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维度家庭教育观差异

跨文化维度家庭教育观差异

摘要: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包括中介、控制、内化、最近发展区、搭手架、活动等,在该理论指导下,比较东西方家庭教育观的差异。中方家庭是控制型、被动型、物质型教育观;西方是平等型、主动型、精神型教育观。中西方家庭教育观的产生原因是受到宗教和亲子关系差异影响,有利有弊,最终选择一种最为有效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

东西方家庭教育观;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控制;最近发展区

随着东西方的不断交流,家庭教育观差异日益明显。教育分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学者是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来分析东西方家庭观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的差异。而本文重点阐述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控制、最近发展区、行为理论在东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的体现。

一、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中介、控制、内化、最近发展区、搭手架、活动理论等都是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内涵。其中,控制、最近发展区和行为理论非常重要。该理论可以指导教师教授学生知识,同样也可以指导父母教育孩子。控制理论指的是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1]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起初要完全依靠他人,没有能力控制周围的环境,父母就会控制一切。随着孩子长大,父母的控制逐渐减少,最终变成自我控制。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儿童发展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发展水平:“现有的发展水平”,即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儿童能够自己独立完成;“最近发展区水平”,即在成人帮助下儿童才能完成。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表明教授和发展是存在一定的关系的。行为理论是由习俗决定的社会场景,在这一场景中参与者的身份、目标和方式都有约定俗成的看法。目标决定了方向,动机决定了努力的程度,行为最后在具体的情景中实现。[2]

二、东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对比

1.控制

东方教育观是控制型教育观。东方国家的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一切都必须遵从他们的权威。“妈宝”体现出东方家庭的特征。一方面有孝敬父母,遵从之意,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是孩子缺乏主见,依赖父母,遵从父母的安排。导致孩子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很多年轻人到了结婚后还不能脱离父母,古人所说“三十而立”恰恰说明了这一点。[3]因此可以看出,控制型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弊大于利。西方教育观是平等型教育观。西方的父母认为“人生来平等”,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他们不会过多地干涉孩子的事情。西方父母尊重孩子的每一个选择,鼓励孩子朝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为了让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父母会鼓励孩子定期进行实践活动。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方父母这种平等型教育观比东方控制型教育方式具有优势。

2.最近发展区

东方教育观是被动型教育观。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孩子遇到问题,父母会竭尽全力帮他们解决。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在父母的帮助下让孩子独立完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普遍都是“授之以鱼”,只是一味地给予物质的东西,或是具体的方法,而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或技能。因此,孩子受到的教育是被动的。西方教育观是主动型教育观。如果孩子遇到困难,父母不会马上告诉他们解决办法,而是让他们自己解决。如果孩子不能解决,这时才会告诉他们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西方父母采用“授之以渔”的教育方式,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容,让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具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学到知识和本领。如果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就有能力自己主动解决,这种教育观是非常适合孩子成长的。

3.行为

东方教育观是物质型教育观。在东方国家,有名望、有好工作是评判成功的标准。因此,东方父母总是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孩子没能达到这个标准,父母就觉得丢脸。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只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些父母根本不知道心理需求的重要性、不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动手能力的锻炼等,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的“精英”。[4]显然,东方父母教育观是不可取的。孩子应具有的高级心理机能发生的社会文化行为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发展,面对未来一片茫然,这完全不符合行为理论的内涵。西方教育观是精神型教育观。在西方国家,有名望、有好工作不是评判成功的标准。西方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学会独自生存,勇敢地面对发生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孩子能否独立生存,能否自立是最重要的。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不会包庇他们,一定会严肃地指出,让他们知错改错。西方父母非常注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孩子沮丧时,会和他们聊天来排遣郁闷的心情。西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在遇到困难时独立解决。这种教育方法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符合行为理论的内涵,对东方父母有一定地借鉴意义。

三、东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的原因

1.宗教因素差异

东方教育观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受到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源于中国,后传到东方各国,如韩国、日本等。儒家认为“治国平天下”是人生成功的最高标准,把治国平天下看成光宗耀祖的大事,看成人生的终极意义。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东方父母认为优异的学习成绩,好的工作是评判孩子成功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总是一味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常见的是“就是卖房卖地也会让你学习”。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东方教育观的特点,学习、工作最为重要。西方教育观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认为成功标准只有一个:遵守上帝的律法。基督教不在乎你是否有好的职位,不在乎你是否做了大事,只在乎你是否遵守上帝的律法。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西方父母不认为好成绩和好工作是成功的评判标准。因每个孩子是不同的,所以人生理想,人生道路也是不同的。他们不会强迫孩子学习,而是鼓励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西方父母教育孩子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在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严厉批评,引导孩子改正错误。西方父母认为必须像朋友一样跟孩子好好沟通,时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

2.亲子关系差异

东方家庭中,父母为家庭付出了一切,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生活环境,规划好了人生的每一步。因此,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的安排。东方父母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他们所希望的只有“望子成龙”。东方父母会尽自己所能帮助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能够最终成功。孩子只需努力学习,找到好工作,最终回报自己的父母。西方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具有相同的地位,具有相同的权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孩子是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个体,父母与孩子并非一体。他们认为对孩子要进行养育,但不主宰其命运和发展道路,孩子长大后应自由飞翔,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他们允许孩子有独到的见解和想法,不可人云亦云。[5]

四、结语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得到了维果茨基在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控制、最近发展区和行为理论的阐述。中方是控制型、被动型,物质型教育观;而西方是平等型、主动型,精神型教育观。在教育的过程中,两种教育观应该相互补充。对于东方父母,首先不应该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而应该给予孩子适度的自由空间,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尝试想做的事情。[5]其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要让孩子养成遇事不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西方父母,首先应重视孩子的学习,虽说每个孩子的人生理想不同,但学习对孩子成长本身并没有坏处。再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西方父母过分强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忽视了父母与孩子长时间相处的重要性。因此,西方父母也要时常陪在孩子身边,帮助他们,呵护他们。

作者:李雪兰 张晶 陈爽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马俊波.社会文化理论及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9-15.

[2]木壮.基于文化视角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8):83-84.

[3]邵璇,张晶.中美家庭教育观差异及跨文化交际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4):146-147.

[4]王雷英.文化视角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和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1(1):40-41.

[5]王颖,张晶.跨文化视角下当代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以“虎妈”和“猫爸”的家庭教育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