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

【摘要】如今,我国制造业逐渐强盛,走向国际市场,工匠精神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应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而负责职前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应把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当作重点。全社会齐心合力,让更多高职学生具备工匠精神。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养成

我国产业不断升级转型,而要想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就必须要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为此,我们应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从职业教育抓起,搭建好平台,依靠良好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达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创新概念、职业素养,让工匠精神深入学生的内心。

1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一指在生产中对生产流水线时生产者认真负责,在生产工作的过程中保持一丝不苟的精神。工匠精神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出现,而在欧美国家工匠精神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实施。例如,在德国汽车行业的生产线中,生产者普遍具备着良好的工匠精神,在世界有着良好的声誉。而生产者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生产工作,以严谨的态度做好每个环节,并以此制造出精美的产品。

2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往往都希望通过捷径抵达,而在现实生活中,成功是没有捷径的,急功近利往往会带来相反的后果。而急功近利的结果,就是人们对待工作时缺乏耐心,抱着敷衍的态度。基础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普遍比较低,打造高职公审的工匠精神就成为了社会与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

2.1政府出台政策

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高职学生时,应把学历教育和技术教育结合起来,不能让教学资源有所倾斜,要提升蓝领的综合素质。在国家层面,应加大对职业类技术培训院校资金的和设备的投入,采取相关措施,建立健全社会性质的再就业技能培训机构。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在经济技术创新方面,要鼓励和保护相关职业的人才,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以避免利益受到侵害。

2.2职业院校转变办学理念

高等教育中的高职教育给社会和企业输送了越来越多的人才,而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上却越来越扭曲。很多高职院校喜欢跟风潮流,吃香的职业就投入资源开设。而随着资源的分流,使得学校中强势的专业变得弱势,而新开设的专业又因为经验不足等原因,缺少发展空间。最后学校的招生情况反而不如从前。因此,高职院校应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在开设新专业之前,应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再结合自身的情况,开办出特色专业。在学院坚守工匠精神的同时,打造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以提高高职院校的声望,扩大招生量。

2.3高职院校革新教学方式

要想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政课非常重要,这就对教师的道德素养和教学方式有了要求。教师,首先要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树立榜样。处于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课上通过播放人物传记和一些采访视频,课后通过社交平台与学生沟通,反馈一些体现工匠精神的事例。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一些社会上具有工匠精神的时间,通过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以达到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

2.4高职学生转变自身观念

通过树立高职学生正确的成才观,脚踏实步的努力向前,如此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与此相反,那些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学生,面对着各种诱惑,不能静心学习技术,而埋怨社会、家庭等外部条件,高职学生的文凭条件不好,若专业技术也不突出,不能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社会上不占优势,只能被淘汰。但纵观全球,文凭不高,走向成功的人却不在少数,与其埋怨社会、家庭等,不如吃苦耐劳,静下心来迎难而上,转变观念,培养工匠精神,如此才能更好的走向成功。

3总结

我国想要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出大量的技术人才,而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就应从多种角度采取有效措施。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更迭,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教学时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永恒不变的,在社会上人们追名逐利的同时,高职学生应有义务将工匠精神融聚于心,追求技术的创新,在社会学校企业的帮助下,工匠精神将成为每个职业人员的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

[1]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8(3):53.

[2]张婷.缄默知识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教育构想[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812.

[3]成海涛.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J].职教论坛,2016(22):79-82.

作者:郭宝 单位: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