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生能力培养(3篇)

小学语文学生能力培养(3篇)

第一篇:小学语文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一、改变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定位于知识传授者,教师的职责即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只是传授小学语文教材上,教学大纲上规定的语文知识,重知识、轻能力。而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就是被动地接受,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谐地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听,多说,多练。而教师则充当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者与引导者。首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选择多种多样的合作形式,如师生对话、分组讨论、班级讨论、话剧表演等。如五年级有一则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和狼》,寓意较浅显,文章篇幅较长,有许多人物对话。鉴于此,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4组,学生分别担任编剧、导演,小演员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进行演练,表演得活灵活现。其次,减少教师的讲问,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阅读。再次,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给予必要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坚定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激发自主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成为学生的负担。”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呢?首先,精心设计课堂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题的引入,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如在讲授《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先发问:“你们知道天堂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描述他们心目中的天堂。接着,我又问:“你们听说过鸟的天堂吗?鸟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这节课教师讲的轻松自如,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竞争、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利用课余活动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文比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给每一个学生都创造表现的机会,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和气氛,让学生自由热情地把自己的才华都展现出来,在展现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教师在点评学生的表现时,多表扬,少批评,逐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配合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再次,借助灵活的教法及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家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会学生学。”(陶行知)为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目的,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好课前预习。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学生在课前应领悟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预习时主要从生字新词、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自己学到的新知识、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等几方面入手。其次,鼓励学生善于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疑问会化作一股无形的动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养成勤思、善问、主动求知、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教会学生在难点处、关键处、易错处求疑。如:在《白杨》一课的教学中,当学到:“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我建议学生提问几个含有“为什么”的问题。学生循着教师的引导,提出了许多有质量的问题。如: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去新疆工作?爸爸为什么要带我们去新疆念书?爸爸有什么心愿?这位新疆工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沿着问题思考,突破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再次,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几个阶段进行学习方法指导:预习阶段—学新阶段—消化阶段—应用阶段—复习阶段。如预习阶段,要求学生养成下列阅读习惯:1.标化出生字词,解决字词障碍。2.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致的思想内容。3.了解作者经历。4.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

作者:王咏梅 单位:河北省昌黎县昌黎镇第二完全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

一、用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导火索。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要想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教学任务的首要位置,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乐学、善思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自身素养也是一种魅力,它可以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使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语文教师要熟练掌握利用各种媒介获得信息的技能,养成不断接收新信息的良好习惯,努力在小学生心目中树立学识渊博的形象。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这是一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课文,教师要抓住中心,帮助学生从这个感人的故事中了解英雄们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在教学结束时,我利用多媒体放了一段录像,学生情绪高涨,充满了对英雄的敬佩之情,形象,直观地感悟了知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了重要保证。实践证明,只有在情绪高昂的状态下学习才能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课堂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开端,在教学中绝大多数老师的导入方式千篇一律,如同学们,你们的预习任务完成了吗?今天我们学习某某课,接下来就开始学习新知识等,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但没有新意,反而给学生带来的是陈旧、乏味的感受,何谈兴趣之有呢?因此,导入环节的设计上,我们得换位思考:假如我们是学生,会喜欢什么样的导入方式,以此来设计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自主地去学习。

二、用朗读带动思维的积极性

让学生喜欢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读熟文章,而是在学生能够通读的基础上,使他们学会思考字里行间的内在联系、作者的心情及文章艺术所在等。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感情色彩非常浓厚的文章,很有必要借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朗读方式,学生不仅读熟了文章,更重要的是读出了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内涵,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特别是在分角色朗读时,我要求学生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心理特征,真正将自己置身于文章的情境之中,并读出人物情感,这样以来不仅读的学生认真,听的学生也精力集中、心潮澎湃。在这入情入境的阅读活动中,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震撼。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读一次文章,所体会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小学语文教材通俗易懂,能在多方面启迪学生心智,让学生有所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通过朗读,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初读课文的时候,让学生读准生字,读通句子即可,再次阅读的时候,就要启发学生想一想:你的眼前、你的脑海里都浮现出了什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帮助。如此一来,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教学任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状态下轻松完成。

三、用尊重激发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传统的课堂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成了学生的枷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往往会感觉到这个枷锁对自己的束缚力越来越强。这是为什么呢?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宰课堂,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即使有师生会话,那也是简单的问与答,回答错了还会受到批评,所以学生只好保持沉默。对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尤其是语文课,多数文章都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学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表演、畅所欲言。如《狐假虎威》一课的教学采用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就非常合适。学生自由分组、自由结合,进行分角色表演,学生参与兴趣十分高涨,表演的也十分生动形象。表演结束后,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了解,而且深刻体会了故事的内涵和背后的道理。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做精彩点评即可,其余的时间尽可袖手旁观。

四、用赏识激发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受到赏识的时候,学习效果最好。”教学中,教师只有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学生,使学生经常受到赏识,并感动他们的心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一旦受到了赏识,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对学生的学习及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鼓励学生,我特制了一些小奖状,准备了一些小奖品(铅笔、笔记本、橡皮、糖果等),只要学生有所进步,就相应发放奖品加以鼓励。虽然这样小小的物品每个学生的家庭都不缺少,但在学生心里它是奖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换取的荣誉,自然会感到此物的珍贵,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强,其进取心也会更加迫切,这就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总而言之,只要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真寻找学生的喜好,并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教育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赏识和奖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升,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绽放出迷人的魅力。

作者:王清敏 单位:河北省内丘县内丘镇学区西关小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学生主体性研究

一、教师不是课堂的垄断者,而是学生的倾听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心动”“脑动”“口动”“手动”充分结合,注重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在遇到学生理解有误区的地方时,不是粗暴地制止或者简单地给出定论。比如在执教《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曾有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骗子也挺聪明的。”对此,我并没有急于否定,而是把学生的问题暂时搁置,随着学生对课文学习和理解的不断深入,我又借机回到了刚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引导——“因为他的骗术,让所有的大臣们围绕着皇帝做出了错误的决策,让整个国民围绕他演出这出闹剧,你觉得现在还能用‘聪明’来形容这个骗子么?”教师这样的礼遇,有效地促使学生拨开了迷雾,重新对课文产生思考。前面的质疑在无声无息的文字和情感体验中被悄然化解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生命完整成长为落脚点,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张扬学生的个性与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以学生的“插话”现象为例,学生在课堂上随意“插话”的现象,在低段年级课堂中是比较突出、常见的一种现象。

课堂中学生的“插话”是无法预料的,有的教师为了维护师道尊严会竭力制止学生“插话”,杜绝“冒犯”之举;有的则是不加控制或无法控制,生嚷师吼,在哄闹声中艰难上课。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失偏颇,皆不可取。面对学生的“插话”,教师不可全盘否定,更不可听之任之,要能巧妙利用“插话”,机敏地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教学生成资源,这才是最佳的做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跟着学情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善待学生的“插话”,做好课堂引导者的角色。“教学就是即兴创作。”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说:“做个听众往往比做一个演讲者更重要。专心听他人讲话,是我们给予他人的最大尊重、呵护和赞美。”教师要会听取学生的“插话”,做个虚心的倾听者,倾听学生“插话”,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与真诚,更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呵护。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具体应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三、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培养。

一是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提前不做好充分准备,等上课时随便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选择几道作业题就算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当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活动,尽可能地让他们在教学中发挥自觉性和能动性。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要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必要时还要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增加各种训练活动。三是训练方式要从实际出发,精心安排,灵活多样,还要加强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一些比较有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在掌握规律性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四是发挥教学民主,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例如,我在教学生字的环节中,侧重让学生自学: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和画出词语,然后再读课文,边读边理解,并提出不懂的生字词。之后,让学生给课后生字注音、组词,分析字形,找出规律,牢牢记住字形,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掌握了这一方法,在以后的预习中都能自学生字,受益良多。五是在语文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多读多练。教师可采取如自由读、分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让学生在熟读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有的课文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上台表演,让他们体会自主创作的快乐,使学习学习充满乐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从而从心底愿意参加语文学习活动。

作者:赵爱东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南园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