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教学论文

学生阅读教学论文

一、提供学生谈品味课文的机会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一些教师都是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分析课文,学生任务就是被动地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学生很疲惫,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很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应当把学习课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品味,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调动自己储备的知识、经验,对课文都有所感悟。在此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所得。如在学生充分品读了《白杨》这篇文章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明白了什么?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积极性很高,发言踊跃,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了各自的体会和感悟。学生的一次发言,就是一次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是一次阅读的过程,一次思维的展示,给其他学生一次借鉴、学习的机会。远远比教师讲出来作用大得多。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适时加以引导,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就能不断地提高欣赏水平掌握语言分析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提供学生质疑释疑的机会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教师在引导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时,要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接触一篇新课文,学生会有不懂的地方,在合作学习、品味课文时弄懂一部分,但心中还有不少疑虑。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时机,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来。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让学生讨论战士的壮举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现在没有敌人了,没有仗可打了,还会不会出现像狼牙山上的壮士?”这一突如其来的问题我感受很深,我马上意识到教学不仅仅是引发学生对课本知识产生兴趣,还必须和现实社会及人生价值观取向联系,于是就这一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我没有正面回答,给学生讲了汶川地震时,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用自己的双臂保住了4名学生的生命而英勇牺牲的事迹。学生听完故事后感触地说,和平年代也有壮士,那些敢于向坏人坏事作斗争,不计个人安危的都是壮士。所以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教师要适时帮助学生解答,有的问题可以直接回答,有的帮助学生分析,自己找到答案,有的可以带着问题从课文中寻得,有的可以从社会寻得,以便学生掌握释疑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提供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像古诗、童话、散文等,重点在于多读。多读的过程,就是由课文的字词句进入情感体验的过程,它不仅能披文入情,而且能读文出情,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言语,以声传情,从而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深层含义。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朗读要贯彻阅读教学的始终。预习时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边读边想,想想课文中写了些什么,那个词组写得好,为什么?有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授课文时读课文,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中的哪些语句段与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关,是重点,要运用怎样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读技巧,再现文中的景象,进而让学生有读会到会读。如《再见了,亲人》中的一段文字:“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读这几句时,“是您”可以带颤音并拖长尾音,读时略带激动;“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这三个动词则要读得连贯而刚劲有力,这样,在学生自身的感情调动过程中,产生与文中的主人感情上的共鸣,从一词一句的表层意义中,体会到了大娘那种为了志愿军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的深层含义从而产生情感的互换。

四、结语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组织灵活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以自身的知识、经验、阅历与课文的语言文字交汇、拓展与延伸,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发展学生智力,提高能力,形成技能。

作者:马中理 单位:河北省正定县诸福屯学区罗家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