活率。秋季种植正好避过大忙季节,劳动力比较充足,栽植质量可以提高。春季栽植由于气温和它的生理特性容易出现先发芽后生根一种假活现象。为保证造林速生丰产起苗时要保证根系比较完整,树苗最好选择两年根一年干顶芽饱满的壮苗,苗干胸径3-4cm,苗高4cm以上,树干不能有病虫或机械损伤。在栽植之前先要修整苗木的根系剪其伤口再用清水浸泡2-3天补充苗木损失的水分。造林地要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方便,挖树坑时要将上层熟土和下层生土分开放置,树坑要挖成一米见方,树坑深挖可以降低土壤的紧适度达到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通透性的目的,同时也便于根部扩展。深栽的同时使埋在地下的苗干转化为根,提高了抗旱力和存活率。坑挖好以后先回填10cm的熟土给新栽的杨树根系一个较好的生长环境。

3杨树种植后的管理

3.1扦插后管理

(1)浇水:扦插后要及时灌透水一次防止土壤干旱和插穗失水,此后根据土壤干湿状况要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一般间隔10-15天灌水一次,水落后要及时松土保持土壤湿润状态,以保证插穗生根、发芽、成活。

(2)化学除草:分两次除草,一次出苗前,一次是出苗后,苗高在10左右:药品:割地草(已氧氟草醚)、乙草胺(50%);配比为:水一桶(100斤)、割地草5袋(50毫升、每袋10毫升)、乙草胺50毫升(50%,要是90%以上的就用30毫升)。

(3)追肥:5月中旬,苗长到30㎝高时进行第一次追肥、培土,每亩追氮肥10-15公斤左右,点追、开沟追都可以。肥离苗5-10cm,深度超过10cm,追后浇水培土5-10cm。

(4)修枝:当树苗高达20-30cm时定株,除掉插穗萌发的丛生的嫩枝,选留1个枝干通直生长最好的枝条。

(5)病虫害防治:整垄前地下害虫如小地老虎防治可用90%敌百虫1公斤加水化开,均匀拌入100公斤饼肥作诱料撒入扦插地诱杀,蛴螬,金针虫用50%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或甲胺磷1500倍液喷洒扦插周围土壤进行药杀,水泡型溃病用退菌特800倍液喷雾防治。

3.2栽培后管理

(1)浇水:扶垄后立刻浇水,并依据当地的降水情况确定后期浇水次数和浇水量。

(2)防虫:栽培后1-2年内主要防治地下害虫和食芽害虫,防治地下害虫的办法是在扶垄过程中播撒农药,防治食芽害虫至少两次。4年以后树木的胸径在5cm以上采用的是机器钻孔的方法,人工注药,人工封孔的方法,农药为甲拌磷乳油、氧化乐果、高效三氯、用高速高温锂基脂封口。

(3)扶垄:栽植后采用机械化扶垄。

(4)抹芽定干:按照去劣留优原则,依照技术规程除去杨树苗乜芽并打杈,完成定株工作。

经营技术论文范文2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不协调。

在以理工科为主导的高校,影视多媒体专业课程设置与理工课程相提并论,没有考虑其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时比例不协调。如,摄影摄像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安排中,理论课时占了总课时的1/2,剩下的1/2课时虽然是安排实践时间,但由于其他的客观原因(如学生多、机器少),学生在教学时间内只能掌握如何操作机器,对于创作创意性的艺术作品就谈不上了,因此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投入小,设备少,实践受到限制。

影视多媒体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很多课程的学习依赖于机器设备,而数码单反、专业摄像机等设备价格不菲,建设摄影摄像实验室、音视频编辑等都需要极大的资金投入。虽然实验室建设投入资金逐年增加,但器材设备数量仍然有限。另外,由于设备种类有限,能够开设的实验项目数较少,实践项目受到限制,难以按时按质完成,不能很好地满足实践课程和各类影视竞赛的需要。

3.教学手段单一,实践环节不足。

目前,常见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灌输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或教师在机房制作案例,学生依样画瓢,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将知识与实际的问题相结合,缺乏实践环节的互动,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性思维能力严重缺乏,更谈不上创造性创作了。

4.双师型教师缺乏。

目前高校影视多媒体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较少,任课老师的专业有很多,如传播学、文艺学等专业。多数任课老师没有影视从业经历,教学常常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缺乏实战的教师很难根据实践的需要来组织教学活动,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欠缺或无法有效运用理论。

5.专业教育与业界实践缺乏交流平台。

影视多媒体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特征,专业教学需要紧随业界的步伐。同时,学生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目前的影视多媒体专业学生实训实践的条件相对有限,主要为理论课程结束后的2周实习实训,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内完成,假期的实践多数以短期的观摩和打工为主,没有规律和固定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以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二、影视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从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可以实施建设“一个目标,两相结合,三大途径,四级实践体系”的人才培养体系来培养应用型影视人才。一个目标,即培养具有摄影、摄像、视频编辑、后期合成、影视广告设计制作等岗位职业技术能力、较强学习和创新能力,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影视多媒体制作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两相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个途径,即“请进来,走出去”,开办校内工作室,并打造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参加竞赛—与公司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四级实践体系”。

1.创新实践教学理念。

理清影视多媒体专业理论与实践关系,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案,形成运行良好的、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检测体系。从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角度来建设“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既展现了本专业的理论性,更突出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引入了数字化和网络化大传播的理念,既突出影视多媒体专业的技术属性,也兼顾影视多媒体专业的时代性,从而把领悟文化、把握市场、熟练技术三者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2.创新实践教学手段。

实施“项目驱动、赛事推进”的实践教学模式,打造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参加竞赛—与公司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四级实践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要做到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并重、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并重、理论能力和动手能力并重。克服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和低水平的重复实验的弊端,使影视多媒体实践教学真正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符合数字时代要求的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够持续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三、影视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优化课程,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修订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从而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形成既有稳定性又具动态性的课程体系,使教学活动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到如下几个统一:应用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突出应用性;操作性和理论性相统一,注重操作性。扎实的基础之上与特色的专业方向相统一,注重个性创造发展;专业普适性原则与市场取向原则相统一,适时灵活调整。

2.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

依托本专业已有的实验设备,整合现有的办学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在本系建立一个校内实践基地,下设摄影摄像实验室、影视制作中心。购买实验设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联合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拥有充足的锻炼平台和实训机会。

3.拓展师资,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同时,积极开拓校外资源,邀请专家及业界权威人士来校讲学指导。引进实验室专业人员,组织现有专业教师暑期参加专业学习和培训。

4.打造实践体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经营技术论文范文3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不协调。

在以理工科为主导的高校,影视多媒体专业课程设置与理工课程相提并论,没有考虑其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时比例不协调。如,摄影摄像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安排中,理论课时占了总课时的1/2,剩下的1/2课时虽然是安排实践时间,但由于其他的客观原因(如学生多、机器少),学生在教学时间内只能掌握如何操作机器,对于创作创意性的艺术作品就谈不上了,因此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投入小,设备少,实践受到限制。

影视多媒体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很多课程的学习依赖于机器设备,而数码单反、专业摄像机等设备价格不菲,建设摄影摄像实验室、音视频编辑等都需要极大的资金投入。虽然实验室建设投入资金逐年增加,但器材设备数量仍然有限。另外,由于设备种类有限,能够开设的实验项目数较少,实践项目受到限制,难以按时按质完成,不能很好地满足实践课程和各类影视竞赛的需要。

3.教学手段单一,实践环节不足。

目前,常见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灌输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或教师在机房制作案例,学生依样画瓢,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将知识与实际的问题相结合,缺乏实践环节的互动,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性思维能力严重缺乏,更谈不上创造性创作了。

4.双师型教师缺乏。

目前高校影视多媒体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较少,任课老师的专业有很多,如传播学、文艺学等专业。多数任课老师没有影视从业经历,教学常常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缺乏实战的教师很难根据实践的需要来组织教学活动,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欠缺或无法有效运用理论。

5.专业教育与业界实践缺乏交流平台。

影视多媒体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特征,专业教学需要紧随业界的步伐。同时,学生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目前的影视多媒体专业学生实训实践的条件相对有限,主要为理论课程结束后的2周实习实训,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内完成,假期的实践多数以短期的观摩和打工为主,没有规律和固定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以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二、影视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从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可以实施建设“一个目标,两相结合,三大途径,四级实践体系”的人才培养体系来培养应用型影视人才。一个目标,即培养具有摄影、摄像、视频编辑、后期合成、影视广告设计制作等岗位职业技术能力、较强学习和创新能力,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影视多媒体制作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两相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个途径,即“请进来,走出去”,开办校内工作室,并打造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参加竞赛—与公司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四级实践体系”。

1.创新实践教学理念。

理清影视多媒体专业理论与实践关系,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案,形成运行良好的、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检测体系。从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角度来建设“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既展现了本专业的理论性,更突出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引入了数字化和网络化大传播的理念,既突出影视多媒体专业的技术属性,也兼顾影视多媒体专业的时代性,从而把领悟文化、把握市场、熟练技术三者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2.创新实践教学手段。

实施“项目驱动、赛事推进”的实践教学模式,打造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参加竞赛—与公司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四级实践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要做到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并重、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并重、理论能力和动手能力并重。克服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和低水平的重复实验的弊端,使影视多媒体实践教学真正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符合数字时代要求的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够持续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三、影视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优化课程,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修订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从而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形成既有稳定性又具动态性的课程体系,使教学活动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到如下几个统一:应用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突出应用性;操作性和理论性相统一,注重操作性。扎实的基础之上与特色的专业方向相统一,注重个性创造发展;专业普适性原则与市场取向原则相统一,适时灵活调整。

2.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

依托本专业已有的实验设备,整合现有的办学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在本系建立一个校内实践基地,下设摄影摄像实验室、影视制作中心。购买实验设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联合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拥有充足的锻炼平台和实训机会。

3.拓展师资,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同时,积极开拓校外资源,邀请专家及业界权威人士来校讲学指导。引进实验室专业人员,组织现有专业教师暑期参加专业学习和培训。

4.打造实践体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经营技术论文范文4

一、加强数学案例教学

数学中的概念大都来源于生活,有着深厚的现实背景。例如,在极限概念的讲解时,可以首先介绍战国时期《庄子•天下篇》惠施说:“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以及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都体现了极限思想,除了这些例子,我们还可以讲解一些现实生活中碰到的例子:把一盆刚刚烧开的热水放在一间室温为25℃左右的房间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的温度慢慢降低,最终会接近于室温25℃。通过分析这个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引出极限的概念。使学生能对新知识的“难点”轻松突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案例的引入也要和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数学课程为专业课服务的宗旨。在引入导数的概念中,大多数教材都采用瞬时速度和平面曲线切线的案例。在上课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也是通过这两个例子引出导数的定义的。这两个案例对于理工科的大部分学生是可能接受的,但对于文科出生的学生来讲,自身物理学的不太好,所以瞬时速度这个案例接受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二、突出精讲精练

所谓“精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少讲、不讲,而是要讲解所授内容的精华部分,要善于启迪和点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一)讲重点、讲难点、讲结构。首先从电大学生实际出发,调整和优化教学重难点和三维目标,去掉陈旧、繁难、怪偏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少一点理论性,减少不必要的推理和论证。例如,在极限概念教学中,不要求学生会灵活运用两个重要极限公式;不要求学生会灵活运用必达法则,而只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特点、会进行相关运算即可;对于极限的概念教学,要求学生会求一些简单的极限,会结合函数图形来判断函数的极限即可;对于微分中值定理,不要求理工类学生进行一些复杂的计算和繁琐的证明,只要求学生能结合图形理解定理;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在教学中则可以略去不讲。

(二)讲思路、讲方法、讲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所以在教学模式中不能忽视和抛弃数学思想方法,要经常性的去体现和实践。比方说,量化思想、最优化思想、微积法思想、等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极限思想等。其中与最优化等思想比较,数学思想方法的地位最高,它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假如学生内心世界没有数学思想方法,就不能更加迅速、深刻、透彻地理解数学内容,进而学不好电大数学。例如,微分概念教学中“动中有静”、“以匀代不匀”、“以直代曲”等思想,实际上就是“以简单代替复杂”的思想,了解到这些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想以后,我们在平时就可以把这种思想方法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比如数学、物理、化学领域,还是开展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思想工具。总之,“精讲”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作精辟的讲解,使学生能从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理出头绪,抓住中心。精讲不等于少讲,教师要讲在要处、讲在难处、讲在惑处。

三、开设数学实验

电大数学要进行课程变革,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定要符合“以实践应用为目的,以好用、能用为度”的规则。

(一)经济数学实验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

 要处理好“两个对接”,形成“三个模块”的经济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板块。所谓“两个对接”就是专业必修课指与数学选修课之间的对接、数学实验课程内的各个模块之间的对接。对前一个对接,数学教师施展拳脚的空间很小,所以可多与专任教师的合作与交流,把专业问题中的数学元素实用化,为我所用,结合平常的教育教学,在课堂中加以升华;而对后一个对接,不要被数学实验课程的框架所束缚,向前要提早布局,向后延伸空间,分散数学知识,演化模块系统。

1.第一模块—实验教学之微积分课程

在电大经济类专业的微积分教科书中,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差异性,确实不存在经济概念与数学概念间的一对一的关系。所以,这一模块的内容应该个性化对待,对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切入点。比方说:在函数内容中不需要额外增加分段函数的例子,财会专业无需补充求函数、供给函数、成本函数、收益函数、利润函数、生产函数等例子;在极限内容里,不应结合弹性、边际、生产者剩余、优化、消费者剩余、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等展开教学;而在微分的内容中,不应侧重第二个重要极限和数列极限展开教学。在微分、积分的课堂中,无图无真相,几何图形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失去图形这个帮手,学生就不能从直观上去解释数学概念,就不能对实际应用问题给予形象描述。

2.第二模块—实验教学中的经济应用数学

这一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积分在经济数学中的应用、概率统计、行列式、矩阵、数理统计等一些数学方法的介绍。这一模块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前一模块的内容拓展提高,对一些实用数学加以拓广,为下一模块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内容储备。对于该模块中相关经济问题的讨论,可以从更为广泛面上铺开,诸如多个商品的不均衡、复杂的经济再优化问题和经济现象随机性。

3.第三模块—经济数学实验之案例教学

这一模块的教学内容的基本形式是案例教学。由于案例不具有单一性,解决问题就需要把各个学科的知识、各种数学思想方法串联起来、有时候甚至还要利用电脑编程来帮忙: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和数据处理,给出问题的定量和定性的解释。上面三个模块构成一个不可分割整体,模块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推。后一模块是前一模块的提升,综合性强的数学建模案例设置在最后一个模块。这种模块教学的设定在空间上:拓宽了经济数学中实验教学的维度;在灵活度上,学生可以灵活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教学案例设计在经济数学应用中的规则

案例设计是经济数学实验的核心。很多电大的经济数学实验中的案例来并非自带,而是更多自于本科教材。在选取教学案例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规则。

1.目的性

目的性是培养人才的要求,只有确定教学目的,才可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在经济数学中进行实验教学案例设计必须先明确教学的目的性,根据目的,提出教学目标:知道导数及其概念、掌握数列及其概念、会用迭代法;对数学应用软件的要求是:会用绘图语句、编程方法;经济学上的要求是:知道供需理论、经济均衡等。

2.适度性

适度性是目的性要求的细化。由于电大生源的多样性和基础的差异性,所以案例选择的难易程度不能超出电大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同一案例不能够一刀切,以适应电大教学。在课程体系的不同模块,即使是同名案例,也应与相关的知识背景相适应,不需要补充过多的知识内容。还是以“蛛网模型”为例,在微积分课程教学中,不需要讨论P周期、混沌等问题;而在数学实验案例模块中,不需要讨论均衡、发散等概念,当然还可以提出更加开放性的问题。

3.实用性

经济数学实验的案例身背经济生活和管理实践的双重背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体系的学习,帮助学生从更高角度的认识数学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源于生活,体现于现实”的事实。实用性不仅是数学实验的本原,也是课程的生命,它指导着数学实验方法的方向,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和调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动,形成学习———运用———再学习———再运用的良性循环。实用性更重要的倡导动手、鼓励实践,通过不断的试错把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融为一体。

4.包容性

物理、生物、化学、经济、人口、医学等领域需要数学的结论和方法,而数学是高度抽象和严密的,它可以用在许多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数学自身的发展,数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包容性地位越来越重要,正所谓有容乃大!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导致社会经济活动的不可预见性;再加上数学自身的不断发展,都要求经济数学实验的案例具有包容性。经济现象本质不是固步自封、闭关锁国,不能指望所有的经济现象问题都能用数学这个万能公式来加以解决,所有数学定理或数学模型都是不完备的,它的应用,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范围内。经济数学实验案例在电大教学中的开放性不是广义的,它是学生学习研究案例之后,提出一些疑问和困惑的地方,为了破解这些疑问,还需要突破学生自身现有的知识基础、方法体系,通过研究实现。通过高效的例题教学法,探索解决一些常见的《经济数学》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把书中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又能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使他们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用数学知识、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吴磊英 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经济数学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课件的制作要尽量少使用文本形式,多采用动态图形,包括动画、视频等。要用动感、醒目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经济数学课件的制作中,要让每个数学题目单独出现,以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于重点的概念,要逐字、逐行的出现,并且在适当的位置进行必要的提示,让文字和图像能更好地结合,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展示出来。而且,在制作经济数学课件时,要以特别标注的方式将重点与难点加以突出和展示。例如,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定理、公式、概念等采用不同的字体和不同的颜色加以描述,也可以采用动画的形式,并配合适当的音效,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对策

1.既要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又要吸取传统教学精华。制作经济数学课件,要吸取传统教学精华,对各项例题、定理、证明,要分字、分句的进行制作,逐条进行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理顺并跟上教师的思路和节奏,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和教师同步,以便于抓住重点,把知识记得更牢固。经济数学中有很多概念都是很抽象的,多元函数微积分和空间解析几何部分有非常多的空间立体图形需要学生去进行想象,其中一些图形关系复杂,十分抽象,不容易理解。对于这些抽象的知识点,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用粉笔画在黑板上,很难把空间图形形成的过程形象地体现出来。而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对复杂概念、空间图形、图像等知识的讲解,在课件中使用动画技术,让图形“活动”起来,形象地展示出作图的全过程,使抽象、多变的空间几何关系形象直观地展现了出来,使学生易于理解接受。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同时,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进行板书的配合,可以使题目的书写过程得到更直观、更形象的讲解。所以,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两者有机地接合起来,取长补短,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树立学生学习信心。数学是一种工具,它逻辑性强,能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而且它还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的修养往往比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身在层次上更能反映人才的质量。运筹有方、计算有法、分析有规、构造有序等是数学推崇的理性思维。然而,经济类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不够牢固。对于学好数学缺乏信心,有畏惧感。所以,要利用好多媒体教学,使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在经济数学课堂上,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声色并茂、形式多样等特点介绍很多关于数学的故事,包括数学的发展历史、数学史上的奇闻轶事以及数学家的伟大事迹等内容,从而使学习气氛能够活跃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好奇心,从而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畏难心理,树立学好经济数学的信心。

3.利用多媒体教学特点,实现师生互动。经济数学中的定理、定义很多都是描述性的,为了更加直观地进行经济数学教学,教师应启发学生努力探知各项定理、定义及其内在联系。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利用好课件的优势,把定理的内容一点点的展示出来,启发学生对定理进行逐步分析,包括定理成立的条件,从条件如何推证到结论,以及条件和结论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更好地理清学习思路,从而实现师生互动。在进行例题讲解的时候,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灵活多变的特点,做到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启发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由浅入深地展开,实现教学互动。

作者:刘莹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理学院

第三篇

1.经济数学基础课程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的操作程序

1.1分组前准备

1.1.1调查学员基本情况

学习者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条件等基本状况是分组的重要依据,而分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沟通是否方便和教学指导效果。一般地说,学员的年龄、此前的学历状况及毕业时间的长短、学习兴趣与爱好等都可能是他现实中学习能力的潜在影响因素,学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登陆互联网的方便程度、工学矛盾状况等条件对他未来的学习也具有潜在的制约性,此外,学生对初等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他对高等数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所以,在分组之前对学员以上基本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并通过相关的入学水平测试,深入了解学员数学基础知识状况,更好地把握他们对高等数学知识潜在的学习能力,对恰当的分组具有重要意义。

1.1.2完善网上资源建设

网上资源是学员基于网络学习的主要内容和依据,完善的网上资源可以使学习者在学习时方便迅捷地找到想要的资源,还可以为其沟通和交流提供资源保障。所以,在开学前完善远程在线平台上的教学资源是十分必要的,这些资源不但要包括课程的相关教学文件,如教学大纲、课程说明、考核说明、课程实施细则、教师介绍、课程辅导计划、一定的能够帮助其入门和深入学习的有关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辅助材料,还要包括方便师生间沟通的联络资料。

1.2学员分组及协作学习前准备

1.2.1分组并建立联系网络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者实际情况,如学习基础、是否便于沟通等,将全部学员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定小组负责人,并根据情况进行更明确的小组内分工,这是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前的必要工作。此外,要通过动员和指导使所有学员全部加入一定的联系网络,如QQ群、网上讨论区等,以便利用网络实现更有效的沟通理解。1.2.2理解协作学习方法,约定协作学习规范理解协作学习方法、约定协作学习规范,是进行小组协作学习之初的首要工作。利用开学初的时机进行充分的宣传培训,如通过现实课堂进行宣讲、利用网络课堂进行典型示范等形式对小组协作学习方法、网上资源状况、课程主要知识点学习顺序、协作学习内容任务及学习纪律等进行培训和指导,这些工作是协作学习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

1.2.3引导学习者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可供选择的教学资源可谓十分丰富,但这些资源往往以个别的形式呈现在学习者面前,在初学者不熟悉课程概况的情况下,面对这么多的教学资源,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只有对这些个别的教学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加工,才能更适合被不同条件、不同基础的学习者利用。所以,学期之初,教师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员理解课程教学资源的基本情况以及各种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引导学习者亲自动手对它们进行梳理、整理、加工、开发,建设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包。就经济数学基础这门课程来说,教师可以首先提供给学生一个半成品的学习资源包,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学习动力系统部分:以核实学习目的、学习目标、相关数学常识和预备知识为主;学习方法指引部分:以学习方法建议、网上学习指南为主要内容;重要知识点分解:包括课程框架、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的学习内容分解等;学习过程指导部分:包括面授辅导课进度表、学习小组名单、联系方式、学习参考资料详细介绍和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等;学习反馈与评价部分:包括学习意见调查表、作业评价及成绩等。根据学习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资源包中的内容,它们有的是比较完备的建议,有的是有待丰富和充实的学习重点知识。学习者在学习开始前进行初步阅读,会对课程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以此为基础,可以引导他们参照或模仿着对所学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加工、整理,不断对学习资源包进一步地充实。实践证明,这个过程不但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还在掌握了较好的学习方法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对所接触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1.3对小组协作学习具体过程的指导

由于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的现实情况和经济数学基础的课程特点,学员完全靠自学而不接受必要的指导很难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利用学员业余时间安排一定数量的面授辅导是十分必要的,学员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可以围绕学校安排的面授辅导展开。此外,考虑到学习者可能的工学矛盾,为方便小组协作学习者可以随机地选择参加学校组织的面授辅导课程,对那些特别重要的内容,如极限的计算、导数和微分的概念与计算、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的计算等,还要安排一些与辅导课程同步的网上实时的协作学习辅导,并且同一个学习内容也要选择几个固定的时间重复安排。以导数的计算为例,对小组协作学习的指导可以如下方法进行:

1.3.1学习任务的充分引导

像导数计算这样有一定难度的重要知识点,辅导老师要在学员学习之前从多个角度进行充分引导,以便所有学习者对其重要性形成共识。在学期初的导学课和导学资料以及提供的多套模拟测试题中,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提示,以使学习者明确导数的重要性以及课程中导数问题可能的出现形式。在正式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分别通过课前预告、布置预习、以及通过QQ群共享和网络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习者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1.3.2布置学习任务

在一定的时间内,利用QQ群和网络平台上的课程讨论区,辅导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习导数与微分的计算,目标是完成考核要求,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课程作业。作为研究性协作学习的重要资料和可供参考的评价依据,该知识点的相关学习要点问题、导数与微分部分的模拟测试题等内容要由教师预先传到网络平台,引导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协作学习,对学习期限和学习目标任务进行具体的要求。

1.3.3协作学习指导

任务布置之后,约定好时间,教师和学员登陆QQ群和网络在线平台的课程讨论区,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学习交流。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在线,以随时回答各小组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引导学员在线讨论导数计算的具体方法及思路,可以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和每位学习者在线一定时间,在此期间,鼓励全部学员提出问题,参与讨论,还要指定学员将小组学习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及时汇总并与教师沟通、交流。

1.3.4评价与反馈

经过一段时间的协作学习,安排一些固定的时间,由各小组分别汇报学习情况,包括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对本组成员学习效果的评价等,由教师根据不同情况提供相应的反馈意见,引导各小组对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及时进行总结。根据对学员报到情况和各小组网上学习情况的充分了解,在学习任务基本完成时,最后再安排固定的时间,由辅导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引导各小组进行集中讨论,根据学员的发言,对协作学习情况进行小结性点评。

1.3.5学习巩固与新任务引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在线交流和学习,学习者对导数部分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网络课堂和网络平台进行集中讨论,引导学员进一步交流学习经验,总结计算方法,收集这部分的学习资料以备课余时间自学,最后还要提出新的任务以进一步巩固这部分的学习成果,并引导下一部分的学习。

2.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计算机网络形成协作学习小组,打破了“时空分离”的壁垒,解决了在远程教育中因“师生准永久性分离”而形成的沟通与学习障碍,较好地实现了对学习者学习的有效指导和支持服务。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网络作为纽带形成的小组氛围,较好地发挥了集体对个人的影响,使学习者在参与中提高了适应终身学习的本领。尤其对像经济数学基础这样一门有一定学习难度的课程来说,在“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课堂分布于全社会”的情况下,学习者凭借计算机网络参与小组协作学习,在教师和同伴的支持下,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于向红 单位:辽宁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第四篇

一、分级教学的条件已经具备

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化,许多学校在本科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相继作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指导思想是围绕着以学生为本和促进人才培养为中心,财经类学校要求本科一、二年级学生的基础课教学更加侧重于综合素质和基础能力的培养,面对新生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和志向需求多样化的局面,学校各级领导对于因材施教、强化质量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均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高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业已形成相当规模,近年来,随之办学条件的不断改进,学校大多数教室均已普遍具备了实施了多媒体等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的条件,学校学分制等新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也普遍得到了采用。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实行公共基础课分级教学,是完全可行的。

二、分级教学工作应该有步骤进行

1.宣传准备工作:在实行分级教学之前,应该先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让学生理解分级教学改革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积极配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合适的选择。同时,也应当在有关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员中进行宣传,取得他们在工作中的配合和支持。

2.合理分级分班,为了简化方便,同一专业的教学班级可分为普通班(A班)和提高班(B班)两个层次,兄弟院校的教学实践表明:层次划分得多,并不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界定,更不利于教学管理。分级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生自身意愿与学校统一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下进行。学校统一指导,有利于基本保证分级分班的客观性、合理性;学生的自愿选择则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又可以对统一指导性划分的片面性做出弥补。在第一学期可以依据学生入学成绩(即高考成绩)也可以在新生军训期间进行单科摸底测试,将测试成绩同数学入学成绩一并作为分级依据,并结合学生的意愿进行分级、分班。从第二学期始,再依据上一学期相关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调整。每学期根据学生考试情况以及结合他们的意愿,实行微调,重新分班,成绩进步的可以升级,成绩退步的降级,采取动态管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前进的动力、努力的方向,以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针对不同的级别层次,在上级教育部门统一制定的本科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执行不同的教学计划,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或参考书籍。

4.合理制定考试内容与成绩评定,课程的结业考试与成绩评定关系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评价,不同的级别层次的考试要求应当有不同的侧重,而最终成绩的评定更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通过不同级别不同学分的方式进行体现,对于普通班与提高班,由于授课方式与内容不同,应该采用不同级别的试题考核,难度高的给予较高的学分,难度低的给予较低的学分,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努力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形势的不断变化,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转化,分级教学模式是我国现阶段高考体制条件下,为适应不同地区生源而采取的因材施教的有效办法,是《经济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趋势。从部分兄弟学校分级教学的实施效果看,分级教学的确有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使任课教师的教学对象更明确,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如怎样更科学地分级,不同层次学生的成绩如何进行合理考核和比较,奖学金如何评定等。另外,开展分级教学,还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对教师的考核制度、教学评估、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因此我们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改进考核评价方法,进一步完善《经济数学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的系统配套工程。

作者:赵魁君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第五篇

一、经济数学教学现状中遇到的困难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我们都知道,以前主要依靠的是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即通过做大量的练习题达到熟能生巧迅速解题的目的。目前,电大数学教学,着重强调自主学习,而面授课只是一种辅导形式,不可能在顾及学生基础的前提下,花有限的课堂时间,把每个知识点面面俱到。其次,数学本身教材的涉及内容广,信息量大,每节课所教授的内容必然较多,中学时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现代教学任务的要求,不可能把所有细节圈点到,而更多的是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悟。再次,大学的教学把反复的练习放在一个不太重要的位置,学生要想从简单理解到运用娴熟,必须靠课下自学去实现,保证弥补失去的大量课堂练习时间。这样,在很长时间内,很多学生不适应这种教与学的方式。思维上仅局限在这些公式,定理的来源,而忽略了这些公式,定理的实用性,要让学生搞清楚,学生掌握的重点不是它们的来由。做为经济数学教师,针对上述情况,建议排除成人学员心理障碍,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要从学校、学员、课任教师三方面着手,共同配合,团结合作,在课堂上结合考试要求,普遍对学员进行辅导。课后,利用灵活的网络教学,有针对性的对学员提出的问题进行辅导,让他们有所收获。

二、提高经济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分析

1、理解学员,完善制度,要求严格

在课堂上,做为教师要耐心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并且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现他们问题的根结。在课后,可以将有关知识电子化,通过微信或别的聊天工具和与学生进行沟通,解答他们的困惑。成人学员最重要的内容是能够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一方面,当学员的表现较好时,要及时给予正确评价和鼓励,使他们在受到激励后继续加油,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要通过强化制度措施,定期检查作业,并且对学院的考勤方面严格要求。

2、提倡成人借助网络自学

教师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这就使得学员必须做到很好的预习和认真的复习。学员不能只依赖于老师上课讲课或者干脆放弃自己,在考试时通过临时抱佛脚来应付老师和自己。而是应该学会自学,然后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听课,从而深入对问题的理解。同时学生也要学会课后复习,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及时消化,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与青少年相比较,成人的理解力、自制力都更强,那么这就完全可以很好的实现自学。而且,自学还可以利用现达的网络进行自学,较好地保证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

3、丰富经济数学教学活动

第一,抓基础、重特色,提高面授辅导课的效果。教师是连接书本和学员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教师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也影响着学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求教师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讲授经济数学中,重点把握以下几点:(1)化难为易。教师要着重于书上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经济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方法学好学精。一方面,从具体事物中将概念概括出来。另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经济分析中导数和微积分的应用,在投入产出中线性代数的应用等。这些实例都充分说明了知识本身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能更好提高学员积极性。

(2)衔接好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间。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上,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虽有明显的本质上的差别,但是,总的来说,初等数学是高等数学的基础,要完成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飞跃,必须打好基础。通过教学中的调查,了解学员的数学基础,并且发现学员的薄弱所在,从而完善教学质量。扫清学员学习经济数学的障碍,从而顺利实现初等数学向高等数学的过渡。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通过设置实际问题,更好的激发学员的思维,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增强学员对知识实用性的感受。第二,充分利用网络分析学员的问题。成人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学员们工作,家庭关系在时间、地点上的受到了限制,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将相关的资料公布在网络上,方便学生更好学习。每章节授课结束后,要上传相应的习题及答案,学期结束时,要对考试的题目做出相应解答,复习时应分析总结历年考题,到网上与学员共享。对于学生个别的问题解答,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有微信、陌陌等,一对一的交流,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相关的知识点的疑惑,解决他们因为闭锁心理不敢在课堂上发问的情况。第三,变革考核制度,突出学生能力。由于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考核制度无法像全日制学生那么全面。因此,对于教师有了新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限时考试是不适合的。现有的考核不仅要学生完成课业的质量来定,考核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除了考查学生数学的基本知识外,学生对数学的应变能力决定着能否将其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三、结束语

作为一名电大的数学教师,只有加强数学教学管理的工作,从内心深处尊重学员,关心学员,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的心理障碍,加强自学能力,精心辅导,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经济数学这门课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作者:龙薇 单位:广东惠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第六篇

一、电大教学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一般按照大纲要求,介绍数学定理的相关理论背景。其实数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经济问题,因为是经济数学基础,所以老师可以根据相关的经济背景知识来介绍相关数学教学中的背景知识,而不是完全按照课本的套路,传授知识。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基本上来说课堂上所讲内容是学生预习阶段就能做到的,这样上课时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对学习的兴趣不大。而如果老师上课时,加入一些新鲜的内容,如一些小故事及一些与经济直接相关的案例分析,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更容易把握知识的关键所在。3数学思维的塑造我们既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授课,也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实际经济问题的自然接轨,让学生们遇到经济问题时把不能主观的运用数学思想解决这一问题变为习惯性的运用数学思想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塑造,而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学好某些基础知识,多了解经济实务,多列举经济问题与数学之间相互关联实例,并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积累经验,长此以往就会让学生形成一种数学、经济之间的思维惯性。

二、电大经济数学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

经营技术论文范文5

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院校多为高职院校,近年伴随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已成为应用技术型院校的核心建设内容和集中探讨的课题之一,但学界尚未对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较为一致的科学界定。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对实践教学的探讨,比较常见的有两个方式:第一,从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出发,这种界定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强调以应用技能训练为主,缺乏实践教学内涵的包容性及广延性。简单的技能训练只是达到了实践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而培养学生在各种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与职业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将全人教育的理念与教学内容融贯始终,才是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第二,侧重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借助系统论构建教学体系,提出以职业能力目标体系、实践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运行保障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来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这种体系论在实践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从现有研究和相关院校现状来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依然是以技能实践课作为构建基础,通识课与专业基础课则被视为理论教学的主体而独立出来,与实践教学并未形成统一的整体。笔者认为,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分开是对实践教学内涵的片面理解,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理论知识是技能知识的重要支撑,两者互为依托,实践教学是专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同样,专业理论的学习是通过实践学习之后所获得的知行合一的理论认知。因此,实践教学的内涵实质上是一种整体的教学思想,专业理论知识是实践教学的导向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则是实践教学的要素,更是其重要的组织支持系统。

二、应用技术型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的探索

(一)实践导向课程的设置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为适应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要求,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新的课程体系确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方案,把实践导向作为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具体包括四大板块:第一,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宽泛性并适当向职业素质化教育倾斜。第二,就业力基本课程。力求体现学院外语立校的发展特色,培养学生在各种岗位都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包括中文表达能力、外语交际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沟通与合作及批判思维能力、职业礼仪与职业素养、求职与面试技巧、创新创业能力等。第三,就业核心课程。环境设计专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确定了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和陈设与展示设计两大方向。每个课程模块都包含以就业方向为导向的环境设计综合实践平台、项目实训工作平台和创新创业实验平台三个教学层次。针对专业定位和社会就业的现实,环境设计专业四年教学进程逐步深化与企业行业对接的过程。如室内设计课程模块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应室内设计师、工程制图员等。第四,行业企业课程。包括职业岗位(群)方向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本类课程主要面向行业企业岗位(群),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设置,能力指标要求与国际、国内权威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对接。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培养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涉外型、复合型、技能技术型人才是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全人教育理念主要分为三方面内容: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从而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智能与技能教育、情感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整合教育。以整合教育观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强调教学以学生为本位的主动体验、参与和达成,教师的启发、引导与互动,通过积极的整合学习共同创造促进学生健康与技能发展的共同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谋求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教学的组织形式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在于使教学活动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发展潜力。环境设计专业按照学院转型发展的要求,以职业教育的角度组织教学,实行“1211”的产教融合模式:“1”:从大一开始认知实习,了解行业全貌、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企业管理工作流程等而开设,对应的理论教学环节为专业课程导论课;“2”:大二开始核心专业课程学习,教室与实训室合一的基本技能训练,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学习模式,借助环境设计的综合实践平台分阶段展开;“1”:从第二学期开始的实践教学模式,借助项目实训工作平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加入到环境设计实训工作室小组,以项目式和案例式展开教学,及参加各类设计比赛、进行真实项目设计,项目制作采用指导教师负责,行业企业资深设计人员进行定期授课和监督的方式;“1”:大四的毕业实习,深入企业行业进行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并结合毕业设计与研发服务,进行创新及研发能力培养。

三、结语

经营技术论文范文6

1.1课程设置受到质疑

当下,随着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能够进入大学深造,应用型大学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数学课程设置却日趋功利和保守。一方面,不少学校将经济数学必修课开课门数与学时盲目地削减,实用数学(含数学实验)等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基本未开,致使立志有所作为和继续深造的学生感到无望。对此,相关教师和社会有关专家、学者提出质疑,这样将会使学生的个人发展受到终身阻碍。另一方面,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又不愿意进入数学课堂,即便进入,也是被动地去听课,无法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这种“学习数学到底有什么用”的疑问,至今仍既困扰着学生,同样也困扰着数学教师,引发学校、社会以及广大教师的忧思。

1.2课程教学遇到困境

当前,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实际上仍主要采用传统的理工科教材,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不相适应、与科技进步不相适应、与专业背景不相适应。其数学概念的引例与定义的表述以及定理证明的叙述都是基本照抄理科版本,例题和习题除增补少数经济应用题外,也基本照搬工科版本。学科知识相对陈旧和专业应用基础薄弱,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就陷入东拼西凑的模糊境地。另外,由于所招收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学生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和只求不挂科、拿到学分的学习动机,而且师资与现代技术工具等先进教学条件又受到一些限制。所以,师生在教与学的方法选择上也陷入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学生觉得无助,教师力不从心,数学课程教学面临学习效果日趋弱化与教学质量逐渐下降的困境。

1.3课程改革感到困惑

目前,不仅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而且课程实践研究又采取简单移植的做法,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短板。简言之,一是对数学课程设置如何适应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还存在“盲区”;二是对“大学应该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收获些什么”的理解也存在“误区”;三是对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又存在“雷区”;四是对经济数学教材编写改革实施仍存在“新区”。另外,数学课程教学又无法采取简单地迎合市场短期需求去直接传授谋生的一技之长的方法,“市场化、职业化”的课程教学方式便成为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瓶颈。面对这些困惑,构建应用型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新模式,便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新课题。

2经济数学课程教学问题成因

2.1缺乏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关注

迄今为止,由于对本科通识教育的理解还存在片面性,尤其是对“今天的本科生需要知道些什么,需要会做些什么,他们究竟做得怎么样?”和“如何为学生面向全球化时代的终身学习做好准备?”以及“如何让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一致起来?”等问题还缺乏实质性的研究。仅用入学率、花费率、就业率和到课率、及格率来评判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做法还相当盛行,学生中狭隘的学习动机还相当普遍,学校、公众对本科生的学习目标都还缺乏根本性的关注。

2.2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毋庸置疑,数学课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抽象、联想、演绎、推理、计算、学习与应用等多种能力。但是,由于受传统教材与教法的局限,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仍主要采取“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仍以讲授为主,应用能力的培养仅以模仿练习为主。对逻辑思维能力、计算应用能力等数学素质、数学能力的培养基本落空。另外,受“市场化、职业化”倾向驱动,数学教师虽然也增补一些职业性知识的教学内容,但却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短视的做法与强调变动、弹性、创新与竞争的当前社会环境不相适应,与企业迫切需要那些做好准备的毕业生的要求相差甚远,与雇主需要具有灵活性、知识丰富和数学素养的综合性人才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2.3忽略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帮助

通识教育理念本质上是一种指导思想,它应渗透在专业教育之中。而大众化背景下的当今,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却与经济专业课程教学相互脱节、彼此割裂。数学教师对涉及经济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应用问题,大都不能进行透彻地分析与讲解;专业教师又很少对经济专业需要的数学知识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因此,学生学习所需的完整知识、全面素养和创造能力很难得到切实地满足。另外,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对缺失,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思维技能与实践技能、社会责任感、应用知识的素质与能力得不到全面地培养。

2.4缺少对学生学习深度的评价

现今,评价数学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习质量,依旧主要采用课堂考勤、课堂发言、演板演示、作业批阅等过程检测和期中、期末笔试来测试学生学习状况。对学生的一般性数学素养、技能分析与探究能力等根本无法进行深度测试,对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将知识应用于复杂的、真实的问题中去的能力不能进行嵌入性评价,对促进学生学习深度发展的课程扎根式评价、嵌入式测试、标准化检测等都缺少深度检测方式与策略。

3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3.1构建自控的学习规划

学生的学习规划往往由学生学习目标所掌控,而经济数学学习目标又由通识教育课程理念所决定。为避免学生仅仅为取得学位、凑够学分的学习动机而导致学习偶然或杂乱的现象蔓延,院系可组织成立由数学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课程教学导师组,加强对学生整体性学习观念和数学学习效率意识的教育与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具有个性化的自身学习目标感,构建与本科学习目标一致的数学自控学习规划,引导学生关注具有差别化的数学学习兴趣,既完成统一的数学核心课程,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选修课程。为此,需要制订具有导向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精准确定具有引导性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行具有指导性的学习目标需求分析,需要有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经济数学课程选课模式。

3.2构筑“三结合”的教学体系

为克服专业分割化与学科碎片化的课程结构弊端,为解决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和专业教育课程教学相互脱节的矛盾,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要按照应用型本科生的整体学习目标,要遵循“有利于学生迎战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各种复杂性思维与整体性思维知识有机整合的探究性学习原则”,由数学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课程教学设计与开发小组,学习与借鉴美国2010年出版的著名教材《实用微积分》(第三版)的改革经验,在认真进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有机整合现有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通过引入一些特定的问题、项目和作业,重新组编为若干经济专业所需的“基础性”课程教学单元。构建数学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经济数学核心课程(含实验教学课程)与分类选修课程相结合的通识教育数学课程教学体系新模式。使数学课程教学参与到经济应用问题的探究性学习之中,让数学学习超越课堂去培养分析解决真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3构架自律的学习空间

为适应当前社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更好地引领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涯深度发展,笔者认为,还需按照当今本科生自律的学习目标要求,构架适合通识教育数学课程教学的学习空间。首先,需用“通识教育需要拥抱专业教育”的理念,改革传统的“学科中心”,构建一种统一与分散相结合的“学生中心”课程设置新模式。其次,借鉴“以问题为导向的大学课程设计”之成功经验,在数学课程中引入那些意义深远的商业经济和社会生活问题,并将整体性学习目标贯通所有的数学课程教学。设计卓越的指引性核心课程(含实用微积分与数学实验等)教学大纲,计划2~3学期修完;其选修课程教学大纲参照国家规定的考研考纲编制。学习与参考美国创新教材《实用微积分》的教学改革计划,编写既有针对性、又具选择性的经济数学教材。使其具有学科理论知识删繁就简、突出重点,数学概念简明合适、便于理解,例题旁征博引、提高兴趣,习题贴近专业、贴近生活实际,将数学思想、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和专业背景有机结合的自身特色。提供便于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验、实习场所;配备“双学位”或“双师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等。以优良的教学环境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在参与经济应用问题的学习空间中,超越课程去应用他们的分析能力并学会解决他们真实世界中存在的各种相关问题。

4结束语

经营技术论文范文7

数字出版的概念诞生于传统的纸质出版内容和新型的媒体介质基础之上,伴随多媒体新技术的出现、互联网时代的繁荣、通讯业的发展,数字出版这种新兴的出版形式应运而生。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手段为沟通渠道,将出版内容数字化,将出版过程网络化,它的出现给原有的出版产业链带来了革新。在其背景下,“数字化生存”这个新概念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方面,人类社会真正进入数字化时代,无论老小都生存在这种被手机、电脑以及各种数码产品包围的数字化环境中;另一方面,数字化的技术革新对很多产业带来了挑战。在传统媒体环境中,相当数量的报纸、杂志已经成为最先倒下的沙滩前浪,而可能就在十年前,这些单位如日中天,完全无法想象今日的局面,它们没有在数字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科技期刊,这个与杂志属性一线之隔的战友要如何在这场数字化战役中求得生存?经过分析与调研,我们发现新时代的科技期刊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1.1新时代科技期刊生产复合型的出版产品

从出版物形态方面来说,新型科技期刊的最终产品,不再局限于原有的传统论文,还有增强型论文、全过程论文、数据论文、双语论文等,这些论文的共性是在传统论文的基础上,提供给读者有关论文的更多信息,比如过程数据、论文写作思路PPT、实验过程视频等,这些与传统论文一并注册、登记、、分享,但增加部分可以不印刷出版,通过数字平台能够自由获取,与传统论文一同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复合数字作品。

1.2新时代科技期刊采用复合型的经营模式

数字出版时代背景下的科技期刊越来越多地采用复合型的经营运作方式,以《金属加工》期刊社为例,其打破传统的纸刊发行模式,以四刊带两网的形式,将现有资源、内容、服务进行创新,同时,期刊社开发APP并悉心经营微信公众号,从产品经营走向品牌经营,由为用户提供单一的内容服务到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解决方案转变。目前公众号粉丝已达46万,在业界成为龙头标杆。这样说来,数字出版时代背景下的科技期刊已然带有复合属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如此渴求数字化、复合型的编辑出版人才。但是面对这种形势,出版行业的编辑队伍却呈现一种滞后的现象。一方面,出版行业不缺乏专业学科编辑力量,甚至随着高校教师岗位的要求的限制,许多科技期刊都招到了博士学历的专业人员,同时编辑部里老编辑们长于案头,经验丰富,逐步形成梯队;另一方面,集多项才能于一身,特别是能够灵活使用新型数字化技术手段的、且工作经验丰富的编辑出版人才却又十分紧缺。

2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基本素养

2.1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相统一

复合型编辑善于学习,并且能够紧跟时代,及时追踪当下学术研究动态。复合型编辑需要能够不断适应新情况,具有主动学习、终身学习、深度学习的特性,具有准确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新思维的能力。

2.2传承精神与创新精神相结合

复合型编辑能够悉心地从有经验的资深编辑处学习传统编校知识、专业知识,但是面对新的时代形势,他们又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拉近与作者、专家的距离。只有这样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建立新的知识架构,拓展能力、提升水平,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复合型编辑。

2.3专业知识与博学知识相整合

复合型编辑通常能够做到既术业有专攻,又知识广博。若仅有专业知识的编辑,只能编校本专业方向的文章,不能跨学科编稿,亦或是,万金油一般的广博,则无法编出影响深远的精品论文。复合型编辑既要有自己学科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能够利用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的需求进行更多选题的挖掘。他们的知识内容比较多元、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知识体系比较完整,他们的工作方式往往能做到与时俱进。

3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及能力提升策略

面对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期刊编辑向复合型的人才转变是必然趋势。除了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对排版、印刷、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了如指掌,这其中有些需要学习新的数字技术、有的需要树立起新的意识,只有技能、意识两手抓才能够使编辑工作的环节紧密衔接,流转顺畅。

3.1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技能培养

1)提升编辑编稿、组稿的核心技能

论文稿件的质量与价值取决于作者,但是期刊成刊的质量与价值则取决于编辑。编辑的编辑能力来源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及深厚的编辑业务和人文知识。编辑应该要不断深化专业知识、编辑理论,提升编辑技能,切实地用编辑职业操守维护住每一篇稿件的品质。同时,对一般的科技期刊而言,虽然不存在“无米下锅”的问题,但是期刊为了发展,往往会不断追求更优秀的稿件,以保证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同时许多期刊会出现收到的稿件专业比例失衡的问题,所以为了使每期期刊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时下的研究热点,除了分专辑、专栏来化解这种问题以外,还会要求编辑们进行深度组稿工作。高质量的作者群是保证科技期刊办刊质量的必要条件,高品质的稿件对科技期刊来说更是至关重要。所以复合型编辑提高组稿的核心能力是必然要求,除了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以外,要更多地关注高水平专家的研究方向,在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把握好机会向其约稿。与年轻作者交流时,更注意挖掘潜力作者,给予他们论文写作和投稿方面的指导与建议,潜移默化地培养年轻作者群,在合适的时候向其进行约稿。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还要积极地利用好网络学术圈,加入到专业领域的微信群中获取最新资讯,组织作者QQ群,通过数字手段加强与作者间的联系。

2)提升计算机网络认知及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现代化、高效率的设备与应用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编辑日常工作中来。借助技术手段进行审稿、排版、付印、发行,传统办刊流程与模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从一方面来说,复合型编辑人才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特别是通过技术手段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当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互联网技术又如此发达,本身就为编辑们获取国内外优势资源提供了便利。这就要求复合型编辑人才能够及时跟踪国内外最新的出版动态及出版成果,积极学习优秀的出版方式与工作方式。站在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的视角下不断精进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复合型编辑人才要积极地参与到期刊出版全流程中去,传统时代文字编辑、策划编辑、校对员、录排员与发行员各司其职,但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期刊出版要求编辑能够熟悉每一个环节,在必要的时刻能够直接上手。目前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推出的方正学术出版云服务平台,就从技术角度使原先有操作壁垒的排版工作变成了编辑也可以上手的事情,编辑们可以自主安排编校稿件、排版稿件的时间,工作的自主性与工作效率能够显著提升。

3)提升驾驭市场经营、营销的技能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所有的市场资源与资本运作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科技期刊即使不像出版社那样完全走向市场化运作,其运作模式也不可能完全规避市场规则。传统期刊编辑文字编校能力较强,但选题策划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公关交际能力都较弱,致使市场经济的大海稍有波动时,期刊出版经营就容易受到牵连,而编辑们的应对也都显得相当消极与被动。所以复合型编辑人才应当积极地学习一些市场经营、风险应对的知识。伴随期刊出版形式从单一纸刊出版向数字出版物转变,编辑们要更快地了解数字出版市场的状况。同时市场经营离不开营销,编辑作为期刊生产中的关键人物,要把期刊当做自己生产的产品,去积极地营销、推广它,由被动办刊向主动办刊、主动推广转变。

3.2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意识提升

1)提升精品意识

精品意识的具体体现是提供给读者们兼具创新性、科学性、思想性的高品质文章。这既是编辑出版工作者对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尊重,也是对读者高度负责的责任心的体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复合型出版编辑需要做到以精品的标准进行稿件的筛选,以精品的标准进行专题、专辑的策划,以精品的标准组织作者、专家评审,以精品的标准进行编校工作,以精品的目标进行期刊的宣传。

2)提升品牌意识

品牌是科技期刊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是衡量科技期刊竞争力强弱的标志之一,品牌是一种心理认同和价值认可的结果。科技期刊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自有品牌,能够吸引到更多优势作者、专家,占据优质稿源,从源头上建立起良性循环。而复合型出版编辑具有的品牌意识是期刊赢得读者信赖、获得社会影响力,延续出版活力的关键。只有提升期刊品牌才能提升期刊的核心影响力与竞争力。

3)提升主体意识

编辑的主体意识来源于编辑对自身主体价值、主体判断、主体能力的一种把控,是编辑提升工作责任感与主动性的前提。作为复合型的期刊编辑除了不断提升对自我能力、自我价值的把控之外,还应该积极提高主观能动性,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扩大稿件被监督的范围。

4)提升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能够通过创新性的思维对编辑工作提出新想法、新创意。在办刊理念与思想方面,要有数字视角;在期刊选题组稿方面,从文章的内容到形式、从结构到表达,都要在严谨的前提下追求变化;在期刊风格和学术思想方面,要有独特性;在管理模式与体制方面,要不断改革创新。

3.3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环境提升

除了以上编辑们自身能力的提升以外,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还应为编辑们搭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1)加强科技期刊数字化理论宣传,建立和健全教育培训体系

科技期刊出版机构要把培养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作为单位发展的长远任务,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健全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除了日常编辑们能接触到的编辑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当加强数字化理论知识的学习。鼓励编辑们自主深造、积极提供学术研讨机会、组织相关理论的培训班或讲座,让编辑们通过对新方法、新知识、新经验的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2)制定人才培养量化目标,建立复合型编辑人才管理长效机制

经营技术论文范文8

1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学术评价单一,学术导向有待完善

2006—2016年我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统计(见图1)[2],可见我国作者在SCI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把在SCI、EI等上增加了我国科研成果的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在目前的学术评价中,存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唯SCI、EI马首是瞻的局面,把是否在SCI、EI上发表过论文作为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甚至“一刀切”式的对发表SCI、EI论文做硬性要求,这就造成大量优秀论文流失和科研经费浪费,威胁中文期刊的生存。在国内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过分依赖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指标,以影响因子论英雄,评价体系单一,忽略期刊自身学科属性和社会效益,导致大量办刊人忘记办刊初心,把提高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作为办刊指南,被学术评价机制牵着鼻子走。

1.2大而不强,办刊水平有待提高

截至2017年,我国出版的科技期刊已达5000余种,期刊规模在不断扩大,已是名副其实的期刊大国,但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我国2008种科技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628;在2007—2017发表国际论文累计超过20万篇以上的国家(地区)共有21个,按平均每篇论文被引次数排序,中国仅排在第15位,面临数量多,但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与世界水平有较大差距的问题。而且,我国科技期刊多附属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多处于本系统中的边缘地位,在资金扶持、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发展规划上不够重视,分散、弱小、实力不强、集群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程度不够是当前的现状。

1.3刊网融合不深入,转型升级有待提升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使信息传播更快捷、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为期刊业带来了理念更新、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也为期刊融合创新带来了蓬勃的动力。期刊从业者也纷纷通过开通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通过期刊+电商、期刊+旅游、期刊+教育、期刊+会展等一系列的“期刊+”模式加入“互联网+”的浪潮,但成功的案例不多,大多浅尝辄止,在内容资源的动态聚合、实时分发、精准投送、互动分享等上还存在较多问题,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融合深度还不够,利用新兴媒体带动期刊转型升级的路还很长。

2提升学术期刊水平途径

2.1树立文化自信,不断提升整体实力

我国的科技期刊是随着西学东渐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它并不是西方科技期刊的附属品。在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论文写在祖国建设的大地上,这是总书记的期待,也是人民的期待。我国科技期刊在发展中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整体向好,不断前进。在顶层设计上,国家在不断加大对科技期刊的扶持力度,加强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学术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作为科研工作者,应树立文化自信,坚持科技期刊对科研成果的首发作用,把科研成果优先发表在祖国大地上,不断提高我国期刊的整体实力,提升我国期刊在国际交流中的参与权、话语权、评价权以及主导权,推动中国期刊传播好中国声音。

2.2注重内容和质量,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期刊质量=内容质量+编校质量+传播质量。要做好内容质量关键是要做好选题策划和组稿工作,可通过研究行业热点策划专题,采取跟踪基金项目、参加行业学术会议或直接向行业专家约稿等方式约取高水平稿件,同时注重同行评审,不断提高期刊内容质量和学术水平,建立优质品牌,树立良好口碑,从而带动更多、更优秀的稿源;编校质量是构成出版物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内容质量的载体和保证。在编辑队伍上,可通过采取树立精品意识、发扬韬奋精神、加强培训和学习等手段来不断提高编辑综合素质和编校水平。在编校方法上,除采用常规编辑加工和“三校一读”等方法外,还可采用分项校对、量化校对及文字校对软件校对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编校质量;传播质量是扩大影响力、吸引优秀稿源、增加经营收入、提高期刊知名度的保证,对期刊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数期刊采取自建网站、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与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合作进行传播,采取自办、与邮局或第三方合作进行发行,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今天,可继续深化刊网融合,推进期刊融合创新,建构期刊多元传播渠道,不断提质增效。

2.3加强学术期刊集群化建设,不断提高竞争力

集群化是国际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期刊社绝大多数小且分散,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经济效益低。由于产业化规模不大,导致难以挖掘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消费潜力,且在与国际学术出版机构争夺优质期刊资源面前缺少竞争力,发展期刊集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出版社以及一些行业协会在期刊集群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刊群在学术水平、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只有继续推进期刊集群化发展和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期刊分散、弱小、实力不强的问题。通过优化期刊出版配置,有效地整合和利用期刊群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培育一批期刊产业的龙头骨干,推动期刊业做大做强,才能不断提高我国期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