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5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5篇)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摘要: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良好品质和个性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变得非常迫切。语文教学担负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本文阐述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

心理健康;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但是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而且是小学生进步和发展的趋势。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但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而且能大大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下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及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

1.通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研究明确提出,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是学习动机,并且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结果与学习态度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所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应当引导学生保持良好情绪。具体来讲,教师对待学生应当和蔼可亲,激发学生良好学习情绪,实时排除学生不良情绪,实现课业和学习的减负,肯定学生的长处,特别针对学困生而言,实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优势,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赞赏,注重激励他们。并且,教师应当借助文本、生生、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使教学课堂切实变成激励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教师教学《蓝树叶》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能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启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相似现象进行回忆:当时的你或者他人是如何做的呢?你或者他人会是一种怎样的体会呢?将来碰到这样的事情你会如何处理呢?等等。在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可以冷漠无情和自私,要懂得宽容他人。让学生明确只有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才可以增强自信心,归属感,以及安全感。

2.通过讲解课文主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知识分为五大方面,即爱自己、爱人民、爱自然、爱祖国、爱科学。教师应当有效挖掘爱的主题,通过教材中爱的要素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与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教师讲解《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的时候,能着重启发学生体会课文当中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执著、认真的良好品质。并且,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演示聋哑青年看鱼和画鱼的情景,让学生不但可以感受作者观察能力的敏锐,还可以感受聋哑青年热爱生活的情感、做事认真、执著勤奋的良好品质。如此一来,不但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而且能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聋哑青年身残志坚的意志,实现学生心灵升华,激发学生情趣。

3.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业不但是对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情况进行验证的一种手段,而且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教师仅视作业为教学的补充,布置大量作业,不但使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被占据,而且难以提高作业效率与质量,最终往往适得其反。近年来,尽管社会要求实现课业负担的减轻,教学改革也要求实现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实际上常常难以达到减负的效果。繁重的课业负担不但不利于对小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终难以让学生提高自身学习趣味性和体现自己的长处。为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安排课后作业,从而有利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且,注重在减负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应当实施差异性方式,要求不同层次学生做类型不同作业,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所有层次学生都可以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完成作业,提高作业质量。二是教师安排作业的时候,应当实施精选精练策略,针对一种类型的题目,选择有价值和代表意义的练习内容,使学生在高效的练习过程中学会有关内容。并且,教师设计课外作业的时候,还应当增加实践内容。例如,写作文时选用贴近生活实际的题目,使学生可以写出自身的真实体会。只有如此,才可以实现学生学习负担减轻,才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非常多的方式,语文课堂好比一块肥沃的土地,只要教师开发和耕耘,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洗涤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精神、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等,最终让学生变成生活和学习中的强者。

作者:浩瑞禄 潘勇 单位:陇南市武都区柏林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梁钟钦.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1).

[2]王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策略[J].新西部(理论版),2013,(11).

[3]胡荣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素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第二篇:小学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考虑到小学生在其年龄阶段的特殊心理和生理状况,国家在进行教育战略规划时尤其注意对小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要想让小学生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除了要夯实基础的文化教育,对于美育学科的培养也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这样的教育环境大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小学美育教育的基础性课程之一,肩负着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培养健全的心理意识的重任。因此,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渗透到课堂上,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音乐课程的魅力以及获得良好的心理发展,为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下面,我们将就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途径做些简要的解释和实力分析。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发展,小学音乐教育已经探索出了许多适合课程发展和学生需要的教学途径。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当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中:

一、注重课前的学习引导

在实际的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当中,大部分音乐教师会忽略掉课前与学生共同准备的相关内容。而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如果教师可以在课前与同学们一起进行课堂内容建设,将会极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通过课前对学生的心理建设,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把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锻炼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思想品德建设。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经过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洗礼建设,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求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渗透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首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音乐教师在讲授音乐课程时可以优先选择适合该年龄段学生的音乐作为教学背景。在教受课本内容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和资源的感情倾向,以丰富自身的情感体会。其次,教师积极引导。由于小学生在其年龄阶段心智还未成熟,其价值观和世界观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就要求师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会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建设。

三、适当进行课外实践延伸

小学音乐教学应不只局限于课堂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考虑将课堂延伸到教室外,让学生在时间活动当中,将课堂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来。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自我心理建设。例如,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去掌握一件喜欢的乐器,并进行演奏;或者让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进行音乐剧的编排,等等。这样的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真正的教学中来,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筹备过程中体验到来自他人的关怀与帮助

四、小结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当中不仅关乎到小学音乐课程的长足发展,更重要的是帮助小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建立健全的人格体系,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基于现有的教学水平和设备来看,这种渗透式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就要求广大教育专家、学者、教师,共同努力,和学生一起进步成长,为学生的未来负责。对于小学生而言,音乐课程更多地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而将健康教育渗透进该门学科才是让他们打开音乐这扇窗,美好世界这扇大门的“金钥匙”。因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一应要高度重视这种学科间的互相融合、渗透,在时间中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综合的竞争力。

作者:陈阳 单位:辉南县楼街朝鲜族乡板石河中心小学

第三篇:小学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完善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着学生的价值观、是非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一些相关措施。

关键词:

小学;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长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心理健康问题应该从小学生开始抓起,引导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小学阶段班级管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的调节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引导和帮助,从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生的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不具备足够的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因为在集体活动中和同学发生一点小冲突而出现孤独、浮躁、不合群等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及时的进行引导和调节。目前,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学生不仅要接受学校教育,还要接受多个课外辅导班的教学。太大的学习压力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也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如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浮躁等,对学生适当的减压和进行心理辅导是很有必要的。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和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引导,也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肯定、自我认识,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之间关系和睦、相互监督,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融入到集体中,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

2、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产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如果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变得很消极,从而使学生学习效率降低,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作为一名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将班级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此外,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结合起来,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落实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营造环境,注重“亲情”教育

小学阶段,学生缺乏自我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心理也比较脆弱敏感,很容易因老师的批评而消沉,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很多学生会因为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产生消沉心理,却引起更严厉的批评,甚至遭到家长的训斥和打骂,这样反而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小学班主任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的发现和引导,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心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尽量营造一种“亲情”的氛围,将班级看做一个大家庭,引导学生接受这样的一个家庭氛围,帮助每一个学生融入到班集体中,创造出一个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班级。

2、全体教师积极参与

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班主任的任务,还需要全体老师的重视、配合和参与。在小学生的自己判断能力还不够强,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关心学生的发展,做学生的楷模。学生在小学阶段自我认知能力较差,容易模仿别人,老师是学生模仿的重点人物。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重视自身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首先,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成绩、隐私等。其次,教师要做到讲诚信,答应学生的事情要做到,给学生做好榜样。心理健康教育要融入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科教师重视和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保持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情绪,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状态下高效率的学习知识。各任课老师要对学生和蔼可亲,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善于发现和表扬学生的优点,帮助学生摆正心态,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好的成长和学习的环境。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自己所教的课程特点,创建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健康的情绪和心态,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3、培养学生的自信和毅力

教师在教课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激励和表扬,使学生能够继续发展自身的优点,改正自身缺点。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并进行改正,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教育,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只有建立在互相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内心的情感敢于表露出来,才能帮助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克服困难,要有坚强的毅力和意志力,培养学生好的心理状态和一定的心理抗压能力。在小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怎么面对困难,怎么对待失败,培养出坚毅的意志。

三、结语

小学是学生发展的起步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要形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只依靠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和引导是不够的,还要求家长的重视、配合和教育。只有将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好环境。

作者:尉素娟 单位:吉林省桦甸市站前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春华.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5,(4):297-298.

[2]回雪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5,(32):219-220

第四篇:小学各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摘要]

小学阶段是儿童健康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在了解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以便更好地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策略;渗透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可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师都要自觉承担起的义务。小学阶段是儿童健康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科教学又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深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只有深刻理解了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掌握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才能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健康心理,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心理潜能,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新的课程理念也告诉我们,学科教学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一方面学科教学中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掌握要以人的心理发展为基础,要遵循人的心理规律,无疑心理健康教育是完成学科课程目标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科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从这个层面讲学科课程教学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在小学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实现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双轨式”的统一。这就需要教者在制定学科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有机结合,既不能把学科课程当作心理健康教育课来上,也不能只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品质形成的良好氛围。只将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开展心理治疗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势必孤掌难鸣。只有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活动相统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得以有效开展。

二、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第一,发挥教师自身优势。小学生在校期间与教师接触最为频繁和密切,根据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儿童最易模仿和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科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有的专业优势和角色优势。首先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高思想水平,做学生思想行动上的榜样,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其次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能够包容理解学生,能用心去爱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包容学生的错误,把学生的错误看成一种教育资源,面对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一个缓冲期,不以粗暴的方式去压制。用爱心去唤醒学生的爱心,引导学生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国家、爱社会。最后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变化,要对学生的苦恼和疑惑及时进行疏导,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第二,充分利用学科课程资源。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内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各门学科本身都在不同程度上或不同侧面蕴含、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语文、英语、思想品德、社会等课程教材中,包含了大量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等方面的内容。数学、科学课程对学生思维、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追求真理和坚强意志的良好品质。体育课程教学可以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生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音乐、美术等课程本身就是对学生心理的陶冶,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就更为丰富。这就需要教学者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心理品质得到较好的发展。

第三,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积极、和谐愉快的心理氛围能促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传导,有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往往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学习效率高。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使学生既能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和提高能力,又能发展良好的个性和提高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情绪饱满,坚持面带微笑。教师是课堂氛围中最大的情绪源,教师要通过微笑,激励的语言,把快乐的情绪传递给学生,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奠定心理基础。其次要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感兴趣的事会积极参与,乐于接纳,反之就会被动应付,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创设活泼、生动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最后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小学生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杨和肯定,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

第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这需要教师以情感沟通为桥梁,以真诚、尊重、理解的态度与学生交往,从而建立起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一是保持一颗童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有句话说得好:“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有儿童般的纯真。童心,表现为纯朴、真诚、自然、率直。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二是尊重和理解学生。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让自己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路人。在课堂教学管理中,难免会遇到不守纪律的调皮学生,这时教师需要慎重选择批评方式和方法,不要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要发挥教育智慧与才能,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三是关注个体差异。有的孩子聪明、活泼,性格外向,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关注,这类孩子的学习潜能容易得到较好的发掘和培养。有的孩子性格内向,胆怯,不善于表达自己,这类孩子的潜能往往被湮没。这需要教师有耐心和爱,对他们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扬,使他们获取信心,积极向上,学习潜能不断得到发展。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范围,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真正实现了全员性策略,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得以全面落实的最佳途径。

作者:王斌 胡刚 单位:陕西安康市第一小学

第五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摘要:

面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困境,以做好“两落实”、实现“两完善”为切入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其专业成长。

关键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

基金项目:

2014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42400410256)。

随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也就随之增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道路问题就凸显了出来。然而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专业队伍不稳定、专业知识不牢固、专业能力不深厚、专业技能不精湛、专业发展动力不充沛等,影响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笔者认为,以做好“两落实”、实现“两完善”为切入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是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做好“两落实”,构筑教师专业化的基石

“两落实”即落实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和地位待遇要求,使教师心有所属、心有所系,最终实现身心安顿,专心本职。“两落实”主要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岗位的吸引力和专业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问题。

1.落实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意义、目标、任务、途径和原则,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和技术,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要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执业标准和素质要求,适当提高准入门槛。学校担任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有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或以上学历,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丰富的教育和教学经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一支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和技术的专业队伍。

2.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地位待遇要求

现行的这种自上而下的貌似完备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培训的政策法规体系,很难反映和满足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真实需求,不能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愿景。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限制和尴尬直接制约了工作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使他们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这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再加上岗位资格认证、职称评定、工作性质等问题不清不明,难以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强化敬业精神、奉献意识和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切实保证与班主任享有同等福利待遇,保证在职称晋升、学术地位等与自我价值感相关问题上享有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对待的权利。对工作突出的教师,可优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并在各种评先、晋级中优先考虑。

二、实现“两完善”,永葆教师专业化的生机与活力

“两完善”即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机制和发展机制,使教师心有所思、心有所专。“两完善”主要解决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动力和水平提升问题。

1.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工作机制

教育部门虽然自上而下颁布了政策、出台了文件,但政策法规的规定过于空泛,既没有明确的责任范围,也没有健全的执行机构,缺乏反馈及监督机制,实际而有效的可操作性不足。同时,这些规定是柔性的,非硬性要求,缺少相配套的制度保证。虽然在2002年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已经有要求“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现实也表明没有学校的支持就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的发展,但如果学校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责任不明,就会出现出工不出力、无人问责的情况。而如果校长只是表面上的支持,而不是真正从思想意识层面具体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就会直接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大降低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发展的动力,从而阻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以《纲要》修订稿为指导,一方面要根据对教师的资格和素质要求,制订务实规划,在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前提下,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着力解决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组建问题。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快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的进展。校领导必须充分重视并大力支持,要将教师专业化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督导范围,制订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把教师的专业化落到实处,而不是只把某些美好的要求写在计划总结里、讲在大会汇报里。

2.完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机制

依据《纲要》修订稿的相关要求,有关教育职能部门应充分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建设和发展充分纳入视野,统一制订培养目标,统筹培训内容,保证职前培养、在职培训的衔接,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

(1)加大职前培养力度。

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由受过专业、系统培训的教师来担任。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科班出身的较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6000~7500名中小学生至少需要一名专职学校心理学家,截至2014年,我国中小学生16236.4万人,照此测算,我国中小学校大概需要27000~30000名专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满足需要,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步伐,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并合理规划,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职前培养力度,在师资建设源头上下功夫。

(2)强化在职培训。

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是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基本思路。以国内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且有培训能力的高校为依托,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依托基地,加大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学校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步骤、分层次地地把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且热爱此项工作的优秀教师,选送到培训基地接受正规系统的培训,使他们的专业理论、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持续提高。在做好职前培养衔接与在职培训的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水平,努力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减到最低程度。

作者:高金才 单位:河南省周口市教育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修订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4—6.

[2]邓林园,马博辉,伍明明,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现状对比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4,(5):49—54.

[3]朱久良,韩秀.衢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