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与幼儿园音乐教育融合

民间音乐与幼儿园音乐教育融合

【内容摘要】幼儿时期是孩子音乐启蒙的最佳时期。民间音乐是民间艺术家集体艺术创作的结晶,其语言自然朴实,多以表现劳动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男女爱情为主,通过不断加工提炼,逐步完善和发展。在幼儿园展开民间音乐教育,能够丰富幼儿园音乐课堂,让幼儿在接受民间音乐熏陶的同时培养音乐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创造思维。幼儿通过体验多种色彩的民间音乐,能了解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魅力,进而增进幼儿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音乐教育;幼儿阶段;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属于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应予以关注和保护。匈牙利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民间音乐收集者柯达伊•佐尔丹曾说,幼儿期是音乐教育的关键期。民间音乐中蕴含着我国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生活情趣,生动有趣的民间音乐教育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将民间音乐渗透到幼儿园音乐教育中,一方面可以传承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同时还能在美与爱的教育中培养幼儿对民间音乐的热爱,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对逐步完善以我国民族音乐为主体的民族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1]。

一、幼儿园教育中民间音乐的相关概念

(一)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口口相传的音乐作品与音乐形式,其器乐、表演形式、唱法唱腔等都体现着鲜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关于民间音乐概念的界定,历来众说纷纭,但最受认可和接受的定义出自民族音乐理论家、教育家伍国栋的《中国民间音乐》一书:“民间音乐是当今世界、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存在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创始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口耳相传的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有、共同阐释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创作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学者周青青对这一说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了民间音乐的古老性,并对内容和形式作了相关阐述,两者的观点大致相同。由此可知,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编创的音乐,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人民群众的筛选、加工、改造和提炼,并最终展现在现代人面前。其体裁涵盖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舞蹈、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五大类。

(二)民间音乐的特征

民间音乐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器乐及道具也具有较强的地域性[2]。例如,花鼓舞、舞狮子、芦笙舞、跑旱船等都充分展现了很强的地域文化色彩,展现了一个民族或是地方的风俗习性,音乐中处处体现老百姓对生活的热爱,给人一种大俗之美。这些情节起伏大、节奏独特、韵律生动的民间音乐,很多还含有民族特色的感叹词、拟声词,另加之以较为夸张的艺术表达,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幼儿理解起来难度不大。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为缓解疲劳而创作的音乐,初期大多是自娱自乐,后发展至集体娱乐。音乐大多具有较强趣味性、游戏性,非常符合幼儿好玩的天性。实践也证明,将民间音乐渗透于幼儿音乐教学中,备受学生喜爱。此外,民间音乐大多通俗易懂、浅显易学,能够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对幼儿施以民间音乐教学,一方面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民间音乐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也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二、民间音乐与幼儿园音乐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生动,作品大多简短易学。将民间音乐与幼儿园音乐教育融合可以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艺术思维,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升幼儿身体素质。幼儿园学生身体发育较快,民间音乐中所蕴含的优秀民俗文化,如打腰鼓、舞龙舞狮、采茶舞、秧歌舞等,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性,还具有一定的运动性,这样的民间音乐融入课堂教学,符合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有利于提升其体质、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还能为塑造优美的体型打下基础。二是丰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民间音乐是社会生活的产物,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旋律、节奏,以及生动形象的歌词或是动作体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3]。幼儿教师应引导幼儿感受和认知社会文化生活,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展示不同类型和形式的民间音乐,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视听体验中感受大千世界的美好,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并逐渐培养其良好的审美习惯。三是培养民族情感。民族情感是一个国家能够繁荣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支柱。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民间音乐品类繁多。对幼儿施以民间音乐教育能培养其对不同地域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四是开发幼儿多元智能。民间音乐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创造力等,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生动的语言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升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幼儿自身会结合自己的感受以及生活经验,理解和重组教师传递的这些信息,在实践中启迪智慧,开发多元智能。五是塑造幼儿良好的性格和品行。一个人性格和品行的形成受到个人兴趣、信念、理想等因素的影响。民间音乐作品大多是传递正能量或是民间智慧,体现了积极的思想内涵、人物情感、崇高品质等,在音乐课堂上无形之中就能对幼儿产生影响和作用。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各类型的民间音乐作品能对其性格和品性的塑造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的不足

(一)对民间音乐教学不够重视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幼儿园多以流行音乐、西洋器乐、经典声乐曲作为音乐学科授课内容,指导用书中虽然涉及民间音乐知识,但比重相对较少。而且,很多教师对我国民间音乐的了解不足,认为幼儿学习民间音乐难度较大,道具等的使用也不利于课堂管理。实际授课中,关于民间音乐的内容都是简单介绍一下便草草了事,更是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直接跳过这部分内容。客观而言,幼儿学习流行音乐、西洋器乐、经典声乐曲等能够提升音乐感受力、创造力、表现力,但是民间音乐教学还能很好地激发其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且具有其他音乐形式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二)“以幼儿为本”的理念有待加强

很多幼儿园开展民间音乐活动都是以学校要求、教师兴趣等为依据,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没有将幼儿兴趣、学习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考虑在内,体现不出“以幼儿为本”的教学理念。究其原因,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以及教学能力不足,在教学活动中没有考虑幼儿的主体地位,对幼儿的身心特点也没有展开深度研究,只是一味地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进行教学[4]。

四、民间音乐与幼儿园音乐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选取优秀的民间音乐内容融入教学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融入民间音乐需要合理选取教学内容。首先,可以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民间音乐。幼儿阶段的小朋友,其生活经验大多是通过观察生活或是从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得来的。生活化的民间音乐内容有助于幼儿快速理解其中的内涵,辅之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便能促使幼儿加深印象。如此,他们不仅能在轻松的氛围里积极吸收音乐知识,而且能够提升幼儿的情感认知、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其次,依据学生兴趣选择民间音乐教学内容。幼儿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有限,若要让其专注于音乐课堂,必须选取其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实际课堂中,教师需认真观察幼儿的课堂状态,认真记录幼儿的兴趣走向。同时,教师还需根据幼儿心理,创新教学方式,以一种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教授民间音乐内容。此外,由于幼儿平时大都接触不到民间音乐,为了提升幼儿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将音乐内容进行创新,吸引幼儿自主参与到民间音乐的学习中来。最后,教师应选取经典民间音乐,传承民间音乐文化。民间音乐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思维。幼儿音乐教育属于基础音乐教育,授课内容的选取应该以具有本土性、经典型的为主。课堂活动中,要巧妙结合各种民间音乐施以教学,使幼儿在美的教育中感受民间音乐艺术的熏陶,引导幼儿内心向真、美方向发展。

(二)遵循“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落实“以幼儿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尊重幼儿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活动的生动性、趣味性。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有很多种,以下笔者介绍两种方式供相关人士参考。一是游戏教学法。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占据了他们生活的大多数时间,他们往往从游戏中获取直接经验。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促使幼儿获取音乐感知和想象。例如,学习《说唱脸谱》时,教师可以运用“脸谱脸谱蹲蹲蹲”游戏加深幼儿对各种脸谱和脸谱性格的印象。二是通过设计故事情节实施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注意语言滑稽诙谐、情节生动有趣、声调起伏大,以此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

(三)融入不同体裁的民间音乐激发幼儿兴趣

融入不同题材的民间音乐形式对幼儿施以教学,可以锻炼幼儿多元化的艺术思维,在实际课堂上,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然后选取他们最能接受和理解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调查显示,京剧以其丰富的造型和独具特色的唱腔广受幼儿的喜爱,各种民族音乐以其华彩的服装和具有民族特征的韵律感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民族舞蹈中贴近劳动生活的动作能够体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能引发幼儿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吸引其积极参与课堂。诸如此类,都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给幼儿带来丰富的艺术体验。结语民间音乐教学融入幼儿音乐课堂,不仅能给音乐课堂注入新鲜活力,而且让教师和幼儿都成为传播和弘扬民间音乐的重要使者,其意义非同一般。加大对民间音乐学习的力度,培养人们对民间音乐的深厚兴趣,应从幼儿基础教育入手。传递中国民间音乐文化,是每一位在幼儿教学一线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未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5]。

参考文献:

[1]杨颂庆.侗族民间音乐融入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探究[J].当代音乐,2018(8).

[2]纪璐.蒙古族民间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整合与渗透[J].当代音乐,2017(21).

[3]陈琳.天水民间音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8.

[4]谭美微.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中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5]郑芸.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何去何从[J].当代音乐,2016(2).

作者: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