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比论文范例

教育评比论文

教育评比论文范文1

一、级次称谓编辑

(1)按主管部门划分为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

(2)按是否正式出版分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

(3)核心期刊,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4)称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如四川省第二次期刊质量考评,评定1998年全省期刊质量为一级期刊179种,二级期刊93种,三级期刊6种)。

(5)优秀期刊(如1999年社科院举行的期刊评奖活动中,《文学遗产》等八种刊物被评为“优秀期刊”)。

(6)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如1992年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中,设优秀期刊一、二、三等奖。

(7)十佳期刊,如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首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双十佳。

(8)来源期刊,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9)国内权威刊物,如《湖南大学校定国内权威刊物目录》。

(10)重要学术期刊,如《湖北大学一级和重要学术期刊目录》。

由于给期刊定级的机构、院校很多,定级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各不相同,期刊分级的称谓也就显得五花八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期刊的主办者越来越重视期刊分级的结果,对分级中获得的好成绩往往在刊物醒目位置予以标注,而称谓的复杂多样使得读者难以辨明。如“优秀期刊”,在某次定级中可能是最高级别,而在另一个定级中可能是第二级或第三级,最典型的如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奖,在“优秀学报”上还叠着两级,分别是“百强”(第二级)和“双十佳”(第一级)。而“核心期刊”的标注方式竟有19种之多,出处不一但又未标明,读者很难弄得明白。

二、主要定级编辑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该书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第一版(1992年)共载核心期刊2174种,分为128个学科。第二版载核心期刊1596种,分为130个学科。第三版载核心期刊1571种(其中270种为新入选的期刊),分为75个学科。《要览》第三版采用多指标筛选法,以1995—1997年国内出版的中文现刊作为统计研究对象(港、澳、台期刊未计入),筛选指标有六项,即期刊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经过综合筛选,最后由专家对筛选方法、统计数据及筛选结果进行评审鉴定(根据专家意见作个别调整),产生出各学科的核心期刊表。

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该中心从1996年开始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库,根据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了1999年度中国人文社科学核心期刊并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共收入506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基本覆盖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学术期刊,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论文的学术水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的学术研究核心期刊,也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统计分析和文献评价研究的重要信息基础。社科院每年将对核心期刊进行更新补充,并淘汰不符合核心期刊入选标准的期刊,

3、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建开发。CSCD第一版(1996)收录期刊315种,第二版(1997)增加到582种,后又经过几次扩充,2000年收录1500种。该系统全面参照美国“ScienceCitationIndex”(SCI)的编制体系,它按照“二八规律”(即80%的主要文献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粼选了我国40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具有较高水平和编辑质量的核心期刊。利用本库可以查找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及引文,更重要的是其评价功能,利用其引文数据可评价个人、实验室、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评价期刊质量等。另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编委会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中心确定3500种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900种人文社类期刊为“《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199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共收443种期刊。

5、国家期刊奖

由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组织,每两年一届。首届“国家期刊奖”于2000年元月颁奖,《求是》等48种社科期刊和《中国科学》等64种科技期刊分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3种社科期刊和22种科技期刊获得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家期刊奖中科技类期刊学术性专业性更强,社科类则很驳杂,49种获奖期刊中只有12种是学术研究期刊,著名的有《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艺研究》、《文史哲》、《江海学刊》等。

6、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由新闻出版署组织评选,每两年一届,1997年第一届,1999年12月评出第二届。第二届评选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和中央单位期刊管理部门筛选推荐参评社科类期刊272种,经过专家评定,共108种期刊入选,其中学术期刊20种,约占全部期刊的五分之一。

教育评比论文范文2

1.电教竞赛

(1)组织全市公办高中学校的学生参加全省高中英语听力竞赛;

(2)组织全市公办学校的学生参加电脑作品制作大赛;

(3)组织全市公办学校的教师参加全省优质资源(三优:论文、课件、微课、学科系列资源、课堂实录)评比;

(4)组织全市公办学校的教师参加全省“班班通”资源评比;

(5)不定时组织全市公办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电教竞赛活动(移动和教育杯电教论文大赛、航模大赛、机器人大赛)。

2.课题申报

(1)组织全市公办学校的教师参加电教类课题申报:

3.网络平台管理:

(1)基础教育资源网(教师电教资源管理);

(2)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全市教师网络注册管理);

(3)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信息系统(教育信息化网络及设备覆盖统计);

(4)教育管理公共门户(教育装备系统);

4.上级检查考核:

(1)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教育信息化5分、电教装备3分(与校建共有);

(2)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教育发展”:教育9分,教育信息化1.2分、电教装备0.1分;

(3)教育装备督导;

(4)教育装备安全检查;

(5)教育装备情况双月报表及季度报表;

5.教育装备工作

(1)电教仪器站负责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电教仪器装备的建、管、用。

二、2020年其它工作内容

1.常规工作按部就班,不拖省市县后腿;

2.确保春季开学装备到位(配发);

3.谋划好采购计划,确保全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秋季顺利开学;

4.加快进度,力争上半年把教育城域网招标工作完成并实施到位;

教育评比论文范文3

我国有期刊8000余种,这众多的期刊在学科、主办单位、主管部门、质量、服务等方面千差万别,尽管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声明从未从行政角度对现行期刊进行过级别划分,但期刊之有级别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且8000余种期刊没有级别上的区别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实际上期刊从来就有级别,这几乎是政府有关机构、期刊主办机构和作者的共识,只不过期刊级别的认定比较复杂,至今尚无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共同的分级目录。期刊的分级最传统的是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1991年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就据此将期刊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期刊,这两种分类又逐渐演化成人们常说的部级、省部级和地市级。70年代,核心期刊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到九十年代,核心期刊已为学界所广为熟知。与此同时,各种与期刊评价有关的大型数据库开始建立,由此得出多种期刊排行榜,很多高校科研机构也研究制定为已所用的核心期刊(或称重点期刊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了各种期刊等级评比。上述各种对期刊的分级评价,得出的排行榜和各种期刊表或奖励实质上也是给期刊分级。由此可见,期刊分级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如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就是全世界公认的一流水准的学术期刊,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科研奖励中规定,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每篇奖励10万元),而期刊分级的研究与实践更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

1、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

这是期刊分级的最传统的方法,也是仍在使用的主要方法。按照这种分级方法,期刊被分为部级、省部级、地市级,由代表国家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一般被认为是部级期刊,省部级、地市级依此类推。这种分级的特点是简单明白,容易确认;以出身定级,只要主管部门不变刊物便享受终身级别;只要主管部门平级,各类期刊(学术期刊、消息报道、工作指导、知识普及性期刊)都属同一级别,无法区分。所以,这种分级方式只适宜在已经划定了某个特定层次、特定区域的期刊中进行(如严格的学术期刊),而不适宜在大范围内笼统采用,不然就会出现《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和《中国音乐教育》(教育部主办)平级的滑稽现象

2、按期刊是否公开出版分级

按此标准,期刊分为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期刊,一般认为,在主办者级别相同的情况下,公开发行期刊要高于内部发行期刊(有保密要求或非学术因素暂不便公开的除外)。与第一种分级一样,这种分级也只有在某个特定层次或特定区域的期刊中进行才有合理性。

3、以期刊质量分级

以质量分级是最具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分级,主要表现为期刊获奖或入选某种目录。核心期刊的理论传入我国后,情报学界终于有了替代传统的以行政级别分级的较为科学合理的新方法。1988年,兰州大学仿照《科学引文索引》的“期刊引文报告”的方法,选定我国出版的学术水平最高的10种自然科学期刊为依据,用各刊所载论文的参考文献,每年编制引文索引卡片,分散编印成册,名为《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并从中选出104种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这是我国第一个利用引文研制出的较具权威性和学术影响的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1990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根据国外主要检索工具列出的110种中国科技期刊和兰州大学提出的104种期刊,又收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重大项目中所列中国(不含港台)大学的学报,经专家评议后提出286种科技核心期刊,1991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重新选出1230种期刊作为国内“学术榜”的统计源。这几次有影响的期刊分级都限于自然科学,说明一方面自然科学期刊的分级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先于社会科学,另一方面,八十年代末开始的期刊质量分级,还缺乏学科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教育评比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新开办;民办学校;教师引领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主要形式的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层次类型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局面,有效增加了教育服务供给,为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民办教育也面临许多制约发展的问题和困难。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1号文第二十四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和民办学校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各地要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民办学校要着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研究活动,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学校要在学费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教师培训。要关心教师工作和生活,提高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到民办学校任教,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1号文第二十五条:引进培育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支持高水平有特色民办学校培育优质学科、专业、课程、师资、管理,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民办教育品牌,着力培养一批有理想、有境界、有情怀、有担当的民办教育家。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引领主要包括职前培训、职后培训与继续教育三种模式,紧紧围绕“师德”、“学科知识”、“教育知识”三个方面进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了有过程,没有结果反馈,或者连过程都是不完整的现象,甚至出现了教师培训就是走过场,老师把培训当作一种教学负担等窘境。实际上,教师培训对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来说,都是必须的,甚至应该看作是学校给的隐形“福利”。民办学校作为教育的一份子,以服务和质量为最高准绳,在教师的培养上可谓举足轻重。下面,结合自己的管理经历,探讨新开办民办学校教师的引领策略。

一、理念先行

理念是行动之魂,通过培养,让老师具备两个理念:1.新时代对教师立德树人的要求;2.民办学校对教师教书育人的需要。要让老师们牢牢树立一个观念:做老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既然选择,就理应全力去追求,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第36个教师节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重要指示,让全社会对教育工作者更加充满敬意,也激起了教师担当责任使命的更大热情。鉴于此,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以“大德无形”的境界,强化品德修为,加强师德修养。二是要以“大学无涯”的追求,树立练就过硬本领,担当时代责任的观念。三是要以“大爱无疆”的仁心,关心学生成长,潜心立德树人。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教育的本质服务、为教育的规律服务、为贯彻教育方针服务、为教育的初心与使命服务、为培养人才的目标服务、为学校的功能服务、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办学,但民办学校要多一份“质量优先、服务至上”的现实要求。

二、情感引领

(一)情感是行动之托,通过培养解决两个问题:1.归宿感;2.职业幸福感。目前民办学校对老师实行绩效管理,各类考核多,考核办法量化细化,直接导致老师没有安全感,没有尊严,尤其是那些平庸平凡的教师,她们整天生活在焦虑与和学生的“斗争”中不可自拔。教师心中有了无形的包袱,就不能静下心来潜心教书育人,因而也就失去了职业的幸福感。

(二)采用方法:1.生活上主动关心,主动帮助教师解决生活困难。例如:食宿免费;主动帮助解决教师子女就近读书问题;利用各方资源帮助有困难家庭等。2.让教师代表参与学校重大决策,或采取教职工大会、座谈会、茶话会等,通过教师代表,参与学校在管理方面重大的决策问题,把普通教师的心声带上来,学校和公司并给予积极回应或解决。3.通过学校工会开展一些列的节日慰问;和其它单位联合组织开展活动,例如举行球赛、相亲会等。4.尽量减少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工作之外的杂务,例如外出学校招生、校内巡逻、宿舍管理等,即使非要求老师参与,也一定事先讲好,征得同意,而且该给报酬的一定要落实。

三、专业支撑

(一)专业是生存之根,通过培养解决一个问题:尽快尽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一个教师长期孜孜不倦追求的,也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更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学校管理层,通过搭建舞台,建章立制,积极营造氛围,把老师请上属于她们的舞台即可。

(二)采用方法:1.专业比武。包括:青年教师讲(说)课比赛、教师解题比赛、教师课件(微课)制作比赛、教师命题比赛、“三字一话(硬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比赛、教师论文评比、教师教案评比、教师试卷命制评比等。这些专业比武必须基于备课组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无论在学校内,还是教研主管单位,都会定期开展一系列的专业比武,只有立足平常积累锻炼,一步一步成长,才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赢得教师职业成长的成就感和满足感。2.写教育论文、做教育课题研究。前期主要是跟着其他有经验的前辈参与研究,在前辈的带领下虚心学习,积极参与,主动领取任务、查阅资料、开展活动,学写教育感言、教育研究报告。后期自己具备研究能力和水平,先尝试自行写论文,参与论文评比,再在期刊杂志上。后期,参与申报课题,从开题到结题,带领团队全程参与。写作和课题研究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于平常点滴积累,从日常教学中用心寻找素材,总结经验,勇敢的用文字记录,假以时日,就得心应手。3.课程开发与参编著作。首先从学校的兴趣班课程、培优补差班课程为入手,学习开发简单校本课程,再上升到团队合作,立足大学科观、高考备考,开发学科校本课程,并在实际运行中加以完善,以至于形成完整科学且有实际意义的课程开发。后期,逐步参与著作编写,从学生教辅资料的编写开始,一点一点积累。4.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竞赛)。无论哪个级别的比赛,带学生尽全力参与,精心准备和谋划,帮助学生指导方法、甚至要和家长学生互相协作,大胆的走出去,并乐在其中。5.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熟练运用。从传统的PPT设计、开个人微博,到现在的微信公众号、B站,都可以大显身手。

四、团队建设

(一)团队是学校对外作战的核心力量,通过培养解决两个问题:1.团队协作的意识和方式;2.教师心理和身体健康。新学校聘用的年轻老师比例大,目前,这批年轻教师都是90后,她们崇尚自由、民主,个性鲜明,追求独立的自我,因此就缺少了应有的团队协作。同时,教师长期不参与集体活动,少了现实社交,就影响心理健康,时间长了甚至导致身体问题。在诸多学校中,教师都会有“文人相轻”的观念,各自为政,单枪匹马作战比比皆是,自然效果不佳,出去缺乏竞争力。

(二)采用方法:1.校内开设学校第三课堂——教师活动。第三课堂紧紧围绕教师开展丰富的活动,内容包括很广,可以有:教师讲坛、读书会、以教研组或者年级组为单位的球类、棋类比赛。教师讲坛要有主题,要让所有老师都有机会上台表达自己,主题和方式可以自由选择;读书会可以由语文组负责运行,借助学校图书馆来开展,有方案、实施、总结、成果展览,更要有一定的仪式感,造就良好的文化氛围;球类、棋类比赛就地利用下午活动课时间,走出办公室,师生同乐,师师齐乐。2.经常到校外开展团建活动。利用周末时间,带领老师们到野外爬山,农场里采摘、野炊聚餐等,让有小孩的老师能带孩子一起参加,像幸福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在暑假里,可以借助旅游公司组织大规模团队外出旅游,既可以放松心情,还可以交流感情,让教师的视野更开阔、心情更豁达。3.学校在公用经费预算上要有教师团队活动经费,以方便教师自发开展以备课组、科室、班级等为单位的小范围聚餐活动。教师小范围聚餐活动可以促进思想交流,业务交流,能及时发现部分教师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纠偏。

五、效果评估

(一)效果评估解决一个问题:对教师的培养的效果进行检验。教师的培养效果必须要有必要的评估,根据效果进行方法的调整与完善,而且在不同的阶段,面向不同的人群,评价效果要合理看待。

(二)采用方法:1.看老师和学生的精神气。如果通过学校的培养途径,让老师们心静下来了,生活安定,乐教爱生,那种职业的幸福感是会写在脸上的。如果学生眼里有光芒,学生能与老师打成一片,对老师尊敬有加,热爱学校,热爱学习,那肯定说明我们对老师的培养肯定是有效的。2.看问卷调查结果。学校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设置合理的问题进行调研,从不同的维度看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3.看教学效果。当老师和学生的精神气高昂,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必定在意料之中。4.看社会评价。如果一所学校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能在师生各项教学比赛中频频获奖,教学成绩优异,自然会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肯定,也必然形成学校发展的良性轨道。以上就是关于新开办民办学校教师引领的实践策略介绍。方法从实际中来,又到实际中去,虽然不同的学校文化不同,办学方向不同,但是对教师人才的渴求是共同的,对教师的培养需求是共同的。我们立足教师精神家园建设,以专业能力提升为抓手,遵循教育规律,学校搭建舞台,老师们来唱戏,唱教书育人的大戏!

参考文献

[1]褚清源.《非常教师》山东文艺出版社2018.03;

教育评比论文范文5

(一)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

1.教学管理队伍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教学管理队伍包括: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务处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主任)、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队伍担负着学科建设日常工作的各项开展,对在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有着天然的优势并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以来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认为在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而且由于学生就业压力所带来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思想,致使教学管理队伍的人员只关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忽略学科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计划制定、优秀教师评比、教学成果奖评比等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涉及学科德育的内容很少,学科德育被弱化和边缘化。

2.教师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但是很大一部分教师还是认为在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承担的工作。虽有一部分教师知道要开展“育人”工作,但是由于自身意识和水平不高,对在学科中如何开展德育工作认识有限,也无法在教材中挖掘出德育内容,致使广大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技能传授上,使学科德育工作“被”忽略。

(二)评价标准缺少德育因素

教学管理部门每学期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但评价的指标大多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听课情况、是否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指标为主,与德育相关的指标一般是与教师的道德行为有关,明确将学科德育作为评价标准的少之又少。由于评价标准中缺少学科德育的指标,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忽略掉这方面的内容。教学管理部门每年都会组织评选学校的优秀教师或者是教学名师。评选的指标多以教师完成的课时量和教师承担的科研工作量为主。甚至很多学校都是“唯科研论”。承担课题多、多、课题所获资金多的教师在评选中占的优势非常大,也让别人看起来“有面子”。由于评选条件中缺少学科德育指标,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很少关注学科德育。

(三)缺少学科德育沟通平台

由于对学科德育的认识不足,虽然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天职,但是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缺少搭建各学科之间德育沟通的平台,单纯地认为只要是与德育相关的工作都应是学工部门完成。因此,学科内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教师很少针对学科德育的内容进行研讨。交流的缺少导致在教师教学意识中学科德育意识的弱化,久而久之在教师的教学体系中学科德育的内容将“缺失”。

二、对策研究

(一)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学科德育意识

有什么样的意识决定有什么样的行为。要广大教师自觉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科德育,必须先提高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制度形式规定每学期教师必须接受相应学时的在岗培训以此提高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接受培训的学时可作为职称晋升、年度考核中的继续教育学时,以此提高广大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培训可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学习结束要求教师递交学习心得或学习论文。通过培训和学习论文的思考,目的是让广大教师时刻清楚且意识到各学科和每门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每一位学科的教师有肩负育人的职责。通过培训可使广大教师以更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正做到把德育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通过培训可使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学科中的德育教育资源,传授学业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德育修养。

(二)构建学科德育平台

学科德育的发展较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除了队伍人员意识淡薄之外,缺少各类学科德育发展的平台也成为影响学科德育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就学科德育的发展构建各类发展平台,以此促进学科德育的进一步发展。

1.构建各学科教师沟通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属于显性教育,其他学科的德育知识不可能生搬硬套到该门课程中,需要教师挖掘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德育知识才能呈现,属于隐性教育。由于教师自身水平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一教师都能很好地从学科中完全挖掘出德育知识。此时需要学科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沟通,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德育知识方面的敏感性相对一般教师要高。两个学科的教师沟通有助于专业学科教师从专业知识点中挖掘出德育知识。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为各学科教师构建多种沟通平台。如:建立学科德育发展论坛,让广大教师就学科德育的发展在论坛中讨论,也可以就某一方面的学科德育知识进行探讨;或者建立学科德育之家,给各学科教师提供一定的场地和设施,让各学科教师有机会面对面交流探讨学科德育问题。国内知名的大学都建立教师发展中心,虽然教师发展中心涵盖的内容很多,覆盖面比较广,但很多教师发展中心都有教学咨询服务职能,由学科专业专家组成的团队为学科教师解答问题。一旦教师有了学科德育意识,针对这方面的咨询必定会增加,建立教师发展中的模式对学科德育的发展很有帮助,值得推广。

2.构建学科德育教学平台。上好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德育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效果更有效。教学管理部门可建立学科德育教学网站,网站可由文件精神、学科教师教案、教师上课视频、学科德育教学讨论区等模块组成。教学管理部门组织专家组对有代表性的学科和教案进行网上点评,重点突出学科德育方面的特色和不足。教学管理部门还可安排专家随堂听课,安排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人员现场录制学科教师上课情况,然后由专家组进行点评,并将点评意见上传到网站上。专家组的点评除专业点评外,应针对学科德育方面进行重点点评。通过构建网站沟通平台,使广大学科教师吸收专家的点评意见,学习如何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内容,从而提高学科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构建学科德育科研平台。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辅助,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必须辅以科研工作,没有深入的学科研究是不可能上好学科课程或提高学科课程的“层次”。教学管理部门应鼓励广大教师申报以学科德育为课题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特别是专业学科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共同申报的项目。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严格考核,督促教师实实在在地研究学科德育,对学科德育项目的优秀成果予以广泛宣传,让广大教师学习借鉴,并对优秀成果大力奖励,激励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学管理部门还应与科研部门沟通,在科研课题申报指南中有意识地指导非思政科教师申报学科德育课题,对于学科德育课题未结题的项目允许教师再以主持人的身份主持其他课题的科研项目。在学校中形成教师积极申报学科德育课题项目的氛围,以此达到科研成果反哺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完善学科德育制度

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制定相关制度维护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教学管理制度对学校的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性,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科德育的发展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1.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应体现学科德育要求。专业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重要的指向作用,它让师生都清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在审核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时应有意识地对制定目标的学科教师给予学科德育方面的导向,以便于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科德育内容。

2.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中应体现学科德育要求。各门学科教育由具体的各门课程所构成,当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科德育内容后,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中相应增加学科德育知识,这样才能更加细化该门学科的德育内容,更有利于提高学科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可通过入学教育、班会等方式接受本学科德育教育,上《网络安全》课程时,教学大纲辅以网络诚信教育、网络“黑客”法制教育、网络侵权行为教育等,则更有利于提高该门学科的德育教育,也有利于对该门学科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3.完善管理制度中的学科德育标准。教学管理部门每年都会有一些常规的评比活动,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学期教学质量检查、教学成果奖评比、教学名师评比等活动。教学管理部门对这些活动进行评比时应该加重学科德育的标准,检查考核时多关注学科教学是否挖掘学科德育内容,教师上课是否有学科德育内容,教师学科道德行为是否符合规范,教师是否有科研成果道德行为失范问题,评选教学名师时更应以师德为首要评选条件。通过在管理制度中完善学科德育的标准,以此来鞭策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学科德育,更应在行动上践行学科德育。

(四)通过竞赛践行学科德育

教育评比论文范文6

1国内期刊等级与核心刊物评定种类

总理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在高职院校构建科研论文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科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如果不构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就难以引导高职教师在国内著名刊物或影响较大刊物上发表。(1)国内期刊等级划分问题。由于众多作者对国内期刊的“级别”不懂,造成了诸多的模糊看法,从国家权威部门对期刊级别的认定上,可以了解到我国期刊的分类情况。1)早在1991年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就了《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六条规定:“科学技术期刊,按其主管部门分为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全国性期刊是指国务院所属各部门、中国科学院、各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管的期刊。地方性期刊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委、厅、局主管的期刊。”[1]2)2002年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就期刊级别问题又进一步进行了答复:1.期刊无部级、地方级的区别;2.目前国家与地方关于期刊的评比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无关;3.“核心期刊”的认定是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4.目前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没还有制定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权威标准;5.新闻出版总署近几年举办过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等期刊方面的评奖活动,不能认为获得这些奖项的期刊中的学术期刊质量就是高的,“不能作为评职称时入选论文的依据。”[2]这是迄今为止政府职能部门最权威、最新的意见。(2)高职认可的几种核心刊物。目前国内对刊物的评价较成熟的有如下四种,这是学术界认可并影响最大的、也是公正、合理、客观、科学的评价依据。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3]。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制,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项目资助,后又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分别于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4次出版,2008年版即将公布。该《总览》是以布拉德福(Bradford)的“论文在期刊中分布规律”和加菲尔德的“引文集中与分散规律”为理论依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在12000余种期刊中选取1800余种作为“核心期刊”。2)《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4]。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咨询委员会研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社科项目研究成果,作为我国社会人文科学主要文献信息查询与评价的重要工具。CSSCI提供来源文献、被引文献、优化检索等多种信息检索。已开发的CSSCI(1998—2006年)9年数据,来源文献63余万篇,引文文献409余万篇。该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2008-2009年来源期刊528种,扩展版来源期刊152种,来源集86种。

3)《中国期刊方阵》[5]。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调动全国期刊界的智慧和力量,制订了《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工作方案》。“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为“双效”期刊,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比较好。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在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第四个层面为“双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6]。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共同建立的核心期刊。从1996年开始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库,根据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了1999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并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共收入506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认定的学术研究核心期刊。该系统每年将对“核心期刊”进行更新淘汰和补充。

2目前高职院校在期刊评定中的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文洪研究员就当前学术论文的“高产”问题指出“第一,败坏学风。单纯追求数量,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导致学术腐败。比如,低水平重复、抄袭、剿窃,等等。第二,阻碍创新。单纯追求数量,就根本谈不上创新了。第三,影响教学和普及工作的质量。有质量的研究成果减少,自然会影响教学和普及的质量。另外,教学人员把主要心思放在了研究产品的数量增长上,也就难以充分关注教学质量了。还必须着重指出,没有质量的数量增长,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是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十分富裕的国家所不能容许的,是为人民所深恶痛绝的。”随着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对高职学院教师的科研论文进行评价,非常必要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提升高职核心竞争的需用。目前高职学院科研论文质量难提高的原因《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统计分析了年在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情况,属于高等教育领域内的论文总计有篇,其中所普通高等院校篇,占总量的。全国所高职高专院校中,仅有所学院发表过,占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其中百所示范校发表的文章为所,占。共篇,占被统计论文总数的。发表二篇以上的高职学院全国只有所,共篇。据调查,现不少高职学院年科研经费投人都超过万。论文数量在大幅提升,而高质量的论文却很少见。评价标准不科学,考核机制不合理合理考核教师,构建激励机制。高职院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进行洲研业绩评价,必须考虑学校定位和教师实际,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工作业绩和科研工作业绩可以相互比较和换算。避免采用同一标准评价所有科研工作的“一刀切”式的方法。达到质量和数量相统一、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的科研业绩。科研量化考核的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岗位津贴、奖励惩处等紧密挂钩,通过量化考核,人人都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差距,明确今后努力奋斗的方向。通过科研业绩评价,教师的阶段性科研劳动业绩得到认定,同时按照考评结果实施奖惩措施,能激励科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

教育评比论文范文7

1.农村中小学教师有进行教育科研的愿望,但缺乏相应的能力和习惯

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愿望,但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也没有养成反思和总结的习惯,渴望得到帮助和指导。调查显示,76.1%的被试非常愿意或愿意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但只有5.4%的被试认为自己达到了可以独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67.7%的被试认为自己还处于边干边学的阶段,还有26.8%被试认为自己对于教育科研是一窍不通,无从下手。所以,他们之中有88.8%的被试希望培训部门帮助、指导论文撰写和课题立项,不希望或无所谓的仅占11.2%。另外,调查发现,每个教学工作日都写教学日记的仅占被试总数的3.2%,经常写的占18.2%,偶尔写的占68.9%,还有12.3%的被试从来没写过教学日记;书写教学日记的40.6%的是学校要求的,59.4%的是自己主动写的。所以说,相当部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没有教育教学反思和总结的习惯,更谈不上教育教学研究的习惯了。

2.农村中小学教师取得了部分科研成果,但水平相对较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增强,部分教师也尝试性地进行了一些教育教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水平相对较低。调查显示,62.8%的被试发表过论文,但大部分都是在内部刊物上发表的,能够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相对较少,能在省级、部级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更是凤毛麟角,而且发表的文章56%属于经验总结的范畴,9.8%属于教育叙事。独立申请过课题的占被试总数的23.9%(不管是否立项),主持过课题研究的占17.9%,参与过课题研究的占60.4%,其中23.5%的是校级课题,28.5%的是县级课题,28.8%的是地市级课题,厅局级的仅占19.2%,省部级没有,这就充分显示出农村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欠缺和科研水平的低下。

二、培训对策建议

鉴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现状,结合培训实践,特提出以下培训对策和建议和同行分享:

(一)明确方向,找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定位

教育科研有助于教师形成教育愿景;有助于教师学习和实践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有助于丰富教师工作的动机,从而使教师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农村基础教育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教育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还要依靠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去完成。他们直面农村教育问题,对农村教育问题有真情实感,有切身体会,也最有话语权。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务就是发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生成实践智慧,实现实践创新。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讲求方法,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习惯,提高科研能力,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国培计划”为期半年的置换研修,2个月的集中培训,完全有可能帮助参训教师养成科研习惯,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就要科学规划、周密安排、严格落实。第一,培训前搞好调研,因需设课;第二,让参训教师搜集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带着研究问题来培训;第三,培训中以带有普遍性的、突出的问题为载体,层层深入展开培训;第四,任务驱动,为每位参训教师提出明确的任务、作业,让其在学中做、做中学,逐步掌握有关的研究方法和技巧;第五,集中培训后要加强跟踪指导,落实研修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突出以下做法:

1.以研修日志为突破口培养学员的总结反思习惯

有实践证明,书写教学日记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受益的中小学教师不计其数,尤其对没有科研基础的教师更是如此。但调查发现,河北的农村初中教师坚持每个教学工作日都写教学日志或经常写的只占被调查对象的21.4%,还有12.3%的被调查对象从来没写过教学日志,为此,在培训期间,我们通过要求学员每天写研修日志的形式培养学员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坚持动笔、坚持动脑的习惯和能力,并力争将这一习惯和能力迁移到返岗后的教育教学中去,从而养成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分析教育现象和书写教育日志的习惯,把教学科研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培训开始前我们就为每位学员准备了具有学科特色的研修日志本,要求学员每天坚持书写研修日志,项目负责人、班主任不定期抽查,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评比和点评,评比成绩作为考评成绩。一般十天下来,学员们就习惯了每天书写一篇研修日志,随着时间的推移,培训学习的深入,有的学员甚至每天写两篇到三篇研修日志,反思一天的所学、所获已成为学员们的一种习惯,有学员在座谈交流时曾这样说到“一天不写研修日志就感觉少了点什么似的”。

2.从分析教育现象入手,培养学员的科研能力

中小学教师拥有丰富的、鲜活的教育案例,记录下这些教育现象、教育感受、教育思考,再加以整理、提升,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也是教育科研成功的起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些研究》中说:“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在培训中,宜从分析教育现象入手,训练其课例研究、叙事研究的能力,以学员搜集的教育教学问题和日常教学工作案例为载体,结合相应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的研究文章对其进行解剖分析,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给出成果呈现的框架结构,以此来说明教育科研并不神秘,只要平时留心,做好课后反思,人人都可为之,并非高不可攀。再通过强化训练,专家指导,就能确保每位参训教师都能够熟练掌握教学叙事、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和技巧。

3.分层教学,因需设课

对所有参训教师进行教育反思、研究习惯的培养和确保熟练掌握教学叙事、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和技巧的同时,对于有一定科研经历和研究能力的参训教师要进行提高培训,使他们达到从摸着石头过河,凭着感觉搞科研的状态转变成心中有数,眼中有物的有章可循的程度。结合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的实例就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制定、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报告论文的撰写等研究过程及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的运用进行讲解和训练,通过实际应用练习和个性化的指导,使其基本掌握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思路,逐渐具备独立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并能起到带领周围同事一同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作用。

4.任务驱动,加强落实

为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切实达到培养参训教师的科研习惯,提高其科研能力的目的,集中培训期间,要结合参训教师自带的研究问题,针对不同层次提供一批小而实用的研究课题或论文选题,进行操作练习,并作为作业上交。参训教师也可以结合工作实践自选课题或论文题目进行练习,为后期研究做准备。集中培训结束后,学员要带着选定的研究选题返岗,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研究,三个月后返回培训院校进行成果验收答辩。期间培训院校应指派教师跟踪指导,除通过通讯、网络等平台进行沟通指导外,还要根据学员的需求和研究需要给予现场指导,以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研究成果的真实有效,避免学员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各种抄袭和应付现象的发生。

(三)政策扶持,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上台阶

教育评比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还能让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减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全班同学的整体地理成绩。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也有很好的帮助。

一、高中地理课堂中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还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中学的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还能有效的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弊病,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地理课堂的教学氛围,还能让学生拓宽地理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在地理学科中的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宇宙中的地球》时,我就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探讨,并对各个小组进行了任务布置,让他们分别探讨太阳系中的各个星球,地球、火星、金星、木星等,各个行星的特征,并且对比地球做出结论。传统教学中老师会把课本中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被动的学习,现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要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亲自体会教材中说了什么、重点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小组内部讨论、研究,对太阳系的星球以及地球的环境、气候以及形成的过程都有深刻的了解,这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可以让学生亲自学习并牢固的掌握教材的重点。

二、在班级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在班级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师需要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研究之后,再进行分组,才能够真正的利益到学生。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乃至学习能力都各有不同,不仅存在着学生能力很强、知识面广泛的学生,也存在着接受能力差、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所以老师要小心的分配小组,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配。高中地理老师可以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与学习薄弱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这样可以让学习好的同学带动学习薄弱的同学,运用这样的分配方式把全班的地理水平差异化到最小。否则同样一个教学计划分配到小组中,小组中没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那么整个小组在完成任务的探讨和研究的过程就会困难重重,直接打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因此高中地理老师能够合理的划分学习小组,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素养。教学《全球气候变化》时,我针对气候这个大问题给小组安排了不同的讨论、研究内容。全球的气候问题,是当今社会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哪一些时段中,全球的气温会明显的上升,并且人类不断发展的近一百年内,全球气温变化的趋势是什么?全球天气变暖对各个大洲有什么影响?我对本章知识进行总结后对学生提出了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并进一步深入的了解教材所说的问题。在探究这些问题时,小组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就会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带动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完成我在课堂中布置的问题,这样全班同学都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基本掌握教材中的重点。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评比模式

高中地理老师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时,通常会以讲解内容为主,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只能被动的学习,没有思考的机会,这样对于学习地理学科没有帮助,还会造成一种压抑的课堂氛围,对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有很大的阻碍。为了提高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老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并且进一步的对学生的小组进行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荣誉感,对培养高中生的地理学习水平有很大的裨益。教学《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我让学生先把课本中的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了解清楚,弄明白水资源为什么是不可再生资源,并且研究水资时空分布不均衡的原因。我让每个小组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并探讨,写出小论文进行说明,并对每个小组的分析论文进行评比,让学生自己做评委,评选出最优秀的小组。学生本身对水资源就很有兴趣,再加上要对自己所在的小组进行评比,那种小组荣誉感油然而生,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做准备。这种评比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地理学科自主学习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在高中地理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高中地理老师在课堂中应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响应了国家新课标的要求,更为了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庆.基于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2]唐晓静.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讨———以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J].地理教育,2017(12):58-59.

[3]成丽.深化“活动”教学激起小组合作学习的浪花———浅析高中地理活动模块的合理运用[J].名师在线,2016(10):16-17.

[4]王寅.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