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哲学论文范例

经营哲学论文

经营哲学论文范文1

研究缘起

任何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积累数量庞杂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方面的价值都值得探究。为此,整理学术发展脉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既有学术史方面的价值,又可以对当前的研究提供借鉴。走过三十年历程的我国广告学正处于这一阶段。部分学者已经从新闻传播类、广告类期刊上的学术文章以及硕士论文入手,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梳理了国内广告学术研究的发展轨迹。归纳起来,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一)梳理广告学术发展轨迹以定量研究手法进行历时分析,描绘广告学术研究文章在数量与分布、研究主题、论文著者、原载刊物及其他方面所体现出的特点,并对中国广告学术研究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加以阐释,揭示出我国广告事业的阶段性发展历程。例如,何佳讯、王智颖分析了《中国广告学研究20年主题分布与阶段演进》[1];姚曦、李名亮选取了1979-2002年《全国报刊索引》收录的共计2375篇广告学文献,统计了广告学论文的发表时间、著者、研究方法、研究取向、研究主题及刊载情况,对中国大陆广告学论文研究现状做了详细的评析[2];于静对广告学期刊论文的数量及主题分布、著者及机构、期刊类别及核心期刊进行了定量分析[3];郑欢在分类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广告三大学术期刊在2008年所发表的学术研究文章的研究方法[4]。

(二)对广告学术研究的反思和规范李彪通过对1995-2007年我国四种主要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考察,发现大量的文章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尤其是思辨论证法,而定量方法很少运用[5];丁俊杰等对1979-2008年我国五种主要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梳理,指出广告学术论文研究方法简单陈旧、论证深度不强、缺乏实质性理论突破等问题[6];杨柳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的统计和分析,认为我国广告业存在“重术轻学”、研究领域不平衡、广告专业学术期刊缺失等问题[7]。此外,彭子玄基于对1998到2006年九年间美国《广告杂志》杂志的内容分析,从研究主题的变化预测了西方广告理论研究的发展[8];郑欢等基于传播类博士论文选题的实证研究,对传播学“5W”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述[9]。可是,目前关于广告学博士论文的研究仍是空白。在正常的学术环境下,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方法和结论应代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最高水平。

研究思路

本研究试图以历年的广告学博士论文为对象,从研究主题分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参考文献的专业性、学科之间的交融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所提到的广告学博士论文,包括研究者所能搜集到的不同学科以广告为研究对象的论文。

(一)研究样本的收集与整理在CNKI网站的博士论文库和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馆藏电子目录中,共发现题目或关键词中带有“广告”的博士论文(以下简称为广告学博士论文)共71篇,发表时间为1996年至2009年。研究者分别对论文的研究主题、学科、研究方法、参考文献、学校、专业、论文题目、年份进行编排和列表。

(二)研究内容广告学博士论文的数量变化及在不同学科的分布、研究主题的分布及不同学科的比较、研究方法的整体分布及不同学科的异同、参考文献的来源及构成等四个方面。

研究结果分析

(一)广告学博士论文的数量变化及学科分布

本研究共涉及71篇广告学博士论文,时间跨度为1995年至2009年。第一篇广告学博士于1995年,是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撰写的《中国报纸广告史论》。但1995年-2002年每年的广告学博士论文数量寥寥无几,一直在1篇到3篇间徘徊。从2003年开始论文数量开始攀升,虽然在2004年数据回落至3篇,但从2005年到2007年一直保持着比较稳健的增长势头,并在2007年到达了15篇的顶峰,论文数量在2008年又跌落到3篇。在2009年,广告学博士论文的数量重新上升至6篇(见图1)。表1各一级学科撰写的广告学博士论文数量表(单位:篇)一级学科数量一级学科数量一级学科数量一级学科数量新闻学与传播学17外国语言文学6控制科学与工程2地理学1管理科学与工程10心理学6艺术学2法学1中国语言文学8历史学3应用经济学2农业经济管理1工商管理6社会学3理论经济学2哲学1历史学、社会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艺术学、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地理学、法学、农业经济管理、哲学等(见表1)。从学科分布来说,这些论文来自16个国家一级学科,30个不同的专业。其中,来自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广告学博士论文数量最多,共计17篇。其他学科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艺术学、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地理学、法学、农业经济管理、哲学等(见表1)。

(二)广告学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分析

1.广告学博士论文研究主题分布本研究将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共分为6大类,分别是广告理论(广告传播理论、广告经济理论、广告语言)、广告经营实践(新媒体广告、广告策略、广告效果、广告投放、广告投入策略、广告经营管理、受众研究)、广告社会影响(广告与社会、广告与文化、广告批评)、广告史、广告监管、广告总论(广告产业和广告市场)。分类统计发现,研究主题为经营实践类博士论文最多,为28篇;广告社会影响类论文次之,为22篇;广告理论类论文位列第三,共12篇。以下依次为广告总论、广告史和广告监管类(见图2)。进一步分析发现,2002年之前(包括2002年),广告学博士论文集中在广告理论和经营实践领域中有限的细分类别,每个类别中也仅有一两篇。2002年以后,广告学博士论文数量迅速增长,研究主题也更为宽泛。除去在“广告经济理论”、“广告投入策略”和“广告市场总论”,广告学博士论文对其余14个细分类别均有涉及。其中,“广告社会影响”中三个细分类别的论文增长数量都在4篇以上,一跃成为最受关注的研究主题。此外,研究新媒体广告经营实践的论文达到7篇,与广告策略研究的论文数量持平。广告总论、广告史和广告监管类博士论文数量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广告业发展中重术轻学、重实践经验而轻理论研究的问题。

2.来自不同学科的博士论文研究主题比较新闻与传播学科的博士论文除了广告监管这一研究主题未涉猎之外,其他五类主题都有研究成果呈现。但选题主要集中在“广告的社会影响”(7篇),广告基础理论研究文章仅有3篇,广告传播客体(受众)的研究缺失。来自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博士论文主要集中于新媒体广告的投放及设计、广告策略中企业的广告决策问题和广告效果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心理学科的博士论文注重广告受众的研究,通过研究广告受众的信息处理方式找到广告认知的规律、影响广告效果的因素;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科的博士论文主要对广告学总论进行了探讨,例如《广告市场研究》、《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研究——一个关于广告的经济分析框架》;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哲学等学科的博士论文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报纸或电视广告进行分析,通过广告中的各种元素映射出社会变迁或居民的意识形态;外国语言文学的博士论文主要是利用语言学理论对广告语篇进行分析,以找出其中的特征;社会学的博士论文中,有两篇通过对广告的内容分析解读社会的变迁,另一篇则运用社会学理论阐释了青少年广告态度的影响因素;艺术学的博士论文中,一篇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数字交互广告设计理论研究》,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探讨数字交互广告的设计准则,另一篇通过对广告视觉语言的研究,梳理西方价值理性视野中的广告文化批判观点并总结中国近20年来广告文化研究;法学的一篇博士论文对广告监管进行了研究。此外,地理学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论文分别从这两个专业领域对户外广告投放和农产品广告市场的广告投放及受众研究做出了分析;哲学学科的论文则对广告道德进行了研究。#p#分页标题#e#

(三)广告学博士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1.广告学博士论文研究方法整体分布一篇论文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可信性,其关键指标就是研究方法是否科学。作者在郑欢等对传播类博士论文研究方法的分类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补充和修改,具体分为统计分析法、实验法、理论演绎法、理论建模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规范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二手资料法等类别。鉴于大部分广告博士论文使用了不止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对论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都进行了统计,因此,论文篇数之和会大于总体论文数量。由图3可见,理论演绎方法在博士论文中运用较为普遍,其次是统计分析法,理论建模方法居第三位。内容分析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和二手资料法所占比例相近,都在17%左右。规范分析法运用较少,仅为4%。

2.不同学科的博士论文研究方法比较通过学科之间的比较发现,作为广告学所隶属的新闻学与传播学科的博士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有理论演绎法、统计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但是,除了理论演绎法,其余研究方法很少被单独使用。在该学科的15篇广告学博士论文中,有7篇论文只运用了理论演绎法,即在某些理论或者研究范式的指导下,运用思辨的方法得出结论,如《广告伦理研究》、《广告文化批判研究》。另有6篇论文运用了统计分析和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还有2篇论文运用了简单的理论建模和内容分析方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对广告学的研究论文多使用理论建模的研究方法。例如,《最优广告投入策略的研究》运用了两类建模方法,《基于公众利益的广告监管模型及其策略研究》运用了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数学建模研究、案例研究,并结合了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心理学科的论文多使用实验法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例如,《受众卷入的作用机制及其与广告诉求方式的匹配》是所收录的广告学博士论文中唯一将眼动技术引入到实验中的论文。但是,有的论文实验的被试量过少,如《网络旗帜广告的认知效果研究》有效被试量为30人,无法代表中国整体网民状况。中国语言文学与外国语言文学在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多运用理论演绎法或理论演绎、内容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使运用了统计分析,也多为简单描述统计,基本不涉及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统计研究方法。

3.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论文研究方法分析统计分析法、实验法和理论建模等方法已经应用到广告类博士论文中,表明广告学博士论文研究方法开始趋于多样化。完整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眼动技术、加工分离程序、节目分析器的运用,明显的提升了研究过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与此同时,从整体上来说,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论文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1)运用理论演绎的方法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多(7篇),占该学科论文总量(15篇)的将近一半以上。仅仅应用理论演绎法,而不纳入统计调查分析对理论进行验证,会使研究成果的说服力明显降低。

(2)部分论文的研究方法过于简单,专业性不强。例如,某论文在比较两个国家大学生的电视广告心理效应时,仅选择155人样本进行实验,在分析时也仅用了方差分析一种统计方法。有的论文开篇介绍称其研究方法为“质化与量化相结合,运用文化研究中的文本分析和社会学研究中的统计分析和图片分析法,在内容分析基础上用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符号学、美学理论深入剖析电视广告审美特性”,而实际上运用的统计分析只是简单描述性统计分析,所提到的“内容分析”既没有对抽样方法与步骤进行详细描述,也未对研究文本进行严格编码和统计分析。

(四)论文参考文献构成分析

参考文献是科研工作的起点,也是综合评价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创新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途径。具体来说,来自权威学术期刊的论文在参考文献中所占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作者对本学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把握程度。鉴于欧美等国的广告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外文参考文献的比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国际学术前沿的关注程度。为了细致透彻的分析,笔者将总体参考文献划分为“外文学术文献”、“译著文献”、“非译著中文文献”和“其他文献”。外文学术文献包括SSCI期刊中的文章、其他专业期刊、硕博论文、会议论文、书籍等;译著文献包括国内学者翻译的外文书籍和论文;非译著中文学术文献包括CSSCI期刊中的文章、其他专业期刊的论文、硕博论文、会议论文、书籍等;其他文献包括报纸、网络文章等。本文共研究了71篇广告学博士论文,但只研究了其中68篇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原因在于,《俄语电视广告语篇研究》和《蒙古国与中国大学生的电视广告的心理效应的比较》两篇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包括俄语和蒙古语文献,我们无法判断这些文献是否来自于专业学术期刊。另外,《中国报纸广告史论》写于1995年,文中没有给出参由图4可以看出,广告学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主要以非译著中文文献为主,外文学术文献为辅,占第三位的是译著文献。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广告学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中文书籍(26%)、外文学术论文(19%)和外文书籍(14%)。而中文学术论文和外文行业期刊所占的比例甚少,均未超过10%。这一分布比例显示,广告学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仍然以中文书籍(而非学术)论文为主,且其比重远远超过后两者。但其对外文论文和外文书籍的重视程度也值得肯定。笔者在对外文论文、外文期刊、中文期刊这三类文献研究时,进一步将其细分为广告类和其它类文献。从图5即可看出,尽管广告学博士论文中参考的外文论文和著作较多,但所借鉴的广告学专业论文和行业期刊文章中文献的比例均不到20%,同样情况也出现在对中文行业期刊的借鉴中。更值得关注的是,在71篇博士论文中,有11篇论文没有引用外国文献,分属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艺术学、哲学。这些论文都是2003年后撰写的,其中一篇是2009年完成的。此外,有19篇博士论文未参考外文学术期刊论文,11篇博士论文未参考外文书籍,20篇博士论文未参考中文学术论文,2篇论文未参考中文书籍。

结论

(一)撰写广告学博士论文的专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共有30个专业的学生撰写了与广告相关的博士论文,充分体现了广告学跨学科的复杂特征。尤其是来自新闻传播学科之外的博士论文为广告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思路及方法。但是,部分跨学科的博士论文仍停留在运用本学科的理论对广告实践进行解释分析层面,鲜有探寻广告运作规律、创新广告研究方法、提出崭新框架的佳作。#p#分页标题#e#

(二)广告学博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渐趋科学化在广告学博士论文中,除了理论演绎法之外,统计分析、理论建模、内容分析和实验法的使用也占很大的比例。相比于广告期刊、杂志上的论文,广告学博士论文研究方法的规范性较强。但是,来自不同学科的博士论文常常拘囿于本学科常用的方法,能同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并且应用层次较精深的博士论文极少。同时,大部分广告学博士论文仍采用理论演绎法。部分论文虽然运用了统计分析法或内容分析法,仍存在科学性、严谨性不足等问题。

(三)广告学博士论文的研究基础尚不够扎实参考文献,反映了研究者对本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趋势的把握程度。对参考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力度不足,无疑会影响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性。本研究发现,广告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所涵盖的外文文献和专业学术论文所占比例还没有达到半数,部分博士论文甚至没有来自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文献。这种情况在新闻学与传播学科的博士论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四)来自新闻学与传播学科的博士论文对广告学基础理论关注不足传播学专业广告学方向的博士论文研究对象多以传播学为主,对广告学科应用实践和理论基础建设帮助不大;广告学专业的博士论文对广告学科的贡献明显强于前者,但其关注点多集中在广告学热点问题,如新媒体广告的经营以及对受众的影响上,而对广告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缺失。张金海教授曾指出,“长期以来,广告学研究深陷‘学不精’、‘术不深’的尴尬之中”[10]。由此可见,三十年来,广告学博士论文从无到有、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但在关注主题、研究方法、参考文献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经营哲学论文范文2

一、国内外主要期刊开放存取平台

目前,国内外期刊实现开放存取的方式主要通过加入期刊开放存取平台或自建网站。但由于平台具有便于检索、开放程度高等优势,加入开放存取平台成为期刊的首选方式。国内外主要的期刊开放存取平台有以下几种。

1.国外期刊开放存取平台。国外期刊开放存取平台主要有DOAJ、OpenJ-Gate、J-STAGE等。OpenJ-Gate是由印度Informatics公司2006年资助的OA领域的电子门户网站,号称世界最大的开放期刊收录平台,其核心竞争力是更新及时,能够实现每日更新。J-STAGE(JapanScienceandTechnologyInformationAggregator,日本科学技术信息集成系统)是由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apanScienceandTechnologyAgency,JST)于1999年10月创立,目前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科技电子期刊平台,平台全部科技期刊均可免费浏览全文。DOAJ是当前国际知名的收录开放存取期刊的权威指南。DOAJ(DirectoryofOpenAccessJournals,开放存取期刊目录)是由瑞典隆德大学(LundUniversity)图书馆2003年5月创建的开放和维护的期刊开放存取平台,涵盖了免费的、可获取全文的、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其收录的均为研究性同行评审期刊,在覆盖范围、访问范围、网站管理、质量控制、作者指南等方面对收录期刊有严格要求,以此保障所收录期刊和文献的质量,并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期刊的检索、阅读、下载、链接全文等服务。学术期刊被DOAJ收录后,将大大提高刊发文章的可访问性和使用率,直接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声誉。在DOAJ的收录上,期刊推荐、初审、复审、期刊注册和分类、元数据和存档五个流程,每一步都遵循一定的标准或者准则。

2.国内主要期刊开放存取平台。国内期刊开放存取平台主要有以科技期刊为主的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OAJ)和以社会科学为主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NSSD)等。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hinaOpenAccessJournals,COAJ)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承办。COAJ的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AS-OAJ),是一个开放存取、学术性、非营利的科技文献资源门户,于2010年10月上线运行。基于期刊经营目标、市场定位等的不同,COAJ对开放存取内容和时效进行了分级认证。(1)A级全文-即时开放。COAJ平台本地化展示期刊信息、论文摘要信息和全文。(2)B级全文-延迟开放。平台本地化展示期刊信息、论文摘要信息,但需推迟一定时间(如一个月、一年)本地化展示论文全文。其余同“全文-即时开放”。(3)C级摘要-链接全文。平台展示期刊信息和论文摘要信息,链接至期刊网站浏览或下载全文。(4)D级平台期刊基本信息-链接期刊网站。平台展示期刊基本信息,有关论文的信息和全文,需链接至期刊网站进行查询。期刊出版机构可结合期刊专业领域、经营目标和质量评价指标选择完全开放(A级)或选择性开放(A级、C级和D级)。COAJ采用的这种分级方式,给予了期刊较大的选择权,能更好推进科技期刊加入开放存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NationalSocialSciencesDatabase,NSSD)是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承建的部级、开放型、公益性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平台,具体责任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该系统于2013年7月16日上线运行。NSSD可免费在线阅读和全文下载,并提供多种论文检索和期刊导航方式。NSSD旨在建设成为我国国内最大的公益性社会科学精品期刊数据库,最大的社会科学开放存取平台。

二、我国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现状

根据《2018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公告数据,2018年共出版学术期刊7715种,其中,社科类期刊2678种,科技类期刊5037种。除少数新成立的开放存取期刊外,我国学术期刊绝大多数为传统订阅式纸质期刊。随着开放存取运动的推进,传统学术期刊参与开放存取的积极性和期刊的开放程度均有所提高。目前,我国期刊主要通过加入期刊开放存取平台、创建网站和出版网络连续型期刊(期刊网络版)等形式实现开放存取。

1.我国学术期刊被DOAJ收录情况。截至2020年5月14日,DOAJ官网上公布数据显示:全球共有133个国家的14578种期刊,4874240篇文章被录入。其中,我国出版的开放存取期刊共153种,有4家获得DOAJ印章。DOAJ印章是开放获取期刊认证的标志,由DOAJ授予实现高度开放性、遵守最佳实践和高出版标准的期刊。从2006年首家期刊加入DOAJ以来,我国被DOAJ收录的新增期刊呈波动态势,加入DOAJ期刊总量快速增长。但相较于欧洲期刊的开放进程和我国学术期刊数量和国际影响力来说,我国目前的DOAJ开放存取期刊数量仍然偏少。

2.我国学术期刊被COAJ收录情况。COAJ基本涵盖了理学、工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经COAJ分级认证的617种期刊中:A级期刊60种,B级期刊8种,C级期刊99种,D级期刊450种;被SCI、EI、CSCD、SSCI、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的期刊分别为36种、86种、307种、0种、261种、394种。从分级情况看,因为大多数科技期刊已建立网站,所以D级期刊数量最多,占比为72.93%。另外,相对于科技学术期刊的总量来说,加入COAJ期刊的占比过低,仅为11.38%,这可能与科技期刊大多建立有自己的网点、COAJ更新不及时等有一定关系。

3.我国学术期刊被NSSD收录情况。截至2020年年初,NSSD收录学术期刊2114种(其中各类学报948种),论文超过1000万篇。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网站检索统计,目前,收录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期刊189种,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期刊80种,三大评价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收录的核心期刊近600种。NSSD的收录期刊中,除50种划入自然科学总论外,其余2064种期刊均为社科类学术期刊,约有77%的社科类学术期刊通过NSSD实现了开放存取。从出版机构构成上看,NSSD收录学术期刊的出版机构基本上为科研机构、高校、科协、社科联、研究所等学术机构,鲜有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出版机构。

4.自建网站或以网络连续出版物形式出版的情况。除了加入期刊开放存取平台外,相当数量期刊通过自建网站的形式实现开放存取,这类期刊尤以科技期刊为多。如上文所述,COAJ收录期刊中有450家期刊采用链接自身网站的形式实现开放存取,如《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经济》等。还有一些未加入COAJ或NSSD的期刊亦是如此,如《中国肿瘤》《电影艺术》等。

三、我国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许多学术期刊通过各种形式实现了开放存取,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术期刊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开放存取。尚未开放存取的传统期刊,可针对自身情况和原因,在不影响期刊运营和经营目标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开放路径,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

1.开放程度较高、基本符合DOAJ收录标准的学术期刊努力加入DOAJ。DOAJ作为国际知名的收录开放存取期刊的权威指南,被其收录的学术期刊将极大提升在世界的学术影响力。传统期刊可根据自身情况积极转化为OA期刊,具备条件的积极加入DOAJ目录。然而,我国许多开放存取期刊由于种种原因尚难以符合DOAJ的条件,没能进入DOAJ。对所有期刊来说,需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平并遵循最佳行为准则,才能被DOAJ收录。DOAJ新的收录标准分为5个部分:(1)期刊基本信息;(2)文章处理流程的质量和透明度;(3)期刊的开放度;(4)内容许可;(5)版权问题。尽管DOAJ的收录标准比较高,但也并非绝无可能。例如,2016年12月确定办英文刊的《Research》,2018年12月即被DOAJ收录。如2017年4月创刊的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的英文期刊FoodQualityandSafety也已被DOAJ收录。目前,DOAJ大使负责审核本地开放存取期刊的收录申请。DOAJ大使负责帮助符合要求的期刊顺利收录,同时帮助不符合要求的期刊对照收录标准对出版流程等进行改进或规范,努力实施出版行为准则,最终符合收录标准,被DOAJ收录。

经营哲学论文范文3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还是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中,对于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发散与延伸。在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对于教学资源的挖掘可以从很多方面展开。教师应该能透过小组合作,挖掘有效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开发有效教学资源。也可以鼓励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如何能够有效的对于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资源展开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这是很值得探究的一个教学问题。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还是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中,对于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发散与延伸。在这样的前提下首先无法吸引学生的教学参与积极性,也很难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也并不深入。教师要转变自己的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并且加深对于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透过小组合作,挖掘有效教学资源

开发课程教学资源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让学生透过有效的合作交流来对于很多内容展开思考与探究。小组合作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能够让学生们在过程中极大的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创设一个相对开放的活动任务,并且给予学生充裕的发挥空间,让学生自己来组织与设计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这首先就是给学生提供的一个很好的挖掘教学内容的平台,能够让学生发现很多相关的教学知识点。同时,学生们在针对具体问题展开合作探究时,也会对于很多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并且会对于很多问题有更透彻的研究。这不仅极大的拓宽了课堂教学的知识维度,这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如:在讲“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创设一个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让大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来探讨国有企业中经营者的具体地位。课前教师可以将本课的提纲和主要内容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考虑自己所担任的角色。上课时,由小组推荐四位同学演讲,角色分别为厂长、工会主席、党委书记、企业职工,内容分别为厂长、职工代表大会、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职责和功能。然后可以进一步创设相应的情境,若某企业因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导致企业亏损,职工因拿不到工资情绪低落等,请四名演员按自己的角色表演并处理好以上问题。这个教学过程首先会很有趣,学生将自己放在具体的位置中时,对于国有企业中经营者的具体地位会有更直观的认知。这便是一个非常好的对于教学资源展开挖掘的过程,并且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知识领会与吸收能力。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开发有效教学资源

教师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这同样是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的一个切入点。课本中讲到的很多内容都和生活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尤其是社会中的一些时事热点新闻等,这些通常是非常有价值的探究内容。教师要透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引导学生对于这些内容形成一定认知,并且要透过这种教学资源的挖掘形式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这将会为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拓宽与延伸,并且会让学生对于相关教学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堂上增设一些好的教学环节,例如,每节政治课的前五分钟,让一个学生就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进行学科分析,或者像新闻主持人那样播报一些当下的重大新闻。这将会让学生不仅“读圣贤书”,还“闻窗外事”,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政治课堂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这种学习方式一般适合于有争论、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或者是一些涉及法律方面的问题。如:讲“正确对待货币”时,我用“金钱是众善之门,还是万恶之源”来引发学生讨论。在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时,以郑培民的先进事迹为背景,用“郑培民这样做值不值得”为辩题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辩论。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的挖掘方式。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的成长与收获。

三、鼓励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展开自主学习与独立探究,可以让学生针对相应的主题来撰写政治小论文,这同样是教学资源挖掘的一种方式。当学生在撰写小论文的时候,必然需要对于很多问题有更为深入的探究。这就使得学生在课下必须做深入的研究调查,并且了解更多相关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将会极大的拓宽学生的知识范畴,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也是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锻炼,能够让学生慢慢领会如何找寻正确的资料、信息来论述与支撑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初步了解问题探析与学术研究的一般方式。教师要给学生的研究过程确立一些合适的主题与方向,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撰写小论文时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如:可以让学生结合十二届人大会议修宪开展小论文征集,结果学生交来了《我看私有财产权》《浅谈人权入宪》《从上虞实际看土地征用制度》等小论文。撰写小论文加强了学生对观点的理解与论述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不仅如此,学生的有些论文中的某些观点还很有新意,对教师也是一种启发。教师要善于从多方面展开对于教学资源的挖掘,这样才能够真正给学生们打造高质量课堂。在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对于教学资源的挖掘可以从很多方面展开。教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展开积极的小组合作或者问题探究,这些都是让学生有效的挖掘教学资源的积极过程。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展开自主学习与独立探究,可以让学生针对相应的主题来撰写政治小论文,这同样是教学资源挖掘的一种方式。

作者:刘艮梅 单位:江苏省东台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凤霞.漫画课程资源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陈全明.论高中思想政治课红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广西师范大学2012

[3]王子文.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经营哲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价值链;高品质期刊;知识服务;竞争优势

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提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1]这一论述不仅阐明了总书记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殷切期望,也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如何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记录和传播科研成果重要载体的学术期刊,既肩负着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使命,也承担着通过知识服务提高自身价值的重任。本文借鉴管理学的价值链理论,从知识服务的路径探索出发讨论学术期刊的高品质发展。

一、高品质学术期刊价值链的构成要素

迈克尔•波特把构成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分为五个类型,包括内部物流、生产经营、外部物流、市场营销和服务,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这五个要素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维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企业[2]。根据学术期刊自身的知识生产与服务特性来看,学术期刊价值链的构成要素主要是内部物流、生产流通和营销服务。

1.作为内部物流的论文投稿

在价值链理论中,内部物流主要指外部资源向企业内部流动的过程,其中包括接受、储存、分配等。对学术期刊而言,科研工作者将最新研究成果汇编成文向期刊投稿,使学术期刊拥有审稿、编辑、校对的稿件资源,这是学术期刊内部物流重要且典型的方式。以论文投稿为核心的学术期刊内部物流体系在信息技术变革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纸质稿件寄送投稿的形式自报刊这一大众传媒创办之初便开始使用。这种投稿方式周期较长,成本相对较高,在寄送过程中还会出现稿件遗失等情况。从当前学术期刊投稿方式的统计来看,纸质稿件寄送的方式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以电子邮件为主的稿件内部物流系统开始涌现,大大降低了作者的投稿成本,提升了投稿效率。目前,科研工作者可以从杂志扉页、征稿启事或官方网站中便捷地查询到投稿邮箱地址。就专业性学术期刊来说,往往仅设置一个邮箱供研究者投稿,编辑均可查收;而综合类的学术期刊则会依照栏目分类设置多个邮箱,由相应栏目编辑查收稿件。科研工作者在投稿时,首先要确认自己的文章类型是否符合目标期刊的发文基本要求,再将论文投至相匹配的邮箱,这样才算完成了一次以论文投稿为核心的内部物流活动。近十年来,在线投稿系统的出现及广泛应用重塑了稿件的内部物流环境。有学者分析《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1年版)》发现,在所收录的1982种核心期刊中,采用投稿系统的有1016种,占比高达61%[3]。在线投稿系统的使用让学术期刊从过去的学术成果“接收者”变成“导航者”,期刊投稿系统会详细列出所需步骤与信息,如科研工作者的姓名、学校、职称、课题等内容,并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填写指导服务,帮助其最终完成投稿工作;编辑可以在登录系统后直观地看到作者简介、论文题目及摘要等关键信息,提高稿件分类的效率。同时,科研工作者也从学术成果的“投递者”转变为“跟踪者”,他们不再单方面地等待审稿的结果,可以通过投稿系统实时查询稿件的最新状态。由此,科研工作者对投稿这一内部物流体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从开始的邮寄纸质稿件到电子邮件投稿,再到现行的电子邮件投稿与在线投稿系统并存,新兴技术在不断提高编辑部与作者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在持续推动着学术期刊价值链的创新与优化。

2.作为生产流通的全流程编辑出版

价值链环节的生产经营是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形式的各种活动,外部物流则是集中、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的各种活动。就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流程而言,生产经营和外部物流环节在学术期刊价值链中相互融合为生产流通,即期刊从三审、三校到印刷出版的“全流程”,它是推动高品质期刊建设的保障。第一,三审着力保证期刊内容的质量。初审环节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负责,初审要对文章做出全面评估,判断来稿学科分类、选题视角、文字表达与篇幅等是否达标,如果有一项指标不合格则会终止期刊生产环节。达标的文章会进入二审,这一环节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负责,执行对稿件的评审。有时,编辑部也会组织相应的外审,通过邮件、微信等方式联系相关领域研究专家并咨询其是否愿意审稿,征得同意后以双方约定的传输形式将匿名版本稿件送由专家进行评审。匿名稿件原则上应隐去作者姓名、单位、基金项目等信息,以获得客观独立的审稿意见。审稿结果包括退稿、退改以及直接刊用,这些结果决定着生产流通是否继续。三审环节一般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副社长)或总编辑(副总编辑)负责,以编委会的民主集中讨论方式对文章进行评价,确定其是否刊用。第二,三校着力保证期刊编校质量。编校质量考核一直是期刊考核的重点,近年来,出版局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期刊编校质量检查,其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对于这些编校问题,期刊编辑必须重视。三校工作的顺利完成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资质和专业态度,即稿件应由专业校对人员负责校对,专业校对不低于三个校次,且终校工作人员必须由本社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

3.作为营销服务的场域位置与传播推广

在迈克尔•波特看来,营销服务虽不涉及特定产品的生产,却以一种“提供”或“引导”的方式促使买方加入购买活动中,为企业创造利益,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的软实力,让企业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传统学术期刊以内容分享为主要目的,但随着我国学术期刊数量的快速增长,增强营销服务理念、获得学界认可成为学术期刊的重要诉求。目前,学术期刊在营销服务层面多采用重视场域位置与重视传播推广两种并存的模式。学术期刊要想获得优质稿件和学术界的认可,需要从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中脱颖而出。对人文社科类的学术期刊而言,最为重要的标志便是学术期刊能够入选每隔三年评价一次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北大核心)和每隔两年评价一次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南大核心)评价目录。目前,期刊界已充分认识到文章质量和进入核心期刊目录可以产生良性循环。一方面,核心期刊能够吸引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稿,获得更优质的来稿,从而体现价值链中的“引导”意义;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的数据排名及学界口碑等也因刊发优质稿件而得以提升,不断接近高品质学术期刊的目标。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变革,借助微信等数字平台进行内容,形成营销服务的传播圈层已经成了扩大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常规实践。近年来,微信公众号的创办及运营已成为学术期刊行业的重点项目[4]。有数据显示,在2017年公布的754种南大核心期刊中,共有400种学术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开通率为53.1%;在1229种北大核心期刊中,共有649种学术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开通率为56.5%[5]。目前,期刊微信公众号所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学术期刊中即将或已经的学术成果;二是学术期刊的重点选题策划和征稿启事;三是学术期刊支持举办的学术会议的相关报道。根据梳理,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的传播路径大致分为几个部分:一是订阅用户的自行打开阅读;二是用户转发相关内容给好友、微信群或朋友圈甚至其他媒体平台等,实现信息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三是一些媒体平台对微信公众平台内容进行二次传播。学术期刊通过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不仅让科研工作者更加了解期刊的定位、特点、内容等信息,也能够在微信上通过科研工作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形成传播圈层,将信息从人内传播变成群体传播,有助于提升期刊知名度等,推动学术期刊向高品质发展。

二、高品质学术期刊价值链的提升与优化

价值链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需要基于价值链构成要素对其进行优化,以提升竞争力。迈克尔•波特给出的相应策略分别是成本领先策略、目标聚集策略、差异化策略。这三种优化策略对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及其高质量发展同样有着较好的适用性。

1.成本领先:基于内部物流体系构建可持续的学术组织力

成本是商品的价值部分,任何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要达到一定的目的,都需要消耗一定的成本。价值链的成本领先策略从源头回答了企业如何获取持久的成本优势,即了解成本行为,再对其进行更好地把控。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就是要对来稿情况进行研判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编辑部能持续收到高质量论文投稿,进而形成期刊的学术组织力,为打造具有学术创新和引领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保障。第一,主动作为,形成优质的作者群。优质的固定的作者群体是期刊稿源充足的基础,同时,期刊编辑部也需要不断拓展并吸引新的作者以不断壮大作者群体。编辑部可以对近3—5年刊发文章作者群体进行集体画像,以高被引、被转载等为条件筛选出与本刊物风格相契合的作者,并与之建立长期联系,使他们成为期刊的优质固定作者。另外,期刊需要在巩固已有优质作者基础上,通过持续对外宣传期刊、公开约稿信息、开设“青年论坛”“博士论坛”等,不断在地域、学校、职称等层面吸引新的作者群体。第二,积极互动,吸引优质论文来稿。期刊应增强开放办刊意识,一方面主动“走出去”,打破地域局限,通过联合举办研讨会、学术工作坊等形式加强与专业相关学校、学院或研究中心的交流;通过与学者或学术组织的联合策划选题、组稿约稿等为期刊“引进来”高质量学术论文,提升期刊的吸引力,扩大作者群体与读者群体的覆盖面。另一方面用好编委会,期刊可以根据发展需要,动态调整编委会成员构成,充分发挥编委会的宣传、指导、把关等作用;通过自主申请在全国招聘编委会成员,尤其是当下活跃的中青年学者,调动编委会的工作积极性。

2.目标集聚:在生产流通中形成引领专业发展的影响力

对产业进行细分是实施目标集聚战略的基础,这样可以使企业明确竞争对手尚未服务好的细分市场,为企业决定在产业中何处展开竞争提供参考。在建设高品质学术期刊时,提升学术影响力是非常关键的工作内容与目标。第一,立足办刊宗旨,调整办刊定位,向专业化期刊转型。基于刊文的学科属性,学术期刊也被划分为不同学科专业刊、综合性高校学报、高校社科学报及综合性社会科学等类别,基于细分市场来看,要进一步增强这些期刊的“专、精、特、新”。就专业刊而言,要解决同学科期刊之间因栏目设置趋同等形成的内容同质化现象,可以分析近3—5年的高被引、被转载文章特点,根据结果调整期刊栏目与刊文标准和倾向。就后三类期刊而言,可以通过设置固定栏目、明确栏目学科属性、增强栏目选题之间关联度等,破解栏目设置上的“拼盘”式结构、内容上的“泛综合”现象,在读者心中形成稳定形象。第二,立足评价指标,优化审编校稿,向专家型编辑发展。当前,期刊影响因子的形成大多依托期刊被引频次与质量,而文章转载多归因于前沿选题和鲜明观点等,两者要求文章既要内容有创新性以彰显其学术价值,又要表述清晰得当有适于引用的观点主张。从期刊价值链中可以看出,要达到这两个要求,编辑要精于选题策划、选稿审稿、编辑校对、传播服务等全流程业务。也就是说,编辑既要扎实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敏锐洞察学科前沿问题,又要善于策划组稿、润色校对,还要敢于创新理念,尝试新型传播方式等。第三,立足实际情况,提高传播效率,向集群化办刊突破。对于学术期刊尤其是以编辑部形式存在的期刊而言,在数字化时代提升自身传播力显得尤为重要,但在迎难而上中通常存在从业人员缺位、专业素养滞后等问题。对此,高度相关的同类或同地域期刊可以探索协同传播模式,通过一次编辑、多种渠道、交互传播以形成集群效应。例如,期刊之间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相互转载文章,互为宣传,新媒体编辑定期相互学习、交流业务等,以提升期刊文章的传播效果。

3.标新立异:基于营销服务培育差异化服务合力

在确定买方后,企业应清晰地认识到影响买方价值链的方式、买方购买标准的顺序以及企业价值中存在的独特性来源,进而选择能够持久地使企业实现差异化经营、为买方创造最有用的价值活动结构。在学术期刊市场上,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同类期刊中脱颖而出,期刊就要实行差异化经营,充分掌握读者对文献的检索和阅读习惯,同时也要重视读者和作者的身份二重性,以差异化特点提高期刊吸引读者、服务作者的精准度,最终形成不同于同类期刊的服务合力。第一,以特色栏目与固定文风形成期刊气质,提高被检索率。在检索文献资料之前,作者会就选题、风格、篇幅、作者信息、期刊层次等进行分类,进而判断自己所需的刊物和文章。为此,期刊可以通过打造特色栏目,形成固定文风,如思辨批判类、定量/定性类或两者兼有的栏目,使作者通过这些差异化特征熟悉了解期刊,从而保持对期刊的持续关注。第二,以新媒体提高期刊的传播力与可读性,提高被阅读率。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期刊的阅读方式从纸质阅读到数据库阅读再到多平台阅读。当前,想要期刊文章被读者阅读,就先要被看到。期刊内容不仅以纸质刊的形式呈现,还存储于知网、超星、万方、维普等诸多期刊数据库以备检索,也通过微信矩阵(微信平台、电子刊、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组、微信好友)等呈现与传播,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文章的触达率。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不断成熟,期刊内容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获取更加便利,精准契合了读者的阅读习惯,提高了作者的阅读质量与效率。第三,以独特优势保持期刊的差异化发展,提高引领作用。作者是期刊的供给者,同时也是需求者。基于这一视角,期刊要打造自身独特竞争优势,就要服务好作者,提高作者的投稿意愿与来稿质量,通过汇集优秀学术成果形成对相关学术研究的引领。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编辑部要优化作者的投稿体验。具体来说,期刊应通过纸刊封面、官方网站等多渠道宣传投稿方式,尽可能简化投稿流程,尤其是简化在线投稿中非必要信息的填写等;同时,期刊也要尽可能提高审稿效率,形成尽早、定期回复作者的独特优势,通过化解投稿“石沉大海”的困境以提高作者的来稿意愿。另一方面,期刊要打造“高水平研究成果展示阵地”。期刊在进行差异化经营时,要注意方式的迭代性与可替代性,既要有短期见效的投审稿便利优势,又要形成持续吸引、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优势。这就需要期刊从三审把关、文章打磨、文献传播等方面持续优化,形成合力。

三、结语

经营哲学论文范文5

一、学术期刊宏观结构性改革

学术期刊供给侧改革不仅要进行微观层面的改革,还要从组成结构、编辑人员专业构成等方面进行宏观层面的改革,只有实现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改革的密切配合,消除互相制约的不合理因素,才能达到最佳改革效果。

(一)组成结构改革

1.增加专业性期刊数量,限制综合性期刊数量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格局是以综合性期刊为主。综合性期刊往往涉及几个学科,学科边界模糊,影响了读者信息索取的便捷性与靶向性及期刊品牌建设,继而影响期刊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专业性学术期刊因其专注某一学科,期刊定位更为准确、整体结构更为合理、栏目设置更为细化、选题更为前沿新颖,从而对特定学科学术水平的推进更为有力,更能彰显学术期刊的价值和使命。因此,从国家层面来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加大对专业性期刊的审批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出台相关政策督促和指导现有综合类学术期刊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转变。比如,高校综合性学报,要从为学校办刊向为学科办刊转变,即依托本校优势学科影响力积极向专业性期刊转变。原《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要依托本校安全、管理学科影响力于2018年更名为《安全与管理学报》,成为安全、管理及交叉学科突破性理论进展和创新成果的发表阵地。

2.逐步增加英文学术期刊数量

1887年,我国出版发行了第1种英文学术期刊ChineseMedicalJournal。截至2018年3月26日,我国共出版了548种英文学术期刊,占我国学术期刊总量(6468种)的8.47%。①英文学术期刊更具有国际影响力,这从《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8版)可见一斑。在报告公布的175种“2018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中,英文学术期刊有137种,而中文学术期刊只有38种。②近年来,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偏低问题,出台了指导意见与提升计划,如2013年中国科协联合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6部门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在英语成为“国际语言”的语境下,为加强对外文化理念、意识形态及科技成果的传播,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为全球学术生态贡献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应加大对英文学术期刊的刊号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出版发行优质的英文版期刊数量,尤其要增加人文社科类英文期刊数量,在增加科技成果传播力的同时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理论动态和学术研究信息,促使“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二)编辑人员专业组成的结构性改革

编辑工作是期刊出版的中心环节,从事编辑工作的主体———编辑人员,是学术期刊供给侧的行为主体,其专业构成直接影响着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现代出版体系下的学术期刊出版质量至少包含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及技术质量等三方面内容,因而编辑人员的专业构成也应与其相互照应,分成学术编辑(由具有学科专业背景人员担任,把关学术质量)、文字编辑(由具有编辑出版专业或中文专业背景的人员担任,负责对选定内容进行行文措辞、内容结构等细致化的整理和修改等,把关编校质量)和数字技术编辑(由具有数字出版专业学科背景的人员担任,负责完成网站维护、网上编辑流程的更改、视频修改制作、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的编辑和推送等数字化出版工作)三类,并根据期刊实际进行人数比例调整,使编辑人员专业组成更为科学合理,以满足出版质量要求。

二、学术期刊供给形式的结构性改革

(一)继续与中国知网等传播平台合作

截至发稿前,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共收录国内学术期刊8100种,文献总量5300万篇;万方收录中文期刊8000余种;维普中文期刊收录期刊14652万种,文献总量6000余万篇。这三大期刊数据库在资源品种和服务功能上具有明显差异,可满足读者差异化需求,是读者进行期刊学术论文数字化阅读的重要获取途径。鉴于此,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要继续利用这三大传播平台进行数字化出版。

(二)建设并完善学术期刊的官方网站

期刊网站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必由之路,在数字呈现本期刊已全文之外,还可以实现在线采编、与作者互动等,从而优化出版流程,提高学术期刊出版效率。现在我国学术期刊主要采用的是中国知网、三才、玛格泰克三种功能各异的采编系统。没有采用相关采编系统的学术期刊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自己期刊的系统,以提高采编效率、优化出版流程,从而扩大期刊影响,提高国内外影响力和显示度,实现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升级。已建网站的期刊出版单位应完善开放获取(OA)功能并考虑读者对期刊深阅读与浅阅读的需要和便于国际科技情报机构检索和收录,提供PDF和HTML两种及以上阅读模式,以增强论文显示度,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进而提升引用率和影响力;增设互动交流板块,实现作者、读者的参与互动,使传播者与受众有效地联系起来,增强读者黏性和有效供给,提升期刊学术水平和科研传播功能。

(三)开通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

《2017微信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微信在社交类移动应用中月均活跃用户数排名第一,微信公众号月活跃账号数350万,月活跃粉丝数7.97亿,较2016年增长14%。但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利用情况不佳。微信公众号是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成果之一,其接口设计、自定义交互菜单、小程序等都为期刊数字出版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学术期刊要顺应全媒体时展的要求,开通微信公众号并按照网络传播特点对论文进行编辑推送,尽可能实现期刊内容数字化传播,扩大期刊传播力。

(四)推进移动有声阅读

《2017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数据显示,2017年有声阅读市场规模发展迅猛,达到40.6亿元。为使平面的文字作品更加立体化、个性化和形象化,满足读者个性化、便捷化和“碎片”阅读需求以增强读者黏性和增加利润增长点,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采取与喜马拉雅等专业音频制作公司合作或独立制作的方式,推进移动有声阅读的建设以提供学术论文数字音频形式的在线收听和下载服务。

(五)推进数字集成出版

相较于纸质期刊,数字期刊更利于出版内容的归类整合。为发挥“集群”优势,提高学术出版力,我国学术期刊应在数字化出版基础上对出版资源进行再整合。对于综合性期刊,可以将过刊中同一学科的论文整合在一起推出专题数字辑刊;对于专业期刊,可以将过刊以年为单位组合成集刊数据库,或加入学科数字期刊群,利用刊群规模化优势来增加期刊所载论文被检索的几率。如条件成熟,在总结按学科进行集群经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按出版属地、行业或系统进行更大规模的数字化集群。

(六)进行增强出版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①进入数字时代,学术论文与社交网络的联系、与其他数据材料的关联及语义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科学研究过程更注重科研共享、数据重用,但限于出版理念与出版技术,传统论文出版与相关数据材料等之间往往相互独立,较难建立起有效关联。因此,学术期刊出版应做出相应调整,如在出版的论文中提供研究数据、附加材料、出版后数据及数据库记录等信息以及与论文相关内容的链接,进行增强出版。增强出版以“结构化文本+富数据”形式,以文本、音频、视频、数据集等多种数字形态,向读者传播研究成果,具有交叉链接、富数据、开放共享等特点,是对传统数字出版形式的优化,能进一步提高知识服务能力和论文传播质量,提高期刊影响因子。目前,我国学术期刊主要通过加入OSID(OpenScienceIdenti-ty),即开放科学计划,②进行增强出版。

三、学术期刊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学术期刊应根据期刊定位及发展需要适时调整栏目结构、优化论文类型占比、增加提高自身影响力的论文构成要素。

(一)期刊栏目的改革

著名编辑家邹韬奋说,没有个性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就更没有希望了。市场经济时代是品牌效应时代,拥有了品牌效应,才可能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期刊的品牌经营,首先是栏目的品牌经营。

1.强化重点栏目

重点栏目最能体现刊物价值、特色和办刊宗旨。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期刊栏目文章篇均下载频次及被引频次等指标判定栏目影响力,根据办刊的宗旨和资源优势确定重点栏目,重点栏目放置于栏目首位并增加其文章选编数量,加强编辑力量。

2.开设争鸣栏目并设置差异化争鸣栏目选题

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学术创新成果、交流学术经验的重要媒介,而争鸣栏目是学者进行学术观点碰撞的一块重要阵地,是学术期刊提高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有力保障。没有争鸣栏目的期刊要组织策划争鸣栏目;已有争鸣栏目的期刊,要在了解同类期刊争鸣栏目选题现状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策划差异化争鸣选题以避免同质化,并认真实施策划方案,保证争鸣文章的学术质量。

3.减少同质化栏目

对于专业性期刊,改革重点是增加“你无我有”栏目,减少同质化。现在大多同学科学术期刊因报道学科一致性而导致其栏目设置大同小异,雷同化现象严重。对于同学科专业性期刊,要根据栏目空白和实际所需进行差异化栏目设置,强化期刊特色和学术价值。如《商业研究》“会展经济”栏目,即根据目前国内经济类期刊“会展经济”栏目尚处于空白的实际,为适应会展经济发展的要求及履行学术传播的使命而策划。

4.增创特色优势栏目

对于综合性学术期刊,改革重点是要增创特色优势栏目。综合类学术期刊涉及学科众多,没有优势栏目则不能凸显期刊优势,应利用优势学科和资源增创优势栏目。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等综合类学术期刊,要根据学校学科优势申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以创设特色优势栏目,增强期刊影响力。如《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学研究”栏目即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增添了期刊特色和影响力。对于其他综合性学术期刊,可通过创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栏目来增强竞争力,如《内蒙古社会科学》“北方民族历史”“蒙古国研究”等栏目独具地域特色,在学界相关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二)刊载论文内容和类型的改革

1.围绕办刊方针选录文章

办刊方针是刊物的灵魂,约束着栏目的设置与文章的内容。为提高自身专业性,我国学术期刊应紧紧围绕办刊方针选录文章。如《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办刊方针是推动和提高音乐学研究并为音乐教学服务,从创刊起便紧紧围绕办刊方针设计栏目、选录文章,开设了作曲技术理论、音乐教学、音乐教育学等体现办刊方针的栏目,保证并提高了期刊专业性与影响力。

2.均衡论文类型

学术期刊的论文类型大致分为研究型论文、综述型论文、评论型论文三类。研究型论文研究深入,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属于一次文献,结论与观点更易被引用,为增加影响因子,各学术期刊更愿意发表此类型论文,这造成学术氛围的单调,限制了学术期刊的作用。我国学术期刊应逐渐增加综述型论文和评论型论文数量,达到论文类型的均衡,以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学术导向与学术交流的作用。

(三)中文学术期刊论文题名、摘要、参考文献及其改革

1.中文学术期刊文章应附有中、英文题名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制定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B/T1-2006)》(以下简称《规范》)规定,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应用性成果学习经验总结、业务指导管理类文章应同时附有中、英文题名。而现实情况是我国中文学术期刊论文,无论其属于哪种类型,英文题名与英文摘要、关键词往往同时附有,而《规范》对应用性成果学习经验总结、业务指导管理类文章的英文摘要没有做必须附有的硬性规定,导致其或有或无,直接影响到英文题名的或有或无,从而违反了上述规范要求。另外,EICompendex等国际知名检索数据库中的核心数据都包括论文标题等,为适应国际检索需要,中文学术期刊论文应附有英文题名。

2.中文学术期刊论文应附有中、英文摘要

摘要担负着吸引读者和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读者的任务。EICompendex工程索引文献数据库中的核心数据除包括论文题名外,也包括摘要等。为了方便国际学术交流、加快我国中文学术期刊“走出去”的步伐、扩大国际影响力,中文学术期刊应调整论文内容组成要求,改变目前英文摘要作为“补白”而可有可无的现状。特别是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要按照《规范》要求,将英文摘要作为论文的必要内容,并认真对其进行编译加工。

3.英文摘要应逐渐向英文梗概过渡

随着国际间学术交流的深入,为方便国外读者更完整、准确地了解论文内容,判断论文学术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经济研究》等中文学术期刊已不满足于与中文摘要一一对应的英文摘要向外国读者介绍论文的做法,要求每篇论文要附有4500英文字符,包含研究背景与意义、主题与思路、方法与理论依据、经验数据及来源、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重要创新与贡献等的英文梗概,此举措使该期刊国际影响力指数(CI)连年提升,于2012-2018年连续7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并位列前茅。鉴于此,我国中文学术期刊论文英文摘要应由只介绍论文写作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向更翔实的英文梗概过渡。

4.学术期刊论文应附有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评价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起点和深度以及科学依据的重要指标,也是期刊质量量化评价指标如影响因子、引用频次等统计分析的重要信息源。鉴于此,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将参考文献作为论文的构成要素并按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标准进行编辑规范以保证其著录质量。

5.中文学术期刊应同时著录中、英文参考文献

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标准6.1中对参考文献著录用文字方面首次做了指导说明:“必要时,可采用双语著录。用双语著录参考文献时,首先应用信息资源的原语种著录,然后用其他语种著录。”①如上述所论,参考文献对于学术期刊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学术期刊应一改参考文献著录文字单一导致学术传播能力受限的局面,按此规则对参考文献著录文字由一种文字著录向双语著录转变。

四、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供给侧改革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社会化媒介工具及互联网思维对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创新产生重要影响。学术期刊将一改传统出版单向、封闭的传播性质,越来越注重通过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与作者进行交互作用,出版消费者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成为参与者、创造者,推动传统出版模式不断向协作式、开放式、分享式众筹出版转变,即通过互联网、社交网络平台,面向感兴趣的消费群体募集出版项目资金,让消费者参与到出版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中,进而使出版生产者获得有效的资金支持,出版消费者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最终促进出版资源的有效整合。学术期刊因其公益属性,传统出版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在文化体制改革、期刊出版单位面临转企的背景下,众筹出版拓宽了融资渠道,将弥补办刊经费的不足,且参与众筹者大都是从事这一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众筹把研究兴趣、方向相似的人集中到一起,不仅可以满足投资需求,还可满足学术交流需求,不仅可以筹资,还可以筹智,给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一)学术期刊众筹出版可行性分析

1.学术期刊众筹出版平台完善

众筹出版要具备三要素:项目发起人、众筹平台、参与者。其中,众筹平台是连接项目发起人与参与者的桥梁,对于众筹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众筹平台可以是期刊网站、专业众筹网站或社交网络平台。学术期刊因其公益属性与专业性,相较于大众期刊而言,其社交网络相对狭窄,粉丝数量也相对较少,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众筹的效果不会很好。笔者认为,建有网站的学术期刊,其众筹平台最好选择自己的网站。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及数字出版技术的成熟,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尤其是核心期刊出版单位为扩大期刊影响力和采编需要积极进行期刊网站建设,这显著提高了期刊和论文的网络显示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浏览期刊网站者大都是期刊的“铁丝”,有较强的忠诚度与黏性,因而以期刊网站为众筹平台靶向性更强,众筹效率会更高。对于没有自己网站的期刊,可以通过众筹出版网站进行众筹,如众筹网“新闻众筹”平台等。

2.学术期刊众筹出版项目发起人资质完备

众筹出版项目发起人要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公信度,这样才能得到参与人的认可与信赖,提高项目成功率。由于学术期刊的专业学术属性,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编辑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与学识水平,尤其是主编或副主编,他们大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在学术期刊出版及自己专业领域有一定建树与影响力,具备了学术期刊众筹出版项目发起人资质。

3.学术期刊众筹出版参与人数量保证

自2011年众筹模式被引入中国以来,众筹出版在图书领域发展迅猛,学术期刊众筹出版也方兴未艾。学术期刊的属性决定了其较图书众筹出版存在更多的困难。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传播形式,其论文作者及读者学历、职称层次较高,大多为各科研院所、高校等研究机构的硕士、博士及在职研究人员等。由于其专业性强,导致其作者及读者范围窄,是小众出版物,这是其劣势。但同时,此特点也造就了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有力保障了众筹出版的参与人数量。“正是学术期刊的专业性,使它成为一部分人的刚性需求,这既是学术期刊的劣势,也是其优势”②。

经营哲学论文范文6

一、融媒体背景下国内外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情况比较

(一)历史沿革与发展规模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及数字化等既有共同点又有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和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①。欧美发达国家历经200多年的发展,其专业期刊呈现专业性强、分工精细和出版周期短的特征,并形成了数家大型学术出版机构,如爱思唯尔、施普林格、NPG等。美国的Nature、Cell、Science等世界一流学术期刊,立足各自领域,探索多元化办刊,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西方学术期刊经过多年的市场化运作,已形成传统纸媒与数字互联网传媒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及特色鲜明的运营理念。我国高校学术期刊以学报为主,起步较晚,始于东吴大学1901年创办的《学桴》。新中国成立后,期刊事业有了新气象、新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和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多,学术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截至2018年,我国科技期刊达5020种②,社科期刊达1523种③。高校学术期刊从创办初始就具有专业性、学术性的特点,在整个学术期刊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到21世纪初,全国1000多家高校就拥有3000多种学术期刊①。

(二)管理机制与经营意识

国外学术期刊尤其是科技类期刊,从投稿到出版一般快则两周、慢则一月。它们将论文碎片化、模块化,根据读者需求重新整理打包,建立一对一的读者销售服务模式。2015年,爱思唯尔旗下近2500家学术期刊,共收到投稿130多万篇,刊发40万篇②。2009年,据国外网站Folio报道,Time因善于通过社交媒体和移动空间多平台与读者交互接触,在“数字革命智囊库”调查中,其数字IQ指数排名第一③。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行为随之改变,期刊数字化应运而生;国际大牌学术出版机构和知名期刊善于用多样化手法满足作者和读者需求,不断提升管理经营意识④。国外学术出版机构已形成较稳定的“作者—专家编辑—读者”的关联群体,他们建立了严谨高效的具有集约投稿、在线审稿和读者订阅等功能的综合数字化运作平台系统,大大缩短了出版周期,加快了信息知识编辑传播速度,以满足人们快速的知识更替需求⑤。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发展从一开始走的就是综合化办刊道路,到20世纪末出现了学术期刊尤其是学报“千刊同面”的同质化、类同化发展⑥。为此,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连续一系列整顿期刊的文件,包括1999年的《关于严格期刊刊号管理问题的通知》、2002年的《关于清理整顿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通知》以及2004年的《关于开展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尽管2012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市场化改革,但以学报为主的高校学术期刊转型面临重重困难。随着近年来国内大数据的发展,我国网民数量、移动手机用户量激增,为高校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思路、带来了契机。

二、高校学术期刊管理和服务的局限

(一)机制固化,缺乏创新活力

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大多是随着各高校的创建、扩建创办的,是高校科研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术期刊强调社会效益,高校学术期刊一直没有真正经历市场机制的考验,缺乏创新和主动意识,缺乏服务作者和读者的理念。教育部2002年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2003年又《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启动了“名刊工程”“名栏工程”。2007年,教育部、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关于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随即清华大学出版社等18家出版社转企,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英语学习》、中山大学主办的《家庭医生》等高校期刊社陆续转企⑦。面对转企风声的加强,有些高校学报编辑部在人事上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做法,即保留原有编辑部编辑(或教师)的事业编制,对新进的编辑采用企业合同制。相关部门试图通过逐步整顿,改变图书和期刊“小、多、散、滥”的局面,旨在调整报刊业结构、转变报刊业发展方式,推动传统报刊业向数字化、网络化的现代传媒业转型。但是,由于高校学术期刊自身的学术性、专业性和小众化,很难迅速转型,也无法获取足够的经济效益实现自我生存。考虑到高校学术期刊的特殊作用,改制就此搁置。

(二)特色不明,缺乏激励机制

高校学术期刊能否在众多综合性学术期刊中脱颖而出,不只与外在因素有关,更重要的在于办刊人的办刊理念是否前沿。2017年,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共10803篇,其中来自中国的论文为699篇(占6.5%),全球排名第4位。据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信息,我国科技论文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数量排名前进到世界第4位,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继续保持世界第2位①。可见,我国学者的研究已进入国际化水平,但高校学术期刊的办刊仍然保守。一方面,我国大部分高校是地方性高校,以综合文科、理工科和商贸类等大类招生为主,专业设置往往大而全;另一方面,尽管个别高职院校专业颇具特色,但因缺乏科研实力,其学术期刊单独开栏存在困难。因此,教育改革、思政研究和语言文化等成为众多高校学术期刊的常设栏目。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2012年《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也在2019年作了关于“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讲话,旨在引导传统出版媒体加快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组建全传媒传播格局,走向世界。尽管高校学术期刊或结合地方特色、或结合区域文化、或结合专业特色努力探索转型之路,但因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资金支持,编辑的策划与组织往往难以付诸实践。

(三)出版周期长,信息化程度不高

高校学术期刊大多采用电子邮箱投稿或在线投稿系统,依靠所属官网开设二级网站,数字出版形式也局限于纸版电子文档的数据库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同时,出版周期长(多为季刊、双月刊),未形成“作编读”的良性互动。笔者曾于2017年对34家浙江高职院校学报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学术期刊信息化建设总体滞后,仅2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编辑的主要精力仍集中在纸质期刊的文字编辑和排版上,投入信息化建设的精力较少②。高校学术期刊稿件送审流程一般是编辑初审、、专家审稿(盲审或实名审稿),作者与审稿专家隔着“一堵墙”。在线投稿系统虽有编读互动,还可查看稿件处理进程,但因编辑无暇回复作者或读者的信息咨询,致使投稿系统中的“编读互动”形同虚设。另外,新闻出版主管部门要求1本季刊配备3个专职编辑,但很多高校学术期刊根本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人员配备的不足,导致编辑无法充分做好回复来稿、联系作者及反馈信息等工作,遑论创建微信、微博及数字网站等工作。

(四)传播方式单一,缺乏复合型编辑人才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环节主要有约稿、初审、专家评审、编辑、排版、校对、终审、定稿、印刷、出版及发行。编辑部一般在专家审稿、编排过程上下力气,对出版、发行关注度不高。近年来,高校学术期刊纸质期刊印刷发行量呈下降趋势:一般每期印刷几百至上千册,主要用于高校交流、作者赠阅。据笔者2017年对浙江高职院校学报的调查,大多数学报每期印刷量约800册,单位和读者的订阅量不到总印量的10%。高校学术期刊以纸质期刊为主,其电子期刊多以低价甚至是免费提供给知网、万方等期刊数据库,且此后也鲜少关注使用和推广情况。在大数据盛行、个性化定制和高端推送不断吸引受众眼球的今天,高校学术期刊这种推广学术研究成果的做法效率极低。为此,必须开拓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引进熟悉新媒体应用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编辑人才③。由于编制紧张、工作负荷重、职业荣誉感少及部门地位不高,高校学术期刊引进复合型编辑人才并不容易。

(五)全局管理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大多隶属科研处、教务处、高等教育研究所甚至是图书馆,很多编辑部领导身兼数职,无暇关注具体事务,只求按期完成出版工作。对于新闻出版主管部门要求的独立设置编辑部、独立办公场所,很多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都没有达到。校领导对学术期刊建设的不重视,导致编辑部人手紧张、资金不足,编辑缺少主动约请专家撰稿的积极性,也无法建立自身的学术生态圈,对读者订阅情况更是漠不关心。高校学术期刊这种全局管理概念淡薄、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的现状,造成自身发展的停滞不前。

三、高校学术期刊创新管理与服务的策略

(一)树立开放办刊思想,追求办刊特色

21世纪,我国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迅速崛起,其中高校的贡献突出,但高校学术期刊的专业细分程度远未达到专业期刊的标准。欧美专业期刊早已成熟,这类期刊定位精细,采用按需订购的推销方式、良性的“作编读”互动机制,出版周期也较短①。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应转变综合办刊的意识,寻找特色化、专业化的转型路径。今后,各高校间的专业竞争、特色专业错位竞争将不断加速,高校学术期刊应未雨绸缪,可结合所在高校的优势专业做好特色栏目建设,如《浙江树人大学学报》的“民办高等教育”被打造成为教育部名栏;可结合地方文化资源与区域特点,打造地方特色栏目,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温州研究”栏目;还可考虑联合办刊之路,如《辽宁高职学报》早在1999年就实现了辽宁7个高职院校的联合办刊。鉴于学术研究的公益性、专业性,高校学术期刊应以社会效益为追求目标,兼顾市场竞争,充分运用融媒体传播功能,不断扩大学术影响力。

(二)重视学术期刊的作用,出台激励机制

高校应重新审视学术期刊的重要作用,按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的要求设置独立的编辑部,配备充足的专职编辑及办公设备。同时,要提高学术期刊的地位,制定相关的规章规范,细化编辑分工。按照要求,编辑部应配备编务、技术编辑和校对编辑等专职编辑。此外,还应推广对外宣传工作,如微信公众号的推广、网络建设服务以及加强读者服务等。在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可根据编辑的专业特长实行栏目负责制。对于学术期刊获得的各种奖项,高校应按贡献给予奖励,以更好地激发编辑的创新活力,更好地推进管理制度的革新与主动服务意识的树立。

(三)加强复合型编辑的培养与引进,做好人才储备

融媒体时代要求学术期刊必须储备好人才,尤其是善于开发新媒体应用与传播的复合型、专家型编辑。学术期刊的学术性与高度的编辑规范化,要求编辑不但要拥有专业的编辑知识,而且要有学术特长及相关学术圈的人脉。复合型、专家型的编辑难求,需要学术期刊以优厚的薪酬、适宜的环境吸引人才。同时,鼓励编辑晋升职称,搭建交流平台,拓宽编辑的学术视野。另外,可通过对年轻编辑的栽培,培养出符合自身需要的复合型编辑。总之,要激励编辑与时俱进,学习新媒体技术,鼓励创新变革。

(四)推进多种媒体的融合,加快自身发展

纸质媒体因受众面广、文字性强、便于反复深度阅读,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与权威性,必将长期与其他传播媒体共存、融通发展②。高校学术期刊汇集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的研究成果,通过精心编辑和出版,在学术圈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传统纸媒正面临着冲击与考验。目前,高校学术期刊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以纸质刊物传播和数据库的电子论文为主,也有部分学术期刊尝试补充多种现代传媒手段,利用“微编辑”创新出版模式,以适应现代人“碎片化”和“浅阅读”的阅读方式,如2010年《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推出手机移动阅读版、2011年开设微博③。高校学术期刊应积极利用自身的学术权威,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形成优势互补。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认为,人在媒介演化过程中进行着理性选择: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④。新媒体以其广泛性、互联性、便捷性和即时性成为时代新宠,高校学术期刊应思考如何利用多种信息媒介工具,建立更密切的读者群、作者圈,交流思想、变革传播手段和加快传播速度。

经营哲学论文范文7

中国的太极既是一种武术运动,更是一种代表中国特有哲学表象的文化符号。当今,太极文化蕴含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无限广阔的商业价值,同时太极文化也将为中国提升自身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发挥重要作用。

1太极哲理

太极一词最初见于《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所代表的是中国古人对宇宙万物本源的认识。它反映的是宇宙从无极的最初混沌状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又最终归为无极的发展变化过程。因此太极精神的核心即是中华文化内涵中发展变化与和谐统一的理念精髓。太极的符号,最初为“一”,意即天地万物,皆源出于此。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释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正是太极的最初意义。太极就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状态,它表征的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即道。宋代大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指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敦颐用“太极动而生阴阳”形象、准确而生动地抽象概括了事物运动及对立统一的永恒规律。庄子用“易以道阴阳”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宇宙现象存在变化的最高道理,即对立与统一。例如动静、刚柔、男女、天地、日月、黑白、昼夜、寒暑等都因出于同一本源“太极”。朱熹、王夫之等人则进一步将太极理论推向巅峰,明确其道的含义。朱熹认为“太极云者,合天地万物之理而一名之耳。以其无器与形,而天地万物之理,无不在是,故曰,无极而太极;以其具天地万物之理,而无器与形,故曰:太极本无极”。在朱熹看来,太极与无极是即对立又统一的无形无器之态。正所谓无极为太极,太极乃无极。宇宙的本源和常态即是对立与统一、变化与运动之恒态。太极构成了朱熹理学的核心。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则更加明确的指出“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2太极文化

太极哲学反映的是中国先哲对宇宙自然核心问题的终极思考。这一理论以其独有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指导性对中华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以至于中国的儒、道、佛、法、医、术、兵、天文、历法等诸家学派皆从太极学说中汲取营养。从太极拳到周易五行,太极文化和其哲学思想早已大道无形,成为中华文明的精髓,并生根繁枝。历代思想家,如孔子、老庄、朱熹、王夫之等都以对太极思想的探讨作为其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孔子五十岁时学习《易经》,不由得发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感叹。中医理论中更是借鉴了辩证统一的太极原理。公元1739年,乾隆皇帝诏令太医院右院判吴谦主持编纂医学丛书《医宗金鉴》。书中明确阐述了“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于是太极对立、统一和运动的思想被运用到中医理论实践中强调气理的重要性。

20世纪60至70年代,武术家李小龙(BruceeLee,1940-1973)先生以太极学说中对抗思想为基础,融汇东西方武术哲学,创立截拳道(JeetKuneDo)。李小龙先生将自己的武术思想核心高度概括为“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李小龙先生始终主张大道至简、无形无式、顺其自然的武术指导原则。他认为实战中应强调“务实”“、无形式”,凭本能的感触去应战。李小龙在教学时,经常喜欢以水作为比喻。他的名言“Bewater,myfriend”(中文译:朋友,如水一般吧),将上善若水的太极形态作为武学造诣追求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李小龙的武术哲学与中国的太极思想同根同源。李小龙先生是当代中华太极学说发展的集大成者之一。国外学者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太极理论也颇为称赞。在中华文明传统辐射圈范围内的东亚地区,如同中国本土,太极思想早已在那里被普遍接受。例如,韩国以“太极虎”自称,国旗亦为太极图。其含义取太极阴阳之意,及乾、坤、坎、离四卦,寓意天地水火、父母男女,象征民族融合与发展。欧美学者也早就对太极学说推崇有加。根据研究考证,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Leibniz,1646-1716)正是由于受到太极八卦图的启发而发明了计算机原理二进制定理。莱布尼茨认为阴爻和阳爻正是其二进制中的0和1。为此他还撰文《二进制算术的解说》,并在论文中附加太极图。由是而观之,太极理论对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研究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意义非凡的影响。

3太极经济

目前太极文化现象的最佳载体当属太极拳武术运动。太极拳既是武术,也是一种健身术。它又有别于一般的武术运动,其蕴含深奥的哲理,因此也被称为哲拳。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是众多武术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集体智慧结晶。

我国的太极拳运动发展总体来看经过了三个阶段。1956年以前为第一阶段。太极拳传播经过了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不同的流派。这期间的传播方式主要以民间私人传授为主。传统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原始太极拳、武当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南国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八卦太极拳、忽雷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武靖李派太极拳、禅门太极拳等。1956年至结束为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以国家为主体开始对太极拳武术运动进行了有组织的整理和科学研究工作。1956年,国家体委(现为国家体育总局)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繁去减,共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期间,太极拳武术研究和推广受到严重破坏。1979年至今为第三阶段。1979年,国家体委又在杨式拳的基础上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2006年5月,太极拳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中国在内,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练习太极拳者已近3亿人。太极拳武术运动已成为一项规模空前的体育运动,这无疑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市场空间。然而,目前太极拳武术运动的市场开发工作与其他竞技类体育活动及跆拳道、空手道和瑜伽等健身运动相比却显得严重滞后。太极拳的商业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市场经营状况过于零乱,亟待有效整合。经过近30余年的发展,太极拳运动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但是,总体发展态势过于迟缓,市场开发力度不够。这一方面与太极拳推广的指导思想有关。现代太极拳更加强调养生性和健身目的,武术技击性被减弱。太极拳朝着养生健身的方向发展基本符合时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但是,这也造成众多渴望学习实战武术的爱好者尤其是青少年对太极拳学习的兴趣减弱。以至于长期以来人们将太极拳武术运动误解为“老人运动”。#p#分页标题#e#

因此在目标市场调研及市场细分方面,太极拳推广工作还应加大分类研究和宣传力度。另外一方面,由于太极拳既是武术运动,又蕴涵哲学思辨,因此练习难度较大。所以将太极拳的整理和简化工作深入进行下去就显得很有必要。总体来讲,应使太极拳运动实用性更全面、目的性更具体,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市场需求,进而形成有效的教学和评价体系。在太极拳的市场开发和产业经营方面,可以参考借鉴日本空手道和韩国跆拳道的成功经验。尤其是韩国的跆拳道,自1955年由韩国的崔泓熙将军创立以来,发展迅速。1961年9月韩国成立了唐手道协会,后更名为跆拳道协会。跆拳道被列为韩国全国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

1966年3月22日国际跆拳道联盟成立,共9个国家参加。1973年5月,世界跆拳道联合会在首尔成立,有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加入。1975年世界跆联(韩国WTF)被国际体育联合会接纳为正式会员。1980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世界跆联。1988年,跆拳道在韩国汉城奥运会首次亮相。世界跆联特别技术委员会决定改进跆拳道技术以使其更加趋于实战。这极大增强了跆拳道运动的吸引力和可竞技性。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跆拳道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迄今为止,世界跆联会员国已达到160个,爱好者人数约7000万。跆拳道运动的成功运营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参考。当今世界各国都格外重视软实力的建设和作用。一个国家的实力可以概括为软、硬两种。“软实力”(Soft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JosephS.Nye,Jr.)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当今中国不仅面临着军事安全、领土安全和科技竞争等挑战,同样,文化安全和软实力对抗也不容忽视。目前各国都相继推出了代表本国特色的国家形象推广项目。例如,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中国的孔子学院等。东亚韩国的世宗学院,日本的日语学习中心也积极参与竞争。韩国更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推出文化立国的口号。我国的第一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在韩国首都首尔开立。截止2011年7月3日,全球范围内孔子学院数量已达到349个。但是,从目前的孔子学院发展情况来看,其质量远逊于其数量优势,其功能只是侧重于语言培训为主的文化交流。这一问题与孔子学院的立意和办学指导思想有关。与“孔子”这个文化符号相比,太极在弘扬中华文化和提升当代中国软实力方面则更显优势。当今针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批判和接受等诸多方面尚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而太极作为文化现象则不存在类似的先天性问题。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区别于以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太极理论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最核心思想,所以它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也蕴含着更深厚的时代底蕴和文化诉求,其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宇宙观和辩证唯物的方法论与当今中国及世界和平发展的主旋律相一致。因此,太极文化能够而且应该成为代表中国影响世界的重要软实力。将太极这一文化符号树立为中华形象的新品牌,在国家文化输出战略中引入同质竞争机制,必然会有利于提高中国软实力,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

经营哲学论文范文8

一、学术期刊的智库功能

当前,学术期刊智库功能的发挥要以国家重点难点问题为导向,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智库是学术期刊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作为具有传播学术信息、交流学术成果、培养学术人才功能的学术期刊,智库是其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

1、学术期刊的内在价值承载着智库功能

学术期刊能够有机地把机构、作者、读者三者连接在一起,源于其特有的传播、导向及成果转化功能,为读者提供所需的知识信息。“一个民族想要站在时代的最高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理论思维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而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同自然科学一样需要承载科研成果的媒体。”学术期刊是智库建设人才的聚集地,对智库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首先,学术期刊为智库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因其特有的优势,学术期刊能够很好地把握某一专业领域的学术信息和前沿资讯。编辑部有着强大的专家顾问团做支撑,编委是某一专业领域的权威学者或有名望的专家,为智库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权威的知识资源。一本优秀的期刊汇聚了最优质的学术团队,团结了一大批一流的作者、热衷学术前沿的读者,这一群体对学术期刊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其次,学术期刊关于智库主题征文,通过征文发现、培养智库学术人才。结合学科发展需要,学术期刊可优先发表智库相关论文、智库相关成果,及时反映最新学术动态,提供前沿学术信息,引领学科研究方向,提供信息服务,指导相关产业发展,搭建热点难点学术问题研讨和解决的平台。再次,学术期刊根据自身发展确定主题、选择方案,聚集学术界中的大量智库专家,形成特色、打造品牌专栏。编辑阅读大量的学术稿件,在稿件审读过程中会对一些学科的选题、研究的热点、研究的趋势有着很好的把握理解。促进学术期刊自身的发展,编辑部可通过合理设置栏目,引导智库专家参与专栏建设、引发观点争鸣。

2、学术期刊引领智库建设与发展

学术期刊通过选题策划、组约稿件,聚焦经济社会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还通过设置特稿或专栏,组织专家集中对某一问题分析研讨、建言献策。首先,学术期刊和智库应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术期刊可以在短时间内汇聚业内的专家学者,多层次、多角度聚焦某一领域的重点问题,荟萃全球最新的成果资讯。学术期刊还可根据期刊发展的远景规划设置专栏,针对某一领域热点难点问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向智库专家组约稿件,鼓励智库专家在重大节点及时发声。通过发现刊用高质量的稿件支持期刊的建设发展,促进学术期刊和智库间的学术交流,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进一步加强学术期刊的媒介作用,共享最新研究成果,为智库建设打造优质的成长环境。其次,建立期刊与其他媒体间的联通机制,及时报道智库最新成果。期刊编辑不能闭门造车,要经常参加学术研讨会,关注新闻媒体报到,与时俱进推出期刊的最新成果,有利于提升和巩固期刊品牌在学界的认知度、影响力。如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经常委托《前沿》杂志社举办学术活动,邀请相关媒体进行新闻报道,搭建优秀作者和媒体的平台,提升了刊物和作者的知名度,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3、学术期刊是智库成果和交流的平台

学术期刊最基本的功能是传播理论知识和学术信息。智库专家成果需要平台,学术期刊天然是承载这些优秀成果的最佳载体,它可以更好地推广智库专家对社会前瞻性的理论研究成果。首先,建立以编辑为桥梁的智库专家学术带头人制度。通过承办学术会议,编辑与智库专家或学术带头人建立良好沟通机制,会议的优秀成果可优先在期刊上发表。对于一些高端学术会议,期刊编辑可能因资历不足而无法参会,但如果与专家合作,就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了解学术动态和理论前沿。其次,学术期刊成立研究合作小组或成立专家工作室。打造经营一个优质期刊,学术期刊必须注重学科发展的趋势走向,还要有依靠专家的力量和服务专家的智慧,邀请智库专家参与栏目设置、撰写理论文章、科研项目申报等建立合作研究。再次,加大智库成果的推广力度。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和高端论坛等,促进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广,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使科研成果得以广泛传播目前,智库的研究成果大都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建立起学术期刊和智库的合作机制,可以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

4、学术期刊为智库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首先,学术期刊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学术期刊不仅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和载体,对人才的发现、培养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术期刊担负着发现、培养、汇聚各领域的优秀学者,对那些刚刚从事科研工作,学术研究刚刚起步学术上又有一定思想、观点的学者来说,具有良好的正向激励作用。其次,学术期刊是一个天然的人才库。学术期刊本身就是一个汇聚各行业专家学者的智囊团,学术期刊的编辑、作者、编委就是一个天然的人才库。优秀的学术期刊编辑本身可能就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特别是在其工作中形成的敏锐的视角,能够迅速捕捉、发现国家及地区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对社会舆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编委本身可能就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在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他们能够把握时代脉搏,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二、智库在学术期刊中的定位

当前,中国智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迎来了智库发展的春天。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学术期刊已经成为丰富和完善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定位智库在学术期刊中的功能,对学术期刊发挥智库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智库要重视学术期刊中的前瞻性研究

学术期刊在其发展中应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对其未来发展做好长远规划。就目前而言,一些智库在某些问题上还不能像政府一样具有执行优势,但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上、对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上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实践证明,一些方案起到了较好的资政效果,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术期刊自身要有前瞻性,要善于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入手,有针对性地策划重大选题、组约稿件,要善于发现新问题、解读新观点,有针对性地聚焦和研判热点难点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2、智库为学术期刊提供专家队伍

一是积极发挥智库专家学术期刊编委的作用。学术期刊经常会邀约智库专家做本刊物编委,但往往编委会形同虚设,对此,要积极发挥编委会在组稿、审稿中的作用,改变现有局面。二是智库专家是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的主要来源。智库专家是具有本学科战略眼光的专家,根据其特长对其进行筛选,可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刊物编审队伍。三是邀请智库专家担任期刊栏目主持人。智库专家担任栏目主持人,能够聚集和团结核心作者,发挥选题策划、组约稿件等的影响力。四是组建智库专家顾问团,为期刊进行远景规划。结合期刊发展实际,组建专家顾问团,定期以座谈会的形式对办刊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及战略发展问题等向专家顾问团咨询。最后,智库为期刊编辑素质的提升提供平台,编辑自觉不自觉地会参与到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中来。一些专业基础好、提升能力强的编辑也可吸纳到学科团队,参与基金项目申请,对编辑学者化战略的实施有着极大的帮助。

3、智库建设推动期刊多元化发展

一是智库可为学术期刊发展提供优质稿源和作者群。一个有影响力刊物的发展,需要集结本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共同体,智库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学术期刊要及时关注跟踪其重点科研项目,主动挖掘潜在的科研骨干,发展其为核心作者。二是搭建沟通社会各界平台。通过积极联系专家,依托期刊建立的编委会开展主题征文,进行学术交流项目合作;通过开展评审会,为企业难题、园区建设等提供技术建议和专业意见;在期刊开展项目前期,由专委会针对项目的可操作性、实施性进度提出意见,保障期刊在经营中做到科学定位。

4、智库建设推动期刊特色办刊

特色是期刊利于不败之地的核心和灵魂。学术期刊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找准定位,突出自身的特色。各学术期刊应努力找准自身的方向和定位,承载起该领域的智库功能。如,教育类期刊就该聚焦教育发展中的创新理念、问题对策。《教育研究》不仅发表了很多教育发展中的理论文章,也给教育主管部门提供了了解教育的平台,成为教育智库的重要组成。财经类期刊就应关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之,学术期刊的发展要立足长远,要不断与时俱进地对期刊定位做适当的调整,探索期刊与智库发展相互促进的路径,完善学术期刊的评价机制,加快出版周期,激发作者科研热情,促进学术交流,促进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协同发展。

三、学术期刊发挥智库功能的路径

学术期刊可以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打造智库平台,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和支撑。学术期刊和智库的协同发展,既可以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同时也有利于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

1、评析热点,引领社会舆论

第一,政策解读。政策解读是智库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在重要节点的重大决策部署均需要相关专家学者深入解读,对任务分解、落实,是智库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学术期刊发挥智库功能的重要路径。每一项新政策的,相关领域的专家,都会在第一时间聚焦,研判该项政策,对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某项具体政策提出合理的意见或建议,最终符合国家政策实施的初衷。在我国,政治、经济等各领域都存在着比较棘手的问题,对出现的新问题要不断提出解决的新对策,不断地改革调整。而这一过程,需要专家的深入解读和评论,领域内的专家学者针对自身领域的政策措施,进行反复调研论证。例如,西方国家的智库,总是借助各种媒体与政府互动,形成了媒体和智库间的良好互动,对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热点聚焦。对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关注,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解读,发现其存在的潜在的危机,通过调研研讨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学术期刊在办刊过程中应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针对问题设置专栏,供学者争鸣,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如,《改革》自创刊以来,一直聚焦中国改革领域的重大政治、经济等前沿问题,并在某一领域集结专家学者发表观点、看法,提出可行性的方案,供政府决策部门参考,成为服务中央决策的重要源泉。由此,学术期刊已成为参与智库决策的重要渠道,需不断加以深化,使其更符合引领发展的需要。

2、提出问题,聚焦热点难点

一些学术期刊往往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聚焦准确,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聚焦和专家学者的研讨,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促进社会的进步。学术期刊上提出关注的问题往往是社会发展中较为宏观的问题,刊载这些问题的研讨论文是希望得到该领域专家的关注,积极寻求多方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