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

摘要:

“双主体”育人就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形成合力,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从教师、用人单位、学生三个方面提出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即搭建素质教育平台,发挥学校教育功能的作用;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大用人单位监管教育力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关键词:

“双主体”;职业素质;培养途径

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这一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双主体”育人就是学校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形成合力、共同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学校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共同教育、合作培养培训,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得到同步发展和提高,以此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尽快地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换,便于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职业素质的涵义

关于职业素质的界定,不同的专家、学者观察的角度不同,定义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朱慧认为,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1]68。盖晓芬认为,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也是指为完成工作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综合素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通常可表现为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能力、职业文化等[2]。可见,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从事相应工作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胜任相应工作岗位、完成一定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它内隐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行为等),外显为职业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职业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职业素质为内容和目的的教育[1]68,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既是高职院校的既定目标之一,也是社会赋予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因此,学校必须将职业素质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用人单位的合作与发展,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对合格人才的需求。

(一)搭建职业素质教育平台,充分发展学校教育功能的作用

教育部强调高职教育“要高度重视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3]”。

1.注重新生入学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

职业意识教育即是培养学生职业认识、职业定位的教育。新生入校时,可通过专题讲座,使学生对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明确职业岗位的特点、培养目标和方向,从而对自身的职业角色准确定位,根据该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制订出符合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而增强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性,提高职业素质训练的自觉性。

2.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

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专业、课程优势,确定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对该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职业素质进行分析,通过层级分解,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等等;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提升,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课堂实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公共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强调素质教育培养目标,通过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分析引导等多种方法,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情感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3.构建三级联动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整体提升

首先,教务处(督导室、质量管理处)严格审核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严把人才培养质量观。其次,二级学院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提高,而且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最后,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要进一步拓展学生职业素质发展渠道,搭建各种职业素质发展平台,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到各个活动中。

(二)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大用人单位监管教育力度

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检验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试金石。学生的知识只有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体现和发展。

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生职业技能提升

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16]3号文件精神,构建完善、科学的学生见习、实习管理机制,形成一支专业化的教学见习、实习管理团队。以本校骨干教师做学生理论知识的指导教师,用人单位有经验的技术骨干人员为实践导师,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负责学生的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去用人单位实习、顶岗实训,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又为供需双方提供了互相选择的机会,为学生更好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彰显企业文化精神,突出隐形教育功能的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职业精神,只有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实训,在实践中才能真正被体验到、被领悟到。去企事业、单位实地演练有效地克服了学校理论教学、模拟实训与真实工作环境相脱节的现象,正好弥补了学校教育不足的缺陷。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到了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熟悉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从中明晰了该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增强了本职业的自豪感、责任感;懂得了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合作交流等优良的工作作风是企业制胜的法宝,是一个从业者必须应有的职业道德品质;进一步加深了对职业、企业的认可、认同度,企业精神真正得到凸显,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修身养性,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社会对人才往往有这样的评价:“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的是”。许多用人单位已经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质),但令人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职业道德的修养、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道德是指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习惯等。只有形成了对职业的正确认识,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遵守国家法律、行规和职业道德;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勇于参与竞争、迎接挑战,乐于创业,敢于创新;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第二课堂(各种社团、协会、各种技能比赛等)、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学生职业素质得到综合体现的场所,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和进取心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能够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乐业精神;培养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为团队争光的奉献精神;培养团结一心、携手共进的合作精神;培养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拼搏精神等等。学生自身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修炼,使之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在实践中锻炼各种能力,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等,进一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力,从而缩短进入职业岗位的工作期。正所谓“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参考文献:

[1]朱慧.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谈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3,(04):68-69

[2]盖晓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义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8):82-8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06.

作者:王会明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