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7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7篇)

第一篇: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控制着教学活动的一切,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思维的发展。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主张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这一情况下,要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构建民主和谐的课教学氛围是关键,也是树立新课程改革思想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摒弃师道威严,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友好、合作的朋友式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管理者,还是学生的辅导着和组织者;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还要参与到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子在课堂中敢于质疑、勇于探究、乐于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才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新的语文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但是有的语文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出现了教学改革中的误区。比如,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中的活跃气氛,害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冷场”现象,对于课堂问题的设置过于简单,根本达不到锻炼学生思维的效果。或者有的教师在课堂中提出了相关的问题以后,不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还没有投入思考,教师就急于告诉学生答案,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对于教师的问题不能够认真对待。常是教师刚刚提出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就随口说出,这容易形成学生学习态度的散漫性,对于学习不负责任,与新课程的思想相违背。因此,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提问要有层次感,做到难易结合,提出了问题以后,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避免出现语文课堂表面看气氛活跃,而学生却学不到真正知识的情况。

三、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下提出了一种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进行讨论和探究,再通过讨论争议,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教学模式相对于教师一人承包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更具有灵活性、活跃性,更有利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虽然两者都能够解决问题,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能力,能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够真正活跃起来,实现教育教学的真正效果。

四、让学生有自由发言的机会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的一人的表演舞台,学生已不能只是被动地倾听。正确的做法是师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和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这就要求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地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只有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认真的思考、积极的讨论,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刻把握和感知,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语文教学内容。只有在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望才能够得到满足,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革新学生学习的方式

(一)让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树立自我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让学生自己读书,看起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是学生能够轻易做到的事情,但在语文实践教学中,学生自由、充分读书的时间并不多,有的语文教师根本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往往把学生读书看成是一种形式,学生在课堂上自我阅读时候,还没来得及思考和体味,教师就开始进行分析讲解,致使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一知半解,或者是对于课文根本就没有理解,只是机械地记住了教师的分析,没有真正的消化和体会。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锻炼,要保障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去自我构建、自我体会,不能将教师的思想强加于学生身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其教学的知识并不仅仅在于语文课堂。要想落实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必须要让学生广泛地涉猎语文课堂教学以外的内容。其中,中外名著阅读学习就是最有效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制定科学有效的阅读学习计划,让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外阅读中,并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读书廊等形式,让学生的读书计划真正落到实处。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搬到阅览室,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由摘抄、自写评论,尽情地在书的世界里翱翔,享受读书的乐趣,从而丰富学生的阅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结语

总之,要想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真正贯彻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使语文课堂充满魅力且富有激情,教师必须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新理念的落实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充满信心,富有热情,一定会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杜会淑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郭守敬小学

第二篇: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探索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获取知识主要靠教师的传授,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有听的权利,没有发言和行动的权利,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压抑、枯燥、乏味,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新课程改革提倡构建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退居到幕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宽松、民主、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索、敢于挑战教师和教材,能够标新立异,从而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多言堂”的转变。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教材为依托,为学生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引导学生对教材、对教师、对权威进行质疑,能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教师对待学生别出心裁的见解要正确引导,而不是压制和置之不理,这样的课堂才是鲜活的课堂。其次,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学生围绕共同的问题展开激烈的探究和讨论,在小组成员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成一致的见解。合作学习方式不仅充分发挥了小组成员的优势,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二、构建开放性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为学生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内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上真正获取有用的知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首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一是让学生充分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分析理解强加给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要打破以讲代读的传统模式,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去阅读,去感悟和体会。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传递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学生只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是无法感受到的,学生只有不断阅读才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进而体会到文章的情感。二是运用现代化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集动画、声音、图片、文字等多种优势于一身,具有很强的视听感,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可以为学生创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生动、形象、直观的感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突破重难点,使学生从感性思维转化为理性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开展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活动一是整合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当今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知识是相通的,学科之间没有隔阂和限制,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其他学科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并把知识进行整合和优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但也不是唯一的途径,因此,教师要立足课堂,拓展到课外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办手抄报、编排课本剧等。三是开展语文专题研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

三、尊重差异,促使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针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因此,教育教学应该面向全体。但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教学应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分层次教学,则尊重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教学目标分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分成不同的层次,根据层次不同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后进生侧重于记忆基础知识;中等生侧重于理解知识;而优秀生则要灵活运用知识,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要体现层次性,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其次,教学评价分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的评价标准也要不同,不能只注重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评价的范围之中,如上课发言是否积极踊跃、上课是否认真听讲等。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激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心和善待每一个学生,和他们经常沟通和交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追求特色,相信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会随着教育的改革的步伐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作者:王跃华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礼让店乡礼一小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可使学生快速的掌握知识,而且其自学能力也可以得到迅速的提升。所以,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应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觉得基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问答,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知识的理解,勇于发言,敢于质疑权威,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与时常自我评价的习惯,课外拓展阅读的习惯。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生僻词汇时要做到尽量少查或者不查词典。一些学生在阅读当中,一碰到生词时便查字典,这样会影响阅读速度和理解,因为人的瞬时记忆是很短暂的,查完生词再往下看,会影响对文章内容连贯性的理解,甚至忘记前面的内容。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在碰到生词时利用上下文、构词法等来猜测、判断它的词义。

二、使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方法各种各样。接下来我说说对学习语文的一些简单的看法。在以后社会里,“没有学会使用正确方法学习的人会在社会里活动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指导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中,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练习,并且进行独立的思考,是学好语文非常管用的方法。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首先是字和词的学习方法,其次是句子的学习方法,以及段落和整篇文章的学习方法。比如,分解法适用于字和词的学习,学生可通过扩写、缩写、句式转换等方法进行语句的学习,学会运用相互关联的词汇理解简单句,会进行病句的修改等。段落的学习方法是通过找到每段的主旨句,来把握整段的核心意思,同时要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全文的大意。写作文的方法有叙事法、倒叙法、联想法等。通常说来,论述性强的文章或者是说明文,每一段落里都含有主旨句。找准主旨句,便能理解这一段所论述的主要内容,因为主旨句概括了该段的主要思想。此外,教师要拓宽学生阅读范围,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双管齐下;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重视培养学生进行大量持续阅读的勇气和决心。一般定时训练为35分钟,但是学生面对总词数达2000多的内容,有时会表现出厌恶和焦虑,丧失信心和毅力。所以,考前的阅读训练必须做到限时,择取与高考难度差不多、阅读量差不多的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心理素质,达到高效率阅读的目的。

三、小学生语文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全新的内容,同时也是目前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实际上,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一些学习规则和方法达到掌握学习内容的基本目的。这些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是深度把握学习内容的重要表现。如何使学生学会运用学习策略呢?首先,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要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大胆尝试新鲜的事物,运用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其次,学生能否高效率地学习,关键在于他们是否已经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是不同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当高度重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生才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再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主动和教师交流学习心得,从教师或者父母那里获得有益的建议,同时自己在读书或者做作业时慢慢揣摩怎样学习才能很快地掌握知识,摸索学习方法。最后,注意日常基本知识的积累,积少成多,这样学习成绩会慢慢提高。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语言表达能力是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所读文章的种类,有意识地去掌握和记忆文章的一些重要内容和常见词汇。这样,学生不但抓住了文章的要领,而且增加了词汇量。如果阅读的内容为故事或者传记,学生就应掌握关键人物、时间、地点和故事的主要情节。新闻报导和史地知识的文章,常常是一人一事,比故事、传记要容易理解,但学生要弄清时间、地点和相关的事件。

作者:高利军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西城学区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一、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使学生积极思维

传统的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味追求高分,教学时满堂灌,强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迫使学生走上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的创造性束缚起来和压制下去。新课标理念下,我们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一切要从学生怎样学出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好学习的教练,做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实践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指导员。

二、教师要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围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一核心,创设一个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师生之间是良好的、民主的、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要科学地安排时间、灵活地设计教案,课堂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习,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民主自由的气氛,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独立思考。学生表现只要有肯定的地方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即使有缺点,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而要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完善。同时,要给学生较多的自由,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对他人乃至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形成自由探讨,自由争论的氛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全部,是知识的源泉。”可见想象力对于科学研究,探索发现的重大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安排一些启发学生想象能力的教学环节,对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创新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1.在已有知识结构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和发展,从而产生的新奇结局。

当然,创造性想象能否产生创新成果,还取决于结果的合理性,在教学时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评价自己想象的合理性,并告诉学生创造性想象不能违背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学生创造性思维不是失去理智的胡思乱想。

2.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直觉思维。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直觉思维是创新的先导,许多科学家就是靠直觉思维作出预测、把握方向的。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弥补,是创新的高级思维形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猜测是发展创新的方式之一。语文课堂适当应用发现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独立发现,而不是越俎代庖,这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系,又使学生获得了自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的态度和形象,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提倡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现在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学习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的“教”牵着学生的“学”。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喜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是学习的辅体,应该处于学习的次要地位。良好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从辅”。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对理解课文的意义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五、更新评价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评价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在某一学生答对问题时,往往就要求所有学生用掌声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很容易将学生的看法统一到教师的认识上,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教师认为好的,并不代表所有学生都认为好。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倡导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使学生能互相启发帮助,实现共同进步。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每个学生发三面牌子,分别是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牌。红牌代表反对;黄牌代表基本赞同,但有补充;绿牌代表同意无意见。让学生用举牌的形式来表明自己的看法,而后再阐述理由。甚至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主动向教师提出质疑。这样做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教师只有真正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才能在教学中彻底摒弃“只有我教你才会”的教学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要相信学生们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有培养起来的基础。此外,我们还应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展现的机会。如在班队活动课上自编自导小品或课本剧,朗读自己的作品;在教室专栏里张贴自己创作的作品等等,从而使学生在自我表现中不断创新。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个特殊的过程中,教师要带着十足的创造意识,注重创设民主、愉悦的课堂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同时要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利用家庭和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是无所不在的。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正得到发展,为培养适应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梅 单位:河北省正定县朱河小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应用

一、让“读”走出误区

读,就是阅读,读课本、读书。读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误区。误区之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书五种能力。五种能力不是主从关系、因果关系,而是对等关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足以说明“读”的重要性。而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并没有把读放在应有的位置,只是要求读,缺乏具体的要求,读的盲目性、随意性较大。误区之二:没有把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读,亦应如此。何况,小学语文课本就明确分为讲读课、半独立阅读课、独立阅读课,有的教师不分课类,都以讲读课来进行教学,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读的机会。误区之三:不能分年级、分层次推进。读,也有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过程,不能“统一要求,齐步走”。但有的教师往往满足于读几遍,背几篇,在读的量与质的要求上却考虑得很少。误区之四:不重视把读的方法教给学生。比如读书的一般常规:读书怎样拿书、怎样看书,放书的位置,坐的姿势,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口齿是否清晰,语句是否连贯等。对这些常规不重视训练,就会直接影响读的效果。误区之五:读书中存在着不良习惯。比如低年级小学生唱读等,教师不重视纠正。习惯成了自然,这对提高读的能力有着很大影响。

二、让“读”占领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读,也要占领这个主阵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读出质量,这是很重要的。占领主阵地,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即使是讲读课,也要避免教师一讲到底,要通过反复读,使学生理解字、词、句,归纳段意,提炼出主题。当然,教师必要的讲,也是必不可少的。半独立和独立阅读课,更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读,教师只进行指导,起到“扶”的作用就行了。对这两类课文,我是让学生通堂来读。实践证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对的。占领主阵地,要分层次推进。不管是低、中、高年级,都应该掌握和运用规范的读书常规。与此同时,教师要按年级实施读的具体要求。低年级要求读得准确,读得流利,二年级后学期要能读得有感情,并开始半独立阅读训练;中年级以培养学生的半阅读能力为主,要求学生掌握读书方法;高年级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为主,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读课文的方法步骤:初读——细读——深读——熟读。凡是课文要求背诵的,学生必须达到“熟背如流”的程度。有的学生学有余力,教师还可以让他们把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背诵下来。这就使每个年级,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读的位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占领主阵地,就要在课堂上形成读的热潮。为了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调动他们读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读:个别读、分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分男女生读、有感情的赛读等,让读实实在在地占领了主阵地。

三、让“读”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

让学生在课堂上读是主要的,但还必须占领课外阅读这块广阔的阵地。因为课堂读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课本上的内容也是有限的,必须通过课外大量阅读,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读的能力。为了搞好课外阅读,我下大力解决了几个问题。第一,建立图书角问题。即在教室的一角,把图书陈列起来,方便学生随时阅读。第二,解决图书来源问题。群策群力,采取“买一册,读多本”的方法,全班学生人人为图书角献书,不断增添新图书。第三,组织管理问题。全班组织了5个课外阅读小组,各由一名组长负责读书、借书等,并由两名小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收集、借还、管理工作。第四,辅导问题。教师要通览图书角所有图书内容,针对小组、学生个人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推荐书目,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读与用紧密结合。第五,巩固读书成功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持召开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心得体会座谈会、诗歌朗诵会等,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读书自学的能力,巩固了他们的读书成果。

四、让“读”与“写”结缘

学生读的能力和写的能力,是听、说、读、写、书五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是为了写,要在读中学写,以写促读。我的做法:一是在课堂上使读和写平分秋色,用一半时间读,有一半时间写,读什么就写什么,读一篇就写一篇,使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加大课堂上“小练笔”的力度,以所学课文为依据,采取延伸课文内容小练笔、填补课文内容小练笔、对课文进一步想象小练笔、课文动情处小练笔、课文联系实际小练笔等方式,这就在读的基础上,引深拓宽了写的内容;三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课文,通过熟读,让学生进行仿写、改写、缩写、扩写,这是读写结合的较高要求,宜稳步推进;四是综合练习,即读了一个单元的课文或是一组同类课文之后,进行命题作文,运用已读课文的构思、选材、谋篇、分段、造句、用词的方法,即读写结合的“联系点”,做好“吃进—消化—吐出”,把他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把读和写真正地结合起来了。

作者:侯维利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堤村校区大张庄小学

第六篇: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总结文章的主旨。虽然这种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它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线状的,和人类本身的思维方式不太相符,学生常会陷入一种学了后面,忘记前面的困境,尤其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在这一情况下,不但教学质量受到了影响,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和阅读与内容相关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找到文章的知识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预习的结果绘制成初步的思维导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引导学生自主完善在预习的时候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在复习的时候,要求学生用上关键性的词语画一幅思维导图,并能够将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表达出来,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对于后进生,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共同完成,鼓励后进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学生刚刚接触思维导图的时候,感觉过于高深,不知所措,这时候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把思维导图的基本图形和绘制方法等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只要有耐心,学生就能掌握基本的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创作的思维导图展示到课堂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共同点评,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促使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画成个性的思维导图。这样,每一节语文课学生都会自信地展示自己,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思维导图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一说起作文,学生就感到害怕,对作文课不感兴趣,教师也会经常抱怨学生作品没有真情实感,记流水账,强凑字数。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喜欢上作文课呢?学生怎么才能把内心的情感和感受表达出来呢?思维导图应用于作文教学有很大的作用。在写作文以前,教师可以把作文的主题用图形放置在纸的中间,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和主题有关的材料加以处理,经过合理取材、安排段落,形成作文的思维导图。另外,作文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也可以在小组内完成,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拓展思维的广度。最后,再让学生按照思维导图进行写作,便可使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三、思维导图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适合即兴演讲,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发言,不但思路清晰,富有条理,还能有效提高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图形来取代演讲稿,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演讲者,而不是一个宣读者,这样才使的听众注意力更加集中。

四、在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以其特有的思维优势应用于语文复习中,对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助其形成语文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那些基础较差,知识面不广,知识点记忆比较混乱的学生,在语文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归纳和整理,可以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找出连接知识点之间的线索,促使学生整理混乱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系统性,进一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可以在瞬间从一个语文知识点延伸到另一个知识点,提高语文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在语文教学的他领域运用思维导图

(一)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堂笔记中

其思维导图并不仅仅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某个方面,其在语文教学的多个领域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如在语文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关键词来做课堂笔记绘制思维导图,这样一方面形成了学生的筛选意识,提高了学生做课堂笔记的速度,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不会因为忙于做课堂笔记而无法听教师讲课,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组合作学习中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内的成员都是共同讨论、共同探究问题,这时可以以记录员为中心,集中小组成员的所有智慧,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形成头脑风暴式操作模式。当由小组长通过思维导图向大家讲解相关的讨论结果,展示小组成果时,就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三)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师的教案和课件中

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应用于学生学习中,还可以应用于教师教学的教案或者多媒体课件中,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一般来讲,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者课堂教学中制作思维导图来展示授课内容。如果在课前,教师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来制作思维导图,完善和填充相关的知识内容,既能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制作思维导图,虽占用了学生的课堂时间,但是在绘制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思维意识,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导图更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效果更加明显。

六、结语

总之,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是一次探索,也是一种创新,它给予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思维导图在我国教育教学中还处于初级阶段,要想真正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广大教师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王艳伶 单位:河北省三河市皇庄小学

第七篇: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现状及对策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一)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欠缺。

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大部分课文其实都是儿童文学作品,这样一来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水平就有了一定的要求,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很多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水平并不高,其中缘由当然是多方面的,虽然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改进施来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但是收效甚微,教师在这方面的素养急待提升。

(二)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没能被把握住。

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有童话、儿歌、儿童诗、寓言、儿童故事以及儿童小说等等,其次就是儿童散文、儿童影视、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和儿童科学文艺等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儿童文体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有限,同时教学模式的单一固定,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提升,阻碍了儿童文学的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笔者在此以童话题材的儿童文学为例加以说明,教师对于这类文体主要以虚构、夸张及叙事等文体特点的认知较多,而文体知识内涵等认识极少,对于文中的修辞方式的应用只是做简单的讲解,学生很难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中真正认识到虚构、夸张、幻想等手法是作者的写作表现的一种方式,是为了表现童话课文的涵义而采用的手段,这种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教学效果,同时禁锢了学生思维和阻碍了其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

(三)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没能被把握住。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是与其他文学作品最大的差别,因此只有教师具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把握住其独特的美学特质。而实际的教学中,儿童文学课文的美学特质却是常常被忽视了的,教师没能感受到儿童文学课文中艺术的独特性,往往是从自己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这些内容,而儿童文学的纯真、欢愉、变幻、质朴、稚拙的美学特质被成人心理的现实、世俗思想所淡化,教学的方式也一般都使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偏重字词句的理解与掌握,这样做只能背离教材编制者和课文作者的初衷,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品德、想象力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一)教师的自我提升。

在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尤为明显,因此,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的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最终所能够达成的效果和起到的作用。首先,教师必须建立起儿童文学的新理念,树立起现代儿童文学的新观念,从思想观念上达到儿童文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其次,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在儿童文学的感性认识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同时应该加大自己的儿童文学方面的阅读量,开拓视野,从根本上来提高儿童文学方面的教学水平,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二)准确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儿童文学的文体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对文体特点把握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对于儿童文学的文体的分类以及其构成要素要有准确的掌握,才能给予学生正确、有效的指导,学生才能够准确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知识。因为儿童文学的体裁的多样性以及其与其他知识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儿童文学的特点与儿童文学体裁的特点结合起来,作为教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的依据,以此来制定出最佳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效果,也才能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的功能和积极意义更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和利用起来。

(三)准确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即是纯真、欢愉、变幻、质朴、稚拙,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儿童情趣,这些对于富有儿童情趣、单纯、想象力丰富、思维方式有别于成人的小学生们来说,是有着积极、正面、深远的影响。它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重要的还是对于他们良好的审美观以及感受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具有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思维智力的发展,包括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对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的把握是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主动发现和探索儿童文学的儿童情趣及美学特质的思想贯穿始终,教师可以换位思考一下,把自己放在小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心理、生活、行为去思考和看待问题,去感受儿童的情绪和思想,从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这样才能把握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以实现学生对于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的深刻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发挥出儿童文学对他们的积极的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各方面知识以外,它对于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的提高,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的培养,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虽然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急待改善,但一定要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提高,并继续努力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一定能让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和儿童的成长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王子国 单位:河北省青县大杜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