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思考(10篇)

语文阅读教学思考(10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价值观阅读教学探讨

一、背景回顾,感知作者价值观

学生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个体差异。而高中语文文本中很多的主题和内容都跟作者所经历的生活联系紧密,这些内容在文本的字里行间里若隐若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需理清思想内容的基础,结合作者际遇进行背景回顾,根据文本的不同表述内容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价值观教育意义,以此对学生实施价值观教育。例如,在阅读《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教师可为学生渗透讲解八一三惨案,引导学生分析刘和珍事迹对我们产生了哪些影响,同时用心去感受文本,促使学生能在思考中得到不同启发:人不能缺少反抗精神;勇者无畏;斗争需要谋略;权衡利与弊;为国捐躯,后人铭记;中国女性外柔内刚;为信念不懈追求的积极价值观;等等。又如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是以对话著名的,不仅有烛之武与郑文公的对话,还有秦穆公与烛之武的对话。在这说退秦师的精彩对话中,烛之武睿智的形象得以呈现。文本不仅反映出各个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复杂斗争,还赞扬了烛之武能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避险阻、临危受命,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引领学生一边阅读文本,一边思考烛之武事件的启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忠言逆耳利于行;说话技巧很重要;等等。这些启发性的答案都是学生自主思考而得,在加深文本理解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正面的导向作用。在文本积极思想的感染下,学生的道德品质被慢慢提高,并逐渐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正面的价值观。

二、映照现实,感悟作品价值观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需链接现实,充分发挥学生个体思维力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好判断价值的方向,从而正确实施价值观教育。受到多元思维的作用,高中语文课堂很多时候也是活跃的、热闹的,学生也能受益于教师的引导而踊跃发言。但是,过分热闹的课堂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学生在理解文本、回答教师提问等方面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偏颇,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等,甚至会误解文本。因此,教师要注重把现实引进课堂,通过课堂来映照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评价,避免现实社会中一些负面的、消极的价值观对学生产生误导。例如,在曹禺的《雷雨》一课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讨论问题:当周朴园为弥补自己的罪过而把一张五千元的支票交给鲁侍萍时,鲁侍萍一边说谢谢,一边接过支票,并慢慢把支票撕碎了,鲁侍萍的这一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回答的答案多种多样,但出现一个问题,个别学生竟然对鲁侍萍撕碎支票的做法提出批评,认为鲁侍萍应该接受支票,让周朴园为自己的不负责任买单,且鲁侍萍可以利用支票适当改善自己的生活。很显然,学生给出这样的回答,跟正确的价值观判断准则是相互背离的,是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价值观教育的缺失,需要教师站在文本作者的角度引领学生正确判断、取舍多元化的价值观,结合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金钱贿赂、用钱买罪等现实违法问题,提醒学生无论何时都应抵制金钱的诱惑,不能为金钱折腰,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价值观,促使学生能成长为一个品行高尚、人格健全的人。

三、结语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课堂教学手段和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体验文本情感,为学生实现精神漫游、提升人格提供条件。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致力于融入价值观的积极体验,有效实施价值观教育,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精神空间,促进学生正确树立价值观。

作者:程危宁 单位:安徽省桐城市第八中学

第二篇: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措施

一、扮演文本角色,感悟人物情思

扮演文本角色是有效开展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一大举措,是在学生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联系文章具体内容,组织学生扮演文章中提及的人物角色,以此体验文章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情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扮演文本角色是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更具创造性的解读。一般来看,初中语文教材中适合用于角色扮演的文章多是一些童话故事或文言文篇目,一是因为这些作品需要学生仔细解读,字句斟酌的了解人物形象;二是这些作品具有一定的情节,且人物性格鲜明,扮演起来不会太难。比如,老师在讲授《曹刿论战》一文时,老师可以邀请学生分别扮演曹刿、鲁庄公、乡人等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变文言文对话为白话文对话,展开一场“历史性”的论辩,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还须根据人物性格进行一些肢体动作、个性语言,将曹刿爱国、有责任感、卓越军事才干和远见卓识等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将鲁庄公目光短浅、性格随和、善于学习的特征表现出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也阐明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真切感悟文本人物道德情思。

二、巧妙结合读写,引发情感共通

除了以上两条有效举措外,老师还应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共同推进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顺利开展,以读促写、以写增读,达到引发学生情感与文本作者情感互通的目的。比如,学习完《背影》一文以后,学生心中定然会升起一股感动之情,深深体会到身躯佝偻、半生惨淡的老父亲对儿子的父爱,无不为之动容,这时老师便可抓住这一时机,组织学生写一篇以“父亲/母亲背影”为主题的作文,给学生一个思索亲情、表达感激的机会,引发学生与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又如,老师在教授《春》这一篇散文时,当讲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向前去”这一小段时,老师便可鼓动学生模仿朱自清的写法,尝试写出“春是……”的句子,一方面表现出自己对美好春天的理解;另一方面与作者共同表达对春天美好情景的喜爱之情。

三、结语

总的来说,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体验式阅读教学手段,不仅能够唤醒初中生的内心体验、感悟文本人物情思,而且还能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通,这对于提升初中生语文阅读水平是极为有益的。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应结合教学实况,娴熟运用体验式阅读教学,竭力创新阅读教学举措,进而提高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效。

作者:潘俊豪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太平中学

第三篇: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主话题

一、引言

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是中职院校的关键目标,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阅读则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可见阅读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重点。为了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设计主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通过《故乡的榕树》认识主话题的意义

阅读教学中的主话题一般是教师通过思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对于阅读教学能起到主导作用的问题。阅读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可以是教师设计,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主话题能够有效地实现整体性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文本的含义,能够让学生积极讨论,且包含的信息容量较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一篇文章来提炼主话题。例如,在学习《故乡的榕树》时,教师就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随后提出问题:“同学们,请你们花几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作者的写作重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便可继续提问“:关于思乡怀旧的文章我们以前也学过很多,你们能说出几篇吗?”学生经过思考后会积极地回答,教师便可深化主题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借助榕树来表达思乡怀旧之情的?文中一共写了故乡的几棵榕树呢?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结果,S形驼背的榕树是详写,直立的榕树是略写。教师肯定学生的答案后可继续提出问题“:作者思念家乡,为什么要以榕树为中心呢?文中关于榕树的回忆都有哪些呢?”在阅读教学中,这些问题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形成了阶梯状的教学模块,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分析与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活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合教材内容与学情设计主话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教学重点,将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主任务,结合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主话题。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就可将亲情作为主话题,当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试着为本文换一个新的标题,与原来的标题进行对比,随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亲情呢?”通过这一话题的设计,教师便能够带领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体会亲情,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眼光来看待文本,调动学生的情感。在设计主话题时,教师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自己的阅读思路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按照学生的需求来展开阅读教学,带领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例如,在学习《雷雨》时,教师就可为学生播放《雷雨》电影,将人物与情节梳理清楚。运用视频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功能,学生很容易对作品中的人物与情节产生深刻的印象。看完视频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剧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走向了灭亡,你们认为罪魁祸首是谁?”,以“罪魁祸首”为主话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罪魁祸首”,同时可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情节来谈谈对于“罪魁祸首”的认识,由此加深印象。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灵活引导与评价话题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要结合教材与学情外,教师发挥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这也是保证阅读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仅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由于教师拥有语感以及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学生在学习中把握不了的问题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由此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在探究话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感受,假如学生出现了偏颇,教师就可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与评价,以此保证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并发表统一的观点时,教师可不做评价,由其他同学补充结果,充实探究的结论。当小组发言结束后,教师可对整个话题进行评价与补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并不能单纯地以对错来评价学生,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地鼓励学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与学情等设计主话题,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此完成教学目标。

作者:蔺忠绘 单位:江苏省阜宁高等师范学校青海师范大学教育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思考

一、要求学生强化预习,解决基础知识障碍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还在课堂上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显然费时耗力,降低了课堂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较为恰当的做法是将一些基础性知识的传授放在课前进行,通过学生预习的方式解决他们所能够自行掌握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提问,了解学生掌握效果,并在当堂检测环节予以体现,对学生预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教师在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运用于组织学生思考探究,以及组织开展师生互动、深入理解教材和领悟主题、把握特色等方面,这才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点所在。

二、设置阅读思考提纲,引领学生合作研究

阅读教学比较注重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而言,许多时候单向的灌输模式制约了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他们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答案,久而久之这必然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和深入性。对此,笔者对教学工作进行了充分的改革,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再对学生进行答案的给予,而是开展思维引领实现教学目标。在深入研究教学目标任务和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提炼出一组前后连贯的思考题,思考题的设计与教学重难点保持同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照这样一组思考题进行分析研究,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下。无论是学习探究还是独立思考,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被动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答案,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贯彻落实,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在设置阅读思考提纲时,还兼顾到学生的合作学习载体设置,以合作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集体学习,从而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功能。

三、分层分级开展交流,汇集智慧完善提高

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学生对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开展独立思考与相互交流,不仅在小组层面开展交流,还要在班级层面开展交流。笔者在每一个小组都明确了一名组长,带头组织本小组的学习研究,无论是分工还是合作都体现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原则。大家对照教材内容认真分析研究、相互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小组交流中针对答案不够全面或准确的现象还要进行讨论研究。小组学习过程中,无论学生表达的观点是否正确全面,都要求每一位成员进行踊跃发言,使每一位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都成为主角,避免边缘化或旁观者。在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内小组交流的过程中,笔者还注重进行思维点拨,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于一些答案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行深入的思考,深入思考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高的过程。

四、强调课外多读多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中,分析能力不足、表达相对匮乏等现象与学生的文学底蕴积累不足有关。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内外联动,不仅要抓实课堂这一环节,还要对课外拓展延伸进行深入研究。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语文阅读学习中的分析理解能力培养,同样需要课后多读多写的有效配合。笔者在抓好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开展多读多写专题训练活动,对学生每学期要阅读的书目数量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并且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多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提出具体阅读任务的同时,笔者要求学生通过读书笔记摘记的方式,对作品的主题进行领悟,框架进行提炼,以及一些好的技巧手法进行总结,还做好摘录,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课外阅读中的精华积累下来,既提高了分析理解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语文的积累,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具有积极的帮助。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广大教师应当以创新的理念寻找破解问题的方法,以创新的措施纠正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让阅读教学更具生机活力,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发挥更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仲海春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昧洋小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探讨

一、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问题的改善策略

首先,国家要关注小学生阅读教学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问题上给予充分重视。可以通过在选取小学生语文教材的内容中进行改革,选取一些可以培养孩子们阅读能力的文章,也可以在基本教材之外多提供一些课外读物,让孩子们可以有机会读到内容更丰富的文章,开拓他们的视野。其次,学校要与时俱进,响应国家对小学生教育体制的改革,充分重视并实施小学生拓展性阅读教学。首先,提高学校语文老师的入校门槛,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教学资格,特别是专业知识要具备;其次,可以开展各种与阅读有关的游戏和活动,为孩子们营造一种积极的阅读氛围,让孩子们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有意义的活动来增强对阅读的兴趣,为孩子们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舒适、宽松的环境。然后,学校的语文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常常更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侧重对孩子们拓展性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指导,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要让自己的墨守成规阻碍了对孩子们拓展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组织阅读会,让孩子们把自己的阅读成果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并对他们的成果做出指导性意见。这个过程很关键,老师的指导意见要结合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做出,让他们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从而鼓励孩子们去阅读的同时也有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里总是有大量的文字“空白”地带,这些区域是培养学生们进行创新性阅读的良好条件。教师们在通过设置一定悬念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有兴趣的利用在课后储备的知识,对这些知识加上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合理的填充。充分开拓与拓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全面激发学生们的思维的火花,使孩子们对所要学习的文本内容形成自己的新的体验与感悟,因此,进行小学语文的文本阅读能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型思维的能力,提高孩子们学习的灵活性。最后,家长们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太急功近利,只追求成绩,要试着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多关注孩子们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对整个教育过程和实施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有些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家长,要尽可能去了解新的教育模式,积极和老师沟通,配合学校开展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活动,鼓励孩子们去探索和学习。

二、结语

总之,我们作为孩子们的领路人,要把握好方向,要明白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培养孩子们各种能力的最好时期。既然历史选择了素质教育,选择了拓展性阅读教学这样一个模式,我们就应该各司其职,真正为孩子们去考虑。积极开展和实施拓展性阅读教学,利用这个模式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开发他们阅读的潜能,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通过各种活动,耐心地引导他们去适应并接受这样一个阅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会受益匪浅,也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通过实施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也会解决很多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病,让孩子们摆脱一直以来的“读死书”,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更好更快地发展。笔者通过分析现今社会中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实施中的各种阻力,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提出如何克服这些阻力,并推动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实施的建议。希望教育专家和一线语文老师可以批评指正,共同促进小学生阅读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作者:金建平 单位:苏州市相城区黄桥镇张庄小学

第六篇: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探讨

一、丰富阅读内容,增强学生知识面

拓展阅读是阅读的延续,它不同于课外阅读的自由、随性。拓展阅读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求必须以课本内容为出发点,它应该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小方面进行拓展阅读教学。首先,可以通过想象感悟来进行拓展阅读。每一篇课文都是有一个个单独的文字组成的故事或者故事雏形。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了解语文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方式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引申。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勇敢的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节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当“看到小女孩在圣诞夜冻死在墙角”的时刻,你们想到的是什么?“大年夜里,你们在做什么等”,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其次,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共读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平等、自由、活泼的课堂氛围可为学生合作共读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快速提升。为此,教师可采取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营造活泼的阅读教学氛围。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合作交流学习小组,让学生一起讨论所学的内容。当然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交流成果的展示,鼓励能够提出不同想法的学习小组,并要求班级其他小组向其学习,使其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从而培养其在拓展阅读教学中自主、自信的良好品质。

二、开发教学模式,创造阅读方式

传统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更注重语法教学,教师只是将阅读教材中所讲解的语法、词汇一一呈列在学生面前,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为此,教师应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顺应注重孩子个性化发展的现代教育需求,在阅读教学时积极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创造新颖的阅读方式。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以点带面式的阅读”,也就是说在阅读的时候,把精读的内容作为中心和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开展开来,由精读一片文章带动阅读更多的书。例如,在讲解《少年闰土》这一节课的时候,除了学习本节课文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鲁迅先生可以在课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生平)等让孩子对鲁迅有所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可以让孩子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相关课文。总之,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通过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资料就能完成、全面的了解课文。这对拓宽学习内容,开拓学生读书思路有很大的帮助。

三、创设阅读情境,营造阅读氛围

所谓阅读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阅读情境或创设阅读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进行学习。一个好的阅读情境,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有助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激情。例如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除了课文所表述的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影像给学生们播放春花、春雨和春草。同时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合理的顺序,播放不同的媒体资料,使学生进入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在美的熏陶中掌握了课文内容。这样做既能保证学习效果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理解、表达等多种能力。总之,教师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很自然的为学生营造好的阅读学习氛围,使其体会到阅读的精彩,最终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

四、建设交流平台,增强阅读积极性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和社会化行为统一的过程。”作为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也需要引导学生更多的读书。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让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书本走向应用,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尝到无穷的乐趣,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文素养。这个时候建立阅读交流平台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为此,教师可建立一个班级阅读读书角,在规定的时间里让学生聚在一起读书,同时准备一个阅读拓展卡,写上读书心得。阅读完之后,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比如在学习《丑小鸭》这篇文章时候,除了让学生学习对人性的尊重,对挫折的抗争,对美好的追求外,也要让学生对人生有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性的善恶美丑,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安徒生的童话,了解更多的寓言童话故事,丰富学习知识。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建设阅读交流平台,让学生共同的阅读学习有助于学生多元化发展,以及语文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尤其应重视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在完成课文教学目标后,要尽量的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空间,从而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实现陶冶情操,丰富人文底蕴,提高综合阅读素养的目标。

作者:杨丽丽 单位:辽宁省阜蒙县实验小学

第七篇: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自然学习探究

一、剖析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课堂上的“抬头率”不高,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兴趣,阅读教学课的效果较差。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老师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改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中职语文教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自然学习法的提出与特点

自然学习法是由美国人伯尼斯•麦卡锡和丹尼斯•麦卡锡1979年在《自然学习设计》一书提出的。在30多年中,这种学习法一直在被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目前已经成为当代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自然学习设计》中,麦卡锡提出了学习的循环圈的概念。她用四象限来定义学习的循环圈。麦卡锡将学习过程具体分为五步:直接体验、用心反思、形成概念、付诸行动和融会贯通。学习开始于直接体验,经过一定的反思加工,来到分析时刻。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积极的加工,学习者开始思考新知识的实用性,并将新知识和自身融于一体。这个学习的循环圈包含了学习的四个核心要素——体验、反思、探究和行动,强调学习过程中反思和体验的统一、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统一,是一种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学习模式。该项研究还提出了全脑教学策略,强调发挥大脑两半球的协调作用。它将学习理论和脑科学研究适当地结合起来,具有它的科学性。

三、运用自然学习法指导教学

本文以中职语文课文《我的母亲》(作者老舍)为例,探究自然学习法运用于阅读教学的方法。

1.利用学习的循环圈指导阅读教学

(1)直接体验。

自然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从具体的经验开始的。当人们对某一新事物有了直接体验时,人们会被它吸引。人们对新事物的学习会带有个人独特的爱好或者学习倾向。在进行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和新知识、新任务之间形成一种有意义的联系。在此阶段,教学的方法是分享。学习者可以倾听、分享相似的经历,可以了解不同的观点,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笔者努力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多角度的学习体验。通过交流,学生将自己的经验和课文建立了一定的联系。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直接体验,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这种课堂的学习气氛比较轻松,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并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共鸣。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开始学习《我的母亲》之前,笔者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描述他们心中母亲的形象。因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住校生,有些学生甚至来自于外省,所以通过对母亲形象的描述,抒发了对母亲的爱戴和思念之情。通过此环节,学生体验到了母亲的辛劳,体会到了母爱的沉重。而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就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这就使学生基于过去的经验,建立了和新知识的联系,在心理上消除了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更容易走进课文。

(2)用心反思。

在经历了直接体验阶段后,学习者进入了用心反思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开始客观地看待问题,冷静地分析问题。在这个阶段,学习者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分析,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建立个人主观体验和客观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反思。在此阶段,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传授法。在传授时,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传授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纳和吸收。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在引导学生直接体验后,笔者开始向学生传授关于阅读教学的专业知识。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笔者努力让学生明白关于记叙文的一些常识,例如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文的修辞方法等。在此过程中,笔者的教学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虽然该阶段以讲授法为主,但是学生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有所选择的建构知识。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理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并作出归类。例如修辞方法、说明方法和论证方法这几个概念容易混淆。笔者和学生一起详细地分析了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但是,这并不等于学生理解了这些内容。学生自身要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梳理和分析消化的过程,让这知识能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接下去的过程中进行应用。这就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用心反思,这样才能为真正掌握知识做准备。

(3)形成概念。

学习者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过滤加工之后,认真地审视知识,深入地理解知识,并提出概念。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对知识从感知体验升华到形成概念,掌握了新知识的本质。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前期的直接体验和用心反思,对所学知识形成概念。例如通过对《我的母亲》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记叙文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如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文的修辞方法等。

(4)付诸行动。

学习者对新知识形成概念后,必须运用到实践之中。所谓“实践出真知”。运用是学习的目的,运用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验证。在此阶段,学习者要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学习重要的和必要的技能,并对这些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者要认真观察某样事物的操作方法。通过实践,学习者要对结果进行比较,对所学知识可以产生质疑,在实践中验证或完善知识。在此阶段,学生积极实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机会进行实践和尝试,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启发和引导。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我的母亲》的教学为例,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了解老舍的母亲对子女的无私的爱,而是为了提高分析能力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写作记叙文。在此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也可以让学生模仿这篇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写一篇记叙文。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验证了有关阅读分析的知识和写作的知识,提高了分析水平和写作水平。通过实践,学生也可能发现问题。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继续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也可能使知识得到修正或更加完善。

(5)融会贯通。

学习者在经过实践之后,透彻地理解新知识,并对新知识作出适当的改进,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所学的知识,将新知识和自身的实际相结合,对知识的掌握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经过对知识的直接体验和用心反思,形成了新知识的概念,并将新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中,在实践中结合实际,不断地反思和完善知识,最终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水平。例如在对《我的母亲》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写作实践,初步掌握了记叙文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写作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今后的不断地学习,会不断地完善,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

2.运用全脑教学策略指导阅读教学

神经科学认为大脑左右脑的加工模式是不一样的。学习要使大脑的两个半球协调发生作用。在《自然学习设计》中,麦卡锡提出了21种有利于全脑学习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有借用隐喻与明喻、形成范例、运用想象等。这些策略的适合对象是多样的,比如第11种策略“几何教学”和第12种策略“数学概念形成”适合数学学科教学。其中的有些策略是可以运用于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

(1)运用想象。

想象属于右脑加工的模式。想象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提高想象力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时,笔者让学生想象老舍母亲一人在战乱中保护儿女的场景,并让学生想象她当时的心理活动,然后将这场景和心理活动描写出来。通过想象和描写,学生明白了老舍母亲的坚强的性格,体会到了她的伟大的母爱。这样做既使学生深入理解了人物的形象,又领悟了文章的主题,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水平,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诗性语言。

诗性语言能够表达更为丰富的信息。它能够使学习者体会到丰富的言外之意,也能使学习者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例如,马致远的《秋思》的开头三句写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里每句运用三个名词,将意象进行叠加,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诗性语言不仅有助于传达信息,而且存在着一定的逻辑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在进行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诗性语言对文章的意境进行描绘,以体会到其中的意境美。在教学《我的母亲》时,笔者引导学生用诗性的语言来表达对母亲的赞美和怀念之情。例如,可以让学生仿照舒婷的作品《思念》的开头“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写一段话,要求写出对母亲的真情。通过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写作,学生体会到了母爱之美。

(3)戏剧、角色表演和肢体语言。

戏剧和角色表演能够促使多感官参与行动,从而加深学习者对文本的理解。在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会加入适当的肢体语言。在运用肢体语言时,右脑会进行工作。适当地运用肢体语言,表演者能表达更丰富的情感。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适当地运用这种方法。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笔者让学生表演“母亲”在战乱中保护儿女的情景和“母亲”送小女儿出嫁的情景。在表演中,学生可以适当地加入肢体语言。通过表演,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

(4)精益求精。

在《自然学习设计》中,麦卡锡提倡学习要精益求精,并鼓励学习者进行创新。这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进行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时,笔者一方面鼓励学生精益求精地阅读,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强调参考答案的唯一性。很多时候,答案是多样的。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分析《我的母亲》中“母亲”形象时,笔者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允许学生进行合理的创造性的分析。例如对“母亲”“软而硬”的性格的看法,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只要是这些见解能自圆其说并且符合常理的,笔者就对学生多加鼓励,以激发其创造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反思教学实践

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自然学习法能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在运用自然学习法指导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虽然麦卡锡的理论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是在运用此理论指导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实际情况,切不可生搬硬套,否则,只能是邯郸学步。在教学前,教师要认真分析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联系教材,将自然学习法合理地运用到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在运用中,可以进行适当的修改,而非生硬地照搬。另外,在运用此方法时,要注意适度。不要将此方法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唯一方法。二是麦卡锡在《自然学习设计》中,将左右脑的两种加工模式和学习循环圈的理论联系起来。学习的循环圈理论和全脑教学策略是相辅相成的。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两者的合力,而非将两者孤立开来。

作者:钱孝红 单位: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

第八篇: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

一、个性化阅读的内涵

在对小学三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进行研究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即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书面的语言中获得一些信息,和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因此存在着个别的差异。同样,它也是学生利用课本与作者进行交流想法、情感的一个过程。

二、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

上文对个性化阅读的内涵做了简要的阐述,下边我将结合小学三年级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的实际情况,简要地谈论一下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1.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在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点学生起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阅读给全班同学听,这样教师就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每个学生的兴趣和阅读基础都不相同,而进行个性化阅读,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以及基础来选择,更加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再通过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诵,可以更好地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其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来进行个性化阅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阅读的方法、确定学习的目标以及学习的内容。

2.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就是获取各类信息的过程,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每个学生因为个体的不同,都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这时候教师邀请一些学生来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但是教师在聆听学生的心得体会的时候,一定要尊重他们,尊重差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能拿所谓的标准答案来禁锢学生的思想,而是让他们大胆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说出来。

3.教师的主导性

虽然在个性化阅读中一直在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此过程中放弃主导作用。因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毕竟在思想等方面不是特别的成熟,所以在对文章的理解上难免产生偏差,教师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勇敢地进行质疑,而不是盲目地迷信权威以及所谓的答案,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总之,教师要注意随时发挥在个性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阅读。

三、对个性化阅读的拓展与延伸

学习与行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孔子说:“学而不死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学后当思,思考后再去实践,在实践中出真知。所以,个性化阅读的教学就应当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在用中去检验所得。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中局限于课堂与课文的阅读方式。教师要综合使用读、写、说这些方式让学生的阅读突破教材本身,向生活与实际中延展。这既能使教学做到知行合一,又能进一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观察、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更能让他们体验观察并去表达生活,真正地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得到扩充。但在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方式时,教师一定要遵从学生的自主选择,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引导而不是强迫的作用,让学生享受自己独特的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中思考和感悟。在学生对自己的思考感悟积极表达时,教师要对学生充分鼓励支持,对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表示赞同欣赏。当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列出推荐书单,尊重学生阅读与否的选择。这些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发展自我的个性思维能力与个人独特的性格品质。在教室这一环境中尤其是在小学课堂里,老师的认同与欣赏赞扬是学生获得信心与兴趣,健康心理得以成长的重中之重。本文简要地分析了一下小学语文三年级个性化阅读教学,希望对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帮助,也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无论使用怎么样的教学方式,都应切记教育的本质应当是激励、引导与支持,把原本死的、凝固的语言文字变为活的、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在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践中,一定要记住以欣赏与鼓励为本,学生智慧的火花需要用它们来点燃。

作者:李晓博 单位:甘肃省陇南师专附属实验学校

第九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思考

一、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主动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向学生讲授有效的阅读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水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能够以一种向学生下达阅读目标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目标性阅读,增强阅读的专注性。同时,也要多开展一些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交流学习优秀的阅读经验,教师也要从旁指引,通过阅读示范等让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阅读方法。对于学生的阅读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馈,加深学生对阅读的思考,培养阅读的自我反思。并且,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二)科学设计教学环节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科学设计课堂的阅读教学环节,正确定位学生的课堂阅读目标,设置合理的阅读起点,预先设想可能的阅读结果,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解读阅读文本,全面的分析文章情节,这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必要内容。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理解教学改革理念,保证教学的真实性,切忌出现浮华教学。教师要多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有效的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参与度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的一点是:学生是主体。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一个人大讲特讲的情况,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将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教师自己的舞台,学生完全没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想提升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充分明确学生的主体阅读学习地位,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作为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参与度。因为,判断学生的阅读效率,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生的阅读参与度为依据的。教师要想做到有效的阅读教学,就必须充分提升学生的阅读参与度,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

(二)科学安排阅读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活动是不可缺少的。科学安排阅读活动,应该在满足学生阅读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以达成阅读目标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同时,也要注意的是,教师安排阅读活动时要充分提升学生的参与广度,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而且,教师也要通过全面的教学考量,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设置不同效果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分别参与,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在阅读活动安排中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设计也要通过一种线性的思维方式完成,全面明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深入探究知识生成的来龙去脉。唯有如此,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目标的准确三维定位,选择对学生最为有利的阅读方式。

(三)转变阅读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传统的阅读方式加以改变,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提出了新的要求,更为注重以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和谐的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学习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多的是向学生解答阅读问题,很少向学生传达文本中的情感态度,忽略了学生阅读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这种传统的文本解读教学方式,要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的阅读能力、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使文本的解读变得生动丰富。

三、阅读教学要加强学生的阅读感悟提升

(一)设置阅读问题

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水平,在阅读理解上也有自己的认识。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向学生提供有效的阅读方法上,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对此,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式阅读的方式来完成。即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设置一系列的阅读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到答案,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阅读角度更为全面的理解文本内容,增强对作品的认识。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荷塘月色》为例,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阅读问题的设置可以围绕“文章的写作顺序”“文章的写作手法”等完成,提炼出文章中如“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等具有深意的语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和深入的思考,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目的性,有利于学生更加迅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提高阅读质量。

(二)安排阅读探究

文学语言具有较强的写作丰富性特点。对于同一篇文章,经过不同生活体验的读者阅读,产生不同的阅读见解是十分正常的。也正是因为文学的这一阅读特点,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有阅读风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文辞优美、具有丰富价值内涵的文章供学生阅读,让学生获得阅读体悟。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相应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形成阅读语感,培养学生的自有阅读风格。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一些探究式阅读任务,让学生通过课内外的阅读获得解答。在阅读中,不同的学生获得的阅读感悟也会有所不同,由此得到的阅读答案也具有多样性,如此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模式,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达到极佳的阅读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提升阅读效果,发挥阅读教学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阅读,引导学生积累阅读经验,学习阅读技巧,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加强教学水平的提升,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阅读活动,形成多样化的课堂阅读教学,充分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顾智琴 单位: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

第十篇: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

一、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价值

经典文学名著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蕴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能够陶冶情操和塑造灵魂,通过反复品味文学名著中的艺术形象,能够提高学生审美感知和创造能力,在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普及名著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较大价值。

(一)培育道德情操,提高理性思维

名著通过文本传递世界经验,学生通过名著阅读理解世界情感。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教学不仅能培育学生道德情操,还能提高学生理性思维,提升学生个体理性能力。名著包含爱国与正义、情感与道德等文史哲知识,书写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叙述着对现实困境的抗争,学生可通过阅读培养适应社会的素质要求。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在阅读中建构自我,逐渐培养深度的思辨能力,学习名著中的优秀文化,为个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二)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

阅读的过程是大脑思维的过程,学生通过名著阅读不断进行思索和想象,判断和推理文章语句的含义,将现有知识和文章观点进行联系和比较,对激发大脑想象力和培养创新能力有较大帮助。名著往往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对人物进行梦幻描写,学生的阅读过程就是想象力发展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必然带动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思维通过阅读被激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进而得到发展,判断力和推理能力得到锻炼。在阅读过程中所收获的语言和词汇,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使学生在作文创作中自由表达立意和观点,想象力和创新力得到进一步开发。

(三)认识客观世界,领悟人生哲理

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读好书不仅可以了解世界,与高尚者进行心灵对话,还可以通过阅读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提升。对农村初中生开展名著阅读教学,能够极大地开阔农村学生的视野,通过名著里的故事情节带给学生全新的世界,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通过不朽的文学作品领悟人生哲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能带给学生实用的人际交往经验,帮助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以阅读的契机建立稳定的同伴关系。农村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有限,多数时间在校园或者家里度过,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方面,名著阅读起到关键作用,让学生“足不出户”却“游遍”大江南北。学生在经典文学著作中领悟人生哲理,品味精彩情节、领悟深邃思想,比起在课堂上单纯的说教更为深刻和有效,对塑造学生人格有较大帮助。

(四)承载教育功能,锻铸审美能力

名著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能教授学生准确和规范地表达,在语文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阅读名著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锻铸创造能力,发展抽象思辨能力。初中生处在抽象思维发展和探究的重要阶段,名著阅读教学起到活跃思维、陶冶性情的作用,培养初中生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中学阶段重点开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提高相应的语文能力,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在各种语境中领悟丰富涵义,名著阅读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和意义。

二、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现状

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指导意义,然而名著阅读教学并没有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中落实,目前初中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依然局限在“讲、读、背”上,教学模式较单一,缺少师生的互动与探索,在教学机制、教师阅读素养以及阅读环境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

(一)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僵化,课堂缺乏创新

研究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后发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的内容较为枯燥,对于小说教学基本采用“主题—人物—环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教师设定好的教学步骤,课堂缺乏创新。目前农村中学语文课程中的名著阅读落实不够,名著阅读的目的仅仅是让学生归纳段意,掌握写作主旨和特色,将名著阅读教学局限在表层理解上,导致学生逐渐失去理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名著阅读变成写作背景介绍、段落大意划分、中心思想总结,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动力,无法发挥名著阅读的教学价值。

(二)名著阅读教学机制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制度

名著阅读是语文课程的延伸,对名著阅读应采用特定的评价方式,才能发挥名著阅读对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作用。传统语文课程评价方式采用考核标准,用考试来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名著阅读教学并不能采用此种方式。在目前的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仅仅是对知识重点的讲授,或者是对名著阅读篇目的推荐,没有针对名著阅读的成效制定出评价机制,学生的阅读成果得不到适当评价,直接扼杀学生名著阅读的主动性,无法在阅读中感受进步和获取信心。

(三)教师阅读素养欠缺,名著知识储备量不足

教师素养在名著阅读教学环节中起关键作用,如果放任学生自主课外阅读,则无法达到既定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做好课堂引导和课外指导工作。然而,目前农村初中教师在名著阅读素养上有所欠缺,很多教师自身名著知识储备量不足,无法对学生名著阅读教学进行游刃有余的指导。很多教师需要借助名著导读之类的工具书才能进行教学,不愿意花费时间阅读名著,只关注传授知识,没有个人阅读名著的体验,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无法进行导读指导,阅读素养的欠缺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感染力不强,无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四)学生阅读倾向于快餐式书籍,传统文化经典遭冷落

农村初中学生鉴于个人阅读能力所限,其经历和体验并没有达到对名著心灵理解的程度,同时休闲娱乐方面的图书充斥着初中生眼球,受快餐式文化的影响,一些网络小说、青春小说成为初中生追捧的阅读对象,传统文化经典遭冷落。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更愿意看以言情、武侠和科幻为内容的快餐式书籍,对名著晦涩难懂的语言和情节产生距离感,由于自身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局限,学生往往弃名著而追通俗,无疑限制了学生素养和思想的发展。

(五)学生阅读时间受限制,阅读环境有待改善

初中生课业繁重,每门课程均有各种学业任务,名著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的延伸,在整个初中教学过程中起到补充教育的作用,如果没有得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必然无法较好地开展阅读计划。学生在校时间被繁重的学业任务所侵占,校外又受到诸如电视剧、电脑游戏等影响,有些学生还需担任一些家务和农活,阅读名著的时间大打折扣,无法保证充裕的时间进行名著阅读与欣赏。很多农村学生家长并不理解名著阅读的重要意义,将名著阅读视为浪费学习时间的课外阅读行为,没有为其子女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甚至阻碍和责骂学生在课外阅读名著。

三、有效开展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对策

阅读是读者与著作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强调个性体验和感受,读者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其中,通过阅读得到思维碰撞,从而收获阅读体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通过以上对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本文以广东省英德市氵含氵光镇初级中学开展名著阅读教学为例,从发挥课堂功能、营造阅读环境、开发阅读方法、更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师素养等角度,探究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发挥课堂熏染功能,提升学生名著阅读兴趣

学生进行名著阅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指导,教师应重视阅读课程的传授,设计出吸引学生参与的教学内容,发挥课堂对学生所起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堂作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平台,教师应把握阅读课的价值取向,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对名著的审美能力。学生对名著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学生课后是否真正进行名著阅读,直接影响学生名著阅读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应将提升学生兴趣作为教学切入点。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可将审美教育融入其中,撇开传统教学模式,重在挖掘文本自身,将名著中的崇高主题和完美形象通过丰富的情感意境点化出来,让学生有享受美的意识,并愿意去追求美。学生骨子里喜欢表现,喜欢和同伴竞争和比较,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在课堂上设置相关环节,让学生将阅读成果通过竞赛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深入理解名著的内涵。教师可适当将课本延伸至课外,以课堂教学为契机,为具体的名著设置一系列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有趣并值得思考的问题的引导,学生在课后会迫不及待地自觉阅读相关名著。

(二)营造名著阅读环境,培养学生名著阅读意识

教师除了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课堂阅读氛围,还应注重学生名著阅读环境的建设,课内课外共同构筑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名著阅读意识。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营造名著阅读的心理环境,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的阅读潜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发挥出来,例如氵含氵光镇初级中学在每个班级的图书角上都放置名著等方面的书籍,教室文化少不了名著名言,让学生沉浸在阅读的环境中。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天性,为学生营造和谐、活泼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步入文学殿堂。教师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进而激发其名著阅读自主意识,学生一旦喜欢探究,其学习欲望相应增强,是构筑名著阅读合作环境的前提,有助于学生名著阅读意识的逐步完善。教师平时组织学生开展名著探究学习,划分学习小组,安排统一的阅读进度,分阶段把握阅读情况,定期组织阅读指导,开展“走近名著”讲座,形成良好的学风。氵含氵光镇初级中学按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推荐的课外阅读12本名著的要求,分年级、分阶段有计划地安排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作品后面标明需要阅读的天数,按照教师制定的小组阅读计划在“阅读卡”上填好句、好段和个人感兴趣的内容,以达到互助互利的目的。

(三)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加强名著阅读技巧指导

语文教师应针对名著的特征采取适合农村初中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介绍阅读方法和技巧来促进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氵含氵光镇初级中学名著阅读教学具体方法有预备工作、口述练习、写作指导等。预备工作要求学生做好名著阅读的思想准备,教师可引导学生养成阅读先看“序”的习惯,通过阅读序言,了解名著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做好名著阅读的心理准备。口述练习放在名著阅读的进行阶段,教师可通过举办相应的活动巩固学生阅读的阶段性成果,以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效率。例如,在课堂上设置环节,让学生口述名著故事大意,介绍名著里的人物,分小组进行作家和作品的讨论与辩论;在课后举办朗读故事比赛、名著戏剧表演、问答比赛等,创建学生课内外平台以促进学生阅读。写作指导可通过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来实现,读后感的形式较多,例如续写故事、给故事里的人物写信、写故事大意、改写结尾等,并对其中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在校报《氵含中人》上开辟阅读园地专栏,对学生的阅读现状和成果进行报道,以提高名著阅读的实效性。

(四)更新名著阅读教学设计,构建名著阅读评价制度

传统教学设计仅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开展,学生作为受体被动接受知识,名著阅读教学要求增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个人审美、创造等能力,单纯依靠传统备课和授课模式难以达到效果。名著阅读教学设计应具备动态性特征,逐步摆脱教案的控制,从教案走向教学设计,设计出更具系统性的课堂教学内容,由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导转变,并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差异性,设计符合个性化教育的教学系统。在完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名著阅读评价制度的构建,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阅读评价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对学生名著阅读的及时评价也有助于其对自身教学的反思,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例如氵含氵光镇初级中学在阅读评价制度上寻求突破,教师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份个人读书档案,记录每位学生名著阅读情况,包括读书表现、已读书目、学生自我反思、读后感、参加的读书活动、师生评价、参与校级名著阅读知识竞赛情况等全方位信息,有助于学生及时对自我阅读作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价;语文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为学生设立考核标准,对学生读书情况进行统计和能力分析,客观评价学生名著阅读成效。

(五)提高语文教师阅读素养,扩充名著知识储备量

由以上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路径可知,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工作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教师阅读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成效,因此氵含氵光镇初级中学注重提高语文教师的阅读素养,尽可能扩充语文教师名著知识储备量,以便更好指导和教育学生。学校投入专项资金购买辅助读物,建设电子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平台,促进学生增加阅读量的同时保证教师增加名著储备量,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以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加强自身阅读为学生提供良好示范,增强教师自身的思想深度、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用人生经验和审美水准引导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质疑,巩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转变观念,以“导”为触发点,将教学重点放在“导读”上,平时注重名著知识的储备,博览群书,做到名著阅读指导得心应手,抓住学生阅读兴奋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只有用心去研究每部名著,在自身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把握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所在,才能让学生真正对该名著产生阅读动力,达到师生共鸣的目的。在农村初中开展名著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道德情操等有教育价值,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名著阅读,改变农村初中学生人文素养较低的现状,为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初中生做出贡献。

作者:邹云来 单位:氵含氵光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