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艺术教育实践方法与途径

小学艺术教育实践方法与途径

一、以活动为载体,延伸艺术教育的影响

1.搭建兴趣小组活动平台,延伸艺术课堂教学于课外。

围绕“普及+特长”的艺术教育目标,给学生创造张扬个性的实践场所,拓展艺术教育活动空间,我校组建了以百人器乐、百人歌舞等5个校级特长小组和30个班级普及小组活动平台,作为艺术课堂的延伸载体,按时在每周五下午集中开展活动。确保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多样化的小组设置使每名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了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搭建一日训练平台,拓宽艺术普及渠道。

依托“班班有项目,人人学艺术”的活动理念,搭建了以班级为单位一日训练平台:每天晨读20分钟;每天中午10分钟全员进行艺术小课间训练活动,规定每周的二、四艺术小课间活动内容为“童声唱祖国,校园踏歌声”,每周一、三、五由班级自选内容开展活动。

3.搭建校外基地平台,携手家长奠基成长之路。

遵循构建“教室+校园+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模式理念,我们与福星、福临社区联合,搭建了校外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平台。定期举办师生、家长共同参加的校、区综合艺术节,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上展示艺术,并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加强艺术活动与其它学科活动的整合,加大艺术与学习生活的联系,更多发挥校外基地作用,确保家校携手为学生的艺术成长奠基铺路。

4.搭建成果展示平台,提升艺术特色的影响力。

我校充分利用世界读书日、六一儿童节、少先队建队日及每学期的教学开放日、每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庆元旦师生综合才艺展示迎新会等平台,进行合唱、书画、器乐演奏、朗诵、演讲、舞蹈、科技发明、手工制作、手抄报设计、征文等活动成果的展示。在历年全市田径运动会、艺术节上,我校的大型军乐展示均获得特色表演奖,舞蹈社团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时装走秀表演震撼现场。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比赛和展示活动。仅在2014年学校就有40多人次的学生征文在国家和省市刊物上发表、5人次获邀参加吉林省2015年少儿春节联欢晚会、4人被聘为省台小记者,越来越多孩子的才能被认可,在社会和家长中产生很好的反响。

二、以教科研为引领,推进艺术教育的科学发展

教科研是引领学校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撑点。为了更好地探究艺术教育规律,实现艺术教育科学发展,我们借助学校被确定为国家艺术教育实验县实验点校的契机,梳理学校艺术教育特色校创建的经验与不足,立项进行“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实践研究”和“打造有生命活力高效课堂的模式研究”实验活动。通过以课题为载体、以课堂为依托,团队合作,上好同课异构、同题异课、新模式应用展示等研究课,开展阶段研究成果、专题论坛等活动,不断总结积累研究经验和成果。初步总结形成了艺术学科的“五环节”高效课堂主导模式、“四五六”艺术教育特色创建模式等研究成果,其中“四五六”艺术教育特色创建模式中“四项管理机制、五项保障措施、六个活动平台”的经验积累,不仅为艺术教育活动的推进明确了目标、思路与方法,同时也为学校整体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提供了策略借鉴。目前部分研究成果已结集成册,2013年学校被评为省基础教育科研先进校,艺术教育科研先导作用得到发挥,引领了学校科研工作的总体推进,以研促教蔚然成风。

三、以课堂为主渠道,提升艺术教育的品质

借用柏拉图“艺术教育本质上就是融美于心灵的教育”的观点,课堂教学不仅要进行知识教育,还应当以审美为中介提升艺术浸润、滋养、美化人的性格和心灵的作用,把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作为重要课程目标来落实。

1.重构艺术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鉴于艺术学科承担着开发潜能、培养审美意识和创作力、完善人格等诸方面的独特作用,我们针对艺术学科课堂教学中不能面向全体、重知识技能传授,忽视审美表现与鉴赏能力的培养等问题,从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入手,明确“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面参与”的要求,重构了美术学科(“观察欣赏,激发兴趣———探究交流,解决重难点———讲解示范,点拨疑点———实践创新,完成目标———展示评价,相互提高———拓展延伸,促进发展”)的六步教学模式;音乐学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旋律,了解背景———探索发现,学习新知———表现歌曲,实践创造—拓展延伸,总结评价”)的五环节基本模式。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有效地完成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升了艺术学科教学品质。

2.强化学科联系,实施课程整合,实现综合育人。

学校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全面提高的整合性教育,正如孔子《论语泰伯》篇中所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基于艺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相互渗透与借力作用,我校在重构艺术学科教学模式的同时,还通过打破学科界限,充分挖掘各学科艺术教育渗透点,实施课程整合,实现课程综合育人。例如,在语文学科中要求教师植入快板、评书、戏曲表演、课本剧、歌舞表演等形式,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每节课至少落实5分钟的艺术体操、集体舞的训练,这些做法不仅辅助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实现了以艺蕴德、以艺启智、以艺健体的课程价值目标,促进了全学科高效课堂模式构建,实现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四、以评价为导向,强化对艺术教育的管理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实施以量化管理为核心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强化对艺术教育的管理。

1.建立双向评价机制。

将艺术课列入期末考核科目,每学期文化课期末考试前,艺术学科参考学生在活动中的态度表现、能力水平对学生素质进行学期综合评定,结果记入“学生成长记录册”。建立课堂教学师生互评机制,通过教育教学情况反馈制度,不断规范师生的教与学过程,保证教与学的完成质量。

2.立足多元评价,提升艺术教育管理效力。

制定涵盖课堂教学、兴趣小组、综合实践、学业辅导等多元内容的评价细则;采取定量与定性结合、集中与随机抽检结合的多元形式,实现对艺术教育工作的全覆盖监督评价,以严格的考核约束力提升工作效率与管理效力。

3.制定长效的管理机制,提升工作的实效性。

加强队伍建设。以团队捆绑发展为队伍建设模式,通过以师带徒、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组级活动竞赛、综合才艺展示等形式,发挥教师的共同体作用,提升教师素质,凝聚发展合力。制订和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并不断完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制度》《艺术教育工作奖惩制度》《艺术教育考核评价制度》等,以制度的规约与激励作用保证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务实有效,拉动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五、结语

实践证明,依托艺术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定位为回应社会关注、顺应学校发展、快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不断的实践中,“艺术熏陶个性成长,特色引领内涵发展”的育人主题得到确立,“普及+特长”的艺术教育目标成为共识。融艺术教育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目标和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以兴趣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构建以器乐特长培养为代表,带动合唱、舞蹈、绘画、书法、手工制作、文学经典诵读等协调发展的艺术教育体系,做到了班班有项目,人人有特长。师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提升,学校被评为省艺术教育优秀学校、长春市素质教育三星级特色学校、国家艺术教育实验学校。

作者:李清江 单位:九台区南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