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幼儿教师职业困境的思考

乡村幼儿教师职业困境的思考

一、广东省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困境

(一)困境二:素质偏低

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偏低外在方面表现为学历和职称不高,内在方面反映为教育理念落后。根据调查,2010年全省农村专任幼儿教师学历达到专科及以上的约25%,高中以下学历的超过10%。有近90%的农村幼儿教师未评定职称,即使是已经评定职称的少部分教师,其评定的职称层次也偏低:小学高级以上不足2%,小学一级和小学二级分别占4%左右。职前学历低、职后培训少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教育理念的落后,导致农村幼儿园以室内集体上课为主来组织教育活动,“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相当数量农村幼儿园的活动室内没有任何操作材料和玩具,大部分学前班教室里只有小学式的座椅、黑板、粉笔以及幼儿人手一册用书,室外缺少体育及游戏设施设备。另一方面,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摆脱不了家长要求学知识的束缚,她们也没有能力把幼儿各阶段的发展目标灵活地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只好以学前班或幼儿园教材为课本,以教材为中心,围绕“读、写、算”按页码顺序进行教学。

(二)困境三:队伍不稳定

广东省农村幼儿教师待遇普遍较差,公办编制严重不足,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师资队伍的不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公办幼儿园随着企事业单位的改制而被抛向市场,公办园的数量、经费、教师编制与日剧减。目前全省幼儿园在编的教职工有1.5万人左右,约占教职工总数的9%,而且大多分布在城市、县的公办幼儿园中,绝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没有编制,她们属于合同工、代课教师或者临时工。调查显示,2010年农村幼儿教师每月工资在300-600元左右,与农村小学教师收入差距较大,很多农村幼儿园老师没有按规定购买养老、医疗等保险,幼儿教师培训、评优等权益也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农村幼儿园中的优秀教师,通常通过考取小学编制的方式寻求职业发展,造成优秀幼儿教师严重流失。优秀幼儿教师流失后,幼儿教师转而由一些低素质,乐于接受低工资的人员充当,大大降低了幼儿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直接影响了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

二、造成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困境的原因

(一)政府经费投入不足

学前教育的经费不足是全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近5年以来,广东省学前教育经费在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省级财政也没有专门的学前教育经费。这些经费大部分又流入了城市、珠三角地区和县镇,很少投入到农村。在广东省东西两翼、北部山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巩固提高“普九”和发展高中教育已使各级政府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无力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二)幼儿园筹措经费困难

缺少政府的经费投入,农村幼儿园自筹经费也比较困难。多数农村幼儿园完全依靠保教费维持运作,其收费水平只能勉强维持低成本运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受人均收入水平低、当地公立幼儿园收费标准低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私立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大约为200-450元/人/学期。偏低的收费标准使幼儿园很难有多余资金进行发展性投入,主办者也不愿意支付较高的教师工资,进而影响了幼儿园的持续发展,形成了“幼儿园条件差、教师工资低、素质低、办园水平不高”的恶性循环。

三、走出困境的突破口:加大投入

(一)需要投入

要想解决学前教育的诸多问题都和经费有关,因此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是走出目前困境的突破口,这种投入所获得的回报是长远而不可替代的。早在1965年美国就开始实施“开端计划”(ProjectHeadStart),旨在为贫穷、环境不良和少数民族的儿童提供补偿教育。该研究经过20余年的跟踪发现,接受计划的儿童成年后与没受过学前教育的同类人相比,学业完成率高,特殊教育需求少;社会责任感强,社会性发展水平好;成婚率、就业率、占有资产率高,双亲家庭多,犯罪率低。经过教育经济学家的测算,对这组儿童每投资1美元保教费,可以减轻纳税人超过7美元的负担,投资回报率高达1∶7。1997年英国政府推出了“确保开端计划”(SureStart),旨在改善包括即将出生的婴儿在内的儿童及其家庭的健康和福利状况,使他们做好入学准备。该计划中,英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试图通过扩大社区合作、保教一体化、咨询等手段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和量。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的詹姆斯•赫克曼(JamesHeckman)教授指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幼儿时期对一个人投资1美金,将比在幼儿期之后投入同样的金额收益更大。可以看出,儿童年龄越小,投入资金越多,并且随其成长过程而不断追加是最佳的投资策略。

(二)投入模式

加大对学前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投资已成为我国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共识。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安排专门资金,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广东省也在不断探索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新模式。2010年《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指出,要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还要创造条件设立学前教育财政专项,扶持欠发达县、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入园给予补助。至于具体的投入措施,教育券制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教育券(Educationalvoucher)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佛里德曼(MiltonFriedman)于20世纪50年代正式提出,指政府把教育经费折算成一定数额可以用作抵充学费的有价证券,直接发给家庭或学生,学生凭教育券自由选择政府所认可的学校就读,教育券可以冲抵全部或部分学费,学校凭券到政府部门换取教育经费。其基本思路在于改变政府垄断公共教育而导致的公立学校系统质量和效率低下的状况,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这被称为市场模式的教育券,没有排富性。另外,一些学者如美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詹克斯(ChrisropherJendks)认为,教育券是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高质量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应利用教育券制度向贫困的家庭和学生提供资助,以帮助贫苦的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种模式主要从争取平等教育机会出发,更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被称为补偿性市场模式的教育券,带有排富性。

我国浙江省长兴县于2001年首先开始了教育券制度的创新。他们从最初的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入手,逐渐拓展实施范围,延伸至弱势群体和贫困学生。2003年,为了鼓励农村适龄学前儿童上幼儿园,引导家长选择消费优质的幼教资源,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海镇和九龙湖镇针对户籍幼儿实行了幼儿教育券制度。一学年每人发放360元的教育券,其中镇政府承担60%,区教育局承担40%。2007年,我国香港地区以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投放、减轻合资格家长的财政负担、改善学前教育的素质为目的,通过教育券的形式,对3至6岁幼儿的家长提供学费资助。国内各地区在教育券制度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对广东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广东省农村地域差异非常突出,粤北、粤西和粤东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幼儿园规模小、人数少、收费低,处在一种国家集体“顾不上”、社会资本“看不上”的困难境地,师资的数量、素质等基本情况不容乐观。借用教育券的模式,政府可以分地区制定不同的补助标准,把教育券发给适龄幼儿,鼓励幼儿入读优质的幼儿园。同时鼓励优质幼儿园适当调整收费标准,到农村办园,构建城乡幼儿园共同体,逐步完善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机制。

广东省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困境真实地折射出了农村学前教育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但其核心的根源还在于缺乏经费投入。教育券的投入方式对于广东学前教育的发展来说,属于一种崭新的模式。它的可行性在国内其他地区得到了证实,同时这种模式为如何调整广东省农村学前教育政策、如何吸引民间资金进入农村学前教育领域等问题的解决指出了的新方向,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莉 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