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劳动力工资收入分配分析

国际贸易劳动力工资收入分配分析

一、国际贸易对劳动力工资收入分配的影响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基于古典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原理,从要素禀赋的角度出发,埃利•赫克歇尔(EliF.Heckscher)和伯尔蒂尔•俄林(BertilGotthardOhlin)将要素市场上的要素供求和价格问题引入国际贸易中,创立了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在此基础上萨缪尔森指出国际贸易在引起本国要素收益变化的同时,也会使不同国家的要素价格趋向一致,这将有助于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赶超,即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定理)。之后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又提出了著名的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该定理认为,一国在出口产品中生产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产品中生产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此时国际贸易将使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提高,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降低。

(二)新兴国际贸易理论

伴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化和新的贸易形式的出现,研究者们逐步放宽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一些前提假定,并由此解释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效应。克鲁格曼(Krugman)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假定条件下,证明了要素禀赋相同的两个国家间也会发生国际贸易,但这种贸易模式区别于古典贸易理论下不同产品的产业间贸易,它是发生在相同产品间的产业内贸易。他认为这种贸易方式使得生产中所使用的要素均会从贸易中得到利益,从而不会导致严重的要素分配问题。克鲁格曼(Krugman)还认为在国际贸易中技术创新起着重要作用,发达国家生产效率较高,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因而能够获得高额利润来提高劳动力收入水平。之后Dinopoulos,SyropoufosandXu通过将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引入到Krugman模型中发现,产业内贸易将提高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收入,扩大了收入差距。Neary又通过寡头竞争模型发现,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会增加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提高其相对工资水平,使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当国际贸易出现外包这种新的经济合作形式时,Feenstra和Hanson通过构造一个中间投入品贸易模型得出结论:在两国劳动供给不变的前提下,以外包为形式的产品内贸易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间产品的熟练劳动力和技术密集型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提高,但也扩大了工资收入差距。目前企业异质性、劳动力异质性与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效应的研究也成为新兴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之一。Melitz和Bernardetal将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引入国际贸易模型,认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自我选择机制提升企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异质性企业理论认为,同一产业中的企业是异质性的,包括生产率、生产规模、企业类型等。企业异质性的存在导致国际贸易对每个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当这种异质性反映在生产率上时,国际贸易将扩大生产率高的企业的要素投入需求,使得企业竞相争夺该要素资源,这势必有利于支付工资的提高。伴随着需求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对劳动力技术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从而使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收入差距扩大。异质性劳动力理论认为,现实中劳动力也是异质性的,包括技能、性别、职业等多个方面。国际贸易对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将会扩大高技术劳动力与中等技术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缩小中等技术劳动力与低技术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劳动力异质性通常反映在不同劳动力与资本结合时所体现的生产和技术效率的差异上,较高技术劳动力一般与资本结合得更为紧密,因此较高技术劳动力的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三)理论小结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对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细化,从古典贸易理论研究宏观层面至新新贸易理论关注微观个体,研究更具体、更贴近现实。古典贸易理论更多的是探讨国家间收入差距,而对一国国内的收入差距研究甚微。新古典贸易理论是当前最系统完整的国际贸易理论,而它在解释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上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新贸易理论对劳动力收入差距有了新的认识,但它在国际贸易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方面,尤其对发展中经济体和一国国内分配效果的关注较少。在对异质性企业、异质性劳动力以及国际贸易结构差异等微观层面的研究下,新新贸易理论兴起,但目前的研究尚在理论探讨阶段,对发展中国家的探讨也相对较少。

二、国际贸易对我国劳动力收入分配的影响

(一)对工资收入水平的影响

国际贸易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一直保持着动态增长的趋势。自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全球范围内利益重新分配、资源重新配置之中。根据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通过提高一国专业化水平促进劳动生产率及劳动力工资的提高,这与我国目前的现状相吻合。贸易作为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带动了我国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工资水平的提高,这表明国际贸易对我国劳动力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二)对工资收入差异的影响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依存度在不断加深。国际贸易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在给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在于国际贸易对我国劳动力工资收入分配的影响上。我国是劳动密集型大国,在国际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国际贸易使我国收入水平显著提升的同时,也使得劳动力收入差距逐步扩大。贸易提高了熟练技术劳动力在高技术部门的收入,降低在低技术部门的收入;提高了非熟练技术劳动力在低技术部门的收入,降低在高技术部门的收入。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对我国产业间贸易影响显著。理论研究表明,进口将扩大产业间贸易的工资差距,出口则有利于缩小产业间贸易的工资差距。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出口带动我国剩余劳动力就业,从而提高非熟练劳动力的收入。此外,价格贸易条件也影响到收入分配,当前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出现贸易条件恶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落后于经济的增长和世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这也使得产业间的工资差距有所扩大。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我国技术日趋进步,但作为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进步不明显,大多承接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缺乏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我国贸易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技术水平差异不大,因而技术在我国产业间贸易中的收入分配作用并不显著。根据产业间贸易理论,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各个行业间的规模的不同使得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增强,这将影响我国劳动力就业和收入的增加。国际贸易不仅使不同产业间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收入产生差异,还使同一产业内熟练技术劳动力与非熟练技术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扩大。理论研究表明,行业内进出口对我国劳动力收入影响显著。随着进出口贸易比重的变化和内外环境的影响,使得产业内贸易对外依存度不同,贸易使对外依存度高的工资水平降低,使对外依存度低的工资水平相对升高,从而使收入差距扩大。与我国产业间贸易相比,产业内贸易对技术的需求更迫切,行业竞争的加剧迫使行业内部不断进行技术的更新换代,注重学习引进,加强自主创新。因此,技术吸收利用的差异让我国行业内工资差异不断扩大。在规模经济下,一个产业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会带领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缩小产业内的收入差距。产品内贸易的蓬勃发展是国际分工的垂直专业化的产物,外包会使贸易双方降低成本并获得福利双赢。我国作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外包贸易中属于承包国,这充分发挥了我国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通过承包促进了我国生产率和工业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拉大了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收入差距,这也使得我国在技术投入和创新上明显不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扩大。异质性企业对我国的收入分配也存在一定影响。我国出口企业规模大、技术较先进、配备较多熟练劳动力,因而支付较高的工资。这类企业有较高的生产率和较低的贸易成本,低成本会使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创新,这将导致贸易进一步扩大,从而增加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扩大相对工资差距。也就是说,出口企业通过驱动技能偏向的技术进步增加了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从而扩大了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同时,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会影响企业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开放程度越大吸收引进高技术和设备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开放程度越小吸收引进高技术和设备的能力就越弱。这表明我国企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很大,自主创新能力弱。

三、政策建议

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梳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对我国劳动力收入分配的影响。国际贸易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了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收入差距,也使国内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这主要表现在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以及产品内贸易和异质性企业的劳动力收入分配上。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我国劳动力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基于上述讨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加深对外开放程度,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从宏观看,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收入水平的提高,因而纵向上我国应该继续加深对外开放程度,做大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增长;横向上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开放格局,走全方位对外开放道路,在深化东部沿海开放的同时,借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扩大中西部开放程度,尤其发挥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实现对外贸易平衡发展。从微观看,加深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企业加快吸收引进优势技术,实现企业技术革新,促进贸易流量扩大。

(二)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外资撤离将逐渐增多,这也迫使我国被动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转型已到关键时点。通过优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做强对外贸易,加快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升劳动力收入水平,这对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将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

(三)加大教育科研投入,培养创新技术人才

国际贸易通过技术传导拉大我国收入差距已十分显著。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教育投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提升劳动力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化到基础教育和初级教育中。二是加大科研投入,促进科研成果面向企业快速转化,从而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四)加强政府宏观干预,制定科学贸易政策

政府对缩小收入差距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政府可以制定科学的贸易政策和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推动贸易发展,提高生产规模与质量,建立完善的扶持监管制度,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生产地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规模效益,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完善再分配政策和福利政策,从政策层面来调节我国收入分配矛盾。

四、结语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这是挑战也是机遇。笔者认为,我国经济短短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发展成本,这些成本成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一时难以解决的矛盾,劳动力收入差距的扩大就是突出表现之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将有利于我国调整步伐,加快转型升级,有时间精力更多注重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花大力气逐步缩小“三大差距”(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尤其是劳动力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矛盾的化解。

作者:彭治军 单位:兰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