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以教育为立国之本。从1949年教育颁布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为第一次课程改革的标志,到目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六十多年。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鼓励各个岗位的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改革的契机上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教学实践。《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一年级的学生通常由于入学时间短,对于学校生活不适应,对于小学的教育模式也处于认知阶段,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容易摇摆,但这正是由于这种不稳定性,也容易塑造学生的良好语文预习习惯。因此,科学的培养方法对于一年级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目前,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来源多为农民工子女,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特殊性,学生家长对于子女的关心普遍缺乏,农民工子女在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与本地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农民工子女的学习过程基本是被动接受的过程,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学习习惯也普遍不好。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城郊结合部小学一年级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语文预习习惯培养方式,一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预习对于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于预习的兴趣;二是使学生掌握并使用科学的预习方法,加强主动学习的意识;三是促进学生科学的语文预习习惯的养成,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小学生对于简单重复的教学内容会感到厌烦、枯燥,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力量。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或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等不感兴趣,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力从哪而来呢?要吸引学生,首先还是从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开始。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多管齐下,一是针对小学生天真单纯且好奇心强的特点,在预习之前,教师提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内容,并以此提出问题,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由学生自己积极主动认真地进行预习;二是在小学生在已经大致了解了文章主旨的情况下,教师采用辩证观念提出一些与文章内容相悖的观点,引起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三是感官刺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辅助工具,如图片、视频等,吸引学生兴趣。

(二)还学生以主动权,积极引导预习习惯的养成

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语文预习习惯,除了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外,方式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教师从旁引导。掌握了科学合理的预习方法,语文课程学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在语文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主要采取以下几种预习引导方法,一是要求学生自读,教师要改变以往“替”学生读,或是在学生预习前就将文章中的重难点字词提出,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自读,了解文章梗概,发现生词难句;二是要求学生自查,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解决文章的重难点字词,可以通过查找工具书、小组讨论等等多种方法;三是要求学生自写,在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文章梗概和自学重难点字词的过程中一定要勤于动笔,不管是发现的问题,还是学习到的知识,或是心得体会都要动笔及时写下来,这样带着预习笔记进行后续的正式学习,学习的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