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教育实践问题

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教育实践问题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教育实践存在不少问题,在调查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教育实践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语言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语言教育实践的可持续实施策略很有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教育实践;调查;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教育有待提升,调查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教育实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语言教育实践的可持续实施策略很有必要。

一、缘起

现实课堂上,大多数语言教育实践采取简单的小结式或反复式方法,简单表扬、机械重复、否定批评,甚至由语文教师代答,致使学生的认知动机逐渐消失。通过调查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教育实践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唤起语文教师对语言教育实践的反思,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语言教育实践的有效性,促进小学语文课堂语言教育实践的积极开展。

二、语文课堂语言教育实践情况分析

(一)问卷的设计、发放与收回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教育实践载体、传播渠道,语文教师的重视度,语文教师的语言教育实践行为,以期由此掌握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教育实践现状。

(二)问卷结果分析

1.教师对语言教育实践的外部评价关注不够。在重视程度上,只有28.3%的教师经常或者有时会关注语言教育实践的外部评价。所谓外部评价,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反馈,即在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时,学生语言运用意识以及能力的转变。这个数据说明,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不重视语言教育实践,开展语言实践训练的意识比较欠缺。

2.教师对语言教育实践的意义有清醒认识。调查数据显示,88%的语文教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切实与语言教育实践相联系,以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并带动语言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上述两个方面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教师普遍都肯定了语言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只有少数教师能够做到关注外部评价,关注学生的反馈和实际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语言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1.忽视语言教育实践部分学校过于重视升学率,将卷面成绩当成唯一的追求目标。反观实际的教学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得到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是否获得了发展?这些问题常常被忽视。通过实际走访语文课堂,发现很多教师难以将语言教育付诸实践。

2.语言教育实践模式单一语言教育实践形式十分有限,因为活动时间有限,大多语文教师会采用传统的阅读、朗诵等语言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将语言教育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教学理念的程式化,都阻碍了语言教育实践的高效开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3.语言教育实践脱离实际语言教育实践应用范围与目标不明确,语文教师对语言教育实践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使得部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教育实践内容脱离实际。语言教育实践应用体系杂乱无章,使学生没有心思认真投入到语言运用的具体实践中。

三、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语言教育实践的策略

(一)严谨性与趣味性并重在语言教育实践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去体会汉语言文字使用的严谨性及其魅力所在。所谓严谨性,指的是语言教育实践的规范性、准确性。所谓魅力所在,指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趣味性、文化味儿。汉语言文字教学可以从更加新颖的角度去展开。如在“感受奇妙汉字”专题课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拿出一张纸,画出地平线,随后画出一个刚升起的太阳。学生都具有自己的创造能力,有的为太阳画上了笑脸,有的用花草进行了点缀。随后,笔者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旦”字的象形字,然后和学生展开对话:“这个字是不是和你画的画有些相似?这就是‘旦’字。通过画与视频的结合,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个字的含义是什么?”“这个字肯定和太阳有关系。”“与初升的太阳有关系,那这个字的含义就是天亮了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最后总结出了这个字的本义。当然,在讲解文字时,教师需要查询相关的工具书,准确掌握文字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同时在交流和表达中提升了分析、表达、总结的能力,这就是语言教育实践的目标之一。

(二)了解学生语言发展规律,注重课堂引导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随着年级的上升,语文学科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更加逻辑化、连贯性的表达,这难倒了不少学生。因此,若发现学生存在口语表达问题时,教师应做到及时了解,及时引导,及时纠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授课,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发音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一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请××读一下《松鼠》一文的第一段”,“朗读得很清晰,我听有的同学说你把‘松’这个音读错了,应该用平舌音来读,不能读成翘舌音”。教师应分别读出正确和错误的字音,让学生感受两个读音的差异。

(三)强化教师素养,提高语言实践意识想要改变语言教育实践现状,首先要改变语文教师对语言教育实践的态度,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其在教学中能够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才能够更加自如地应对课堂上的生成,为学生带来更加完美的课堂。教师在教学和互动中,要用最通俗和精准的语言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如《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面对“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的问题,有的学生认识比较偏颇:“我喜欢白骨精,因为她有一种不怕困难的精神,为了达到目标而坚持不懈。”此时,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看待问题的意识:“那么白骨精做的事情是值得称赞的?”学生摇了摇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自己的偏颇:“但白骨精做的事情不值得称赞,因为这是一种以损害别人的人身安全,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行为。”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四、结语

语言是开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第一把钥匙。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黄金期,语文教师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启蒙导师,因此教师应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引领他们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基于此,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语言教育实践中,如何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鼓励孩子们主动展现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未来的憧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梁慧花.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留学生,2016(6).

[2]黄清梅.聚焦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教育,2018(1).

作者:陈学娥 单位: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