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论文(10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初中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口头讲述数学知识和内容的教学方法,由于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比较抽象,很多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加之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低。参与式教学方法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利用情境来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例如学习《生活中的不等式》时,创设生活情境:某公园的票价如下:每人30元,一次购票满45张可享受9折优惠。本班有42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零钱到售票处买了42张票时,爱动脑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45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只有42个人,买45张票,岂不浪费吗?那么,究竟李敏的提议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浪费呢?通过生活化问题的提问,学生会对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探索、解决过程中,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

二、设置数学游戏,使学生乐于参与

针对初中数学抽象、枯燥以及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数学课中设置数学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充分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利用游戏开展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课堂中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在教学《分式的加减》时,可以设置如下的游戏:今天,我想让大家先来猜一则谜语:一片青草地,请同学们猜一种花?想一想,一片青草地没有什么?……对了,梅花(没花)。又是一片青草地,请同学们再猜一种花,对了,野梅花(也没花)。同学们真聪明!用猜梅花的方法很快猜出了野梅花。其实,我们学习也一样,学习一种知识的方法也可用在另一种知识的学习上。就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式加减法,它可以由分数的加减法来类比学习。通过游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凸显参与效果

参与式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来,学生在课堂中自主谈论,彼此交换意见,共同分析和探究出数学问题的答案,也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例如学习利用函数图象的相关问题时,教师提问:(1)对于一次函数y=2x+3,当自变量x的值增大时函数y的值有什么变化?对于一次函数y=-2x+3呢?(2)观察图中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合作探究,可以从图象的增减性考虑,也可以从图象经过的坐标象限考虑,还可以从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位置考虑以及图象的轴对称性考虑。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起到思维互补的作用。

四、因材施教,体现参与的层次性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以及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多地重视优秀学生的课堂参与,忽视中等层次以及学困生的课堂参与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因材施教,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分配给学生合适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更加广泛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开展多元化评价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实践操作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努力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总之,参与式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意识,对于实现高效的数学教学效果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柏芹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陈良初级中学

第二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应该运用

幽默的语言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还应该和学生保持互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课堂的乐趣。由于该单元内容和轴对称图形相关,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比如篮球、教学楼、以及空中舞动的蝴蝶等。你可以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举出相应的例子吗?”学生将发言权叫还给学生,就是的学生积极发言。有的学生回答道:“我们之前学习过的矩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可以接着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平行四边形也是吗?”学生通过思考,就得出了否定的答案,加深他们对于该单元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师和学生保持互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乐趣。

二、合理发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涉及到很多数学知识,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学生通过学习前面的知识,而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数学知识分割成单个部分进行讲解,这样做并不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联系,而且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合理发散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推动自己的数学学习。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元一次方程”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合理发散教学内容。教师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时,可以向学生对比“二元一次方程”的内容。虽然“二元一次方程”是七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提前进行对比就可以使学生提前做好学习的准备,帮助他们对方程式内容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通过发散教学,学生就会明白二者的差别在于未知数多少的差别。虽然两者都是一次式,都属于线性方程的范畴,但是如果学生想要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就必须将其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的形式。所以也就是说,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是二元一次方程学习的基础。

三、开放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说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样离不开教学方法的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先将数学概念陈述一遍,然后将书本中的数学例子进行讲解,整个过程都局限于数学教材。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开放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构建数学情境,同时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说数学”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知识。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二次函数”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开放课堂教学方法。该单元的内容和二次函数相关,其对应的数学图形是抛物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各类抛物线,然后用鼠标让抛物线经过原点(0,0),接着让学生写出对应的函数解析式。由于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回答,比222如y=x,y=4x,y=3x+3x等。之后,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直接改变抛物线的弧度和开口,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求出对应的解析式。利用多媒体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二次函数解析式所对应的图像变化和解析式存在的联系,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掌握二次函数的原理,同时还能够节省大部分教学时间。

作者:顾丙龙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坎北初级中学

第三篇: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一、创设情境

(一)故事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函数的图像”时,我就利用《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乌龟和兔子赛跑,一开始,兔子一直遥遥领先,它觉得乌龟肯定追不上来了,于是就在路边睡起了觉,而乌龟虽然跑得慢,却始终不放弃,一直努力地奔跑着,最终乌龟获得了冠军。这个故事学生早已耳熟能详,所以当我把故事情节变成了相应的函数关系时,学生的兴趣十分高涨,听起课来专心致志,课堂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二)游戏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争强好胜,竞争意识较为强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对于提高学生整体与个体的认知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我以方程2X+Y=40为例,由一名学生任意给X(或Y)一个值,然后点另外一名学生,说出相应的Y(或X)的值,依次循环,比一比谁算得既快又准。结果表明,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情境远比枯燥的讲解好得多。当然,创设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争取以最有效的方式、最恰当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提高学习效率。

二、分层教学

(一)从学生的水平出发,有序进行分组

诚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各自的成长环境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但这并不一定就是教学的阻碍,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差异科学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实现互补,提升学习效率。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分为三种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起点高,拥有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推理、判断能力强;第二层次的学生成绩中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推理、判断能力较高;第三层次的学生起点偏低,只掌握着部分基础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推理、判断能力差。另外,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多与学生及其家长交流,明确学生的优劣势;其二,分组是具备伸缩性的,切不可过于依赖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组。做到了这几点,才能更好地进行差别性教学,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二)依据分组后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般来讲,数学课堂主要有引入、解说、操练三个步骤。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别灵活对待。首先,引入。由于数学知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可利用回忆学过的内容来引入新的内容。具体步骤是:第三层次的学生负责回忆学过的内容,加深印象;第二层次的学生负责引出新内容;第一层次的学生负责完善第二层次的学生引出的内容。其次,解说。解说一般由教师负责,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第三层次的学生,循序渐进。再次,操练。结束了新内容的学习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操练。鉴于第一层次的学生比较得心应手,教师可让其操练转变形式的习题,让第二层次的学生操练比较有难度的习题,而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只需让其解决难度小的习题,加深记忆即可。这样一来便形成了学习合力,成绩好的指导成绩较差的,大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拓展作业

不可否认,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见数学这门学科的应用性极强。为了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身边的事,用数学的头脑、方法来分析周围的世界。作业作为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增强其应用性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途径。比如,我在一次教学中,就为学生选编了这样的实际问题作为作业题:某城市的出租汽车起步价是5元,达到或超过5km后,每增加1km加价1.2元(不足1km部分按1km计算),现在某人乘坐这种出租车从甲地到乙地,支付车费17.2元,问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大约是多少?这是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数学问题,学生并不陌生,所以一经提出就引发了学生热烈讨论,并很快得出了正确答案。这时,我接着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数学问题,学生的兴趣更加高涨,轻松达到了预期效果。此外,在实际的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进一步增强作业的多样性,让学生从传统、枯燥、单调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以丰富的作业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口头作业——识记内容的复述、数学概念理解口答、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试卷评说等;阅读作业——结合材料内容中的读一读,或一些有意义的材料多阅读,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实践作业——课后多开展兴趣小组、社会调查、参观学习、野外测量、数学实验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总之,要让学生从多种形式的作业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四、结语

要想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必须要有恰当、科学的教学策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灵活选择,尽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益。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马蓓蕾 单位:河北省邢台经济开发区张家庄小学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探究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所面临的问题

1.学生缺乏合作意识,课堂合作流于形式

传统数学教学注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合作意义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不强。其中重要一点为学生没有从合作学习中获得有益的经验,或者说没有“尝到甜头”。因此,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课堂合作学习时,很多学生只陈述自己的观点,没有与其他同学进行深入探究,课堂合作学习也就流于形式。

2.没有划分个性化小组,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初中学生本身对新鲜事物具有极大的好奇性,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个性化较强,较易产生叛逆心理。教师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课堂小组划分,只是按照学生所在区域进行小组的划分。很多学生与周围的同学早已很熟悉,合作学习时缺乏新鲜感,课堂合作的效率不高。另外,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学生的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很多合作小组长期固定,没有轮换,造成学生合作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3.任务布置简单或任务目标不明确,学生无法掌握科学的合作方法

教师对合作任务的选择不合理。例如,学习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有理数》一章时,教师考虑到学生刚刚进入初中课堂,对有理数的理解有难度,在选择合作任务时,将题目的难度降低。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方法很可能适得其反。在进行小升初的准备中,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七年级的教材。将题目难度设置过低,在合作中也缺乏了挑战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另外,很多教师未能对学生的合作方法进行科学引导,很多学生进行独自摸索,不得其法后,学习积极性往往也遭到了打击,对课堂合作学习也仅仅是走过场了。很多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课堂缺乏有效控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聊天、吵闹,扰乱了课堂秩序。

二、加强课堂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方法分析

1.划定个性化的小组,根据合作效果进行定期调整

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时,需充分考察学生的个性,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合理搭配小组成员。小组的划分要充分利用小组成员的各自优势,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提升合作效率。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对小组划分的情绪变化,避免将存在矛盾的学生划分到同一小组,从而激化矛盾。另外,教师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一定时间后,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可以建立评测机制,在划分前与划分后进行考试的测评,对测评的结果进行分析,逐渐划分出最佳的小组,充分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2.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时间进行充分把握。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尽量充足。其中的重要原因不仅仅在于此章内容较难,学生独立学习难以掌握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勾股定理》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进行合作学习能够加深理解,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对课堂进度以及课堂秩序进行科学控制,合理发挥教师的控制能力。

3.合理设置合作任务,加强引导式探究学习

教学任务的布置是课堂合作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将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结合。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活动中,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研究,科学掌握教学内容。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任务设置时,可以将合作任务与实际问题进行紧密结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题材,进行相关应用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要进行多种方法上的引导,引导学生创新合作方式,积极寻求适合自己小组的合作方式。同时,纠正合作方式的偏差,找出个性化的小组合作方式。

三、结语

初中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耐心与坚持,针对出现的状况能够及时解决,科学、合理地掌握教学的过程,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加强与各学科教师的合作,充分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小组教学,提升课堂合作学习的质量。

作者:凌治国 单位:江苏省靖江市靖城中学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堂评价有效性探究

一、初中数学课堂评价环节的有效性

初中数学课堂需要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相关例题的讲解以及根据例题所衍生出来的习题的练习过程,这些内容都是常规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许多学生的数学理解与领悟能力是比较强的,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而且初中数学作为一个全新的内容,它不同于小学数学的基础运算学习。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对学生做出一些评价,而对于评价的内容,则着实需要教师很好地去思考。有效的课堂评价是初中数学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数学课堂来说,小学所学习的内容,只是百位数以内的进行加减乘除法运算,而这些运算的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运算过程只要准确无误,就完全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可以用对错进行评价。而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则不完全是数的运算那么简单,因此对于初中数学的课堂评价,就不能简单地用对错下结论。部分学生的习题解答过程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如单纯地以对错评价,则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对于初中数学课堂上的评价环节,教师要有效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不要简单地进行评价,对评价定性模糊是课堂评价的大忌。第二,不要过度评价,评价要真实,如果不能正确评价,那么评价的内容就毫无意义,过度评价也会让学生不知所云。第三,评价要及时,对学生的评价要及时,不要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如何有效利用初中数学课堂的评价环节

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来说,评价环节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数学组成部分,它是对每个章节学习内容的总结与概括,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深化理解过程。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初中数学课堂评价环节则是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对此,列举几个实例来进行说明。

三、对于初中数学课堂评价环节的建议与看法

对于初中数学课堂上的评价环节,我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对学生的评价内容要精炼、明确,不要定性不明,是对是错,不能武断为之。尤其是数学课堂上的解题思路,评价内容要十分明确,不要出现类似“此类想法尚可”或“你的思路不错”等评语。这样的语言会让学生感觉很空泛、无力。不要单纯地评价某一方法的对与错,好与坏,而要向学生详细地分析出各种方法的利弊,不要总是一味地强调追求捷径方法。有些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还不到位,如果这样的学生一味地去追求解题捷径,必然会对他的学习造成阻碍和困惑,那么学习的效果也必然会是一塌糊涂。第二,要注意数学课堂上的及时评价。对于学生提出的某些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教师应当及时给出评价,对学生进行鼓励,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想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只有这样,课堂评价才会真实有效,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教育和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有效的课堂评价,才能让学生对课堂所学有深入研究,不让学生误入歧途。对于数学教师而言,只有有效利用课堂评价环节,才能使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更加投入。

作者:刘付强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古里中学

第六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师转变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明了,文化成绩是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攫取;我们所强调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掌握基本技能、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让他们积极主动的融入课堂教学中去才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转变自己的业务理念来获得课堂教学的有效。因此我们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水准对课堂教学的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理论培训与实践经验交流的活动,努力成为先进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实践者。例如在讲授苏科版初二数学中心对称图形一章的时候,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避免陷入“满堂灌”的泥沼,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新课标中“做数学”的理念。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了良好的教学关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不应该以自己教学时间的长短、按经验组织教学活动,而应该认真关注学生“如何主动学,如何学的更好”,进而认真研究“如何处理教材更合理、如何教的更高效”,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就会在自己平时教学中注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思考和及时调整,让我们的教学达到最优化的境界。

二、组织教学更严谨

课堂在教师有效调控下有序进行才可能是有效的,这需要教师更严谨的组织教学。所谓组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目光、注意力、情绪、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组织教学的严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对所授课程要有严谨的态度,即每次课前认真备课,保证授课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正确性,不上没有备课的课,从教材到课件,学生目前的知识状况与认知水平都要心里有数。第二,对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做到周密思考、张弛有致、紧凑有序。讲、练结合紧密,想好了做和做好了想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如在勾股定理的新授课时,先让学生通过在格点图中以直角三角形的各边为边长向外画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观察两个以直角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之和恰好等于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从而让学生发现勾股定理,进而对定理进行应用。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审题思考(想),动手操作(做),再观察思考得出结论(想),最后应用定理解决问题(做)。这样,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既能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更灵活

教师教得好,从本质上讲是学生学得好。所以教学方法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包括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现在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我们的教学方法就必须更加灵活。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通过更灵活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如在讲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一节内容时候,采用自主学习,让学生先自己学习本节内容,然后采用复述的方法来讲解本节自己理解的内容,再结合同学间的互助把原本抽象的内容(数学中的“符号感”)通过学生自己来解决,我再通过简单的测试来肯定学生自己学习取得的成功,有自学、有互动、有体验,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学生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当然在互动中要使有效性得到最大化,就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体验成功,在合作学习中必须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还有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调查、信息搜集及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当然方法不止一种,任何方法要做到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多种结合,才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在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在数学学习上凭兴趣,看心情,个性反映较为突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让学生始终都有高昂的学习热情,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如在八年级数学函数的概念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采取了讲故事的方法,以一次旅行的所见所闻为主线,用加油站加油时的油量与金额的变化情况,公园中水库的水位与时间的变化情况,从路程、车速与时间的变化情况等多个实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常量、变量、函数的概念,在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函数关系时,有学生就提出手机的剩余电量与手机的使用时间存在函数关系。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中,完成了学习,智慧的闪光体现了课堂的高效。数学教学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切实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作者:徐凯 单位:江苏省江阴市要塞中学

第七篇:初中数学课堂开篇方法运用

一、抓住教材现实应用特性,运用场景导入法设计开篇内容

教育心理学认为,课堂导入环节,首要任务就是要“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促发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课堂导入开篇内容的设计,就必须提振学生的精气神,促发学生的学习情感。通过对现行初中数学苏科版教材的研析,可以看出,该教材内容生活韵味更为浓厚,生活特性更为鲜明,现实意义更为强烈。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开篇内容中,就可以运用创设生活性场景的方法进行导入内容的设计,将数学教材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典型案例进行生动呈现,让初中生在生活浓郁、真实现实的教学场景中,学习情感得到促发,学习潜能得到挖掘。如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一元二次方程”等数学课堂教学开篇内容设计中,教者就利用教材现实生活应用的内在特性,设计出“李兴站在镜子前面,看到身后的时钟映在镜子中,他发现此时镜子中的时钟指示的时间是4:50,则此时的时间应该是多少?”、“某一超市在销售某一进价为1.5元的牛奶时,价格为每盒2.2元,每天可以销售5000盒,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如果每盒牛奶降价0.1元,可以多卖2000盒,如果现实超市要每天盈利4500元,则该种牛奶该定什么价格?”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与初中生生活较为紧密的生活实例,从而让初中生在浓烈的现实场景氛围中,树立能动学习、主动学习、深入协作的情感和意识。

二、抓住学生认知冲突实际,运用矛盾导入法设计开篇内容

初中生由于自身学习技能、智力发展以及思维研析等方面与数学学科情感、认知、能力等方面要求之间的差距,导致初中生在数学认知进程中经常发生认知冲突和认知矛盾。加之,初中生学习主体对认知冲突内容具有较强的质疑、好奇和探索特性。因此,教师设计课堂开篇内容时,就可以这一特性,采用矛盾导入法,设计与学生认知、理解相冲突的内容,呈现给初中生,让初中生产生疑惑、产生疑问,从而带着疑虑、带着问题,全身心的进入到课堂教学活动进程之中。如在“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一节课开篇设计环节,初中生学习全等三角形相关性质、定理内容后,认识到全等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教师向学生提出“我们知道,对应边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是一个真命题。那么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也是真命题吗?”此时,大部分初中生认为这是一个真命题,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持不同观点。教师组织不同观点的两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这时,初中生才意识到“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是一个假命题,但又带着疑惑和不解。这就为该节课的新知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推进了教与学之间的深入实施。

三、结语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数学课堂开篇内容设计中,还可以抓住数学探究特性,运用实验演示法设计开篇内容,组织初中生运用准备好的教材工具,进行互动式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实践操作中,展示知识点内容,掌握知识内涵,提高初中生的参与深度和认知效果。

作者:张桂秀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海河初级中学

第八篇: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数学教学中“问题”的作用

初中的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情境创设能够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活跃课堂气氛,对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从而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在自主状态下进行交流探讨.通过将问题情境创设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也能够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在这一环境下,学生能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次的加工,这样学生能够对问题有效的观察思考,通过以往的知识逐渐地对新的知识加以理解,这样学生的参与将会在问题意识上得到加强.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应用问题情境创设能够将理论和生活实践得到有机的结合,能够在生活当中得到广泛应用.在问题情境创设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带到实际生活当中.再从生活走向数学的学习,从而达到了数学学习和生活的交织过程,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致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二、问题的设计原则

教师在进行数学问题设计时,应当充分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1.恰当把握好问题的难度

即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否则不能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好奇心,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问题也不宜设置得过难,否则会让学生由于难度超出自我解决能力的范围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2.密切联系生活

就是所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结合能够使学生感到熟悉与亲切,有利于缩小学生思维与问题之间的距离,并有效激发起其想学和乐学的动机.

三、基于“问题”的初中教学师生作用

问题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水平的高低,而一般情况下,教师提问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1.问题针对性的强弱

教师应当以特定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为重要依据,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及对象进行提问,以增强问题的针对性,进而击中问题要害,引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复习“圆心角”的知识时,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感性材料,并提出问题:“当其它条件不变时,角的顶点移到了圆上,还是圆心角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角?”借助于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然,问题针对性是相对的,我们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和不同情感维度的学生进行分析,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乐趣,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可以获取的成就感.具体而言,要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实现数学知识的导入和应用,要将问题的难度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唯有如此,才能让大部分学生都易于接受,而且都能参与到探究中来,也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为后续的知识教学形成良好铺垫.

2.就是开放性

它要求教师在实际提问过程中,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方位和角度来提出更多有价值的探索性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个问题,在三角形ABC的边AB和AC上分别有一点D和点E,如果要使三角形ADE与三角形ABC相似,应该再加一个什么条件?然后合理地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小组,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当然,小组讨论的时间教师一定要进行合理的掌握,然后让一个小组派代表跟全班同学分享,再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这样的教学方式坚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又营造了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教学中的问题开放度的控制也很重要,要求教师教师将难度过大的问题精心分解为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紧扣的小问题,以在激发学生探究欲的同时,通过思考将各个小问题进行逐个击破,进而促使学生完成对研究问题的解决与处理.

3.注重问题的延展性和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习发展目标是学习的起点亦是归宿.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必须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的内容设定多元化的学习发展目标,其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延展.因此,我们的问题必须确保给学生呈现的学习内容能够“突出重点,分散安排”;借助于问题,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提升都是循序渐进的,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确保其能一步一个脚印,当然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也要进行必要的疏导,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道路上也许会遇到困难,但是只要坚持不懈,知识和能力必然会螺旋上升,所以我们在学习目标的设置上也应该是逐步深化的;同时问题中涉及到的学习内容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并引导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数学模型的有效构建,藉此培养学生建模和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同心圆的定义为圆心相同,但是半径不同的两个圆.或者可以定义为两个不同半径的圆共有一个圆心.如果这样定义,学生间会很自然地生成疑问:“如何笔尖不离开纸面画出一个同心圆?”这个一个实际的问题,如果从理论知识来分析,几乎不可能实现,为什么?原因有两个:(1)同心圆必须有一个圆心;(2)两个圆的半径不同,所以不能相交.这个问题能解决吗?这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侧向思维出发:“将纸的一角折叠,折叠后从折叠点为起始点画一个小圆,到终点后笔尖顺势滑到折叠的反面,然后把折叠复原,继续画一个大圆.”通过该案例,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感受到学习是活的,思维需要发散.

四、结语

总而言之,问题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改良与革新,是符合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学习规律及需要的.为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想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提升,就务必要对问题教学法进行充分关注与重视,并严格遵循教学法的实施细则与注意事项,以打造出高效课堂,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陈明芬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周铁中学

第九篇:合作学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先学后教

在树立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后,我们的教学必须翻转,让学生先学,学生学习了,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们教师的教才有了指向性.同时,学生先学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其情感体验和知识获得更为丰富,不同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和获知方法可能还存在着差异,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课堂上交流思路和想法,学生的获得会更多,而且我们通过学生的学,知道了哪些知识点学生是能够自主学习学会的,这些知识点我们教师不用教,将有限的时间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存在困难和有疑虑的问题.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时,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笔者设置问题:(1)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这是学生的认知基础———180°)(2)如何得到其他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2)显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的答案也就存在着分歧,想让学生将问题反映上来,然后引导学生相互合作讨论,最终学生的思维方法达成一致:从三角形出发,思考一般多边形的内角和,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以学定教

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教,那么怎么教呢?不同的情形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反思自主学习过程,协作学习

每个学生均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展示自我学习成果的空间和平台,这一过程是学生反思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展示,实现思想和方法的碰撞,让思维更为活跃和宽广.

2.发现学生的错误,搭建支架化解困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是一帆风顺的,则就不需要我们教师的教了,为此我们的教学首先要发现学生的困惑和错误在哪里,在学生的错误的基础上进行理错、教学.当然“理错”还可以前置,将问题细化、拆分,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实践经验表明,把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分成几步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个问题,在三角形ABC的边AB和AC上分别有一点D和点E,如果要使三角形ADE与三角形ABC相似,应该再加一个什么条件?然后合理的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小组,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当然,小组讨论的时间教师一定要进行合理的掌握,然后让一个小组派代表跟全班同学分享,再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这样的教学方式坚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又营造了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以学促学

学生都有好胜心,笔者认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要激发学生的斗志,优化课堂管理模式,通过学习小组的建设促进学生间形成良性竞争,实现以学促学.实践经验表明,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深化对学习的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合理引导,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引导学生想办法完成任务,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但是有时教师也会发现有些学生很消极,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成绩太差不想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或者就是长时间保持沉默来抵触小组合作学习,这时教师就要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明白我是小组的一份子,我要为小组“贴砖加瓦”,形成“让每一个学生进步”的教学氛围.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充分享受到小组学习带来的快乐,让他们乐于参与小组学习.当发现小组间提出问题,产生争论时,教师应深入到小组中去参加小组的讨论,这时教师的角色不再只局限于是小组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方式暗示诱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就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学习兴趣,使他们“爱”上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平行四边形性质”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平行四边形,然后课堂上要求学生将这两个平行四边形叠放在一起,用铅笔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交于O点,并用大头针将交点O固定,绕O点将上面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绕点逆时针旋转180°,学生自己动手,反复尝试,再换个平行四边形,换个转动方向试一试.提出问题:实践过程中,发现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学生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上、下两个平行四边形绕一个点转是可以完全重合的,由此,联系到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同时可以找到对称中心———“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此外,还能得到“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相等,两组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规律的学习没有多少演算和论证,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总结规律,在总结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应用到了前面学习的知识———“中心对称性”,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实现了新、旧知识间的转化与融合.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最有效地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的高质量人才,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切实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最终提高教育质量.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专业修养,是教师如何正确把握数学新课程的内容、特点、目标和要求,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作者:李萨 单位: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

第十篇:初中数学阶梯式高效课堂教学

一、理论学习,有序扎实基础

理论学习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总结与归纳,为今后证明、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基于建构主义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不断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前提就需要巩固对理论知识的了解.站在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角度,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与探究,扎实的掌握理论知识,建构完善的知识网络.

二、创新思考,引导自主思维

强化学生数学思维、数学素养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关键目标,基于数学学科的工具性、思维性、方法性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加强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理解、思考与应用,展开创新思考,强化自主思维.思考的过程是思维变化的过程,在思考中学生复习知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进一步运用到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问题中,由创新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与数学技能.

三、探索分析,展开互助合作

探索分析是阶梯式学习的第三阶段,也是学生知识巩固与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该阶段需要教师基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设定科学的活动、实验、研究与验证主题,鼓励学生展开探索分析,在互助合作中验证与巩固知识,形成数学思维与方法.通过互助合作、探索分析与拓展延伸,进一步建构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与数学素养.

四、实践探究,强化应用体验

实践探究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应用中掌握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应用策略,逐步强化学生数学技能.实践探究教学阶段,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紧密联系数学内容,选择实验研究、课题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展开实际问题的探索与研究过程,强化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应用.

五、结语

总之,基于建构主义思想,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应该认真分析学生认知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与个性差异,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展开科学建构、有序引导与强化实践,鼓励学生逐步强化自身知识与能力.由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践行阶梯式教学策略,运用学习-思考-探索-实践的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深入,有序扎实基础、引导自主思维、展开互助探索、强化应用体验.由阶梯式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断完善学生知识网络,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初中数学阶段承上启下,巩固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数学科学基础.

作者:葛美红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八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