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文化范例

家庭文化

家庭文化范文1

苗歌是湘西苗族口头艺术的典型,是创作者自己对所见所闻所想的一种抒发情绪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有“椎牛”、“赶秋”、“四月八”、“六月六”、“跳香”、“赶年场”等。苗族丧葬一般实行土葬,还要请法师来“哭丧”。湘西苗族民间信仰种类繁多,有天王崇拜、蚩尤崇拜、傩神崇拜等。民间还普遍流传巫蛊之术,举行盛大节日时,巫师会表演上刀梯、踩犁口等。湘西苗族的家庭结构是祖、父、子三辈组成的大家庭模式。儿女成家立业后会分家单过,年迈的父母一般情况下与最小的儿子同住,没有儿子的需要为女儿招郎上门。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父母则由儿女轮流赡养。女儿在赡养责任和家庭财产继承方面均小于儿子。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将价值观念、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等通过言传身教方式潜移默化地教给下一代,子女通过观察模仿、参与体验而内化教育内容。苗族家庭教育既有社会化的普遍功能,又具有自身的民族特性,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

二、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奠基作用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方式。“每一个社会或民族都有自己文化传承的内容与方式,文化传承既是某一个社会或民族的群体行为,也是该社会或民族的个体行为。某一社会或民族文化就是通过这种群体或个体的行为而得到代际的传承。因此,文化传承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个文化的过程,而且更是一个教育过程”。家庭作为构成社会的最小细胞,不仅仅是经济生活和繁衍后代的最基本单位,而且是文化传承的最基本单位。家庭教育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发挥着奠基作用,具有保持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维系家庭成员的情感性和教育的灵活性等优势。苗族传统社会有语言无通行文字,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这种独特的文化生态使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身授的家庭教育来实现。而今,国家一体化教育体系在湘西苗族地区逐步得到完善,然而,学校教育与传统文化出现了某些冲突,甚至存在此消彼长的博弈过程。因此,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家庭教育仍然是湘西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之一,仍然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基础。

三、湘西苗族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特性

1.民族文化传承的不平衡性

苗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其各个组成部分在家庭传承中存在着不平衡现象。首先,传承程度最高的是苗语。笔者在苗寨调查时,发现无论是老人、中青年还是几岁的小孩,都是用苗语相互交流。苗族很多老人能听懂汉语,但只会说如“吃饭”、“赶集”等简单的汉语。在家庭活动中,中青年和小孩与老人交流必须用苗语才能达到有效沟通。多数家长表示保存苗语是传承苗族文化最重要的任务。毛坪村L老师是毛坪小学的语文老师,上课的时候教汉语,下课回家与孩子用苗语交流。他认为苗语一定要传承下去,这是认同是苗族人的最大特征。其次,苗族服饰传承趋于表面化,服饰制作工艺传承面临挑战。当地中老年女性平时多穿苗服,年轻女性的衣着打扮则比较时尚。除了上年纪的男性还穿苗服外,其他年龄段男性基本上接受了汉族服饰。苗服慢慢已退出了日常生活领域,只成为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宗教仪式的礼服。生产方式的变革,机械化生产替代了传统手工业,家织布、手打花带、纺车、织机及染缸等已成为罕见的历史陈迹。老一辈苗族老人表示,现在身上穿的苗服都是年轻时候的“存货”,随着年龄增长,眼睛花了,手脚也不灵活,身体的原因使他们不能再制作苗服,长此以往,苗服的制作手工艺将日渐式微,出现传承断裂的可能。再次,苗歌特性限制了他传承范围。苗歌形式自由灵活,迎客、玩耍、过节、吵架都可以随时随地即兴演唱,无固定曲调,无既定歌词,多数属于歌者即兴编唱。苗歌的演唱无固定场合,敬祖祭神、婚丧喜庆、生产劳作、过年过节、赶集聚会,随时随地都可以唱起苗歌。毛坪村苗歌王自己会唱300多首苗歌,但是由于苗歌的自由性,女儿不愿意学,自己也不专门教,所以至今她也没想过要找继承人。

2.民族文化传承的断层性

处于中年一代的苗族人在“”期间,他们响应所谓“破四旧”号召,把苗族民间文化归为封建和迷信的东西予以抛弃。现如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施行,一大批人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而外出打工。但是,他们身上的苗族的风俗习惯早已在工业化大浪潮中被丢失,取而代之的是汉族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这些当年的苗族青壮年,社会的中流砥柱,如今已人到中年,时代的政治、经济特征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得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感知弱于自己的长辈和晚辈,在提倡文化多样性、保护利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中年一辈在家庭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甚至尴尬的处境。中年一代除了会苗语以外,懂得苗族历史的人不多,他们中的多数人,既不知晓苗族的祖先,对苗服图案上的寓意也不懂;有的即便是在童年的时候曾跟随父母学过宗教法式、制作过苗服、唱过苗歌,但是,由于后来外出打工,几乎忘得一干二净。有的村民表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没有苗族、汉族、土家族之分,不熟悉自己的民族身分,也没有民族认同感。直到高考出现民族加分政策,这时候才认识到自己是苗族。现在由于年龄的原因,大部分中年人表示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学习本民族传统文化,只想上好班、教育好子女、孝敬父母,过本本分分的生活。

3.家庭选择上的现实性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家长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决定了子女的价值观念、情感需要和未来人生方向。在苗族家庭教育中,家长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标准和价值判断,往往取决于不同教育内容的功能性。在湘西科技网络日益发达、信息交流日益便捷,国家行政系统和学校教育日趋完善的大背景映衬下,与高考成绩、就业前景无直截关联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很显然处于劣势、处在教育内容的边缘位置。现如今迫于社会资源竞争的生活压力,为了给子女谋求更好的发展,多数家长倾向于选择“有用的知识”,即能帮助子女取得高分和便于找到工作的“实用知识”,家长给子女传递的是一种“有用的知识是最重要的”价值观。除苗语外,苗歌、苗族鼓舞、苗绣等传统文化得不到家长的重视。很多家长表示,孩子有多大能力,他们不能决定,但自己会竭尽所有让孩子走出大山,远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考上大学,就是有出息。家长对教育内容选择的现实性,符合马克斯•韦伯对工具理性的定义,即人在特定活动中,对达到目的所采取手段进行首要考虑,计算的态度,对结果效益的最大追求。这种极具现代化因素,促使苗族青少年积极地融入主流社会,向上流社会流动,已成为多数苗族家庭教育的内核和价值观念。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家庭教育观念却与文化多样性的导向相背离,出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断裂危机。因此,苗族家长有必要对传统文化的功能进行重新审视,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应将保护苗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有意识地纳入家庭教育的范围之中。

4.民族文化传承的适应性

苗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着独特的历史境遇。从九黎三苗到清末民初,古代苗族经历了五次大规模迁徙,每一次迁徙既是对统治王朝的一种反抗,又是对自身文化体系的一次洗礼。每次迁徙,意味着苗族文化在不断地吸收异文化的精髓。正是由于苗族文化体系的不断更新、学习,才使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良好的适应能力。现如今,在国家大力倡导现代化的语境下,苗族文化发挥出了自身适应性强的特点,在现代化面前,积极地做出了调试和回应,不仅坚持自身与社会潮流相吻合的一面,而且还保持了自身的整体性和延续性,结合了传统文化的精粹与现代文化的优势,创造、构建出了新的文化体系。苗族人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改革和创新。毛坪村是少数民族特色苗寨村,已并入张家界旅游企业,进入市场化运作。毛坪村旅游项目给中外游客展现苗族鼓舞、苗家吊脚楼、拦门歌等民族风情,还创立了苗茶品牌———“黛戈黛丫”。例如,龙鼻嘴村L老师一直致力于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并创编了一套苗族新鼓舞。下面是笔者采访新苗族鼓舞创作者L老师的一段道白:龙鼻嘴的鼓舞就是我自己创作和编排的。苗族鼓舞动作都是来自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比如打秧、插秧啦,梳头啊、洗脸啊、摆裙。我创编的迎宾舞夹杂有现代民族舞蹈和民族音乐在里面,过去的苗族鼓舞鼓点是一、三、五、七,那么现在到我手里,我按照现在打击乐和现代音乐把它变为咚咚咚……为什么要创编,因为我要参加全国苗鼓大赛。我想: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所以我就创编。现在几乎整个湘西打的鼓都是这个鼓。

家庭文化范文2

【关键词】明清家教文化;家庭教育;现代价值

一、明清家教文化的研究概述

家庭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家发展的缩影,其中不仅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同时也体现了教育发展的变化。简而言之,家教文化是家庭教育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而产生的,对于家庭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1.明清家教文化。明清家教文化在中国家教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这个时期的家教文化集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大成,涉及范围广泛丰富,不仅传承中国了的儒家文化,也因实学思潮的影响产生了更多层次的家教观念。(1)家教文化以儒家道德思想为核心。儒家文化作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同时也是家教文化的指导思想。在传统的家教文化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贯穿至今,其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悯物好生、仁爱万物等特点都在明清时期的家教文化中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儒家文化被作为明清家教文化的核心思想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这让明清家教文化成为了儒家文化变化发展的体现。最好的体现就是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制度的出现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让人能够通过学习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通过考取功名的方式再将所学奉献社会,因此,考取功名成为当时家庭教育的重心和目的。(2)家教文化以社会环境为主要影响因素。明清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让我国封建社会制度受到强烈的冲击,在这个时期统治阶层加强了思想文化的专制。思想文化的高度集中让明清时期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社会各个阶层都提倡家庭教育的时代,因此出现了大量森严的家规。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很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的国情。2.明清家教文化的研究价值。明清时期的教育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将传统的教育文化弱化,导致当今教育缺乏一定的“根性”。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我们当今教育的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当代家教工作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当代家教工作的概貌。缪建东将中国家庭文化的特征概括为“终极关怀”的家庭观,强烈的家庭意识使家庭成为中国人的“生命之根”、“统治关系”的家庭人际关系,统治关系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家长意识”,它体现为“支配与顺从”、“规矩与控制”的家庭行为,以家长意识为主要取向,以学习为重的目的观念。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的家长会认为学校教育会教给孩子全部的知识,便忽视了家庭教育。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上,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但不会换位思考,还不会给孩子做出榜样。而明清时期有很多比较著名的家训,到今天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例如《曾国藩家训》中对孩子的教育:“学习须注意一张一弛”“处世为人理应与人为善”“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一定要经风霜磨炼”“早起、有恒、稳重三者皆最要之务”……无不体现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态度和以身作则的家教理念。以此,对于将明清家教文化中的精华运用到当今家庭教育中是十分有必要的。2.当代家教文化存在问题分析。(1)道德教育的弱化。传统文化的断层,西方文化的入侵,使青年一代在价值观上产生迷茫和困惑,对一些传统文化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家长只重视分数,忽视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学生的智力水平成为判断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这使得当今社会道德教育的缺失。(2)经世之道教育的弱化。现在的教育环境下家长片面的将学习科学知识作为了教育的全部内容。许多的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对于为人处世、独立自主这些的学习还太早,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培养出了无数“读死书”的书呆子。很多孩子到最后都是高分低能,缺乏自主能力。究其根由在于家长没能正确的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大部分家长认为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自然会知道经世之道。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也没有以身示范,反而选择自己大包大揽,让孩子失去自我处事的能力。(3)规范教育的弱化。规范教育的弱化很大程度是因为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不重视。当代家庭教育大多都在非正式的场合以口头说教的方式进行的,而古代的家庭教育是有规范的家训作为理论的支撑,长辈对后辈的家庭教育是在正式的场合用严肃的态度和口吻进行教育的。而当今的教育中的无痕教育则很大程度上没有较强的说服性,家长在教育的时候也缺乏以身作则式的教育,有的家长还嘴上说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给后辈一种随意的教育态度,导致了家庭教育的不完善。3.当今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1)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古代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元素,严格的家庭等级制度,都为家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但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许多家长只重视对孩子的文化学习和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其思想品德的教育,孩子的学习表现及成绩常常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也是家长最为敏感、最能引起情绪波动的关键。家长认为给子女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学习条件便给了子女最好的家庭教育。现在的家庭教育环境只重视物质的满足反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教育精神氛围。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规范,导致现在家庭教育环境比较随意。同时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感情,父母的待人处事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质量。(2)家庭教育观念的落后。在我国古代严格的家庭等级制度下,家庭教育更加正式和规范,只要是家长年龄比受教育者大的家庭成员都可以对其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则避免出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年龄差距过大造成的教育观念不匹配等问题。而当今的家庭教育主角是长辈,但长辈的教育理念大多都还停留在他们作为子女时的教育观念,社会的发展导致以前的教育观念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受教育者的教育要求。教育观念的落后在很大程程度上会导致教育的落后,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3)家庭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家庭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性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性。古代家庭教育者对家庭教育的正确理解和充分认识都成为了古代传统家教文化兴盛的主要原因。教育者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没能充分的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将子女的教育重任交给了学校教育。这样的教育认识导致受教育者在家庭教育的不足,让受教育者的整个教育过程出现较大的缺失,导致教育的不到位。

三、明清家教文化对当今家庭教育工作的启示

1.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现如今我们需要挖掘传统家教文化的精华并向其学习。在家庭教育中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从意识里就树立孝悌思想,尊章守德,培养子女的忧患意识和进取心,并把思想内容逐步转化成行为习惯,今后在家庭德育中,我们需要借鉴明清家训中的积极思想,力争实现精神与物质的“德育双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重视经世之道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进入新阶段,片面的追求获得知识使得读书具有强烈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及其容易使人偏离单纯的学习和对学问的研究,这就会促使青少年不够重视治学之道,长此以往就会使思想和行为就会偏离正确方向,家庭中要培养真正的读书人,应劝勉子女勤奋读书、研习,志在圣贤,而不是权势地位,在教导中向子女传达读书的两件事情——进德修业。3.丰富家庭教育方式、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深入研究和分析明清家教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现在许多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可有可无,家庭教育的价值也不是特别明显,所以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4.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家教文化最为传统文化的中要组成部分,其中优秀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对于我们现代的教学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就现在的家庭教育工作而言,我们会发现家庭教育因社会环境的各种原因,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等会出现许多不够成熟的思想。明清家教文化虽然不可避免的包含了封建统治时期出现的许多老旧思想如:重男轻女、科举入仕等,但在某种程度而言还是具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所以对于挖掘明清家教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其运用到我们现当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将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236,283

[2]柳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研究[D].南开大学,2014

[3]汤致琴.当代中国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3

家庭文化范文3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和教育过程的重要构成部分,家庭教育先于学校和社会这两种教育,是它们的基石,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要在家庭教育中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家庭教育;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历经千百年的积淀而成的,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还包含道教、法家、阴阳家等文化形态。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含古代的曲、赋、诗、词、国画、对联等。家庭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有可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充分的认识并且结合教育现状从各方面入手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一、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可能性

第一,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这两种教育形式的基础,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石。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家庭教育作为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的基础,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孩子首先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家庭是个人发展的摇篮,塑造一个人的最好的地方。家庭理应作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家庭教育必然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传统文化是否能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对个人的成长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第二,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以及现在社会对家庭教育和传统的文化的重视。《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七条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文化是透过教育的方式扩散到社会中并产生影响的。作为教育过程中重要环节的家庭教育,不管从法律或是孩子的全方位发展来看,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都应该融入传统文化。现在社会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这一趋势表现在很多方面,201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弘扬正能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曾说,文化的兴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的支撑。没有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发展,就不能完成中国梦,中华民族能够创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第三、家庭对传统的文化的传承有其独有的优势。首先,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普遍性的和长久性的。家庭生活中长辈对于晚辈的影响是最普遍的,也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灌输是会伴随孩子一生的,也会影响到他对下一代的教育。其次,家庭给子女的教育具有渗透性。这种教育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中,透过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的言传身教慢慢渗透到子女的思想和行为中去。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是其它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没办法比拟的。第三,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具有亲和性和权威性。父母对子女的关怀是细致入微的,同时我们在无法自立生活时依赖家长的供给和照料。这种依赖使子女对父母和长辈有更多的信任,因此,父母和长辈的教育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第四、家庭教育历史悠久。家庭教育对子女产生教育和影响比其他形式的教育要早,自从有家庭就会有家庭教育。我们所知道的有关这种教育形式的典故有很多,岳母刺字、曾子杀猪、孟母三迁。家庭教育是从古至今一直有的一种形式,传统文化以这种方式在家庭成员中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就是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二、怎样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它既包括好的部分又包括不好的部分,我们要传承的传统文化是其好的那部分,也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民族精神价值内涵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只适合当时的社会条件而不适合现在的社会甚至会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这些,我们要辩证的看待,选择那些有生命力的适应现实社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例如,当我们讲到儒家思想的时候,大家往往会想到“三纲五常”,其实儒家的有很多思想是现在社会的需要的。孔子关于人的德行方面讲仁、义,主张仁者爱人,具体到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这种观点和现在社会的各类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的要求是一样的。

2、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从小开始,着重培养孩子养成优秀的品德

我们是非常注重家庭教养的国家,一个人的举止谈吐、待人接物、人生价值观都能表现出这个人的家教。家庭是塑造一个人最好的地方。家庭教育更多的时候是在教人形成个体自身的修养和价值观。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教孩子怎么做人,这种教育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当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理念以后,要再想做出改变就很难了。所以,对孩子的品德培养要从小开始,要从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吸取养分。孔子曾说过:“一个有学问修养的人,要修养身心,实现他人生的成长和发展,大体上要分成三个阶段:“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这三个阶段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人成长的必经过程。这与我们经常说的“要做事,先做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孩子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之前,让他们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管是对自身的思想状态还是对社会关系的处理,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正面的指导作用。同时,应该注意的是要在孩子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不能为其带来负担。在孩子学习认字的时候充分的运用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书籍,选择孩子能够理解,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良好性格、良好家教的内容解释给他听,让小孩们在认字的过程中接触到这些带有优秀传统的文化,接受它的熏陶。在孩子能够理解的基础上让其背诵一些简短的文字和优美的片段,这样不仅能够起到教育意义还能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他小时候学习到的这些知识随着他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会逐渐表露出来,形成孩子们特有的文化气质。

3、为人父母者要以身作则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家长是孩子们最好的榜样。家长的处世为人会悄无声息的影响着孩子对事情的判断。一般来说,温暖、充满爱心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会是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上行下效”。当要求孩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家长要先亲力亲为做到这些,在子女跟前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想必大家很熟悉一则公益广告:孩子学习妈妈的行为,为妈妈洗脚。它就是要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行为毫无疑问的影响着其子女,一句“妈妈洗脚”不只是孩子的模仿,也象征着传统美德的传承。因此,在外来文化不断引进的现在,我们要端正态度,在坚持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优秀的文化因子,不断地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加新的内涵。只有立足于我们自己的传统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更加形象全面的教育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才能全面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

4、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既要坚持与时俱进,也要注意忠于原典

这两方面看起来貌似存在矛盾,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选择还是应该注重这两点的。有些经典的事例拿到现在的情况中可能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不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化,有些故事所承载的寓意受到质疑。比如孔融让梨,我们一直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提出质疑,那么,我们不妨转变思维,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们学会分享。相应的,有些成语、谚语的意思往往被歪曲理解,有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应该摒弃这些错误的解释,从原典出发,正确引导。就像我们通常说的“以德报怨”,教育我们要有宽大的胸襟,对有负于我们的人也要施以恩德。其实,原文是“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如果要以德报怨,那我们拿什么来报德呢?其实孔子认为要“以直报怨”,就是用公平坦率、光明磊落的人格,正确对待那些不公平的事情和有负于自己的人。而不是一味的献出恩德去面对已有负于你的人。家庭教育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的。我们的父母给我们教育和影响,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有家庭和孩子,我们也会给我们的孩子教育和影响。当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不断地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时,传统文化就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也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作者:杨雪松 单位: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家庭文化范文4

我们常说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长辈对晚辈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根据家长的经验、意识和觉悟等,随机性的、自然而然的在生活中进行的教育。因为是在生活中进行的,没有固定的教育内容、教育地点,所以家庭教育具有内容广泛、针对性强的特点。家庭是一个由亲属关系组成的团体,家庭成员间有着特殊、密切的联系。基于这种特殊关系,家庭承担起了教育子女,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从一出身就开始了,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不但“开始”得早,而且影响深刻。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动作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儿童从出生就和父母在一起,不用刻意安排时间和地点,家庭教育也是最“方便”的教育。“儿童的发展就是一个从自然人到社会人、文化人的过程。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儿童接受文化传承的过程,即文化的传承是一种代际传承的过程。”民族地区家庭中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进行着民族文化传承的活动。“年幼者通过耳濡目染的学习,逐渐掌握有关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藏族家庭非常注重“孝敬”教育,孝顺教育是藏族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家长会给孩子讲,爷爷奶奶在世时,要让他们吃好、穿好,不方便的时候要多帮忙做事,去世以后还要念经。藏族人在家庭中传授这些道德观念的时候,其实本身就在传承本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傣族全民信教,这种信仰使傣族仍保留着本民族特有的规范习俗。家长从语言或行为上教给给孩子傣族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的时候也就潜移默化地传承了傣族的民族文化。由此我们可以说,家庭教育的过程蕴含着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活动是同时进行着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上来说,家庭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产物,民族文化制约或促进着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同时家庭教育反过来在丰富、完善或改造着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家庭教育的必要环境,家庭教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继承民族传统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二、家庭传承民族文化的现实困境

家庭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组织基础。民族地区的家庭都生活在本民族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长期以来形成了特定的、稳固的文化和心理特征。而个体获取本民族文化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的途径,其方式为长辈通过言传身教对下一代传授本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活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今天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却显现出了许多新的问题。

(一)现代文明冲击下,儿童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许多青少年儿童渐渐不喜欢或忘了本民族的东西,甚至一些青年不愿学习本民族的文化,认为没有它也会生活得很好。我国民族地区大多数处在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生产模式下,本民族的文化传承方式单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涌向都市。以上这些使得民族文化传承的效果不够理想,甚至令人担忧。另外,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着传承的语言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一方面,儿童在学校中说的、用的更多的是普通话,长而久之,回到家他们也习惯有汉语了,很多时候长辈或父母很难用汉语去描述关于本民族的文化跟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家长对本民族的文化和语言认识不足,也并没有学习过如何去克服这种语言表达障碍。所以,当遇到不好表达的文化现象或事物也就转为不了而了之。

(二)外出务工潮的出现,使文化传承中家庭缺乏教育者

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中显示:“2011年西部地区农民工共6546万,占农民工总量的25.9%”〔5〕。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西部民族地区很多家长为了改善生活质量都外出务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留在农村。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更别说耐心细致的去传承民族文化,对于孩子在民族文化传承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即使有心也只是在给孩子打电话或过年过节回家时偶尔提到,家庭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文化是父母教养观念的重要来源。在那些父母长期在外的家庭中,一年的很多节庆常常会因为主要家庭成员的缺席而逐渐简化,孩子们也会因为缺乏父母传统文化内涵的熏染和文化行为的榜样作用而出现文化传承的断层。外出务工潮使许多孩子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也造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脱节。久而久之,降低了子女学习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家庭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频率。

(三)对本民族的文化缺乏认识,家长传承的积极性不高

我国少数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宗教习俗、民族歌舞、婚嫁丧殡仪式、传统手工艺等都是民族文化重要的内容。民族地区家庭中很多家长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和长期忙于生计,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历史、文字、心理特征以及如何传承等存在认识不足、传承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甚至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承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不好,虽然也喜欢本民族的歌舞和传统节日,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但对于他们现在而言,最重要的是解决生计和改善家庭条件。而且,现在很多的孩子初高中毕业了就外出打工,他们更喜欢学习现代文化的东西,家长也就只有接受这一现状。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一些家长对本民族的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传承的积极性不高,这值得我们关注和改善。

三、家庭传承民族文化功能的实现

目前民族地区和主流文化地区的学校实行的是统一的课程标准,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主流文化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很少纳入学校课程,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很难通过现代学校教育被了解和学习。由于民族文化的传承缺乏教育的支持,民族文化与现代教育内容分离致使本民族文化在学校的传承中被弱化。通过家庭教育的途径来传承民族文化的紧迫性更加突出。通过家庭教育来传承少民族文化,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或自我传承得以实现的,但政府要积极发挥引导功能。

(一)地方政府应该发挥好引导功能

1.提升家长民族文化传承的意识

要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就必须发挥家庭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要发挥家庭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就必须对民族地区家长进行民族文化传承必要性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具有能动作用,能够促进人们积极认识和改造世界。利用这一原理,地方政府可以利用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增强家长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激发家长传承民族文化传承的意识。可以通过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个方面的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和宣传活动,如开展民族文化传承重要性的讲座,组织民族文化展览,发放本民族文化宣传书籍等,使家长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进而提高家庭家长传承本民族文化意识性。期望通过此项工作不断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促进他们主动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养成科学的教育原则,不断思考向下一代进行有关本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方法。

2.优化家庭文化传承的外部条件

为了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增强家庭教育的作用,就必须优化家庭的民族文化教育环境。家庭环境是由物质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构成,这两方面直接影响着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的内容,也是文化传承中家庭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扶持少数民族家庭教育文化传承广播、电影、电视节目的译制、制作和播映,扶持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出版物的翻译、出版。同时,“从民族地区的实际来看,深化改革、发展生产、教子成才与自身知识的缺欠是较为突出的矛盾”,因此,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文化典籍的整理,取其精华作为教材内容,采用文白对译的方式编写民族文化家庭教材,供家长孩子学习参考。可以邀请当地德高望重的人或具有特殊技能的“文化人”共同合作编写本民族的发展史、传统文化项目、生产劳动知识等于一体的知识手册,文字要浅显易懂、系统,语言朴实。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文化培训

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文化培训工作,并重视对其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各乡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所在地方的乡村学校共同制定并实施文化传承方案,有计划地、周期性地开展家长培训,让家长能够掌握家庭教育文化传承的基本内容和科学方法。由地方政府组织编写的知识手册可以对家长进行发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专人给家长介绍或讲授。

(二)家庭传承民族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1.家庭传承民族文化的内容

在少数民族家庭中,长辈应在日常生活教育中逐步渗透本民族文化的内容,包括本民族的历史概况,风土人情及宗教信仰等内容,随时随地对一代进行本民族文化的教授和传播。家长应为下一代接受本民族文化的教育提供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有意识有目的地向下一代传授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知识技能,培养下一代对本民族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明确的价值观,确立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意识。加强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中的品行教育,家长要有意识地为下一代传授衣、食、住、行、世界观、价值观、礼仪道德等方面的知识,让孩子从小喜欢本民族的文化。

2.家庭传承民族文化的形式

家庭文化范文5

【关键词】明清家教文化;家庭教育;现代价值

一、明清家教文化的研究概述

家庭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家发展的缩影,其中不仅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同时也体现了教育发展的变化。简而言之,家教文化是家庭教育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而产生的,对于家庭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1.明清家教文化。明清家教文化在中国家教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这个时期的家教文化集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大成,涉及范围广泛丰富,不仅传承中国了的儒家文化,也因实学思潮的影响产生了更多层次的家教观念。(1)家教文化以儒家道德思想为核心。儒家文化作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同时也是家教文化的指导思想。在传统的家教文化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贯穿至今,其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悯物好生、仁爱万物等特点都在明清时期的家教文化中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儒家文化被作为明清家教文化的核心思想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这让明清家教文化成为了儒家文化变化发展的体现。最好的体现就是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制度的出现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让人能够通过学习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通过考取功名的方式再将所学奉献社会,因此,考取功名成为当时家庭教育的重心和目的。(2)家教文化以社会环境为主要影响因素。明清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让我国封建社会制度受到强烈的冲击,在这个时期统治阶层加强了思想文化的专制。思想文化的高度集中让明清时期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社会各个阶层都提倡家庭教育的时代,因此出现了大量森严的家规。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很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的国情。2.明清家教文化的研究价值。明清时期的教育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将传统的教育文化弱化,导致当今教育缺乏一定的“根性”。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我们当今教育的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当代家教工作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当代家教工作的概貌。缪建东将中国家庭文化的特征概括为“终极关怀”的家庭观,强烈的家庭意识使家庭成为中国人的“生命之根”、“统治关系”的家庭人际关系,统治关系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家长意识”,它体现为“支配与顺从”、“规矩与控制”的家庭行为,以家长意识为主要取向,以学习为重的目的观念。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的家长会认为学校教育会教给孩子全部的知识,便忽视了家庭教育。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上,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但不会换位思考,还不会给孩子做出榜样。而明清时期有很多比较著名的家训,到今天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例如《曾国藩家训》中对孩子的教育:“学习须注意一张一弛”“处世为人理应与人为善”“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一定要经风霜磨炼”“早起、有恒、稳重三者皆最要之务”……无不体现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态度和以身作则的家教理念。以此,对于将明清家教文化中的精华运用到当今家庭教育中是十分有必要的。2.当代家教文化存在问题分析。(1)道德教育的弱化。传统文化的断层,西方文化的入侵,使青年一代在价值观上产生迷茫和困惑,对一些传统文化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家长只重视分数,忽视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学生的智力水平成为判断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这使得当今社会道德教育的缺失。(2)经世之道教育的弱化。现在的教育环境下家长片面的将学习科学知识作为了教育的全部内容。许多的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对于为人处世、独立自主这些的学习还太早,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培养出了无数“读死书”的书呆子。很多孩子到最后都是高分低能,缺乏自主能力。究其根由在于家长没能正确的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大部分家长认为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自然会知道经世之道。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也没有以身示范,反而选择自己大包大揽,让孩子失去自我处事的能力。(3)规范教育的弱化。规范教育的弱化很大程度是因为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不重视。当代家庭教育大多都在非正式的场合以口头说教的方式进行的,而古代的家庭教育是有规范的家训作为理论的支撑,长辈对后辈的家庭教育是在正式的场合用严肃的态度和口吻进行教育的。而当今的教育中的无痕教育则很大程度上没有较强的说服性,家长在教育的时候也缺乏以身作则式的教育,有的家长还嘴上说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给后辈一种随意的教育态度,导致了家庭教育的不完善。3.当今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1)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古代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元素,严格的家庭等级制度,都为家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但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许多家长只重视对孩子的文化学习和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其思想品德的教育,孩子的学习表现及成绩常常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也是家长最为敏感、最能引起情绪波动的关键。家长认为给子女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学习条件便给了子女最好的家庭教育。现在的家庭教育环境只重视物质的满足反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教育精神氛围。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规范,导致现在家庭教育环境比较随意。同时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感情,父母的待人处事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质量。(2)家庭教育观念的落后。在我国古代严格的家庭等级制度下,家庭教育更加正式和规范,只要是家长年龄比受教育者大的家庭成员都可以对其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则避免出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年龄差距过大造成的教育观念不匹配等问题。而当今的家庭教育主角是长辈,但长辈的教育理念大多都还停留在他们作为子女时的教育观念,社会的发展导致以前的教育观念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受教育者的教育要求。教育观念的落后在很大程程度上会导致教育的落后,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3)家庭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家庭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性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性。古代家庭教育者对家庭教育的正确理解和充分认识都成为了古代传统家教文化兴盛的主要原因。教育者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没能充分的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将子女的教育重任交给了学校教育。这样的教育认识导致受教育者在家庭教育的不足,让受教育者的整个教育过程出现较大的缺失,导致教育的不到位。

三、明清家教文化对当今家庭教育工作的启示

1.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现如今我们需要挖掘传统家教文化的精华并向其学习。在家庭教育中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从意识里就树立孝悌思想,尊章守德,培养子女的忧患意识和进取心,并把思想内容逐步转化成行为习惯,今后在家庭德育中,我们需要借鉴明清家训中的积极思想,力争实现精神与物质的“德育双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重视经世之道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进入新阶段,片面的追求获得知识使得读书具有强烈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及其容易使人偏离单纯的学习和对学问的研究,这就会促使青少年不够重视治学之道,长此以往就会使思想和行为就会偏离正确方向,家庭中要培养真正的读书人,应劝勉子女勤奋读书、研习,志在圣贤,而不是权势地位,在教导中向子女传达读书的两件事情——进德修业。3.丰富家庭教育方式、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深入研究和分析明清家教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现在许多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可有可无,家庭教育的价值也不是特别明显,所以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4.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家教文化最为传统文化的中要组成部分,其中优秀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对于我们现代的教学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就现在的家庭教育工作而言,我们会发现家庭教育因社会环境的各种原因,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等会出现许多不够成熟的思想。明清家教文化虽然不可避免的包含了封建统治时期出现的许多老旧思想如:重男轻女、科举入仕等,但在某种程度而言还是具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所以对于挖掘明清家教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其运用到我们现当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将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236,283

[2]柳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研究[D].南开大学,2014

[3]汤致琴.当代中国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3

家庭文化范文6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包括中介、控制、内化、最近发展区、搭手架、活动等,在该理论指导下,比较东西方家庭教育观的差异。中方家庭是控制型、被动型、物质型教育观;西方是平等型、主动型、精神型教育观。中西方家庭教育观的产生原因是受到宗教和亲子关系差异影响,有利有弊,最终选择一种最为有效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

东西方家庭教育观;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控制;最近发展区

随着东西方的不断交流,家庭教育观差异日益明显。教育分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学者是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来分析东西方家庭观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的差异。而本文重点阐述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控制、最近发展区、行为理论在东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的体现。

一、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中介、控制、内化、最近发展区、搭手架、活动理论等都是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内涵。其中,控制、最近发展区和行为理论非常重要。该理论可以指导教师教授学生知识,同样也可以指导父母教育孩子。控制理论指的是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1]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起初要完全依靠他人,没有能力控制周围的环境,父母就会控制一切。随着孩子长大,父母的控制逐渐减少,最终变成自我控制。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儿童发展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发展水平:“现有的发展水平”,即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儿童能够自己独立完成;“最近发展区水平”,即在成人帮助下儿童才能完成。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表明教授和发展是存在一定的关系的。行为理论是由习俗决定的社会场景,在这一场景中参与者的身份、目标和方式都有约定俗成的看法。目标决定了方向,动机决定了努力的程度,行为最后在具体的情景中实现。[2]

二、东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对比

1.控制

东方教育观是控制型教育观。东方国家的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一切都必须遵从他们的权威。“妈宝”体现出东方家庭的特征。一方面有孝敬父母,遵从之意,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是孩子缺乏主见,依赖父母,遵从父母的安排。导致孩子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很多年轻人到了结婚后还不能脱离父母,古人所说“三十而立”恰恰说明了这一点。[3]因此可以看出,控制型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弊大于利。西方教育观是平等型教育观。西方的父母认为“人生来平等”,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他们不会过多地干涉孩子的事情。西方父母尊重孩子的每一个选择,鼓励孩子朝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为了让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父母会鼓励孩子定期进行实践活动。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方父母这种平等型教育观比东方控制型教育方式具有优势。

2.最近发展区

东方教育观是被动型教育观。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孩子遇到问题,父母会竭尽全力帮他们解决。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在父母的帮助下让孩子独立完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普遍都是“授之以鱼”,只是一味地给予物质的东西,或是具体的方法,而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或技能。因此,孩子受到的教育是被动的。西方教育观是主动型教育观。如果孩子遇到困难,父母不会马上告诉他们解决办法,而是让他们自己解决。如果孩子不能解决,这时才会告诉他们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西方父母采用“授之以渔”的教育方式,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容,让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具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学到知识和本领。如果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就有能力自己主动解决,这种教育观是非常适合孩子成长的。

3.行为

东方教育观是物质型教育观。在东方国家,有名望、有好工作是评判成功的标准。因此,东方父母总是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孩子没能达到这个标准,父母就觉得丢脸。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只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些父母根本不知道心理需求的重要性、不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动手能力的锻炼等,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的“精英”。[4]显然,东方父母教育观是不可取的。孩子应具有的高级心理机能发生的社会文化行为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发展,面对未来一片茫然,这完全不符合行为理论的内涵。西方教育观是精神型教育观。在西方国家,有名望、有好工作不是评判成功的标准。西方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学会独自生存,勇敢地面对发生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孩子能否独立生存,能否自立是最重要的。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不会包庇他们,一定会严肃地指出,让他们知错改错。西方父母非常注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孩子沮丧时,会和他们聊天来排遣郁闷的心情。西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在遇到困难时独立解决。这种教育方法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符合行为理论的内涵,对东方父母有一定地借鉴意义。

三、东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的原因

1.宗教因素差异

东方教育观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受到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源于中国,后传到东方各国,如韩国、日本等。儒家认为“治国平天下”是人生成功的最高标准,把治国平天下看成光宗耀祖的大事,看成人生的终极意义。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东方父母认为优异的学习成绩,好的工作是评判孩子成功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总是一味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常见的是“就是卖房卖地也会让你学习”。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东方教育观的特点,学习、工作最为重要。西方教育观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认为成功标准只有一个:遵守上帝的律法。基督教不在乎你是否有好的职位,不在乎你是否做了大事,只在乎你是否遵守上帝的律法。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西方父母不认为好成绩和好工作是成功的评判标准。因每个孩子是不同的,所以人生理想,人生道路也是不同的。他们不会强迫孩子学习,而是鼓励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西方父母教育孩子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在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严厉批评,引导孩子改正错误。西方父母认为必须像朋友一样跟孩子好好沟通,时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

2.亲子关系差异

东方家庭中,父母为家庭付出了一切,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生活环境,规划好了人生的每一步。因此,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的安排。东方父母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他们所希望的只有“望子成龙”。东方父母会尽自己所能帮助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能够最终成功。孩子只需努力学习,找到好工作,最终回报自己的父母。西方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具有相同的地位,具有相同的权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孩子是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个体,父母与孩子并非一体。他们认为对孩子要进行养育,但不主宰其命运和发展道路,孩子长大后应自由飞翔,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他们允许孩子有独到的见解和想法,不可人云亦云。[5]

四、结语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得到了维果茨基在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控制、最近发展区和行为理论的阐述。中方是控制型、被动型,物质型教育观;而西方是平等型、主动型,精神型教育观。在教育的过程中,两种教育观应该相互补充。对于东方父母,首先不应该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而应该给予孩子适度的自由空间,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尝试想做的事情。[5]其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要让孩子养成遇事不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西方父母,首先应重视孩子的学习,虽说每个孩子的人生理想不同,但学习对孩子成长本身并没有坏处。再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西方父母过分强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忽视了父母与孩子长时间相处的重要性。因此,西方父母也要时常陪在孩子身边,帮助他们,呵护他们。

作者:李雪兰 张晶 陈爽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马俊波.社会文化理论及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9-15.

[2]木壮.基于文化视角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8):83-84.

[3]邵璇,张晶.中美家庭教育观差异及跨文化交际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4):146-147.

家庭文化范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文化;家庭教育;途径

在学生的教育中,家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且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根基,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余也要引导家长加强对学生数学文化的培养,以家校共育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家庭教育在小学数学文化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教育教学中,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大多数的家长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方面的培训,因此在进行学生教育方面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就拿小学的数学教学来说,家长在教育中仅仅是结合学校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作业的辅导,并没有注重将数学文化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父母在教育中也更加重视孩子的数学成绩,对孩子的数学知识的辅导也仅限于对课本内容以及学生在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辅导并不能真正起到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而且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在家庭的数学教育中家长不太重视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使孩子对数学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家庭本身是一个自由、舒适的环境,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数学教育仅仅是停留在解题的方法和步骤上,孩子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进而无法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小学数学文化融入到家庭教育中的有效策略

(1)通过家庭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小学的数学教育不应该仅仅只靠课堂上教师对数学知识的讲解,而是要通过家庭教育的方法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的具体事项中,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也能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并且可以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数学教学中可以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定期在家庭中开展数学故事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知识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相关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学习。例如,家长在进行家庭数学教育中可以将“蜘蛛吐丝”作为家庭数学故事的主题内容,借此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寻找蜘蛛。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可以给孩子普及蜘蛛通过吐丝来获取食物的方法,找到蜘蛛网之后家长可以让孩子对蜘蛛网进行观察,看蜘蛛网中都包含哪些形状,并且让学生将观察到的形状与自己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数学中形状相关内容的巩固。学生在进行分数内容的学习时,家长可以在生活中提问通过引入相关故事的方法向孩子进行提问“萍萍拿了一个苹果到学校中,然后把苹果用小刀平均分成三等份,自己还有两个小朋友各一份,每个人拿到的苹果量怎么用数字表示?”孩子回答出来后家长可以再进行提问:“你知道分数的由来吗?”学生不知道的话家长这个时候就可以将分数由来的故事讲给孩子“是古代人在分田的时候无法度量得到整数的结果,由此便产生了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出现不仅为古人分田提供了方便,而且为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在故事结束后家长可以趁热打铁给学生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分数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

(2)通过家庭数学活动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家庭教育的开展不仅能够增进亲子关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将家庭活动与数学教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在家庭教育活动中融入对数学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乐趣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并且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家庭教育活动的种类非常丰富,比如暑期出游、节日庆祝活动、家庭成员生日等都是家庭活动的重要内容,家长在开展家庭活动中可以在某些环节中刻意加入数学相关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计算或者解决相关的问题,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以及性格的塑造都有重要的意义。例如,爸爸或者妈妈要过生日了,需要买生日蛋糕,一个生日蛋糕是300元,使用会员卡可以打9折,如果付三百元的话,蛋糕店需要找回多少钱?可以让孩子自己进行计算,在这种生活实际问题中学生一般都非常有积极性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计算,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有耐心等待孩子自己算出结果,如果计算正确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果计算错了也要适当的鼓励孩子,并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出在哪里,让孩子真正掌握这类问题的计算技巧。在生日过程中也可以融入相关的数学问题,比如可以提问孩子“妈妈今年过35岁生日,你今年已经8岁了,你能计算出妈妈在多少岁的时候生下你的?”这个时候孩子一般都会积极进行思考,如果孩子准确说出答案了,可以进一步增加难度“计算一下当你十五岁的时候,妈妈多少岁了”在这种家庭活动中去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一方面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对于计算的意识,将自己所学数学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在实际生活中融入数学问题

小学阶段的数学和实际生活具有很大的联系,很多的数学知识都是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实际生活的认知,因此家庭教育中完全可以将数学问题融入到实际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不断提高其数学能力。例如,家长带领孩子去便利店买东西时就可以让孩子自己计算需要付多少钱,付给售货员钱之后让孩子自己计算售货员需要找回多少钱。或者家里要进行装修,需要计算家里的实际面积,可以让孩子利用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准确计算出家里的实际使用面积。还有面对生活中比较复杂的类似与“鸡兔同笼”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帮助家长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这种家庭教育氛围中,学生不仅会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以及数学思维的开发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在生活实际的渗透中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4)通过家庭数学游戏的方式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生由于年龄都比较小,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都非常有限,为了能够增强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家庭数学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有趣的家庭游戏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数学能力。例如,家长在陪伴孩子进行亲子游戏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能够起到开发孩子大脑思维能力的数学游戏活动,比如让孩子利用火柴棍拼成不同的数字,在这个过程中移动数字变成另外的一个数字,既增强孩子对数字的记忆,还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有利用七巧板让孩子拼出各种不同的造型,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拼出不同的数字、动物以及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都得到了有效地锻炼,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还有九宫格游戏、俄罗斯方块游戏等能够让孩子在游戏的乐趣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对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注意在带领孩子进行数学游戏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孩子对事物认知的规律,从简单到难步步递进的方式进行,这样让孩子在难度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游戏与挑战的乐趣,而且能让孩子的思维能力在游戏中逐渐得到提升。例如,家长在和孩子玩“数阵图”游戏中,就可以先给孩子出比较简单的数阵图让孩子完成,当孩子完成后进行鼓励并为其出难度增加的数阵图,让孩子在逐渐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完成难度不断增加的数阵图,进而不断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直到难度上升到孩子能力范围极限的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要向辅导孩子作业那样太过严厉的要求孩子,而是要循序渐进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认知的规律,在一种轻松愉悦的范围中进行。

(5)在家庭阅读中增加数学文化知识的阅读

数学虽然教授的都是相关的数理知识,但是数学中要包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以及历史知识。例如,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计算方面的杰出贡献;还有数学家高斯从小在计算方面的敏捷的思维,我国近代很多的数学家在数学方面的杰出贡献与成果等。这些都属于数学文化知识,在家庭教育中适当渗透数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学生起到数学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给孩子适当的选择关于数学历史文化类的书籍,让学生在培养阅读习惯中掌握相关的数学文化背景,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家长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述很多数学历史文化发展的起源,比如数字的来源以及阿拉伯数字的发展等历史。比如,家长还可以给学生讲述我国《九章算术》关于最早提到分数的问题以及在内容中系统的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关于数学的伟大研究成果,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数学专著,对于世界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3.结束语

数学是人类学习和生活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不仅是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启蒙,而且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对其思维能力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学作为一门非常实用的内容,可以在教学中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在家庭教育中融入小学数学教育内容,不仅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巩固,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方婧.浅析家庭教育和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融合[J].赢未来,2018(21):557-557.

[2]孔祥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资源整合路径探析[J].好家长,2019(67):95-95.

[3]唐瑞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家庭教育的渗透[J].中外交流,2016(12):294-295.

[4]郝爱民.谈基于家庭教育的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延伸[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20(1):46-46.

家庭文化范文8

长期以来,对于跨文化交际始终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界定。广义的跨文化交际通常被称为跨文化交流,其包括不同文化之间的各种接触及其影响。狭义的跨文化交际,是特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尤其是面对面的交际过程。正如黑格尔在《环境决定论》中所描述的那样,地球上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教育是伴随家庭的诞生而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它是一个人思想观念萌生和植根的起点,也是对一个人的人生成长和发展最具影响力的环境因素。中西方国家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条件、宗教信仰等不同,民族文化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通过家庭教育的过程,对家庭成员所发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也有差异。本文立足于从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分析入手,试从中西文化差异中透视不同的因素影响,进而反思我国的家庭教育并就优化和改进家庭教育环境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思想理念的不同

崇尚儒家思想,重视社会伦理道德秩序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人重集体轻个人的文化定势。西方文化以现代哲学为基础,普遍推崇个人主义,将个人的需要与利益放在首位。当然个人主义也强调协作与集体的重要,但其构建的集体结构仍然是松散的,所谓的重要是相对于个人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的,一旦个人利益遭到威胁,这种集体结构便将迅速瓦解。在集体主义的维度下,中国人更强调个人对集体和合作的重视,凝聚力以及对他人的关注。在电影《刮痧》中,两个孩子闹矛盾,男主人公当着美国友人的面打了自己孩子一巴掌,这本是中国人给他人面子的方式,却使美国友人疑惑不解,甚至认为他对儿子有暴力倾向,对孩子不关爱。面对他人的赞美,中国人通常表现出过分的谦虚与客气“哪里哪里?还有很多的不足”,而西方人则会用“谢谢”来表示对对方称赞以及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在中国人眼里西方人这种面对他人称赞的坦然是一种自大,而西方人却觉得中国人有些做作。在跨文化交际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除了文化环境的差异,这都是与家庭教育的理念与方式紧密相连的。

在奉行集体主义的中国,家庭教育最典型的方式是“先人后己”,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成为家庭教育的经典故事之一。对“大我”地位的强调使得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个人成绩的取得与他人的合作帮助是密不可分的,从某钟意义上说,能否与他人和谐相处已成为影响一个人成功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必备要素。对于这种传统教育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在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看到其消极作用的并存。从积极层面来看,这种家庭教育理念承载了中华文化强大的民族精神,将团结、和谐、谦让、大公无私等道德传统落实到了衣食起居,渗透在了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中。以“孝”、“忠”、“义”为基本框架的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得以代代传承,这是中国家庭教育值得尊敬的地方,它使被教育者,精神血肉更加饱满更充满人情。精神理念的传承如祖辈的血液,注入体内,温暖静默的流淌,散发出神圣的光辉,光与光,血脉与血脉的共通与交融形成了一股无法言喻难以抗拒的力量,所以我们看到了携手共进的中国人,看到了众志成城强大的中华民族。当然,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并正确面对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集体的崇高自然带来自上而下的不可抗拒性。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强势扮演了子女行为的指挥者,在家庭利益至上的前提下,孩子自然会按照父母的要求去行事去生活,久而久之,当其对集体的力量产生依赖或者对群体观念的顺从达到一定程度时,对自我需要的压抑相对自我力量的忽视自然也就会带来对个人创造与追求的漠视,这正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并值得重视的。

在西方国家,与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相反,西方人奉行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在个人主义的文化中,自我意识占主导地位,个体明确自己的需求及目标,在情感上不依赖集体,在经济上有自己的私人财产,同时保有个人独立的信念与观点。他们认为成功的钥匙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才是整个人生的主导。这也就决定了在以夫妻为主体的西方家庭中教育的目标明显不同于中国。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中,出于对孩子在成年后要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需要,也就决定了这种强调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培养的家庭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这种理念的家庭教育能极大地培养被教育者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家庭成员间更多的是自由相处,彼此尊重,相互肯定和共同面对目标。他们不会等待别人,依靠别人去取得成功,而是尽全力的去主动创造机会,把握机会,充满了进取意识与切实的行动力。这种独立性的存在烘托了个人的自信,成为了个人强大的支撑力,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懂得自己的需求并且尽力为自己去争取利益,这是作为个体难能可贵的特质,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推手,从这个角度看,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很值得肯定。然而,必须看到,一味地强调个人、功利、竞争、自我,会无形中导致被教育者在人际交往中过于直接甚至缺乏协作精神,由此带来的后果必然是人际关系的淡漠,所以大部分西方人的交际群体显得十分狭窄且彼此缺乏关怀。而这反映在情感上则更加冷漠,孩子成年后离开家庭独立生活,不赡养父母,与父母的来往甚少,失去了亲情上的仰望与家庭的凝聚力,当这种理念继续循环于夫妻间的关系时,过于理性与彼此行为的过大空间注定了情感关系的不稳定,这未尝不是西方家庭教育的一种缺失。

二、“求稳“与“求变”思维行为方式的差异

“天人合一”思想将稳定、和谐常态于中国人理想的状态中,对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尊重,决定了“不变”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支柱。中国人希望“一切稳定”,“生活平静”,在稳定中寻求发展。而西方人需要通过变化来寻求发展,他们不满足于现有的秩序更喜欢突破,力求通过变化来创新,在他们眼中,中国人的求稳更像是在偷懒,不思进取。在西方人心目中,传统的思想、家庭、经济、背景都成不了束缚,求变才能挖掘出自身的潜力,只有不断的满足自我的需求才能带来更多的成就,进而达到成功。中国人的家庭本身就是以求稳为核心的,“平安是福”,“平平淡淡才是真”,这种对生活平和的姿态,中国家庭通过言传身教的感染力,以无意识的教育方式,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态度。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受教育者更加关注抓住眼前,珍惜拥有的,追求对任何事物的稳固感上升为一种安全感并以此作为心理需求的必须品。在他们看来变化必须是建立在现有的不缺失的前提下,否则,这种变化便被否定,这也是中国家庭对被教育者传递的一种价值观。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这种求稳中充满了智慧。所谓的求稳并不意味的一成不变,我们的变不是不计后果的,而是更加注重对机遇的观察与判断,我们的突破与创新也在层出不穷,否则,中华民族也难以延续至今。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家庭教育里过分的经验论在得到被教育者的应证后,这种”经验论瘾”就开始腐蚀被教育者的心智与筋骨,由此带来的依赖性和对自己的怀疑与否定,必然使一部分人被传统与常规所束缚,生怕功亏一篑。“爬的越高摔的越重”,这便是一种中国式的怯懦,从头再来的勇气与豪迈,成了一种被仰望的巨人式的神话,更多人选择的是守住现有的,这就是保本论。西方人的家庭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架构,子女与父母生活的模式在他们成年后便被打破,他们离开家去独自生活独自面对一切,这就必须相信自己的判断,所以西方的家庭教育让子女在幼年就明确自己的方向,培养他们以自己的需求为动力,一切通过个人的行动去满足需求的能力,而这种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变”。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西方的家庭里,子女不需要赡养父母、父母也不需要为子女的未来过多盘算,个体完全可以无负担的去过自己的生活。这种”无负担”相对中国人“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体系与其面临的责任是何其洒脱,即使失败,其辐射的面也是狭窄的,所以对西方人而言,只需要考虑自己的需求,不计成败的去尝试,是有其客观条件支持的。这种活跃的尝试自然使个体充满激情与进取心,这种活力纯粹源于个人,个体的活跃必然也会刺激社会整体的迅猛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由此引发的经济泡沫和巨大的社会后果,也必须由社会和个人共同去买单。#p#分页标题#e#

三、“道义”与“功利”道德价值选择的对立

在西方人的价值观里,功利是其追求的目标,这种功利不仅表现在物质上也同样存在于道德层面。这种将利益凌驾于道德的态度与中国人的价值观是相冲突的,中国人对于道义始终是以膜拜的姿态来信奉的,在中国传统价值观里,道义的存在是比功利来的圣神的。可是,这并不意味中国的家庭教育对功利的回避,相反,对于功利的追求,在中国家庭教育里是一直鼓励的,对于功利的渴望中国人从来也未放弃过,儒家思想也肯定了人性对于利益的渴求。但是中国家庭教育在关注功利的同时更强调了道义,比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别人的东西不要抢”。对于功利,中国的家庭教育灌输子女用道义在其周围画一个圈,用道德给个人利益念了一道紧箍咒,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强调合理性,呼唤责任感,即对他人的责任,对团队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这种责任感成为了道义的载体,成为了人衡量本身精神层面高低的标尺。这种道义的约束,使追求功利的行为保有了合理性与人性,使得一切行为有了姿态与礼仪,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与持续发展。当然既然是紧箍咒,那必然会对个人利益的追求造成一种束缚,道义的崇高感必然压迫着个人对利益的追求,个人欲望的压制也必然会在无形中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西方的个人主义决定了道义是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上的,浓厚的个人主义和功利色彩明确了以个人欲望和利益为出发点的价值观念。在西方的家庭教育里,强调道德的功利性,被教育者被引导去认识遵守道德是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当他在遵循的同时也希望别人同样的遵循,道德被暗示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牵制,以此来确保利益的私有性。这种对追求自我价值与追求物质利益的肯定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但是当功利凌驾于道德之上,对利益的追求必然如脱缰的野马,失去控制,从而可能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的蔓延,并有可能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四、对改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深度,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到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缺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无限放大其中的不良影响,否定其积极的一面。我们必须客观的面对中国家庭教育的理念与方式,借鉴西方家庭教育的成功之处,去粗取精,取长补短,进一步优化我们的家庭教育。

首先,我们的家庭教育保留对传统的文化道德理念倡导的同时,必须学会尊重孩子,给予其一定的空间,重视其独立性的培养。这种独立不是停留在行为的独自性,而是个人立场的确立,引导他们认识到顺从他人是以礼貌为前提的而不是毫无建设性的一味的屈从,形式的一致并不意味着思想的趋同,学会自己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在家庭教育里要树立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