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对策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对策研究

一、坚持内外结合,课堂教学以“精”求胜,课外阅读以“博”为佳

学生的任何能力,并非是老师“讲出来”或学生“听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自身阅读感悟出来的。阅读是一个博采众长、综合吸收的过程,必须全身心投入、沉潜其中,“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讲解”、“剖析”,而忽视了最基本的多读、熟读,乃是舍本逐末之举,效果也必定不会太好。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强调的便是阅读的重要性,作为中学生,不仅要重视阅读的数量和范围,还要注重阅读的质量,深度、精读甚至背诵一些好的文章,既能加深理解,用时又能随手拈来,出口成章。更深一步讲,阅读也是写作的基础,从读到写,看似简单的过程,其中却有无数的玄妙。缺乏阅读的学生,也缺少写作的根基,其写作能力便无从谈起,相反,有大量阅读作为基础,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而然也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因此,语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拿出若干经典、名作和有兴趣的好书,让学生尽情地自由阅读,数量越多越好,尤其是读国内外的经典名著,学生可以在其中畅游、思索,尽情享受这些宝贵的财富资源,与古今中外的大师直接对话,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其语文水平,对其日后的成长也是极其有利的。

二、突出重点难点,紧扣考纲,把要解决的问题凝练于精讲之中

所谓精讲,即是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准确地讲解清楚、分析透彻,而对于其他部分,则要简明扼要地进行讲解甚至不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学去发现、质疑、理解和解决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提前对所讲内容进行精心准备,通过结合大纲、弄懂教材、把握重点、细致讲解,把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加以解决。在教学中要做到“精讲”,需要坚持“多退少补”的原则。所谓“多退”,就是对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理解、掌握的一些内容,不再重复讲解,鼓励学生自己学习;“少补”,就是针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教师要多讲解,补充相关知识,加入文章的时代背景、人物身世、典故出处等元素,以帮助学生理解,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三、创新教材使用,教材成为训练阅读能力和提升教学效果的有力武器

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把教材当作语文教学的唯一素材,“一切以教材为纲”,指导着学生去钻教材、背笔记,将教材模式化、神圣化,使学生的大部分精力耗费在教材上面。诚然,教材作为目前的通识教育的一种知识载体,具有其他文字材料无可替代的权威性,但无论教材多么重要,从本质上讲,它也只是一种工具,而且并非是唯一的工具和凭借。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绝不能夸大语文教材的作用,更不能处处“以教材为纲”,它无非是个例子而已,学生要通过这个例子的学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提高语文学习水平的最终目的。因此,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地认识教材的作用,把教材当成是活材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与此同时,作为对教材的一种补充,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其他优秀的阅读材料,以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而对于教材中的课文,则没有必要每篇都深讲细讲、讲深讲透,要分清重点、明白主次。具体到每一单元的教学,都应该针对其中的重点、难点课文进行精讲,哪怕耗时耗力也要讲深讲透,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把握文章的精髓,对于一些普通的文章,教师可以点出学习要点,或列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寻找答案以加深理解。这种主次分明、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大大节省有限课堂时间。

四、认真讲究实效,走出串讲串问模式,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

目前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往往最注重教师的课堂讲解,以讲代学,通过详细的内容分析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这种教学方法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它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自我意识和情感,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以教材的答案代替学生的思考,完全不顾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而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串讲串问把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掰开揉碎,肢解成无数个毫无价值的问题,再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这导致学生无法从宏观和整体上思考问题,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五、总结

有专家指出,要改变以上教学弊病,就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改变学生目前一味地被动接受的现状,使其成为教学活动一个重要的角色,并能通过互动等方式积极参与,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出,结果让学生反馈,总结让学生完善。这种清晰的教学目标,能够让师生团结在一起,为提高教学效果共同努力,老师在积极准备的同时,学生也会产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改变了过去教学老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的问题,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主人,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袁宝玲 单位:河南省尉氏县大马乡大马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