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摘要:中国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树立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中国梦”的实际需求。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提出了到今年为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改善。很多偏远山区也成功的脱贫致富。如何在此基础上,取得更进一步的长足的发展,客观的结合中国国情,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五分之三的农业大国。所以无论何时,处理好农村的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关系,始终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关键词:中国农村;农村文化;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纵观中国现代农村,随着党的精准施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获得显著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取得极大进步,但是相对而言,我国农村的文化发展水平却明显存在很大的缺口。这种不协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高建民在《当代中国农民与农村经济社会矛盾分析》中指出,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当代中国农民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这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得我国长久以来形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没有从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协调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文化的短板势必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

1农村文化的定位与特征

农村文化是农村集体的特有文化现象,本文所探讨的农村文化,指建立在农村经济基础之上,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农村居民的精神活动及其物化成果,其本身是与“城市文化”相对立的独立客体。建立在我国历史和国情之上的农村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符号式的文化因子。中国农村文化因为其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使很多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地域和历史发展的印记,这种继承性,只有和时代相结合,与时俱进,才能一方面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农村文化,另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在结合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农村文化的传承、延续、发展和繁荣,始终不能脱离农民的需求和愿望,始终要以满足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文化创造和文化存在的两大支柱,文化是由民族或特别的族群创造的。因此,中国农村文化也就具有了浓重的群众性和时代性。

2农村文化的功能性

2.1农村文化具有教化功能

农村文化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发展农村文化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而农民群众也就成了农村文化的主力军。农村文化要能满足当代农民的技术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农业生产,已经脱离了单纯依靠劳力、苦力的方式进行耕作的模式,更多是新机械和新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广大农民为了丰富物质生活,增加收入,改善提高自身条件,必须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和技能。这一过程正是通过文化的教育功能来体现的。

2.2农村文化具有导向功能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农民文化中,能够为广大农民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文化一方面使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的归纳和结果,同时也指导者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导人民的行为不断向更高更好的目标迈进。国家的法律规范,虽然是不可或缺的强制性力量,但是农村淳朴的民风民俗,能有利的协助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实施,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3农村文化的经济功能

农民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素质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文化的经济功能,很多原本是“劳力型”的农民,开始向“科技型”和“技术型”转变。大批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向“科技”要效益,向“文化”要发展,有效的发挥农村文化的经济效益。

3农村文化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社会的协调发展主要是指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社会如果要获得全面发展,物质基础就是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提供制度保障,而灵魂则是文化的发展。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其目的是让社会和个人都获得更好的条件和实现更好的自我。协调发展是一种观念,以实现全面发展为目的,取得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可能。

3.1农村文化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指两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有效促进的状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同时注重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如果将两者割裂对待,势必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造成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还应该看到,两者的协调发展不等于两者的简单相加,只有在两者发展的同时,互为补充,相互配合,才能将发展变的持续和有力,获得二者效益的最大优化。

3.2农村文化的提升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

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十四亿人的温饱问题,摆在所有工作的首位。随着国家一系列举措的惠农政策的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为农村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不仅农民的生活生产有了保障,城市广大居民的“米篮子”和“菜篮子”也变得充足丰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为农村文化的多样化和实用性提供了有利的物质保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人民物阜民丰,各种有利于大众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针对农民掌握农业技术的系列培训指导等,都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虽然和最终的既定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但是这些都是经济发展为广大人民带来的利益。

3.3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时代的必须性和必然性

当代农村文化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时代的呼唤,要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十四亿人实现“中国梦”,就必须符合时代的客观要求。当今时代,文化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逐渐教融合渗透,日益走向一体化。实践证明,经济与文化的交融能够激发巨大的创造力,强有力的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后坐力。我国农村的文化与经济,是中国文化与经济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就不是中国文化与经济的真正意义的发展,就不符合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

4我国农村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表现

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是一种客观存在,这其中有农村、农民自身的原因,也有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情况的原因,还有我国当代的国情所决定的原因。首先,农村文化的进一步提升缺少内外保障。作为农民本身来讲,自身对于文化的渴求缺乏内在的动力,在整体家庭支出上,对于文化的投入也偏低。从社会和各级政府层面,很多地域没有明确持续的文化投入政策与举措,导致个别地区的文化投入经费甚至出现连年下降现象。从地方到个人,对于文化的重视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大众对文化的需求。这种现状必然会影响到农村文化的蓬勃健康发展。其次,农民文化生活单一贫乏。很多农村地区,因为公共文化活动少,即使城镇具有一定的集体活动,但是从普及面和参与率来讲,还是很低。农村最普遍的文化活动,可能除了打牌,看电视,和少量人参加广场舞之外,其他几乎看不到文化痕迹的存在。很多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也面临缺乏局面。很少有农村会有图书室或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甚至有电脑和有网线的家庭,也很少。这些情况,都直接制约农村文化的发展。再次,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新时代的农民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尤其是专业素质。而现在我国农业的增长方式,在大部分地区还是以粗放型经济为主,严重缺少科技含量。中年以上的农民大多是初中或小学文化程度,很难能在农业生产中运用现在科技的成果。而且很多落后的思想观念,也同样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譬如“小富即安”“等、靠、要”等旧观念,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不协调。传统文化精神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主要通过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导向、规约、激励来发挥作用。所以针对落后的思想观念,要有策略性的进行调整,改变这种自觉自愿对农村经济形成的负面影响。

5农村经济与农村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如何完成农村经济和农村文化的协调发展,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可以利用的先进建设经验,同时,充分考虑到我国农村的具体现状,加以因势利导,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施策。首先,要继续强化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农村取得的经济发展的成果。必须继续大力发展农业,加强农村的经济发展,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的发展体系,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此基础之上,以经济建设为抓手,带动农村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发展了的农村文化又会影响农村经济,形成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其次,要加强广大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力度。人的思维指导着人的行动,只有从思想上产生了对文化的需要和渴求,知道了农村文化对于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积极影响,才能自发的掀起学习文化的浪潮。文化因素的作用要不断被强化,因为人类在经济发展中,一定不能忽视文化的因素。各级政府要做好明确的指引和宣传。尤其是农村的基层党组织要身先士卒,发挥榜样和带动作用。因为他们生长在农村,贡献在农村,对农村的情况最清楚,可以因地制宜,做好农村文化和农村经济的实践者,带动者和模范者。由此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再次,各级政府和广大的社会群体,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文化的精神输出,和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尤其对学校、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技术培训中心等文化设施,要加大支持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定基础。最后,要把一切有利于农村经济和农村文化协调发展的事务,加以制度保障,并根据本地农村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与目标。重在规划,重在落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让农村文化扎根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壤上,生根发芽,代代不息。

6总结

21世纪,整个世界都将目光投向了不断崛起的中国。这自然而然的激发了全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随着伟大复兴的崛起和腾飞,中国必将创造人类文明史的另一个经济与文化的高峰。这也让我们具有了时代性不可推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在新的历史发展背景下,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这是需要我们一代人去不断探索和研究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想达到真正惠及所有人的大发展,农村的经济和文化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命题。我们有理由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能够同心同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保持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高建民.当代中国农民与农村经济社会矛盾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3]广顺.农村文化生活顾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孙见荆.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1996,(2).

[5]哈耶克.哈耶克论文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6]沃尔特•W•罗斯托.经济增长过程[M].诺顿出版社,1952.

作者:葛树山 单位: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季家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