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简析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简析

摘要:大学语文是集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的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高职语文课程存在着课程定位模糊,教学手段陈旧,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地位下降等问题,文章从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双高”建设;高职语文;人文素养;教学改革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拉开中国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的大幕。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社会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现实,如何实现从“做大”到“做精”,是高职院校建设中新一轮的奋斗目标。为贯彻落实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在2015年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到2018年,将支持地方建设200所左右的优质高等专科职业院校。自此,本科院校开启了“双一流”建设,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职院校开启了“双高”建设,即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高职专业建设。当前中国高职生生源情况比较复杂,一部分来自对口单招,一部分来自成绩较差的高中生。这些学生具有明显特点,即人文素养较低,情绪管理能力差,社会公德意识较薄弱,而这很大部分原因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所造成的后果。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高等职业院校要落实全面质量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人才培养中应形成融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及职业精神三位一体的育人文化,帮助学生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1]

一、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大学语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是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其工具性体现在大学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学生只有深层次学习语文,才能培养语言理解与分析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此外,通过语文课程学习,可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能力,这也是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后必备的能力之一。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陶冶性情、丰富心灵及提高修养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大学语文含有许多语言优美且思想深厚的文学作品,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激发想象力,引领学生在诗意空间中感受语言魅力,潜移默化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可以看出,大学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更具有优势。人文素养是一种相对较稳定的素养,主要指一个人的人文精神与思想道德修养。职业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让学生不仅是有技能的操作者,也让他们成为会思考,有修养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3]总之,高职院校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就必须加强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而打好语文教学是其基础。

二、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模糊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定位界定的比较模糊。一种是注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将语文课定位为公共选修课,将传统语文课的功能进行分解,强化实用功能部分,要求语文教学为专业课服务,开设“应用文写作”和“演讲与口才”之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提高学生写作与口头表达水平。这类课程侧重于语文实践的技能训练,由于缺乏一定的文学底蕴,无法完全达到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目的。另外一种是将语文课程看作是纯粹的“语文课”,课程定位为公共必修基础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内容丰富,涵盖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各类体裁,甚至有的教材包含读说写三个模块内容,但是大学语文课时有限,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都是浅尝辄止,无法真正达到提升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的目的。

(二)教学地位下降

从学校角度而言,忽视语文课教学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专业技能为目标,一般实行2+1或者2.5+0.5培养模式。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大学语文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并无明显作用,大学语文课时被压缩让位于专业课程学习及学生的实训环节。语文课的课时安排甚少,其教学地位逐渐边缘化。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学创新性不高。面对有限的课时量,丰富的教学内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大部分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只是单方面地对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忽视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无法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学生角度而言,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厚。一是由于学校没有严格的硬性考核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压力。二是大部分学生看不到语文课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认为学习后没有明显收获与实用性,因此学生在潜意识中也不重视语文课。

(三)教学手段陈旧

随着新媒体不断涌现,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多样化。目前许多教师虽采用了ppt等多媒体课件授课,但与现代流行的慕课、微课等新型授课手段相比仍较为落后;并且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的授课内容也千篇一律,教学地点也只局限于课堂内,这些均让学生对语文课感到无趣甚至厌学。

三、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的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为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语文教学要对接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的总要求,将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与专业素养的培养与语文的基础训练相结合,为全面提升人才素质发挥积极作用。

(一)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转变思想观念,行动才会有变化。目前许多高校语文课地位边缘化,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效果不佳,很重要一部分原因是许多高职院校没意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认为:“语文素养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它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及其所体现的文风、情趣、学识等人格涵养。语文的目标是打好‘三个基础’:为提升综合素养,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4]可以看出,提高语文素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树立全面育人的质量观,重构语文课程体系,对语文教学的侧重点进行重新定位,创新语文教学测评体系,充分调动语文教师的积极性,统一教师教学行为,使语文课既关注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也重视学生思维、情感和审美观的培养,在校园营造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

(二)推陈出新,创新教学方式

1.运用微课实现翻转课堂。新媒体与互联网+的兴起,给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利用互联网的快捷性与方便性,教师可以通过QQ群或微信群语文课程资料,让学生课前提前学习,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共同学习的氛围,也可以利用当下流行的微课实现语文课的“翻转课堂”。微课是一种依托于移动终端设备与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方式,主要特点是内容不多,持续时间短,接受对象不受时间和地理限制即可观看学习。由于课文的内容通常涉及大量的文化知识,如果全部在课堂上逐一讲解,学生思考的空间与时间会被压缩。运用微课可以将线上和线下活动相结合,学生课前通过微课预习,课上学生的角色由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表达能力,也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一般用微课实现翻转课堂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全翻转式。学生按照要求在课下观看微课视频,预习并掌握知识要点,教师在课上解答学生的疑问。例如现代文《伤逝》的教学,学生通过提前观看视频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及作品的主题思想、层次脉络,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也能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情感,并学会从总体上把握文学作品的嬗变规律。在课堂上,教师答疑解惑,在回答学生问题时解析《伤逝》故事悲剧的根源及作品的艺术特色。这种课程内容的前置与课堂答疑,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发表观点的机会,也能提升思想境界。此外,教师在课堂答疑后可进行拓展阅读与对比阅读,比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其他作品,或者引导学生阅读易卜生《玩偶之家》,让学生感受《玩偶之家》与《伤逝》的异同,启发学生思考。另一种是半翻转式。作品鉴赏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需要调动学生的感觉、联想和情感来渐入佳境,并以师生对话方式来进行思想交流。文学鉴赏尤其是诗词歌赋赏析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此时可采用半翻转式课堂,课前学生大体对作品有所了解,课上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例如苏东坡《定风波》教学中,让学生课前了解作者及词的创作背景,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更好的品味词的意境: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他的人生态度?课上学生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反复研读作品,领略词的意境,并发表自己观点。2.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语文第二课堂。语言文字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既来源于生活也要服务生活。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阳光的成长,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语文教学可以延伸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其与校园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相结合,让语文教学成为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建写作小组和演讲小组之类兴趣小组,通过兴趣小组搭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平台。指导学生社团有计划的定期举行各种专题活动,通过举办校园主题征文比赛,挖掘学生的写作才能;举办人文知识竞赛,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举办“人文讲座”,通过学者讲解,拓展视野,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学生活动来指导学生,比如担任演讲比赛或辩论比赛的评委进行现场点评,让学生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大学语文教学从课堂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实践,从封闭走向开放,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语文的第二课堂,实现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与教师课堂精讲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

(三)有的放矢,加强教学内容针对性

目前学生对语文课兴趣不浓厚,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与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脱节,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职教育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同,职业素养要求也不同。语文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找到语文教学与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相关联的突破口,对教学方式或课程内容做适当调整,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可将文学欣赏作为基础内容,贯穿于不同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感受与体会作品的文化精髓与人文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培养人文情怀。然后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语文技能的差异化教学。例如,文秘专业的职业技能中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字写作水平,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在课堂上加强写作训练,此外由于秘书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协调能力与应变能力,因此在课堂中可以增加情景教学环节,由学生分组扮演办公室的不同角色,再现办公情境,提高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市场营销专业对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语文教师尽量在课堂上加强口才训练,可以增加演讲与口才等内容教学,安排学生上台演讲,锻炼学生即兴演讲能力。

四、结语

“双高”建设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即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其首要任务。高职语文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及综合素质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高校语文教师只有顺应时代需求,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优化学生知识体系,才能让学生成为有修养、善思考,会做人和能做事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洪渠.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2015-12-17(9).

[2]董小玉.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高永艳.浅析高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3).

[4]华羽.大学语文不能被“边缘化“[N].光明日报,2013-05-17(2).

作者:田密 单位: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