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泡沫论文范例

经济泡沫论文

经济泡沫论文范文1

1国内期刊等级与核心刊物评定种类

总理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在高职院校构建科研论文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科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如果不构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就难以引导高职教师在国内著名刊物或影响较大刊物上发表。(1)国内期刊等级划分问题。由于众多作者对国内期刊的“级别”不懂,造成了诸多的模糊看法,从国家权威部门对期刊级别的认定上,可以了解到我国期刊的分类情况。1)早在1991年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就了《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六条规定:“科学技术期刊,按其主管部门分为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全国性期刊是指国务院所属各部门、中国科学院、各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管的期刊。地方性期刊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委、厅、局主管的期刊。”[1]2)2002年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就期刊级别问题又进一步进行了答复:1.期刊无部级、地方级的区别;2.目前国家与地方关于期刊的评比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无关;3.“核心期刊”的认定是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4.目前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没还有制定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权威标准;5.新闻出版总署近几年举办过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等期刊方面的评奖活动,不能认为获得这些奖项的期刊中的学术期刊质量就是高的,“不能作为评职称时入选论文的依据。”[2]这是迄今为止政府职能部门最权威、最新的意见。(2)高职认可的几种核心刊物。目前国内对刊物的评价较成熟的有如下四种,这是学术界认可并影响最大的、也是公正、合理、客观、科学的评价依据。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3]。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制,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项目资助,后又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分别于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4次出版,2008年版即将公布。该《总览》是以布拉德福(Bradford)的“论文在期刊中分布规律”和加菲尔德的“引文集中与分散规律”为理论依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在12000余种期刊中选取1800余种作为“核心期刊”。2)《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4]。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咨询委员会研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社科项目研究成果,作为我国社会人文科学主要文献信息查询与评价的重要工具。CSSCI提供来源文献、被引文献、优化检索等多种信息检索。已开发的CSSCI(1998—2006年)9年数据,来源文献63余万篇,引文文献409余万篇。该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2008-2009年来源期刊528种,扩展版来源期刊152种,来源集86种。

3)《中国期刊方阵》[5]。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调动全国期刊界的智慧和力量,制订了《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工作方案》。“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为“双效”期刊,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比较好。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在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第四个层面为“双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6]。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共同建立的核心期刊。从1996年开始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库,根据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了1999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并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共收入506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认定的学术研究核心期刊。该系统每年将对“核心期刊”进行更新淘汰和补充。

2目前高职院校在期刊评定中的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文洪研究员就当前学术论文的“高产”问题指出“第一,败坏学风。单纯追求数量,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导致学术腐败。比如,低水平重复、抄袭、剿窃,等等。第二,阻碍创新。单纯追求数量,就根本谈不上创新了。第三,影响教学和普及工作的质量。有质量的研究成果减少,自然会影响教学和普及的质量。另外,教学人员把主要心思放在了研究产品的数量增长上,也就难以充分关注教学质量了。还必须着重指出,没有质量的数量增长,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是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十分富裕的国家所不能容许的,是为人民所深恶痛绝的。”随着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对高职学院教师的科研论文进行评价,非常必要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提升高职核心竞争的需用。目前高职学院科研论文质量难提高的原因《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统计分析了年在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情况,属于高等教育领域内的论文总计有篇,其中所普通高等院校篇,占总量的。全国所高职高专院校中,仅有所学院发表过,占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其中百所示范校发表的文章为所,占。共篇,占被统计论文总数的。发表二篇以上的高职学院全国只有所,共篇。据调查,现不少高职学院年科研经费投人都超过万。论文数量在大幅提升,而高质量的论文却很少见。评价标准不科学,考核机制不合理合理考核教师,构建激励机制。高职院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进行洲研业绩评价,必须考虑学校定位和教师实际,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工作业绩和科研工作业绩可以相互比较和换算。避免采用同一标准评价所有科研工作的“一刀切”式的方法。达到质量和数量相统一、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的科研业绩。科研量化考核的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岗位津贴、奖励惩处等紧密挂钩,通过量化考核,人人都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差距,明确今后努力奋斗的方向。通过科研业绩评价,教师的阶段性科研劳动业绩得到认定,同时按照考评结果实施奖惩措施,能激励科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

经济泡沫论文范文2

根据上述指标在各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显示最常用的投入指标是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这与评价数据的可获取性有很大关系,其中人员投入,主要包括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的人数;经费投入,指项目实际支出经费数。该部分指标全是量化指标,因此在评估实践中一般是将各级指标数据值根据权重进行加权求值,或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不同投入对于产出的影响。产出指标要素分析基于绩效的概念,产出是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表2是对23篇文献中的产出指标要素进行提取、归类统计的结果。通过统计发现,对于医学科研项目的产出评价,不少文献中直接采用了一般科技项目产出评价的指标,如论文、专著等。但是实际上医学科研项目的产出,不同于一般科技项目的产出,而且研究类型不同,产出也有着明显的差别。

如基础性医学科研项目的产出主要是论文、专著等,而应用性医学科研项目的产出除论文、专著,还将包括专利、获奖、技术规范标准、新的诊疗技术方法、一些适宜技术等等。但是在该23篇文献中,都没有对医学科研项目的类型进行具体的说明区分。产出部分的指标,都是属于可量化的指标,因此文献中的产出数据的处理一般也都是进行加权求和。结果指标要素分析在指标要素梳理提取中发现,有一部分指标不属于投入,也不属于直接产出,而是面向结果的评价指标,如项目管理能力、项目实现预期目标的情况、成果推广情况、科研成果成为政策依据、促进学科发展、改善生命质量等的评价,也就是研究活动或研究成果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在相关文献中并没有对这些指标进行明确划分,而是将其散落在产出中,或统称为项目评价,本文将其归为绩效概念中的结果,也就是医学科研项目的科研活动及科研成果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分为以下四个维度:组织管理评价、项目完成情况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经济效益评价。医学领域的科技研发与公众健康直接相关,因而其在医疗水平和市民健康方面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在绩效评价中占重要位置。但是由于效果和影响的发挥相对于产出而言,具有时间滞后性,因此该部分评价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目前多数文献中避开了对结果的评价。其中只有一篇文献“后评估体系在国际防盲合作项目中建立的探讨”,采取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并按照国内外科技评估的趋势,淡化评估指标、突出评估议题,从“项目适当性评估、项目的效果与效率评估、项目技术的后评估、项目财务的后评估、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估、项目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6个方面,用举证的评估策略形成评估结论。

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4研究成果整体数量较少,有待继续深入研究从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文献数量来看,针对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整体数量较少,从1998年以来,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领域的期刊论文年均不到2篇,其中最高5篇,有三年甚至没有相关文献发表。这说明医学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估工作有待继续推行,相关研究工作有待继续深入。研究方法相对局限,应开展广泛的调查从文献的统计结果来看,目前的研究方法以实证和综述为主,但是多数文献的实证研究,是对一般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综述后,利用医学科研项目数据进行实证说明,这未能从医学科研项目本身的特征出发。因此,建议应在深入分析绩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借鉴一般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结合医学科研项目自身的特征,进行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开发,因为国外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较早,在医学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价实践,因此,建议加强国外医学领域评估方法与内容的引进,而且有必要对医学科研项目进行广泛的实证调查,统计分析,从而构建出符合医学科研项目特征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泡沫论文范文3

关键词:身心学技法;舞蹈;科学训练

一、舞者的身心训练

舞蹈作品是社会的文化产物,凝结了艺术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舞蹈这门特殊的艺术形式来说,它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这样才能做到外在的身体动作与内心的思想意识二者结合起来,释放出最原始、最纯真的豪放与热情。从训练学角度来看,传统式教学经验是各个年代舞蹈教育工作者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他们对舞蹈实践长期探索的成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模式乃至教学经验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发展,做到推陈出新,才能焕发出强大生命活力。如今社会文化大交流,我们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将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使舞蹈人才培养环节之一的舞蹈训练高效、省时、省力。因此,我们要引入科学的训练方法来对舞蹈课程实践进行改革。舞蹈学科是以一种跨学科的视角,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其他领域共同合作的学科,应掌握其教学理念与手段来指导舞蹈实践。

(一)舞者的专业能力。对于普通人来说,机体能力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但对一名舞蹈受教育者来说,有了这些基本的身体素质以外,还需要进行其他专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之更加符合舞蹈表演艺术的需要。舞蹈专业能力特指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表演者身体应具备的各种专门能力。它是全部舞蹈训练内容的概括,是一个舞蹈受教育者在培养环节过程中应掌握的各种能力的总和。舞蹈课堂实践训练活动就是围绕此部分展开训练的[1]。因此,舞者的专业能力需要经过专门的、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方可获得与掌握。

(二)舞者的身心训练。第一,身心训练的内涵。身心学技术强调的是心灵与身体的合作,注重内心意识和外在肢体控制的高度融合。要建立由内向外的动作表象过程,就要时刻与自己的身体进行紧密的沟通与联系,使身体成为内在意识和外在艺术肢体动作沟通的桥梁。在舞蹈训练的实践过程中,由于舞蹈的艺术载体或呈现方式是人体,所以不得不接受先天遗传性在生理方面的影响,这就使得每个舞者在各个能力获取的同时都不是绝对的、统一的。这就需要舞蹈教育者从自身做起,树立科学训练的理念,尊重舞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做到训练内容和训练负荷更加具有针对性,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舞者的身心训练着重强化了在肢体动作过程中的身体觉察能力和自我对动作空间、方位、力度等感知。由于舞者的身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各个系统、各个器官之间进行着紧密的协作和分工。当身体需要运动的时候,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就会发出指令,命令运动系统进行肌肉活动,所以在身心训练过程中,对于大脑的刺激,就会使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之间协作的能力得到加强或改善,也会间接促使舞者的艺术肢体动作在方位与音乐的高度衔接,最终达到提升艺术审美的目标。第二,舞者身心训练的特点。一是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二是强调动作的意象感。意象是人类大脑意识活动的产物。在身心训练中教师更加注重运用形象化语言提示来辅助学生的意识,使学生自行感受动作与调整动作。意象提示的优势在于对心智能力还不健全的儿童来说,更加有利于他们对肢体动作的理解,做到通俗易懂,防止训练过程中的模式化、程式化。这更加有利于激发少年儿童对学习舞蹈的热情和积极性。三是身体的察觉力。舞者身心训练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区别于传统式舞蹈课堂对于训练者的训练内容或针对性提高舞者能力的辅助训练,它依托身心学发展的理念与原理,借助有节奏、有韵律的呼吸,调整身体姿态,回归中立位,加强对内在意识的控制。在此过程中,舞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协调性就会得到增强,最大幅度、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身心训练的潜力,发掘了舞者们肢体的动作潜力,从而逐步提高舞者的专业能力基础。第三,身心训练的独特优势。身心技法涉及的领域各不相同,训练的目标与方法也各有所异,切入角度和着重点也不同,但它们都是有着相同的训练理念:身心合一。如普拉提强调控制,被称作“控制术”,是世界公认的最先进的训练体系。

二、身心技法:舞者训练的手段

在此部分,将结合前面所涉及的各种身心学技法,提出舞者训练的方法,主要分为热身训练、力量训练、放松训练、冥想训练等板块。这几个板块完全符合和遵照了传统式舞蹈课堂训练内容的流程,在每个版块中,列举出来的训练方法不是单一的体系,而是融合了多种身心体系的教学方法,按照训练目标的规定,分割开来。

(一)热身训练。倒V字形全身激活练习;准备姿势为身体仰卧在瑜伽垫上,双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脚心平铺于地面上,头部、肩膀放松。首先吸气,然后呼气,腹部核心肌肉收缩,手臂发力,将臀部与双腿向后向上抬起,脊柱逐节向后卷起,直至双脚越过头顶,落在头顶的正前方,双脚触地,保持数秒,吸气,呼气慢慢回到准备姿势。

(二)力量训练。一是小球核心练习。准备姿势为仰卧,双臂交叉于头下方,膝盖弯曲,双腿保持90°,把小球放于两膝盖中间夹紧,核心部位保持与地面平行。吸气时,保持膝盖始终夹住小球双脚脚掌平铺于地面上;呼气时,上半身开始向上卷起,由头部、颈椎、肩胛骨、胸椎、直至腹部,逐节卷起,吸气保持数秒,呼气原路返回落下。二是臀桥进阶练习。仰卧在瑜伽垫上,身体处于中立位双腿弯曲,双脚掌平铺于地面上,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吸气、吐气时臀部收缩向上抬起,脊椎逐节向上卷起,直到肩膀、臀部、膝盖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吸气将一侧腿向上抬起至小腿与地面平行后伸直直指天花板,吐气勾脚缓慢向下压,吸气在重复抬起,呼气缓慢落下。重复数次换另一侧腿进行同过程的训练。注意此过程中臀部和下背部要始终保持在收缩状态,保持高度稳定。

(三)放松训练。一是大腿内侧肌群放松练习。右侧卧,将泡沫轴放于旁边,左腿屈膝放置在泡沫轴上,右腿保持伸直,右手臂向头顶的方位伸出去,左臂曲肘保持平衡。吸气、呼气时顺着泡沫轴的方向来回滚动至大腿根处,泡沫轴始终处于向内和向外的牵拉滚动中,吸气,呼气回到起始位置。二是小腿后侧肌肉放松训练。坐位,把泡沫轴放于两条小腿的下方,双脚伸直,双手置于身体正后方支撑起地面,与肩同宽。臀部离地,身体重心向后倾,保持背部的自然弯曲。吸气、吐气时借助双手的力量前后推动泡沫轴使小腿的后侧肌肉在泡沫轴上进行滚动。

(四)冥想练习。空西装冥想法一:首先身体平躺于地面上,膝盖弯曲并感觉作用于膝盖的力是垂直向上的,脚掌平铺于地面上,头部和颈部处于一种自认为舒适的位置,手臂交叉放于胸前。在此姿势过程中,把自己的身体想象成一套完好无损的空西装,想象用一个绳子把膝盖拴住并轻轻向上拉起悬挂,大腿与髋部褶皱的地方,要将它慢慢铺平整理好。想象一下臀部的两个口袋左右对齐,口袋里面装了很沉重的东西,不断地向地面坠落。再想像一下裤腿有点像外面翘,我们要把它收进来平铺好。想象足部犹如踩在沼泽地一样无限地向下沉。空西装冥想法二:身体平躺在地面上,把身体想象成褶皱西装的上衣,下面要对它进行整理。首先,把大脑想象成一个空空的气球,不要有任何的外界干扰和杂念,闭上眼睛,呼吸放松。把西装的领子向外翻出平铺一下,然后把两个西装的袖子平铺于地面整理一下褶皱,折叠交叉于胸前放好。想象一下在西服的前面有一排整齐划一的扣子,把他们对齐,西服上面与下面的布料紧紧地贴合在一起,没有一点间隙。想象一下脊柱下面还有一点褶皱,再继续对褶皱部分进行整理。从颈椎开始过度到胸椎再到腰椎,把这个西服下面的褶皱平铺开来,使它们紧紧地平铺于地面上。

三、结语

身心技法是身心学中非常重要的学派,它是运用了物理学、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神经科学等理论为依托构建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舞蹈教学实践中具有突出的贡献。它的特点就在于强调舞者们身体内在感受的细微变化,在动中察觉,在察觉中动。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的提示,帮助学生在缓慢而微妙的动作过程中自我探索与尝试内心活动。身心技法不同于其他训练系统的核心在于它强调身心的相互作用,二者不是相互独立的。这对于舞者来说是一种完善且平衡的训练内容,当这套技法熟悉与掌握之后,在训练过程中会得到一个对于身体全新的认知。

参考文献:

经济泡沫论文范文4

【关键词】交通施工;现代化交通施工技术;新型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1传统工程质量管理

对于交通工程来说,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与工程施工质量息息相关。施工单位在进行项目施工时,如果忽视施工技术的应用与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会导致施工质量下降,后期会造成一系列质量病害,如路面会出现裂缝、坍塌等一系列的质量问题,对延长交通工程的使用寿命有着不利影响[1]。

2现代化交通施工技术措施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现代化的施工技术的采用,能够有效预防项目结束后质量问题的发生,提升工程项目质量。本文简单介绍一些现代化施工技术。

2.1泡沫轻质土施工技术。桥台使用土方路基填筑,后期桥头搭板的沉降也是目前全国质量通病。当前较多的交通项目(如广明高速公路)采用泡沫轻质土来代替土方路基或部分基层材料,泡沫轻质土采用水泥、水及发泡剂以一定比例掺配试拌而成。采用泡沫轻质土施工可以有效地避免桥头跳车、地基沉降等问题,而且连续铺筑能够加快施工进度,且传统的底基层材料成本较高,提高泡沫轻质土强度,可以替代地基层的施工,降低工程成本。

2.2桥梁下部结构装配式施工技术。对于现代化交通工程施工来说,装配式施工也是工厂化施工。传统的承台、墩柱以及盖梁施工都在现场加工完成,但存在较多质量通病,如外观质量差、钢筋保护测不合格、耐久性差等。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项目已经把这些结构变为工厂化加工生产。以312国道仙隐北路项目为例,其墩柱、盖梁施工均采用预制化生产。首先,预制生产装配式墩柱,试吊装墩柱先调整立柱中心位置,将四周千斤顶对立柱垂直度进行调整,使得立柱顶面与底面垂直。试吊调整完成后锁死千斤顶并移走立柱,拌制并铺设座浆料,厚度稍稍高于调高垫板,再按照上述方式将立柱正式吊装固定到位调整到位,待座浆料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千斤顶,安装灌浆管,进行套筒灌浆作业,完成墩柱拼装。以此为例完成盖梁等结构的预制拼装灌浆作业。预制拼装生产的混凝土外观色泽一致,钢筋保护测合格率高,强度标准差小,耐久性高,这也将是交通工程未来发展的趋势。

2.3桥梁上部结构。UHPC混凝土桥面施工技术对于现代化桥梁施工来说,桥梁跨度越来越大,所采用材料的强度、刚度越来越高。以南京长江第五大桥为例,桥面采用170mm厚的UHPC混凝土预制板(其强度高达150MPa以上)。预制板由砂、石、干粉料、钢纤维、外加剂以及水拌和而成,与钢结构组合可以增加桥梁抗压性能和耐久性。南京长江第五大桥采用的UHPC混凝土板,其生产过程包含布料系统、混凝土输送系统与搅拌机联络系统,这些系统通过工业无线局域网建立网络连接与控制。布料系统控制中心设在布料机控制的电脑上,数据服务器设于搅拌站联络系统的电脑上,在生产操作过程中按施工配合比输入各材料配方,车间能够自动化完成UHPC混凝土板的生产,强度到期后运至现场,形成装配式施工。

2.4绿色边坡防护技术。施工单位为了保证交通工程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预防边坡滑塌现象的发生,在路基填筑完成后及时采取抹面、喷浆、喷混凝土、浆砌片石护墙、锚喷护坡、锚喷网护坡等技术措施。往往过分追求边坡强度的功效,会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且景观效果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面、浆砌片石面会风化、老化,甚至造成破坏,后期整治费用高。目前,国内施工单位逐步把边坡施工方法转变为与周边绿化相结合,此类方法有土工聚合物与绿色植被相结合方法、锚喷护坡与绿色植被相结合方法等,来增强边坡的稳定性,既达到美观效果,也保护了让生态平衡。

2.5隧道盾构法施工技术。与其他工程施工相比,隧道施工的危险系数较高。因此,在开展隧道工程建设时,施工单位要依据不同的土质,制定可靠保险的施工技术方案,目前国内传统的施工方案有台阶法、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单双侧壁导坑法等,这些方法不但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也增加安全的风险性。目前,地铁中常用的盾构施工方法也逐步在大型交通隧道工程中拉开序幕,越来越多大型的盾构设备运用于交通工程中,如南京第五长将大桥、和燕路过江通道等。盾构法施工车辆行驶的交通隧道施工速度快,机械化程度高,安全性高。科学选用最佳施工方法,并加强隧道工程的检验与养护工作,可以尽可能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为隧道工程的顺利完成提供良好的基础。

3新型工程质量管理

要想确保交通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保障工程施工能够满足车辆通行的实际需要,不能仅仅依靠现代化的施工技术,还要采用新型工程质量管理策略。

3.1传统管理交通施工质量存在的不足。在我国现阶段的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感,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地追求施工进度而忽视甚至省去相关施工技术的应用与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使得交通工程项目的质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虽然目前国内设有监理管理环节,但部分监理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也缺乏真正的监管。质量控制方面,在公路工程中大部分工地试验室隶属于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或接受其委托,因此,可能难以保证试验检测数据的公正性和真实性。

3.2新型工程质量管理执行。若委托处于监理、施工利益之外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在现场组建质量安全中心开展独立的质量检测和质量控制活动,将能很好地对施工、监理单位工地试验室及委外检测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提高其试验检测数据的公正性和真实性,更能够真实地反映工程质量,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因此,目前国内一些中型或大型项目已经开始招标一些专业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其质安中心、监控中心或试验中心等,这些第三方机构配置的专业工程师(如建造师、检测师、安全工程师等)对工程进行监督管理,并在工地设立的第三方中心专业的社会检测或管理机构承担运营工作,与施工、监理单位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正是由于这种独立的第三方地位,一切以数据说话,完全对委托人方负责,只对工程质量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检测,从根本上确保了试验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而且生成检测数据是工程事前质量预控、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后质量处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对参建单位的监督,促进了各施工加强质量管理的作用,增加了质量管理的透明度。对于工程规模庞大,施工技术复杂,施工过程中需要最先进的试验检测技术和最完善的质量安全控制措施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4结语

传统的施工及管理方法难免存在一些弊病,采用现代化施工技术以及新型工程质量控制措施,双管齐下,是保证交通工程质量,延长工程寿命周期以及推动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但新型施工技术方案也不断需要专家论证,采取试行和首件施工的方式,建立可行的方案执行模板,并有效地运用第三方管理机构,让工程形成一个良性管理循环,才能让工程项目突破传统的束缚,保证交通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并延长工程寿命周期。

【参考文献】

经济泡沫论文范文5

1.学术道德失范

学术道德失范也称为学术道德遗忘。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学风不正,指学术研究中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哗众取宠、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作风和理论脱离实际的作风,在学术批评中互相吹捧或互相攻讦的庸俗作风等。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则是有意或故意违背学术界的“游戏规则”,是指一切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术失范,指技术层面违背规范的行为,或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而违背行为准则的做法。有学者专门研究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将这种行为归纳为五类,一是低水平重复,二是粗制滥造严重,三是泡沫学术泛滥,四是假冒伪劣横行,五是抄袭剽窃成风。还有学者将学术道德问题归纳为伪造类、剽窃类与僭誉类三大类,伪造类包括伪造数据、篡改数据、拼凑数据,剽窃类包括部分剽窃、完全剽窃、改写式剽窃,僭誉类包括不实署名、僭越署名、荣誉舞弊等,我们从中可以感知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

2.学术著作失范

学术出版的出版规范,从表面上来看,是学术出版的标准化、规范化,实质上体现的是学术研究的真实性、科学性、严谨性和权威性。当前,我国学术出版失范现象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体例、格式不完备。能做到前言(序)、后记(跋)、引文、参考文献、注释、索引等诸要素皆完整的学术著作并不普遍。其二,体例、格式不统一。不同出版单位、不同时期出版的学术著作存在着体例格式不统一的情况,即使同一个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体例也极不统一。其三,学术引用失真、失当。能否做到合理、正确、如实的引用,反映的是学者的学术道德问题。引用失真,主要表现为虚假引用。引用失当,指的是引用的篇幅与字数超出了合理的范围。[3]

3.研究水平不高

中国奇特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审体系造成了中国学术论文数量的持续走高。但与动辄以百万计的论文总数比较,真正具有学术价值和创新价值的论文著作少之又少,我国学术论文的影响因子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对大部分学术论文来讲,阅读率、转载率、引用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加之我国相当一部分有影响的论文往往刊发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上,所以,有学者直言我国的学术论文质量与庞大的数量之间存在着难堪的反比关系。在学术图书出版方面,我们也有不小的差距。有统计显示,中国每年出版的大约42000种学术图书中,大约只有5500种图书会得到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其中只有约1000种图书最终会被选中翻译并在西方出版。对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选书原则与标准我们可以进行讨论,但他们毕竟代表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学术出版的认识与评价,我们当从中思考自己的差距。

4.评价体系不一

学术论文论著评价缺乏标准体系,对学术出版机构的评价也颇可商榷。目前出版社实行评级制度,业界有所谓的部级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之说,后来又出现将出版社分为优秀、良好出版社或A、B、C、D四个级别。评价期刊的办法则是看这家期刊是否进入核心期刊、来源期刊。划分法有部级刊物和省级刊物等,现在一般是分“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两类,在该两类法的基础上又分出权威、重要、核心。目前国内有七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凡是这些来源期刊目录里有的刊物均可认为是核心期刊。本来为学术论文设立转载率、引用率、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虽然牵强,但还是就学术论文本身的质量或影响来设计考核,现在有一部分高校或职称评审机构根据论文专著刊发的刊物级别或出版社等级来确定论文质量,这是典型的学术评价的“血统论”和“出身论”,是缺乏基本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精神的。

二、提升我国学术出版质量和水平的建议

1.坚持学术出版专业化,提升学术出版门槛

说到底,学术是一个范围很小的、很少部分人能够有兴趣和有水平参与的文化创新活动。同样,学术出版也不是所有出版社或期刊社都能参与或擅长参与的活动,更不是所有编辑都能够驾驭得了的。学术出版应设立门槛。对任何一个编辑来讲,要进入学术出版应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要求,有一定的专业修学水平,包括编辑本人的兴趣爱好、涉猎圈子、知识体系和话语系统等,就是要有专业精神和敬畏之心。对出版社而言,要进入学术出版,必须有一定的现实需要、历史积淀、学术积累、人才储备等,包括专业分工限制、学术领域的选择、人才优势的发挥、地域长项的凸显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对管理部门来讲,要提倡学术出版专业化,提升学术出版门槛,可以出台和推行严格的学术成果评价规范、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等制度性文件,来规范和引导整个学术出版行为,塑造学术出版的生态和样貌;通过选题管理严格控制学术出版的准入资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学术出版成果,在书号控制、国家出版基金等项目申报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或奖励,通过对造成不良影响的学术著作或学术出版机构警告、通报、勒令整改、停业整顿等处罚措施,恶劣者甚至可以被勒令退出,严格实行并逐步完善学术出版机构资质的动态管理机制。[3]

2.严格学术出版规范,建立学术评价体系

如前所述,我国学术出版存在着严重的量多质次、学术失范的情况,也存在着学术评价体系混乱,缺乏科学严密的学术评价体系的情况。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教育部等部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2)、《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等文件,对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的出版作了相应的规定与指导。一些学术出版机构,例如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也相继出台了自己的“学术著作写作与出版规范”。目前应由总局牵头,协调各方优势,综合各方意见最后形成一个权威的、综合的涵盖学术著作与学术期刊的学术出版写作与出版规范,以便全国学术出版机构参照执行。[3]建立学术评价体系的当务之急是要参照国外学术出版的普遍做法成立完全独立的第三方学术评审专家委员会或学术顾问团,尽量多地吸收国外专家学者参与对学术成果的鉴定和评价。

3.创立学术出版品牌,设立学术出版基金

大量的中外出版实践证明,学术出版品牌是学术出版能否健康发展、能否扩大影响的关键。我国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社科文献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等在经营自己的学术图书上,也非常注重学术图书品牌的建设,以品牌弘扬学术,以品牌保证质量,以品牌开拓市场,以品牌求得效益。在创立学术出版品牌的过程中,许多有眼光的出版社和出版人,通过设立学术出版基金的办法来吸引著名学者加入,吸收有价值的成果,抬高学术门槛,提升品牌知名度。更多有理想、有志向的出版者往往从教育出版、大众出版的盈利中切出一块设立基金以支持专业出版和学术出版,因为他们明白,出版社的经济效益主要靠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而出版社的社会效益,它的声望,它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更多还是要靠专业出版或学术出版。

经济泡沫论文范文6

关键词:日元升值;人民币升值;比较

    人民币升值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人民币升值将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是严重后果,尤其是在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的背景下更是如此。有效地化解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是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环。由于人民币升值与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的升值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从货币升值的初始条件、原因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入手,对日元升值与人民币升值对对外贸易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中日货币升值的背景比较

    1.日元升值的背景

    (1)日元升值的国际环境

    日元升值的国际环境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周期性经济危机,由于美元汇率高估,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严重。同时,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也不断增长,日本积累起的巨额经济财富使其成了世界级的银行家,而同时美国也失去了世界放贷者的地位,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债务国,这就加剧了美日之间的摩擦。

    于是面临着经济萧条,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压力,美国国内要求日元升值的呼声日益增高。于是美国希望以美元贬值形成弱势美元来加强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加出口,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状,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经济。

    (2)日元升值的国内环境

    事实上,美国利益集团要求日元升值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当时日元已经具备一定的升值基础。第一,二战结束以后,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成功的实现了日元国际化。日本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展、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日元资产需求的不断上升,都在客观上形成了日元升值内在压力。第二,日元升值是金融市场开放必然结果。随着日本金融市场由封闭走向开放,日元资产的魅力展现出来,需求的增加必然带来日元的升值。第三,日本政府相信可以通过扩大内需这一变革应付升值带来的对外贸易损失。[1]

    由此来看,广场协议的出现有外来的压力的作用,同时也是日本自身的内在要求。于是在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即G5集团)财长以及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一揽子协议,史称“广场协议”(Plaza Accord)。广场协议自开始实施,日元汇率开始一路上扬,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985年的250一路上升到1987年的123.5,两年的时间下降了近50%。

    2.人民币升值背景

    (1)人民币升值的国际环境

    人民币汇率问题不单单是经济问题,也是国际政治问题。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背后还隐藏着其他原因。首先,中美汇率之争的根源是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转嫁经济危机,缓解其经济面临的各种问题。另外,日本就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打垮人民币对日元的挑战,确保日元的未来主导地位,同时也想借助人民币升值来恢复本国经济。除美日以外,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与美、日、欧盟等经济体的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这些经济体基于本国内经济和政治需要持续要求人民币升值,也对我国施加各种压力。

    (2)人民币升值的国内环境

    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期外汇储备过量以及大量顺差所造成的。从1994年至今,我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均为顺差,并在2001年到2008年期间呈高速增长状态,同时,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也进一步助长了人民币升值。另外,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出台,我国的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导致人民币需求增加,这些都对人民币升值形成了巨大压力。

    于是,我国政府在2005年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有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形成了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我国汇率制度的变化对于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影响。

    有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中日货币升值的国际因素有几分相似:两国货币升值的国际因素主要原因都是美国巨大的贸易赤字和经济危机引起的。可见,两国货币升值的幕后主导者都是美国,从国内环境上看,外贸顺差大也是中日货币升值的共同的内在因素。影响两国货币升值的国内环境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日本金融市场开放对日元升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我国汇率制度的转变及投资环境的改善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原因。

    二、中日应对货币升值的对策和措施比较

    1.日本政府应对日元升值的对策

    (1)加速日元国际化

    日元国际化路径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八国条款国后,日本开始在对外贸易和外汇中使用日元。1980年12月,日本修订了《外汇法》,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可兑换。1984年,日本和美国共同组建了“日元—美元委员会”,发表了《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书》,日本大藏省也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的公告,成为了日元国际化真正开始的标志。此后,日本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扩大对外提供日元贷款、积极促进日元在国际贸易中作为结算和支付货币、吸收欧洲日元贷款和放宽发行欧洲日元债券条件等。[2]

    (2)大力发展对外投资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开始急剧增加。1984年,日元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00亿美元,在1986到1988年3年的时间里,日本对外投资总额已经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超过了战后1951—1985年35年累计对外投资总额的837亿美元,并在1989年首次成为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国。从投资结构上看,日本在产业和结构上呈现了制造业、金融业、商业,“三业并举”的多方位、多层面投资的整体格局。从投资地区上看,日本对外投资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主要是为了绕开NAFTA和EU的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主要集中在东亚等地区。#p#分页标题#e#

    (3)改善出口结构

    在高科技成为推动当今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以后,技术贸易成为高附加值的重要贸易形式。为了促进技术贸易的快速发展,日本政府大力倡导的“科技立国”政策。技术含量已经成为日本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有利武器。除了保持传统的优势产业外,日本对生物工程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也进行了大力扶持,提高了日本尖端高科技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于是,日本出口的产品以其稳定的质量和节能环保、高科技等特点的竞争手段主导着国外需求市场。[3]

    (4)加强和亚洲国家的贸易往来

    新世纪初,整个世界经济都处在减缓增长的阶段,但是日本的进出口贸易盈余却在递增,这主要得益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虽然日本对美出口一直在下滑,但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却在迅猛增加。2004年日本对亚洲各国的出口和进口贸易均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在美国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亚洲国际已经成为日本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

    2.日本企业应对日元升值的措施

    (1)增加海外投资与并购

    80年代后期,日元被迫升值使日本经济开始趋于国际化,日本海外输出的商品、资本、人员也变得更加强劲。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980年的22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1989年的670亿美元,在1986—1991年间,海外投资总额累计超过了4 00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额跃居到世界首位。[4]日元的大幅升值促进了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于是,日本人凭借着财力的优势,在国外掀起了购买热,仅1985至1986年度,日本企业就收买了大量的外国企业,这些企业涉及制造业、金融业等众多领域。[5]

    (2)调整产业结构

    虽然,日本的海外投资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产业空洞化,但同时产业空洞化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阶段,它直接促进了本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广场协议”后,日本企业开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众多附加值低和受日元汇率动荡影响大的纺织、轻工、普通电机等行业的生产转移到海外,留在国内的主要是研究开发型企业、尖端技术和高附加价值行业。这部分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是价格,而是技术含量和品牌。实现了国内产业逐步由厚、重、粗、大型向轻、薄、短、小型转变,产业结构也逐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改变企业经营模式

    日元升值在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对日本企业传统管理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一时间各企业开始对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变革。由于日元升值使日本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受到挑战,于是日本企业针对当时的状况找到了新的管理体制。主要变化有:在企业内部的决策机制上,由协调一致到权责集中;在雇佣制度上:终身雇佣模式随着经济萧条的压力被改变。[6]

    (4)非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越来越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最重要的竞争形式。在经历了两次大幅度降低产品利润以后,日本企业开始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功能、外形等非价格竞争方式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日本企业在加强了非价格竞争以后,对产品质量、设计、形状和品种不断进行革新,更加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并在原材料、生产、流通及生产程序上进行技术革新,逐步实现了由价格竞争走向非价格竞争的方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尹延庆.日元升值对中国的启示[D].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2]陈虹.日元国际化之路 [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05):65-71.

[3]王厚双,刘向丽.日元升值与日本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绩效分析 [J].东北亚论坛,2004(02):79-83.

[4]日元升值后引发资本输出狂潮导致泡沫经济出现[N].第一财经日报,2005-08-04.

[5]周锐.本币升值压力下国内经济的调整:日本的经验与教训[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

经济泡沫论文范文7

1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前概况

中国和日本两国的社会结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虽有不同,但其高等教育方面,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高校的教育改革背景、内容等,有着相似之处。本文略作分析比较,以期得到启迪。

1.1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是在适应社会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进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随着中国政府机构的改革,原隶属中央各部委(教育部除外)的大多数高等学校改由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管理;长期“条块分割”的体制被打破,形成“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类型上,近来由于各高校的学科拓展,特别是高校合并,使得多科性综合大学正在成为我国高校的主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在所有制上,单一的、公有的高校所有制已被打破,民办(私有)高校正在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经费上,单一的基本由国家财政拨款的状况也被突破,财政支付、社会出资、受益者负担的多渠道经费来源正在形成。高等学校办学上,高校在“调节招生比例”、“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确定教学、科研、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的自主权,也都有了一些法律依据和灵活性。

1.2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高等教育改革,基于其高等教育人口(18岁人口)出现逐渐减少趋势,会对制定高等教育政策产生深刻影响。日本政府为摆脱“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社会经济困境,应对国内外状况的变化,所推行的行政改革中,要精简机构、精简人员,要让一部分政府所属机构民营化。故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上,实行了“国立大学法人化”;其实质是改变国立大学的性质,使其从政府的直属机构转变成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机构。这样,国立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政府对国立大学的拨款方式、大学内部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等都将发生相应变化。这种独立的国立大学,可在高校办学、运营等方面获得许多自主权;并在具体的办学领域和教育体制方面,又推出了《大学设置基准》等法规,进一步给大学办学松了绑,增加了大学的更多自主权。

2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1]

中国和日本两国大学教育改革的背景、内容,虽有相似之处,但因两国高等教育传统、教育制度、面临问题不同,改革的内容仍应各有侧重。但总体上看,都在围绕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但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会有不同侧重。当前我们还应看到,共同面临的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化、市场化的挑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等。基于高等教育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依存,就须把高等教育改革放在这个大背景里边去思考、去改革、去深化。

2.1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需要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改革,特别是高校扩招以后,有了长足发展。就以太原理工大学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办学规模原为10600人,现在在校本科生是20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原为250名,现在近5000名。学校本科专业原有40个,现有62个;学校硕士点原有21个,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0个;博士点原有2个,现有25个,现在还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20个工程领域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我们学校的教师队伍也有很大发展,原有教师1600人,现有专任教师1800余名;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原来580人,现有1200余人;博士生导师过去有4名,现在有70余名。中国高等教育虽然处于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是不可回避的是发展所带来的规模与质量、规模与投入、规模与结构、规模与就业等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问题,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已经引起政府、高校管理部门、高校内部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相关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改革,特别是要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才能使我国大学的改革发展,不仅停留在量化指标的增长上,而且要有质的飞跃,要能可持续发展。例如,过去大学是运营的理念,现应逐步转向大学是经营的理念;应从“知识共同体”走向“知识经营体”;创造性教育才有创造性财政;以资本运用为目的的捐助金;构建捐助文化等等。应该说,这些理念让人们接受还要有个过程,有的还需逐步研讨。但是,用发展的眼光、用前瞻性的思维去思考这些理念,不能不说是新颖的,不能不对固有的思维定式产生冲击,因此,总结中国大学改革发展的历程,吸取各国大学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就要学习、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促进中国大学教育改革发展。

2.2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需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教育、教学改革始终是高校改革的中心工作。近年来,中国高校正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扩招以后,出现的规模与质量等问题,各级政府和高校都在加大改革力度,努力提高质量。国家更是拿出大量资金实施质量工程,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也应看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于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教育和教学改革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紧密结合;高等学校需要培养技术型人才、技术开发型企业的管理运营人才、经营人才、懂技术的经营者、懂经营的技术人才、技术开发管理、技术经营人才、把技术需要和技术资源结合的人才、产学联合协调人员,技术转移机构、知识财产总部的管理者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理论型向课题型变化,从系统性理解向现代化课题的实践性靠近,从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型向师生对话和讨论等参加型转变;同时,要对毕业生就业趋势的分析寻找教学上的问题点,并贯彻到教学改革中去,要树立就业问题也是教学问题的理念,真正把教育、教学改革贯穿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2]。

2.3需要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

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在生产实际、工程实际中具有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扩招后,中国高校对工程教育方面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对比来看日本高校教育,却很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前,就要有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1)他们在课程设置上就很突出实践能力。要培养具有较全面的机械方面综合能力的技术人员;要培养具有能迅速上手为企业制造产品的机械方面的技术人员;要培养熟练掌握数值解算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机械方面的技术人员等。2)他们在实习环节方面注重实效性。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去校外的企业、科研院所或事业单位实习。实习报告中一定要有学生根据现场实况,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内容描述。3)他们的毕业论文一般都是真实课题。日本的大学三年级各门功课及实践环节成绩都合格者,方可进入毕业论文阶段;约有10%~30%的学生不能通过审核。日本的本科教育中,最后一年都用于完成毕业论文,这是培训学生实践工作能力最集中的阶段,为此,老师将从国家和企业,所得到的课题分配给研究生,本科生再分担研究生任务中的子课题。从此看出,日本大学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能力方面,确实有许多值得我国大学借鉴的地方。事实上,我国许多大学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能力方面做的也很好,但由于扩招后的经费投入不足,不能很好坚持下去,或者减少实习和实践次数,导致有些大学在学生工程训练方面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下功夫。因此,若要学习日本大学的经验,就要落实到教育、教学改革中,特别是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只有真正把教育、教学改革贯穿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才能培养出有较强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p#分页标题#e#

经济泡沫论文范文8

一、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异化的生态关系审视

(一)市场化的学术考核机制导致作者急功近利的科研目的

一是作者一稿多投或者违规突然撤稿,给编辑工作造成被动。在和编辑同仁交流时,许多编辑都曾遇到过此类让人措手不及的挑战。初审后责任编辑已告知作者稿件拟用,有的提出了严谨的修改建议且最终定稿,有的已经通过三审进入编校流程,甚至即将付印,作者却突然告知责编,由于论文中某个观点有待商榷,或者文章不成熟导师不同意发表,要求紧急撤稿。甚至有的干脆明明白白地告诉编辑,该文已经被核心期刊录用,请编辑老师高抬贵手,谅解海涵。这种种被动和困扰,相信许多同行都经历过。二是作者隐匿的学术不端行为,加重了编辑的审稿工作量。为应对学术不端行为,许多学术期刊编辑部引入了学术不端检测软件,该检测系统是以文字复制率的高低为依据,对文稿进行对比、判断。相对于海量的学术信息,比对源数据库录入的内容就显得相对有限,导致其检测功能的发挥也是相对有限的。随着各学术团体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和惩处力度不断加大,学术不端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其行为也变得比较复杂、隐秘,“出现了多源性文本型抄袭、研究结果型抄袭、思路和数据型抄袭。这三类抄袭因其隐匿性、复杂性、专业性很强,很难被识别”。另外,作者目前滥用署名权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在科技期刊中更甚。一篇文章无论长短,动辄标注四五个作者名字,甚至更多。有的是为了提高发文率,注上某位权威人物的名字;有的为了取悦上级领导或搞好同事关系,擅自增加或改变作者文章的署名。这一切都极大地挑战着编辑的审稿经验和职业道德底线,耗费了编辑有限的精力。

(二)学术期刊评价机制导致编辑“势力”的选稿倾向

学术期刊能否被评为核心期刊,将直接关系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进入核心期刊阵列就意味着丰富的作者资源和源源不断的较优质的稿源,若是所在的期刊没有进入“核心”或者被淘汰出局,就会面临优秀作者资源大量流失的严酷现实。因此,迫于期刊的生存压力,编辑们往往依据转载率、引用率等来选稿,青睐高学历、高职称、高影响力作者的稿件,重视作者身份和作者单位胜过单一的学术质量追求。“当唯‘名’是图、唯‘圈子’是图成为制度性思维,成为刊物选取稿件的基本态度时,学术刊物的公正、公开、平等、参与等原则也不复存在,它剥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更遑论对年轻学者的发现、培养和扶持。”与此同时,急功近利的科研评价机制导致了市场化的短视的科研目的,许多作者为了赶着评职称,为了项目结项或顺利毕业,为了完成量化的科研任务,将大量的毫无新意的“学术泡沫”论文通过方方面面的关系渠道,转到具体的相关编辑手中。编辑作为“学术之轨”的守护者,首先也是一个社会的人,不得不面对并考量这些应景之作,并且总是“维持不尽,得罪不完”,长此以往,编辑精神焦虑,身心疲惫,容易造成职业倦怠。

二、发挥编辑的主体性,坚守学术标准,构建良性的学术共生关系

编辑作为学术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在组织、策划、审读、筛选、鉴别、加工文稿的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学术期刊的学术品味和学术引领功能。再优秀的学术论著,没有编辑的参与,不经过编辑的鉴定选择、规范加工和修饰完善,就不可能公开发表,进入学术领域进行交流,从而得到社会的承认。编辑通过对文稿的价值性、科学性、学术性、艺术性、创新性等进行判断,充分发挥编辑主体的学术引领、导向功能,对作者的学术成果进行优化和再创造。

(一)编辑尊重作者劳动成果,注意与作者的沟通方式

作者对文稿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和情感期待,投稿后希望编辑尽快回复,可以了解审稿的进度,渴望得到审稿专家的建设性意见。编辑要想作者之所想,急作者之所急,对于稿件质量达不到发表要求或者不符合栏目设置和发文宗旨的,要尽快明确告知作者,尽量客观地说明不能采用的原因;对于论述严谨、写作规范且通过初审的论文,要抓紧时间送给专家审阅。送审期间,对作者的来电询问,编辑要耐心解答,平等交流,多做换位思考,充分理解作者、尊重作者。对于反馈过来的专家审稿意见,也不能只是简单地汇总后直接发给作者,因为有的专家言辞比较严厉,也许会伤害到作者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投稿积极性,需要编辑重新组织语言,客观而中肯地提出详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学术期刊编辑要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还体现在正确行使编辑的修改权,尊重作者的署名权。编辑加工,是编辑人员对通过了三审的稿件和退修后达到学术标准的稿件,按照编辑出版规范要求,“全面深入地检查稿件质量,消灭差错,弥补疏漏,润饰文字等”,因此,编辑要准确把握好文字性修改和实质性修改的界限,以不侵犯作者的“保护作品完整权”和“修改权”为前提,忌滥施刀斧,忌无知妄改,改必有据。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不能含糊而过,不懂装懂,要和作者、同行专家多交流探讨,彻底搞明白。编辑也不能为了挤占页码,不尊重作者劳动成果,对文稿随意修改,甚至擅自删除作者标注的参考文献,造成内容脱节和不必要的学术纷争,文章虽然发表了,却已是面目全非,让作者生气又寒心,可能会造成潜在的作者群的流失,最终也会影响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及声誉。极个别编辑因私人关系利用职务便利,违规署名,这是行业严格禁止的不道德行为,每位编辑要严格自律,坚决杜绝此类行为。

(二)编辑通过审稿意见的反馈,扶持和培养年轻作者

对于来自不同层次的作者稿件,编辑和作者的交流是广泛而多层次的,有属于编排规范的,有属于文字表述方面的,有的属于概念界定和逻辑结构布局方面的,还有涉及立场、观点和方法方面的。尤其是大量的年轻作者的自发来稿,因其自身研究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要么视野不够开阔,要么选题不新颖或者重复雷同,编辑要及时提醒,促使作者改变选题、立意的视角。编辑通过及时反馈审稿意见,敦促年轻作者不断锤炼和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集聚起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力量。编辑在甄别选择稿件时,应注重对选题的现实性、理论的前沿创新性、论证表述的逻辑严谨性以及学术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考量,坚持以质取文,不能只考虑作者的学术资历和名气。加强作者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充满活力和创新的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是学术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只有将相关学科的著名学者和潜在作者凝聚起来,得到他们有力的肯定和支持,期刊才能拥有充足的优质稿源,不断推出有社会影响力的精品文章,从而得到学术界的关注、认可,实现学术期刊的引领学术功能。

(三)不断创新网络编辑平台,高效服务作者群体

学术期刊编辑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导向作用,必须提升自身专业领域的学术造诣,不仅包括及时熟悉了解相关专业领域的前沿、热点、难点问题,成为相关领域学术信息的收集者、者,还“应该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的有利条件和先进的编辑软件,高效地处理各类稿件,建立一个方便快捷的网上编辑新平台。编辑借助这个网络编辑平台,登记、审理、修改、排版校对和设计版面等,对整个编辑流程进行智能化管理和双向式互动”。首先,便捷的网上电子投稿系统使作者投稿行为及稿件格式规范;其次,借助网络编辑平台,学术期刊编辑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新技术和编辑软件对来稿进行加工处理;再次,编辑、作者和审稿专家可以借助这个共享平台,在编辑的每个环节随时沟通,共同参与、协作,大大提高学术成果的编辑、出版效率。

(四)编辑要与学术界保持密切联系,与时俱进,始终关注并站在本学科的前沿

编辑要完成选择、鉴定学术论文的目的,必须具有较高的学术修养、丰富的审稿经验、广博的知识结构,充分把握文章的要旨,理清文章的结构、观点和创新内容,以敏锐的洞察力,对稿件的政治思想性、学术性、科学性、现实性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编辑的质疑、求证、判断、比较、分析和综合贯穿于整个工作进程。要完成这些目标,编辑要始终站在相关学科的前沿,关注、跟踪本学科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不断拓展出新领域、新命题、新需求,出现了新材料、新方法、新变化,变化的广度和深度使许多过去被看成是定论的说法,在事实面前动摇,人们需要重新思考。理论界面对新的挑战,新的现实和重大问题需要新的解释,学术研究应该服务于现实,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经世致用,体现公众利益。每位编辑应该深入关注学术研究的实践性及其与国计民生的契合度,引领、促使学人的研究成果融进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中,成为其中有机的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每位编辑深入跟踪学术前沿,与学术界保持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与相关学科领域的学者深入交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充分了解作者的研究背景、研究方向和研究动态,善于帮助作者捕捉到新的选题灵感,切入新的选题视角,并促使其酝酿、发酵,找到学术研究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