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简析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简析

摘要:阐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的发展历程,剖析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面临的期望与评价出现偏差、静态与动态不能统一、少数与多数难以兼顾、指标与操作无法一致等四个难题,提出优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评价机制的发展历程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应“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是重中之重,务必重视并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200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工作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2002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就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具体实施意见。200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党委领导及教职工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并采取有效措施深入细致地做好这项工作。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明确提出:“高校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作用,通过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危机定期排查等途径和方式,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从此走向了有序和规范。然而高职院校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例如: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没有落到实处,各地区生活水平的差异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领导干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等等。造成这类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不合格,操作过程不规范,导致评价体系无信度、效度可言。虽然一些专家构建了四维评估体系,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但只是理论层面的探索,没有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无法发挥指导性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面临的难题

(一)期望与评价出现偏差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希望可以通过简单评估的方式选出优秀院校作为宣传的典范,以推进其他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但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目的和作用没有正确的认识,往往为了应付检查编造各类“空、假、大”的材料,敷衍了事,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弄成了“门面工程”。一些高职院校重宣传、重形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无形之中增加了工作负担,也违背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估的初衷。

(二)静态与动态评价未统一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方法相对机械、单一,如审核材料、听取工作汇报、现场走访等。评价结果是侧重于某个时间点的静态判断,忽略了动态观察,不能全面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开展情况。另外,由于没有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个性特点进行评价,因此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只能简单反映一些日常情况,并不能真实反映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效。

(三)少数与多数难以兼顾

部分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设定为新生心理健康的排查和老生心理健康的咨询。运用SCL-90和UPI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排查,将新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按照Ⅰ类、Ⅱ类、Ⅲ类划分,重点关注Ⅰ类、Ⅱ类。而对老生则采用被动心理咨询,即老生如存在心理困惑需主动来找教师咨询,没有主动找的,就当没有问题,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往往导致部分学生没有以正确方式处理心理困扰。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关注少数“已有问题的学生”,更要关注多数“还未有问题的健康学生”,使他们在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保持正确、积极的态度,健康成长。

(四)指标与操作无法一致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指标涵盖的内容比较全面,包括组织领导、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场地基础设施、教学督查等一系列指标。但是多数指标过于“高大上”,无法落地执行,主观评估过高。如评价中的“领导重视程度”,没有落实到实际标准,不易操作。另外,有些高职院校仅以有无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或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评价指标,更有甚者,将只要不出现自杀、死亡等极端事件作为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潜规则”。理论构建的评价指标与实际操作无法达成一致,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工作困难重重。

三、优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策略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层面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一项常规工作,更代表着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思想、新理念。在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扮演着监督者、管理者、指导者的重要角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制定相关制度,改善基本工作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评价指导,发挥保基本、促发展的作用,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合理健全的体制机制中向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向前进。另外,可以构建高职院校、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及学生家长联合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评价的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工作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学校行政管理与监督层面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连续颁布一系列文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严格要求。然而,有些高职院校并没有把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政策贯彻落实到实际中去,导致政策要求与院校实际存在极其严重的脱节现象。部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浮于表面,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经费等没有得到真正落实。甚至部分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明确,只重视极少数的咨询诊治而忽视开展全校的普及教育,给学生留下“进行心理咨询的就是有疾病”的误解,致使高职院校不能很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职院校应构建由行业、企业、学校三方联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制定相应的质量评估标准、质量控制标准及反馈机制;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各项评价指标密切联系,进一步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快速发展、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三)专任教师资源层面

目前,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少之又少,且大多数教师未曾接受系统性学习、专业化培训及规范化考核,只是简单地通过培训上岗,并不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及心理咨询技巧,不能有效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因此,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引入、培训、教学等相关制度是极其重要的。高职院校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一批拔尖人才和高层次心理专业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并在教学、进修及薪酬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以师德、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成果、专业技能及业绩为导向,加强对培养对象的考核,形成有序培养、良性竞争的机制,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四)学生能动性层面

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从学校、教师层面来考虑,学生层面也非常重要。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导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停滞不前甚至后退。高职院校可以运用各种有效且新颖的方法来检测学生的心理状况,如多人互动法、游戏观察法、实验法等,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相关指标进行跟踪追查及严格测评,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潜在性有害行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学生在心理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拓展强化训练等活动中的参与度及学生是否获得积极的情感提升等,评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成效。高职院校应建立并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动态性评价,不断改进方式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米银俊,黄艳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工作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71-72,83.

[2]谭彬.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3(2):78-81.

[3]焦岚.注重评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J].中国高等教育,2014(Z2):56-57,63.

[4]王秀希,张丽娟,高玉红,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初步构建[J].邯郸学院学报,2012(3):111-114.

作者:钟华 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